小型双极大电流跷板开关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352819.9

文献号 : CN11449663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周幸福

申请人 : 宁波万事达综研电气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型双极大电流跷板开关,包括壳体、按钮组件、以及两组导电组件,导电组件均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翘板,第一端子为“T”型结构,包括与第一插口插接配合的第一插脚部、以及分别搁置在第一插口两侧端面上的第一搁置部和第二搁置部;第二端子为“T”型结构,包括与第二插口插接配合的第二插脚部、以及分别搁置在第二插口两侧端面上的第三搁置部和第四搁置部,第三搁置部对应靠近第一端子的端部延伸并向上折弯形成有支点部;跷板以第二端子的支点部为支点可翘动的安装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本发明通过零部件的合理化设计和紧凑布置,能够大大减小整体体积,从而能够适用于狭小空间的安装。

权利要求 :

1.一种小型双极大电流跷板开关,包括壳体、按钮组件、以及两组导电组件,所述壳体为上端开口结构,所述按钮组件通过其横向两侧的转轴可转动的安装在壳体的端口内,两组所述导电组件分别安装在按钮组件下方的壳体的横向两侧,每组所述导电组件均包括分别安装在壳体纵向两端的一个第一端子和一个第二端子、以及一个设置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翘板,所述按钮组件在转动过程中能够作用于所述跷板使得跷板翘动以控制第一、第二端子之间电路的通或者断;

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对应其纵向两端设置有分别供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插装且均呈纵向延伸的两个第一插口和两个第二插口;

所述第一端子为“T”型结构,包括与第一插口插接配合的第一插脚部、以及分别搁置在第一插口两侧端面上的第一搁置部和第二搁置部;

所述第二端子为“T”型结构,包括与第二插口插接配合的第二插脚部、以及分别搁置在第二插口两侧端面上的第三搁置部和第四搁置部,所述第三搁置部对应靠近第一端子的端部通过延伸并向上折弯形成有支点部;

所述跷板以第二端子的支点部为支点可翘动的安装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

所述第二端子对应第三搁置部上开设有限位孔,所述壳体对应其内腔的底壁上设置有与限位孔相配合的限位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双极大电流跷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对应按钮组件下方的腔体内设置有与按钮组件的旋转轴线垂直布置的纵向隔板,所述纵向隔板将壳体的内腔分隔为两个安装腔,两组所述导电组件对应安装在两个安装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双极大电流跷板开关,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安装腔内均设置有与纵向隔板垂直布置的横向隔板,所述横向隔板将安装腔分隔为分别供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安装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横向隔板的上端部高度低于支点部的上端部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型双极大电流跷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至少对应第二腔室的横向两侧壁上对称设置有竖向延伸的限位筋,所述第二端子的支点部限位安装于两侧的限位筋之间且该限位筋的上端部高度高于支点部的上端部高度,所述跷板的横向两侧壁上开设有与限位筋相配合的让位槽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双极大电流跷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二搁置部由第一插脚部的部分板体通过切割并向上折弯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双极大电流跷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的第四搁置部由第二插脚部的部分板体通过切割并向上折弯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双极大电流跷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组件包括面罩、内托、指示灯和两个弹簧柱组件,所述面罩通过横向两侧的转轴安装在壳体内,所述内托扣合安装在面罩的下方且所述指示灯安装在两者之间的腔体内,所述内托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容置腔,两个所述弹簧柱组件对应安装在两个容置腔内且两个所述弹簧柱组件的下端部分别弹性抵压在两个跷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双极大电流跷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下表面对应第一插脚部和第二插脚部之间设置有横向延伸的第一隔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小型双极大电流跷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下表面对应两个第一插脚之间、以及两个第二插脚之间设置有纵向延伸的第二隔板,该第二隔板的高度低于第一隔板的高度。

说明书 :

小型双极大电流跷板开关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开关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小型双极大电流跷板开关。

背景技术

[0002] 跷板开关,是一款家用电路开关五金产品。翘板开关应用于饮水机、跑步机、电脑音箱、电瓶车、摩托车、等离子电视机、咖啡壶、排插、按摩机等,涉及到常用的家用电器上;现有的跷板开关根据其触点分为单刀单掷和双刀双掷等几种,其中双刀双掷式跷板开关的接线端子呈多呈“7”型结构布置且该接线端子的插脚与按钮组件的旋转轴线呈平行布置,如此为保证相邻两个接线端子之间的爬电距离和开关的电气性能,从而导致双刀双掷式跷板开关的整体体积较大,难以适用于狭小空间的安装,不能适应市场上家电小型化和功能多样化的需求,具有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一种小型双极大电流跷板开关,其体积小巧,零部件设计合理且布置紧凑,能够适用市场上家电小型化和功能多样化的需求。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双极大电流跷板开关,包括壳体、按钮组件、以及两组导电组件,所述壳体为上端开口结构,所述按钮组件通过其横向两侧的转轴可转动的安装在壳体的端口内,两组所述导电组件分别安装在按钮组件下方的壳体的横向两侧,每组所述导电组件均包括分别安装在壳体纵向两端的一个第一端子和一个第二端子、以及一个设置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翘板,所述按钮组件在转动过程中能够作用于所述跷板使得跷板翘动以控制第一、第二端子之间电路的通或者断;
[0005] 所述壳体的底部对应其纵向两端设置有分别供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插装且均呈纵向延伸的两个第一插口和两个第二插口;
[0006] 所述第一端子为“T”型结构,包括与第一插口插接配合的第一插脚部、以及分别搁置在第一插口两侧端面上的第一搁置部和第二搁置部;
[0007] 所述第二端子为“T”型结构,包括与第二插口插接配合的第二插脚部、以及分别搁置在第二插口两侧端面上的第三搁置部和第四搁置部,所述第三搁置部对应靠近第一端子的端部通过延伸并向上折弯形成有支点部;
[0008] 所述跷板以第二端子的支点部为支点可翘动的安装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
[0009]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对应按钮组件下方的腔体内设置有与按钮组件的旋转轴线垂直布置的纵向隔板,所述纵向隔板将壳体的内腔分隔为两个安装腔,两组所述导电组件对应安装在两个安装腔内。
[0010] 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安装腔内均设置有与纵向隔板垂直布置的横向隔板,所述横向隔板将安装腔分隔为分别供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安装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横向隔板的上端部高度低于支点部的上端部高度。
[0011]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腔至少对应第二腔室的横向两侧壁上对称设置有竖向延伸的限位筋,所述第二端子的支点部限位安装于两侧的限位筋之间且该限位筋的上端部高度高于支点部的上端部高度,所述跷板的横向两侧壁上开设有与限位筋相配合的让位槽口。
[0012]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端子对应第三搁置部上开设有限位孔,所述壳体对应其内腔的底壁上设置有与限位孔相配合的限位柱。
[0013]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二搁置部由第一插脚部的部分板体通过切割并向上折弯形成。
[0014]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端子的第四搁置部由第二插脚部的部分板体通过切割并向上折弯形成。
[0015]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按钮组件包括面罩、内托、指示灯和两个弹簧柱组件,所述面罩通过横向两侧的转轴安装在壳体内,所述内托扣合安装在面罩的下方且所述指示灯安装在两者之间的腔体内,所述内托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容置腔,两个所述弹簧柱组件对应安装在两个容置腔内且两个所述弹簧柱组件的下端部分别弹性抵压在两个跷板上。
[0016]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的底部下表面对应第一插脚部和第二插脚部之间设置有横向延伸的第一隔板。
[0017]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的底部下表面对应两个第一插脚之间、以及两个第二插脚之间设置有纵向延伸的第二隔板,该第二隔板的高度低于第一隔板的高度。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零部件的合理化设计和紧凑布置,能够大大减小整体体积,能够适用于狭小空间的安装,能够适用市场上家电小型化和功能多样化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发明一种小型双极大电流跷板开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是跷板开关的竖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是跷板开关的分离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是导电组件在壳体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3] 图5是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 图6是第一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 图7是第二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 结合附图在其上标记以下附图标记:
[0027] 1、壳体;11、第一插口;12、第二插口;13、纵向隔板;14、横向隔板;15、安装腔;151、第一腔室;152、第二腔室;16、限位柱;17、限位筋;18、第一隔板;19、第二隔板;2、按钮组件;21、面罩;211、转轴;22、内托;221、容置腔;23、弹簧柱组件;24、指示灯;3、导电组件;31、第一端子;311、第一插脚部;312、第一搁置部;313、第二搁置部;32、第二端子;321、第二插脚部;322、第三搁置部;3221、限位孔;323、第四搁置部;324、支点部;33、跷板;331、让位槽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29] 本发明一种小型双极大电流跷板开关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壳体1、按钮组件2和两组导电组件3;该壳体1为上端开口结构,按钮组件2通过横向两侧壁上的转轴211可转动的安装在壳体1的端口内;两组导电组件3分别安装在按钮组件2下方的壳体1内腔的横向两侧,每组导电组件3均包括分别安装在壳体1纵向两端的一个第一端子31和一个第二端子
32、以及一个设置在第一端子31和第二端子32之间的翘板;如此通过按压该按钮组件2以使其绕轴转动过程中能够作用于跷板33使得跷板33翘动以控制第一、第二端子32之间电路的通或者断。
[0030] 在上述方案中,具体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壳体1的底部对应其纵向两端设置有分别供第一端子31和第二端子32插装且均呈纵向延伸的两个第一插口11和两个第二插口12;第一端子31为“T”型结构,包括与第一插口11插接配合的第一插脚部311、以及分别搁置在第一插口11两侧端面上的第一搁置部312和第二搁置部313,其中第一插脚部311和第一搁置部312的整体结构为由金属板材折弯形成的“7”字型件,该第二搁置部313由第一插脚部311对应折弯处下方的板体中部通过切割并向上折弯形成;第二端子32为“T”型结构,包括与第二插口12插接配合的第二插脚部321、以及分别搁置在第二插口12两侧端面上的第三搁置部322和第四搁置部323,第三搁置部322对应靠近第一端子31的端部通过延伸并向上折弯形成有支点部324,其中第二插脚部321和第三搁置部322的整体结构为由金属板材折弯形成的“7”字型件,该第四搁置部323由第二插脚部321对应折弯处下方的板体中部通过切割并向上折弯形成,优选的,第三搁置部322上开设有限位孔3221,壳体1对应内腔的底壁上设置有限位孔3221相配合的限位柱16,如此通过限位孔3221和限位柱16的配合能够提高第二端子32和壳体1的安装效果;跷板33对应安装在第一端子31和第二端子32之间且以第二端子32的支点部324为支点进行翘动,该跷板33在翘动过程中能够实现与第一端子31的抵接连通或者分离断开。
[0031]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壳体1对应按钮组件2下方的腔体内设置有与按钮组件2的旋转轴线垂直布置的纵向隔板13,该纵向隔板13优选设置在壳体1横向的中部以将壳体1内腔分隔为两个等大的安装腔15,两组导电组件3分别对应安装在两个安装腔15内;优选的,该安装腔15内设置有与纵向隔板13垂直布置的横向隔板14,该横向隔板14将安装腔15分隔为分别供第一端子31和第二端子32安装的第一腔室151和第二腔室152,该横向隔板14的上端部高度低于支点部324上端部的高度以保证跷板33以支点部324为支点翘动;两个第一插口11分别设置在第一腔室151内且两个第一插口11优选尽量贴近壳体1的侧壁设置,如此设计能够有效减小壳体1体积,同时纵向隔板13和横向隔板14能够有效保证第一端子31之间、第二端子32之间、以及第一端子31和第二端子32之间的爬电距离,有效保证开关的电气性能。
[0032]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安装腔15至少对应第二腔室152的横向两侧壁上对称设置有竖向延伸的限位筋17,该第二端子32的支点部324限位安装于两侧的限位筋17之间且该限位筋17的上端部高度高于支点部324的上端部高度,跷板33的横向两侧壁上开设有与限位筋17相配合的让位槽口331,通过让位槽口331与限位筋17的配合能够保证跷板33翘动的稳定性。
[0033] 在上述方案中,壳体1的底部下表面对应第一插脚部311和第二插脚部321之间设置有横向延伸的第一隔板18且对应两个第一插脚部311之间、两个第二插脚部321之间设置有纵向延伸的第二隔板19,该第二隔板19的高度低于第一隔板18的高度,如此能够有效提高第一端子31之间、第二端子32之间、以及第一端子31和第二端子32之间的爬电距离,从而有效保证开关的电气性能。
[0034] 在上述方案中,具体如图2和图3所示,按钮组件2包括面罩21、内托22、指示灯24和两个弹簧柱组件23,面罩21通过横向两侧的转轴211安装在壳体1内,内托22扣合安装在面罩21的下方以形成有空腔,指示灯24安装在空腔内用于指示跷板开关的使用状态,亮为通路,灭为断路;内托22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容置腔221,两个弹簧柱组件23对应安装在两个容置腔221内且两个所述弹簧柱组件23的下端部分别弹性抵压在两个跷板33上,该弹簧柱组件23包括限位安装在容置腔221内的柱体、以及抵触连接于柱体与内托22之间的弹簧。
[003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零部件的合理化设计和紧凑布置,能够大大减小整体体积,能够适用于狭小空间的安装,能够适用市场上家电小型化和功能多样化的需求。
[0036]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