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潜式双体观光游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375293.6

文献号 : CN11460435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鄢天星丁伟李帅杨松林杨智博王婵蒋晓柔张时雨费天祺杨大明

申请人 : 江苏科技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上和水下都能观光的半潜式双体观光游艇,水面之上具有由下至上的三层水上观光平台,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的横向两侧分别连接一个片体的上部,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的底部且靠近船首位置处通过一左一右两个第三立柱固定连接船首水下潜体、靠近船尾位置处通过一左一右两个第四立柱固定连接船尾水下潜体,船首水下潜体的下表面高于船尾水下潜体的上表面;每个片体的内侧面中心偏下处分别向第一层观光平台底部中心处各延伸一段平台水翼,且分别向同侧方的一个第三立柱和一个第四立柱处各延伸一段立柱水翼,可以选择三层水上观光平台、小型热气球或自动式升降平台进入前后两个不同的水下潜体中观光,能在不同角度和高度观看水面景色。

权利要求 :

1.一种半潜式双体观光游艇,其水面之上具有由下至上的三层水上观光平台,其特征是: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横向两侧分别连接一个片体(1‑1)的上部,两个片体(1‑

1)的结构相同且相对于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纵向水平中心轴线对称布置,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底部且靠近船首位置处通过一左一右两个第三立柱(1‑43)固定连接船首水下潜体(1‑21)、靠近船尾位置处通过一左一右两个第四立柱(1‑44)固定连接船尾水下潜体(1‑22);船首水下潜体(1‑21)的下表面高于船尾水下潜体(1‑22)的上表面;每个片体(1‑1)的内侧面中心偏下处分别向第一层观光平台(1‑31)底部中心处各延伸一段平台水翼,且分别向同侧方的一个第三立柱(1‑43)和一个第四立柱(1‑44)处各延伸一段立柱水翼,所述的立柱水翼的内端分别对应地与第三立柱(1‑43)和第四立柱(1‑44)固定连接,两段所述的平台水翼的下部分在水中,上部分在水面之上,所述的平台水翼的内端共同固定连接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底部的纵向水平中心轴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潜式双体观光游艇,其特征是:所述的平台水翼距离片体(1‑1)底部的距离与片体(1‑1)的总高之比为0.24~0.3:1,所述的平台水翼与第一层观光平台(1‑31)的连接处距离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首端的距离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33~0.35:1,所述的立柱水翼与第三立柱(1‑43)、第四立柱(1‑44)的连接处分别距离第三立柱(1‑43)、第四立柱(1‑44)的顶部的高度与第三立柱(1‑43)的高度之比为0.59~0.61:1;四段所述的立柱水翼能产生四个斜向上的力,两段所述的平台水翼能产生两个斜向上力,六个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两两抵消,竖直方向上的分力相互叠加提供升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潜式双体观光游艇,其特征是:两个所述的片体(1‑1)沿横向垂直剖面均为近似等腰梯形,近似等腰梯形的两条腰是凸出的圆弧形,外侧的腰向外凸出,内侧的腰向内凸出,两个所述的片体(1‑1)的水平剖面均为椭圆形,纵向垂直剖面均为弓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潜式双体观光游艇,其特征是:船首水下潜体(1‑21)和船尾水下潜体(1‑22)的形状相同,横向垂直剖面与纵向垂直剖面均为椭圆形,水平剖面均为似圆形;船首水下潜体(1‑21)的高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比值为0.1~0.12:1、横向宽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46~0.48:1、纵向长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51~

0.53:1;船尾水下潜体(1‑22)的高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1~0.12:1、横向宽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39~0.41:1、长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51~0.53: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潜式双体观光游艇,其特征是:游艇的纵向总长和横向总宽的长宽比为1.25~1.35:1,两个所述的片体(1‑1)的高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

0.18~0.2:1,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横向宽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45~

0.50:1: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中后部向上逐渐抬高,水平剖面为机翼型,横向两侧面均向外凸出,凸出部分的横向垂直剖面和纵向垂直剖面均为半椭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潜式双体观光游艇,其特征是:所述的三层水上观光平台均为沿纵向水平中心轴对称结构,形状和高度均相同,第二层水上观光平台(1‑32)的俯视面积为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俯视面积的五分之三,第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33)的俯视面积为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二分之一;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通过第一立柱(1‑41)固定连接第二层水上观光平台(1‑32),第二层水上观光平台(1‑32)通过第二立柱(1‑42)固定连接第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33),第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33)的上部设置一个小型热气球(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潜式双体观光游艇,其特征是: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首尾顶部分别向上各连接一个第一立柱(1‑41),在首部的第一立柱(1‑41)距离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首端部的距离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2~0.25:1,两个第一立柱(1‑41)之间的距离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25~0.27:1;第二层水上观光平台(1‑32)首尾顶部分别向上各连接一个第二立柱(1‑42),两个第二立柱(1‑42)分别在两个第一立柱(1‑41)的正上方;两个第一立柱(1‑41)和两个第二立柱(1‑42)的水平剖面均是对称翼型,纵向垂直剖面和横向垂直剖面均为矩形,沿纵向水平方向的长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1~0.13: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潜式双体观光游艇,其特征是:两个第三立柱(1‑43)沿纵向水平方向的长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1~0.12:1,两个第四立柱(1‑44)沿纵向水平方向的长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均为0.09~0.1:1,两个第三立柱(1‑43)和两个第四立柱(1‑44)水平剖面均为翼型,纵向水平剖面和横向水平剖面均为矩形,两个第三立柱(1‑43)之间的横向间距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13~0.1:1,两个第四立柱(1‑

44)之间的横向间距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11~0.13:1,第三立柱(1‑43)距离船首水下潜体(1‑21)首部之间的纵向距离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16~0.18:1,第三立柱(1‑43)和第四立柱(1‑44)沿纵向水平方向的间距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4~0.42:

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潜式双体观光游艇,其特征是:每个片体(1‑1)的甲板上方设有钓台(1‑6)和座椅(1‑7),船首水下潜体(1‑21)和船尾部水下潜体(1‑22)的上部两侧各设有水下探照灯(1‑9),每个片体(1‑1)水下部分的首端外侧面上设有红外线避障装置(2‑3),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上部设有声波测距仪(2‑4),船首水下潜体(1‑1)的外表面上设有水温传感器(4‑1)、PH传感器(4‑2)和含氧仪(4‑3),第二层水上观光平台(1‑32)上部的左右侧表面上均设有一个风向传感器(4‑4);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内部设有换气设备(5‑3),换气设备(5‑3)经管路分别穿过水下第三立柱(1‑43)、第四立柱(1‑44)后与船首水下潜体(1‑21)、船尾水下潜体(1‑22)连接,船首水下潜体(1‑21)和船尾水下潜体(1‑

22)内部均设有应急氧气瓶(5‑1)和呼吸面罩(5‑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潜式双体观光游艇,其特征是:船尾水下潜体(1‑22)的内部尾段处设有相互连接的齿轮传动箱(2‑6)和电机箱(2‑7),电机箱(2‑7)通过控制线连接设在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内部的控制器(3‑2);船尾水下潜体(1‑22)的尾端外部设有螺旋桨(2‑1),两个螺旋桨(2‑1)相对于船尾水下潜体(1‑22)的纵向水平中心轴一左一右对称布置,齿轮传动箱(2‑6)的输出端连接螺旋桨(2‑1);第一层观光平台(1‑31)的尾段外侧下方设有吊舱式推进器(2‑5),吊舱式推进器(2‑5)经控制线连接控制器(3‑2)。

说明书 :

一种半潜式双体观光游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船舶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上和水下都能观光的潜式双体观光游艇或者观光游船。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旅游业尤其是海洋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客对于近海观光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近海观光旅游的期望也随之提高。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出现了水上观光游艇,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10329429A公开的一种观光游艇,通过电动伸缩杆连接顶板实现对顶板的高低调节,改变游客在船舱内的活动空间,根据实际情况调节顶板遮阳或便于观光,但其存在的问题是:该观光游艇只能在海面上观光,不能进行海底景色的观光游览或者水下观光。为此,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4015890B公开了一种水下水上两用双体观光船,其包括主船体、观光舱和支柱,观光舱有两个,位于主船体的下方并且沿主船体的纵向中轴线对称分布,观光舱通过支柱与主船体相连接,支柱内部中空,设有可供乘客往返主船体和观光舱的电梯。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是:这种观光船位于水下的两个观光舱在横向上一左一右对称布置,两个观光舱结构和高度完全一样,水下观光的视角空间较小,视野受限,而且其主要动力系统和控制设施都安装在主船体上,使主船体承载力较大,安全性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观光游艇或观光游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半潜式双体观光游艇,可全方位对水下景色进行观光游览,极大地提高和丰富水下观光游览的品质。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其水面之上具有由下至上的三层水上观光平台,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的横向两侧分别连接一个片体的上部,两个片体的结构相同且相对于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的纵向水平中心轴线对称布置,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的底部且靠近船首位置处通过一左一右两个第三立柱固定连接船首水下潜体、靠近船尾位置处通过一左一右两个第四立柱固定连接船尾水下潜体;船首水下潜体的下表面高于船尾水下潜体的上表面;每个片体的内侧面中心偏下处分别向第一层观光平台底部中心处各延伸一段平台水翼,且分别向同侧方的一个第三立柱和一个第四立柱处各延伸一段立柱水翼,所述的立柱水翼的内端分别对应地与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固定连接,两段所述的平台水翼的下部分在水中,上部分在水面之上,所述的平台水翼的内端共同固定连接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底部的纵向水平中心轴处。
[0005] 进一步地,所述的平台水翼距离片体底部的距离与片体的总高之比为0.24~0.3:1,所述的平台水翼与第一层观光平台的连接处距离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首端的距离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33~0.35:1,所述的立柱水翼与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的连接处分别距离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的顶部的高度与第三立柱的高度之比为0.59~0.61:1;四段所述的立柱水翼能产生四个斜向上的力,两段所述的平台水翼能产生两个斜向上力,六个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两两抵消,竖直方向上的分力相互叠加提供升力。
[0006]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的片体)沿横向垂直剖面均为近似等腰梯形,近似等腰梯形的两条腰是凸出的圆弧形,外侧的腰向外凸出,内侧的腰向内凸出,两个所述的片体的水平剖面均为椭圆形,纵向垂直剖面均为弓型。
[0007] 进一步地,船首水下潜体和船尾水下潜体的形状相同,横向垂直剖面与纵向垂直剖面均为椭圆形,水平剖面均为似圆形;船首水下潜体的高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比值为0.1~0.12:1、横向宽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46~0.48:1、纵向长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51~0.53:1;船尾水下潜体的高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1~0.12:1、横向宽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39~0.41:1、长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的比值为0.51~0.53:1。
[0008]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的有益效果是
[0009] 1、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双体船稳性好、甲板面积大、适航性高的优点,观光时,可以选择三层水上观光平台、小型热气球或者乘坐自动式升降平台进入前后两个不同的水下潜体中观光,可以多角度参观水下景观,不仅使乘客能够在不同角度和高度观看水面景色,又能近距离观察水中生物和环境,能欣赏到水面的风景,也可以观赏水下的景色。
[0010] 2、本发明中的两个水下潜体为椭圆型结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且呈一前一后布置,可有效减少游艇在行驶过程中的兴波阻力,降低横纵摇运动。
[0011] 3、本发明将推进器等保障安全和综合性能的设置分别安装在水上和水下部位,更好地提高了观光游艇的安全性和综合性能。
[0012] 4、本发明在片体下部安装了六段水翼,当游艇航行时六段水翼可以抬高游艇的吃水线,减小游艇所受的流体阻力,从而提高游艇航行的速度,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0013] 5、本发明在艇体中设有水文信息采集装置,可实现对水况和风况进行实时监测,以预测自然灾害并降低所带来的损失。设有供氧装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实现安全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发明一种半潜式双体观光游艇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是图1的左视图,即从船首方向看的视图;
[0016] 图3是图1中B‑B的剖视图;
[0017] 图4是图1中片体、立柱和水翼的仰视轴侧图;
[0018] 图5是图2中A‑A半剖视图。
[0019] 图中:1‑1.片体;1‑5.小型热气球;1‑6.钓台;1‑7.座椅;1‑8.水翼;1‑9.水下探照灯;1‑21.船首水下潜体;1‑22.船尾水下潜体;1‑31.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2.第二层水上观光平台;1‑33.第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41.第一立柱;1‑42.第二立柱;1‑43.第三立柱;1‑44.第四立柱;1‑101、1‑102、1‑103.自动式升降平台;1‑111、1‑112、1‑113.楼梯;
[0020] 2‑1.螺旋桨;2‑2.螺旋桨支架;2‑3.红外线避障装置;2‑4.声波测距仪;2‑5.吊舱式推进器;2‑6.齿轮传动箱;2‑7.电机箱;3‑1.电源;3‑2.控制器;4‑1.水温传感器;4‑2.PH传感器;4‑3.含氧仪;4‑4.风向传感器;5‑1.应急氧气瓶;5‑2.呼吸面罩;5‑3.换气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参见图1和图2,限定本发明的方位如下:以游艇的首端所在位置为“前”,尾端所在位置为“后”,以游艇横向两侧分别为“左”、“右”,水面之上为“上”,水面之下为“下”,以游艇中心为“内”,反之为“外”。
[0022] 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一种半潜式双体观光游艇,其水面之上具有三层水上观光平台,三层水上观光平台均为沿纵向水平中心轴对称结构。三层水上观光平台由下至上分别是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第二层水上观光平台1‑32和第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33。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通过第一立柱1‑41固定连接其正上方的第二层水上观光平台1‑32,第二层水上观光平台1‑32通过第二立柱1‑42固定连接其正上方的第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33。第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33的上部设置一个小型热气球1‑5,小型热气球1‑5是可收放式热气球,第三层观光平台1‑33与小型热气球1‑5之间通过绳索相连接,可通过绳索实现小型热气球1‑5的收放。
[0023] 在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横向两侧分别连接一个片体1‑1的上部,两个片体1‑1结构完全相同,平行布置,相对于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纵向水平中心轴线对称布置。两个片体1‑1沿横向垂直剖面均为近似等腰梯形,近似等腰梯形的两条腰是分别向内、向外凸出的圆弧形,外侧的腰向外凸出,内侧的腰向内凸出。两个片体1‑1的水平剖面均为椭圆形,两个片体1‑1沿纵向垂直剖面均为弓型。
[0024] 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底部且靠近船首位置处,通过一左一右两个第三立柱1‑43固定连接船首水下潜体1‑21;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底部在靠近船尾位置处,通过一左一右两个第四立柱1‑44固定连接船尾水下潜体1‑22。船首水下潜体1‑21和船尾水下潜体1‑22均位于水下,且在水下的深度不同,船首水下潜体1‑21的下表面高于船尾水下潜体1‑22的上表面。
[0025] 船首水下潜体1‑21的首端处至船尾水下潜体1‑22的尾端处之间的距离就是整个游艇的纵向总长,纵向总长L1为36‑110m。两个片体1‑1横向外侧面之间的距离就是整个游艇的横向总宽,游艇的长宽比为1.25~1.35:1。
[0026] 两个片体1‑1的高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18~0.2:1。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横向宽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45~0.50:1。
[0027] 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水平剖面为机翼型,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横向两侧面均向外凸出,凸出部分的横向垂直剖面和纵向垂直剖面均为半椭圆形。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在保持外轮廓线水力光滑的前提下,中后部适度向上逐渐抬高。
[0028] 第二层水上观光平台1‑32与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形状相同,高度相同,但俯视面积为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俯视面积的五分之三。第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33与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形状相同,高度相同,但俯视面积为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二分之一。
[0029] 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31、1‑32、1‑33的每层高H1均为3.0~3.5m,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首尾顶部分别向上各连接一个第一立柱1‑41,两个第一立柱1‑41与第二层水上观光平台1‑32的首尾底部固定相连接。在首部的第一立柱1‑41距离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首端部的距离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2~0.25:1。首部的第一立柱1‑41和尾部的第一立柱1‑41之间的距离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25~0.27:1。
[0030] 第二层水上观光平台1‑32首尾顶部分别向上各连接一个第二立柱1‑42,两个第二立柱1‑42与第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33的底部固定连接。两个第二立柱1‑42分别在两个第一立柱1‑41的正上方,与两个第二立柱1‑42的垂直位置相同。
[0031] 两个第一立柱1‑41和两个第二立柱1‑42的水平剖面对称翼型,两个第一立柱1‑41和两个第二立柱1‑42的纵向垂直剖面和横向垂直剖面均为矩形。两个第一立柱1‑41和两个第二立柱1‑42的高H2均为1.5~1.75m。两个第一立柱1‑41和两个第二立柱1‑42沿纵向水平方向的长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1~0.13:1。
[0032] 在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31、1‑32、1‑33之间设置一个自动式升降平台1‑101,自动式升降平台1‑101与第一立柱1‑41和第二立柱1‑42相连接,贯通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31、1‑32、1‑33,为旅客进出三层水上观光平台提供直接通道。在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尾部第一立柱1‑41位置处安装一个竖直的楼梯1‑111,楼梯1‑111向上延伸到第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33,贯通至第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33顶部,当自动式升降平台1‑101发生故障时,为旅客提供一个应急通道,同时旅客也能通过楼梯1‑111到达第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33的上部乘坐小型热气球1‑5。
[0033] 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通过两个第三立柱1‑43固定连接船首水下潜体1‑21的顶部,两个第三立柱1‑43沿船首水下潜体1‑21的纵向水平中心轴一左一右对称布置。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通过两个第四立柱1‑44固定连接船尾水下潜体1‑22的顶部,两个第四立柱1‑44沿船尾水下潜体1‑22的纵向水平中心轴一左一右对称布置。连接船首水下潜体1‑21的两个第三立柱1‑43的高H3均为7.5~24.8m,连接船尾水下潜体1‑22的两个第四立柱1‑
44的高H4均为14~36.7m。两个第三立柱1‑43沿纵向水平方向的长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1~0.12:1,两个第四立柱1‑44沿纵向水平方向的长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均为0.09~0.1:1。两个第三立柱1‑43和两个第四立柱1‑44水平剖面均为对称翼型,以减少空气和水的阻力,纵向水平剖面和横向水平剖面视均为矩形。
[0034] 两个第三立柱1‑43之间的横向间距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13~0.1:1,两个第四立柱1‑44之间的横向间距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11~0.13:1。两个第三立柱1‑43距离船首水下潜体1‑21首部之间的纵向距离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16~0.18:1。第三立柱1‑43和第四立柱1‑44沿纵向水平方向的间距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4~0.42:1。
[0035] 两个第三立柱1‑43与船首水下潜体1‑21的连接处位于船首水下潜体1‑21的横向中心线上,两个第四立柱1‑44与船尾水下潜体1‑22的连接处位于船尾水下潜体1‑22的横向中心线上。
[0036] 船首水下潜体1‑21的高度H5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1~0.12:1,船首水下潜体1‑21的横向宽度与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46~0.48:1,船首水下潜体1‑21的纵向长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51~0.53:1。
[0037] 船尾水下潜体1‑22的高度H6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1~0.12:1,船尾水下潜体1‑22的横向宽度与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39~0.41:1,船尾水下潜体1‑22的长度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51~0.53:1。
[0038] 船首水下潜体1‑21和船尾水下潜体1‑22的形状相同,横向垂直剖面与纵向垂直剖面均为椭圆形,水平剖面均为似圆形。
[0039] 参见图3,在其中一个第三立柱1‑43上安装一个自动式升降平台1‑102,在其中一个第四立柱1‑44上安装一个自动式升降平台1‑103。自动式升降平台1‑102连通第一层观光平台1‑31和船首水下潜体1‑21,自动式升降平台1‑103连通第一层观光平台1‑31和船尾水下潜体1‑22,为旅客的进出提供通道。在第二个第三立柱1‑43上安装竖直的楼梯1‑112,第二个第四立柱1‑44上安装竖直的楼梯1‑113。在水下,两个楼梯1‑112、1‑113将第一层观光平台1‑31和船首水下潜体1‑21、船尾水下潜体1‑22分别相连通。当自动式升降平台1‑102、1‑103发生故障时,楼梯1‑112、1‑113为旅客提供一个应急通道。
[0040] 参见图3和图4,在每个片体1‑1的内侧面处,分别向第一层观光平台1‑31底部中心处各延伸有一段水翼1‑8,称为平台水翼。这两段平台水翼1‑8的下部分在水中,上部分在水面之上。这两段平台水翼1‑8的外段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片体1‑1的内侧面处,两段平台水翼1‑8的内段共同连接在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底部的纵向水平中心轴处。两段平台水翼1‑8与连接在两个片体1‑1的内侧面处的位置是在两个片体1‑1的内侧面中心偏下,且距离片体1‑1底部的距离与片体1‑1的总高之比为0.24~0.3:1。两段平台水翼1‑8与第一层观光平台1‑31的连接处距离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首端的距离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33~0.35:1。在每个片体1‑1的内侧面处,分别向同侧方的一个第三立柱1‑43和一个第四立柱1‑44处各延伸一段水翼1‑8,称为立柱水翼,共有四段立柱水翼1‑8。四段立柱水翼1‑8外端与片体1‑1的连接处与所述的两段平台水翼1‑8与片体1‑1的连接处相同,共同连接于片体1‑1的同一点。立柱水翼1‑8的内端固定连接第三立柱1‑43、第四立柱1‑44,连接处距离第三立柱1‑43、第四立柱1‑44的顶部的高度与第三立柱1‑43的高度H3之比为0.59~
0.61:1。这样,每个片体1‑1各延伸有三个平台水翼1‑8,分别是一个平台水翼和两个立柱水翼,两个立柱水翼在空间呈V型布置。所有的水翼1‑8均为NACA0012翼型。
[0041] 参见图2,每个片体1‑1的甲板上方还设有供旅客休闲的钓台1‑6和座椅1‑7,每个片体1‑1的甲板上方各设有三个钓台1‑6,钓台1‑6安装在甲板横向外侧,同时甲板外侧安装有护栏以保护乘客安全。座椅1‑7安装于钓台1‑6的内侧,靠近第一层观光平台1‑31,座椅1‑7与钓台1‑6之间的横向间距为0.3~0.4m。
[0042] 在船首水下潜体1‑21和船尾部水下潜体1‑22的上部两侧各设有水下探照灯1‑9,水下探照灯1‑9为可旋转式小型水下探照灯,船首水下潜体1‑21上有六个可旋转式小型水下探照灯1‑9,船尾部水下潜体1‑22上部有五个可旋转式小型水下探照灯1‑9。
[0043] 参见图1和图5,在船尾水下潜体1‑22的内部尾段处安装齿轮传动箱2‑6和电机箱2‑7,电机箱2‑7连接齿轮传动箱2‑6,电机箱2‑7提供动力,动力通过传动轴传到齿轮传动箱
2‑6。电机箱2‑7通过控制线连接控制器3‑2,控制器3‑2安装在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内部,在控制器3‑2作用下,电机箱2‑7工作。在船尾水下潜体1‑22的尾端外部安装旋桨2‑1和螺旋桨支架2‑2,旋桨2‑1伸出在船尾水下潜体1‑22的后方。旋桨2‑1和螺旋桨支架2‑2各有两个,两个旋桨2‑1相对于船尾水下潜体1‑22的纵向水平中心轴一左一右对称布置,每个旋桨2‑1通过对应的一个螺旋桨支架2‑2固定连接船尾水下潜体1‑22。两个螺旋桨2‑1之间的横向距离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16~0.18:1。齿轮传动箱2‑6的输出端连接螺旋桨2‑1,动力输出到螺旋桨2‑1,使螺旋桨2‑1转动。第一层观光平台1‑31的尾段外侧下方安装吊舱式推进器2‑5,吊舱式推进器2‑5经控制线连接所述的控制器3‑2,控制器3‑2控制吊舱式推进器2‑5工作。吊舱式推进器2‑5为游艇提供前进的动力和转向的弯矩,两个螺旋桨
2‑1为游艇提供辅助推进的动力,使游艇能够顺利并快速的完成前进和转向。
[0044] 参见图2,在每个片体1‑1水下部分的首端外侧面上安装红外线避障装置2‑3,安装处位于片体1‑1纵向水平中心线上,安装位置距离片体1‑1底部的距离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08~0.09:1。在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上部安装声波测距仪2‑4,安装处距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首端的距离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之比为0.03~0.04:1。红外线避障装置2‑3和声波测距仪2‑4为游艇的航行提供实时避障保障。
[0045] 参见图5,电源3‑1与控制器3‑2安装在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的内部,电源3‑1的安装位置距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首端的纵向水平距离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之比为0.3~0.36:1。控制器3‑2的安装位置距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首端的纵向水平距离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比为0.4~0.45:1。游艇的驾驶室位于第一层观光平台1‑31的首段,整个游艇的通讯由艇上的基站和陆上控制站提供,通过驾驶室的圆形舵及各种辅助装置控制,艇上各部分的运作均通过指令传输给控制器3‑2进行反应作用。
[0046] 参见图2,船首水下潜体1‑1的外表面上安装水温传感器4‑1、PH传感器4‑2和含氧仪4‑3。水温传感器4‑1的安装位置距船首水下潜体1‑2底部的距离与船首水下潜体1‑2的高度H5之比为0.57~0.6:1,距船首水下潜体1‑2的首端的纵向水平距离与船首水下潜体1‑21的纵向长度之比为0.033‑0.04:1,且水温传感器4‑1位于船首水下潜体1‑21的纵向水平中心线上。PH传感器4‑2和含氧仪4‑3沿船首水下潜体1‑21的纵向水平中心线左右对称分布,PH传感器4‑2和含氧仪4‑3的安装位置距船首水下潜体1‑2底部的高度距离与船首水下潜体1‑2的高度H5之比为0.6~0.65:1,PH传感器4‑2和含氧仪4‑3的安装位置距船首水下潜体1‑
21的首端的纵向水平距离与船首水下潜体1‑21的纵向长度之比为0.1~0.12:1。
[0047] 在第二层水上观光平台1‑32上部的左右侧表面上均安装一个风向传感器4‑4,两个风速风向传感器4‑4距第二层水上观光平台1‑32首端纵向水平距离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之比为0.24~0.28:1,两个风速风向传感器4‑4沿第二层水上观光平台1‑32的纵向水平中心线一左一右对称布置。
[0048] 参见图5,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内部还设有换气设备5‑3,换气设备5‑3距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首端的距离与游艇的纵向总长L1的比值为0.65~0.7:1。换气设备5‑3与管路相连接,管路分别穿过水下第三立柱1‑43、第四立柱1‑44后分别与船首水下潜体1‑21、船尾水下潜体1‑22连接。在船首水下潜体1‑21和船尾水下潜体1‑22内部均安装应急氧气瓶5‑1和呼吸面罩5‑2,应急氧气瓶5‑1用于盛装压缩氧气,呼吸面罩5‑2能够与应急氧气瓶5‑1相连通,当换气设备5‑3突发故障时,应急氧气瓶5‑1能为游客提供充足的氧气供氧。
应急气瓶(5‑1)安装于船首水下潜体1‑21和船尾水下潜体1‑22的下部,呼吸面罩5‑2安装于游客座椅上方。
[0049] 参见图1‑5所示,本发明工作时,电源3‑2给所有设备供电运作,驾驶人员的各种操作通过控制器3‑2输出控制指令,通过控制吊舱式推进装置2‑5和螺旋桨2‑1实现观光游艇的航行。吊舱式推进器2‑5为游艇提供前进的动力和转向的弯矩,船尾水下潜体1‑22上的两个螺旋桨2‑1为游艇提供辅助推进的动力,增强其在小面积水域的机动性。
[0050] 当观光游艇高速航行时,与第三立柱1‑43、第四立柱1‑44相连接的四段立柱水翼1‑8产生四个斜向上的力,即往船体中部倾斜的力。与第一层水上观光平台1‑31底部相连接的两段平台水翼1‑8产生两个斜向上的两个力,即往船体外侧倾斜的两个力。六个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两两抵消,竖直方向上的分力相互叠加,最终为观光游艇提供一个竖直向上的升力,从而减少船舶航行时的流体阻力,增加了观光游艇的航行速度。
[0051] 当观光游艇在水上航行时,红外线避障装置2‑3、声波测距仪2‑4实时采集游艇周边物体的位置信息,预测和显示双体艇有无碰撞危险,为航行提供实时避障保障,保障航行安全。水温传感器4‑1、PH传感器4‑2、含氧仪4‑3和风速风向传感器4‑4工作,为驾驶员提供实时的水文信息。
[0052] 当观光游艇在水上航行时,游客可以通过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31、1‑32、1‑33内的自动式升降平台1‑101到达任意层观光平台,从而观赏水面景色。同时游客可以通过自动式升降平台1‑102、1‑103到达两个水下潜体1‑21、1‑22之中,可以近距离观赏水下的景物。在游客进入水下潜体1‑21、1‑22之前,换气设备5‑3实时为两个水下潜体1‑21、1‑22更换新鲜的空气。正常情况下换气设备5‑3工作为水下潜体1‑21、1‑22内部更换新鲜空气,而应急氧气瓶5‑1不工作,当换气设备5‑3突发故障时游客座位上方的呼吸面罩5‑2弹出,应急氧气瓶5‑1开始工作为带着呼吸面罩5‑2的游客提供充足的氧气
[0053] 当观光游艇静止时,游客可以通过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31、1‑32、1‑33内的竖直楼梯1‑111到达第三层水上观光平台1‑33的顶部,乘坐小型热气球1‑5在空中欣赏海上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