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壳体的成型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924487.7

文献号 : CN11495140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周春平曹勇陈希成

申请人 :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的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壳体的成型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外部设置有液压缸一,机体的外部设置有冲压头,机体的外部设置有支架,还包括:用于运输计算机壳体外板以及对外板在冲压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的运输降温机构;用于感应计算机壳体外板运输位置的感应机构;通过采用运输降温机构、感应机构、竖向固定机构、横向限制机构等;解决了冲压头与外板粘黏、现有设备无法对外板竖向以及横向进行紧固、无法对外板平整度检测的问题,有效提高了计算机壳体外板在生产过程中的冲压成品率,这样也会有利于冲压头的多次使用,不会出现杂质在其外部,同时也会在冲压完成后及时对外板平整度进行检测。

权利要求 :

1.一种计算机壳体的成型装置,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的外部设置有液压缸一(2),机体(1)的外部设置有冲压头(3),机体(1)的外部设置有支架(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运输计算机壳体外板以及对外板在冲压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的运输降温机构(4);

用于感应计算机壳体外板运输位置的感应机构(5);

用于计算机壳体外板冲压过程中对外板进行竖向固定的竖向固定机构(7);

用于计算机壳体外板冲压过程中对外板进行横向限制运动的横向限制机构(8);

用于计算机壳体外板冲压完成后的外部表面平整度检测的平整感应机构(9);所述液压缸一(2)固定连接在机体(1)的顶部,冲压头(3)的顶端穿过机体(1)与液压缸一(2)连接,冲压头(3)与机体(1)活动连接,冲压头(3)设置在机体(1)的内部,运输降温机构(4)设置在冲压头(3)的下方;所述运输降温机构(4)包括传送带(41)、降温板(42),传送带(41)设置在机体(1)的内部,传送带(41)与机体(1)不接触,降温板(42)固定连接在机体(1)的底部,降温板(42)设置在传送带(41)的下方,降温板(42)的顶部与传送带(41)的底部相接触;所述运输降温机构(4)包括保温板(43)、主水道(44)、支管(45),保温板(43)固定连接在降温板(42)的底部,主水道(44)固定连接在降温板(42)的底部,主水道(44)的形状采用螺旋设计,支管(45)固定连接在主水道(44)的外部,主水道(44)的数量≥3个,相邻的主水道(44)之间通过一个支管(45)连接;所述运输降温机构(4)包括进水管(46)、出水管(47),进水管(46)的一端与最左侧的主水道(44)固定连接,进水管(46)的另一端穿过保温板(43)与外界冷凝设备连接,出水管(47)的一端与最右侧的主水道(44)固定连接,出水管(47)的另一端穿过保温板(43)与外界冷凝设备连接,主水道(44)、支管(45)均设置在保温板(43)和降温板(42)围成的空间内部;所述支架(6)与机体(1)固定连接,感应机构(5)包括红外线传感器(51)和通电控制器(52),红外线传感器(51)固定连接在机体(1)的内壁,通电控制器(52)固定连接在支架(6)的外部;所述竖向固定机构(7)设置在支架(6)的外部,竖向固定机构(7)包括液压缸二(71)、限制板(72),液压缸二(71)固定连接在支架(6)的外部,液压缸二(7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制板(72);所述横向限制机构(8)包括安装座(81)、转轴(82)、橡胶轮(83),横向限制机构(8)设置在支架(6)的外部,安装座(81)固定连接在支架(6)的外部,转轴(82)的两端均转动连接在安装座(81)内部,橡胶轮(83)固定连接在转轴(82)的外部,橡胶轮(83)不与安装座(81)接触,橡胶轮(83)的外部设置有若干橡胶凸起,橡胶轮(83)与外板接触;所述横向限制机构(8)包括限位板(84)、圆槽(85)、电流变体(86)、导电块(87),限位板(84)固定连接在转轴(82)的外部,限位板(84)的数量≥3个且等角度均匀设置在转轴(82)的外部,圆槽(85)开设在安装座(81)的内部,单个安装座(81)的内部设置有两个位置对称的圆槽(85),转轴(82)的两端分别穿过对应的圆槽(85)而与安装座(81)转动连接,限位板(84)设置在圆槽(85)的内侧,电流变体(86)设置在圆槽(85)的内侧,导电块(87)设置在圆槽(85)的内侧,电流变体(86)分别与转轴(82)、导电块(87)、限位板(84)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计算机壳体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支架(6)的外部设置的竖向固定机构(7)、横向限制机构(8)的数量相同,竖向固定机构(7)的数量≥

2个,竖向固定机构(7)对称设置在支架(6)的外部,横向限制机构(8)对称设置在支架(6)的外部。

说明书 :

一种计算机壳体的成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计算机壳体的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学校、公司及家庭中,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0003] 现今计算机壳体在生产的过程中,都是需要对壳体外板进行冲压,进而达到成型的效果,生产过程中冲压头对壳体外板进行冲击的时候,由于瞬间冲压的压力较大,就会造成壳体外板局部出现发热,进而与冲压头发生粘黏,冲压头在收回的过程中就会造成外板的形变;并且在进行冲压的过程中,现有的紧固机构只能侧向挤压,并不能对于竖向以及横向进行紧固,这就可能造成在冲压过程中壳体外板发生侧移,不利于计算机壳体外板的生产,并且现有的生产装置中没办法及时对外板的平整度进行检测。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壳体的成型装置,具备防止冲压头与外板粘黏、对外板竖向以及横向进行紧固、外板平整度检测的优点,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冲压头对壳体外板进行冲击的时候,由于瞬间冲压的压力较大,就会造成壳体外板局部出现发热,进而与冲压头发生粘黏,冲压头在收回的过程中就会造成外板的形变;并且在进行冲压的过程中,现有的紧固机构只能侧向挤压,并不能对于竖向以及横向进行紧固,这就可能造成在冲压过程中壳体外板发生侧移,不利于计算机壳体外板的生产,并且现有的生产装置中没办法及时对外板的平整度进行检测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防止冲压头与外板粘黏、对外板竖向以及横向进行紧固、外板平整度检测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壳体的成型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外部设置有液压缸一,机体的外部设置有冲压头,机体的外部设置有支架,还包括:
[0006] 用于运输计算机壳体外板以及对外板在冲压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的运输降温机构;
[0007] 用于感应计算机壳体外板运输位置的感应机构;
[0008] 用于计算机壳体外板冲压过程中对外板进行竖向固定的竖向固定机构;
[0009] 用于计算机壳体外板冲压过程中对外板进行横向限制运动的横向限制机构;
[0010] 用于计算机壳体外板冲压完成后的外部表面平整度检测的平整感应机构。
[0011] 优选的,所述液压缸一固定连接在机体的顶部,冲压头的顶端穿过机体与液压缸一连接,冲压头与机体活动连接,冲压头设置在机体的内部,运输降温机构设置在冲压头的下方。
[0012] 优选的,所述运输降温机构包括传送带、降温板,传送带设置在机体的内部,传送带与机体不接触,降温板固定连接在机体的底部,降温板设置在传送带的下方,降温板的顶部与传送带的底部相接触。
[0013] 优选的,所述运输降温机构包括保温板、主水道、支管,保温板固定连接在降温板的底部,主水道固定连接在降温板的底部,主水道的形状采用螺旋设计,支管固定连接在主水道的外部,主水道的数量≥3个,相邻的主水道之间通过一个支管连接。
[0014] 优选的,所述运输降温机构包括进水管、出水管,进水管的一端与最左侧的主水道固定连接,进水管的另一端穿过保温板与外界冷凝设备连接,出水管的一端与最右侧的主水道固定连接,出水管的另一端穿过保温板与外界冷凝设备连接,主水道、支管均设置在保温板和降温板围成的空间内部。
[0015] 优选的,所述支架与机体固定连接,感应机构包括红外线传感器和通电控制器,红外线传感器固定连接在机体的内壁,通电控制器固定连接在支架的外部。
[0016] 优选的,所述竖向固定机构设置在支架的外部,竖向固定机构包括液压缸二、限制板,液压缸二固定连接在支架的外部,液压缸二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制板。
[0017] 优选的,所述横向限制机构包括安装座、转轴、橡胶轮,横向限制机构设置在支架的外部,安装座固定连接在支架的外部,转轴的两端均转动连接在安装座内部,橡胶轮固定连接在转轴的外部,橡胶轮不与安装座接触,橡胶轮的外部设置有若干橡胶凸起,橡胶轮与外板接触。
[0018] 优选的,所述横向限制机构包括限位板、圆槽、电流变体、导电块,限位板固定连接在转轴的外部,限位板的数量≥3个且等角度均匀设置在转轴的外部,圆槽开设在安装座的内部,单个安装座的内部设置有两个位置对称的圆槽,转轴的两端分别穿过对应的圆槽而与安装座转动连接,限位板设置在圆槽的内侧,电流变体设置在圆槽的内侧,导电块设置在圆槽的内侧,电流变体分别与转轴、导电块、限位板接触。
[0019] 优选的,一个所述支架的外部设置的竖向固定机构、横向限制机构的数量相同,竖向固定机构的数量≥2个,竖向固定机构对称设置在支架的外部,横向限制机构对称设置在支架的外部。
[0020] 优选的,所述横向限制机构比竖向固定机构更靠近支架的中轴线,限制板的规格与外板的规格相匹配,限制板下移可将外板压在其底部,并且限制板竖截面呈倒“L”形,这样可以限制外板在传送带左右移动。
[0021] 优选的,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与通电控制器电连接,通电控制器分别与液压缸二、导电块电连接,红外线传感器的高度与传送带上运输的外板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当外板运送至触发红外线传感器时,通电控制器会控制液压缸二、导电块通电,并控制传送带停止运行。
[0022] 优选的,所述平整感应机构包括滑套、接电块一、滑杆、弹簧、滚轮、接电块二、贴标签器,滑套固定连接在机体的内顶部,接电块一固定连接在滑套的内底部,滑杆滑动连接在滑套的外部,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机体的内顶部,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滑杆的顶部,滚轮转动连接在滑杆的外部,接电块二固定连接在滑杆的外部,贴标签器固定连接在机体的内顶部,接电块一的规格与接电块二的规格相匹配,初始状态下滑杆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此时接电块一的规格与接电块二贴合,并且此时滚轮在不挤压弹簧的情况下与外板贴合,接电块一和接电块二分离时,贴标签器会通电对下方的外板进行贴标签。
[0023] 优选的,所述电流变体材料为石膏、石灰、碳粉和橄榄油,电流变体在通电状态下呈固态,非通电状态下呈液态。
[0024]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壳体的成型装置,通过采用运输降温机构、感应机构、竖向固定机构、横向限制机构等;解决了冲压头与外板粘黏、现有设备无法对外板竖向以及横向进行紧固、无法对外板平整度检测的问题,有效提高了计算机壳体外板在生产过程中的冲压成品率,这样也会有利于冲压头的多次使用,不会出现杂质在其外部,同时也会在冲压完成后及时对外板平整度进行检测,避免有问题的计算机壳体外板进行下一步的生产,更适合实际状况下的使用。

附图说明

[002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壳体的成型装置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壳体的成型装置图1中A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壳体的成型装置图1中部分结构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9]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壳体的成型装置横向限制机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壳体的成型装置机体、传送带、平整感应机构之间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
[0031]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壳体的成型装置图5中B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中:1、机体;2、液压缸一;3、冲压头;4、运输降温机构;41、传送带;42、降温板;43、保温板;44、主水道;45、支管;46、进水管;47、出水管;5、感应机构;51、红外线传感器;
52、通电控制器;6、支架;7、竖向固定机构;71、液压缸二;72、限制板;8、横向限制机构;81、安装座;82、转轴;83、橡胶轮;84、限位板;85、圆槽;86、电流变体;87、导电块;9、平整感应机构;91、滑套;92、接电块一;93、滑杆;94、弹簧;95、滚轮;96、接电块二;97、贴标签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34]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0035]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36]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7]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0038] 请参阅图1‑6,一种计算机壳体的成型装置,包括机体1,机体1的外部设置有液压缸一2,机体1的外部设置有冲压头3,机体1的外部设置有支架6,还包括:用于运输计算机壳体外板以及对外板在冲压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的运输降温机构4;用于感应计算机壳体外板运输位置的感应机构5;用于计算机壳体外板冲压过程中对外板进行竖向固定的竖向固定机构7;用于计算机壳体外板冲压过程中对外板进行横向限制运动的横向限制机构8;用于计算机壳体外板冲压完成后的外部表面平整度检测的平整感应机构9。
[0039] 液压缸一2固定连接在机体1的顶部,冲压头3的顶端穿过机体1与液压缸一2连接,冲压头3与机体1活动连接,冲压头3设置在机体1的内部,运输降温机构4设置在冲压头3的下方;运输降温机构4包括传送带41、降温板42、保温板43、主水道44、支管45、进水管46、出水管47,传送带41设置在机体1的内部,传送带41与机体1不接触,降温板42固定连接在机体1的底部,降温板42设置在传送带41的下方,降温板42的顶部与传送带41的底部相接触,保温板43固定连接在降温板42的底部,主水道44固定连接在降温板42的底部,主水道44的形状采用螺旋设计,支管45固定连接在主水道44的外部,主水道44的数量≥3个,相邻的主水道44之间通过一个支管45连接,进水管46的一端与最左侧的主水道44固定连接,进水管46的另一端穿过保温板43与外界冷凝设备连接,出水管47的一端与最右侧的主水道44固定连接,出水管47的另一端穿过保温板43与外界冷凝设备连接,主水道44、支管45均设置在保温板43和降温板42围成的空间内部;支架6与机体1固定连接,感应机构5包括红外线传感器51和通电控制器52,红外线传感器51固定连接在机体1的内壁,通电控制器52固定连接在支架
6的外部;竖向固定机构7设置在支架6的外部,竖向固定机构7包括液压缸二71、限制板72,液压缸二71固定连接在支架6的外部,液压缸二7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制板72。
[0040] 横向限制机构8包括安装座81、转轴82、橡胶轮83、限位板84、圆槽85、电流变体86、导电块87,横向限制机构8设置在支架6的外部,安装座81固定连接在支架6的外部,转轴82的两端均转动连接在安装座81内部,橡胶轮83固定连接在转轴82的外部,橡胶轮83不与安装座81接触,橡胶轮83的外部设置有若干橡胶凸起,橡胶轮83与外板接触,限位板84固定连接在转轴82的外部,限位板84的数量≥3个且等角度均匀设置在转轴82的外部,圆槽85开设在安装座81的内部,单个安装座81的内部设置有两个位置对称的圆槽85,转轴82的两端分别穿过对应的圆槽85而与安装座81转动连接,限位板84设置在圆槽85的内侧,电流变体86设置在圆槽85的内侧,导电块87设置在圆槽85的内侧,电流变体86分别与转轴82、导电块87、限位板84接触;一个支架6的外部设置的竖向固定机构7、横向限制机构8的数量相同,竖向固定机构7的数量≥2个,竖向固定机构7对称设置在支架6的外部,横向限制机构8对称设置在支架6的外部;横向限制机构8比竖向固定机构7更靠近支架6的中轴线,限制板72的规格与外板的规格相匹配,限制板72下移可将外板压在其底部,并且限制板72竖截面呈倒“L”形,这样可以限制外板在传送带41左右移动;红外线传感器51与通电控制器52电连接,通电控制器52分别与液压缸二71、导电块87电连接,红外线传感器51的高度与传送带41上运输的外板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当外板运送至触发红外线传感器51时,通电控制器52会控制液压缸二71、导电块87通电,并控制传送带41停止运行;平整感应机构9包括滑套91、接电块一
92、滑杆93、弹簧94、滚轮95、接电块二96、贴标签器97,滑套91固定连接在机体1的内顶部,接电块一92固定连接在滑套91的内底部,滑杆93滑动连接在滑套91的外部,弹簧94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机体1的内顶部,弹簧94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滑杆93的顶部,滚轮95转动连接在滑杆93的外部,接电块二96固定连接在滑杆93的外部,贴标签器97固定连接在机体1的内顶部,接电块一92的规格与接电块二96的规格相匹配,初始状态下滑杆93在弹簧94弹力的作用下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此时接电块一92的规格与接电块二96贴合,并且此时滚轮95在不挤压弹簧94的情况下与外板贴合,接电块一92和接电块二96分离时,贴标签器97会通电对下方的外板进行贴标签;电流变体86材料为石膏、石灰、碳粉和橄榄油,电流变体86在通电状态下呈固态,非通电状态下呈液态。
[0041] 具体的,传送带41对计算机壳体外板进行传输,当外板运送至触发红外线传感器51时,红外线传感器51会发送电信号给通电控制器52,通电控制器52会控制液压缸二71、导电块87通电,并控制传送带41停止运行,液压缸二71通电启动会挤压限制板72,限制板72会对外板进行侧向、竖向的紧固,导电块87通电会使得电流变体86转变成固态,固态的电流变体86会阻碍限位板84的转动趋势,进而会限制转轴82的转动趋势,这样橡胶轮83就不会转动,并且橡胶轮83和其外部的橡胶凸起会限制外板的横向偏移,此时给液压缸一2通电,液压缸一2通电启动会挤压冲压头3,冲压头3会对紧固的外板进行冲压,在冲压过程中,由于冷凝设备一直会通过进水管46和出水管47将源源不断的冷凝水输入主水道44中,冷凝水会在主水道44和支管45内部流动,进而使得降温板42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温度,这样就可以对冲压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中和;冲压完成后,通过通电控制器52控制液压缸二71、导电块87不通电,并控制传送带41重新运行,进而使得竖向固定机构7、横向限制机构8恢复初始状态,这样外板继续被传送,如果有不平整的外板与滚轮95接触,这样就会顶起滑杆93,滑杆93上移会压缩弹簧94,并使得接电块一92、接电块二96分离,这时贴标签器97会对该块外板贴标签。
[0042] 具体使用时,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壳体的成型装置,通过采用运输降温机构4、感应机构5、竖向固定机构7、横向限制机构8等;解决了冲压头与外板粘黏、现有设备无法对外板竖向以及横向进行紧固、无法对外板平整度检测的问题,有效提高了计算机壳体外板在生产过程中的冲压成品率,这样也会有利于冲压头的多次使用,不会出现杂质在其外部,同时也会在冲压完成后及时对外板平整度进行检测,避免有问题的计算机壳体外板进行下一步的生产,更适合实际状况下的使用。
[0043] 请参阅图1和2,运输降温机构4设置在冲压头3的下方;运输降温机构4包括传送带41、降温板42、保温板43、主水道44、支管45、进水管46、出水管47,传送带41设置在机体1的内部,传送带41与机体1不接触,降温板42固定连接在机体1的底部,降温板42设置在传送带
41的下方,降温板42的顶部与传送带41的底部相接触,保温板43固定连接在降温板42的底部,主水道44固定连接在降温板42的底部,主水道44的形状采用螺旋设计,支管45固定连接在主水道44的外部,主水道44的数量≥3个,相邻的主水道44之间通过一个支管45连接,进水管46的一端与最左侧的主水道44固定连接,进水管46的另一端穿过保温板43与外界冷凝设备连接,出水管47的一端与最右侧的主水道44固定连接,出水管47的另一端穿过保温板
43与外界冷凝设备连接,主水道44、支管45均设置在保温板43和降温板42围成的空间内部。
[0044] 在冲压过程中,由于冷凝设备一直会通过进水管46和出水管47将源源不断的冷凝水输入主水道44中,冷凝水会在主水道44和支管45内部流动,进而使得降温板42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温度,这样就可以对冲压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中和;因为主水道44采用螺旋的设计,就会使得冷凝水在主水道44和支管45中流动的时间增长,这样就会使得降温板42一直处于温度较低的状况,更适合实际冲压状况下的温度中和,进一步避免由于冲压头3对壳体外板进行冲击的时候,由于瞬间冲压的压力较大,就会造成壳体外板局部出现发热的情况,并且保温板43也会延缓其内部的温度增高,这些都将降低冷凝设备的电能损耗。
[0045] 请参阅图1、5、6,平整感应机构9包括滑套91、接电块一92、滑杆93、弹簧94、滚轮95、接电块二96、贴标签器97,滑套91固定连接在机体1的内顶部,接电块一92固定连接在滑套91的内底部,滑杆93滑动连接在滑套91的外部,弹簧94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机体1的内顶部,弹簧94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滑杆93的顶部,滚轮95转动连接在滑杆93的外部,接电块二96固定连接在滑杆93的外部,贴标签器97固定连接在机体1的内顶部,接电块一92的规格与接电块二96的规格相匹配,初始状态下滑杆93在弹簧94弹力的作用下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此时接电块一92的规格与接电块二96贴合,并且此时滚轮95在不挤压弹簧94的情况下与外板贴合,接电块一92和接电块二96分离时,贴标签器97会通电对下方的外板进行贴标签。
[0046] 如果有不平整的外板与滚轮95接触,这样就会顶起滑杆93,滑杆93上移会压缩弹簧94,并使得接电块一92、接电块二96分离,这时贴标签器97会对该块外板贴标签;相较于传统的计算机壳体外板冲压设备,本装置可以在冲压完成之后及时的对计算机壳体外板的平整进行检测,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计算机壳体外板生产中的成品率,并且也会避免有不平整的计算机壳体外板流向下一个加工环节的情况,这样的设置也将提高计算机壳体外板的成品产能,并且也会节约后续的不合格计算机壳体外板返工带来的人力物力损耗,更适合实际状况下的使用。
[0047]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