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及施工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325108.2

文献号 : CN11471800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高国威张阳李峰王赟

申请人 : 盐城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涉及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及施工方法,涉及支挡结构技术领域。其包括插设至岸边土层内部的叉桩及设置于岸边土层顶部的底梁,叉桩的顶部与底梁固定连接,底梁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前墙;前墙远离底梁的侧面设置有缓冲组件,缓冲组件包括中空的缓冲气囊及连接在缓冲气囊内壁的复位弹簧;底梁连接有压土组件,压土组件包括出气管及压土管,出气管的一端与出气口相连通、另一端与压土管相连通,压土管侧壁贯穿开设有若干压土孔,若干压土孔的高度均位于岸边土层顶面以下。一方面,缓冲气囊可对水浪的冲击进行吸能,另一方面,缓冲气囊反复压缩、复原的过程中,可增加叉桩周边土层的密实度。

权利要求 :

1.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包括插设至岸边土层(1)内部的叉桩(11)及设置于岸边土层(1)顶部的底梁(12),叉桩(11)的顶部与底梁(12)固定连接,底梁(12)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前墙(13),前墙(13)位于岸边土层(1)的侧方且前墙(13)的顶部高于岸边土层(1)的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13)远离底梁(12)的侧面设置有缓冲组件(2),所述缓冲组件(2)包括中空的缓冲气囊(21)及连接在缓冲气囊(21)内壁的复位弹簧(22),所述缓冲气囊(21)具有进气口(23)及出气口(24),所述进气口(23)处设置有单向进气阀(231),所述出气口(24)处设置有单向出气阀(241);

所述底梁(12)连接有压土组件(3),所述压土组件(3)包括出气管(31)及压土管(32),所述出气管(31)的一端与出气口(24)相连通、另一端与压土管(32)相连通,所述底梁(12)贯穿设置有预留孔(120),所述压土管(32)穿设预留孔(120)且插设至岸边土层(1)内部并且位于相邻叉桩(11)之间,所述压土管(32)侧壁贯穿开设有若干压土孔(320),若干所述压土孔(320)的高度均位于岸边土层(1)顶面以下,所述压土管(32)外侧壁固定连接有若干压土橡胶囊(33),若干所述压土橡胶囊(33)与若干压土孔(320)一一对应且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土孔(320)内壁设置有单向喷气桶(42),所述单向喷气桶(42)为橡胶材质的锥形桶且尖端朝向压土管(32)外侧设置,所述喷气 桶侧壁贯穿设置有喷气缝(420),所述喷气缝(420)相对的两内侧壁相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土管(32)内部设置有若干导向锥桶(4),所述导向锥桶(4)的尖端朝向底梁(12)设置,所述导向锥桶(4)侧壁贯穿开设有一对让位缺口(40),两所述让位缺口(40)以导向锥桶(4)轴向为中心线对称设置,且相邻所述导向锥桶(4)上的让位缺口(40)交错设置;

若干所述压土孔(320)分为若干对,每对所述压土孔(320)之间匹配一个导向锥桶(4),两所述让位缺口(40)的连线与成对的两所述压土孔(320)的连线相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锥桶(4)的边缘固定设置有两引流板(41),所述引流板(41)与压土孔(320)一一对应,所述引流板(41)为弧形板且所述引流板(41)远离导向锥桶(4)的一端朝靠近底梁(12)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压土孔(320)远离引流板(41)的一端也朝靠近底梁(12)的方向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31)设置有增压组件(5),所述增压组件(5)包括增压板(51),所述出气管(31)侧壁贯穿开设有滑孔(310),所述增压板(51)适配插设至滑孔(310)内且可沿滑孔(310)深度方向滑动,所述增压板(51)贯穿设置有增压孔(510),所述增压孔(510)孔径小于出气管(31)的壁厚,所述增压板(51)封堵出气管(31)的内部通道;

所述增压组件(5)还包括增压气囊(52),所述增压气囊(52)与出气管(31)连通设置且增压气囊(52)与出气管(31)的连通处位于前墙(13)与增压板(51)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组件(5)还包括触发杆(53)、驱动杆(54)、驱动齿条(55)、驱动齿轮(56)及从动齿条(57),所述前墙(13)贯穿设置有驱动孔(540),所述驱动杆(54)适配插设至驱动孔(540)内并可沿驱动孔(540)深度方向滑动,所述触发杆(53)的一端与驱动杆(54)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缓冲气囊(21)转动连接,所述前墙(13)侧壁固定设置有延伸板(131),所述驱动齿轮(56)与延伸板(131)转动连接,所述驱动齿条(55)位于前墙(13)远离缓冲气囊(21)的一侧且驱动齿条(55)与驱动杆(54)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齿条(55)与驱动齿轮(56)相啮合,所述从动齿条(57)与增压板(51)固定连接且从动齿条(57)与驱动齿轮(56)相啮合,当驱动齿条(55)远离前墙(13)运动时从动齿条(57)朝向出气管(31)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齿轮(56)端部固定有与其同轴线的棘轮(61),所述延伸板(131)转动连接有棘爪(63),所述棘爪(63)的端部插设至棘轮(61)的齿槽内,所述棘爪(63)与延伸板(131)之间连接有用于将棘爪(63)朝向棘轮(61)推动的扭簧(6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131)贯穿设置有退位孔(60),所述退位孔(60)内适配穿设有退位杆(6),所述退位杆(6)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退位杆(6)与棘轮(61)同轴心,所述棘轮(61)通过与退位杆(6)固定相连以与延伸板(131)转动连接,所述退位杆(6)远离棘轮(61)的一端伸出退位孔(60)且与延伸板(131)之间连接有退位弹簧(6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31)与压土管(32)可拆卸地相连。

10.一种基于权利要求9所述的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岸边土层(1)内部预埋叉桩(11)及压土管(32),在岸边土层(1)顶部放置底梁(12),且使得压土管(32)顶部穿设底梁(12);

S2、在岸边土层(1)的侧方挂置前墙(13),且使得前墙(13)与底梁(12)的端部固定连接;

S3、将缓冲气囊(21)挂置在前墙(13)远离底梁(12)的一侧,且通过出气管(31)将缓冲气囊(21)的出气口(24)与压土管(32)的顶部进行连通;

S4、当水浪反复拍打缓冲气囊(21)的过程中,缓冲气囊(21)间歇性的向压土管(32)内部供气,从而将压土管(32)上的若干压土孔(320)附近的压土橡胶囊(33)撑开,进而对周边的土层进行挤压,即可提升叉桩(11)附近的土层的密实度;

S5、当压土管(32)附近的土层密实度在逐渐挤压后达到峰值时,将出气管(31)与压土管(32)顶部分离,将混凝土灌注至压土管(32)内,以填充压土管(32)及压土橡胶囊(33)内部,自然养护21天,从而可提升土层密实度的稳定性。

说明书 :

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支挡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支挡结构是一种设置于岸边以加固岸边土层的防护结构。
[0003] 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566289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其包括插设至岸边土层内部的叉桩及设置于岸边土层顶部的底梁,叉桩的顶部与底梁固定连接,底梁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前墙,前墙位于岸边土层的侧方且前墙的顶部高于岸边土层的顶部。
[0004] 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岸边土层的土质常较为疏松,在水浪的冲击作用下,前墙、底梁及叉桩均会收到冲击,从而易出现叉桩与岸边土层之间接触不紧密的情况,故有待改善。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改善叉桩与岸边土层之间接触不紧密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
[0006]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 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包括插设至岸边土层内部的叉桩及设置于岸边土层顶部的底梁,叉桩的顶部与底梁固定连接,底梁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前墙,前墙位于岸边土层的侧方且前墙的顶部高于岸边土层的顶部;
[0008] 所述前墙远离底梁的侧面设置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中空的缓冲气囊及连接在缓冲气囊内壁的复位弹簧,所述缓冲气囊具有进气口及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单向进气阀,所述出气口处设置有单向出气阀;
[0009] 所述底梁连接有压土组件,所述压土组件包括出气管及压土管,所述出气管的一端与出气口相连通、另一端与压土管相连通,所述底梁贯穿设置有预留孔,所述压土管穿设预留孔且插设至岸边土层内部并且位于相邻叉桩之间,所述压土管侧壁贯穿开设有若干压土孔,若干所述压土孔的高度均位于岸边土层顶面以下,所述压土管外侧壁固定连接有若干压土橡胶囊,若干所述压土橡胶囊与若干压土孔一一对应且相连通。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浪反复拍打缓冲气囊的过程中,一方面,缓冲气囊可对水浪的冲击进行吸能,另一方面,缓冲气囊反复压缩、复原的过程中,缓冲气囊内部的气体随出气口进入出气管,且随出气管喷射至压土管内,高速气流最终穿过压土孔喷射至压土管外侧,且迅速向压土橡胶囊内部充气,使得压土橡胶囊迅速膨胀,即可将若干压土孔处的土层实现压实,进而增加叉桩周边土层的密实度。
[0011] 可选的,所述压土孔内壁设置有单向喷气桶,所述单向喷气桶为橡胶材质的锥形桶且尖端朝向压土管外侧设置,所述喷漆桶侧壁贯穿设置有喷气缝,所述喷气缝相对的两内侧壁相贴合。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压土管插设至土层内部的过程中,若压土像胶囊损坏,单向喷气桶可使得土层内的泥土不易进入压土管内部,提升了压土管在安装过程中的稳定性,防止安装过程中泥土灌满压土管内部,进而无法实现后续的喷气、将土压实的过程。此外,在实际实用过程中,单向喷气桶可使得喷射至压土橡胶囊内的气体不易回流至压土管内,实现气路的单向限制,使得压土橡胶囊膨胀后的压土的状态得以稳定。
[0013] 可选的,所述压土管内部设置有若干导向锥桶,所述导向锥桶的尖端朝向底梁设置,所述导向锥桶侧壁贯穿开设有一对让位缺口,两所述让位缺口以导向锥桶轴向为中心线对称设置,且相邻所述导向锥桶上的让位缺口交错设置;
[0014] 若干所述压土孔分为若干对,每对所述压土孔之间匹配一个导向锥桶,两所述让位缺口的连线与成对的两所述压土孔的连线相垂直。
[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流在流动过程中,一部分气流随导向锥桶的侧壁流向相对应的压土孔,另一部分气流穿过让位缺口继续向下流动,且刚好与后一个导向锥桶的侧壁方向相对应,从而气流的分配、导向互不影响,从而气流的整体稳定性更高。
[0016] 可选的,所述导向锥桶的边缘固定设置有两引流板,所述引流板与压土孔一一对应,所述引流板为弧形板且所述引流板远离导向锥桶的一端朝靠近底梁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压土孔远离引流板的一端也朝靠近底梁的方向倾斜设置。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气流的喷射方向调整为倾斜向上喷射,从而使得若干次喷气过程中,压土管不易逐渐相对于土层上行,从而提升了压土管相对于土层的稳定性。
[0018] 可选的,所述出气管设置有增压组件,所述增压组件包括增压板,所述出气管侧壁贯穿开设有滑孔,所述增压板适配插设至滑孔内且可沿滑孔深度方向滑动,所述增压板贯穿设置有增压孔,所述增压孔孔径小于出气管的壁厚,所述增压板封堵出气管的内部通道;
[0019] 所述增压组件还包括增压气囊,所述增压气囊与出气管连通设置且增压气囊与出气管的连通处位于前墙与增压板之间。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气囊反复压缩、复原的过程中,缓冲气囊内部的气体随出气口进入出气管,且暂时停留在存压气囊及位于前墙与增压板之间的一段出气管内,且气压逐渐升高,当达到所需值时,人工滑动增压板,使得增压孔与出气管内部通道相连通,即可将高压气流进行喷射,增压后的气流,对土层的压实效果更好。
[0021] 可选的,所述增压组件还包括触发杆、驱动杆、驱动齿条、驱动齿轮及从动齿条,所述前墙贯穿设置有驱动孔,所述驱动杆适配插设至驱动孔内并可沿驱动孔深度方向滑动,所述触发杆的一端与驱动杆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缓冲气囊转动连接,所述前墙侧壁固定设置有延伸板,所述驱动齿轮与延伸板转动连接,所述驱动齿条位于前墙远离缓冲气囊的一侧且驱动齿条与驱动杆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齿条与驱动齿轮相啮合,所述从动齿条与增压板固定连接且从动齿条与驱动齿轮相啮合,当驱动齿条远离前墙运动时从动齿条朝向出气管运动。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气囊反复压缩、复原的过程中,触发杆带动驱动杆往复滑动,从而驱动杆上相连的驱动齿条带动驱动齿轮往复转动,驱动齿轮再带动从动齿条及增压板往复滑动,在往复运动过程中,每一次缓冲气囊的小幅压缩(增压板往复移动但增压孔不与出气管内部流道相连通)将会增大位于前墙与增压板之间的一端出气管内的气压,当缓冲气囊大幅压缩(增压板移动至增压孔与出气管内部流道相连通)将会将增压后的气流喷射至压土管内,从而可自动增压,并间歇性的进行高压气流的喷射。
[0023] 可选的,所述驱动齿轮端部固定有与其同轴线的棘轮,所述延伸板转动连接有棘爪,所述棘爪的端部插设至棘轮的齿槽内,所述棘爪与延伸板之间连接有用于将棘爪朝向棘轮推动的弹性件。
[002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实现驱动齿轮的单向转动,在混重庆那个反复压缩、复位的过程中,驱动齿轮间歇性的转动,从动齿条及增压板整体间歇性的单向滑动,因此,即使缓冲气囊每次都是小幅压缩(增压板往复移动但增压孔不与出气管内部流道相连通),依旧可以使得增压板最终移动至增压孔与出气管内部流道相连通,从而使得装置运行更稳定。不会出现每次都是小幅压缩(增压板往复移动但增压孔不与出气管内部流道相连通)从而使得位于前墙与增压板之间的一段出气管因气压过高而炸裂的情况。
[0025] 可选的,所述延伸板贯穿设置有退位孔,所述退位孔内适配穿设有退位杆,所述退位杆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退位杆与棘轮同轴心,所述棘轮通过与退位杆固定相连以与延伸板转动连接,所述退位杆远离棘轮的一端伸出退位孔且与延伸板之间连接有退位弹簧。
[002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退位杆,压缩退位弹簧,即可实现驱动齿轮的移位,从而实现驱动齿轮与从动齿条的分离。此后将从动齿条及增压板整体上提,使得增压板复位,使得若干增压孔重新位于出气管上方。再松开退位杆,此后退位弹簧恢复形变,配合人工微调驱动齿条及从动齿条的位置即可使得驱动齿轮重新与驱动齿条及从动齿条啮合,即可便于增压组件进行后续工作。
[0027] 可选的,所述出气管与压土管可拆卸地相连。
[002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压土管周边的土层均被压实后,可向所有的压土管内灌注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填充压土管内部且可填充压土管外部位于若干压土孔周边形成的空腔,使得压实后的土层不易恢复为原来的密实度,稳定性更高。且浇铸完成后的压土管与土层之间不易发生轴向的移位,可进一步提升底梁与土层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0029]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30] 一种基于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1] S1、在岸边土层内部预埋叉桩及压土管,在岸边土层顶部放置底梁,且使得压土管顶部穿设底梁;
[0032] S2、在岸边土层的侧方挂置前墙,且使得前墙与底梁的端部固定连接;
[0033] S3、将缓冲气囊挂置在前墙远离底梁的一侧,且通过出气管将缓冲气囊的出气口与压土管的顶部进行连通;
[0034] S4、当水浪反复拍打缓冲气囊的过程中,缓冲气囊间歇性的向压土管内部供气,从而将压土管上的若干压土孔附近的压土橡胶囊撑开,进而对周边的土层进行挤压,即可提升叉桩附近的土层的密实度;
[0035] S5、当压土管附近的土层密实度在逐渐挤压后达到峰值时,将出气管与压土管顶部分离,将混凝土灌注至压土管内,以填充压土管及压土橡胶囊内部,自然养护21天,从而可提升土层密实度的稳定性。
[003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可通过对压土橡胶囊喷气使其膨胀,从而对周边土层进行挤压,从而提升土层的密实度。另一方面,可有效利用对压土橡胶囊内部填充混凝土,进而使得被压实后的土层不易恢复,从而使得土层密实度的稳定性较高。

附图说明

[0037]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叉桩与压土管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体现缓冲组件与压土组件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压土孔与压土橡胶囊位置关系的拆解示意图;
[0041]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引流板与压土孔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单向喷气桶与压土孔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增压组件与缓冲气囊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0044]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体现驱动齿轮与延伸板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增压板与滑孔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0046] 图中:1、岸边土层;11、叉桩;12、底梁;120、预留孔;13、前墙;131、延伸板;
[0047] 2、缓冲组件;21、缓冲气囊;22、复位弹簧;23、进气口;231、单向进气阀;24、出气口;241、单向出气阀;
[0048] 3、压土组件;31、出气管;310、滑孔;311、硬管段;312、软管段;32、压土管;320、压土孔;33、压土橡胶囊;
[0049] 4、导向锥桶;40、让位缺口;41、引流板;42、单向喷气桶;420、喷气缝;
[0050] 5、增压组件;51、增压板;510、增压孔;52、增压气囊;53、触发杆;54、驱动杆;540、驱动孔;55、驱动齿条;56、驱动齿轮;57、从动齿条;58、橡胶垫;
[0051] 6、退位杆;60、退位孔;61、棘轮;62、退位弹簧;63、棘爪;64、扭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以下结合附图1‑9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53]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参照图1及图2,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包括预埋在岸边土层1内部的叉桩11、放置在岸边土层1顶部的底梁12及位于岸边土层1侧方的前墙13,其中,叉桩11的顶部与底梁12固定连接,前墙13的侧面与底梁12的端部固定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基础的支挡结构。
[0054] 参照图3,前墙13远离底梁12的侧面还设置有缓冲组件2,缓冲组件2包括缓冲气囊21及复位弹簧22,缓冲气囊21的截面呈楔形且内部中空,且缓冲气囊21的尖端朝下放置。复位弹簧22位于缓冲气囊21内部,且复位弹簧22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前墙13侧面,以使得缓冲气囊21可更快速的恢复形变。缓冲气囊21的顶部贯穿设置有进气口23,且进气口23内设置有单向进气阀231;缓冲气囊21朝向前墙13的侧面贯穿开设有出气口24且出气口24内设置有单向出气阀241;通过单向进气阀231配合单向出气阀241以实现缓冲气囊21稳定的从上方进气从侧方出气。
[0055] 参照图3,底梁12还设置有压土组件3,压土组件3包括出气管31及压土管32,出气管31包括固定相连的硬管段311与软管段312,硬管段311的一端与缓冲气囊21的出气口24相连通、另一端软管段312相连通,软管段312远离硬管段311的端部与压土管32的顶部相连通,且软管段312与压土管32之间通过快速接头可拆卸地相连。底梁12贯穿设置有若干预留孔120,压土管32的底部穿设预留孔120且埋至土层内部,此外,压土管32还位于相邻叉桩11之间,用以提升叉桩11附近的土质密实度。
[0056] 参照图4和图5,压土管32侧壁贯穿设置有若干压土孔320,若干压土孔320均位于底梁12下方。压土管32外侧壁固定连接有若干压土橡胶囊33,若干压土橡胶囊33与若干压土孔320一一对应且相连通。若干压土孔320分为若干对,若干对压土孔320沿压土管32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成对的压土孔320之间的连线与相邻的一对压土孔320之间的连线互相垂直。
[0057] 参照图5和图6,压土管32的内部还设置有若干导向锥桶4,一个导向锥桶4与一对压土孔320相对应,导向锥桶4的尖端朝上设置,且导向锥桶4的边缘以导向锥桶4的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有两个引流板41,引流板41与压土孔320一一对应且引流板41远离与导向锥桶4连接处的一端向上弯折设置,从而将顶部向下输送的空气在引流板41的导向作用下朝向压土孔320外喷射。压土孔320远离引流板41的端部亦向上倾斜设置,以使得压土管32不会在若干次冲击作用下相对于岸边土层1上浮。
[0058] 参照图5和图6,此外,导向锥桶4侧壁还开设有一对让位缺口40,两让位缺口40以导向锥桶4的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顶部向下输送的空气,除了被引流板41导向的部分外,均自让位缺口40继续向下输送,以保证后续的气流强度。
[0059] 参照图6,压土孔320内部还设置有单向喷气桶42,单向喷气桶42为锥形桶且尖端朝向压土管32外侧设置。单向喷漆桶的侧壁贯穿设置有若干喷气缝420,喷气缝420相对的两内侧壁相贴合,以使得空气仅能由压土管32内部向外喷射。
[0060] 参照图3及图7,硬管段311的中段还设置有增压组件5,增压组件5包括增压板51及增压气囊52。硬管段311的侧壁贯穿设置有滑孔310,增压板51适配插设至滑孔310内并可沿滑孔310轴向滑动,增压板51的端部伸出滑孔310且伸出滑孔310的一段贯穿设置有增压孔510,增压孔510的孔径小于硬管段311的壁厚。增压气囊52与硬管段311相连通且增压气囊
52与硬管段311的连接处位于增压板51与前墙13之间。缓冲气囊21被反复挤压的过程中,输出的空气暂储在出气口24至增压板51之间的一段硬管段311内,且增压气囊52逐渐增大。当气压达到所需值时,滑动增压板51,使得增压孔510与硬管段311的内部流道相连通,即可实现空气的高压喷射。
[0061] 参照图7及图8,增压组件5还包括用于触发增压板51滑动的相关部件:触发杆53、驱动杆54、驱动齿条55、驱动齿轮56及从动齿条57,前墙13贯穿开设有驱动孔540,驱动杆54适配插设至驱动孔540内并可沿驱动孔540轴向滑动,驱动杆54的两端均伸出驱动孔540。触发杆53的端部与驱动杆54靠近缓冲气囊21的端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触发杆53远离与驱动杆54连接处的一端与缓冲气囊21远离前墙13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当缓冲气囊21被水浪反复拍打后反复收缩时,触发杆53可带动驱动杆54往复滑动。驱动齿条55与驱动杆54固定连接且驱动齿条55位于前墙13远离缓冲气囊21的一侧。前墙13远离缓冲气囊21的侧面通过螺栓固定有延伸板131,延伸板131与前墙13侧壁相垂直。驱动齿轮56与延伸板131转动连接,且驱动齿条55与驱动齿轮56相啮合。从动齿条57与增压板51固定连接,且从动齿条57与驱动齿轮56也相啮合。当驱动齿条55随驱动杆54朝远离前墙13的方向移动时,在驱动齿轮56的作用下,从动齿条57带动增压板51朝靠近底梁12的方向移动。
[0062] 参照图8,驱动齿轮56与延伸板131具体的转动连接方式如下:延伸板131贯穿开设有退位孔60,退位孔60内适配插设有退位杆6,退位杆6既可沿退位孔60的轴向滑动亦可绕自身轴线转动。退位杆6的两端均伸出退位孔60,且退位杆6的其中一端焊接固定有棘轮61,棘轮61远离退位杆6的端壁与驱动齿轮56固定连接,且棘轮61的外缘直径小于驱动齿轮56的外缘直径。退位杆6、棘轮61及驱动齿轮56三者同轴线。退位杆6远离与棘轮61连接处的一端与延伸板131之间焊接固定有退位弹簧62,退位弹簧62用于将棘轮61朝靠近延伸板131的方向拉动,以使得棘轮61具有与延伸板131相贴合的趋势。通过上述方式实现驱动齿轮56与延伸板131的转动连接,且当需要将驱动齿轮56与驱动齿条55及从动齿条57相分离时,滑动退位杆6,压缩退位弹簧62,即可实现驱动齿轮56的移位,从而实现分离。
[0063] 参照图8,此外,延伸板131还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棘爪63,棘爪63的尖端与棘轮61的齿槽相抵,以使得棘轮61仅可单向转动。棘爪63与转轴之间还连接有扭簧64,以提升棘爪63与棘轮61相抵状态的稳定性。
[0064] 参照图7及图9,滑孔310内壁通过胶粘固定有橡胶垫58,橡胶垫58与增压板51相抵接,以实现阻尼作用,可使得增压板51在受到驱动齿轮56的驱动力前与橡胶垫58相对静止不会自行下滑。
[0065]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水浪反复拍打缓冲气囊21的过程中,一方面,缓冲气囊21可对水浪的冲击进行吸能,另一方面,缓冲气囊21反复压缩、复原的过程中,缓冲气囊21内部的气体随出气口24进入出气管31,且暂时停留在存压气囊及位于前墙13与增压板51之间的一段硬管段311内。此外,缓冲气囊21反复压缩、复原的过程中,触发杆53带动驱动杆54往复滑动,从而驱动杆54上相连的驱动齿条55带动驱动齿轮56转动,并且,在棘爪63的作用下,驱动齿轮56做间歇性的单向转动,进而带动从动齿条57及增压板51间歇性的下行。当增压孔510未与硬管段311内部流道相连通时,存压气囊及位于前墙13与增压板51之间的一段出气管31的气压逐渐增加,当增压板51移动至增压孔510与硬管段311内部流道相连通时,存压气囊及位于前墙13与增压板51之间的一段硬管段311内部的高压气流爆发式地喷射至压土管32内,且最终穿过单向喷气桶42上的若干喷气缝420,喷射至压土管32外侧,且迅速向压土橡胶囊33内部充气,使得压土橡胶囊33迅速膨胀,即可将若干压土孔320处的土层实现压实,进而增加叉桩11周边土层的密实度。
[0066] 增压板51上的增压孔510可设置为多个,本实施例中具体设置为三个,从而在增压板51滑动的过程中可多次触发气流的预储存及增压并最终喷射。当增压板51下行至所有的增压孔510均与出气管31内部流道连通过后,需进行增压板51的复位,操作如下:
[0067] 滑动退位杆6,压缩退位弹簧62,即可实现驱动齿轮56的移位,从而实现驱动齿轮56与从动齿条57的分离。此后将从动齿条57及增压板51整体上提,使得增压板51复位,使得若干增压孔510重新位于出气管31上方。再松开退位杆6,此后退位弹簧62恢复形变,配合人工微调驱动齿条55及从动齿条57的位置即可使得驱动齿轮56重新与驱动齿条55及从动齿条57啮合,即可便于增压组件5进行后续工作。
[0068] 底梁12上的预留孔120可设置为多个,本实施例中若干预留孔120在底梁12表面均匀分布。且每一个预留孔120内都穿设有一个压土管32,当压土管32周边的土层被压实后可将出气管31与压土管32顶部分离,随后将出气管31连通其余的压土管32。当每一个压土管32周边的土层均被压实后,可向所有的压土管32内灌注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填充压土管32内部且可填充压土橡胶囊33内部,将土层被压实后形成的空腔通过混凝土进行填充,使得压实后的土层不易恢复为原来的密实度,稳定性更高。且浇铸完成后的压土管32与土层之间不易发生轴向的移位,可进一步提升底梁12与土层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0069]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基于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的施工方法。
[0070] 一种基于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71] S1、在岸边土层1内部预埋叉桩11及压土管32,在岸边土层1顶部放置底梁12,且使得压土管32顶部穿设底梁12;
[0072] S2、在岸边土层1的侧方挂置前墙13,且使得前墙13与底梁12的端部固定连接;
[0073] S3、将缓冲气囊21挂置在前墙13远离底梁12的一侧,且通过出气管31将缓冲气囊21的出气口24与压土管32的顶部进行连通;
[0074] S4、当水浪反复拍打缓冲气囊21的过程中,缓冲气囊21间歇性的向压土管32内部供气,从而将压土管32上的若干压土孔320附近的压土橡胶囊33撑开,进而对周边的土层进行挤压,使其密实,即可提升叉桩11附近的土层的密实度;
[0075] S5、当压土管32附近的土层密实度在逐渐挤压后达到峰值时,人工将出气管31与压土管32通过快速接头进行分离,将混凝土灌注至压土管32内,以填充压土管32内部及压土橡胶囊33内部,随后自然养护21天,从而可提升土层密实度的稳定性。
[0076]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基于叉桩与卸荷板相结合的岸壁式支挡结构的施工方法的实施原理为:一方面,可通过对压土橡胶囊33喷气使其膨胀,从而对周边土层进行挤压,从而提升土层的密实度。另一方面,可有效利用对压土橡胶囊33内部填充混凝土,进而使得被压实后的土层不易恢复,从而使得土层密实度的稳定性较高。
[0077]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