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素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893308.8

文献号 : CN11497414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蒲洋王然龙袁海江

申请人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像素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其中,像素驱动电路应用于驱动电泳粒子,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用于形成驱动电泳粒子移动的电场,第二电极连接公共端,公共端用于向第二电极提供公共电压,第一供电模块连接第一电极,第一供电模块向第一电极输出第一电压,第一电压小于公共电压;第二供电模块连接第一电极,第二供电模块向第一电极输出第二电压,第二电压大于公共电压;维持模块连接第一电极,向第一电极输出维持电压;其中,第一供电模块、第二供电模块和维持模块同一时刻只有一个向第一电极供电。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驱动电泳粒子移动。

权利要求 :

1.一种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应用于驱动电泳粒子,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用于形成驱动电泳粒子移动的电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公共端,所述公共端用于向所述第二电极提供公共电压,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一供电模块,所述第一供电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一供电模块用于响应第一控制信号,向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小于所述公共电压;

第二供电模块,所述第二供电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供电模块用于响应第二控制信号,向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第二电压,所述第二电压大于所述公共电压;以及维持模块,所述维持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维持模块用于响应维持信号,向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维持电压,所述维持电压用于维持所述电泳粒子的位置状态;所述维持模块包括第一维持开关、存储电容和第二维持开关,所述第一维持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供电维持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控制端用于响应第一维持信号,以将所述第一供电维持端的电压提供至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一供电维持端的电压为所述维持电压;所述存储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维持开关的控制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供电维持端;所述第二维持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供电维持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维持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二维持开关的控制端用于响应第二维持信号,以将所述第二供电维持端的电压提供至所述存储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供电维持端的电压与所述第一供电维持端的电压之和大于所述第一维持开关的阈值电压;

其中,所述第一供电模块、所述第二供电模块和所述维持模块同一时刻只有一个向所述第一电极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维持开关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供电模块的控制端连接同一控制线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供电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控制端用于响应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将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第一电压提供至所述第一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像素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电模块包括: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供电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控制端用于响应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将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第二电压提供至所述第一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维持电压大于所述公共电压,且所述维持电压和所述公共电压之间的压差小于所述第二电压和所述公共电压之间压差。

6.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像素驱动电路,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对置基板和阵列基板,所述对置基板和所述阵列基板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对置基板设置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开口区和位于相邻所述开口区之间的非开口区,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上的多个电泳单元,每个所述电泳单元对应一所述开口区,所述电泳单元包括:环形支撑柱,所述环形支撑柱在所述对置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非开口区内,并围设所述开口区,所述环形支撑柱围设形成容置空间;

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于所述环形支撑柱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并能够产生水平电场;

若干电泳粒子,设于所述环形支撑柱的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电泳粒子能够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的水平电场驱动下,进行水平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若干电泳粒子,所述环形支撑柱围设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容放电泳粒子,所述电泳粒子为黑色电泳粒子。

8.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驱动方法包括:获取第一控制信号,依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供电模块向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第一电压,使所述电泳粒子分布于所述开口区;

获取第二控制信号,依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二供电模块向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第二电压,使所述电泳粒子聚集于所述非开口区;

获取维持信号,依据所述维持信号控制所述维持模块向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维持电压,使所述电泳粒子维持当下的位置状态。

说明书 :

像素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显示驱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像素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显示领域,在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的显示面板中,通常设置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显示器,LCD显示器由于液晶无法完全阻断光线,导致颜色的对比度较低。并且还需要在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的表面设置偏光片,通过偏光片来进一步控制光线的通过。这种方式由于需要设置较多的偏光片,结构更加复杂。为此,使用电泳粒子来取代液晶分子,但是目前对于驱动电泳粒子的移动还缺少有效方案。
[0003]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主要作用于减少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0004]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像素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能够有效驱动电泳粒子移动。
[000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应用于驱动电泳粒子,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用于形成驱动电泳粒子移动的电场,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公共端,所述公共端用于向所述第二电极提供公共电压,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
[0006] 第一供电模块,所述第一供电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一供电模块用于响应第一控制信号,向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小于所述公共电压;
[0007] 第二供电模块,所述第二供电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供电模块用于响应第二控制信号,向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第二电压,所述第二电压大于所述公共电压;以及[0008] 维持模块,所述维持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维持模块用于响应维持信号,向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维持电压,所述维持电压用于维持所述电泳粒子的位置状态;
[0009] 其中,所述第一供电模块、所述第二供电模块和所述维持模块同一时刻只有一个向所述第一电极供电。
[0010] 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维持模块包括:
[0011] 第一维持开关,所述第一维持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供电维持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控制端用于响应第一维持信号,以将所述第一供电维持端的电压提供至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一供电维持端的电压为所述维持电压。
[0012] 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维持模块还包括:
[0013] 存储电容,所述存储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维持开关的控制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供电维持端;
[0014] 第二维持开关,所述第二维持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供电维持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维持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二维持开关的控制端用于响应第二维持信号,以将所述第二供电维持端的电压提供至所述存储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供电维持端的电压与所述第一供电维持端的电压之和大于所述第一维持开关的阈值电压。
[0015] 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第二维持开关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供电模块的控制端连接同一控制线路。
[0016] 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第一供电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供电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控制端用于响应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将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第一电压提供至所述第一电极。
[0017] 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第二供电模块包括: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供电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控制端用于响应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将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第二电压提供至所述第一电极。
[0018] 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维持电压大于所述公共电压,且所述维持电压和所述公共电压之间的压差小于所述第二电压和所述公共电压之间压差。
[0019]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应用于如上文所述的像素驱动电路,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对置基板和阵列基板,所述对置基板和所述阵列基板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对置基板设置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开口区和位于相邻所述开口区之间的非开口区,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上的多个电泳单元,每个所述电泳单元对应一所述开口区,所述电泳单元包括:
[0020] 环形支撑柱,所述环形支撑柱在所述对置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非开口区内,并围设所述开口区,所述环形支撑柱围设形成容置空间;
[0021] 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于所述环形支撑柱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并能够产生水平电场;
[0022] 若干电泳粒子,设于所述环形支撑柱的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电泳粒子能够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的水平电场驱动下,进行水平移动。
[0023] 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若干电泳粒子,所述环形支撑柱围设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容放电泳粒子,所述电泳粒子为黑色电泳粒子。
[0024]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所述驱动方法应用于如上文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0025] 获取第一控制信号,依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供电模块向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第一电压,使所述电泳粒子分布于所述开口区;
[0026] 获取第二控制信号,依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二供电模块向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第二电压,使所述电泳粒子聚集于所述非开口区;
[0027] 获取维持信号,依据所述维持信号控制所述维持模块向所述第一电极输出维持电压,使所述电泳粒子维持当下的位置状态。
[0028]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第一供电模块、第二供电模块和维持模块均连接于第一电极。第一供电模块工作时,第一供电模块输出的第一电压提供至第一电极,第一电压小于公共电压,即第一电极的电压小于第二电极的电压。如此,形成第二电极到第一电极的电场,驱动电泳离子由第二电极移动至第一电极。第二供电模块工作时,第二供电模块输出的第二电压提供至第二电极,第二电压大于公共电压,即第一电极的电压大于第二电极的电压。如此,形成第一电极到第二电极的电场,驱动电泳离子由第一电极移动至第二电极。在维持模块工作时,第一电极的电压为维持电压,在维持电压的作用下,电泳粒子保持当下的位置状态。由此,本技术方案,通过第一供电模块、第二供电模块和维持模块的作用,能够更加有效的驱动电泳离子移动。
[0029]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0030]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0031] 图1是本申请中第一实施例像素驱动电路的连接示意图。
[0032] 图2是本申请图1中第一供电模块工作时的电路开关状态示意图。
[0033] 图3是本申请图1中第二供电模块工作时的电路开关状态示意图。
[0034] 图4是本申请图1中维持模块工作时的电路开关状态示意图。
[0035] 图5是本申请图1的时序控制图。
[0036] 图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7是本申请图6中对置基板和阵列基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8] 图8是本申请图6中环形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9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0040]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41] 10、第一电极;20、第二电极;30、第一供电模块;40、第二供电模块;50、维持模块;Vcom、公共端;C、存储电容;60、对置基板;70、阵列基板;80、光线;
[0042] T1、第一控制开关;Vini、第一供电端;T2、第二控制开关;Vdata、第二供电端;M1、第一维持开关;M2、第二维持开关;Vdd、第一供电维持端;Vss、第二供电维持端;
[0043] 601、开口区;602、非开口区;610、第二衬底;620、黑色矩阵层;630、彩膜层;701、容置空间;701a、显示区;701b、避让区;710、环形支撑柱;720、电泳粒子;730、钝化层;731、第一通孔;732、第二通孔;740、源极;741、漏极;750、有源层;760、绝缘层;770、栅极;780、第一衬底。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尽管本申请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方式,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申请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申请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0045]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申请的每个实施方式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0046]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0047]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示例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的描述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附图仅为本申请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0048]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0049] 实施例一
[0050] 参阅图1和图6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应用于驱动电泳粒子,电泳粒子设置在显示面板中。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用于形成驱动电泳粒子720移动的电场,第二电极20连接公共端Vcom,公共端Vcom用于向第二电极20提供公共电压,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一供电模块30、第二供电模块40和维持模块50。其中,第一供电模块30、第二供电模块40和维持模块50同一时刻只有一个向第一电极10供电。通过第一供电模块30、第二供电模块40和维持模块50三个模块的切换,输出不同的电压,驱动电泳离子水平方向上移动。其中,水平方向是指垂直于光线80透射于显示面板的方向。
[0051] 第一供电模块30连接第一电极10,第一供电模块30用于响应第一控制信号,向第一电极10输出第一电压,第一电压小于公共电压;此时,第一电极10的电压小于第二电极20的电压。形成第二电极20到第一电极10的电场,驱动电泳离子由第二电极20移动至第一电极10。这种移动是将电泳粒子720分散在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之间,完成对光线80的遮挡。当然,也可以使第一电压更小,增加电压差,驱动电泳粒子720向第一电极10聚集。通过电泳粒子720聚集在第一电极10附近,而在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的显示区701a位置没有电泳粒子720,使光线80穿过。
[0052] 第二供电模块40连接第一电极10,第二供电模块40用于响应第二控制信号,向第一电极10输出第二电压,第二电压大于公共电压;此时,第一电极10的电压大于第二电极20的电压。形成第一电极10到第二电极20的电场,驱动电泳离子由第一电极10移动至第二电极20聚集。这样,电泳粒子720聚集在第二电极20附近,而在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的显示区701a位置没有电泳粒子720,使光线80穿过,完成光线80的透射。
[0053] 维持模块50连接第一电极10,维持模块50用于响应维持信号,向第一电极10输出维持电压,维持电压用于维持电泳粒子720的位置状态;此时,在维持模块50工作时,第一电极10的电压为维持电压,在维持电压的作用下,电泳粒子720保持当下的位置状态。维持电压一般略大于第二电极20的电压,形成一个第一电极10指向第二电极20的电场,避免电泳粒子720没有力量束缚而自由扩散。但是,这种维持力较小,不足以使电泳粒子720克服阻力,而只能保持电泳粒子720的当下状态不变。
[0054]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供电模块30、第二供电模块40和维持模块50均连接于第一电极10。第一供电模块30工作时,第一供电模块30输出的第一电压提供至第一电极10,第一电压小于公共电压,即第一电极10的电压小于第二电极20的电压。如此,形成第二电极20到第一电极10的电场,驱动电泳离子由第二电极20移动至第一电极10。第二供电模块40工作时,第二供电模块40输出的第二电压提供至第二电极20,第二电压大于公共电压,即第一电极10的电压大于第二电极20的电压。如此,形成第一电极10到第二电极20的电场,驱动电泳离子由第一电极10移动至第二电极20。在维持模块50工作时,第一电极10的电压为维持电压,在维持电压的作用下,电泳粒子720保持当下的位置状态。由此,本技术方案,通过第一供电模块30、第二供电模块40和维持模块50的作用,能够更加有效的驱动电泳离子移动。
[0055] 参阅图4所示,为了更好的使维持模块50发挥作用,维持模块50包括:第一维持开关M1。第一维持开关M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供电维持端Vdd,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极10,控制端用于响应第一维持信号,以将第一供电维持端Vdd的电压提供至第一电极10,第一供电维持端Vdd的电压为维持电压。一般维持电压的大小为3‑6伏,公共电压为0‑3伏。维持电压和公共电压的电压差为0‑6伏。在这个电压差的范围内保证电泳粒子720当下的位置状态。
[0056] 为了保证第一维持开关M1在维持阶段处于常开状态,维持模块50还包括:存储电容C和第二维持开关M2。
[0057] 存储电容C的一端连接第一维持开关M1的控制端,另一端连接第一供电维持端Vdd;第二维持开关M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供电维持端Vss,第二端连接第一维持开关M1的控制端,第二维持开关M2的控制端用于响应第二维持信号,以将第二供电维持端Vss的电压提供至存储电容C的一端,第二供电维持端Vss的电压与第一供电维持端Vdd的电压之和大于第一维持开关M1的阈值电压。
[0058] 第二维持信号一般为高电平,12伏或者15伏。在第二维持信号的作用下,第二维持开关M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导通,第二供电维持端Vss的电压保存在存储电容C的上。此时,第一供电维持端Vdd的电压也作用在存储电容C上,这样存储电容C的电压为第二供电维持端Vss的电压与第一供电维持端Vdd的电压之和。第二供电维持端Vss的电压与第一供电维持端Vdd的电压之和形成的信号为第一维持信号,为了保证第一维持开关M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导通,将第二供电维持端Vss的电压与第一供电维持端Vdd的电压之和大于第一维持开关M1的阈值电压。这样,第一供电维持端Vdd的电压可以输出至第一电极10上。
[0059] 参阅图2和图5所示,为了使第一供电模块30有效发挥供电作用,第一供电模块30包括:第一控制开关T1,第一控制开关T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供电端Vini,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极10,控制端用于响应第一控制信号,以将第一供电端Vini的第一电压提供至第一电极10。此时,可以是第一供电模块30单独向第一电极10提供电压,使第一电压小于公共电压。
[0060] 此外,也可以是,第一供电模块30和维持模块50联合起来,向第一电极10输出电压,这样,第一电极10的电压等于第一电压与维持电压之和。其中,第一电压是负压,维持电压是正压,两者之和依然小于公共电压。
[0061] 参阅图3和图5所示,为了使第二供电模块40有效发挥供电作用,第二供电模块40包括:第二控制开关T2,第二控制开关T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供电端Vdata,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极10,控制端用于响应第二控制信号,以将第二供电端Vdata的第二电压提供至第一电极10。第二控制信号可以单独作用在第二供电模块40上,驱动第二供电模块40的第二电压输出至第一电极10。
[0062] 为了简化电路设计,第二控制信号还可以输出至维持模块50的第二维持开关M2上。第二维持开关M2的控制端和第二供电模块40的控制端连接同一控制线路。这样,第二供电模块40工作时,第二维持开关M2也是打开的,保证维持电压保存在存储电容C的一端,同时由于第二维持开关M2的常开,将第一维持开关M1的控制端的电压拉低至第二供电维持端Vss的电压。第二供电维持端Vss的电压为低电压,第一维持开关M1断开。此时,第一电极10只有第二供电模块40的第二电压。在第二供电模块40停止工作时,第二维持开关M2断开,存储电容C放电,第一维持开关M1的控制端的电压变为第二供电维持端Vss的电压与第一供电维持端Vdd的电压之和,进而实现第一维持开关M1的导通,第一电极10形成维持电压。
[0063] 为了保证维持电压能够发挥维持作用,需要维持电压和公共电压之间形成电场,但是电场的强度又不能太高,否则容易驱动电泳粒子720向第二电极20移动。为此,维持电压大于公共电压,且维持电压和公共电压之间的压差小于第二电压和公共电压之间压差。这样,维持电压和公共电压之间有压差,从而形成电场,但是又避免了电场的强度太大,造成电泳粒子720向第二电极20移动聚集的情况。
[0064] 实施例二
[0065] 参阅图6和图7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对置基板60和阵列基板70,对置基板60和阵列基板70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对置基板60和阵列基板70具有相对设置的内环面,对置基板60设置有多个开口区601,多个开口区601矩阵排列于对置基板60的内环面,一个开口区601为一个独立的光线80透过区。相邻开口区601之间的非开口区602。阵列基板70包括第一衬底780及设置于第一衬底780上的多个电泳单元,每个电泳单元对应一开口区601。第一衬底780一般为透明基板。x方向为水平方向,y方向为竖直方向。
[0066] 电泳单元包括:环形支撑柱710、若干电泳粒子720、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环形支撑柱710支撑形成一个围绕开口区601的容置空间701,电泳粒子720放置容置空间701中。电泳粒子720(particle electrophoresis)是直径1~10um颗粒物质。通过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施加不同电压,从而在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之间形成电场,电泳粒子720在电场作用下向第一电极10或第二电极20移动。
[0067] 具体地,环形支撑柱710在对置基板60上的正投影位于非开口区602内,并围设开口区601。环形支撑柱710设于开口区601的两侧的非开口区602,并抵接于对置基板60的下表面;从而环形支撑柱710和对置基板60的下表面形成一个密闭的容置空间701,电泳粒子720设于容置空间701内,防止电泳粒子720泄漏。
[0068] 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间隔设置,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分设于环形支撑柱710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并能够产生水平电场;若干电泳粒子720设于环形支撑柱710的容置空间701内,且电泳粒子720能够在所述第一电极10和所述第二电极20之间形成的水平电场驱动下,进行水平移动。其中,水平分布是指电场的方向和光线80的穿过对置基板60的方向垂直。水平分布电场强度更强,且垂直方向电场分量很小或者没有垂直分量,电泳粒子720运动更加易于控制,而且,能够降低显示能耗。
[0069]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电泳粒子720水平移动的方式来控制光线80穿过对置基板60的开口区601。在需要光线80透射时,在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上施加电压,从而在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之间的容置空间701形成电场,电泳粒子720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第一电极10或第二电极20移动。在电泳粒子720聚集在一边后,开口区601不存在电泳粒子720,如此,减少了对光线80的遮挡,保证光线80的透射。在需要遮挡光线80时,在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上施加反向电压,电场的方向反向,这样电泳粒子720在容置空间701内扩散,开口区601对应位置分布有电泳粒子720,对开口区601的光线80进行了遮挡,光线80无法透射。本技术方案通过电泳粒子720来控制光线80透射,减少了偏光片的设置,结构更加简单。
[0070] 进一步地,环形支撑柱710的截面为柱形结构,环形支撑柱710的表面与对置基板60的表面基本垂直,或者就理解为垂直。如此,可以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的两表面是相互平行的,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形成的电场是和光线80的出射方向垂直。保证电泳粒子720在较短的路径上移动,减少电场作用力的分散,降低能耗。
[0071]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不需要设置偏光片来控制光线80的透射或截止,减少由于设置偏光片而造成的光线80吸收,提高光线80的透过率。
[0072] 并且,由于不需要偏光片来配合控制光线80的透射,从而还能够减少显示面板的厚度。
[0073] 为了提高在开口区601的光线80透过率,容置空间701包括有显示区701a和至少一避让区701b,显示区701a和避让区701b相连通,显示区701a和开口区601在第一衬底780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合;经过显示区701a的光线80也经过开口区601,如果显示区701a被遮挡,则光线80无法经开口区601射出。避让区701b在第一衬底780上的正投影位于非开口区602在第一衬底780上的正投影内;其中,若干电泳粒子720能够在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之间形成的水平电场作用下完全聚集在避让区701b或向显示区701a分散。如此,电泳粒子720聚集在避让区701b时,在显示区701a的位置不存在黑色电泳粒子720的遮挡,光线80可以顺利穿过开口区601。
[0074] 也就是说显示区701a位于开口区601的正下方,避让区701b位于非开口区602的正下方,避让区701b用于供电泳粒子720聚集。可以设置两个避让区701b,即在第一电极10一侧设置一个避让区701b,在第二电极20的一侧也设置一个避让区701b,电泳粒子720可以聚集在第一电极10的一侧,也可以聚集在第二电极20的一侧。
[0075] 也就是说,环形支撑柱710的至少一侧更加远离开口区601的中心线,这样在电泳粒子720移动向第一电极10或者第二电极20时,电泳粒子720可以聚集在避让区701b,光线80在经过开口区601时,没有电泳粒子720的遮挡,进而可以提高光线80的透过率。
[0076] 为了提高电场强度,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的至少部分设于环形支撑柱710的内环面。这样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能够更加靠近电泳粒子720,一般在越靠近第一电极10或者第二电极20的位置,电场强度更强。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设置在环形支撑柱710的内环面,能够提供更强的电场,便于电泳粒子720的受力移动。
[0077] 并且,为了减少电泳粒子720对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的侵蚀,在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的表面还设置一层保护膜,保护膜用于保护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的表面,避免电泳粒子720的侵蚀。
[0078] 另外,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还可以设置在环形支撑柱710的外环面。这样能够缩短第一电极10和漏极741之间、以及第二电极20和公共端Vcom之间的距离,提高漏极741到第一电极10、以及公共端Vcom到第二电极20的电信号传输速度。还能够避免电泳粒子720对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的侵蚀。
[0079]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其中一个可以设置在环形支撑柱710的内环面,另一个设置在环形支撑柱710的外环面。这样设置结构更加灵活。
[0080] 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是通过先镀膜,然后在刻蚀的方式完成加工的。在设置环形支撑柱710与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时,可以在阵列基板70的钝化层730上先设置导电层,在导电层上设置环形支撑柱710,加工出环形支撑柱710后,再进行环形支撑柱710的内环面镀膜。如此,第一电极10穿设于环形支撑柱710和钝化层730之间的位置,并延伸至漏极741,第二电极20穿设于环形支撑柱710和钝化层730之间的位置,并延伸至第二电极20。这种方式中,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的延伸路径较短,能够提高电信号的传递效率。但是,这种结构中需要两次镀制导电层才能完成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的设置,通过两次镀膜将环形支撑柱710的内外导电层连接起来,加工过程步骤繁琐。
[0081] 为此,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均包括内电极、外电极以及连接内电极和外电极的连接电极;其中,内电极设于环形支撑柱710的内环面,连接电极设于环形支撑柱710的顶面,外电极设于环形支撑柱710的外环面。这样,第一电极10穿设于环形支撑柱710和对置基板60之间的位置,并沿环形支撑柱710的外环面延伸至漏极741,第二电极20穿设于环形支撑柱710和对置基板60之间的位置,并沿环形支撑柱710的外环面延伸至公共端Vcom。这种设置方式中,先设置环形支撑柱710,再进行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的设置,这种加工过程,只需要镀膜一次就可以完成导电层的设置,相比两次镀膜的方式效率更高。
[0082] 其中这种结构中,在环形支撑柱710的内外环面均设置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的情况下,第一电极10设置有两层,第二电极20也设置有两层,通过这样的两层设置,相当于电场强度翻倍,进一步地提高电场强度,提高驱动电力粒子移动的作用力。
[0083]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正常工作。电泳单元还包括驱动晶体管及公共端Vcom;驱动晶体管及公共端Vcom位于环形支撑柱710靠近第一衬底780的一侧,并与第一衬底780之间形成有钝化层730;驱动晶体管和公共端Vcom在第一衬底780上的正投影位于非开口区602在第一衬底780上的正投影内;其中,第一电极10的外电极贯穿钝化层730并与驱动晶体管的漏极741连接,第二电极20和外电极贯穿钝化层730并与公共端Vcom连接。通过驱动晶体管的漏极741给第一电极10供电,通过公共端Vcom给第二电极20供电。并且驱动晶体管设置在非开口区602,能够避免影响光线80的透射。
[0084] 其中,钝化层730为氧化硅层或者是氮化硅层,也可以是氧化硅层和氮化硅层共同组成。钝化层730用于保护阵列基板70表面的各种线路。
[0085] 公共端Vcom与漏极741同层设置且相互间隔,保证两者能够经过同一道工序完成加工,并且可以接收电压大小不同的控制信号。钝化层730覆盖住了源极740和漏极741、以及公共端Vcom的上表面。其中,源极740和漏极741、以及公共端Vcom的材质一般相同。为了保证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能够连接到漏极741和公共端Vcom,钝化层730在位于漏极741的位置开设第一通孔731,在公共端Vcom的位置开设第二通孔732,通过第一通孔731显露漏极741,通过第二通孔732显露公共端Vcom;这样,第一电极10可以延伸至漏极741的第一通孔731位置,并覆盖在漏极741上,实现和漏极741的连接。第二电极20可以延伸至公共端Vcom的第二通孔732位置,并覆盖在公共端Vcom上,实现和公共端Vcom的连接。
[0086] 漏极741和公共端Vcom均为可以导电的金属材料,例如铜、铝或者钼等。通过漏极741可以给第一电极10供电,通过公共端Vcom给第二电极20供电。利用漏极741和公共端Vcom能够充分利用显示面板的结构设计,减少连接其它电源或者更改布线设计而造成的复杂性。
[0087] 当然,第一电极10也可以连接源极740,通过源极740给第一电极10供电。
[0088] 其中,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提供的电压大小是不同的。例如,第一电极10的电压大于第二电极20的电压,这样形成电场的方向是由第一电极10指向第二电极20的,电泳粒子720沿着电场的方向移动,由第一电极10移动至第二电极20,电泳粒子720聚集在靠近第二电极20的避让区701b,这样开口区601的透光位置显露出来,光线80透射于开口区601。
[0089] 在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上施加反向电压后,电场的方向由第二电极20指向第一电极10,电泳粒子720由第二电极20移动至第一电极10,通过控制电压的大小和电场的施加时间,能够控制电泳粒子720的移动距离。使电泳粒子720散布在容置空间701的不同位置,完成对开口区601不同透射率的要求。
[0090] 另外,通过控制电压的大小和电场的施加时间,还可以根据需要实现不同的透光情况。例如,只需要透光率为50%时,控制电泳粒子720移动,对开口区601的一半进行遮挡,这样,一部分光线80被遮挡,另一部分光线80透射开口区601。
[0091] 为了充分利用对置基板60的结构设计,对置基板60包括第二衬底610、彩膜层630和黑色矩阵层620,黑色矩阵层620和彩膜层630依次形成在第二衬底610上;黑色矩阵层620位于非开口区602处,且黑色矩阵层620在第一衬底780上的正投影覆盖环形支撑柱710和避让区701b在第一衬底780上的正投影;彩膜层630包括若干彩膜子单元,每个彩膜子单元的至少部分对应位于一开口区601处,且彩膜子单元在第一衬底780上的正投影覆盖显示区701a在第一衬底780上的正投影。
[0092] 黑色遮光块本身就可以遮光,充分利用黑色矩阵层620的遮光,将环形支撑柱710设置在黑色遮光块的下方,光线80只经过开口区601,从而避免了环形支撑柱710对光线80的遮挡。
[0093] 参阅图8所示,为了提高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在环形支撑柱710上的附着力。环形支撑柱710在竖直方向上的截面为梯形;梯形的上底的两边缘相对梯形的下底的两边缘呈内缩设置;梯形的内侧腰和外侧腰与梯形的下底之间的倾斜角度范围为70°至80°之间。梯形的内侧腰和外侧腰与梯形的下底之间的倾斜角θ,则满足:70°≤θ≤80°。
[0094] 也就是说,环形支撑柱710的环面与钝化层730的上表面之间是呈倾斜设置的。在镀膜时,膜层的沉积方向是竖直方向是,通过环形支撑柱710的环面的倾斜设置,可以保证环形支撑柱710的内环面和外环面能够面向沉积方向。这样,膜层在沉积时,可以沉积在环形支撑柱710的环面上。如果夹角大于80°,则环形支撑柱710的环面很少面积正对膜层的沉积方向,环形支撑柱710的环面和膜层的沉积方向平行,则膜层难以沉积在环形支撑柱710的环面。
[0095] 如果夹角小于70°,环形至支撑柱的环面正对膜层的沉积方向的面积过大,容易导致环形支撑柱710的占据空间增加,相邻的两个环形支撑柱710会出现彼此干涉的情况。为此,将夹角控制在70°到80°之间。
[0096] 其中,θ可以是70°、71°、72°、73°、74°、75°、76°、77°、78°、79°、80°其中一个。内环面和外环面的倾角的大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0097] 为了在保证遮光效果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的厚度,梯形的上底与梯形的下底之间的垂直距离范围为3μm至5μm。如果梯形的上底与梯形的下底之间距离大于5μm,则厚度太厚。如果梯形的上底与梯形的下底之间距离小于3μm则容置空间701的体积较小,难以容纳下足够多的电泳粒子720,而电泳粒子720数量太少,在遮光时,容易出现缝隙导致漏光。
[0098] 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光线80的遮挡,电泳粒子720为黑色电泳粒子720。黑色电泳粒子720可以更加有效的遮光,在遮住光线80后漏光很少,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明暗的对比度。也就是说,本技术方案中,电泳粒子720的颜色只有一种,即是黑色电泳粒子720,通过单一的黑色颜色的电泳粒子720实现对光线80的遮挡。
[0099] 在其中一个方面,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均为铟锡氧化物。铟锡氧化物可以是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半导体材料,氧化铟锡具有良好的光线80透过率和导电性。
[0100] 在设置本申请中的显示面板时,在TFT基板上,依次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光刻、刻蚀形成栅极770,栅极770一般为铜、铝或者钼等材料。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在栅极770上设置绝缘层760,绝缘层760为氮化硅材料。再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光刻、刻蚀的方式在绝缘层760上形成有源层750。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光刻、刻蚀的方式在有源层750上形成源极740和漏极741,并同步形成公共端Vcom。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光刻、刻蚀的方式形成钝化层730,钝化层
730覆盖在源极740、漏极741和公共端Vcom的上表面。
[0101] 实施例三
[0102] 参阅图9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驱动方法应用于如上文的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包括:
[0103] 步骤S10,获取第一控制信号,依据第一控制信号控制第一供电模块30向第一电极10输出第一电压,使电泳粒子720分布于开口区601;
[0104] 步骤S20,获取第二控制信号,依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第二供电模块40向第一电极10输出第二电压,使电泳粒子720聚集于非开口区602;
[0105] 步骤S30,获取维持信号,依据维持信号控制维持模块50向第一电极10输出维持电压,使电泳粒子720维持当下的位置状态。
[0106] 进一步地,结合图5和图9所示,对驱动方法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初始化阶段Ⅰ,此时第一控制信号为高电平,第二控制信号为低电平。第一控制开关T1导通,第二控制开关T2断开。第一电极10的电压为第一电压与维持电压之和。第一电压为负压,第一电压与维持电压之和小于公共电压,电场的方向为第二电极20指向第一电极10,电泳粒子720分散在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之间,完成电泳粒子720的初始化。
[0107] 信号写入阶段Ⅱ,第一控制信号为低电平,第二控制信号为高电平。第二维持开关M2的控制端和第二供电模块40的控制端连接同一控制线路。第二供电模块40工作时,第二维持开关M2也是打开的,保证维持电压保存在存储电容C的一端,同时由于第二维持开关M2的常开,将第一维持开关M1的控制端的电压拉低至第二供电维持端Vss的电压。第二供电维持端Vss的电压为低电压,第一维持开关M1断开。此时,第一电极10只有第二供电模块40的第二电压。电场的方向由第一电极10指向第二电极20。电泳粒子720由第一电极10向第二电极20聚集。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在信号写入阶段Ⅱ,可以通过控制第二电压的大小和时间,来控制电泳粒子720移动的距离,比如需要透光率为50%时候,控制电泳粒子720移动至开口区601的中间,遮挡住一半的光线80。
[0108] 保持阶段Ⅲ,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均为低电平。第一供电模块30和第二供电模块40停止工作,第二维持开关M2也断开,存储电容C放电,第一维持开关M1的控制端的电压变为第二供电维持端Vss的电压与第一供电维持端Vdd的电压之和,进而实现第一维持开关M1的导通,第一电极10形成维持电压。
[0109] 为了保证维持电压能够发挥维持作用,需要维持电压和公共电压之间形成电场,但是电场的强度有不能太高,否则容易驱动电泳粒子720向第二电极20移动。为此,维持电压大于公共电压,且维持电压和公共电压之间的压差小于第二电压和公共电压之间压差。这样,维持电压和公共电压之间有压差,从而形电场,但是又避免电场的强度太大,造成电泳粒子720向第二电极20移动聚集的情况。
[0110]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申请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