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逆变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532991.2

文献号 : CN11466568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许颇王一鸣

申请人 :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伏逆变器,包括本体和驱动机构;本体的背部设有散热部,散热部包括罩体和一对散热板组,罩体固定于本体,罩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整齐排列的散热孔;散热板组对于设置于罩体的内部两侧,散热板组包括至少一块散热板,散热板上均设有整齐排列的散热孔;散热板组在驱动机构的驱使下将各散热板与罩体的侧部之间进行间隔设置或相互贴合;散热板组在驱动机构的驱使下将各散热板以及罩体侧部的散热孔呈错位排列或同心排列。本申请的有益效果:通过相互错位排列的散热孔,可以在进行散热的同时降低或避免灰尘的进入;通过同心设置的散热孔可以增大散热量;通过散热板贴合于罩体侧部且散热孔错位排列,可以避免雨水的进入罩体内。

权利要求 :

1.一种光伏逆变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背部设置有散热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散热部包括:罩体,所述罩体固定设置于所述本体,所述罩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整齐排列的散热孔;以及

一对散热板组,所述散热板组对应安装于所述罩体的内部两侧;所述散热板组包括至少一块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向着所述罩体的内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散热板上均设置有整齐排列的散热孔;

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罩体内,所述驱动机构适于驱动各所述散热板间隔设置于所述罩体的侧部,且各所述散热板以及所述罩体侧部的散热孔呈错位排列或同心排列,以使得所述散热板组处于散热状态;所述驱动机构还适于驱动各所述散热板相互贴合于所述罩体的侧部内壁,且各所述散热板以及所述罩体侧部的散热孔呈错位排列,以使得所述散热板组处于防雨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组包括两块竖直设置的所述散热板,两块所述散热板沿所述罩体的内部方向分别为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适于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进行竖直移动,且所述第一散热板的移动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散热板的移动距离,以使得所述第二散热板、第一散热板以及所述罩体侧部的散热孔呈阶梯式排列或同心排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罩体的下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电机,所述电机固定设置;

驱动杆组,所述驱动杆组横向贯穿所述罩体并通过一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一对竖向驱动组件,所述竖向驱动组件对称安装于所述驱动杆组,所述散热板组适于在所述竖向驱动组件的驱动下进行竖直移动;

一对横向驱动组件,所述横向驱动组件对称安装于所述驱动杆组,所述散热板组适于在所述横向驱动组件的驱使下进行轴向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组包括一对驱动杆和传动轴套,所述驱动杆对称转动安装于所述罩体的下部;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花键连接的传动轴与所述驱动杆的一端进行连接,同时所述驱动杆之间通过所述传动轴套进行花键连接;

所述竖向驱动组件安装于对应的所述驱动杆并与所述散热板组进行连接,以使得所述散热板组在所述驱动杆的转动下进行竖直移动;

所述横向驱动组件对应安装于所述驱动杆的端部,所述横向驱动组件适于在所述驱动杆的转动下驱动所述驱动杆进行轴向移动,进而得以带动所述竖向驱动组件牵引所述散热板组进行轴向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上套接有驱动弹簧;所述横向驱动组件包括弧形的第一楔块和第二楔块,所述第一楔块固定于所述驱动杆的一端,所述第二楔块固定于所述罩体的侧部外壁,所述第一楔块和所述第二楔块的侧部均设置有斜边;

当所述散热板进行间隔设置时,所述驱动杆通过旋转驱动所述第一楔块,以使得所述第一楔块通过斜边沿所述第二楔块的斜边进行相互远离的轴向滑动并挤压所述驱动弹簧,直至所述第一楔块和所述第二楔块的斜边脱离配合;

当所述散热板进行贴合时,所述驱动杆通过方向旋转驱动所述第一楔块,以使得所述第一楔块的斜边转动至所述第二楔块的斜边的配合位置,并在所述驱动弹簧的复位弹力下进行靠近所述第二楔块的轴向滑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的下部均设置有牵引槽;

所述竖向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均安装于所述驱动杆;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的侧部分别设置有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所述第一曲柄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曲柄的长度;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二曲柄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上的所述牵引槽进行对应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在所述驱动杆的旋转驱动下,分别驱动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进行竖向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轴套两侧的第一挡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轴套远离所述第二轴套一侧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之间通过始终处于压缩状态的支撑弹簧进行连接;

当所述散热板进行贴合时,所述驱动杆通过所述第一挡板带动所述第二轴套以及所述第二散热板进行同步向靠近所述罩体侧部的方向移动并挤压所述支撑弹簧;所述第一轴套以及所述第一散热板通过所述支撑弹簧的弹力向靠近所述罩体侧部的方向进行移动;

当所述散热板进行间隔时,所述驱动杆适于通过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一挡板分别带动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进行远离所述罩体侧部的移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的侧壁沿轴向设置有第一驱动块;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上均设置有第一缺口槽,所述第一缺口槽对应的圆心角大于所述第一驱动块对应的圆心角;所述驱动杆适于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块与所述第一缺口槽的配合以驱动所述竖向驱动组件进行偏转,且所述竖向驱动组件的偏转角度小于所述驱动杆的驱动角度。

9.如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内于所述散热板组的一侧设置有清理机构,所述清理机构包括齿条板和多个清洁部件;所述齿条板竖直滑动安装于所述罩体于所述散热板组侧部设置的滑轨;所述清洁部件包括转动套和细杆,所述转动套转动安装于所述罩体于所述散热板组侧部竖向间隔设置的转杆,所述转动套通过一端设置的轮齿与所述齿条板进行啮合;所述细杆沿径向固定于所述转动套的侧壁,所述细杆上设置有柔性的刷毛;所述齿条板的下端通过联动组件与所述驱动杆进行连接;

当所述散热板间隔设置时,所述细杆竖直设置并对应于所述散热板的间隔位置;在所述散热板进行贴合的过程中,所述齿条板适于在所述驱动杆的驱动下带动所述转动套以及所述细杆旋转180°,进而得以将所述散热板上的灰尘扫落至所述罩体下部设置的集尘屉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三轴套和第四轴套,所述第四轴套通过离合组件与所述驱动杆进行配合连接,所述第四轴套的侧壁设置有第二驱动块;所述第三轴套滑动安装于所述第四轴套并通过内壁设置的第二缺口槽与所述第二驱动块进行配合;所述第三轴套的侧壁设置第三曲柄,所述第三曲柄通过连接板所述齿条板进行铰接。

说明书 :

一种光伏逆变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逆变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光伏逆变器。

背景技术

[0002] 光伏逆变器是一种可以将光伏太阳能板产生的可变直流电压转换为市电频率交流电的逆变器,可以反馈回商用输电系统,或是供离网的电网使用。
[0003] 随着技术的逐渐方法,光伏太阳能发电技术逐渐家用化,进而使用到的光伏逆变器需要安装在室外。由于光伏逆变器的工作特性,使得光伏逆变器在工作时内部的温度较
高,需要设置散热装置以及相关的散热结构,常见的散热结构可以采用散热孔。但是对于设
置在室外的光伏逆变器,散热孔也会导致灰尘以及雨水等进入到光伏逆变器内部,从而导
致光伏逆变器出现故障。所以现在急需一种能够集散热、防尘和防雨于一体的光伏逆变器。

发明内容

[0004]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室外能够进行散热、防尘和防雨的光伏逆变器。
[0005]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光伏逆变器,包括本体和驱动机构;所述本体的背部设置有散热部,所述散热部包括罩体和一对散热板组,所述罩体固定
设置于所述本体的背部,所述罩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整齐排列的散热孔;所述散热板组对应
设置于所述罩体的内部两侧,所述散热板组包括至少一块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向着所述罩
体的内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散热板上均设置有整齐排列的散热孔;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
所述罩体内并与所述散热板组进行配合连接,以使得所述散热板组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使
下处于散热状态或防雨状态;当所述散热板组处于散热状态时,各所述散热板之间以及与
所述罩体的侧部之间进行间隔设置,且各所述散热板以及所述罩体侧部的散热孔呈错位排
列或同心排列;当所述散热板组处于防雨状态时,各所述散热板相互贴合于所述罩体的侧
部内壁,且各所述散热板以及所述罩体侧部的散热孔呈错位排列。
[0006] 优选的,所述散热板组包括两块散热板,两块散热板分别为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依次向着所述罩体的内部方向进行设置;所述第
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均竖直安装于所述罩体的侧部;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
热板适于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横向移动至贴合于所述罩体的侧部内壁,同时,所述第
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适于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进行竖直移动,且所述第一散热
板的移动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散热板的移动距离,以使得所述第二散热板、第一散热板以及
所述罩体侧部的散热孔呈阶梯式排列或同心排列。
[0007]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罩体的下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驱动杆组、一对横向驱动组件和一对竖向驱动组件,所述电机固定设置,所述驱动杆组横向贯穿所
述罩体并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进行连接,以使得所述驱动杆组在所述电机的驱动下进行旋
转;所述横向驱动组件和所述竖向驱动组件均设置于所述驱动杆组的两端并与对应的所述
散热板组进行连接,以使得所述竖向驱动组件在所述驱动杆组件的带动下驱使所述散热板
组进行竖直移动,进而得以将各所述散热板以及所述罩体侧部的散热孔呈错位排列或同心
排列;所述横向驱动组件适于在所述驱动杆组的带动下驱使所述散热板组进行轴向移动,
进而得以将所述散热板与所述罩体侧部进行间隔设置或相互贴合。
[0008] 优选的,所述驱动杆组包括一对驱动杆和传动轴套,所述驱动杆对称转动安装于所述罩体下部设置的支撑座;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花键连接的传动轴与所述驱动杆的一
端进行固定连接,同时所述驱动杆之间相靠近的端部通过所述传动轴套进行花键连接;所
述竖向驱动组件安装于对应的所述驱动杆并与所述散热板组进行连接,以使得所述散热板
组在所述驱动杆的旋转驱动下进行竖直移动;所述横向驱动组件对应安装于所述驱动杆的
端部,所述横向驱动组件适于驱动所述驱动杆进行轴向移动,进而得以带动所述竖向驱动
组件牵引所述散热板组进行轴向移动。
[0009] 优选的,所述驱动杆上套接有驱动弹簧,所述驱动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杆配合,所述驱动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座配合;所述横向驱动组件包括弧形的第一楔块和第二
楔块,所述第一楔块通过连接套固定于所述驱动杆的一端,所述第二楔块通过固定套固定
设置于所述罩体的侧部外壁,所述第一楔块和所述第二楔块的侧部设置有用于相互配合的
斜边;当所述散热板进行间隔设置时,所述第一楔块适于在所述驱动杆的旋转驱动下通过
斜边沿所述第二楔块的斜边进行向远离所述第二楔块方向的轴向滑动并挤压所述驱动弹
簧,直至所述第一楔块和所述第二楔块的斜边脱离配合,此时所述散热板组适于通过所述
竖向驱动组件随所述驱动杆进行同步的轴向移动;当所述散热板进行贴合时,所述第一楔
块适于在所述驱动杆的反向旋转驱动以及所述驱动弹簧的复位弹力下,转动至所述第二楔
块的斜边的配合位置并进行滑动,此时所述散热板适于通过所述竖向驱动组件随所述驱动
杆进行同步的轴向移动。
[0010] 优选的,所述散热板的下部均设置有牵引槽;所述竖向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均套接于所述驱动杆,所述第一轴套适于通过侧
部设置的第一曲柄与所述第一散热板上的所述牵引槽进行连接,所述第二轴套适于通过侧
部设置的第二曲柄与所述第二散热板上的所述牵引槽进行连接,所述第一曲柄的长度小于
所述第二曲柄的长度,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适于在所述驱动杆组的旋转驱动下,
通过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二曲柄分别驱动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进行竖向
移动。
[0011] 优选的,所述驱动杆上设置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为一对并分别与所述第二轴套的两侧进行限位配合,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
第一轴套远离所述第二轴套的一侧;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之间通过支撑弹簧进行
配合连接,所述支撑弹簧的弹力小于所述驱动弹簧的弹力;当所述散热板进行贴合时,所述
驱动杆通过所述第一挡板带动所述第二轴套以及所述第二散热板进行同步向靠近所述罩
体侧部的方向移动并挤压所述支撑弹簧,所述第一轴套以及所述第一散热板通过所述支撑
弹簧的弹力向靠近所述罩体侧部的方向进行移动,直至所述第一散热板贴合于所述罩体的
侧部内壁,同时所述第二散热板贴合于所述第一散热板;当所述散热板进行间隔时,所述驱
动杆适于通过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一挡板分别驱动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带动
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进行远离所述罩体侧部的移动,所述支撑弹簧始终处于
压缩状态。
[0012] 优选的,所述驱动杆的侧壁沿轴向设置有第一驱动块;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上均设置有第一缺口槽,所述第一缺口槽对应的圆心角大于所述第一驱动块对应的圆
心角;所述驱动杆适于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块与所述第一缺口槽进行配合以驱动所述竖向驱
动组件进行偏转,且所述竖向驱动组件的偏转角度小于所述驱动杆的驱动角度。
[0013] 优选的,所述罩体内于所述散热板组的一侧设置有清理机构,所述清理机构包括齿条板和多个清洁部件;所述齿条板竖直滑动安装于所述罩体内于所述散热板组侧部设置
的滑轨;所述清洁部件包括转动套和细杆,所述转动套转动安装于所述罩体于所述散热板
组侧部竖向间隔设置的转杆,所述转动套通过一端设置的轮齿与所述齿条板进行啮合,所
述细杆沿所述转动套的径向固定于所述转动套的侧壁,所述细杆上设置有柔性的刷毛;所
述齿条板的下端通过联动组件与所述驱动杆进行连接;当所述散热板间隔设置时,所述细
杆竖直设置并对应于所述散热板之间的间隔位置;在所述散热板进行贴合的过程中,所述
齿条板适于在所述驱动杆的驱动下进行竖直滑动,进而得以通过与所述轮齿的啮合以驱动
所述转动套带动所述细杆进行旋转180°,从而将所述散热板上的灰尘扫落至所述罩体下部
设置的集尘屉内,以方便进行灰尘清理。
[0014] 优选的,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三轴套和第四轴套,所述第四轴套通过离合组件与所述驱动杆进行配合连接,所述第四轴套的侧壁设置有第二驱动块;所述第三轴套与所述
第四轴套滑动连接,所述第三轴套的内壁设置有第二缺口槽,所述第二缺口槽适于和所述
第二驱动块进行配合,所述第三轴套的侧壁设置第三曲柄,所述第三曲柄通过连接板所述
齿条板进行铰接。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 (1)通过在罩体的侧部设置多块散热板,并且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可以将多块散热板进行间隔设置,同时散热板与罩体的侧部之间也进行间隔设置,从而在通过散热板以
及罩体侧部的散热孔对本体进行散热时,可以通过将散热板以及罩体侧部的散热孔进行错
位排列,从而可以形成倾斜的散热通道进行散热,同时沿散热孔的轴线方向,罩体侧部的散
热孔被多块散热板进行遮挡,从而可以避免或降低灰尘进入到罩体内。
[0017] (2)当罩体内的温度较高时,可以通过驱动机构来驱动散热板进行竖向移动,以使得散热板和罩体侧部的散热孔同心对齐,从而形成横向水平的散热通道以提高散热效率。
[0018] (3)当夜晚或雨天无太阳光线时,散热板可以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互贴合于罩体的内侧壁,且散热板以及罩体侧部的散热孔错位排列,以使得在横向上罩体侧部的散热
孔被遮挡,同时散热板之间相互贴合,以使得灰尘和雨水都无法进入到罩体的内部,从而可
以提高光伏逆变器的使用寿命以及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为本发明中散热部与本体的分解示意图。
[0021] 图3为本发明中的散热部的分解示意图。
[0022] 图4为本发明中罩体与散热板组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0023] 图5为本发明图4中局部A处放大示意图。
[0024] 图6为本发明中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7为本发明中散热板组散热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0026] 图8为本发明中散热板组防雨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0027] 图9为本发明中驱动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0028] 图10为本发明中驱动杆组的分解示意图。
[0029] 图11为本发明中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12为本发明中横向驱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0031] 图13为本发明中竖向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14为本发明中联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0033] 图15为本发明中联动轴套与驱动杆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0034] 图16为本发明中清理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0035] 图17为本发明中清理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18为本发明中驱动杆分别对联动组件以及竖向驱动组件的驱动状态示意图。
[0037] 图19为本发明中驱动杆对横向驱动组件的驱动状态示意图。
[0038] 图20为本发明散热状态时驱动机构分别与散热板组以及清理机构的配合示意图一。
[0039] 图21为本发明散热状态时驱动机构分别与散热板组以及清理机构的配合示意图二。
[0040] 图22为本发明防雨状态时驱动机构分别与散热板组以及清理机构的配合示意图。
[0041] 图23为本发明处于散热状态时横向驱动组件以及竖向驱动组件的状态示意图。
[0042] 图24为本发明处于防雨状态时横向驱动组件以及竖向驱动组件的状态示意图。
[0043] 图中:本体1、散热部2、散热孔200、罩体21、导向座212、转杆213、滑轨214、支撑座211、散热板组22、第一散热板221、第二散热板222、牵引槽2200、导向槽2201、集尘屉23、风
扇组24、驱动机构3、电机31、输出轴310、传动轴311、驱动杆组32、驱动杆321、第一驱动块
3210、第一挡板3211、第二挡板3212、凹槽3213、传动轴套322、横向驱动组件33、连接套331、
第一楔块3310、固定套332、第二楔块3320、竖向驱动组件34、第一轴套341、第一曲柄3410、
第二轴套342、第二曲柄3420、第一缺口槽3400、牵引销3401、支撑弹簧343、驱动弹簧35、联
动组件36、第三轴套361、第二缺口槽3610、第三曲柄3611、第四轴套362、第二驱动块3620、
安装槽3621、连接板363、清理机构4、齿条板41、清洁部件42、转动套421、轮齿4210、细杆
422、刷毛4220、离合组件5、弹簧51、滚珠52。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45]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 “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 “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
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申请的具体保护范围。
[0046]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47] 本申请的其中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1至图24所示,一种光伏逆变器,包括用于光伏电网系统进行交流变换的本体1,本体1的背部设置有用于进行散热的散热部2。散热部2
包括罩体21和一对散热板组22,同时散热部2内还安装有驱动机构3;罩体21固定设置于本
体1的背部,罩体21的两侧均设置有整齐排列的散热孔200,以实现对本体1进行散热。两个
散热板组22对应安装于罩体21的内部两侧,每个散热板组22均包括至少一块散热板,并且
每个散热板组22的散热板沿着罩体21的侧部向着罩体21的内部方向依次设置,散热板上也
均设置有整齐排列的散热孔200。驱动机构3安装于罩体21内并与散热板组22进行配合连
接,以使得散热板组22在驱动机构3的驱使下处于散热状态或防雨状态。当散热板组22处于
散热状态时,散热板组22在驱动机构3的驱动下,将各散热板之间以及与散热板与罩体21的
侧部之间进行间隔设置,且各散热板以及罩体21侧部的散热孔200呈错位排列或同心排列。
而当散热板组22处于防雨状态时,散热板组22在驱动机构3的驱动下,将每个散热板组22的
各散热板进行相互叠合并紧贴于罩体21的侧部内壁,且各散热板以及罩体21侧部的散热孔
200呈错位排列。
[0048] 本实施例中,光伏逆变器外部还安装有光强传感器以及控制模块,光强传感器用于检测太阳的光照强度并将信号发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与驱动机构3进行电连接,以使
得控制模块可以根据光照强度控制驱动机构3进行工作。
[0049] 可以理解的是,光伏逆变器的工作状态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即在光照强度强的情况下,光伏逆变器的工作功率较高;而在光照强度弱的情况下光伏逆变器工
作功率较低或不工作。所以可以根据光照强度设定光伏逆变器工作的第一阀值和第二阀
值,其中第一阀值<第二阀值。
[0050] 在夜晚或低光照的阴雨天时,光照强度会小于第一阀值。此时如图8所示,散热板组22在驱动机构3的驱动下,将每个散热板组22的各散热板进行相互叠合并紧贴于罩体21
的侧部内壁,且各散热板以及罩体21侧部的散热孔200呈错位排列。此时罩体21上的散热孔
200在横向水平的a方向上,被散热板组22通过错位进行遮挡,从而可以避免或降低灰尘进
入到罩体21内对光伏逆变器的本体1造成损害。同时各散热板以及罩体21侧部的散热孔200
形成的通道方向为向着罩体21外部的倾斜向下,而雨水的掉落方向为向着罩体21内部倾斜
的d方向或竖直向下,从而雨水无法流落至罩体21的内部,进而可以避免光伏逆变器进水导
致的故障,以提高光伏逆变器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性能。
[0051] 而在有太阳的天气中,光照强度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为先上升再下降。从而当光照强度大于第一阀值小于第二阀值时,光伏逆变器进行工作。此时如图7所示,散热板组
22在驱动机构3的驱动下,将各散热板之间以及与散热板与罩体21的侧部之间进行间隔设
置,且各散热板以及罩体21侧部的散热孔200呈错位排列。从而各散热板以及罩体21侧部的
散热孔200之间可以形成倾斜向上或倾斜向下的散热通道b和c,以实现对光伏逆变器的本
体1进行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散发。同时罩体21侧部的散热孔200在横向水平a方向的被
散热板组22遮挡,从而可以降低或避免灰尘进入到罩体21内。
[0052] 而当光照强度大于第二阀值时,光伏逆变器的工作功率再次升高,从而产生的热量更多。此时如图21所示,散热板组22的各散热板在与罩体21的侧部进行间隔设置的同时,
散热板还在驱动机构3的驱动下进行竖向移动,从而将散热板上的散热孔200和罩体21侧部
的散热孔200进行同心对齐,以使得散热板组22与罩体21之间形成横向水平连通的散热通
道,进而提高对本体1的散热效率。
[0053]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了提高对本体1的散热效率,可以在罩体21的侧部安装风扇组24。风扇组24启动后可以将本体1产生的热量,沿散热板组22上的散热孔200以及与
罩体21侧部散热孔200形成的散热通道进行排出。
[0054] 本实施例中,每个散热板组22所包括的散热板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最少可以为一张散热板,但是一张散热板在实际使用时,为了能够对罩体21侧部的散热
孔200进行遮蔽,罩体21上的散热孔200以及散热板上的散热孔200在竖向上的间距至少要
大于一个散热孔200的宽度尺寸,这就容易导致单位面积的散热板以及罩体21侧部上的散
热孔200的数量较少,从而减低了散热效率。
[0055] 为了提高散热板以及罩体21侧部开设散热孔200的面积使用效率,如图4至图8所示。每个散热板组22包括至少两块散热板,优选为两块;两块散热板分别为第一散热板221
和第二散热板222,第一散热板221和第二散热板222均竖直安装于罩体21的侧部,且第一散
热板221和第二散热板222依次向着罩体21的内部方向进行设置。第一散热板221和第二散
热板222可以在驱动机构3的驱动下进行横向移动至贴合于罩体21的侧部内壁;当然,第一
散热板221和第二散热板222还可以在驱动机构3的驱动下进行竖直移动。
[0056] 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板221由于靠近罩体21的侧部,所以为了保证第一散热板221、第二散热板222以及罩体21的侧部的散热孔200能够实现相互错位;第一散热板221在
进行竖向移动的距离需要小于第二散热板222的竖向移动距离,以使得第二散热板222、第
一散热板221以及罩体21侧部的散热孔200能够呈阶梯式的排列。而当第一散热板221、第二
散热板222以及罩体21的侧部的散热孔200需要进行同心对齐时,第一散热板221在进行竖
向移动的距离也需要小于第二散热板222的竖向移动距离。
[0057] 可以理解的是,散热孔200的形状可以为各种形状,常见的有圆形和正多边形等,为了方便描述,本申请中散热孔200的形状以圆形为例。从而为了提高散热板以及罩体21侧
部的面积利用率,在竖直方向上相邻散热孔200之间的最短间隔为0.5R,其中R为散热孔200
的半径,故而在散热孔200呈阶梯式排列散热时,如图7中的散热通道c所示,第一散热板221
上散热孔200的下端与罩体21侧部的散热孔200的中心对齐,而第二散热板222上散热孔200
的下端与第一散热板221上散热孔200的中心对齐。而当散热孔200由阶梯式排列变化为同
心对齐排列时,只需第一散热板221下移0.5R距离,而第二散热板222下移R距离即可。
[0058] 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散热板221和第二散热板222的下部两侧均设置有导向槽2201,同时罩体21的侧部设置有与导向槽2201进行滑动配合的导向座212,以使
得第一散热板221和第二散热板222在驱动机构3的驱动下进行竖向或横向水平的移动时均
通过保持稳定。
[0059] 本申请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如图3、图9至图13以及图20至图24所示,驱动机构3安装于罩体21的下部,驱动机构3包括电机31、驱动杆组32、一对横向驱动组件33和一对竖向
驱动组件34。电机31可以固定安装于罩体21的外侧壁或本体1的外侧壁;驱动杆组32横向贯
穿罩体21的下部并通过一端与电机31的输出端进行连接,以使得驱动杆组32在电机31的驱
动下能够进行旋转。两个横向驱动组件33和两个竖向驱动组件34均对应位于罩体21的内部
两侧,同侧的横向驱动组件33和竖向驱动组件34均安装于驱动杆组32的对应端并与对应的
散热板组22进行连接,以使得竖向驱动组件34在驱动杆组32件的带动下驱使散热板组22进
行竖直移动,进而得以将各散热板以及罩体21侧部的散热孔200呈错位排列或同心排列;横
向驱动组件33可以在驱动杆组32的带动下驱使散热板组22进行轴向移动,进而得以将散热
板与罩体21侧部进行间隔设置或相互贴合。
[0060] 本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驱动杆组32包括一对驱动杆321和传动轴套322,两根驱动杆321对称转动安装于罩体21下部设置的支撑座211。电机31的输出端安装有输出
轴310,其中一根驱动杆3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传动轴311,传动轴311与输出轴310之间通过
花键进行连接;同时两根驱动杆321之间相靠近的端部通过传动轴套322进行花键连接。以
使得两根驱动杆321可以在进行相向或背向的轴向移动时,均能够通过传动轴套322进行同
步转动连接;同时,在驱动杆321进行相向或背向的轴向移动时,电机31均能够通过输出轴
310和传动轴311的连接以驱使驱动杆321进行旋转。
[0061] 本实施例中,如图20至图24所示,同侧的竖向驱动组件34和横向驱动组件33均与对应的驱动杆321进行连接。同时竖向驱动组件34与散热板组22上的散热板进行连接,以使
得散热板组22在驱动杆321的旋转驱动下能够进行竖直移动,以调节横向相邻散热孔200的
排列方式。横向驱动组件33在驱动杆321的旋转驱动下,可以驱使驱动杆321进行轴向移动,
进而得以带动与驱动杆321连接的竖向驱动组件34牵引散热板组22进行同步的轴向移动,
以调节各散热板与罩体21侧部的间距。
[0062] 本实施例中,如图9、图12、图23和图24所示,驱动杆321上套接有驱动弹簧35,驱动弹簧35的一端与驱动杆321进行配合连接,驱动弹簧35的另一端与支撑座211进行配合连
接。横向驱动组件33包括沿驱动杆321圆周方向呈弧形的第一楔块3310和第二楔块3320,第
一楔块3310通过连接套331固定于驱动杆321的一端,第二楔块3320通过固定套332固定设
置于罩体21的侧部外壁,并且第一楔块3310和第二楔块3320的侧部均设置有用于相互配合
的斜边。从而当散热板与罩体21的侧部进行间隔设置时,第一楔块3310可以在驱动杆321的
旋转驱动下通过斜边沿第二楔块3320的斜边进行向远离第二楔块3320方向的轴向滑动并
挤压驱动弹簧35,直至第一楔块3310和第二楔块3320的斜边脱离配合,此时散热板组22可
以通过竖向驱动组件34随驱动杆321进行同步的轴向移动。而当散热板需要重叠并贴合于
罩体21的内侧壁时,第一楔块3310可以在驱动杆321的反向旋转驱动下将斜边转动至与第
二楔块3320的斜边进行配合的位置,从而可以通过驱动弹簧35的复位弹力驱动第一楔块
3310沿第二楔块3320进行相靠近的轴向滑动,进而可以带动驱动杆321连同竖向驱动组件
34牵引各散热板向罩体21的内侧壁靠近直至贴合。
[0063]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第一楔块3310和第二楔块3320之间通过斜边进行滑动的流畅性,即电机31驱动第一楔块3310沿第二楔块3320进行滑动所需的驱动力较小。第一楔
块3310和第二楔块3320上斜边在轴向上投影所对应的圆心角要大,具体的圆心角可以根据
第一楔块3310和第二楔块3320的整体尺寸和驱动杆321所需的轴向移动距离来确定的,例
如图12和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楔块3310和第二楔块3320上斜边在轴向上投影所对应
的圆心角为90°。并且第一楔块3310和第二楔块3320对应的轴向长度为散热板组22贴合于
罩体21的内侧壁时驱动杆321所要移动的长度。
[0064] 还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避免驱动杆321在通过旋转以调节散热孔200由阶梯式排列变为同心排列的过程中散热板进行轴向移动,可以将上述驱动杆321的旋转过程设置于第
一楔块3310上斜边和第二楔块3320上斜边脱离后,驱动杆321继续驱动第一楔块3310上斜
边向远离第二楔块3320上斜边进行偏转的过程。此过程中,第一楔块3310和第二楔块3320
通过顶部相抵,从而驱动杆321不发生轴向移动。
[0065] 本实施例中,如图6、图13、图20至图22所示,第一散热板221和第二散热板222的下部均设置有牵引槽2200。竖向驱动组件34包括第一轴套341和第二轴套342,第一轴套341和
第二轴套342均套接于驱动杆321;第一轴套341的侧部固定设置有第一曲柄3410,第二轴套
342的侧部固定设置有第二曲柄3420,并且第一曲柄3410的长度小于第二曲柄3420的长度;
第一曲柄3410和第二曲柄3420的端部均通过固定设置的牵引销3401分别与第一散热板221
和第二散热板222上的牵引槽2200进行连接。从而驱动杆321在进行旋转时,可以带动第一
轴套341和第二轴套342同步进行旋转,并在第一轴套341和第二轴套342旋转的过程中,通
过带动第一曲柄3410和第二曲柄3420上牵引销3401分别沿第一散热板221和第二散热板
222上牵引槽2200的滑动,可以驱使第一散热板221和第二散热板222进行竖向移动。
[0066] 可以理解的是,牵引槽2200可以通过一块设置开口的固定板固定于散热板上形成;牵引槽2200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倾斜的,具体的可以根据第一曲柄3410和第二曲柄
3420在固定偏转角度下所需驱动第一散热板221和第二散热板222的竖直距离来进行设置
的。牵引槽2200的截面呈T型,以使得牵引销3401与可以通过牵引槽2200带动散热板进行竖
向移动,还可以带动散热板进行横向水平移动。
[0067] 本实施例中,如图11、图23和图24所示,驱动杆321上设置有第一挡板3211和第二挡板3212;其中,第一挡板3211为一对并分别与第二轴套342的两侧进行限位配合,第一挡
板3211与第二挡板3212间隔设置并位于第一轴套341远离第二轴套342的一侧。同时第一轴
套341和第二轴套342之间通过支撑弹簧343进行配合连接,支撑弹簧343始终处于压缩状
态,并且支撑弹簧343的弹力小于驱动弹簧35的弹力;支撑弹簧343套接于驱动杆321,支撑
弹簧343的一端与第一轴套341相抵,支撑弹簧343的另一端与第二轴套342相抵。从而当散
热板需要进行贴合时,驱动杆321通过横向驱动组件33进行向靠近罩体21侧部的移动;在驱
动杆321移动的过程中,驱动杆321通过第一挡板3211带动第二轴套342以及第二散热板222
进行同步移动并挤压支撑弹簧343;在第二轴套342挤压支撑弹簧343的过程中,第一轴套
341以及第一散热板221通过支撑弹簧343的弹力向靠近罩体21侧部的方向进行移动,直至
第一散热板221贴合于罩体21的侧部内壁以及第二散热板222贴合于第一散热板221。当散
热板需要进行间隔设置时,驱动杆321通过横向驱动组件33进行向远离罩体21侧部的移动;
在驱动杆321移动的过程中,驱动杆321通过第一挡板3211带动第二轴套342以及第二散热
板222进行同步移动;在第二轴套342移动一段距离后,驱动杆321通过第二挡板3212与第一
轴套341的接触挤压,使得第一轴套341带动第一散热板221也随驱动杆321进行同步移动,
直至第一散热板221与罩体21的侧部间隔,同时第二散热板222与第一散热板221间隔。
[0068] 由于罩体21内部空间的局限,为了避免散热板进行竖向移动时与驱动机构3产生干涉,所以需要将第一曲柄3410和第二曲柄3420的长度设置的较长,从而第一曲柄3410和
第二曲柄3420只需偏转较小的角度即可实现对散热板进行竖向调节。而根据上述第一楔块
3310和第二楔块3320上斜边对应的90°的投影圆心角,第一曲柄3410和第二曲柄3420转动
90°可能会与罩体21的侧部两端产生干涉。
[0069] 为了避免第一曲柄3410和第二曲柄3420在旋转中产生干涉。如图11、图13、图18和图20至图22所示,驱动杆321的侧壁沿轴向设置有第一驱动块3210;第一轴套341和第二轴
套342上均设置有第一缺口槽3400,第一缺口槽3400对应的圆心角大于第一驱动块3210对
应的圆心角;驱动杆321在通过第一驱动块3210与第一缺口槽3400进行配合以驱动竖向驱
动组件34进行偏转时,竖向驱动组件34的偏转角度可以小于驱动杆321的驱动角度。
[0070]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散热孔200由阶梯式排列变为同心式排列时第一曲柄3410和第二曲柄3420的偏转角度,和散热板组22进行贴合时的第一曲柄3410和第二曲柄3420的偏
转角度相反。故而如图20至图22所示,可以在散热孔200进行间隔阶梯式散热时,第一曲柄
3410和第二曲柄3420呈竖直设置;而当散热孔200需要由阶梯式排列变为同心排列散热时,
第一曲柄3410和第二曲柄3420只需进行顺时针的偏转α角度即可。那么在第一曲柄3410和
第二曲柄3420进行逆时针旋转以贴合散热板时,散热板上的散热孔200会在逆时针旋转到α
角度时也发生由阶梯式排列变为同心排列的情况,所以第一曲柄3410和第二曲柄3420逆时
针旋转的角度要大于α角度,以使得当散热板贴合于罩体21的内侧壁时,散热板上的散热孔
200与罩体21侧部的散热孔200再次发生错位;即第一散热板221需要下降1.5R,第二散热板
222需要下降3R,此时第一曲柄3410和第二曲柄3420对应的逆时针旋转角度为β。
[0071] 可以理解的是,角度α和β的值,可以通过具体的参数进行计算得到。设第一曲柄3410的长度为X,第二曲柄3420的长度为Y,从而根据在α和β角度时第二曲柄3420驱动第二
散热板222的下移距离为第一曲柄3410驱动第一散热板221下移距离的两倍。可得Y(1‑cos
α)=2(X(1‑cosα)),即Y=2X。同时根据第一曲柄3410或第二曲柄3420分别在α和β时驱动第一散热板221或第二散热板222的距离之比为1:3。可得X(1‑ cosβ)=3 X(1‑ cosα),简化可以
得到α和β直接的关系表达式为:3 cosα‑ cosβ=2;随后可以对α和β中任一参数进行赋值以
求得另一参数的值;例如β取45°,则α的值约为25.5°。
[0072] 根据上述内容,驱动机构3驱动散热板组22的具体过程如下:
[0073] 首先,第一缺口槽3400与第一驱动块3210对应圆心角的差值为第一楔块3310或第二楔块3320上斜边轴向投影所对应的圆心角,即为90°。
[0074] (1)当散热孔200间隔阶梯式排列以进行散热时,如图18中(a‑1)、图19中(c‑1)、图20和图23所示。此时第一曲柄3410和第二曲柄3420竖直,同时第一驱动块3210与第一缺口
槽3400的沿顺时针的末端进行接触配合;同时第一楔块3310上斜边与第二楔块3320上斜边
沿圆周方向间隔的弧度所对应的角度为β。
[0075] (2)当散热孔200需要进行同心排列以进行散热时,如图18中(a‑2)、图19中(c‑2)以及图21所示。驱动杆321进行顺时针旋转α角度,以使得通过第一驱动块3210与第一缺口
槽3400端部的配合,第一曲柄3410和第二曲柄3420同步顺时针旋转α角度,进而得以牵引第
一散热板221下移0.5R距离,第二散热板222下移R距离。此时第一楔块3310上斜边与第二楔
块3320上斜边沿圆周方向间隔的弧度所对应的角度为α+β。
[0076] (3)当散热孔200需要进行错位贴合于罩体21的侧部以进行防雨时,如图18中(a‑3)、图19中(c‑3)、图22和图24所示。驱动杆321先逆时针旋转90°,以使得第一驱动块3210沿
第一缺口槽3400滑动至与第一缺口槽3400的另一端相接触;此过程中由于第一驱动块3210
与第一缺口槽3400并未相抵配合,从而第一轴套341和第二轴套342均处于静止状态,进而
第一曲柄3410和第二曲柄3420均保持静止。同时第一楔块3310上斜边与第二楔块3320上斜
边进行配合,并且配合段轴向投影弧度对应的圆心角为90‑(α+β);此过程中驱动杆321带动
第一散热板221和第二散热板222轴向移动了一段距离。随后驱动杆321通过第一驱动块
3210与第一缺口槽3400的相抵配合继续逆时针旋转α+β角度;此过程中第一曲柄3410和第
二曲柄3420先驱动第一散热板221和第二散热板222分别上移0.5R和R距离,再驱动第一散
热板221和第二散热板222分别下移1.5R和3R,以使得散热孔200阶梯式排列。同时第一楔块
3310和第二楔块3320之间的斜边完全配合,以使得驱动杆321分别通过第一轴套341和第二
轴套342带动第一散热板221和第二散热板222相互重叠并贴合于罩体21的内侧壁。
[0077] (4)当散热孔200需要再次进行间隔阶梯式排列以进行散热时,驱动杆321先顺时针旋转90°,以使得第一驱动块3210沿第一缺口槽3400转动至与第一缺口槽3400沿顺时针
方向的末端进行相抵;此过程中第一轴套341和第二轴套342均保持静止。同时第一楔块
3310上斜边正好与第二楔块3320上斜边脱离;此过程中驱动杆321轴向移动第一楔块3310
或第二楔块3320的轴向长度的距离,以使得第一散热板221和第二散热板222相互间隔于罩
体21的侧部。随后驱动杆321继续顺时针旋转β角度,以使得第一曲柄3410和第二曲柄3420
均顺时针旋转β角度以驱动第一散热板221和第二散热板222分别上移1.5R和3R;如图18中
(a‑1)、图19中(c‑1)、图20和图23所示。
[0078] 本申请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如图3、图4、图16、图20至图22所示,罩体21内于各散热板组22的一侧均设置有清理机构4。清理机构4包括驱动部件和多个清洁部件42;驱动部件
竖直滑动安装于罩体21内于散热板组22侧部设置的滑轨214;清洁部件42转动安装于罩体
21的侧部于滑轨214侧边的转杆213并与驱动部件进行配合;同时驱动部件的下端通过联动
组件36与驱动杆321进行连接。从而在驱动杆321驱动散热板组22进行间隔或贴合设置时,
驱动杆321可以通过联动组件36驱使驱动部件以带动清洁部件42对各散热板以及罩体21的
内侧壁进行灰尘的清理。同时罩体21的底部安装有可抽拉的集尘屉23,从而散热板以及罩
体21内侧壁的灰尘在被清理后可掉落至集尘屉23内进行收集,以方便操作人员抽出清洁。
[0079] 本实施例中,如图16、图17以及图20至图22所示。驱动部件为齿条板41,清洁部件42包括转动套421和细杆422,转动套421转动安装于转杆213,并且转动套421通过一端设置
的轮齿4210与齿条板41进行啮合。细杆422沿转动套421的径向固定于转动套421的侧壁,细
杆422上设置有柔性的刷毛4220;细杆422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散热板与罩体21的内侧壁之
间形成的间隔数量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间隔数量为两个,故而细杆422的数量也为两个,
且细杆422的长度与散热板的宽度对应。从而当散热板间隔设置时,细杆422竖直设置并对
应于散热板之间以及散热板与罩体21内侧壁之间的间隔位置;在散热板由间隔进行贴合的
过程或由贴合进行间隔的过程中,齿条板41可以通过联动组件36在驱动杆321的驱动下进
行竖直滑动,进而得以通过与轮齿4210的啮合以驱动转动套421带动细杆422进行逆时针或
顺时针旋转180°,从而将散热板上的灰尘扫落。
[0080] 可以理解的是,细杆422的单次旋转角度为180°,可以保证细杆422在转动后均处于竖直状态以避免对散热板的相互重叠以贴合于罩体21的内侧壁产生干涉。并且柔性的刷
毛4220可以实现对间隔位置的两侧均进行清理。
[0081] 本实施例中,如图14、图20至图24所示,联动组件36安装于驱动杆321,且联动组件36的侧部设置有第三曲柄3611,第三曲柄3611通过连接板363与齿条板41的下端进行铰接。
从而在驱动杆321进行转动的过程中,联动组件36可以随驱动杆321进行同步旋转,进而通
过第三曲柄3611带动连接板363拉动或推动齿条板41进行沿滑轨214的滑动。
[0082]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方便灰尘的清理,可以在散热板处于间隔设置时,细杆422均竖直向上设置,从而在散热板进行贴合设置时,细杆422可以通过向下旋转180°来进行灰尘
的清理。
[0083] 本实施例中,联动组件36包括第三轴套361和第四轴套362,第四轴套362通过离合组件5与驱动杆321进行配合连接,第三轴套361套接与第四轴套362,第三曲柄3611设置于
第三轴套361的侧部。从而在驱动杆321通过旋转驱动散热板由间隔设置变为贴合于罩体21
的内侧壁的过程中,驱动杆321可以通过离合组件5与第四轴套362的连接以带动第三曲柄
3611驱使齿条板41进行竖向移动,从而通过齿条板41与轮齿4210的啮合以带动转动套421
以及细杆422进行旋转。且驱动杆321驱动细杆422旋转180°所需的驱动角度小于散热板贴
合时驱动杆321所需的旋转角度。
[0084] 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三轴套361的内壁设置有第二缺口槽3610,第四轴套362的外壁设置有第二驱动块3620,第三轴套361可以通过第二缺口槽3610与第二驱动块
3620进行配合,从而第三轴套361可以随第四轴套362进行旋转。第三轴套361与第四轴套
362的配合长度要大于第一楔块3310或第二楔块3320的轴向长度。当然第三轴套361和第四
轴套362之间还可以进行花键连接。
[0085]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四轴套362安装于驱动杆321的端部,所以第四轴套362需要随驱动杆321进行轴向移动,通过第三轴套361与第四轴套362的配合长度大于第一楔块
3310或第二楔块3320的轴向长度,可以保证在驱动杆321轴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三轴套361
与第四轴套362始终进行连接。
[0086] 本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5所示,驱动杆321的端部侧壁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凹槽3213;第四轴套362的内壁设置有多个安装槽3621,安装槽3621内均安装有离合组件5。离
合组件5包括弹簧51和滚珠52。当离合组件5处于连接状态时,滚珠52在弹簧51的弹力下与
对应的凹槽3213进行挤压配合,从而使得驱动杆321与第四轴套362进行连接。而当离合组
件5处于分离状态时,滚珠52越过凹槽3213并压缩弹簧51,以使得驱动杆321与第四轴套362
脱离连接。
[0087] 清理机构4的具体工作过程:如图20至图22所示,为了方便理解,可以设驱动杆321驱动细杆422旋转180°所需的驱动角度为30°;且齿条板41在进行上移时可以驱动转动套
421带动细杆422进行向下偏转。从而在上述的过程(1)时,细杆422处于竖直向上的状态,且
此时齿条板41的下端与滑轨214的下端相抵。从而在进行过程(2)时,驱动杆321顺时针旋转
使得齿条板41具有下移的趋势,但是受到滑轨214的限制,使得离合组件5处于自由状态,从
而将第四轴套362与驱动杆321脱离连接。而进行上述的过程(3)时,驱动杆321先逆时针旋
转α°,以使得离合组件5由自由状态变为连接状态,随后驱动杆321继续逆时针旋转30°,以
使得齿条板41在驱动杆321的驱动下进行上移,进而驱使转动套421以及细杆422进行向下
的偏转180°,此时齿条板41的上端与滑轨214的上端相抵,随后驱动杆321继续逆时针旋转
的过程中,离合组件5始终处于离合状态,以保证细杆422向下竖直保持静止。在进行上述的
过程(4)时,由于重叠并贴合于罩体21内侧壁的散热板侧壁会对细杆422的向上偏转产生限
制,使得离合组件5在驱动杆321开始转动的一定角度内保持分离状态,而当散热板分离的
具有足够细杆422越过的间隙时,离合组件5再次处于连接状态,以驱动齿条板41带动细杆
422向上偏转180°至竖直状态。
[0088] 以上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申请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申请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申请的原理,
在不脱离本申请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申请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
入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内。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