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培养基改变红叶粗肋草组培苗叶片生长量及叶色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383616.6

文献号 : CN11466793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曾伟达周晓云易懋升宿庆连顾梦云黄明翅牛文霞刘艳艳

申请人 : 广州花卉研究中心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培养基改变红叶粗肋草组培苗叶片生长量及叶色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以粗肋草茎段为外植体,诱导出丛生芽后,将丛生芽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中培养,将增殖分化获得单株苗进行生根培养,移栽;所述的增殖培养基为:改良MS+K2SO4 0.5g/L+KT 0.2mg/L+6‑BA 3.0mg/L+IBA 0.02mg/L+蔗糖30g/L+琼脂5.5g/L,pH=6.0。本发明在红叶粗肋草组织培养过程中,以添加0.5g/L的K2SO4的MS改良培养基为增殖培养基,采用丛生芽增殖方式,可提高红叶粗肋草生长量和叶色红艳度,有利于高效、快速规模化繁殖高品质红叶粗肋草种苗。

权利要求 :

1.一种利用培养基改变红叶粗肋草组培苗叶片生长量及叶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以添加K2SO4的MS改良培养基为增殖培养基对茎段诱导的粗肋草丛生芽进行增殖培养;所述的增殖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K2SO4 0.5 g/L+KT 0.2 mg/L+6‑BA 3.0 mg/L+IBA 0.02 mg/L+蔗糖30 g/L+琼脂5.5 g/L,pH=6.0;改良MS为MS培养基中的NH4NO3含量减半。

2.一种提高红叶粗肋草生长量和叶色红艳度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K2SO4 0.5 g/L+KT 0.2 mg/L+6‑BA 3.0 mg/L+IBA 0.02 mg/L+蔗糖30 g/L+琼脂5.5 g/L,pH=6.0;改良MS为MS培养基中的NH4NO3含量减半;所述的培养基为茎段诱导的粗肋草丛生芽增殖培养基。

3.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养基在提高红叶粗肋草生长量和叶色红艳度中的应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是利用所述的培养基对茎段诱导的粗肋草丛生芽进行增殖培养,以提高红叶粗肋草生长量和叶色红艳度。

说明书 :

一种利用培养基改变红叶粗肋草组培苗叶片生长量及叶色的

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植物种苗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培养基改变红叶粗肋草组培苗叶片生长量及叶色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粗肋草(Aglaonema spp.)是天南星科(Araceae)粗肋草属(Aglaonema)多年生草本观叶植物。红叶粗肋草是近年来国内较为流行的彩叶品种之一,作为家庭小盆栽广泛用于室内,较耐荫,室内摆放观赏期长,且能净化空气。又因其叶片具有较大的红色斑块,中肋粗大,色彩鲜艳亮丽,能够填补淡花季节室内外单调色彩的不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红叶粗肋草的种植及市场前景看好。随着红叶类粗肋草组培种苗产量的逐年增多,部分红叶类粗肋草品种种苗和成品盆花易出现叶色褪红返绿、叶色红艳程度不强等问题,极不利于红叶类粗肋草品种大量生产和推广。红叶粗肋草繁殖方式主要有分株繁殖、扦插繁殖和组培快繁等,分株繁殖、扦插繁殖这两种传统繁殖方式因有伤口处理不当容易受病菌感染,繁殖速率也相应较低;组培快繁方式日益成为粗肋草种苗供应的主要方式,但是一直以来,通过组培快繁方式繁育的粗肋草种苗其叶色和红艳度总存在很大程度的稳定性,又成为繁殖粗肋草种苗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限制瓶颈。因此,通过研究探讨红叶粗肋草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影响叶色的因素,对保持其叶片色彩的红艳度,提高组培生产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0003] 本发明旨在从红叶粗肋草的增殖培养基、增殖方式等方面,探究红叶粗肋草组织培养过程中影响叶色的因素。探讨在组培环节保持其叶片色彩鲜艳程度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稳定红叶类粗肋草高效组培技术及调控叶色提供技术参考。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培养基改变红叶粗肋草组培苗叶片生长量及叶色的方法。
[0005]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 一种利用培养基改变红叶粗肋草组培苗叶片生长量及叶色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添加K2SO4的MS改良培养基为增殖培养基对粗肋草丛生芽进行增殖培养。
[0007] 优选的,所述的利用培养基改变红叶粗肋草组培苗叶片生长量及叶色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粗肋草茎段为外植体,诱导出丛生芽后,将丛生芽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中培养,将增殖分化获得单株苗进行生根培养,移栽;所述的增殖培养基为添加K2SO4的MS改良培养基。
[0008] 优选的,所述的增殖培养基还添加KT、6‑BA、IBA、蔗糖和琼脂。
[0009] 优选的,所述的增殖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K2SO4 0.5g/L+KT 0.2mg/L+6‑BA 3.0mg/L+IBA 0.02mg/L+蔗糖30g/L+琼脂5.5g/L,pH=6.0。
[0010]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红叶粗肋草生长量和叶色红艳度的培养基,该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K2SO4 0.5g/L+KT 0.2mg/L+6‑BA 3.0mg/L+IBA 0.02mg/L+蔗糖30g/L+琼脂5.5g/L,pH=6.0。
[0011]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的培养基在提高红叶粗肋草生长量和叶色红艳度中的应用。具体的,是利用所述的培养基对粗肋草丛生芽进行增殖培养,以提高红叶粗肋草生长量和叶色红艳度。
[0012] 本发明的创新之处是公开了利用培养基改变红叶粗肋草组培苗叶片生长量及叶色的方法的关键技术。本发明的创新之一是在红叶粗肋草组织培养过程中,以添加0.5g/L的K2SO4的MS改良培养基为增殖培养基。创新之二是采用丛生芽增殖方式。通过上述两创新点,在有效保持红叶粗肋草的叶色红艳度的同时获得高的成苗率,有利于高效、快速规模化繁殖高品质红叶粗肋草种苗。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不同增殖方式对叶色的影响。a:愈伤组织增殖;b:丛生芽增殖;c:愈伤组织芽瓶苗生根;d:丛生芽瓶苗生根;e:愈伤组织增殖方式瓶苗种植;f:丛生芽增殖方式瓶苗种植。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0015] 下述实施例的供试材料‘广花红粗肋草’,为广州花卉研究中心自主选育品种,组织培养材料均由粗肋草茎段为外植体诱导而来。
[0016] 实施例1:增殖培养基处理
[0017] 1、方法
[0018] 基本培养基:MS、1/2MS、MS改良(NH4NO3含量减半),分别添加K2SO4:0g/L、0.5g/L、1.0g/L,每种培养基均添加KT 0.2mg/L、6‑BA 3.0mg/L、IBA 0.02mg/L、蔗糖30g/L和琼脂
5.5g/L,pH=6.0。形成9种培养基(A1~A9)(详见表1)。
[0019] 以消毒的‘广花红粗肋草’茎段为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将愈伤组织块分别转接到9种培养基中培养,4块/瓶,10瓶/处理,重复3次。测量增殖分化出的单株苗,每个处理测30株,测量其株高、叶长、叶宽;观察其叶色和叶形,把红色斑块从叶片中剪出,用叶形纸称重法计算红色斑块叶面积占比(分为20%以下、20~50%、50~80%、80%以上四个等级);
并将分化出的单株苗进行生根培养,生根培养基配方为:MS+NAA 0.5mg/L+AC 0.2g/L+蔗糖
30g/L+琼脂5.5g/L,pH=6.0;增殖分化和生根培养阶段的培养条件为:光照强度为3000lx,光照时间为10h/d,温度为25±1℃,生根培养40d后移植到温室大棚种植,120d后,统计成苗的淘汰率。
[0020] 表1增殖培养基试验设计
[0021]
[0022] 2、数据处理
[0023] 淘汰率(%)=(叶色不红、畸形、变异等不正常苗株数/种植总株数)×100%;
[0024] 成苗率(%)=1‑淘汰率(%)。
[0025] 实验数据用Excel 2010办公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AS 9.2(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Duncan)。
[0026] 3、结果
[0027] 9种不同的培养基配方增殖培养结果显示(表2),用三种不同基本培养基培养增殖分化苗,MS培养基(A1)和MS改良培养基(A7)培养增殖分化苗的株高、叶长和叶宽均显著高于用1/2MS培养基(A4)培养的,其中,MS培养基(A1)培养的增殖分化苗株高(为3.44cm)、叶宽(为2.11cm)、叶长(为3.29cm)值均为最高;叶片红色斑块占比,用1/2MS培养基(A4)培养的最优,但其种苗种植淘汰率最高,为33.33%,而MS改良培养基(A7)培养的种植淘汰率最低,为11.11%。结果表明,增殖所用基本培养基配方对粗肋草增殖分化苗的生长量、叶色、种苗种植淘汰率均有影响,且MS培养基和MS改良培养基显著优于1/2MS培养基;1/2MS培养基(A4~A6)和添加了0.5g/L K2SO4的MS改良培养基(A8)增殖分化苗的叶片红色斑块最多,但由于1/2MS培养基增殖的植株过于矮小,不够健壮,淘汰率最高,因此不适于增殖培养。
[0028] 在同一种基本配方培养基中,通过不添加和分别添加0.5g/L、1.0g/L的K2SO4,对每种基本配方培养基增殖分化苗的株高、叶长和叶宽的影响不大,差异不明显。但是,对分化苗叶片红色斑块占比和种植淘汰率影响明显:1/2MS培养基培养的红色斑块都最多,但其种植淘汰率均比另两种基本配方培养基的高;且添加了0.5g/L的MS改良培养基(A8)分化苗的红色叶片斑块占比与1/2MS培养基培养的一样,种植淘汰率则在所有配方中最低,为10.00%。
[0029] 综合上述分析,仅从稳定叶色上考虑,1/2MS培养基和MS改良培养基可用于红叶粗肋草增殖培养,但MS改良培养基淘汰率显著低于1/2MS培养基,且种苗长势整体优于1/2MS培养基,尤其是添加了0.5g/L的MS改良培养基(A8)分化苗的叶片红色斑块较多,瓶苗植株健壮,种植淘汰率最低,增殖培养能保持叶色红艳度,综合比较最优。
[0030] 表2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粗肋草增殖分化苗生长及叶色的影响
[0031]
[0032]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斑块等级(红色斑块占比):+:20%以下;++:20~50%;+++:50~80%;++++:80%以上。
[0033] 实施例2:增殖方式处理
[0034] 1、方法
[0035] 处理B1:愈伤组织诱导增殖方式;处理B2:丛生芽诱导增殖方式。
[0036] 将消毒后的外植体(‘广花红粗肋草’茎段)分别采用B1、B2处理增殖扩繁,10瓶/处理,重复3次,增殖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K2SO4 0.5g/L+KT 0.2mg/L+6‑BA 3.0mg/L+IBA 0.02mg/L+蔗糖30g/L+琼脂5.5g/L,pH=6.0,然后全部转接生根培养,生根培养基配方为:
MS+NAA 0.5mg/L+AC 0.2g/L+蔗糖30g/L+琼脂5.5g/L,pH=6.0;增殖分化和生根培养阶段的培养条件为:光照强度为3000lx,光照时间为10h/d,温度为25±1℃,生根培养40d后转移到温室大棚种植,120d后,统计这两种增殖方式繁育苗的成苗率。
[0037] 2、数据处理
[0038] 同实施例1。
[0039] 3、结果
[0040] 结果见表3‑4和图1。由表3可知,愈伤组织诱导增殖方式(B1)增殖的,前期经过3次转接,150d后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再经过2次约100d的增殖培养,其增殖系数为1.5~2.0,250d后分化出芽,每个愈伤组织块可分化出4~5个芽,芽个数较多(图1a)。丛生芽诱导增殖方式(B2)增殖的,由外植体直接诱导出芽,约需50d,之后进行丛生芽增殖培养,增殖周期为50d,增殖系数2.5~3.0,增殖4次,250d后丛生芽较健壮(图1b)。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增殖方式前期愈伤组织诱导时间较长,丛生芽诱导增殖方式的前期需要进行丛生芽增殖培养,增殖培养250d左右均可进入生根培养阶段,两种增殖方式的增殖效率差异不大。
[0041] 经丛生芽诱导增殖方式培养的组培生根苗(图1d)叶色优于愈伤组织诱导增殖方式的(图1c),丛生芽诱导增殖方式的成苗率为83.33%,明显高于愈伤组织诱导增殖方式(表4),且丛生芽诱导增殖方式的组培苗穴盘种植后长势较均匀(图1f),叶片红艳度高的植株较多,整体叶色优于愈伤组织诱导增殖方式的(图1e)。结果表明,通过丛生芽增殖方式,其组培分化芽较健壮,能更有效保持叶色稳定性。
[0042] 表3不同增殖方式芽增殖特征
[0043]
[0044] 表4不同增殖方式对叶色的影响
[0045]
[0046]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0047] 实施例3
[0048] 一种利用培养基改变红叶粗肋草组培苗叶片生长量及叶色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消毒后的‘广花红粗肋草’茎段为外植体,诱导出丛生芽,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1/2MS+6‑BA2.0mg/L+蔗糖30g/L+琼脂6.0g/L,pH=6.0;将丛生芽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中在光照强度为3000lx,光照时间为10h/d,温度为25±1℃的条件下培养,所述的增殖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K2SO4 0.5g/L+KT 0.2mg/L+6‑BA 3.0mg/L+IBA0.02mg/L+蔗糖30g/L+琼脂5.5g/L,pH=6.0;将增殖分化获得单株苗置于生根培养基中在光照强度为3000lx,光照时间为10h/d,温度为25±1℃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所述的生根培养基配方为:MS+NAA0.5mg/L+AC0.2g/L+蔗糖30g/L+琼脂5.5g/L,pH=6.0;将生根幼苗移栽至温室大棚中。
[0049]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