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升降的脚手架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783260.5

文献号 : CN11485614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郭旭郭鹏飞崔进刚张绍林徐淑娟宋彬李沛泽胡运良裴智斌宋艳红

申请人 : 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升降的脚手架,属于脚手架技术领域;包括支撑主体与作业平台,作业平台位于支撑主体的上方,支撑主体包括一个水平的固定框,固定框的下端面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腿,支撑腿包括相互插接的上腿与下腿,上腿与下腿的连接处设置有伸缩控制机构,每个下腿的下端均设置有一个支撑脚,作业平台与支撑主体设置有升降机构,平台板的下端面转动连接有一根丝杆,作业平台内部设置有手柄,手柄通过传动组件与丝杆相传动连接,通过丝杆的转动来带动升降机构的上升以及下降;解决了目前脚手架不适用于不平坦地面、不同高度作业的问题。

权利要求 :

1.一种可升降的脚手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主体(1)与作业平台(4),作业平台(4)位于支撑主体(1)的上方,所述支撑主体(1)包括一个水平的固定框(7),固定框(7)的下端面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腿(8),所述支撑腿(8)包括相互插接的上腿(9)与下腿(10),上腿(9)与下腿(10)的连接处设置有伸缩控制机构(11),每个下腿(10)的下端均设置有一个支撑脚(2),作业平台(4)与支撑主体(1)之间设置有升降机构(5),所述作业平台(4)包括水平的平台板(13),平台板(13)的外边缘设置有护栏(14),所述升降机构(5)包括左右两组铰接杆,每组铰接杆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铰接杆(22)与第二铰接杆(23),第一铰接杆(22)的一端通过第一铰接座(24)与固定框(7)相铰接,第一铰接杆(2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滑轮(25),第二铰接杆(23)的一端通过第二铰接座(56)与平台板(13)相铰接,第二铰接杆(2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滑轮(57),第一滑轮(25)与第二滑轮(57)分别滑动连接于上轨道(26)与下轨道(27)中,上轨道(26)固定于平台板(13)上,下轨道(27)固定于固定框(7)上,两组铰接杆的第一铰接杆(22)之间转动连接有一根连接杆(28),平台板(13)的下端面转动连接有一根丝杆(29),丝杆(29)与连接杆(28)相螺接,丝杆(29)通过传动组件(31)与作业平台(4)内的手柄(32)相连接;

所述上腿(9)以及下腿(10)均为方管结构,下腿(10)的上端插接于上腿(9)的下端内部,下腿(10)上端的前后两侧外侧面上沿着竖直方向均匀排列有水平的卡接槽(42);所述伸缩控制机构(11)包括控制壳(41),控制壳(41)为方管结构,固定设置于上腿(9)上,控制壳(41)的内径大于上腿(9)的内径,在控制壳(41)的前后两侧侧壁上分别对称设置有一个竖直的方形的限位孔(45);在控制壳(41)内部设置有一个卡接板(43),所述卡接板(43)为方形板状结构,在其内部设置有一个方形的卡接孔,在其前后两侧外边缘中心处分别设置有一个限位板(44),卡接板(43)的左右两侧外边缘中心处分别对称设置有一根转动杆(46),卡接板(43)通过卡接孔套接于下腿(10)的外侧,卡接板(43)前后侧的限位板(44)分别插接于控制壳(41)前后侧的限位孔(45)内部,卡接板(43)左右侧的转动杆(46)穿过控制壳(41)的左右两侧侧壁并且通过轴承与控制壳(41)的左右两侧侧壁相转动连接,控制壳(41)的外侧设置有一个U形的控制杆(47),控制杆(47)的两个支臂两端分别与两个转动杆(46)伸出控制壳(41)的一端相固定连接;两个转动杆(46)位于控制壳(41)内部的部分外侧分别套接有一个扭簧(48),扭簧(48)的一端与控制壳(41)相固定连接,扭簧(48)的另一端与卡接板(43)相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脚手架,其特征在于:平台板(13)的护栏(14)在一侧设置有护栏门(15),支撑主体(1)在护栏门(15)下侧的两个支撑腿(8)之间设置有梯子(6),梯子(6)的上端与支撑主体(1)的固定框(7)相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主体(1)上端设置有一个水平的减震支撑板(3),升降机构(5)设置于减震支撑板(3)与作业平台(4)之间;

所述减震支撑板(3)为水平设置的方形框架结构,设置于固定框(7)的正上方,减震支撑板(3)与固定框(7)之间通过多个减震器(16)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16)包括上连接座(17)、下连接座(18)、减震弹簧(19),所述上连接座(17)包括一个水平的圆盘,圆盘的下端面中心处固定设置有一根竖直的插接杆(20),所述下连接座(18)包括一个水平的圆盘,圆盘的上端面中心处固定设置有一个竖直的插接筒(21),上连接座(17)的插接杆(20)向下插接于下连接座(18)的插接筒(21)内部,在下连接座(18)的插接筒(21)外侧套接有减震弹簧(19),减震弹簧(19)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连接座(17)以及下连接座(18)的圆盘相固定连接;上连接座(17)的圆盘上端面与减震支撑板(3)的下端面相固定连接,下连接座(18)的圆盘下端面与固定框(7)的上端面相固定连接,从而通过减震器(16)将固定框(7)与减震支撑板(3)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脚手架,其特征在于:第一铰接杆(22)以及第二铰接杆(23)的长度相等,并且两个铰接杆在中心处相互铰接;减震支撑板(3)其中一个短边的两端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铰接座(24),减震支撑板(3)的两个长边远离第一铰接座(24)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下轨道(27),下轨道(27)沿着长边的长度方向所延伸设置,下轨道(27)的上端面沿着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一个滑行凹槽;工作平台的平台板(13)下端面其中一个短边的两端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铰接座(56),平台板(13)下端面的两个长边远离第二铰接座(56)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上轨道(26),上轨道(26)沿着长边的长度方向所延伸设置,两个上轨道(26)相互靠近的一端端面上沿着其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一个滑行凹槽;连接杆(28)的轴线与第一铰接杆(22)上的第一滑轮(25)轴线相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31)包括外壳(33),外壳(33)包括一个竖直段以及两个水平段,两个水平段分别位于竖直段的上下两端并且位于竖直段的同一侧;在竖直段内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一根竖直的传动杆(35),传动杆(35)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锥齿轮(37)与第二锥齿轮(38);在上侧的水平段内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一根水平的主动杆(34),主动杆(34)的内侧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三锥齿轮(39),第三锥齿轮(39)与第一锥齿轮(37)相啮合,主动杆(34)远离第三锥齿轮(39)的一端位于外壳(33)的外侧并且固定设置有一个手柄(32);在下侧的水平段内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一根水平的从动杆(36),从动杆(36)的内侧一端固定设置有第四锥齿轮(40),第四锥齿轮(40)与第二锥齿轮(38)相啮合,从动杆(36)远离第四锥齿轮(40)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丝杆(29)相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2)包括调节柱(49)、锥套(51)、球座(52)、脚座、固定板;所述调节柱(49)为竖直设置的圆柱体,上段区域段设置有外螺纹,下段区域段设置有锥套连接段,中段区域段设置有调节段(50),调节柱(49)上端通过外螺纹螺接于下腿(10)下端的内螺纹孔中,锥套(51)套接于调节柱(49)的锥套连接段上,球座(52)通过锥孔套接于锥套(51)的外侧,锥套(51)的下端的固定盘(53)通过螺栓与调节柱(49)相螺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座包括脚座体(54)以及脚座盖(55),所述脚座体(54)为圆台结构,上端面的直径小于下端面的直径,在其上端面中心处设置有一个球形凹槽,球形凹槽为半球形结构,球形凹槽的底面处设置有一个上下贯通的圆形过孔;所述脚座盖(55)为圆柱体结构,在其中心处设置有一个过孔,过孔的上段为圆柱形,过孔的下段为球形,球形的内径与脚座体(54)上球形凹槽的内径一致,过孔的上段内径小于下段的内径;脚座盖(55)通过周圈设置的螺钉与脚座体(54)相固定连接;球座(52)设置于脚座体(54)的球形凹槽内,球座(52)的球形外侧面与球形凹槽的球形内侧面外径相同从而保持紧密贴合。

说明书 :

一种可升降的脚手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脚手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升降的脚手架。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脚手架,在面对不平坦的地面时,通常采用在下部搭建垫块或类似构件的方式来进行现场安装,这样会影响搭建的稳定性,如果需要在不平坦的地面进行不同高度的作业时,需要采用现场搭建的形式,在作业过程中出现高度不足时,作业人员需要从脚手架上撤下,然后再对脚手架进行加高式搭建,这样会大大降低作业时的效率;并且脚手架在不平坦的地面时,会出现脚手架向上搭建不稳定的情况,这样会严重影响作业人员的作业安全。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可升降的脚手架;解决目前脚手架不适用于不平坦地面、不同高度作业的问题。
[0004]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 一种可升降的脚手架,包括支撑主体与作业平台,作业平台位于支撑主体的上方,所述支撑主体包括一个水平的固定框,固定框的下端面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腿,所述支撑腿包括相互插接的上腿与下腿,上腿与下腿的连接处设置有伸缩控制机构,每个下腿的下端均设置有一个支撑脚,作业平台与支撑主体之间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作业平台包括水平的平台板,平台板的外边缘设置有护栏,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左右两组铰接杆,每组铰接杆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第一铰接杆的一端通过第一铰接座与固定框相铰接,第一铰接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滑轮,第二铰接杆的一端通过第二铰接座与平台板相铰接,第二铰接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滑轮,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分别滑动连接于上轨道与下轨道中,上轨道固定于平台板上,下轨道固定于固定框上,两组铰接杆的第一铰接杆之间转动连接有一根连接杆,平台板的下端面转动连接有一根丝杆,丝杆与连接杆相螺接,丝杆通过传动组件与作业平台内的手柄相连接。
[0006] 进一步的,平台板的护栏在一侧设置有护栏门,支撑主体在护栏门下侧的两个支撑腿之间设置有梯子,梯子的上端与支撑主体的固定框相固定连接。
[0007]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主体上端设置有一个水平的减震支撑板,升降机构设置于减震支撑板与作业平台之间;所述减震支撑板为水平设置的方形框架结构,设置于固定框的正上方,减震支撑板与固定框之间通过多个减震器相连接。
[0008]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器包括上连接座、下连接座、减震弹簧,所述上连接座包括一个水平的圆盘,圆盘的下端面中心处固定设置有一根竖直的插接杆,所述下连接座包括一个水平的圆盘,圆盘的上端面中心处固定设置有一个竖直的插接筒,上连接座的插接杆向下插接于下连接座的插接筒内部,在下连接座的插接筒外侧套接有减震弹簧,减震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连接座以及下连接座的圆盘相固定连接;上连接座的圆盘上端面与减震支撑板的下端面相固定连接,下连接座的圆盘下端面与固定框的上端面相固定连接,从而通过减震器将固定框与减震支撑板相连接。
[0009] 进一步的,第一铰接杆以及第二铰接杆的长度相等,并且两个铰接杆在中心处相互铰接;减震支撑板其中一个短边的两端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铰接座,减震支撑板的两个长边远离第一铰接座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下轨道,下轨道沿着长边的长度方向所延伸设置,下轨道的上端面沿着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一个滑行凹槽;工作平台的平台板下端面其中一个短边的两端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铰接座,平台板下端面的两个长边远离第二铰接座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上轨道,上轨道沿着长边的长度方向所延伸设置,两个上轨道相互靠近的一端端面上沿着其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一个滑行凹槽;连接杆的轴线与第一铰接杆上的第一滑轮轴线相合。
[0010]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外壳,外壳包括一个竖直段以及两个水平段,两个水平段分别位于竖直段的上下两端并且位于竖直段的同一侧;在竖直段内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一根竖直的传动杆,传动杆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在上侧的水平段内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一根水平的主动杆,主动杆的内侧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三锥齿轮,第三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主动杆远离第三锥齿轮的一端位于外壳的外侧并且固定设置有一个手柄;在下侧的水平段内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一根水平的从动杆,从动杆的内侧一端固定设置有第四锥齿轮,第四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相啮合,从动杆远离第四锥齿轮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丝杆相固定连接。
[0011] 进一步的,所述上腿以及下腿均为方管结构,下腿的上端插接于上腿的下端内部,下腿上端的前后两侧外侧面上沿着竖直方向均匀排列有水平的卡接槽;所述伸缩控制机构包括控制壳,控制壳为方管结构,固定设置于上腿上,控制壳的内径大于上腿的内径,在控制壳的前后两侧侧壁上分别对称设置有一个竖直的方形的限位孔。
[0012] 进一步的,在控制壳内部设置有一个卡接板,所述卡接板为方形板状结构,在其内部设置有一个方形的卡接孔,在其前后两侧外边缘中心处分别设置有一个限位板,卡接板的左右两侧外边缘中心处分别对称设置有一根转动杆,卡接板通过卡接孔套接于下腿的外侧,卡接板前后侧的限位板分别插接于控制壳前后侧的限位孔内部,卡接板左右侧的转动杆穿过控制壳的左右两侧侧壁并且通过轴承与控制壳的左右两侧侧壁相转动连接,控制壳的外侧设置有一个U形的控制杆,控制杆的两个支臂两端分别与两个转动杆伸出控制壳的一端相固定连接;两个转动杆位于控制壳内部的部分外侧分别套接有一个扭簧,扭簧的一端与控制壳相固定连接,扭簧的另一端与卡接板相固定连接。
[0013]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脚包括调节柱、锥套、球座、脚座、固定板;所述调节柱为竖直设置的圆柱体,上段区域段设置有外螺纹,下段区域段设置有锥套连接段,中段区域段设置有调节段,调节柱上端通过外螺纹螺接于下腿下端的内螺纹孔中,锥套套接于调节柱的锥套连接段上,球座通过锥孔套接于锥套的外侧,锥套的下端的固定盘通过螺栓与调节柱相螺接。
[0014] 更进一步的,所述脚座包括脚座体以及脚座盖,所述脚座体为圆台结构,上端面的直径小于下端面的直径,在其上端面中心处设置有一个球形凹槽,球形凹槽为半球形结构,球形凹槽的底面处设置有一个上下贯通的圆形过孔;所述脚座盖为圆柱体结构,在其中心处设置有一个过孔,过孔的上段为圆柱形,过孔的下段为球形,球形的内径与脚座体上球形凹槽的内径一致,过孔的上段内径小于下段的内径;脚座盖通过周圈设置的螺钉与脚座体相固定连接;球座设置于脚座体的球形凹槽内,球座的球形外侧面与球形凹槽的球形内侧面外径相同从而保持紧密贴合。
[0015]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0016] (1)本发明提供的脚手架,在作业平台与支撑主体之间设置有升降机构,作业人员只需要在作业平台内部转动手柄就可以控制作业平台进行升降,无需从脚手架上撤下再进行现场搭建,大大提高了现场作业的效率,节省了作业时间,也防止作业人员在不断的爬上爬下时出现意外。
[0017] (2)本发明提供的脚手架,设置有伸缩控制机构与可以微调的支撑脚,这样当某个支撑脚需要在不平坦的地面进行支撑时,只需要转动控制杆就可以进行大幅度伸缩,松开控制杆后将支撑腿进行锁定,防止出现意外伸缩,大大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当需要小幅度地微调时,转动调节柱就可以实现支撑脚的微调,使得与地面更加贴合;如果支撑脚所处的位置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由于脚座与调节柱通过球面相配合连接,这样球座与竖直的调节柱就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角度调节,从而使得脚座体的下端面与地面更贴合,并且由于调节柱与球座的配合面为球面,不会影响调节柱的竖直支撑力,保证脚手架的支撑腿受力合理;通过上述方式,使得脚手架可以适应不同方式的不平坦地面。
[0018] (3)本发明提供的脚手架,在升降机构与支撑主体之间设置减震器以及减震支撑板,这样可以将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震动通过减震器进行过滤,提高脚手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0] 图1是本发明整体的立体示意图一;
[0021] 图2是本发明整体的立体示意图二;
[0022] 图3是本发明整体的正视图;
[0023] 图4是本发明整体的侧视图;
[0024] 图5是图3中的A‑A剖视图;
[0025] 图6是支撑主体的立体示意图;
[0026] 图7是作业平台的立体示意图;
[0027] 图8是升降机构与减震支撑板的连接示意图一;
[0028] 图9是升降机构与减震支撑板的连接示意图二;
[0029] 图10是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11是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12是伸缩控制机构的正向剖视图;
[0032] 图13是伸缩控制结构的侧向剖视图;
[0033] 图14是脚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其中,1为支撑主体、2为支撑脚、3为减震支撑板、4为作业平台、5为升降机构、6为梯子、7为固定框、8为支撑腿、9为上腿、10为下腿、11为伸缩控制机构、12为加强杆、13为平台板、14为护栏、15为护栏门、16为减震器、17为上连接座、18为下连接座、19为减震弹簧、20为插接杆、21为插接筒、22为第一铰接杆、23为第二铰接杆、24为第一铰接座、25为第一滑轮、26为上轨道、27为下轨道、28为连接杆、29为丝杆、30为轴承座、31为传动组件、32为手柄、33为外壳、34为主动杆、35为传动杆、36为从动杆、37为第一锥齿轮、38为第二锥齿轮、39为第三锥齿轮、40为第四锥齿轮、41为控制壳、42为卡接槽、43为卡接板、44为限位板、45为限位孔、46为转动杆、47为控制杆、48为扭簧、49为调节柱、50为调节段、51为锥套、52为球座、53为固定盘、54为脚座体、55为脚座盖、56为第二铰接座、57为第二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保护范围不被此限制。
[0036] 如图1—1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升降的脚手架,包括支撑主体1、支撑脚2、减震支撑板3、升降机构5、工作平台。
[0037] 所述支撑主体1包括一个固定框7以及四根支撑腿8,所述固定框7为水平设置的方形框架结构,在其下端面的四个角处分别均匀设置有一根竖直的支撑腿8。所述支撑腿8包括上腿9以及下腿10,下腿10可伸缩地插接于上腿9内部,上腿9的上端与固定框7的下端面相固定连接。相邻的两根上腿9之间均通过加强杆12相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杆12为“X”形结构,左右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侧的上腿9外侧面相固定连接,从而加强相邻支撑腿8之间的连接强度。
[0038] 所述减震支撑板3为水平设置的方形框架结构,减震支撑板3设置于固定框7的正上方,减震支撑板3与固定框7之间通过八个减震器16相连接,其中四个减震器16设置于四个角处,另外四个减震器16设置于每条边的中心处。
[0039] 所述减震器16包括上连接座17、下连接座18、减震弹簧19,所述上连接座17包括一个水平的圆盘,圆盘的下端面中心处固定设置有一根竖直的插接杆20,所述下连接座18包括一个水平的圆盘,圆盘的上端面中心处固定设置有一个竖直的插接筒21,上连接座17的插接杆20向下插接于下连接座18的插接筒21内部,在下连接座18的插接筒21外侧套接有减震弹簧19,减震弹簧19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连接座17以及下连接座18的圆盘相固定连接。
[0040] 上连接座17的圆盘上端面与减震支撑板3的下端面相固定连接,下连接座18的圆盘下端面与固定框7的上端面相固定连接,从而通过减震器16将固定框7与减震支撑板3相连接。
[0041] 所述工作平台包括一个水平设置的方形的平台板13,平台板13设置于减震支撑板3的正上方,平台板13的上端面三个方向的边缘处均设置有护栏14,剩余一个方向的边缘处设置有可开启的护栏门15,通过所述护栏门15可以进入工作平台内部进行作业。
[0042] 所述升降机构5设置于工作平台与减震支撑板3之间,包括左右两组铰接杆、上轨道26、下轨道27、丝杆29、传动组件31、手柄32。
[0043] 每组铰接杆包括第一铰接杆22以及第二铰接杆23,两个铰接杆的长度相等,并且两个铰接杆在中心处相互铰接。两个铰接杆竖直设置,并且沿着减震支撑板3的长度方向所延伸设置。
[0044] 减震支撑板3其中一个短边的两端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铰接座24,两个第一铰接座24分别与两组铰接杆的第一铰接杆22一端相互铰接。减震支撑板3的两个长边远离第一铰接座24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下轨道27,下轨道27沿着长边的长度方向所延伸设置,下轨道27的上端面沿着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一个滑行凹槽。
[0045] 所述工作平台的平台板13下端面其中一个短边的两端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铰接座56,两个第二铰接座56分别与两组铰接杆的第二铰接杆23一端相互铰接;平台板13下端面的两个长边远离第二铰接座56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上轨道26,上轨道26沿着长边的长度方向所延伸设置,两个上轨道26相互靠近的一端端面上沿着其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一个滑行凹槽。工作平台的两个第二铰接座56分别位于减震支撑板3的两个第一铰接座24上方。
[0046] 两组铰接杆的第一铰接杆22以及第二铰接杆23在远离铰接座的一端侧面分别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一滑轮25和第二滑轮57。第一铰接杆22上的第一滑轮25位于上轨道26的滑行凹槽内部,第一滑轮25与上轨道26的滑行凹槽上下面均保持较小的间隙;第二铰接杆23上的第二滑轮57位于下轨道27的滑行凹槽内,第二滑轮57与下轨道27的滑行凹槽底面始终紧密接触。
[0047] 在平台板13的下端面上,沿着左右方向的中心处设置有一根水平的丝杆29,丝杆29的轴线与两侧的上轨道26长度方向相平行。丝杆29的两端分别与轴承座30相转动连接,轴承座30分别固定设置于平台板13的下端面上。
[0048] 两组铰接杆的第一铰接杆22相互靠近的端面之间设置有一根连接杆28,连接杆28与两侧的第一铰接杆22相转动连接,连接杆28的轴线与第一铰接杆22上的滑轮25轴线相合。连接杆28的中心处设置有一个螺纹孔,连接杆28通过所述螺纹孔与丝杆29相螺接。
[0049] 所述传动组件31包括外壳33,外壳33包括一个竖直段以及两个水平段,两个水平段分别位于竖直段的上下两端并且位于竖直段的同一侧。外壳33的竖直段位于远离护栏门15的一侧护栏14外部,下侧的水平段位于平台板13的下侧并且朝向平台板13内侧,上侧的水平段位于护栏14的上侧并且朝向工作平台的内侧。
[0050] 在竖直段内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一根竖直的传动杆35,传动杆35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锥齿轮37与第二锥齿轮38;在上侧的水平段内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一根水平的主动杆34,主动杆34的内侧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三锥齿轮39,第三锥齿轮39与第一锥齿轮37相啮合,主动杆34远离第三锥齿轮39的一端位于外壳33的外侧并且固定设置有一个手柄32;在下侧的水平段内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一根水平的从动杆36,从动杆36的内侧一端固定设置有第四锥齿轮40,第四锥齿轮40与第二锥齿轮38相啮合,从动杆36远离第四锥齿轮40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丝杆29相固定连接。
[0051] 所述支撑腿8的上腿9与下腿10连接处设置有伸缩控制机构11,可以控制下腿10的伸缩以及锁定。
[0052] 所述上腿9以及下腿10均为方管结构,下腿10的上端插接于上腿9的下端内部。下腿10上端的前后两侧外侧面上沿着竖直方向均匀排列有卡接槽42,卡接槽42水平设置,与下腿10的左右两侧外侧面相连通。
[0053] 所述伸缩控制机构11包括控制壳41,控制壳41为方管结构,固定设置于上腿9上,并且与上腿9的中心线相重合,控制壳41与上腿9的下端保持间距。所述控制壳41的内径大于上腿9的内径。
[0054] 在控制壳41的前后两侧侧壁上分别对称设置有一个竖直的方形的限位孔45。
[0055] 在控制壳41内部设置有一个卡接板43,所述卡接板43为方形板状结构,在其内部设置有一个方形的卡接孔,在其前后两侧外边缘中心处分别设置有一个限位板44,限位板44的宽度小于卡接板43的前后两侧外边缘长度,并且限位板44与卡接板43共平面设置。卡接板43的左右两侧外边缘中心处分别设置对称设置有一根转动杆46,转动杆46与卡接板43的左右方向相平行。
[0056] 卡接板43通过卡接孔套接于下腿10的外侧。卡接板43前后侧的限位板44分别插接于控制壳41前后侧的限位孔45内部,并且可以在限位孔45内上下滑动;卡接板43左右侧的转动杆46保持水平,分别从控制壳41的左右两侧侧壁穿出,并且卡接板43左右侧的转动杆46分别通过轴承与控制壳41的左右两侧侧壁相转动连接。
[0057] 控制壳41的外侧设置有一个U形的控制杆47,控制杆47的两个支臂两端分别与两个转动杆46伸出控制壳41的一端相固定连接,通过转动控制杆47可以控制卡接板43进行转动,当卡接板43在控制壳41内部转动时,卡接板43上的限位板44在控制壳41的限位孔45内上下滑动。
[0058] 两个转动杆46位于控制壳41内部的部分外侧分别套接有一个扭簧48,扭簧48的一端与控制壳41相固定连接,扭簧48的另一端与卡接板43相固定连接。
[0059] 当扭簧48处于初始状态时,卡接板43处于倾斜状态,卡接板43与下腿10的轴线之间的角度最小,两个限位板44分别与控制壳41两侧的限位孔45上端或者下端相接触,卡接孔与下腿10两侧的卡接槽42相紧密卡接。当通过控制杆47转动卡接板43时,卡接孔与下腿10上的卡接槽42相脱离,直至卡接板43转动到与下腿10相垂直时,限位板44转动到限位孔
45的中间高度处,卡接孔与下腿10的四周完全脱离接触,这样下腿10就可以在上腿9内部进行伸缩。当松开控制杆47时,卡接板43在扭簧48的回弹力作用下恢复至初始状态,这样卡接板43的卡接孔重新与下腿10的卡接槽42相卡接,这样下腿10无法再继续伸缩,上腿9与下腿
10之间完成锁定。
[0060] 所述支撑脚2包括调节柱49、锥套51、球座52、脚座、固定盘53。
[0061] 所述调节柱49为竖直设置的圆柱体,上段区域段设置有外螺纹,下段区域段设置有锥套连接段,中段区域段设置有调节段50。锥套连接段的外径小于调节柱49的外径,调节段50的外径大于调节柱49的外径。下腿10的下端面设置有内螺纹孔,调节柱49上端通过外螺纹螺接于下腿10下端的内螺纹孔中。调节段50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的花纹。
[0062] 所述锥套51沿着其轴线设置有安装孔,锥套51的外侧面为上粗下细的锥面,锥套51通过安装孔套接于调节柱49的锥套连接段上,锥套51的上端面与锥套连接段的上端过渡面相接触。
[0063] 所述球座52的上下端面为平面,中部的外侧面为球面,上端面的直径大于下端面的直径。球座52沿着其竖直的轴线设置有上下贯通的锥孔,锥孔上粗下细,球座52通过锥孔套接于锥套51的外侧,锥孔与锥套51通过锥面相配合连接。
[0064] 固定盘53为圆形的盘状结构,固定盘53的直径小于球座52下端面的直径并且大于锥套51下端面的直径。固定盘53的中心处设置有一个过孔,调节柱49的下端面中心处设置有一个螺纹孔。固定盘53设置于锥套51的下端面处,螺栓穿过固定盘53而与调节柱49下端面的螺纹孔相螺接,从而将球座52与锥套51安装于调节柱49上。
[0065] 所述脚座包括脚座体54以及脚座盖55,所述脚座体54为圆台结构,上端面的直径小于下端面的直径,在其上端面中心处设置有一个球形凹槽,球形凹槽为半球形结构,球形凹槽的底面处设置有一个上下贯通的圆形过孔。所述脚座盖55为圆柱体结构,在其中心处设置有一个过孔,过孔的上段为圆柱形,过孔的下段为球形,球形的内径与脚座体54上球形凹槽的内径一致,过孔的上段内径小于下段的内径。脚座盖55通过周圈设置的螺钉与脚座体54相固定连接。球座52设置于脚座体54的球形凹槽内,球座52的球形外侧面与球形凹槽的球形内侧面外径相同从而保持紧密贴合。
[0066] 调节柱49下端的固定盘53位于脚座体54的球形凹槽底面的过孔中,脚座体54的球形凹槽底面的过孔内径大于固定盘53的外径。
[0067] 脚座体54的下端面设置有防滑的花纹。
[0068] 支撑主体1在护栏门15下侧的两个支撑腿8之间设置有梯子6,梯子6的上端与支撑主体1的固定框7相固定连接。
[0069]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0070] 首先将脚手架移动到需要作业的位置。如果作业的位置地面高低不平,某个支撑脚2的位置较低或者较高,可以通过转动控制杆47,使得卡接板43与下腿10相脱离接触,这样可以将下腿10进行伸缩调节,从而使得下腿10的位置适应对应的地面,调整完毕后,松开控制杆47,卡接板43在扭簧48的作用下重新将下腿10卡接,这样上腿9与下腿10相互锁定,这样下腿10就无法再伸缩。
[0071] 如果还有较小的间隙需要调整时,转动调节柱49上的调节段50,这样调节柱49和下腿10之间就会由于螺接而进行小幅度的伸缩,从而使得支撑脚2进行小幅度的高度调整,从而更加与地面相贴合。
[0072] 如果支撑脚2所处的位置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由于脚座与调节柱49通过球面相配合连接,这样球座52与竖直的调节柱49就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角度调节,从而使得脚座体54的下端面与地面更贴合,并且由于调节柱49与球座52的配合面为球面,不会影响调节柱
49的竖直支撑力,保证脚手架的支撑腿8受力合理。
[0073] 这样脚手架在地面高低不平、小幅度倾斜时都可以使用,还不影响脚手架的稳定性。
[0074] 脚手架安置完毕后,作业人员通过梯子6爬上作业平台4。通过转动手柄32,主动杆34开始转动,主动杆34依次通过第三锥齿轮39、第一锥齿轮37、第二锥齿轮38、第四锥齿轮
40的传递,带动从动杆36开始转动,从动杆36带动丝杆29开始转动。由于丝杆29与连接杆28相螺接,这样丝杆29可以带动连接杆28进行移动,由于连接杆28两端与第一铰接杆22相连接,这样带动第一铰接杆22进行移动,第一铰接杆22上的第一滑轮25就在上轨道26中进行滚动,第一铰接杆22上的第一滑轮25与第二铰接杆23的第二铰接座56相远离或者靠近,这样第一铰接杆22与第二铰接杆23的铰接角度就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作业平台4升高或者降低,这样作业人员在作业平台4上就可以进行高度调整,无需再对脚手架进行重新搭建,并且手柄32的高度处于作业人员的腰部位置,作业人员无需蹲下就可以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0075] 由于减震支撑板3与支撑主体1之间设置有减震器16,这样作业人员作业时产生的震动通过减震器16就可以进行过滤,从而提高脚手架作业时的稳定性。
[0076]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