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汽车顶蓬自动组立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913125.8

文献号 : CN11495340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邢涛邢丽萍初丰涛

申请人 : 烟台吉兴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汽车顶蓬自动组立设备,具体涉及汽车配件加工技术领域,包括顶架和移动板,所述顶架的下表面与底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顶架的下表面与四个第二电动液压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本发明通过设置气泵组件、第一气管、第二气管、第三气管、第四气管、活塞筒、第三活塞板、第三活塞杆、第二单向压力阀和吸盘,第二单向压力阀开启,此时外界气体进入气泵组件内,气泵组件排出气体通过第一气管、第二气管和第三气管进入活塞筒内,此时第三活塞板通过第三活塞杆按压吸盘,吸盘表面吸附部件向下与其他部件贴合,通过气压对吸盘进行按压压力较为柔和,不会出现各部位压力差异较大的情况,保证组立过程顺利高质量进行。

权利要求 :

1.一种一体化汽车顶蓬自动组立设备,包括顶架(1)和移动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架(1)的下表面与底架(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顶架(1)的下表面与四个第二电动液压杆(16)的顶端固定连接,四个所述第二电动液压杆(16)的底端与同一中间板(1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板(17)的上表面设置有六个活塞筒(18),六个所述活塞筒(18)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第一气管(19),六个所述第一气管(19)与同一第二气管(20)相连通;

所述第二气管(20)的右端与第三气管(22)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活塞筒(18)的内壁与第三活塞板(28)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活塞板(28)的下表面与第三活塞杆(29)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活塞杆(29)的底端与吸盘(2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吸盘(27)的上表面与第五气管(25)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五气管(25)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单向压力阀(26),所述第三气管(22)的另一端设置有气泵组件(23),所述气泵组件(23)的下表面与顶架(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气泵组件(23)的左侧面设置有第四气管(24),所述第四气管(24)的另一端与第五气管(25)相连通,所述第二气管(2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单向压力阀(21);

所述移动板(4)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第二定位孔(12),所述移动板(4)的背面开设有两个第一定位孔(8),所述第一定位孔(8)内壁设置有第一活塞组件(9),所述第一活塞组件(9)设置在底架(2)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定位孔(12)内壁设置有第二活塞组件(11),所述第二活塞组件(11)设置在底架(2)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活塞组件(9)通过中间管(10)与第二活塞组件(11)相连通;

所述移动板(4)的上表面与四个第一电动液压杆(6)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动液压杆(6)的顶端与放置板(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4)的下表面设置有四个移动轮(13),右侧所述第二活塞组件(11)的正面设置有连接管(14),所述连接管(14)的外表面设置有控制气阀(15);

所述第一活塞组件(9)包括第一活塞框(91),所述第一活塞框(91)设置在底架(2)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活塞框(91)内壁与第一活塞板(92)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板(92)的正面与第一活塞杆(93)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杆(93)设置在第一定位孔(8)内壁,所述第一活塞杆(93)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弹性组件(94),所述第二弹性组件(94)正面的一端与第一活塞框(91)内壁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组件(94)背面的一端与第一活塞板(92)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框(91)与中间管(10)的一端相连通;

所述第二活塞组件(11)包括第二活塞框(111),所述第二活塞框(111)设置在底架(2)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活塞框(111)内壁与第二活塞板(112)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塞板(112)的外表面与第二活塞杆(114)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活塞杆(114)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定位孔(12)内壁,右侧所述第二活塞框(111)与连接管(14)相连通,所述第二活塞框(111)与中间管(10)的一端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汽车顶蓬自动组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2)内壁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导向板(3)的相背面搭接,两个所述导向板(3)的相背面均设置有两个弹性装置(5),所述弹性装置(5)设置在底架(2)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汽车顶蓬自动组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5)包括伸缩杆(51),所述伸缩杆(51)的两端分别与底架(2)和导向板(3)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51)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弹性组件(52),所述第一弹性组件(52)的两端分别与底架(2)和导向板(3)的相对面固定连接。

说明书 :

一种一体化汽车顶蓬自动组立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一体化汽车顶蓬自动组立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在应用干法工艺过程中,先对半硬质聚氨酯发泡复合板材进行加热,控制好加热时间,加热到180‑200度,让这类材料在一定温度作用下处于塑性状态,再将其放到准备好的模具中,施加和护面材料一样的压力,即8到10MPan,塑造成符合相关规定的汽车顶棚形状。随后,利用现代技术以及设备,制成预期的模型,再对其进行针对性冷却处理,在水射流技术作用下,合理切割对应的材料,在边界修整的基础上规范化粘贴各类附件。干法工艺并不复杂,不需要生产或者加工某些材料,降低了在生产汽车顶棚过程中的工作量,安装、切割、模压等才是关键点,但在应用过程中投入的成本比较多,主要用到工作量不大的各类汽车顶棚生产中。
[0003] 湿法工艺,主要是利用液体的成型胶,将应用到汽车顶棚生产中的多种材料粘在一起,比如,无纺布、玻璃纤维。在温度大约为100度的加热模具作用下,成型出湿法骨架,利用聚氨酯复合胶,在湿法骨架面层无纺布上面将相关的织物粘在一起。湿法工艺可以被细化成一步法、两步法,和干法工艺正好相反,湿法工艺主要应用到工作量比较大、造型结构复杂化的汽车顶棚生产中,生产出的顶棚结构有着较好的刚性,投入其中的成本相对较少,但在应用过程中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也会危害人体健康。
[0004] 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410229596.2)公开了汽车工装设备技术领域的一种汽车顶棚树脂板装配机构,包括定位装置、锁紧装置和压合装置,定位装置用于树脂板的定位放置,锁紧装置固定在压合装置的上部,定位装置为手持治具,治具设有铝制把手,手持治具底部中间有固定槽镶件,固定槽镶件内一侧有凸出台阶;锁紧装置通过连接镶件与压合装置连接,锁紧装置包括锁紧气缸、齿轮锁、转轴和齿条,齿轮锁与齿条齿轮啮合,锁紧气缸带动齿条水平运动,齿轮锁为附有锁钩的齿轮,齿轮锁安装在转轴上;压合装置为顶压气缸,顶压气缸安装在固定板上,顶压气缸采用双联气缸,顶压气缸活塞杆前端与连接镶件固定,连接镶件上设有接近开关。本发明具有工艺合理、效率高和安全可靠等优点。
[0005] 现有汽车顶棚组装操作中部件的模压过程部分采用电动液压杆进行,操作过程对部件的压力较为直接且死板,导致整体受压可能存在一定不平衡,或差异较大的情况,同时部分部件的上料过程依靠手动进行可能存在位置偏移,导致后续原料之间的贴合存在错位情况,因此需要一种一体化汽车顶蓬自动组立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6]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体化汽车顶蓬自动组立设备,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汽车顶棚组装操作中部件的模压过程部分采用电动液压杆进行,操作过程对部件的压力较为直接且死板,导致整体受压可能存在一定不平衡,或差异较大的情况,同时部分部件的上料过程依靠手动进行可能存在位置偏移,导致后续原料之间的贴合存在错位情况的问题。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体化汽车顶蓬自动组立设备,包括顶架和移动板,所述顶架的下表面与底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顶架的下表面与四个第二电动液压杆的顶端固定连接,四个所述第二电动液压杆的底端与同一中间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六个活塞筒,六个所述活塞筒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第一气管,六个所述第一气管与同一第二气管相连通。
[0008] 所述第二气管的右端与第三气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活塞筒的内壁与第三活塞板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活塞板的下表面与第三活塞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活塞杆的底端与吸盘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09] 所述吸盘的上表面与第五气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五气管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单向压力阀,所述第三气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气泵组件,所述气泵组件的下表面与顶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气泵组件的左侧面设置有第四气管,所述第四气管的另一端与第五气管相连通,所述第二气管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单向压力阀。
[001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移动板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移动板的背面开设有两个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内壁设置有第一活塞组件,所述第一活塞组件设置在底架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定位孔内壁设置有第二活塞组件,所述第二活塞组件设置在底架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活塞组件通过中间管与第二活塞组件相连通。
[0012]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移动板的上表面与四个第一电动液压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动液压杆的顶端与放置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四个移动轮,右侧所述第二活塞组件的正面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外表面设置有控制气阀。
[0013]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活塞组件包括第一活塞框,所述第一活塞框设置在底架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活塞框内壁与第一活塞板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板的正面与第一活塞杆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杆设置在第一定位孔内壁,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正面的一端与第一活塞框内壁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组件背面的一端与第一活塞板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框与中间管的一端相连通。
[0014]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活塞组件包括第二活塞框,所述第二活塞框设置在底架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活塞框内壁与第二活塞板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塞板的外表面与第二活塞杆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活塞杆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定位孔内壁,右侧所述第二活塞框与连接管相连通,所述第二活塞框与中间管的一端相连通。
[0015]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底架内壁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导向板的相背面搭接,两个所述导向板的相背面均设置有两个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设置在底架的外表面。
[0016]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弹性装置包括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底架和导向板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与底架和导向板的相对面固定连接。
[001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 1、本发明通过设置气泵组件、第一气管、第二气管、第三气管、第四气管、活塞筒、第三活塞板、第三活塞杆、第一单向压力阀、第二单向压力阀和吸盘,气泵组件工作的同时直接通过第四气管和第五气管对吸盘中气体进行抽吸,此时吸盘对部件进行吸附,同时在吸盘内部压力降低后,第二单向压力阀开启,此时外界气体进入气泵组件内,气泵组件排出气体通过第一气管、第二气管和第三气管进入活塞筒内,此时第三活塞板通过第三活塞杆按压吸盘,吸盘表面吸附部件向下与其他部件贴合,通过气压对吸盘进行按压压力较为柔和,不会出现各部位压力差异较大的情况,保证组立过程顺利高质量进行;
[0019] 2、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活塞框、第二活塞框、第一活塞板、第二活塞板、第二弹性组件、第三弹性组件、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当移动板向后移动,同时第一活塞杆进入第一定位孔后,第一活塞杆带动第一活塞板向后移动,此时第一活塞框内部气体转移至第二活塞框内,第二活塞杆靠近移动板并进入第二定位孔内,在移动板向后移动过程自动实现对其的定位,保证移动过程部件的上料精准稳定进行,使整体操作更为顺利简单同时保证后续加工精度;
[0020] 3、本发明通过设置导向板、伸缩杆、第一弹性组件、中间管和控制气阀,在移动板向后移动进行送料时首先与导向板接触,实现对移动板移动过程的导向,保证移动板顺利精准移动,在需将移动板向前取出时,直接打开控制气阀,此时控制气阀将第二活塞框内部气体排出,然后第三弹性组件带动第二活塞板移动,实现第二活塞杆与第二定位孔的分离,使本装置对移动板的取出和推动放置过程均较为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本发明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为本发明俯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3为本发明A部分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4为本发明B部分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5为本发明活塞筒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 图6为本发明移动板后视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7为本发明第一活塞框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 图中:1、顶架;2、底架;3、导向板;4、移动板;5、弹性装置;51、伸缩杆;52、第一弹性组件;6、第一电动液压杆;7、放置板;8、第一定位孔;9、第一活塞组件;91、第一活塞框;92、第一活塞板;93、第一活塞杆;94、第二弹性组件;10、中间管;11、第二活塞组件;111、第二活塞框;112、第二活塞板;113、第三弹性组件;114、第二活塞杆;12、第二定位孔;13、移动轮;14、连接管;15、控制气阀;16、第二电动液压杆;17、中间板;18、活塞筒;19、第一气管;20、第二气管;21、第一单向压力阀;22、第三气管;23、气泵组件;24、第四气管;25、第五气管;26、第二单向压力阀;27、吸盘;28、第三活塞板;29、第三活塞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0] 实施例一:
[0031]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体化汽车顶蓬自动组立设备,包括顶架1和移动板4,顶架1的下表面与四个第二电动液压杆16的顶端固定连接,四个第二电动液压杆16的底端与同一中间板1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二电动液压杆16,第二电动液压杆16用于控制中间板17和吸盘27实现大幅度的竖直方向移动,中间板17的上表面设置有六个活塞筒18,六个活塞筒18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第一气管19,通过设置活塞筒18、第三活塞板28和第三活塞杆29,在气泵组件23排出气体的同时控制活塞筒18内部气压增大并控制第三活塞板28和第三活塞杆29向下移动,可实现在吸盘27吸附部件后向下实现按压,六个第一气管19与同一第二气管20相连通。
[0032] 第二气管20的右端与第三气管22的一端相连通,活塞筒18的内壁与第三活塞板28的外表面滑动连接,第三活塞板28的下表面与第三活塞杆29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三活塞杆29的底端与吸盘2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33] 吸盘27的上表面与第五气管25的一端相连通,第五气管25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单向压力阀26,通过设置第二单向压力阀26,在吸盘27与部件接触无法进气时,此时第二单向压力阀26开启实现外部气体进入气泵组件23内,第三气管22的另一端设置有气泵组件23,通过设置气泵组件23,气泵组件23通过吸盘27对部件进行吸附抓取的同时可将气体排入活塞筒18内,气泵组件23的下表面与顶架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34] 如图4所示,气泵组件23的左侧面设置有第四气管24,第四气管24的另一端与第五气管25相连通,第二气管2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单向压力阀21,通过设置第一单向压力阀21,在活塞筒18内部压力增大至一定程度后,第一单向压力阀21开启,可保证气泵组件23持续的进行排气。
[0035] 实施例二:
[0036]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1、图3、图6和图7所示,顶架1的下表面与底架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移动板4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第二定位孔12,移动板4的背面开设有两个第一定位孔8,通过设置第一定位孔8和第一活塞杆93,第一活塞杆93进入第一定位孔8内时,可避免移动板4出现左右方向的移动,第一定位孔8内壁设置有第一活塞组件9,第一活塞组件9设置在底架2的上表面,第二定位孔12内壁设置有第二活塞组件11,第二活塞组件11设置在底架2的上表面,第一活塞组件9通过中间管10与第二活塞组件11相连通。
[0037] 如图3和图6所示,移动板4的上表面与四个第一电动液压杆6的底端固定连接,第一电动液压杆6的顶端与放置板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电动液压杆6,第一电动液压杆6用于控制放置板7进行竖直方向的移动,移动板4的下表面设置有四个移动轮13,右侧第二活塞组件11的正面设置有连接管14,连接管14的外表面设置有控制气阀15,通过设置控制气阀15,控制气阀15开启,第二活塞框111内部气体顺利排出。
[0038] 如图2和图7所示,第一活塞组件9包括第一活塞框91,第一活塞框91设置在底架2的上表面,通过设置第一活塞框91和第一活塞板92,在第一活塞杆93被移动板4挤压后,第一活塞板92将第一活塞框91内部气体挤压转移至第二活塞框111内部,第一活塞框91内壁与第一活塞板92的外表面滑动连接,第一活塞板92的正面与第一活塞杆93的背面固定连接,第一活塞杆93设置在第一定位孔8内壁,第一活塞杆93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弹性组件94,通过设置第二弹性组件94,用于在移动板4与第一活塞杆93分离后,第二弹性组件94带动第一活塞杆93复位,第二弹性组件94正面的一端与第一活塞框91内壁的正面固定连接,第二弹性组件94背面的一端与第一活塞板92的正面固定连接,第一活塞框91与中间管10的一端相连通。
[0039] 如图7所示,第二活塞组件11包括第二活塞框111,通过设置第二活塞框111、第二活塞板112和第二活塞杆114,在第二活塞框111内部压力增大的同时可控制第二活塞板112和第二活塞杆114靠近移动板4移动,通过设置第二定位孔12和第二活塞杆114,在第二活塞杆114进入第二定位孔12内后,实现对移动板4前后方向的限位,第二活塞框111设置在底架2的上表面,第二活塞框111内壁与第二活塞板112的外表面滑动连接,第二活塞板112的外表面与第二活塞杆114的一端相连通,第二活塞杆114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定位孔12内壁,右侧第二活塞框111与连接管14相连通,第二活塞框111与中间管10的一端相连通。
[0040] 实施例三:
[0041]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2和图3所示,底架2内壁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导向板3的相背面搭接,两个导向板3的相背面均设置有两个弹性装置5,弹性装置5设置在底架2的外表面,通过设置导向板3,导向板3在与移动板4接触时,对移动板4向后移动起到导向作用,保证移动板4顺利移动并位于两导向板3中间位置。
[0042] 如图3所示,弹性装置5包括伸缩杆51,伸缩杆51的两端分别与底架2和导向板3的相对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伸缩杆51和第一弹性组件52,伸缩杆51保证导向板3被挤压时可顺利稳定靠近底架2移动,第一弹性组件52对导向板3施加弹力,保证导向板3与移动板4之间保持稳定接触,伸缩杆51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弹性组件52,第一弹性组件52的两端分别与底架2和导向板3的相对面固定连接。
[0043] 本发明工作原理:直接推动移动板4向后移动,移动板4首先与导向板3接触,当导向板3向后移动至与第一活塞杆93接触时,第一活塞杆93和第一活塞板92被挤压,第一活塞板92将第一活塞框91内部气体挤压转移至第二活塞框111内部,第二活塞框111内部气体增大的同时控制第二活塞板112和第二活塞杆114靠近移动板4移动,当第二定位孔12位置与第二活塞杆114位置对应时,此时第二活塞杆114进入第二定位孔12内,此时完成对移动板4的移动和定位,随后控制第二电动液压杆16带动中间板17向下移动,当吸盘27移动至与部件对应位置后,此时控制杆第二电动液压杆16停止工作,随后控制气泵组件23工作,气泵组件23通过第四气管24和第五气管25抽吸吸盘27内部空气,此时吸盘27内部气压降低的同时吸附在部件表面,吸盘27稳定吸附后,控制气泵组件23停止工作,打开控制气阀15,此时第一活塞框91内部气体排出,第三弹性组件113带动第二活塞杆114与第二定位孔12分离,然后将移动板4向前取出,随后将另外部件放在放置板7表面,随后重复上述移动板4移动过程,最后控制气泵组件23继续工作,气泵组件23出气端通过第一气管19、第二气管20和第三气管22将气体通入活塞筒18内,第三活塞板28通过第三活塞杆29推动吸盘27向下移动,实现对两部件之间的按压。
[0044] 综上可得,本发明中:
[0045] 本发明通过设置气泵组件23、第一气管19、第二气管20、第三气管22、第四气管24、活塞筒18、第三活塞板28、第三活塞杆29、第一单向压力阀21、第二单向压力阀26和吸盘27,气泵组件23工作的同时直接通过第四气管24和第五气管25对吸盘27中气体进行抽吸,此时吸盘27对部件进行吸附,同时在吸盘27内部压力降低后,第二单向压力阀26开启,此时外界气体进入气泵组件23内,气泵组件23排出气体通过第一气管19、第二气管20和第三气管22进入活塞筒18内,此时第三活塞板28通过第三活塞杆29按压吸盘27,吸盘27表面吸附部件向下与其他部件贴合,通过气压对吸盘27进行按压压力较为柔和,不会出现各部位压力差异较大的情况,保证组立过程顺利高质量进行。
[0046] 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活塞框91、第二活塞框111、第一活塞板92、第二活塞板112、第二弹性组件94、第三弹性组件113、第一活塞杆93、第二活塞杆114、第一定位孔8和第二定位孔12,当移动板4向后移动,同时第一活塞杆93进入第一定位孔8后,第一活塞杆93带动第一活塞板92向后移动,此时第一活塞框91内部气体转移至第二活塞框111内,第二活塞杆114靠近移动板4并进入第二定位孔12内,在移动板4向后移动过程自动实现对其的定位,保证移动过程部件的上料精准稳定进行,使整体操作更为顺利简单同时保证后续加工精度。
[0047] 本发明通过设置导向板3、伸缩杆51、第一弹性组件52、中间管10和控制气阀15,在移动板4向后移动进行送料时首先与导向板3接触,实现对移动板4移动过程的导向,保证移动板4顺利精准移动,在需将移动板4向前取出时,直接打开控制气阀15,此时控制气阀15将第二活塞框111内部气体排出,然后第三弹性组件113带动第二活塞板112移动,实现第二活塞杆114与第二定位孔12的分离,使本装置对移动板4的取出和推动放置过程均较为简单方便。
[0048]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0049] 其次:本发明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发明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0050]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