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制备方法、包含该辅料的局部缓释给药制剂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550554.3

文献号 : CN11484858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唐汝培闫国卿王鑫

申请人 : 安徽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制备方法、包含该辅料的局部缓释给药制剂,涉及药用辅料领域,主要含非甲氧基原酸酯化合物(I类和II类)按不同比例相互混溶或原酸酯化合物(I类或II类)与生物相容性医用高分子材料按不同比例混溶得到;I类原酸酯化合物的化学式式I所示:II类原酸酯化合物的化学式式II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上述药用辅料的制备方法、包含该辅料的局部缓释给药制剂。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调整原酸酯化合物的取代基类型和长度以提高该药用辅料生物安全性,并使改进前后的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的性状不发生改变,且包含但不限于结构改进前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的全部功能和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其特征在于:由含非甲氧基原酸酯化合物I类按不同比例相互混溶或原酸酯化合物I类与生物相容性医用高分子材料按不同比例混溶得到;

所述I类原酸酯化合物的化学式如式I所示:

(I)

其中R1表示氢、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或苯基;R2表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其特征在于:所述I类原酸酯化合物相互混溶的配比为1:1000‑1000:1,所述原酸酯化合物I类与生物相容性医用高分子材料的配比为1:1000‑100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相容性医用高分子材料包括:(i)聚己内酯

(II)

其中,m表示整数值2‑100;

(ii)聚己内酯二醇

(III)

其中,n表示整数值1‑50;

(iii)聚乳酸

(IV)

其中,x表示整数值2‑100;

(iv)聚乙二醇

(V)

其中,y表示整数值2‑1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其特征在于:所述I类原酸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氮气保护下,二甘油、三酯类以及催化剂按照摩尔比1:(2.2‑5.0):(0.01‑0.04)溶于第一有机溶剂,并常温搅拌反应12‑48小时,然后饱和碳酸钠萃取、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减压蒸馏除去多余的三酯类原料得到I类原酸酯化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机溶剂包括乙腈、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二氧六环,所述三酯类原料包括原甲酸三乙酯、原乙酸三乙酯、原丙酸三乙酯、原异丙酸三乙酯、原丁酸三乙酯、原苯甲酸三乙酯,原甲酸三丙酯、原乙酸三丙酯、原丙酸三丙酯、原异丙酸三丙酯、原丁酸三丙酯、原苯甲酸三丙酯、原甲酸三异丙酯、原乙酸三异丙酯、原丙酸三异丙酯、原异丙酸三异丙酯、原丁酸三异丙酯、原苯甲酸三异丙酯、原甲酸三丁酯、原乙酸三丁酯、原丙酸三丁酯、原异丙酸三丁酯、原丁酸三丁酯、原苯甲酸三丁酯、原甲酸三异丁酯、原乙酸三异丁酯、原丙酸三异丁酯、原异丙酸三异丁酯、原丁酸三异丁酯、原苯甲酸三异丁酯、原甲酸三叔丁酯、原乙酸三叔丁酯、原丙酸三叔丁酯、原异丙酸三叔丁酯、原丁酸三叔丁酯、原苯甲酸三叔丁酯中的一种。

6.制备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I类原酸酯化合物相互混溶或原酸酯化合物I类与生物相容性医用高分子材料混溶,所述混溶方法包括在25‑140℃、负压下混溶或25‑140℃、氮气气氛条件下混溶,或者用第二有机溶剂溶解后混溶,并减压除去有机溶剂。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有机溶剂包括四氢呋喃、二氯甲烷、二氧六环、乙醇、甲醇、氯仿、丙酮、二甲基亚砜、N, 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

8.一种局部缓释给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和活性物质,所述活性物质的重量百分比为0.1‑50%,所述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的重量百分比为50‑99.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局部缓释给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物质选自抗肿瘤药物、抗炎药物、降血糖药物、降血压药物、镇痛药物、蛋白类疫苗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局部缓释给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肿瘤药物包括紫杉醇、阿霉素、吉西他滨、5‑氟尿嘧啶、喜树碱、羟基喜树碱、顺铂、卡铂、PD‑1、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索拉菲尼、达沙替尼中的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局部缓释给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炎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布洛芬、氟比洛芬、酮洛芬、萘普生、吲哚布芬、吲哚美辛、吡罗昔康、美洛昔康、艾瑞昔布、塞来昔布、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甲泼尼松龙、曲安奈德、氟轻松、氟氢可的松、倍氯米松中的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局部缓释给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降血压药物包括噻嗪类、潴钾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袢利尿剂、中枢性降压药、神经节阻断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肾素抑制药、二氢吡啶类、二氢吡啶类和血管扩张药。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局部缓释给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镇痛药物包括受体激动药、受体部分激动药、阿片受体拮抗药和解热镇痛药。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局部缓释给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蛋白类疫苗包含天然蛋白质和经化学灭活的类毒素。

说明书 :

一种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制备方法、包含

该辅料的局部缓释给药制剂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药用辅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制备方法、包含该辅料的局部缓释给药制剂。

背景技术

[0002] 药用辅料是指在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的过程中添加的附加剂和赋形剂,其用于药物制剂中,主要目的为了提升其利用度或者减少副作用。因而,药用辅料也可解释为除却活性成分之外,安全性得以保障的一切物质的总称。所以,药物辅料的生物安全性是其临床应用的必要前提。
[0003] 原酸酯是一类酸敏感可降解材料,可作为全身或局部给药药用辅料,在临床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原酸酯类药物辅料的功效和安全性取决于自身及其降解产物的结构。
[0004] 公布号为CN114366711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布了一种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制备方法、包含该辅料的局部缓释给药制剂,主要由不同原酸酯化合物按不同比例相互混溶或原酸酯化合物与生物相容性医用高分子材料按不同比例混溶得到。但是该辅料中所使用的原酸酯化合物含有甲氧基,其降解产物为甲醇,存在潜在生物安全性风险:甲醇有较强的毒性,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最大,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摄入后会产生毒性反应,其蒸汽能够损害人的呼吸道黏膜和视力,对人体造成伤害;甲醇中毒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线模糊,严重的会引起失明乃至丧命,脑神经也会受到破坏,产生永久性损害,甲醇进入血液后会使肾脏造成损害,严重的会产生肾衰竭。因此,需要对该类辅料中所使用的原酸酯化合物进行改进,以提高其安全性。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减少现有的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的用药危险,消除其代谢毒性,提高用药安全性,提供一种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制备方法、包含该辅料的局部缓释给药制剂。
[0006]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7] 一种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主要由含非甲氧基原酸酯化合物(I类和II类)按不同比例相互混溶或原酸酯化合物(I类或II类)与生物相容性医用高分子材料按不同比例混溶得到;
[0008] 所述I类原酸酯化合物的化学式如式I所示:
[0009]
[0010] 其中R1表示氢、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或苯基;R2表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
[0011] 所述II类原酸酯化合物的化学式如式II所示:
[0012]
[0013] 其中R1表示氢、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或苯基;R3表示单甲醚聚乙二醇基、单甲醚聚丙二醇基、聚乙烯基、酯封端聚乳酸基、酯封端聚己内酯基、聚醚月桂醇基、聚氧乙烯醚脂肪醇基。
[0014]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调整原酸酯化合物的取代基类型和长度以提高该药用辅料生物安全性,并使改进前后的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的性状不发生改变,且包含但不限于结构改进前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的全部功能和效果。
[0015] 改进后的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溶解性能优良,可溶解小分子及蛋白类药物;良好生物相容性,代谢明确,易于临床转化使用,可制备局部注射针剂、乳膏剂及软膏剂,通过局部注射或涂抹给药后能缓慢匀速的释放活性物质且治疗效果持久,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指数以及依从性,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0016] 优选地,所述I类原酸酯化合物与II类原酸酯化合物的配比为1:1000‑1000:1,所述原酸酯化合物(I类或II类)与生物相容性医用高分子材料的配比为1:1000‑1000:1。
[0017] 有益效果:通过上述不同配比调节混溶物的流动性、溶解性、降解速率。
[0018] 优选地,所述生物相容性医用高分子材料包括:
[0019] (i)聚己内酯
[0020]
[0021] 其中,m表示整数值2‑100;
[0022] (ii)聚己内酯二醇
[0023]
[0024] 其中,n表示整数值1‑50;
[0025] (iii)聚乳酸
[0026]
[0027] 其中,x表示整数值2‑100;
[0028] (iv)聚乙二醇
[0029]
[0030] 其中,y表示整数值2‑150。
[0031] 优选地,所述I类原酸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氮气保护下,二甘油、三酯类以及催化剂按照摩尔比1:(2.2‑5.0):(0.01‑0.04)溶于第一有机溶剂,并常温搅拌反应12‑48小时,然后饱和碳酸钠萃取、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减压蒸馏除去多余的三甲酯类原料得到I类原酸酯化合物。优选地,所述II类原酸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所述II类原酸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反应瓶中,按照摩尔比1:(2.2‑8.0):(0.01‑0.04)加入I类原酸酯化合物、一元醇类以及催化剂,并135℃减压搅拌反应2‑8小时,然后使用第一有机溶剂透析除去多余的一元醇类原料得到II类原酸酯化合物。
[0032] 有益效果:本发明中的原酸酯化合物合成方法简单,常温常压一步制备,且结构中只有碳氧键,不会破坏药物结构。
[0033] 优选地,所述第一有机溶剂包括乙腈、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二氧六环,所述三酯类原料包括原甲酸三乙酯、原乙酸三乙酯、原丙酸三乙酯、原异丙酸三乙酯、原丁酸三乙酯、原苯甲酸三乙酯,原甲酸三丙酯、原乙酸三丙酯、原丙酸三丙酯、原异丙酸三丙酯、原丁酸三丙酯、原苯甲酸三丙酯、原甲酸三异丙酯、原乙酸三异丙酯、原丙酸三异丙酯、原异丙酸三异丙酯、原丁酸三异丙酯、原苯甲酸三异丙酯、原甲酸三丁酯、原乙酸三丁酯、原丙酸三丁酯、原异丙酸三丁酯、原丁酸三丁酯、原苯甲酸三丁酯、原甲酸三异丁酯、原乙酸三异丁酯、原丙酸三异丁酯、原异丙酸三异丁酯、原丁酸三异丁酯、原苯甲酸三异丁酯、原甲酸三叔丁酯、原乙酸三叔丁酯、原丙酸三叔丁酯、原异丙酸三叔丁酯、原丁酸三叔丁酯、原苯甲酸三叔丁酯,所述一元醇类原料包括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丙二醇单甲醚、聚乙烯单醇、酯封端聚乳酸、酯封端聚己内酯、月桂醇聚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所述催化剂包括对甲苯磺酸、对甲苯磺酸吡啶鎓。
[0034]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I类原酸酯化合物与II类原酸酯化合物或原酸酯化合物(I类或II类)与生物相容性医用高分子材料混溶,所述混溶方法包括在25‑140℃、负压下混溶或25‑140℃、氮气气氛条件下混溶,或者用第二有机溶剂溶解后混溶,并减压除去有机溶剂。
[0035] 有益效果:本发明中的药物辅料体内代谢产物毒副作用低且保留以下优点:制备方法简单,原酸酯化合物只有碳氧键,不会破坏药物结构,原酸酯化合物本身为液体,可以根据需求将原酸酯化合物互混或与固体、半固体、液体生物相容性医用高分子材料混溶,得到流动性、溶解性、降解速率、缓释速率可调节的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且每批次完全可重复。
[0036] 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溶解性能优良,可溶解小分子及蛋白类药物;良好生物相容性,代谢明确,易于临床转化使用,可制备局部注射针剂、乳膏剂及软膏剂,通过局部注射或涂抹给药后能缓慢匀速的释放活性物质且治疗效果持久,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指数以及依从性,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0037] 优选地,所述第二有机溶剂包括四氢呋喃、二氯甲烷、二氧六环、乙醇、甲醇、氯仿、丙酮、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
[0038]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局部缓释给药制剂,包括上述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和活性物质,通过测定活性物质在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中的溶解性、流动性、降解及药物释放速率,所述活性物质的重量百分比为0.1‑50%,所述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的重量百分比为50‑99.9%。
[0039] 有益效果:本发明中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体内代谢产物毒副作用低且保留以下优点:可以与活性物质复合形成给药制剂,制剂形态可以为注射针剂、乳膏剂及软膏剂,可制备局部通过局部注射或涂抹给药后能缓慢匀速的释放活性物质且治疗效果持久,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指数以及依从性,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0040] 通过活性物质和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的重量百分比,调节活性物质在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中的溶解性、流动性、降解及药物释放速率。
[0041] 优选地,所述活性物质选自抗肿瘤药物、抗炎药物、降血糖药物、降血压药物、镇痛药物、蛋白类疫苗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2] 优选地,所述活性物质选自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躁狂药、镇痛药、麻醉药、非甾体抗炎药、拟胆碱和抗胆碱药、抗溃疡药、胃动力药、止吐药、抗过敏药、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药、降血糖药、抗高血压药、利尿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痛药、血脂调节药、甾体激素药、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病毒药、抗肿瘤药以及治疗性多肽或蛋白,其中所述活性物质是局部可涂抹软膏剂、乳膏剂或可注射流体形式。
[0043] 优选地,所述抗肿瘤药物包括但不限于化疗药物紫杉醇、阿霉素、吉西他滨、5‑氟尿嘧啶、喜树碱、羟基喜树碱、顺铂、卡铂,以及靶向治疗药物PD‑1、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索拉菲尼、达沙替尼。可以通过活性物质的局部缓释来给药。
[0044] 优选地,所述抗炎药物包含且不限于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布洛芬、氟比洛芬、酮洛芬、萘普生、吲哚布芬、吲哚美辛、吡罗昔康、美洛昔康、艾瑞昔布、塞来昔布、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甲泼尼松龙、曲安奈德、氟轻松、氟氢可的松、倍氯米松等抗炎药物。抗炎类药物的添加量为治疗有效量。
[0045] 优选地,所述降血糖药物包含且不限于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磺酰脲类促泌剂、二甲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促敏剂、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GLP‑1受体激动剂、DPP‑4酶抑制剂等一线降糖药物。降血糖药物的添加量为治疗有效量。
[0046] 优选地,所述降血压药物包含且不限于噻嗪类、潴钾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袢利尿剂、中枢性降压药、神经节阻断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肾素抑制药、二氢吡啶类、二氢吡啶类和血管扩张药等常见降压药物。降血压药物的添加量为治疗有效量。
[0047] 优选地,所述镇痛药物包含且不限于受体激动药、受体部分激动药、阿片受体拮抗药和解热镇痛药等一系列临床药物。镇痛药物的添加量为治疗有效量。镇痛药物的添加量为治疗有效量。
[0048] 优选地,所述蛋白类疫苗包含所有天然蛋白质和经化学灭活的类毒素。蛋白类疫苗的添加量为治疗有效量。
[0049]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调整原酸酯化合物的取代基类型和长度以提高该药用辅料生物安全性,并使改进前后的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的性状不发生改变,且包含但不限于结构改进前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的全部功能和效果。
[0050] 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溶解性能优良,可溶解小分子及蛋白类药物;良好生物相容性,代谢明确,易于临床转化使用,可制备局部注射针剂、乳膏剂及软膏剂,通过局部注射或涂抹给药后能缓慢匀速的释放活性物质且治疗效果持久,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指数以及依从性,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0051] 通过活性物质和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的重量百分比,调节活性物质在改进的低毒高效原酸酯混溶物药用辅料中的溶解性、流动性、降解及药物释放速率。

附图说明

[0052]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原酸酯OE‑1’的1H NMR图;
[0053]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不同pH下E‑1’—E‑7’质量损失变化趋势图,图中A‑G分别表示E‑1’—E‑7’;
[0054]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6中E‑1’—E‑7’(A和B)和E‑A’—E‑D’(C和D)分别对3T3和QSG细胞毒性随浓度变化图;
[0055]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7中紫杉醇注射剂分别在pH 7.4、6.5和5.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药物释放结果图;
[0056]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7中荷瘤小鼠皮下注射紫杉醇注射剂后肿瘤抑制结果图;
[0057]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8中塞来昔布注射剂分别在pH 7.4、6.5和5.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药物释放结果图;
[0058]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8中小鼠皮下注射塞来昔布注射剂七天后血管内皮表达因子、COX‑2、前列腺素E2表达含量结果图;图中A表示血管内皮表达因子,B表示COX‑2,C表示前列腺素E2;
[0059]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9中胰岛素注射剂在pH7.4、6.5和5.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药物释放结果图;
[0060]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9中大鼠糖尿病模型皮下注射胰岛素注射剂后体内胰岛素水平和血糖浓度变化趋势图;图中A表示体内胰岛素水平,B表示血糖浓度;
[0061]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0中厄贝沙注射剂在pH为7.4、6.5和5.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药物释放结果图;
[0062]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10中大鼠高血压模型皮下注射厄贝沙坦注射剂后体内血药浓度和血压变化趋势图;图中A表示血药浓度,B表示平均血压;
[0063]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11中卵清蛋白注射剂在pH 7.4、6.5和5.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药物释放结果图;
[0064]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11中小鼠皮下注射卵清蛋白注射剂后体内IgG抗体浓度结果图;
[0065]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12中甲哌卡因注射剂在pH 7.4、6.5和5.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药物释放结果图。
[0066]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13中小鼠经不同途径注入OE‑1’和OE‑2后急性毒性和最大耐受剂量结果图;图中A表示腹腔注射时的小鼠存活率,B表示皮下注射时的小鼠存活率,C表示口服时的小鼠存活率,D表示小鼠的最大耐受剂量;
[0067]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14中OE‑1’和OE‑2的溶血率结果图;
[0068]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15中小鼠皮下注射OE‑1’和OE‑2后血压水平和心率变化结果图;A表示小鼠的血压水平,B表示小鼠的心率变化;
[0069]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16中小鼠皮下注射OE‑1’和OE‑2后呼吸频率变化和血氧饱和度结果图;A表示小鼠的呼吸频率,B表示小鼠的血样饱和度;
[0070]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17中小鼠皮下注射OE‑1’和OE‑2后体内的醇类代谢物分布结果图;图A表示血液中的醇浓度变化,图B表示各组织和尿液中的醇浓度变化;
[0071]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18中小鼠皮下注射OE‑1’和OE‑2后体重变化结果图;
[0072]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18中小鼠皮下注射OE‑1’和OE‑2后血常规结果图;
[0073]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18中小鼠皮下注射OE‑1’和OE‑2后血生化结果图;
[0074]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18中小鼠皮下注射OE‑1’和OE‑2后脏器重量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5]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76]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和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
[0077] 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均可以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0078] 实施例1
[0079] 原酸酯化合物4,4'‑(氧基双(亚甲基))双(2‑乙氧基‑1,3‑二氧戊环)(OE‑1’)的合成
[0080] 在氮气保护下,向反应瓶中分别加入二甘油(16.6g,0.1mol)、原乙酸三乙酯(48.67g,0.3mol)和对甲苯磺酸(344.4mg,0.002mol),加入乙腈(150mL)溶解后在常温下反应过夜。其粗产物减压蒸馏除去乙腈后,加入乙酸乙酯溶解,饱和碳酸钠溶液萃取,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除去乙酸乙酯和多余的原乙酸三乙酯得到无色油状产物,产率为1
78.4%,HNMR如图1所示。
[0081] 实施例2
[0082] 原酸酯化合物4,4'‑(氧基双(亚甲基))双(2‑丙氧基‑1,3‑二氧戊环)(OE‑2’)的合成
[0083] 在氮气保护下,向反应瓶中分别加入二甘油(16.6g,0.1mol)、原乙酸三丙酯(61.25g,0.3mol)和对甲苯磺酸(344.4mg,0.002mol),加入乙腈(150mL)溶解后在常温下反应过夜。其粗产物减压蒸馏除去乙腈后,加入乙酸乙酯溶解,饱和碳酸钠溶液萃取,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除去乙酸乙酯和多余的原乙酸三乙酯得到无色油状产物,产率为76.2%。
[0084] 实施例3
[0085] 原酸酯化合物4,4'‑(氧基双(亚甲基))双(2‑(2‑甲氧基单甲醚聚乙二醇基)‑1,3‑二氧戊环)(OE‑3’)的合成
[0086] 向反应瓶中分别加入OE‑1’(30.6g,0.1mol)、聚乙二醇550单甲醚(165.0g,0.3mol)和吡啶对甲苯磺酸盐(502.6mg,0.002mol),在135℃下减压反应4小时。其粗产物使用含有微量三乙胺的四氢呋喃透析纯化,所用透析袋的截留分子量为1000道尔顿,产率为
84.4%。
[0087] 实施例4
[0088] OE‑1’与聚己内酯二醇(Mn=530)、聚己内酯(Mn=2000)、聚乙二醇(Mn=500)、聚乳酸(Mn=600)、OE‑2’混溶物的制备
[0089] 常温、氮气气氛下,OE‑1’和聚己内酯二醇(Mn=530)分别按质量比1:1、1:3、1:5、1:7、1:9、1:11、1:13称量放到烧杯中,搅拌混合30分钟后得到混溶物,分别命名为E‑1’—E‑
7’。
[0090] 75℃、负压下,OE‑1’和聚己内酯(Mn=2000)、聚乙二醇(Mn=500)、聚乳酸(Mn=3000)、OE‑2’分别按质量比20:3、30:1、15:1、1:4称量放到梨形反应瓶中,搅拌混合30分钟后得到混溶物,分别命名为E‑A’、E‑B’、E‑C’、E‑D’。
[0091] 实施例5
[0092] 质量损失检测
[0093] 分别准确称量0.5g E‑1’—E‑7’共混物移至带盖螺纹瓶中,瓶中分别加入pH为5.0、6.5和7.4的20mL磷酸盐缓冲液,37℃静置,在预设的时间点取出螺纹瓶,移除瓶中多余磷酸盐缓冲液,称量剩余质量,计算质量损失。以上操作重复三次,结果如图2所示,一方面,七种聚合物具有相似的质量损失趋势,并且随着酸度的提高质量损失加快;另一方面,随着原酸酯键周围疏水环境增强,质量损失速率减慢,并表现出可调控的长效降解能力。
[0094] 实施例6
[0095] 细胞毒性检测
[0096] 分别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3T3)和人肝细胞(QSG)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中,保证4
每孔10个细胞,培养过夜,移除原培养基后加入180μL新鲜培养基,然后每空分别添加20μL浓度从1‑5000mg/mL梯度变化的E‑1’—E‑7’、E‑A’—E‑D’共混物,共培养48小时后,移去原培养基并加入180μL的新鲜培养基和20μL MTT(5mg/mL),共孵育4小时后移除培养基,加入
150μL的DMSO,震荡10分钟后,在570nm波长下检测,通过酶标仪测得其对应的OD值,根据与对照组的比较得出其每一组的细胞存活率。结果如图3所示,七种混合物未引起细胞毒性,表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0097] 实施例7
[0098] 紫杉醇作为活性物质的液态缓释药物新制剂的制备、体外释放检测及肿瘤抑制效果评估
[0099] 以紫杉醇作为活性物质的注射剂制备方法:氮气保护下,将800mg的E‑1’共混物与200mg的紫杉醇在60℃加热混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紫杉醇注射剂(E‑1’‑PTX),其中紫杉醇的重量含量为20%,E‑1’的重量含量为80%。
[0100] 准确称量0.5g紫杉醇注射剂(E‑1’‑PTX),移至带盖螺纹瓶中,瓶中分别加入50mLpH为5.0、6.5和7.4的20mL磷酸盐缓冲液,37℃静置,在预设的时间点取出螺纹瓶,收集瓶中磷酸盐缓冲液,并加入等量的新鲜缓冲液后继续静置,然后取1mL旧的缓冲液测定其紫杉醇浓度,然后计算紫杉醇的释放量。以上操作重复三次。结果如图4所示,紫杉醇注射剂药物释放为零级释放并且表现出明显的长效缓释效果,另外药物释放速率与缓冲液酸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0101] 按照制备的紫杉醇注射剂(E‑1’‑PTX)以紫杉醇含量30mg/kg的剂量通过瘤内注射的方式注入到不同荷瘤小鼠体内,然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对小鼠肿瘤体积、肿瘤质量和小鼠体重进行记录。结果如图5所示,紫杉醇注射剂(E‑1’‑PTX)呈现出长效的肿瘤抑制能力并可显著降低毒副作用。
[0102] 实施例8
[0103] 塞来昔布作为活性物质的液态缓释药物新制剂的制备、体外释放检测及抗炎效果评估
[0104] 以塞来昔布作为活性剂的注射剂制备方法:氮气保护下,使用20mL无水乙醇将750mg E‑D’和250mg塞来昔布混合加热40℃溶解后,减压蒸馏除去无水乙醇,然后冷却到室温得到塞来昔布注射剂(E‑D’‑CXB),其中塞来昔布的重量含量为25%,E‑D’的重量含量为
75%。
[0105] 准确称量0.5g塞来昔布注射剂(E‑D’‑CXB),移至带盖螺纹瓶中,瓶中分别加入pH为5.0、6.5和7.4的磷酸盐缓冲液,37℃静置,在预设的时间点取出螺纹瓶,收集瓶中磷酸盐缓冲液,并加入等量的新鲜缓冲液后继续静置,然后取1mL旧的缓冲液测定其塞来昔布浓度,然后计算塞来昔布的释放量。以上操作重复三次,结果如图6所示,塞来昔布注射剂药物释放为零级释放并且表现出明显的长效缓释效果,另外药物释放速率与缓冲液酸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0106] 按照制备的塞来昔布注射剂(E‑D’‑CXB)以塞来昔布含量20mg/kg的剂量治疗炎症模型小鼠,其中塞来昔布是以口服的形式给药,塞来昔布注射剂(E‑D’‑CXB)以皮下注射的形式给药。在给药7天后检测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OX‑2和前列腺素E2的表达量,结果如图7所示,塞来昔布注射剂(E‑D’‑CXB)可显著降低小鼠体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OX‑2和前列腺素E2的表达量,表现出明显的长效抗炎作用。
[0107] 实施例9
[0108] 胰岛素作为活性物质的液态缓释药物新制剂的制备、体外释放检测及降血糖效果评估
[0109] 以胰岛素作为活性剂的注射剂制备方法:将840mg的E‑B’与160mg的胰岛素在减压及搅拌下溶解得到胰岛素注射剂(E‑B‑INS),其中胰岛素的重量含量为16%,E‑B’的重量含量为84%。
[0110] 准确称量0.5g胰岛素注射剂(E‑B’‑INS),移至带盖螺纹瓶中,瓶中分别加入pH为5.0、6.5和7.4的20mL磷酸盐缓冲液,37℃静置,在预设的时间点取出螺纹瓶,收集瓶中磷酸盐缓冲液,并加入等量的新鲜缓冲液后继续静置,然后取1mL旧的缓冲液测定其胰岛素浓度,然后计算胰岛素的释放量。以上操作重复三次,结果如图8所示,胰岛素注射剂药物释放为零级释放并且表现出明显的长效缓释效果,另外药物释放速率与缓冲液酸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0111] 按照制备的胰岛素注射剂(E‑B’‑INS)以胰岛素含量5IU/kg的剂量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入到不同高血糖模型大鼠体内,检测其血液内胰岛素浓度,同时检测血糖水平。结果如图9所示,胰岛素注射剂(E‑B’‑INS)能够在体内长期持续释放胰岛素,将大鼠的血糖持续维持在正常的血糖水平。
[0112] 实施例10
[0113] 厄贝沙坦作为活性物质的液态缓释药物新制剂的制备、体外释放检测及降血压效果评估
[0114] 以厄贝沙坦作为活性剂的注射剂制备方法:将770mg的E‑1’与230mg的厄贝沙坦混合后,在氮气气氛及搅拌下加热至70℃溶解,然后冷却至室温得到厄贝沙坦注射剂(E‑1’‑Irbe),其中厄贝沙坦的重量含量为23%,E‑1’的重量含量为77%。
[0115] 准确称量0.5g厄贝沙坦注射剂(E‑1’‑Irbe),移至带盖螺纹瓶中,瓶中分别加入pH为5.0、6.5和7.4的20mL磷酸盐缓冲液,37℃静置,在预设的时间点取出螺纹瓶,收集瓶中磷酸盐缓冲液,并加入等量的新鲜缓冲液后继续静置,然后取1mL旧的缓冲液测定其厄贝沙坦浓度,然后计算厄贝沙坦的释放量。以上操作重复三次,结果如图10所示,厄贝沙坦注射剂药物释放为零级释放并且表现出明显的长效缓释效果,另外药物释放速率与缓冲液酸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0116] 将厄贝沙坦和制备的厄贝沙坦注射剂(E‑1’‑Irbe)以厄贝沙坦含量40mg/kg的剂量治疗高血压模型大鼠,其中厄贝沙坦是以口服的形式给药,厄贝沙坦注射剂(E‑1’‑Irbe)是以皮下注射的形式给药,在预先设定好的时间点检测其血液内药物浓度,同时检测血压水平,结果如图11所示,厄贝沙坦能够降低血压,但是其浓度快速下降,相应大鼠血压快速升高,而厄贝沙坦注射剂能够在体内持续释放厄贝沙坦,将大鼠的血压持续维持在正常水平。
[0117] 实施例11
[0118] 卵清蛋白作为活性物质的液态缓释药物新制剂的制备、抗体产生效果检测[0119] 以卵清蛋白作为活性剂的注射剂制备方法:将950mg的E‑C’与50mg的卵清蛋白机械混合后,在减压及搅拌下溶解得到卵清蛋白注射剂(E‑C’‑Ova),其中卵清蛋白的重量含量为5%,E‑C’的重量含量为95%。
[0120] 准确称量0.5g卵清蛋白注射剂(E‑C’‑Ova),移至带盖螺纹瓶中,瓶中分别加入pH为5.0、6.5和7.4的20mL磷酸盐缓冲液,37℃静置,在预设的时间点取出螺纹瓶,收集瓶中磷酸盐缓冲液,并加入等量的新鲜缓冲液后继续静置,然后取1mL旧的缓冲液测定其卵清蛋白浓度,然后计算卵清蛋白的释放量。以上操作重复三次,结果如图12所示,卵清蛋白注射剂药物释放为零级释放并且表现出明显的长效缓释效果,另外药物释放速率与缓冲液酸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0121] 将卵清蛋白注射液和制备的卵清蛋白注射剂(E‑C’‑Ova)以卵清蛋白含量50mg/kg的剂量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在第1天和第15天注入到不同小鼠体内,检测其IgG浓度。结果如图13所示,卵清蛋白能够使小鼠产生一定的抗体,但是其浓度快速下降,而卵清蛋白注射剂(E‑C’‑Ova)能够在体内持续释放卵清蛋白,将小鼠的抗体持续的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0122] 实施例12
[0123] 甲哌卡因作为活性物质的液态缓释药物新制剂的制备、镇痛效果评估
[0124] 以甲哌卡因作为活性剂的注射剂制备方法:将550mg的E‑A’与450mg的甲哌卡因混合后,在氮气气氛及搅拌下加热至45℃溶解,然后冷却至室温得到甲哌卡因注射剂(E‑A’‑Mep),其中甲哌卡因的重量含量为45%,E‑A’的重量含量为55%。
[0125] 准确称量0.5g甲哌卡因注射剂(E‑A’‑Mep),移至带盖螺纹瓶中,瓶中分别加入pH为5.0、6.5和7.4的20mL磷酸盐缓冲液,37℃静置,在预设的时间点取出螺纹瓶,收集瓶中磷酸盐缓冲液,并加入等量的新鲜缓冲液后继续静置,然后取1mL旧的缓冲液测定其甲哌卡因浓度,然后计算甲哌卡因的释放量。以上操作重复三次。结果如图14所示,甲哌卡因注射剂药物释放为零级释放并且表现出明显的长效缓释效果,另外药物释放速率与缓冲液酸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0126] 将甲哌卡因注射液和制备的甲哌卡因注射剂(E‑A’‑Mep)以甲哌卡因含量200mg/kg的剂量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入到不同疼痛模型大鼠体内。然后记录大鼠对深度疼痛、电刺激达到正常响应所需时间,同时记录大鼠从运动无力状态恢复到正常所需的时间,当有半数大鼠恢复正常时,停止检测。记录结果如表1所示,甲哌卡因注射剂(E‑A’‑Mep)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的长于单独的甲哌卡因,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0127] 表1为甲哌卡因注射剂和单独的甲哌卡因的治疗结果
[0128]
[0129] 实施例13
[0130] 以申请号为202111500943.7的专利中的OE‑2作为参比制剂,与实施例1所获得的OE‑1’一同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0131] 将OE‑2和OE‑1’按照1‑50000mg/kg的剂量梯度变化分别通过灌胃、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的方式一次性注入到不同小鼠体内,观察24h内小鼠的中毒特征并统计死亡率,根据概率单位法和寇氏法计算出准确的LD50值,最终比较各组制剂的急性毒性。结果如图15所示,将OE‑1’和OE‑2分别以不同给药方式处理小鼠后,小鼠对OE‑1’的耐受剂量高于OE‑2,此外OE‑1’的LD50值明显高于OE‑2,以上数据表明改进的原酸酯化合物具有更高的生物安全性。
[0132] 注:实验组中LD50值越大,代表急性毒性越小。
[0133] 实施例14
[0134] 以申请号为202111500943.7的专利中的OE‑2作为参比制剂,与实施例1所获得的OE‑1’一同进行溶血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0135] 受试品准备:阴性对照:红细胞悬液2.5mL+0.9%氯化钠注射液2.5mL;阳性对照:红细胞悬液2.5mL+蒸馏水2.5mL;实验组:红细胞悬液2.5mL+0.9%氯化钠注射液2.2mL+待测制剂(3‑15mg/mL)0.3mL。
[0136] 将上述各样本37℃恒温水浴3h,随后通过离心(3000r/min,5min)取得上清液,室温条件下静置30min后使用酶标仪在540nm波长下测定各组样品的吸光值,利用阴性对照组的吸光值消除血浆内容物的影响后,可计算出实验组的溶血率(%),计算公式如下:
[0137] HL%=At/Apc×100%
[0138] At为受试样品吸光值;Apc为阳性对照吸光值;当溶血率<5%时,说明该实验组的制剂在对应浓度下无溶血作用。结果如图16所示,OE‑1’未出现溶血现象,然而OE‑2组出现轻微的溶血现象,表明改进的原酸酯化合物具有更好的生物安全性。
[0139] 实施例15
[0140] 以申请号为202111500943.7的专利中的OE‑2作为参比制剂,与实施例1所获得的OE‑1’一同进行有关心血管系统的安全性评估,实验步骤如下:
[0141] 将不同制剂以15000mg/kg的剂量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入到不同小鼠体内,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每天使用全身体积描记系统(whole‑body plethysmograph,WBP)检测各组小鼠的血压和心率。结果如图17所示,OE‑1’组中小鼠的心血管功能处于正常水平,OE‑2组中小鼠出现血压下降和心率不齐现象,表明小鼠仅在OE‑2处理后心血管受到损伤,体现出改进的原酸酯化合物的生物安全性。
[0142] 实施例16
[0143] 以申请号为202111500943.7的专利中的OE‑2作为参比制剂,与实施例1所获得的OE‑1’一同进行动物体内呼吸系统和血氧饱和度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0144] 将不同制剂以15000mg/kg的剂量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入到不同小鼠体内,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每天使用小动物无创脉搏血氧仪检测各组小鼠的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结果如图18所示,OE‑1’组中小鼠的呼吸频率和血氧浓度均处于正常水平,OE‑2组中小鼠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和血氧浓度下降现象,表明小鼠仅在OE‑2处理后心肌受到损伤,体现出改进的原酸酯化合物的生物安全性。
[0145] 实施例17
[0146] 以申请号为202111500943.7的专利中的OE‑2作为参比制剂,与实施例1所获得的OE‑1’一同进行醇类代谢物生物分布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0147] 标准溶液配制:精密称取适量甲醇或乙醇,用水配成10.0mg/mL的标准溶液作为储备液,并进一步稀释成浓度为0.10、0.20、0.50、0.80、1.00、2.00、3.00mg/mL的水溶液;内标溶液配制:精密称取适量叔丁醇,用水配成5.0mg/mL叔丁醇储备液,将储备液用水稀释,得40.0μg/mL叔丁醇工作液,冷藏密闭保存。
[0148] 将不同制剂以15000mg/kg的剂量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入到不同小鼠体内,然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对小鼠的尿液、血液、心、肝、脾、肺和肾进行采集。标准溶液、尿液、血液和组织提取液取0.10mL,各自混入0.50mL的40.0μg/mL叔丁醇工作液,随后使用气象色谱仪检测。以标准溶液的结果绘制标准曲线,其线性回归系数均在0.999以上,之后计算出各个样本中的甲醇或乙醇含量。结果如图19所示,OE‑1’组各样本中检测出微量的乙醇,OE‑2组各样本中检测出的甲醇含量明显较高且大多分布在肝脏中,表明原酸酯甲醇代谢物难以像乙醇代谢物一样在小鼠体内快速代谢或清除,并且在肝部长时间的积累可能造成严重的肝毒性,因此改进的原酸酯化合物具有更好的生物安全性。
[0149] 实施例18
[0150] 以申请号为202111500943.7的专利中的OE‑2作为参比制剂,与实施例1所获得的OE‑1’一同进行动物体内慢性毒性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0151] 将不同制剂以15000mg/kg的剂量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入到不同小鼠体内,进行为期6个月的不间断行为观察、血液常规检测、血液生化检测和脏器重量检测。
[0152] 结果如图20所示,OE‑2组中小鼠的体重增幅明显小于OE‑1’,表明OE‑2对小鼠的正常生长造成了阻碍。结果如图21所示,与生理盐水组和OE‑1’组相比,OE‑2组中小鼠的白细胞、血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量均处于非正常水平,表明OE‑2引发了小鼠的血液毒性。结果如图22所示,与生理盐水组和OE‑1’组相比,OE‑2组中小鼠的血糖处于非正常水平,因为OE‑2的强刺激性使得小鼠血糖水平异常,此外OE‑2组中小鼠的肌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肌酐激酶均处于非正常水平,表明OE‑2对小鼠的心肌、骨骼肌、脑组织和肝组织造成了损伤。结果如图23所示,生理盐水组和OE‑1’组中小鼠的脏器质量明显高于OE‑2组,表明OE‑2对小鼠有一定的全身毒性。以上结果表明,改进的原酸酯化合物具有更好的生物安全性。
[0153]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