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V形桁架结构体系支座节点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477695.7

文献号 : CN11457547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金来建赵伯友贾洁寇岩滔

申请人 :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涉及一种大跨度V形桁架结构体系支座节点,涉及机场修建技术的领域,支座节点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上主支杆、多个固设在上主支杆上的第一支撑管、套设在上主支杆外侧的支撑环、可拆卸连接在上主支杆下方的下主支杆、固设在下主支杆底部的连接座、多个固设在下主支杆上的第二支撑管;所述支撑环与上主支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管由上至下倾斜设置,所述上主支杆的横截面积小于下主支杆的横截面积,且多个所述第一支撑管的中心线与多个第二支撑管的中心线交汇至上主支杆轴线上的一点。本申请具有使多个不同角度的支撑管受力汇集至一点,提高支座节点与多个支撑管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斜衍架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节省资源的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大跨度V形桁架结构体系支座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上主支杆(1)、多个固设在上主支杆(1)上的第一支撑管(11)、套设在上主支杆(1)外侧的支撑环(12)、可拆卸连接在上主支杆(1)下方的下主支杆(2)、固设在下主支杆(2)底部的连接座(3)、多个固设在下主支杆(2)上的第二支撑管(21);

所述支撑环(12)与上主支杆(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管(21)呈圆形管或矩形管设置,所述第一支撑管(11)由上至下倾斜设置,所述上主支杆(1)的横截面积小于下主支杆(2)的横截面积,且多个所述第一支撑管(11)的中心线与多个第二支撑管(21)的中心线交汇至上主支杆(1)轴线上的一点;所述下主支杆(2)呈内部中空的圆柱体设置,所述上主支杆(1)贯穿下主支杆(2)与连接座(3)抵接;

所述下主支杆(2)的内侧壁沿高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加强筋(4),所述加强筋(4)呈环形,所述环形外壁与下主支杆(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环形的内壁与上主支杆(1)外侧壁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两者连接的连接机构(5);

所述连接机构(5)包括固设在上主支杆(1)顶端的支撑板(51)、转动连接在支撑板(51)上的转杆(52)、多个设置在转杆(52)外侧壁上的锁紧杆组(54)、以及设置在转杆(52)与支撑板(51)之间用于控制转杆(52)旋转角度的限位组件(58);

所述转杆(52)中心线与上主支杆(1)中心线重合,所述转杆(52)的横截面呈椭圆形设置,多个所述锁紧杆组(54)沿转杆(52)的长度方向排列,多个所述锁紧杆组(54)与多个加强筋(4)一一对应,每个所述锁紧杆组(54)包括两个滑移连接在转杆(52)外侧壁上的锁紧杆(541),每个所述锁紧杆组(54)中的两个锁紧杆(541)沿转杆(52)中心线对称,所述锁紧杆(541)的中心线与转杆(52)的中心线垂直;

所述上主支杆(1)外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导向槽(13),多个所述导向槽(13)与多个锁紧杆(541)一一对应,所述导向槽(13)的一侧固设有导向套筒(55),所述锁紧杆(541)的一端沿转杆(52)周向滑移、另一端插接至导向套筒(55)内;所述锁紧杆(541)远离转杆(52)的一端开设有锁紧槽(5411),所述加强筋(4)插接至锁紧槽(541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V形桁架结构体系支座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58)包括两个固设在支撑板(51)下方的第一限位块(581)、固设在转杆(52)上的第二限位块(582);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块(581)与转杆(52)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V形桁架结构体系支座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3)顶部固设有加强板(7),所述加强板(7)与连接座(3)相互垂直,且所述上主支杆(1)的中心线与加强板(7)所在平面重合,所述加强板(7)同时插接至上主支杆(1)、下主支杆(2)、多个第一支撑管(11)、多个第二支撑管(21)以及多个加强筋(4)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V形桁架结构体系支座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管(11)内侧壁和第二支撑管(21)内侧壁沿各自的长度方向固设有多个隔板(6),所述第一支撑管(11)上的隔板(6)与第一支撑管(11)的中心线垂直,所述第二支撑管(21)上的隔板(6)与第一支撑管(11)的中心线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V形桁架结构体系支座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主支杆(2)与连接座(3)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固板(8),所述第一加固板(8)与下主支杆(2)和连接座(3)同时固定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跨度V形桁架结构体系支座节点,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加固板(8)沿下主支杆(2)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大跨度V形桁架结构体系支座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管(11)与支撑环(12)之间还固设有第二加固板(9),所述第二加固板(9)与第一支撑管(11)的倾斜角度一致,且多个所述第二加固板(9)与多个第一支撑管(11)受力交汇至上主支杆(1)轴线上的一点。

说明书 :

大跨度V形桁架结构体系支座节点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机场修建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大跨度V形桁架结构体系支座节点。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民航运输业的机队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国内各飞机维修公司一次性建设多机位超大跨度维修机库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另一方面,国内大型机场建设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大跨度维修机库建设场地的空域限高越来越苛刻。
[0003] 目前,在超低空域限高场地超大跨度维修机库屋盖设计中,首要难点是屋盖斜桁架结构体系的设计,其中屋盖斜桁架结构体系包括多个支座节点、多个交汇连接在支座节点上的龙骨以及支撑在地面与支撑节点之间的柱体,支座节点、多个龙骨以及柱体连接后形成一个整体,支座节点包括主支杆和多个用于与龙骨连接的支撑管,同一支座节点上的多个龙骨与多个支撑管一一对应,支座节点上的不同支撑管根据受力需要空间结构较为复杂,所以不同支撑管之间的角度较为复杂,之所以称之为支座节点,需要将各支撑管的受力汇集至一点;但是,若主支杆较细,支撑管尺寸较大且多个支撑管与主支杆之间的角度不同,多个支撑管难以集中分布,所以多个支撑管受力难以汇集至一点,支座节点在承受较大的力后,支撑管与主支杆连接处容易发生断裂,导致斜桁架结构局部坍塌,若主支杆较粗,则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且不便安装。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使多个不同角度的支撑管受力汇集至一点,提高支座节点与多个支撑管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斜衍架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节省资源,便于施工人员安装,本申请提供一种大跨度V形桁架结构体系支座节点。
[0005]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大跨度V形桁架结构体系支座节点,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 一种大跨度V形桁架结构体系支座节点,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上主支杆、多个固设在上主支杆上的第一支撑管、套设在上主支杆外侧的支撑环、可拆卸连接在上主支杆下方的下主支杆、固设在下主支杆底部的连接座、多个固设在下主支杆上的第二支撑管;
[0007] 所述支撑环与上主支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管呈圆形管或矩形管设置,所述第一支撑管由上至下倾斜设置,所述上主支杆的横截面积小于下主支杆的横截面积,且多个所述第一支撑管的中心线与多个第二支撑管的中心线交汇至上主支杆轴线上的一点。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搭建屋盖斜桁架结构体系时,需要先将上主支杆与下主支杆连接后,接着将支座节点上的多个第一支撑管、多个第二支撑管分别与对应的龙骨相连,其中支座节点中上主支杆与下主支杆分别对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进行支撑,且上主支杆的横截面积小于下主支杆的横截面积,使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沿高度方向分层连接,便于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的中心线交汇至上主支杆轴线上的一点,从而便于支座节点受力均衡,进而在支座节点在承受较大的力后,第一支撑管与上支撑杆的连接处、第二支撑管与下支撑杆的连接处不易发生断裂,提高斜桁架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上主支杆的横截面积小于下主支杆的横截面积,不仅可以满足受力需要,便于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受力汇交至上主支杆轴线上的一点,同时大大降低主支杆的重量,减少资源的浪费,便于施工人员安装,增强屋盖的空间受力能力;且上主支杆与下主支杆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便于施工人员安装支座节点以及便于后续的维修和更换。
[0009] 可选的,所述下主支杆呈内部中空的圆柱体设置,所述上主支杆贯穿下主支杆与连接座抵接。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部中空设置不仅大大降低了下主支杆的自重,便于工作人员安装上主支杆和下主支杆,且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同时圆柱体与其他形状的物体连接时适应性较强,便于第二支撑管中的矩形管与下主支杆的连接,且增大了第二支撑管与下主支杆外侧壁的连接面积,使两者连接更加牢固,提高支座节点的支撑稳定性。
[0011] 可选的,所述下主支杆的内侧壁沿高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呈环形,所述环形外壁与下主支杆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环形的内壁与上主支杆外侧壁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两者连接的连接机构。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一方面对下主支杆侧壁的支撑强度进行加强处理,提高下主支杆侧壁的抗压能力,使下主支杆侧壁在受力后不易向内凹陷弯折,从而提高支座节点的承重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筋内壁通过连接机构与上主支杆可拆卸连接,使上主支杆和下主支杆呈一个整体,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支座节点抗压的稳定性。
[0013] 可选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固设在上主支杆顶端的支撑板、转动连接在支撑板上的转杆、多个设置在转杆外侧壁上的锁紧杆组、以及设置在转杆与支撑板之间用于控制转杆旋转角度的限位组件;
[0014] 所述转杆中心线与上主支杆中心线重合,所述转杆的横截面呈椭圆形设置,多个所述锁紧杆组沿转杆的长度方向排列,多个所述锁紧杆组与多个加强筋一一对应,每个所述锁紧杆组包括两个滑移连接在转杆外侧壁上的锁紧杆,每个所述锁紧杆组中的两个锁紧杆沿转杆中心线对称,所述锁紧杆的中心线与转杆的中心线垂直;
[0015] 所述上主支杆外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导向槽,多个所述导向槽与多个锁紧杆一一对应,所述导向槽的一侧固设有导向套筒,所述锁紧杆的一端沿转杆周向滑移、另一端插接至导向套筒内;所述锁紧杆远离转杆的一端开设有锁紧槽,所述加强筋插接至锁紧槽内。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通过连接机构将上主支杆与下主支杆连接时,首先施工人员转动转杆,接着转杆椭圆截面的长轴一侧带动锁紧杆位于导向套筒内远离转杆的一侧滑移,锁紧杆端部即可伸出导向槽外,当加强筋内圈进入锁紧杆端部的锁紧槽内后,即可实现上主支杆与加强筋的连接,加强筋与下主支杆固定连接,进而实现了上主支杆与下主支杆连接;反之,施工人员反向转动转杆,转杆椭圆截面的短轴一侧带动锁紧杆位于导向套筒内靠近转杆的一侧滑移后,即可使加强筋内圈与锁紧杆端部的锁紧槽分离,实现上主支杆与加强筋的分离,从而断开上主支杆与下主支杆的连接;其中,限位组件用于精准控制锁紧杆的转动角度,便于施工人员控制锁紧杆椭圆截面的短轴和长轴的位置,从而便于施工人员控制连接机构的连接和断开状态。
[0017] 可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两个固设在支撑板下方的第一限位块、固设在转杆上的第二限位块;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块与转杆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90°。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转动转杆,转杆会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二限位块转动,当第二限位块与其中一个第一限位块抵接后,表示转杆椭圆截面的长轴一侧与锁紧杆抵接,当第二限位块与另一个第一限位块抵接后,表示转杆椭圆截面的短轴一侧与锁紧杆抵接,从而便于施工人员控制转杆的旋转角度。
[0019] 可选的,所述连接座顶部固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连接座相互垂直,且所述上主支杆的中心线与加强板所在平面重合,所述加强板同时插接至上主支杆、下主支杆、多个第一支撑管、多个第二支撑管以及多个加强筋内部。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板使上主支杆、下主支杆、多个第一支撑管、多个第二支撑管以及多个加强筋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不仅提升支座节点的抗扭强度,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的支撑强度,使支撑节点更加稳定。
[0021]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管内侧壁和第二支撑管内侧壁沿各自的长度方向固设有多个隔板,所述第一支撑管上的隔板与第一支撑管的中心线垂直,所述第二支撑管上的隔板与第一支撑管的中心线垂直。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板用于提高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的支撑强度,使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受力后不易弯曲变形。
[0023] 可选的,所述下主支杆与连接座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固板,所述第一加固板与下主支杆和连接座同时固定连接。
[002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加固板增大了下主支杆与连接座之间的连接面积,提升了两者之间结合面的连接强度,从而使下主支杆与连接座的连接处不易发生断裂,进而使下主支杆与连接座连接更稳定。
[0025] 可选的,多个所述第一加固板沿下主支杆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
[002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均匀间隔分布使第一加固板与下主支杆的连接各处受力均匀,从而使第一加固板与下主支杆紧密贴合,进一步增强了第一加固板与下主支杆之间的连接强度。
[0027]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管与支撑环之间还固设有第二加固板,所述第二加固板与第一支撑管的倾斜角度一致,且多个所述第二加固板与多个第一支撑管受力交汇至上主支杆轴线上的一点。
[002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加固板不仅对多个倾斜设置的第一支撑管进一步加强支撑,使倾斜的第一支撑管与支撑环连接更加稳定,而且第二加固板与第一支撑管的倾斜角度一致,第二加固板与多个第一支撑管受力交汇至上主支杆轴线上的一点,使支座节点受力均衡,进一步提高支座节点的支撑强度。
[0029]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30] 1.支座节点中上主支杆与下主支杆对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分别支撑,且上主支杆的横截面积小于下主支杆的横截面积,使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沿高度方向分层连接,便于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的中心线交汇至上主支杆轴线上的一点,以及便于支座节点受力均衡,从而在支座节点在承受较大的力后,第一支撑管与上支撑杆的连接处、第二支撑管与下支撑杆的连接处不易发生断裂,提高斜桁架结构的稳定性;
[0031] 2.上主支杆的横截面积小于下主支杆的横截面积,不仅可以满足受力需要,便于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受力汇交至上主支杆轴线上的一点,同时大大降低主支杆的重量,减少资源的浪费,便于施工人员安装,增强屋盖的空间受力能力;
[0032] 3.上主支杆与下主支杆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便于施工人员安装支座节点以及便于后续的维修和更换;
[0033] 4.下主支杆内部中空设置不仅大大降低了下主支杆的自重,便于工作人员安装上主支杆和下主支杆,且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同时圆柱体与其他形状的物体连接时适应性较强,便于第二支撑管中的矩形管与下主支杆的连接,且增大了第二支撑管与下主支杆外侧壁的连接面积,使两者连接更加牢固,提高支座节点的支撑稳定性;
[0034] 5.加强筋一方面对下主支杆侧壁的支撑强度进行加强处理,提高下主支杆侧壁的抗压能力,使下主支杆侧壁在受力后不易向内凹陷弯折,从而提高支座节点的承重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筋内壁通过连接机构与上主支杆可拆卸连接,使上主支杆和下主支杆呈一个整体,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支座节点抗压的稳定性;
[0035] 6.限位组件用于精准控制锁紧杆的转动角度,便于施工人员控制锁紧杆椭圆截面的短轴和长轴的位置,从而便于施工人员控制连接机构的连接和断开状态;
[0036] 7.加强板使上主支杆、下主支杆、多个第一支撑管、多个第二支撑管以及多个加强筋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不仅提升支座节点的抗扭强度,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的支撑强度,使支撑节点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0037]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支座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2是表示支座节点的局部剖视图;
[0039] 图3是表示支座节点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40] 图4是表示连接机构中锁紧杆伸出时的局部剖视图;
[0041] 图5是表示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42] 图6是表示连接机构中锁紧杆缩回后的局部剖视图;
[0043] 图7是表示图6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44] 图8是表示限位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0045] 附图标记说明:1、上主支杆;11、第一支撑管;12、支撑环;13、导向槽;2、下主支杆;21、第二支撑管;3、连接座;4、加强筋;5、连接机构;51、支撑板;52、转杆;521、T型槽;53、旋钮;54、锁紧杆组;541、锁紧杆;5411、锁紧槽;5412、倒角;55、导向套筒;56、T型杆;57、辊轮;
58、限位组件;581、第一限位块;582、第二限位块;6、隔板;7、加强板;8、第一加固板;9、第二加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7]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大跨度V形桁架结构体系支座节点。参照图1,支座节点包括上主支杆1,上主支杆1的中心线沿竖直方向设置;上主支杆1上固设有多个第一支撑管11,第一支撑管11由上至下倾斜设置,且多个第一支撑管11的中心线交汇至上主支杆1轴线上的一点。上主支杆1外侧套设有支撑环12,支撑环12与上主支杆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上主支杆1下方设置有下主支杆2,支撑环12的外径大于下主支杆2的外径,且支撑环12与下主支杆2的顶部抵接。
[0048] 参照图1,下主支杆2沿其周向固设有多个第二支撑管21,第二支撑管21呈圆形管或矩形管设置,且多个第一支撑管11的中心线与多个第二支撑管21的中心线交汇至上主支杆1轴线上的一点;下主支杆2呈内部中空的圆柱体设置,且上主支杆1的横截面积小于下主支杆2的横截面积,下主支杆2内部中空设置不仅用于降低下主支杆2的自重,便于工作人员安装上主支杆1和下主支杆2,且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同时圆柱体与其他形状的物体连接时适应性较强,便于第二支撑管21中的矩形管与下主支杆2的连接,且增大了第二支撑管21与下主支杆2外侧壁的连接面积,使两者连接更加牢固。下主支杆2底部固设有连接座3,上主支杆1贯穿下主支杆2与连接座3抵接。
[0049] 参照图2和图3,下主支杆2的内侧壁沿其高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加强筋4,加强筋4呈环形设置,加强筋4环形的外壁与下主支杆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加强筋4环形的内壁与上主支杆1外侧壁之间设置有连接机构5,连接机构5用于将上主支杆1与加强筋4连接,加强筋4一方面用于对下主支杆2侧壁的支撑强度进行加强处理,提高下主支杆2侧壁的抗压能力,使下主支杆2侧壁在受力后不易向内凹陷弯折,另一方面加强筋4内壁通过连接机构5与上主支杆1可拆卸连接,使上主支杆1和下主支杆2呈一个整体,进一步提高了支座节点抗压的稳定性。
[0050] 施工人员搭建屋盖斜桁架结构体系时,首先根据受力计算各第一支撑管11、第二支撑管21的安装角度,并将多个第一支撑管11以及支撑环12焊接至上主支杆1上,多个第二支撑管21、连接座3、加强筋4等焊接至下主支杆2上,接着将上主支杆1与下主支杆2通过连接机构5进行连接,随后将支座节点上的多个第一支撑管11、多个第二支撑管21分别与对应的龙骨相连即可,其中支座节点中上主支杆1与下主支杆2分别对第一支撑管11和第二支撑管21进行支撑,且上主支杆1的横截面积小于下主支杆2的横截面积,使第一支撑管11和第二支撑沿高度方向分层连接,便于第一支撑管11和第二支撑管21的中心线交汇至上主支杆1轴线上的一点,从而便于支座节点受力均衡,同时上主支杆1的横截面积小于下主支杆2的横截面积,大大降低主支杆的重量,减少资源的浪费,便于施工人员安装。
[0051] 参照图2,第一支撑管11内侧壁和第二支撑管21内侧壁沿各自的长度方向固设有多个隔板6,第一支撑管11上的隔板6与第一支撑管11的中心线垂直,第二支撑管21上的隔板6与第一支撑管11的中心线垂直,隔板6用于提高第一支撑管11和第二支撑管21的支撑强度,使第一支撑管11和第二支撑管21受力后不易弯曲变形。
[0052] 参照图3和图4,连接座3的顶部固设有加强板7,加强板7与连接座3相互垂直,且上主支杆1的中心线与加强板7所在平面重合,加强板7同时插接至上主支杆1、下主支杆2、多个第一支撑管11、多个第二支撑管21以及多个加强筋4内部,用于使上主支杆1、下主支杆2、多个第一支撑管11、多个第二支撑管21以及多个加强筋4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升支座节点的抗扭强度和支撑强度。
[0053] 参照图4,下主支杆2与连接座3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固板8,第一加固板8与下主支杆2和连接座3同时固定连接,且多个第一加固板8沿下主支杆2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第一加固板8用于增大下主支杆2与连接座3之间的连接面积,提升了两者之间结合面的连接强度,从而使下主支杆2与连接座3的连接处不易发生断裂。
[0054] 参照图3,第一支撑管11与支撑环12之间还固设有第二加固板9,第二加固板9与第一支撑管11的倾斜角度一致,且多个第二加固板9与多个第一支撑管11受力交汇至上主支杆1轴线上的一点,第二加固板9不仅用于对多个倾斜设置的第一支撑管11进一步加强支撑,使倾斜的第一支撑管11与支撑环12连接更加稳定,而且第二加固板9与第一支撑管11的倾斜角度一致,第二加固板9与多个第一支撑管11受力交汇至上主支杆1轴线上的一点,使支座节点受力均衡,进一步提高支座节点的支撑强度。
[0055] 参照图4和图5,连接机构5包括固设在上主支杆1顶端的支撑板51,支撑板51呈圆形板,支撑板51与上主支杆1的中心线垂直。支撑板51上转动连接有转杆52,转杆52中心线与上主支杆1中心线重合,转杆52的横截面呈椭圆形设置,且转杆52一端贯穿支撑板51,转杆52贯穿支撑板51的一端固设有旋钮53。转杆52外侧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锁紧杆组54,多个锁紧杆组54与多个加强筋4一一对应。
[0056] 参照图5和图6,每个锁紧杆组54包括两个滑移连接在转杆52外侧壁上的锁紧杆541,每个锁紧杆组54中的两个锁紧杆541沿转杆52中心线对称,锁紧杆541的中心线与转杆
52的中心线垂直。
[0057] 参照图5和图7,上主支杆1外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导向槽13,多个导向槽13与多个锁紧杆541一一对应,导向槽13的一侧固设有导向套筒55,锁紧杆541的一端沿转杆52周向滑移、另一端插接至导向套筒55内,锁紧杆541远离转杆52的一端开设有锁紧槽5411,加强筋4插接至锁紧槽5411内。锁紧槽5411靠近加强筋4的一侧开设有倒角5412,倒角5412为加强筋4内侧插入锁紧槽5411内时起导向和定位的作用,方便加强筋4插入锁紧槽5411内。锁紧杆
541靠近转杆52的一端固设有T型杆56,转杆52外侧壁沿其周向开设有T型槽521,T型杆56位于T型槽521内滑移,T型杆56与T型槽521抵接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辊轮57,辊轮57用于减轻T型杆56位于T型槽521内滑移时的摩擦力,使T型杆56移动更加顺畅。
[0058] 参照图8,转杆52与支撑板51之间还设置有限位组件58,限位组件58用于控制转杆52的旋转角度。限位组件58包括两个固设在支撑板51下方的第一限位块581,两个第一限位块581与转杆52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90°,转杆52上固设有第二限位块582,第二限位块582位于两个第一限位块581之间。
[0059] 施工人员通过连接机构5将上主支杆1与下主支杆2连接时,首先施工人员转动旋钮53,接着旋钮53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转杆52转动,转杆52带动T型杆56和辊轮57位于T型槽521内滑移,同时转杆52会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二限位块582转动,当第二限位块582与其中一个第一限位块581抵接后,转杆52椭圆截面的长轴一侧带动锁紧杆541位于导向套筒55内远离转杆52的一侧滑移,锁紧杆541端部即可伸出导向槽13外,当加强筋4内圈进入锁紧杆541端部的锁紧槽5411内后,即可实现上主支杆1与加强筋4的连接,加强筋4与下主支杆2固定连接,进而实现了上主支杆1与下主支杆2连接;反之,施工人员反向转动旋钮53,旋钮53带动转杆52转动,转杆52带动第二限位块582与另一个第一限位块581抵接后,转杆52椭圆截面的短轴一侧带动锁紧杆541位于导向套筒55内靠近转杆52的一侧滑移后,即可使加强筋4内圈与锁紧杆541端部的锁紧槽5411分离,实现上主支杆1与加强筋4的分离,从而断开上主支杆1与下主支杆2的连接。
[0060]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大跨度V形桁架结构体系支座节点的实施原理为:施工人员搭建屋盖斜桁架结构体系时,通过转动旋钮53,即可实现上主支杆1与下主支杆2的快速连接和分离,从而便于施工人员安装支座节点以及便于后续的维修和更换;且支座节点中上主支杆1与下主支杆2分别对第一支撑管11和第二支撑管21进行支撑,同时上主支杆1的横截面积小于下主支杆2的横截面积,使第一支撑管11和第二支撑沿高度方向分层连接,便于第一支撑管11和第二支撑管21的中心线交汇至上主支杆1轴线上的一点,从而便于支座节点受力均衡,进而在支座节点在承受较大的力后,第一支撑管11与上支撑杆的连接处、第二支撑管21与下支撑杆的连接处不易发生断裂,提高斜桁架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上主支杆1的横截面积小于下主支杆2的横截面积,不仅可以满足受力需要,便于第一支撑管11和第二支撑管21受力汇交至上主支杆1轴线上的一点,同时大大降低主支杆的重量,减少资源的浪费,便于施工人员安装,增强屋盖的空间受力能力;且上主支杆1与下主支杆2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便于施工人员安装支座节点以及便于后续的维修和更换。
[0061]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