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汽清洁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876416.4

文献号 : CN11493893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黄鹤敏胡文强马娟娟

申请人 :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莱克电气绿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属于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蒸汽清洁设备。蒸汽清洁设备包括支撑机构和蒸汽机,支撑机构包括地刷组件;蒸汽机可拆装设置于支撑机构上,蒸汽机用于向地刷组件提供蒸汽;蒸汽机包括发热锅,发热锅包括外壳、发热件以及设置在发热件内的加热件;外壳套设于至少部分发热件外,并与至少部分发热件间隔设置形成空腔;发热件内设置有进水通道和排气通道,进水通道的下端为进水口,上端连通空腔,排气通道的下端连通空腔,上端为供气口;发热件的周向外壁设置有圆弧形的凹槽,使由进水通道进入空腔的至少部分水经过凹槽进入排气通道。本发明提供的蒸汽清洁设备中发热锅体积小,成本低,且能避免蒸汽清洁设备在使用时喷水。

权利要求 :

1.一种蒸汽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机构(10),包括地刷组件(11);

蒸汽机(20),可拆装设置于所述支撑机构(10)上,所述蒸汽机(20)用于向所述地刷组件(11)提供蒸汽;

所述蒸汽机(20)包括发热锅(24),所述发热锅(24)包括外壳(241)、发热件(242)以及设置在所述发热件(242)内的加热件(245);

所述外壳(241)套设于至少部分所述发热件(242)外,并与至少部分所述发热件(242)间隔设置形成空腔;

所述发热件(242)内设置有进水通道(2423)和排气通道(2424),所述进水通道(2423)的下端为进水口,所述进水通道(2423)的上端连通所述空腔,所述排气通道(2424)的下端连通所述空腔,所述排气通道(2424)的上端为供气口;

所述加热件(245)呈U型且位于所述进水通道(2423)和所述排气通道(2424)之间,所述加热件(245)的两个延伸臂竖直延伸,两个所述延伸臂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进水通道(2423)和所述排气通道(2424)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所述发热件(242)的周向外壁设置有圆弧形的凹槽(2427),每个所述延伸臂与相邻的所述进水通道(2423)和/或所述排气通道(2424)之间设置所述凹槽(2427),至少一个所述凹槽(2427)由所述进水通道(2423)的上端向下延伸,以使由所述进水通道(2423)的上端进入所述空腔的至少部分流体经过所述凹槽(2427)进入所述排气通道(242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242)一体成型所述进水通道(2423)和所述排气通道(2424),所述进水通道(2423)和所述排气通道(2424)均竖直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通道(2423)贯穿所述发热件(242),所述进水通道(2423)的上端与所述外壳(241)的顶面间隔设置;

所述进水通道(2423)的上端与所述外壳(241)的顶面之间距离为0.5mm‑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通道(2423)和/或所述排气通道(2424)的截面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

所述进水通道(2423)的宽度为7mm‑12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242)周向侧壁的顶部设置有连通所述进水通道(2423)的缺口(2425);

所述缺口(2425)的宽度为2mm‑3.5mm,高度为6mm‑9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2425)设置有至少两个。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242)包括:基座(2421),与所述外壳(241)固定,所述基座(2421)与所述外壳(241)围成腔体;

发热本体(2422),与所述基座(2421)连接并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发热本体(2422)的周向侧壁与所述外壳(241)间隔设置,所述加热件(245)设置于所述发热本体(2422)内,所述凹槽(2427)设置于所述发热本体(2422)的外壁上,以减小所述发热本体(2422)的外壁与所述加热件(245)之间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通道(2424)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凹槽(2427),与所述排气通道(2424)相邻的两个所述凹槽(2427)内凸设有加热筋(242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汽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排气通道(2424)相邻的两个所述凹槽(2427)内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列有多个所述加热筋(2426)。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汽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242)注塑成型,注塑成型所述发热件(242)的模具具有顶针,所述加热筋(2426)具有与所述顶针的顶出方向垂直的抵接平面,所述抵接平面与所述顶针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427)的半径为7mm‑9mm。

12.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242)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428)和第二通孔(2429),所述第二通孔(2429)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428)的上方,所述第一通孔(2428)和所述第二通孔(2429)连通所述排气通道(2424)和所述空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蒸汽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2428)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2429)的孔径;

所述第一通孔(2428)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第二通孔(2429)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5‑3。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蒸汽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2428)与所述空腔底面之间距离为所述发热件(242)高度的1/5‑2/5;

所述第二通孔(2429)与所述发热件(242)底面之间距离为所述空腔高度的4/5‑1。

说明书 :

一种蒸汽清洁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汽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蒸汽清洁设备是通过把水加热产生压力和高温蒸汽,通过高温蒸汽来消毒杀菌的一种清洁设备。蒸汽清洁设备包括机体、与机体的下端连接的地刷以及设置在机体上的蒸汽机,蒸汽机用于提供蒸汽。
[0003] 蒸汽机通过发热锅产生蒸汽。由于受限于蒸汽清洁设备整机体积要求,需要小型化的发热锅。但是发热锅小型化以后,对水加热不充分,导致地刷出气口喷水的现象产生。目前已有现有技术公开了多种发热锅内设计了复杂的液体流路,但是导致加工复杂,成本上升,同时仍然或多或少存在出气口喷水,以及水垢堵塞出气口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汽清洁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发热锅结构复杂,成本高,存在出气口喷水的问题。
[0005]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蒸汽清洁设备,包括:
[0007] 支撑机构,包括地刷组件;
[0008] 蒸汽机,可拆装设置于所述支撑机构上,所述蒸汽机用于向所述地刷组件提供蒸汽;
[0009] 所述蒸汽机包括发热锅,所述发热锅包括外壳、发热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发热件内的加热件;
[0010] 所述外壳套设于至少部分所述发热件外,并与至少部分所述发热件间隔设置形成空腔;
[0011] 所述发热件内设置有进水通道和排气通道,所述进水通道的下端为进水口,所述进水通道的上端连通所述空腔,所述排气通道的下端连通所述空腔,所述排气通道的上端为供气口;
[0012] 所述加热件呈U型且位于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排气通道之间,所述加热件的两个延伸臂竖直延伸,两个所述延伸臂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排气通道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0013] 所述发热件的周向外壁设置有圆弧形的凹槽,每个所述延伸臂与相邻的所述进水通道和/或所述排气通道之间设置所述凹槽,至少一个所述凹槽由所述进水通道的上端向下延伸,以使由所述进水通道的上端进入所述空腔的至少部分流体经过所述凹槽进入所述排气通道内。
[0014] 作为上述蒸汽清洁设备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发热件一体成型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排气通道,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排气通道均竖直延伸。
[0015] 作为上述蒸汽清洁设备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进水通道贯穿所述发热件,所述进水通道的上端与所述外壳的顶面间隔设置;
[0016] 所述进水通道的上端与所述外壳的顶面之间距离为0.5mm‑1.5mm。
[0017] 作为上述蒸汽清洁设备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进水通道和/或所述排气通道的截面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
[0018] 所述进水通道的宽度为7mm‑12mm。
[0019] 作为上述蒸汽清洁设备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发热件周向侧壁的顶部设置有连通所述进水通道的缺口;
[0020] 所述缺口的宽度为2mm‑3.5mm,高度为6mm‑9mm。
[0021] 作为上述蒸汽清洁设备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缺口设置有至少两个。
[0022] 作为上述蒸汽清洁设备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发热件包括:
[0023] 基座,与所述外壳固定,所述基座与所述外壳围成腔体;
[0024] 发热本体,与所述基座连接并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发热本体的周向侧壁与所述外壳间隔设置,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发热本体内,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发热本体的外壁上,以减小所述发热本体的外壁与所述加热件之间距离。
[0025] 作为上述蒸汽清洁设备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排气通道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凹槽,与所述排气通道相邻的两个所述凹槽内凸设有加热筋。
[0026] 作为上述蒸汽清洁设备的一种可选方案,与所述排气通道相邻的两个所述凹槽内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列有多个所述加热筋。
[0027] 作为上述蒸汽清洁设备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发热件注塑成型,注塑成型所述发热件的模具具有顶针,所述加热筋具有与所述顶针的顶出方向垂直的抵接平面,所述抵接平面与所述顶针抵接。
[0028] 作为上述蒸汽清洁设备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凹槽的半径为7mm‑9mm。
[0029] 作为上述蒸汽清洁设备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发热件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排气通道和所述空腔。
[0030] 作为上述蒸汽清洁设备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
[0031] 所述第一通孔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第二通孔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5‑3。
[0032] 作为上述蒸汽清洁设备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空腔底面之间距离为所述发热件高度的1/5‑2/5;
[0033] 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发热件底面之间距离为所述空腔高度的4/5‑1。
[003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35] 本发明提供的蒸汽清洁设备中,发热件内设置有进水通道和排气通道,且加热件设置于发热件内,一方面结构紧凑,能够合理利用发热件内部空间,减小发热锅的整体体积,以满足蒸汽清洁设备对于体积的要求,用户使用时更轻便、灵活。另一方面,加热件与进水通道和排气通道的距离较近,加热件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快地与进水通道内的水以及排气通道内的气体接触,加热更充分;
[0036] 进水通道和排气通道内流体均由下向上移动,能够在流体重力作用下,减缓流体的流动速度,从而延长流体在进水通道和排气通道内停留的时间,使流体能够充分被加热;
[0037] 通过设置凹槽,能够减小空腔内水与加热件之间的距离,进一步保证对水充分加热,避免蒸汽清洁设备在使用时出现喷水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38]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蒸汽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蒸汽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0040]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蒸汽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0041]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蒸汽机在未显示部分机壳时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发热锅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发热锅的主视图;
[0044] 图7是图6中A‑A向剖视图;
[0045]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发热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0046]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发热锅的侧视图;
[0047] 图10是图9中B‑B向剖视图;
[0048] 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发热件的俯视图;
[0049] 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发热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0050] 图13是本发明提供的发热件的主视图。
[0051] 图中:
[0052] 10、支撑机构;11、地刷组件;12、托台;13、杆身;20、蒸汽机;21、机壳;211、把手;212、对接口;22、操作部;23、喷嘴;24、发热锅;241、外壳;242、发热件;2421、基座;2422、发热本体;2423、进水通道;2424、排气通道;2425、缺口;2426、加热筋;2427、凹槽;2428、第一通孔;2429、第二通孔;243、出气接头;244、进水接头;245、加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54]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55]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56]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5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蒸汽清洁设备。如图1所示,蒸汽清洁设备包括支撑机构10和蒸汽机20。支撑机构10包括杆身13和地刷组件11。杆身13的顶端设置有手柄,杆身13的底端连接地刷组件11,蒸汽机20设置在支撑机构10上,用于向地刷组件11提供蒸汽,地刷组件11上设置有蒸汽出口,地刷组件11在相对地面移动过程中实现清洁。
[0058] 为使蒸汽清洁设备外观更简洁,杆身13内设置有流体通道,蒸汽机20通过杆身13内的流体通道向地刷组件11提供蒸汽,不需在外部设置供气管路,有利于简化蒸汽清洁设备结构,提高蒸汽清洁设备美观度。
[0059] 为使蒸汽清洁设备使用更灵活,杆身13上设置有托台12,托台12由底部承托蒸汽机20,使得杆身13的截面尺寸可以沿长度方向基本保持一致,杆身13为细长结构,其长度远大于其径向尺寸。由此,蒸汽清洁设备从整体上得以极大地提高灵活性,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0060] 用户使用蒸汽清洁设备时,用户通过握持手柄带动杆身13整体和地刷组件11移动,使得地刷组件11在待清洁的地面上移动和清洁。蒸汽机20启动并产生蒸汽,蒸汽通过流体通道进入地刷组件11内,并通过地刷组件11上的蒸汽出口排出,以喷向地面,通过蒸汽高温杀菌、去除油污,进一步提高清洁效果。
[0061] 为更好满足用户需求,蒸汽机20与支撑机构10可拆装连接,使蒸汽机20可以由支撑机构10上拆下,蒸汽机20和支撑机构10均可以单独使用。如图2和图3所示,蒸汽机20包括机壳21,机壳21上构造有把手211,操作者可以通过把手211拆装或单独使用蒸汽机20。
[0062] 进一步地,蒸汽机20上设置有用于用户输入指令的操作部22,以便用户根据需要控制蒸汽机20的工作参数或工作模式。可选地,操作部22可以包括触摸屏和/或控制键。
[0063] 为提高蒸汽机20与支撑机构10装配后的稳定性,如图3所示,机壳21上设置有对接口212,对接口212内设置有喷嘴23。蒸汽机20与杆身13连接时,杆身13上对应的对接部能够插入到对接口212内并固定,此时蒸汽机20底部通过托台12支撑,上端通过对接口212与杆身13固定,固定效果好,蒸汽机20在使用时更稳定。
[0064] 当蒸汽机20与杆身13固定后,喷嘴23与杆身13内的流体通道连通,以便蒸汽通过喷嘴23进入流体通道内,从而供向地刷组件11。
[0065] 如图4所示,蒸汽机20还包括设置于机壳21内的发热锅24,发热锅24为蒸汽发生结构,用于将水加热并产生蒸汽。
[0066] 如图5‑图7所示,发热锅24包括外壳241、发热件242和加热件245。外壳241套设于部分发热件242外并与发热件242固定。发热件242和外壳241套设配合部分间隔设置形成空腔。加热件245设置于发热件242内,发热件242内设置有进水通道2423和排气通道2424,进水通道2423的下端为进水口,进水通道2423的上端连通空腔,排气通道2424的下端连通空腔,排气通道2424的上端为供气口。发热锅24工作时,加热件245通电后加热,水由进水口进入到进水通道2423内,加热件245产生的热量通过与发热件242热传导加热进水通道2423内的水,使水的温度升高。进水通道2423内的水继续向上流动,通过进水通道2423的上端进入空腔内。在重力作用下水集中在空腔的底部,此时空腔内的水通过与发热件242接触继续被加热,形成的蒸汽进入排气通道2424内继续被加热,并向上流动,以通过排气通道2424上端的供气口排出,从而流向地刷组件11。
[0067]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发热件242内形成进水通道2423和排气通道2424,且加热件245设置于发热件242内,一方面结构紧凑,能够合理利用发热件242内部空间,减小发热锅24的整体体积,以满足蒸汽清洁设备对于体积的要求,用户使用时更轻便、灵活。另一方面,加热件245与进水通道2423和排气通道2424的距离较近,加热件245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快地与进水通道2423内的水以及排气通道2424内的气体接触,以提高对水的加热效果,避免蒸汽清洁设备在使用时出现喷水的问题。
[0068] 此外,进水通道2423和排气通道2424均沿竖直方向延伸。水在进水通道2423内由下向上流动,需克服自身重力,有利于延长水在进水通道2423内停留时间,从而充分被加热,能够解决因减小发热锅24的尺寸导致水不能充分被加热的问题。同样地,产生的蒸汽在排气通道2424内由下至上流动,能够延长蒸汽在排气通道2424内停留的时间,以进一步加热蒸汽,从而保证供应至地刷组件11内的蒸汽的温度,提高清洁效果。
[0069] 本实施例中,发热件242一体成型有进水通道2423和排气通道2424,能够减少发热锅24内的零件数量,以达到简化结构、降低成本的目的。
[0070] 本实施例中,进水通道2423沿竖直方向贯穿发热件242,有利于延长进水通道2423的长度,从而提高对进水通道2423内水的加热效果。本实施例中,通过由下向上进水,能够延长水在进水通道2423内的停留时间,能够充分加热水,不需要通过设置复杂的流道来延长流体在流道中停留的时间,有利于简化发热件242的结构,降低加工难度和成本。
[0071] 进水通道2423的底端连接有进水接头244,进水接头244用于连接管路,以向进水通道2423内通水。
[0072] 进一步地,进水通道2423的截面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进水通道2423的下部窄,上部宽,能使流入进水通道2423内的水流减速,同时水流在其重力作用下进一步减缓流速,能够延长水在进水通道2423内的时间,使进水通道2423内的水能够更充分地加热。可选地,进水通道2423的宽度为7mm‑12mm,例如8mm、9mm、10mm或11mm。
[0073] 同样地,排气通道2424的截面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一方面能够增大供应的蒸汽流量,另一方面能够减缓蒸汽在排气通道2424内的流动速度,从而延长蒸汽在排气通道2424内的时间,以使蒸汽能够进一步被充分加热。排气通道2424的顶端连接有出气接头
243,出气接头243用于连接管路,以向喷嘴23供应蒸汽。
[0074] 为使进水通道2423内的水能够顺利进入到空腔进一步加热,进水通道2423的顶端与外壳241的顶面间隔设置。进入进水通道2423内的水可以通过发热件242与外壳241顶面之间的间隙进入空腔中。
[0075] 可选地,进水通道2423的顶端与外壳241的顶面之间距离为0.5mm‑1.5mm。例如0.6mm、0.7mm、0.8mm、0.9mm、1mm、1.1mm、1.2mm、1.3mm或1.4mm。
[0076] 为了避免因水流过大导致水无法及时进入空腔内,发热件242周向侧壁的顶部设置有连通进水通道2423的缺口2425。当进水流量较大时,进水通道2423内的水可以通过缺口2425溢流至空腔内。本实施例中,缺口2425延伸至发热件242的顶端,使进水通道2423内的水只有在向上流动至进水通道2423的上端后才能够通过缺口2425进入空腔内,从而保证水在进水通道2423内的流动行程和时间。
[0077] 本实施例中,缺口2425设置有两个,两个缺口2425沿进水通道2423的周向排布,能够增大进入空腔内的水流量。
[0078] 可选地,缺口2425的宽度为2mm‑3.5mm,以保证出水量。例如缺口2425的宽度可以为2.5mm、2.6mm、2.84mm或3mm;缺口2425的高度为6mm‑9mm,从而在保证水流能够及时进入到空腔的基础上,延长水流在进水通道2423内流动的行程,以保证对水的加热效果。例如缺口2425的高度可以为7mm或8mm。
[0079] 一些实施例中,缺口2425可以仅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三个或更多个,缺口2425的具体数量以及每个缺口2425的尺寸均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0080] 一些实施例中,进水通道2423内的水可以仅通过其顶端与外壳241顶面之间的间隙进入空腔中,即不设置缺口2425。一些实施例中,进水通道2423内的水也可以仅通过缺口2425进入空腔中,即进水通道2423的顶面与外壳241抵接,进水通道2423的顶端封闭。
[0081]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7和图8所示,发热件242包括基座2421和发热本体2422。基座2421与外壳241固定,外壳241扣在基座2421上,使得基座2421与外壳241围成腔体。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发热本体2422位于外壳241内,发热本体2422的顶部以及周向侧壁均与外壳
241间隔设置。
[0082] 可选地,基座2421与外壳241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基座2421与外壳241之间可以设置密封件,以提高密封性。其中,密封件可以为密封圈。
[0083] 为延长排气通道2424的长度,排气通道2424顶部贯穿发热本体2422的顶面,底端延伸至基座2421的顶面,以延长流体在排气通道2424内的流动路径,保证充分加热。
[0084] 因进水通道2423内的水经加热后会向下流动进入空腔内进一步加热,为提高对空腔内水的加热效果,发热本体2422的周向外壁设置有凹槽2427。发热本体2422的周向外壁内凹形成凹槽2427,能够减小发热本体2422的周向外壁与发热件242内的加热件245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加热件245产生的热量传导更短的距离即可加热空腔内的水,以便对空腔内的水充分加热,避免因对空腔内的水加热不充分导致蒸汽清洁设备出现喷水现象。
[0085] 此外,通过设置凹槽2427,还能够增大空腔体积,从而增大空腔可容纳的水量。
[0086]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凹槽2427由进水通道2423的上端向下延伸,从而使由进水通道2423的上端进入空腔内的至少部分水能够沿凹槽2427向下流动后达到空腔的底部,再由空腔进入排气通道2424内。水在凹槽2427内流动时,因凹槽2427的槽壁与加热件245之间距离近,能够更充分地被加热,加热效果更好。
[0087] 此外,凹槽2427沿竖直方向延伸,能够减小任意高度下发热本体2422的外壁与加热件245之间的距离。
[0088] 可选地,凹槽2427可以设置有多个,以进一步增大空腔可容纳的水量,有利于进一步保证加热件245对空腔内水的充分加热和加热效率。
[0089] 为合理利用发热件242内的空间,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45呈U型,加热件245的开口朝下设置,使加热件245的两个延伸臂竖直延伸,延伸臂的端部伸出发热件242外,以便通电。通过将加热件245设置为U型,相比将加热件245设置为螺旋结构,有利于减小加热件245占用的空间,从而减小发热件242的体积,以使蒸汽机20体积更小,使用更轻便、灵活。延伸臂、进水通道2423和排气通道2424均竖直延伸,使得延伸臂产生的热量能够充分与进水通道2423和排气通道2424中的流体接触,保证充分加热。
[0090] 进一步地,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两个延伸臂位于发热件242内沿第一方向Y相对的两端,进水通道2423和排气通道2424位于发热件242内沿第二方向X相对的两端,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呈夹角设置。该种设置,将进水通道2423、排气通道2424和两个延伸臂交替设置,两个延伸臂与进水通道2423和排气通道2424的距离较近,以提高对其内流体的加热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垂直。
[0091] 为了更充分地对空腔内的水加热,每个延伸臂与相邻的排气通道2424和/或进水通道2423之间设置有凹槽2427,即每个延伸臂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凹槽2427。
[0092] 本实施例中,每个延伸臂的两侧均设置有凹槽2427。如图11所示,每个延伸臂与其相邻的进水通道2423和排气通道2424之间均设置有凹槽2427,发热件242上设置有四个凹槽2427。这种设置,不仅使延伸臂与发热件242外壁之间距离缩短,以便充分加热空腔内的水;而且进水通道2423和排气通道2424两侧均有凹槽2427,能够减小延伸臂与进水通道2423(排气通道2424)之间的发热件242的厚度,从而充分加热进水通道2423内的水以及排气通道2424内的流体。
[0093] 可选地,凹槽2427为圆弧槽,圆弧槽的深度变化具有一定的梯度,能够在保证内凹深度,从而充分加热空腔内水的基础上,使发热件242内有足够空间安装加热件245以及形成进水通道2423和排气通道2424。示例性地,圆弧槽的半径R为7mm‑9mm,例如,圆弧槽的半径可以为8mm。可选地,圆弧槽的圆心角a可以为65度‑80度,例如66度、68度、70度、72度、74度、75度、76度或78度。
[0094] 如图12所示,水通过进水通道2423的上端进入空腔后,在重力作用下聚集在空腔的底端。通过继续加热空腔内的水产生蒸汽,蒸汽由发热件242上的通孔进入排气通道2424内,以通过排气通道2424顶端的供气口排出。因空腔底部有水,在发热锅24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水垢,容易导致通孔堵塞,从而影响蒸汽供应量。
[0095]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通孔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通孔2428和第二通孔2429,第二通孔2429位于第一通孔2428的上方。第一通孔2428和第二通孔2429均用于将空腔与排气通道2424连通。该种设置,第一通孔2428位于下方,作为主要的连通孔,大部分蒸汽通过第一通孔2428进入排气通道2424内。第二通孔2429作为备用的连通孔,能够在第一通孔2428堵塞后保证蒸汽供应量。
[0096] 进一步地,第一通孔2428的孔径大于第二通孔2429的孔径,以保证蒸汽优先通过下方的第一通孔2428进入排气通道2424,保证气体在排气通道2424内的流动行程,以得到充分加热。
[0097] 可选地,第一通孔2428的横截面积与第二通孔2429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5‑3。例如第一通孔2428和第二通孔2429的面积比可以为1.7、1.9、1.96、2、2.2、2.5、2.7或2.9。
[0098] 可选地,第一通孔2428的孔径可以为5mm‑7mm,例如6mm;第二通孔2429的孔径可以为2mm‑5mm,例如3mm或4mm。
[0099]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孔2428越靠近空腔底面越容易被堵塞,而越远离空腔底面,气体进入排气通道2424后流动的行程越短,加热时间不足,容易出现蒸汽清洁设备在使用时喷水的问题。综合考虑,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通孔2428距离空腔底面的距离H为空腔高度的1/5‑2/5。该范围内能够降低第一通孔2428被堵塞的几率,并保证气体在进入排气通道2424内后的行程,以保证能够被充分加热。示例性地,第一通孔2428距离空腔底面的高度H为13mm‑20mm,例如14mm、15mm、16mm、17mm、18mm或19mm。
[0100] 可选地,第二通孔2429距离空腔底面的距离L为空腔高度的4/5‑1。该范围内能够避免第二通孔2429被堵塞,以在第一通孔2428堵塞后保证蒸汽能够排出。示例性地,第二通孔2429距离空腔底面的高度L为45mm‑55mm,例如46mm、47mm、48mm、49mm、50mm、51mm、52mm、53mm或54mm。
[0101] 进一步地,为提高发热件242与空腔内水的接触面积,发热件242的周向外壁上还设置有加热筋2426,加热筋2426凸设于发热件242的周向外壁,能够增大发热件242的表面积,从而增加水与发热件242的换热面积。
[0102] 本实施例中,加热筋2426设置于与排气通道2424相邻的两个凹槽2427内。利用凹槽2427的内凹区域容置加热筋2426,能够减小发热件242的尺寸,使得发热锅24的体积小。
[0103] 与排气通道2424相邻的每个凹槽2427内可以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个加热筋2426。当空腔内的水加热产生蒸汽后,蒸汽向上流动,会被加热筋2426阻挡,延长其停留时间,从而延长被加热时间,避免蒸汽清洁设备出现喷水现象。
[0104] 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凹槽2427内均可以设置加热筋2426。
[0105] 本实施例中,发热件242一体成型,可以采用注塑方式成型。注塑发热件242的模具包括前模、后模、成型孔槽的侧抽滑块以及用于脱模的顶针。成型发热件242后,抽出侧抽滑块后前模和后模相互远离打开型腔,发热件242位于后模上,需通过顶针将发热件242由后模上顶出,以实现脱模。发热件242因设置凹槽2427,导致进水通道2423和排气通道2424的部分侧壁壁厚较薄,容易导致在脱模时受力变形而塌陷。
[0106] 为解决上述问题,后模成型发热件242设置有加热筋2426以及排气通道2424的一侧表面,且加热筋2426上设置有用于与顶针接触的抵接平面。脱模时,顶针通过推动加热筋2426实现发热件242脱模,顶针不会直接与排气通道2424壁厚较薄的位置接触,从而避免发热件242出现塌陷等变形。
[0107] 为保证脱模效果,抵接平面与顶针的顶推方向垂直,以使顶针对加热筋2426施加的力完全用于发热件242脱模,脱模效果好。
[0108]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