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613619.4

文献号 : CN11494020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吴德旭刘俊吴炜田树新郑领航

申请人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涉及一种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其包括:第一支架,其顶部用于同仪表台架连接,其底面开设有第一安装点,其一侧面形成结构面,所述结构面上设有第二安装点,所述安装杆平行于其底面;第二支架,其包括管柱安装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夹角同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面与所述结构面之间的夹角一致,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二连接点;当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贴合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面与所述结构面,所述第一安装点与所述第二安装点可同步对准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点。实现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可快捷省力的于车辆内进行安装。

权利要求 :

1.一种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第一支架(1),其顶部用于同仪表台架连接,其底面开设有第一安装点,其一侧面形成结构面(10),所述结构面(10)上设有第二安装点;

第二支架(2),其包括用于连接转向管柱的管柱安装板(20),所述管柱安装板(20)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连接板(21),所述第一连接板(21)的端部固定设有第二连接板(22),所述第二连接板(22)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1)之间夹角同所述第一支架(1)的底面与所述结构面(10)之间的夹角一致,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上设有对应所述第一安装点的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板(22)上设有对应所述第二安装点的第二连接点;

当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分别贴合所述第一支架(1)的底面与所述结构面(10),所述第一安装点与所述第二安装点可同步对准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点;

所述第二安装点为固定设于所述结构面(10)上的安装柱(100),所述第二连接点为开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22)上的穿设孔位(220),且所述安装柱(100)平行于所述结构面(10),所述第二支架(2)可通过所述穿设孔位(220)挂设于所述安装柱(100)上并与所述第一支架(1)的底面以及所述结构面(10)均贴合;

所述第一支架(1)上与所述结构面(10)连接的另一侧面形成支撑面(11),所述支撑面(11)上设有支撑部(110);

所述第二支架(2)上固设有搁置部(23),所述搁置部(23)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同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1)之间间隔;

所述支撑部(110)与所述第一支架(1)的结构面(10)之间的间距不小于所述搁置部(23)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之间的间距,以实现所述第二支架(2)通过所述安装柱(100)吊装并贴合所述第一支架(1)时,所述搁置部(23)可在下降后搁置于所述支撑部(11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设有两个并对称布置,且两所述第一支架(1)之间留设间隔,两所述第一支架(1)的所述支撑面(11)相对设置;

所述管柱安装板(20)的两侧均连接有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且两侧的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相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安装板(20)与两侧的所述第一连接板(21)之间设有弯折段(200),以使两者之间呈弯折过渡并使所述管柱安装板(20)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的同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板(22)的另一侧并连接有加固部,所述加固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的同侧,且所述加固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的板面连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部包括:

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上的挡板(240),其垂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22);

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边沿的折弯部(241),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一体成型并于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面(10)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架(1)的底面,所述第二连接板(22)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所述安装柱(100)为垂直于所述结构面(10)的螺纹柱,并适配有紧固螺母(101),以通过所述紧固螺母(101)对贴合所述结构面(10)的所述第二连接板(22)进行紧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点为开设于所述第一支架(1)底面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点为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上的第一连接孔(210),且所述第一支架(1)与所述第二支架(2)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孔(210)处通过穿过两者的第一螺栓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一螺栓上的第一螺母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安装板(20)上设有多条溃缩槽(201)。

说明书 :

一种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车身零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转向管柱作为传递方向盘转向力的部件,其性能与在仪表支架上的装配有很大的关系。
[0003] 相关技术中的转向管柱安装结构是转向管柱安装支架的4个安装点在同一平面或者平行的平面上,装配中需要保持托举的状态,直至将管柱拧紧。
[0004] 但是,上述相关技术中的安装结构存在的问题是托举中转向管柱孔很难定位,拧紧过程中也可能发生晃动进而造成螺纹滑牙问题或导致其他安装点发生偏离需要再次对准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转向管柱的安装结构装配困难的问题。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其包括:
[0008] 第一支架,其顶部用于同仪表台架连接,其底面开设有第一安装点,其一侧面形成结构面,所述结构面上设有第二安装点,所述安装杆平行于其底面;
[0009] 第二支架,其包括用于连接转向管柱的管柱安装板,所述管柱安装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端部固定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夹角同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面与所述结构面之间的夹角一致,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对应所述第一安装点的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对应所述第二安装点的第二连接点;
[0010] 当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贴合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面与所述结构面,所述第一安装点与所述第二安装点可同步对准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点。
[0011] 通过上述方案,在将转向管柱安装至仪表台架上时,通过将第一支架连接于仪表台架上,转向管柱通过管柱安装板连接于第二支架上,在后续即可通过连接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实现转向管柱的安装,由于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在连接过程中,可通过将第二支架内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分别贴合在第一支架的底面与结构面,且由于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同第一支架底面与结构面呈相同的夹角设置(如垂直设置),使得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在通过两面贴合对接时,可实现至少X方向与Z向上定位第二支架,而当两者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对准任意一第一安装点与第一连接点,或第二安装点与第二连接点后,即可实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在Y方向上的对准,即实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整体对准,此时可快速实现两者的准确对准与连接;同时,在对准连接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通过率先在两个面上的抵接贴紧,两者之间在第一个安装点与连接点进行连接时,将更加稳定,不易产生晃动,同时在第一个安装点与连接点连接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即可在三个方向上均对准且形成稳定状态,使得下一安装点可顺利快捷的进行对接,最终得以实现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可快捷省力的于车辆内进行安装。
[0012]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点为固定设于所述结构面上的安装柱,所述第二连接点为开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的穿设孔位,且所述安装柱平行于所述结构面,所述第二支架可通过所述穿设孔位挂设于所述安装柱上并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面以及所述结构面均贴合。
[0013] 通过上述方案,在安装第二支架与转向管柱时,操作人员可直接利用第二支架上的穿设孔位挂设于第一支架的安装柱上,此时即可直接实现第二安装点与第二连接点的对准与连接,并对第二支架的后续移动进行限位导向,使第二支架在接触贴合第一支架后可直接实现第一安装点与第一连接点的对准;此外,由于第一支架挂设于安装柱上,相关人员可无需持续对转向管柱进行托举,更加省力,以使转向管柱的安装更加快捷简单。
[0014]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上与所述结构面连接的另一侧面形成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上设有支撑部;
[0015] 所述第二支架上固设有搁置部,所述搁置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同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间隔;
[0016] 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架底面之间的间距不小于所述搁置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的间距,以实现所述第二支架通过所述安装柱吊装并贴合所述第一支架时,所述支撑部可在下降后搁置于所述搁置部上。
[0017] 通过上述方案,实现在第二支架在通过安装柱的限位导向贴合第二支架后,两者之间除安装柱与穿设孔位的支撑关系之外,还可通过搁置部与支撑部进行对接支撑,进而避免转向管柱的整体重量全部集中于安装柱与穿设孔位处导致安装柱受力过大而损坏。
[0018]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设有两个并对称布置,且两所述第一支架之间留设间隔,两所述第一支架的所述支撑面相对设置;
[0019] 所述管柱安装板的两侧均连接有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且两侧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称。
[0020] 通过上述方案,第二支架可同时与两个第一支架进行对接,进一步提升第二支架在同第一支架进行连接时的稳定性,同时管柱安装板位于两第一连接板之间,实现转向管柱可安装于两个第一支架之间,进而使整体受力效果更加均衡,保障了转向管柱在通过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进行装配时的稳定性。
[0021]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柱安装板与两侧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设有弯折段,以使两者之间呈弯折过渡并使所述管柱安装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同侧。
[0022] 通过上述方案,利用管柱安装板与两侧第一连接板之间的弯折段,实现管柱安装板与第一连接板之间具有更强的结构强度,进而在转向管柱的使用过程中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使用寿命。
[0023]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侧并连接有加固部,所述加固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同侧,且所述加固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板面连接固定。
[0024] 通过上述方案,加固部实现在第二连接板远离第一支架的一侧进行加固支撑,进而使得第二支架在通过安装柱挂设于第一支架上时第二连接板可更加稳固,避免在倾斜状态下使第二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板之间发生形变偏转,最终进一步加强通过挂设在安装柱上的第二支架的整体结构强度。
[0025]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固部包括:
[0026] 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挡板,其垂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
[0027] 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边沿的折弯部,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一体成型并于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
[0028] 通过上述方案,通过挡板与折弯部一同对第一连接板进行支撑加固,进一步保障第一支架在使用时的稳定性,有效降低其形变溃缩的可能。
[0029]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结构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面,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安装柱为垂直于所述结构面的螺纹柱,并适配有紧固螺母,以通过所述紧固螺母对贴合所述结构面的所述第二连接板进行紧固。
[0030] 通过上述方案,实现第二支架在利用第二连接板挂设于安装柱上后,可顺利通过紧固螺母进行固定连接,避免第二支架在第一支架上产生晃动。
[0031]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点为开设于所述第一支架底面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点为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第一连接孔,且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处通过穿过两者的第一螺栓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一螺栓上的第一螺母连接。
[0032] 通过上述方案,实现第一安装点与第一连接点在对准后可通过第一螺栓与第一螺母实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在该处的连接固定。
[0033]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柱安装板上设有多条溃缩槽。
[0034] 通过上述方案,实现便于转向管柱与管柱安装板的连接。
[0035]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0036]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由于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在连接过程中,可通过将第二支架内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分别贴合在第一支架的底面与结构面,且由于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同第一支架底面与结构面呈相同的夹角设置,使得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在通过两面贴合对接时,可实现至少X方向与Z向上定位第二支架,而当两者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对准任意一第一安装点与第一连接点,或第二安装点与第二连接点后,即可实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在Y方向上的对准,即实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整体对准,此时可快速实现两者的准确对准与连接;同时,在对准连接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通过率先在两个面上的抵接贴紧,两者之间在第一个安装点与连接点进行连接时,将更加稳定,不易产生晃动,同时在第一个安装点与连接点连接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即可在三个方向上均对准且形成稳定状态,使得下一安装点可顺利快捷的进行对接,最终得以实现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可快捷省力的于车辆内进行安装。

附图说明

[003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8]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配合示意图;
[0039]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支架结构示意图;
[0040]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处于装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中:
[0042] 1、第一支架;10、结构面;100、安装柱;101、紧固螺母;11、支撑面;110、支撑部;
[0043] 2、第二支架;20、管柱安装板;200、弯折段;201、溃缩槽;21、第一连接板;210、第一连接孔;22、第二连接板;220、穿设孔位;23、搁置部;240、挡板;241、折弯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4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转向管柱的安装结构装配困难的问题。
[0046] 参照图1,一种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其包括:
[0047] 第一支架1,其顶部用于同仪表台架连接,其底面开设有第一安装点,其一侧面形成结构面10,所述结构面10上设有第二安装点,所述安装杆平行于其底面;
[0048] 第二支架2,其包括用于连接转向管柱的管柱安装板20,所述管柱安装板20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连接板21,所述第一连接板21的端部固定设有第二连接板22,所述第二连接板22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1之间夹角同所述第一支架1的底面与所述结构面10之间的夹角一致,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上设有对应所述第一安装点的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板22上设有对应所述第二安装点的第二连接点;
[0049] 当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分别贴合所述第一支架1的底面与所述结构面10,所述第一安装点与所述第二安装点可同步对准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点。
[0050] 其中,第一连接板21与管柱安装板20在制作加工时为整体一体成型,第二连接板22则在后续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板21与管柱安装板20上。
[0051] 这样设置,在将转向管柱安装至仪表台架上时,通过将第一支架1连接于仪表台架上,转向管柱通过管柱安装板20连接于第二支架2上,在后续即可通过连接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实现转向管柱的安装,由于第二支架2与第一支架1在连接过程中,可通过将第二支架2内的第一连接板21与第二连接板22分别贴合在第一支架1的底面与结构面10,且由于第一连接板21与第二连接板22之间同第一支架1底面与结构面10呈相同的夹角设置,使得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在通过两面贴合对接时,可实现至少X方向与Z向上定位第二支架2,而当两者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对准任意一第一安装点与第一连接点,或第二安装点与第二连接点后,即可实现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在Y方向上的对准,即实现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的整体对准,此时可快速实现两者的准确对准与连接;
[0052] 同时,在对准连接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通过率先在两个面上的抵接贴紧,两者之间在第一个安装点与连接点进行连接时,将更加稳定,不易产生晃动,同时在第一个安装点与连接点连接后,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即可在三个方向上均对准且形成稳定状态,使得下一安装点可顺利快捷的进行对接,最终得以实现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可快捷省力的于车辆内进行安装。
[0053] 参照图1与图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点为固定设于所述结构面10上的安装柱100,所述第二连接点为开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22上的穿设孔位220,且所述安装柱100平行于所述结构面10,所述第二支架2可通过所述穿设孔位220挂设于所述安装柱100上并与所述第一支架1的底面以及所述结构面10均贴合。
[0054] 参照图3,其中,第一支架1在安装使用时将倾斜连接于仪表台架上,其端部的结构面10垂直于其底面并位于第一支架1斜向两端中的顶端。安装柱100将平行于第一支架1的底面呈斜向上设置,即可通过第二连接板22上的穿设孔位220对第二支架2与转向管柱进行挂装。
[0055] 这样设置,在安装第二支架2与转向管柱时,操作人员可直接利用第二支架2上的穿设孔位220挂设于第一支架1的安装柱100上,此时即可直接实现第二安装点与第二连接点的对准与连接,并对第二支架2的后续移动进行限位导向,使第二支架2在接触贴合第一支架1后可直接实现第一安装点与第一连接点的对准;此外,由于第一支架1挂设于安装柱100上,相关人员可无需持续对转向管柱进行托举,更加省力,以使转向管柱的安装更加快捷简单。
[0056] 参照图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1上与所述结构面10连接的另一侧面形成支撑面11,所述支撑面11上设有支撑部110;
[0057] 所述第二支架2上固设有搁置部23,所述搁置部23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同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1之间间隔;
[0058] 所述支撑部110与所述第一支架1底面之间的间距不小于所述搁置部23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之间的间距,以实现所述第二支架2通过所述安装柱100吊装并贴合所述第一支架1时,所述搁置部23置于所述支撑部110上。
[0059] 其中,支撑部110一体成型于支撑面11上,具体为支撑面11的板面结构向一侧弯折后形成具有支撑平面的结构,搁置部23同样为一体成型于第二支架2上,具体为弯折形成可配合支撑部110的钩状搁置部23,且其与第一支架1之间的距离稍大于支撑部110与第一支架1底面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可为2mm。
[0060] 这样设置,实现在第二支架2在通过安装柱100的限位导向贴合第二支架2后,两者之间除安装柱100与穿设孔位220的悬挂支撑关系之外,还可通过搁置部23与支撑部110对在重力作用下下落的第二支架2的进行支撑,形成对转向管柱与第二支架2的挂接和支撑进而避免转向管柱的整体重量全部集中于安装柱100与穿设孔位220处导致安装柱100受力过大而损坏。
[0061] 参照图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1设有两个并对称布置,且两所述第一支架1之间留设间隔,两所述第一支架1的所述支撑面11相对设置;
[0062] 所述管柱安装板20的两侧均连接有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且两侧的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相对称。
[0063] 这样设置,第二支架2可同时与两个第一支架1进行对接,进一步提升第二支架2在同第一支架1进行连接时的稳定性,同时管柱安装板20位于两第一连接板21之间,实现转向管柱可安装于两个第一支架1之间,进而使整体受力效果更加均衡,保障了转向管柱在通过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进行装配时的稳定性。
[0064] 参照图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柱安装板20与两侧的所述第一连接板21之间设有弯折段200,以使两者之间呈弯折过渡并使所述管柱安装板20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的同侧。
[0065] 这样设置,利用管柱安装板20与两侧第一连接板21之间的弯折段200,实现管柱安装板20与第一连接板21之间具有更强的结构强度,进而在转向管柱的使用过程中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使用寿命。
[0066] 参照图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21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板22的另一侧并连接有加固部,所述加固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的同侧,且所述加固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的板面连接固定。
[0067] 这样设置,加固部实现在第二连接板22远离第一支架1的一侧进行加固支撑,进而使得第二支架2在通过安装柱100挂设于第一支架1上时第二连接板22可更加稳固,避免在倾斜状态下使第二连接板22与第一连接板21之间发生形变偏转,最终进一步加强通过挂设在安装柱100上的第二支架2的整体结构强度。
[0068] 参照图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固部包括:
[0069] 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上的挡板240,其垂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22;
[0070] 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边沿的折弯部241,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一体成型并于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22。
[0071] 其中,挡板240一体成型于第二连接板22的一侧,其底端与第一连接板之间焊接固定21,折弯部241同时与第二连接板22的一侧板面点焊连接。
[0072] 这样设置,通过挡板240与折弯部241一同对第一连接板21进行支撑加固,进一步保障第一支架1在使用时的稳定性,有效降低其形变溃缩的可能。
[0073] 参照图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结构面10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架1的底面,所述第二连接板22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所述安装柱100为垂直于所述结构面10的螺纹柱,并适配有紧固螺母101,以通过所述紧固螺母101对贴合所述结构面10的所述第二连接板22进行紧固。
[0074] 这样设置,实现第二支架2在利用第二连接板22挂设于安装柱100上后,可顺利通过紧固螺母101进行固定连接,避免第二支架2在第一支架1上产生晃动。
[0075] 参照图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点为开设于所述第一支架1底面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点为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上的第一连接孔210,且所述第一支架1与所述第二支架2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孔210处通过穿过两者的第一螺栓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一螺栓上的第一螺母连接。
[0076] 其中,第一螺母可实现焊接固定于第一支架1的远离第二支架2的内侧。
[0077] 这样设置,实现第一安装点与第一连接点在对准后可通过第一螺栓与第一螺母实现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在该处的连接固定。
[0078] 参照图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柱安装板20上设有多条溃缩槽201。
[0079] 其中,溃缩槽201的数量与开设位置根据转向管柱的具体安装方式进行设置。
[0080]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008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由于第二支架2与第一支架1在连接过程中,可通过将第二支架2内的第一连接板21与第二连接板22分别贴合在第一支架1的底面与结构面10,且由于第一连接板21与第二连接板22之间同第一支架1底面与结构面10呈相同的夹角设置,使得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在通过两面贴合对接时,可实现至少X方向与Z向上定位第二支架2,而当两者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对准任意一第一安装点与第一连接点,或第二安装点与第二连接点后,即可实现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在Y方向上的对准,即实现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的整体对准,此时可快速实现两者的准确对准与连接;同时,在对准连接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通过率先在两个面上的抵接贴紧,两者之间在第一个安装点与连接点进行连接时,将更加稳定,不易产生晃动,同时在第一个安装点与连接点连接后,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即可在三个方向上均对准且形成稳定状态,使得下一安装点可顺利快捷的进行对接,最终得以实现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可快捷省力的于车辆内进行安装。
[0082]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8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84]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