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466766.3

文献号 : CN11456611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万业袁海江

申请人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彩膜基板、阵列基板、液晶层以及背光模组。背光模组用于提供准直光线。显示面板包括若干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对应的彩膜基板包括透光的第一透射区与不透光的第一非透射区,每个像素单元对应的阵列基板包括透光的第二透射区与不透光的第二非透射区。其中,第一非透射区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第二透射区。当像素单元工作于不透光模式时,像素单元对应的液晶层用于对准直光线进行透射,第一非透射区用于阻止准直光线从彩膜基板射出。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让第一非透射区完全遮盖第二透射区,使得像素单元在不透光模式时不漏光,不仅能够提升对比度,还可以简化显示面板的结构。

权利要求 :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彩膜基板;

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相对设置;

液晶层,位于所述彩膜基板、所述阵列基板之间;以及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远离所述液晶层一侧,所述背光模组用于提供准直光线;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若干个像素单元;

对于每个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对应的彩膜基板包括透光的第一透射区与不透光的第一非透射区,所述像素单元对应的阵列基板包括透光的第二透射区与不透光的第二非透射区;其中,所述第一非透射区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透射区;

其中,所述彩膜基板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非透射区中的第一反射层,所述第一反射层为反光导电材质,所述第一反射层构成公共电极的一部分;

当所述像素单元工作于不透光模式时,所述像素单元对应的液晶层用于对所述准直光线进行透射,所述第一非透射区用于阻止透过所述第二透射区和所述液晶层的准直光线从所述彩膜基板射出;

当所述像素单元工作于透光模式时,所述像素单元对应的液晶层用于对所述准直光线进行散射,使得至少部分透过所述第二透射区的准直光线经所述液晶层散射后从所述第一透射区射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基板还包括:第一透明衬底;以及

色阻层,层叠于所述第一透明衬底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侧面上;其中,同一像素单元对应的第一透射区内的色阻层为颜色相同的滤光色阻;所述第一反射层夹设于所述色阻层和所述液晶层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基板还包括:第一透明衬底;以及

色阻层,层叠于所述第一透明衬底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侧面上;其中,同一像素单元对应的第一透射区内的色阻层为颜色相同的滤光色阻,各个像素单元对应的第一非透射区内的色阻层为黑色色阻;所述第一反射层夹设于所述色阻层和所述液晶层之间,并与所述第二透射区正对。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层完全覆盖相应的第一非透射区;

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非透射区内,并与所述第二透射区相邻的光吸收区,所述光吸收区在所述彩膜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一透射区和所述第一非透射区的部分区域分别重叠;

所述光吸收区用于吸收照射到其表面的光线。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层的面积小于相应的第一非透射区的面积,且所述第一反射层对应的黑色色阻的周缘未被所述第一反射层覆盖;

所述第一反射层外围的黑色色阻用于吸收照射到其表面的光线。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基板还包括夹设于所述色阻层和所述液晶层之间且至少覆盖所述第一透射区的第一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为透明导电材质,且与对应的第一反射层共同构成公共电极。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二透明衬底;以及

复合叠层,夹设于所述第二透明衬底与所述液晶层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非透射区内,所述复合叠层至少包括第二反射层,所述第二反射层覆盖所述第二非透射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叠层还包括:第三反射层,与所述第二反射层相对设置;以及

开关器件层,夹设于所述第二反射层和所述第三反射层之间;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对应的开关器件层内包括驱动晶体管。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对应的复合叠层内包括驱动晶体管;

所述复合叠层还包括:

第三反射层,与所述第二反射层相对设置;其中,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漏极设于所述第二反射层中,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设于所述第三反射层中;以及绝缘层,夹设于所述第二反射层和所述第三反射层之间,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源极设置于所述绝缘层中,且源极和漏极之间、有源层和栅极之间通过所述绝缘层隔开。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电路;以及

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中的背光模组包括MiniLDE光源板,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显示面板显示画面。

说明书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显示面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主流显示器,LCD具有外形薄、重量轻等优点。现有的LCD显示面板通过两层偏光片搭配中间的液晶层来控制背光的出射通路,使得像素单元呈不同亮度,再通过红绿蓝三种颜色的不同光强的组合来显示五颜六色的画面。
[0003] 然而,现有的LCD显示面板设置的光学膜片层数多、厚度较大,而且在显示黑色画面时,仍会有一定背光漏出,从而无法显示纯正的黑色,也就难以提高对比度。为了提高LCD显示器对比度,现有的方案主要有:一、显示面板采用叠屏,但是,叠屏存在穿透率低,且面板较厚、信赖性较差、成本较高以及对背光亮度要求很高等缺点;二、显示面板搭配MiniLED(Mini Light Emitting Diode)背光,但MiniLED的成本较高,并且MiniLED背光配合显示面板若做不到精细分区,也无法实现显示纯正的黑色。

发明内容

[0004]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光学膜片层数多、无法显示纯正的黑色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彩膜基板、阵列基板、液晶层以及背光模组。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相对设置。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彩膜基板、所述阵列基板之间。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远离所述液晶层一侧,所述背光模组用于提供准直光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若干个像素单元。对于每个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对应的彩膜基板包括透光的第一透射区与不透光的第一非透射区,所述像素单元对应的阵列基板包括透光的第二透射区与不透光的第二非透射区。其中,所述第一非透射区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透射区。
[0006] 当所述像素单元工作于不透光模式时,所述像素单元对应的液晶层用于对所述准直光线进行透射,所述第一非透射区用于阻止透过所述第二透射区和所述液晶层的准直光线从所述彩膜基板射出。
[0007] 当所述像素单元工作于透光模式时,所述像素单元对应的液晶层用于对所述准直光线进行散射,使得至少部分透过所述第二透射区的准直光线经所述液晶层散射后从所述第一透射区射出。
[0008]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彩膜基板中设置第一透射区和第一非透射区,并在阵列基板中设置第二透射区和第二非透射区,以及让第一非透射区完全遮盖第二透射区,使得显示面板中的像素单元在不透光模式时不漏光,不仅能够提升对比度,还可以省去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简化显示面板的结构。
[0009] 可选地,所述彩膜基板包括第一透明衬底、色阻层以及第一反射层。所述色阻层层叠于所述第一透明衬底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侧面上。其中,同一像素单元对应的第一透射区内的色阻层为颜色相同的滤光色阻。所述第一反射层设于所述第一非透射区中,且夹设于所述色阻层和所述液晶层之间。
[0010] 可选地,所述彩膜基板包括第一透明衬底以及色阻层。所述色阻层层叠于所述第一透明衬底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侧面上。其中,同一像素单元对应的第一透射区内的色阻层为颜色相同的滤光色阻,各个像素单元对应的第一非透射区内的色阻层为黑色色阻。所述彩膜基板还包括夹设于所述色阻层和所述液晶层之间的第一反射层,所述第一反射层设于第一非透射区中,并与所述第二透射区正对。
[0011]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射层完全覆盖相应的第一非透射区。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非透射区内,并与所述第二透射区相邻的光吸收区,所述光吸收区在所述彩膜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一透射区和所述第一非透射区的部分区域分别重叠。所述光吸收区用于吸收照射到其表面的光线。
[0012]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射层的面积小于相应的第一非透射区的面积,且所述第一反射层对应的黑色色阻的周缘未被所述第一反射层覆盖。所述第一反射层外围的黑色色阻用于吸收照射到其表面的光线。
[0013]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射层为反光导电材质。所述彩膜基板还包括夹设于所述色阻层和所述液晶层之间且至少覆盖所述第一透射区的第一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为透明导电材质,且与对应的第一反射层共同构成公共电极。
[0014] 可选地,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二透明衬底以及复合叠层。所述复合叠层夹设于所述第二透明衬底与所述液晶层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非透射区内,所述复合叠层至少包括第二反射层,所述第二反射层覆盖所述第二非透射区。
[0015] 可选地,所述复合叠层还包括第三反射层以及开关器件层。所述第三反射层与所述第二反射层相对设置。所述开关器件层夹设于所述第二反射层和所述第三反射层之间。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对应的开关器件层内包括驱动晶体管。
[0016] 可选地,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对应的复合叠层内包括驱动晶体管。所述复合叠层还包括第三反射层和绝缘层。所述第三反射层与所述第二反射层相对设置。其中,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漏极设于所述第二反射层中,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设于所述第三反射层。所述绝缘层夹设于所述第二反射层和所述第三反射层之间,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源极设置于所述绝缘层中,且源极和漏极之间、有源层和栅极之间通过所述绝缘层隔开。
[0017]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驱动电路以及上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中的背光模组包括MiniLDE光源板,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显示面板显示画面。
[0018]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示例性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像素单元;
[0021] 图3是图2所示的像素单元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所述像素单元包括复合叠层;
[0022] 图4是图2所示的像素单元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0023] 图5是图3所示的复合叠层的一种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4] 图6是图3所示的复合叠层的另一种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5] 图7是图2所示的像素单元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0026] 图8是图2所示的像素单元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0027] 图9是图2所示的像素单元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0028]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9]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0] 显示面板 1、2、2'像素单元 100
阵列基板 10、101
液晶层 20、201
彩膜基板 30、301
背光模组 40、401
相位差膜 50
偏光片 60
液晶分子 210
隔离子 220
封框胶 230
下偏光片 102
第一透明衬底 31、3012
色阻层 32、3013
公共电极 33、3014
上偏光片 302
第二透明衬底 11、1012
像素电极 1013
第一透射区 310
第一非透射区 320
光吸收区 330
第二透射区 110
第二非透射区 120
光吸收区 130
第一反射层 331
第二反射层 121
开关器件层 122
第三反射层 123
复合叠层 12
第一透明电极层 332
第二透明电极层 124
绝缘层 125
驱动晶体管 200
源极 240
有源层 250
栅极 260
漏极 270
第一侧面 3201
第二侧面 1101
第三侧面 3311
顶边 11011
底边 32011、33111
[003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3]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4] 请参阅图1,图1是现有的显示面板1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显示面板1包括用于提供背光光线的背光模组401和沿背光光线的出射方向依次层叠的下偏光片102、阵列基板101、液晶层201、彩膜基板301、以及上偏光片302。其中,所述彩膜基板301包括沿背光光线的出射方向依次层叠的公共电极3014、色阻层3013以及第一透明衬底3012,所述阵列基板101包括沿背光光线的出射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二透明衬底1012和像素电极1013。所述下偏光片102的透过轴与所述上偏光片302的透过轴正交(例如,分别为0度和90度)。
[0035] 在工作时,所述显示面板1通过给所述公共电极3014施加公共电压、给所述像素电极1013施加数据电压,以在所述液晶层201中形成电场,从而控制所述液晶层20中的液晶分子的偏转角度,进而控制所述显示面板1的显示状态。示例性地,当在所述液晶层201中形成电场时,所述背光光线经过所述下偏光片102后成为线性偏振光线(偏振方向与所述下偏光片102的透过轴平行),所述液晶层201中的液晶分子旋转所述线性偏振光线的行进方向,使得所述线性偏振光线经所述色阻层3013滤光后从所述上偏光片302射出,从而使得所述显示面板1显示彩色画面。当所述液晶层201中的电场消失后,所述液晶层201中的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发生变化,所述线性偏振光线维持原方向继续行进,由于所述线性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上偏光片302的透过轴垂直,因此,所述线性偏振光被所述上偏光片302吸收,导致所述线性偏振光无法通过所述上偏光片302,从而使得所述显示面板1显示黑色画面。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在显示黑色画面时,所述第一透明衬底3012和所述第二透明衬底1012的扭曲变形将会导致透过衬底的线性偏振光线的延迟量发生变化,此外,所述色阻层3013也有可能改变所述线性偏振光线的偏振状态(例如,消偏和偏振方向改变),如此,使得部分线性偏振光线被改变偏振方向后能够从上偏光片302射出,从而导致显示的黑色不够纯正,对比度不高,影响用户的视觉体验。
[0036] 请参阅图2,为了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对比度不高的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显示面板2。所述显示面板2包括阵列基板10、液晶层20、彩膜基板30以及背光模组40。其中,所述阵列基板10与所述彩膜基板30相对设置。所述液晶层20位于所述彩膜基板30、所述阵列基板10之间,液晶层20中包括多个液晶分子210、多个隔离子220以及封框胶230,其中,所述隔离子220起到支撑作用以使得所述阵列基板10和所述彩膜基板30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所述封框胶230用于密封所述液晶分子210。
[0037] 所述背光模组40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10远离所述液晶层20一侧,所述背光模组40用于提供准直光线。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准直光线的出射方向与所述阵列基板10所在平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不大于预设角度阈值θ,优选地,θ≤45°。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40包括沿所述阵列基板10指向所述彩膜基板30的方向上依次层叠的反射片41、扩散组件42、聚光组件43、光栅格膜片44以及用于发出背光光线的光源(图中未示)。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光源为设置在所述反射片41远离所述扩散组件42一侧的MiniLED光源板,所述反射片41对应于每个MiniLED光源处开设有出光口。示例性地,所述光栅格膜片44设置有阵列排布的多个光通道,所述光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阵列基板10所在的平面,且所述光通道仅允许出射方向与所述阵列基板10所在平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小于或者等于θ的准直光线通过,如此,能够实现为所述显示面板2提供准直光线。
[0038]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2包括若干个像素单元100,图2示例性地示意出了3个像素单元100的结构。下面请一同参阅图2和图3,图3是图2中的所述像素单元100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9] 如图3所示,对于每个像素单元100,所述像素单元100对应的彩膜基板30包括2个透光的第一透射区310与3个不透光的第一非透射区320,所述像素单元100对应的阵列基板10包括1个透光的第二透射区110与2个不透光的第二非透射区120。其中,所述第一非透射区320在所述阵列基板10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透射区11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各个透射区以及非透射区的数量不作限定,例如,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像素单元100对应的彩膜基板30包括1个第一透射区310和2个第一非透射区320,所述像素单元100对应的阵列基板10包括与所述第一非透射区320正对的2个第二透射区110和与所述第一透射区310正对的1个不透光的第二非透射区12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像素单元
100对应的彩膜基板30可以包括多个所述第一透射区310和多个所述第一非透射区320,其中,多个所述第一透射区310和多个所述第一非透射区320交错设置。每个所述像素单元100对应的阵列基板10可以包括多个所述第二透射区110和多个所述第二非透射区120,其中,多个所述第二透射区110和多个所述第二非透射区120交错设置。
[0040] 当所述像素单元100工作于不透光模式时,所述像素单元100对应的液晶层20用于对所述准直光线进行透射,所述第一非透射区320用于阻止透过所述第二透射区110和所述液晶层20的准直光线从所述彩膜基板30射出。具体地,如图2所示,对位于左侧位置的像素单元100对应的液晶层20施加电场,所述液晶层20中的液晶分子210规则排列,且液晶分子210的透光轴与所述阵列基板10所在平面的法线平行,此时该像素单元100对应的液晶层20层呈现透亮状态,因此,液晶分子210不改变所述准直光线的行进方向。当所述准直光线透过第二透射区110以及液晶层20后被所述第一非透射区320阻挡而无法透过所述彩膜基板
30,如此,使得该像素单元100显示成黑色。优选地,所述第一非透射区320的形状与所述第二透射区110的形状相同(例如矩形),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非透射区320包括与相邻第一透射区310相接的第一侧面3201,所述第一侧面3201包括与所述液晶层20相接的底边32011,所述第二透射区110包括与相邻第二非透射区120相接且靠近所述第一侧面3201的第二侧面1101,所述第二侧面1101包括与所述液晶层相接的顶边11011,所述第一非透射区320的底边32011与所述第二透射区110的顶边11011之间的垂直线段与所述彩膜基板30所在平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角度阈值θ。换言之,所述第一非透射区320在第一方向(如图3所示的OX方向)上的宽度值L1与其相对的第二透射区110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值L2满足以下关系:
[0041] L1≥L2+2*d*tanθ
[0042] 其中,d为所述阵列基板10与所述彩膜基板30之间的距离,θ为所述预设角度阈值。如此,可以确保透过所述第二透射区110和所述液晶层20的准直光线能够完全被所述第一非透射区320遮挡,从而使得所述像素单元100能够显示纯正的黑色。
[0043] 当所述像素单元100工作于透光模式时,所述像素单元100对应的液晶层20用于对所述准直光线进行散射,使得至少部分透过所述第二透射区110的准直光线经所述液晶层20散射后从所述第一透射区310射出。具体地,如图2所示,位于中间位置的像素单元100对应的液晶层20中不存在电场,所述液晶层20中的液晶分子210无规则排列,此时该像素单元
100的液晶层20呈现浑浊状态。当所述准直光线透过第二透射区110后进入浑浊的液晶层
20,所述液晶层20中的液晶分子210用于对所述准直光线进行散射,如此,使得至少部分经散射后的光线从该像素单元100的第一透射区310透过,从而所述该像素单元100显示相应的颜色,例如,绿色。当然,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像素单元100也可以是在对其液晶层20施加电场时工作于透光模式,在不施加电场时工作于不透光模式,此处不作限定。
[0044]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2,通过在彩膜基板30中设置第一透射区310和第一非透射区320,并在阵列基板10中设置第二透射区110和第二非透射区120,以及让第一非透射区320完全遮盖第二透射区110,使得显示面板2中的像素单元100在不透光模式时不漏光,不仅能够提升对比度,还可以省去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从而简化显示面板2的结构。
[0045] 请再次参阅图3,所述彩膜基板30包括第一透明衬底31、色阻层32以及第一反射层331。其中,所述色阻层32层叠于所述第一透明衬底31靠近所述液晶层20的侧面上。同一像素单元100对应的第一透射区310内的色阻层32为颜色相同的滤光色阻,例如,红色滤光色阻、绿色滤光色阻或蓝色滤光色阻中的一种,所述像素单元100对应的第一非透射区320内的色阻层32为黑色色阻。所述黑色色阻的材质可以是黑色树脂。示例性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左侧的像素单元100设置红色滤光色阻,中间的像素单元100设置绿色滤光色阻,右侧的像素单元100设置蓝色滤光色阻,三个像素单元100共同组成一个像素组,可以通过对三个像素单元100的工作模式分别进行控制,让该像素组对外显示各种颜色,例如图2中,红色像素单元100工作于不透光模式,蓝色像素单元100、绿色像素单元100均工作于透光模式,如此,该像素组对外呈青色。
[0046] 具体地,所述第一反射层331设于所述第一非透射区320中,且夹设于所述色阻层32和所述液晶层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只在与所述第二透射区110正对的第一非透射区
320中设置所述第一反射层331,且所述第一反射层331完全覆盖所述第一非透射区32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所有的第一非透射区320中均设置所述第一反射层331。所述第一反射层331用于将照射在其表面上的光线反射回去,所述背光模组40中设置的反射片
41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光线后可以对其进行重复利用(即所述反射片41将反射回来的光线再次反射至所述阵列基板10),如此,能够提升光源的利用率,更加节能。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当所述像素单元100工作于透光模式时,所述第一反射层331可以用于对依次透过所述第二透射区110以及所述液晶层20的准直光线进行反射,使经反射后的准直光线依次经所述液晶层20以及所述第二透射区110再回到所述背光模组40。
[0047]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层331为反光导电材质(例如,银、铬、镁、铝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反射层331构成公共电极33的一部分,所述公共电极用于接入公共电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彩膜基板30还包括夹设于所述色阻层32和所述液晶层20之间且至少覆盖所述第一透射区310的第一透明电极层332。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332为透明导电材质(例如,氧化铟锡薄膜(Indium‑Tin‑Oxide,ITO)),且与对应的第一反射层331共同构成公共电极33。如此,所述公共电极33能够覆盖所有的液晶分子210,使得所述液晶层20中可控电场的范围更大。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射区310内不设置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332,如此,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当所述像素单元100工作于透光模式时,可以避免ITO对于出射光线的干扰,能够提升显示的饱和度。
[0048] 进一步地,所述阵列基板10包括第二透明衬底11以及复合叠层12。其中,所述复合叠层12夹设于所述第二透明衬底11与所述液晶层20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非透射区120内。所述复合叠层12包括第二反射层121、开关器件层122以及第三反射层123,所述第二反射层
121叠设于所述液晶层20且覆盖所述第二非透射区120,所述第三反射层123与所述第二反射层121相对设置。所述开关器件层122夹设于所述第二反射层121和所述第三反射层123之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像素单元100对应的开关器件层122内包括驱动晶体管
200。所述第二反射层121用于反射照射在其表面上的光线。当所述像素单元100工作于透光模式时,所述第二反射层121可以用于将经所述液晶层20散射到其表面上的光线从正对的第一透射区310反射出去,如此,能够实现更高的对比度。所述第三反射层123用于将照射在其表面上的光线反射回所述背光模组40进行重复利用,如此,能够进一步提升光源的利用率。此外,由于所述第二反射层121、所述第三反射层123能够对所述开关器件层122起到遮挡的作用,可以防止所述驱动晶体管200的工作特性受到光线的干扰,能够提升驱动晶体管
200的可靠性。
[0049] 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所述第二反射层121为反光导电材质,所述第二反射层121构成像素电极。所述驱动晶体管200包括源极240、有源层250、栅极260以及漏极270。所述源极240和所述漏极270之间、所述有源层250和所述栅极260之间通过绝缘层隔开。所述源极240和所述漏极270分别与所述有源层250连接。所述栅极260用于接收扫描信号,所述源极240用于接收数据电压,所述漏极270通过过孔与所述像素电极电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200在接收到所述扫描信号时导通,接收所述数据电压并将所述数据电压输出给相应的像素电极。所述像素单元100通过所述公共电极接入所述公共电压,以及通过所述像素电极接入所述像素电压,以在其对应的液晶层20中形成电场,从而控制其中的液晶分子210进行偏转。
[005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基板10还包括夹设于第二透明衬底11和所述液晶层20之间且覆盖所述第二透射区110的第二透明电极层124。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124为透明导电材质(例如,ITO),且与对应的第二反射层121共同构成像素电极。如此,所述像素电极能够覆盖所有的液晶分子210,使得所述液晶层20中可控电场的范围更大。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射区110内不设置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124,如此,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当所述像素单元100工作于透光模式时,可以避免ITO对于出射光线的干扰,能够提升显示的饱和度。
[0051]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复合叠层12中可以只设置一层反射层,例如只设置第二反射层121,所述开关器件层122层叠于所述第二透明衬底11,或者,只设置第三反射层123,所述开关器件层122层叠于所述液晶层20。如此,可以节省材料,并减少一道制作工序。
[0052] 在又一种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每个所述像素单元100对应的复合叠层12包括驱动晶体管200。具体地,所述复合叠层12包括第二反射层121、绝缘层125以及第三反射层123。其中,所述绝缘层125夹设于所述第二反射层121和所述第三反射层123之间。所述驱动晶体管200包括源极240、有源层250、栅极260以及漏极270。所述驱动晶体管200的有源层
250、源极240设置于所述绝缘层125中,且源极240和漏极270之间、有源层250和栅极260之间通过所述绝缘层125隔开。其中,所述漏极270可以通过过孔与所述有源层250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漏极270设于所述第二反射层121中,所述栅极260设于所述第三反射层123中。进一步地,所述阵列基板10中用于传输扫描信号的扫描线(图中未示)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三反射层123中。可以理解的是,将所述驱动晶体管200的漏极270覆盖所述第二非透射区120作为所述第二反射层121的主体反射部、以及将所述驱动晶体管200的栅极260覆盖第二非透射区120作为所述第三反射层123的主体反射部,一方面,可以减少两层层状结构,能够简化制作流程、节省材料。另一方面,通过增大漏极270以及栅极260的横截面积,可以减少所述驱动晶体管200的内阻、降低能耗。
[0053] 请参阅图7,图7是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2中所述像素单元100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每个所述像素单元100中,所述色阻层32在所述第一透射区310以及被所述第一反射层331覆盖的部位均设置相同颜色的滤光色阻。由于单个像素单元100中的滤光色阻设置成面积较大的一整块色阻,因此,能够降低所述色阻层32制作难度。
[0054] 请参阅图8,图8是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2中所述像素单元100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每个所述像素单元100中,所述第一反射层331的面积小于相应的第一非透射区320的面积,且所述第一反射层331对应的黑色色阻的周缘未被所述第一反射层331覆盖。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射层331的形状与所述第二透射区110的形状相同(例如矩形),所述第一反射层331包括与相邻的第一透明电极层332相接且靠近所述第二透射区的第二侧面1101的第三侧面3311,所述第三侧面3311包括与所述液晶层20相接的底边33111,所述第二透射区110的顶边11011与所述第一反射层331的底边33111之间的垂直线段与所述彩膜基板30所在平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角度阈值θ。
换言之,所述第一反射层331在第一方向(如图3所示的OX方向)上的宽度值L3与其相对的第二透射区110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值L2满足以下关系:
[0055] L3≤L2‑2*d*tanθ
[0056] 如此,当所述像素单元100工作于不透光模式时,部分准直光线依次透过所述第二透射区110以及所述液晶层20后直接被所述第一反射层331外围的黑色色阻吸收,其余准直光线经所述第二透射区110反射后全部返回所述背光模组40,如此,可以避免经所述第一反射层331反射后的准直光线经所述第二反射层121再次反射后从所述第一透射区310射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比度。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反射层331的面积越小,经所述第二透射区110反射后回到所述背光模组40的光线越少,光源的利用率越低。当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非透射区320中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第一反射层331,即所述第一反射层331的面积为零,此处不作限定。
[0057] 请参阅图9,图9是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2中所述像素单元100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每个所述像素单元100中,所述像素单元100对应的阵列基板1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非透射区120内,并与所述第二透射区110相邻的光吸收区
330,所述光吸收区330在所述彩膜基板30上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一透射区310和所述第一非透射区320的部分区域分别重叠。所述像素单元100的光吸收区330用于吸收照射到其表面的光线。优选地,每个所述光吸收区330的宽度(即所述光吸收区330靠近其相邻的第二透射区110的一边与远离其相邻的第二透射区110的一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宽度阈值L4,其中L4=2*d*tanθ。当所述像素单元100工作于不透光模式时,所述第一反射层
331用于对依次透过所述第二透射区110以及所述液晶层20的准直光线进行反射得到反射光线,一部分所述反射光线透过所述第二透射区110返回所述背光模组40,其余部分所述反射光线被所述光吸收区330吸收。如此,可以避免所述反射光线经所述第二反射层121再次反射后从所述第一透射区310射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比度。
[0058]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2'的结构示意图。与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2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显示面板2'还包括相位差膜50和偏光片60。其中,所述相位差膜50层叠于所述彩膜基板30远离所述阵列基板10的侧面,所述相位差膜50具有四分之一波长相位延迟的液晶层20。所述偏光片60层叠于所述相位差膜50远离所述彩膜基板30的侧面。
[0059] 以所述偏光片60的吸收轴为垂直方向为例,当外界环境光经过所述偏光片60后,垂直方向的偏振光被所述偏光片60吸收,只剩一半的水平偏振光,水平偏振光经过所述相位差膜50后变为左旋圆偏振光,左旋圆偏振光经过所述第二反射层121反射后旋转180°而变为右旋圆偏振光,右旋圆偏振光再次经过所述相位差膜50后变为垂直偏振光,垂直偏振光被所述偏光片60吸收,因此,所述相位差膜50和所述偏光片60可以用于吸收外界环境光经所述第二反射层121反射后得到的反射光,使得所述显示面板2'能够显示更加纯正的黑色,进一步提升对比度。
[0060]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驱动电路和上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显示面板显示画面。
[0061]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