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及修复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513128.2

文献号 : CN11498865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辛立勋俞丽萍洪隽琰

申请人 : 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和基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原位修复方法,修复装置的结构包括有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的顶部表面设置有驱动电机,第一箱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箱体,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贯穿并延伸至第二箱体底部的第二转轴,第二箱体的底部两侧均转动连接有罐体,第二箱体的底部两侧均设置有贯穿并延伸至罐体底部的空心圆柱;基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方法通过驱动电机和输送盘将黑臭河道底泥中的垃圾清除出来,通过驱动电机、盛料箱和罐体将微生物对黑臭河道底泥中的有机物进行处理。本发明的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和修复方法基于微生物固化技术实现了对黑臭河道底泥进行原位修复的目的。

权利要求 :

1.一种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结构组成包括有第一箱体(1),在所述第一箱体(1)的顶部表面设置有驱动电机(2),所述第一箱体(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箱体(7),所述驱动电机(2)的输出端设置有贯穿并延伸至第二箱体(7)底部的第二转轴(16),所述第二箱体(7)的底部两侧均转动连接有罐体(10),所述第二箱体(7)的底部两侧均设置有贯穿并延伸至罐体(10)底部的空心圆柱(8),所述第一箱体(1)的顶部内壁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贯穿并延伸至空心圆柱(8)底部的第一转轴(12),所述第一转轴(12)位于空心圆柱(8)内部的外圈设置有输送盘(9);所述第一箱体(1)的顶部表面设置有支撑座(3),所述驱动电机(2)设置在支撑座(3)的顶部且贯穿支撑座(3),所述驱动电机(2)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第一转轴(12)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转轴(12)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二转轴(16)的两侧,所述第一转轴(12)位于第一箱体(1)内部的外圈设置有第二皮带轮(13),所述第二皮带轮(13)有两个;所述第一转轴(12)位于第一箱体(1)的内部外圈均设置有第一皮带轮(11),右侧所述第一皮带轮(11)与第二转轴(16)上部所设置的第二皮带轮(13)通过第一传动带连接;左侧所述第一皮带轮(11)与第二转轴(16)下部所设置的第二皮带轮(13)通过第二传动带连接;所述第一箱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盛料箱(5),所述盛料箱(5)的顶部表面设置有贯穿并延伸至盛料箱(5)内部的加料斗(4);所述盛料箱(5)的底部设置有贯穿并延伸至罐体(10)内部的输送管(6),所述第二箱体(7)的两侧均铰接有箱门(17),所述箱门(17)的一侧均铰接有把手;两个所述罐体(10)的外圈顶部均设置有齿圈(14),所述第二转轴(16)的底端设置有齿轮(15),所述齿轮(15)与齿圈(14)啮合;两个所述空心圆柱(8)的外圈上部开设有多组通孔,两个所述罐体(10)的底部设置有网孔。

2.一种基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方法,该修复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装置展开,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S1,首先将修复装置放置在待清理的河道,将培养的微生物通过加料斗(4)进入到盛料箱(5)中,之后开启驱动电机(2),带动第二转轴(16)转动,进而带动第二皮带轮(13)转动,通过传动带带动第一皮带轮(11)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转轴(12)转动,第一转轴(12)转动带动输送盘(9)转动,通过所述输送盘(9)转动将河道的底泥通过输送盘(9)输送上来;

S2,在所述空心圆柱(8)的上部分开设有通孔,在输送盘(9)传送淤泥时,淤泥在输送至空心圆柱(8)上所开设的通孔处时,淤泥将会从空心圆柱(8)所开设的通孔处流来,并流到罐体(10)中,随着输送盘(9)的持续转动,空心圆柱(8)中的淤泥会从空心圆柱(8)上部所开设的通孔中流处来,而淤泥中的垃圾会随着输送盘(9)运送至第二箱体(7)中;

S3,在所述驱动电机(2)的输出端转动时,带动齿轮(15)转动,再通过齿圈(14)带动罐体(10)转动,罐体(10)转动时,所述盛料箱(5)中所培养的微生物将会通过输送管(6)流入到罐体(10)中,在所述罐体(10)的底部开设有网孔,罐体(10)中流入的淤泥和输送管(6)输送至罐体(10)中所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混合;

S4,在所述罐体(10)中流入的淤泥和输送管(6)输送至罐体(10)中所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混合后,通过罐体(10)底部开设的网孔流入到河道中,实现对微生物对黑臭河道底泥中的有机物进行处理,以对黑臭河道底泥进行原位修复的目的;

S5,在对黑臭河道底泥进行原位修复之后,通过拉动箱门(17)的把手,将箱门(17)打开,将所述第二箱体(7)中的淤泥清理出来。

说明书 :

一种基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及

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黑臭河底泥原位修复技术领域,具体为基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我国许多城市,河道有机污染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
[0003]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或问题:
[0004] 1、现有的黑臭河道底泥处理仅仅是对何地的淤泥中的垃圾进行打捞,清理,不能够很好的对黑臭河道的底泥进行原位处理;
[0005] 2、所谓黑臭是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而造成的,而现有的黑臭河道底泥在处理时,不能够对河道底泥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处理,从而不能够从根本上处理黑臭河道的底泥。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基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方法,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 一种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其结构包括有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的顶部表面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第一箱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箱体,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贯穿并延伸至第二箱体底部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箱体的底部两侧均转动连接有罐体,所述第二箱体的底部两侧均设置有贯穿并延伸至罐体底部的空心圆柱,所述第一箱体的顶部内壁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贯穿并延伸至空心圆柱底部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位于空心圆柱内部的外圈设置有输送盘。
[0009]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箱体的顶部表面设置有支撑座,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支撑座的顶部且贯穿支撑座,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第一转轴的顶端连接。
[0010]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转轴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二转轴的两侧,所述第一转轴位于第一箱体内部的外圈设置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有两个。
[0011]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转轴位于第一箱体的内部外圈均设置有第一皮带轮,右侧所述第一皮带轮与第二转轴上部所设置的第二皮带轮通过第一传动带连接。
[0012]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左侧所述第一皮带轮与第二转轴下部所设置的第二皮带轮通过第二传动带连接。
[0013]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箱体的两侧均设置有盛料箱,所述盛料箱的顶部表面设置有贯穿并延伸至盛料箱内部的加料斗。
[0014]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盛料箱的底部设置有贯穿并延伸至罐体内部的输送管,所述第二箱体的两侧均铰接有箱门,所述箱门的一侧均铰接有把手。
[0015]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罐体的外圈顶部均设置有齿圈,所述第二转轴的底端设置有齿轮,所述齿轮与齿圈啮合。
[0016]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空心圆柱的外圈上部开设有多组通孔,两个所述罐体的底部设置有网孔。
[0017]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以下步骤;
[0018] S1,首先可将本装置放置在待清理的河道,之后,可将培养的微生物通过加料斗进入到盛料箱中,之后可开启驱动电机,能够带动第二转轴转动,进而能够带动第二皮带轮转动,可通过传动带带动第一皮带轮转动,进而能够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转轴转动进而能够带动输送盘转动,输送盘转动进而能够将河道的底泥通过输送盘输送上来;
[0019] S2,由于空心圆柱的上部分开设有通孔,此时在输送盘在传送淤泥时,此时淤泥在输送至空心圆柱上所开设的通孔处时,此时淤泥将会从空心圆柱所开设的通孔处流来,并流到罐体中,随着输送盘的持续转动,空心圆柱中的淤泥会从空心圆柱上部所开设的通孔中流处来,而淤泥中的垃圾会随着输送盘运送至第二箱体中;
[0020] S3,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转动时,能够带动齿轮转动,进而能够通过齿圈带动罐体转动,罐体转动时,此时盛料箱中所培养的微生物将会通过输送管流入到罐体中,由于罐体的底部开设有网孔,此时罐体中流入的淤泥和输送管输送至罐体中所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混合;
[0021] S4,在罐体中流入的淤泥和输送管输送至罐体中所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混合之后,此时可通过罐体底部开设的网孔流入到河道中,从而可实现对微生物对黑臭河道底泥中的有机物进行处理,实现了对黑臭河道底泥进行原位修复的目的;
[0022] S5,在对黑臭河道底泥进行原位修复之后,可通过拉动箱门的把手,将箱门打开,可将第二箱体中的淤泥清理出来。
[002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4] 1、本发明基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方法,通过设置驱动电机和输送盘等,可开启驱动电机,能够带动第二转轴转动,进而能够带动第二皮带轮转动,通过传动带带动第一皮带轮转动,进而能够带动第一转轴转动,能够带动输送盘转动,进而能够将河道的底泥通过输送盘输送上来,由于空心圆柱的上部分开设有通孔,此时在输送盘在传送淤泥时,此时淤泥在输送至空心圆柱上所开设的通孔处时,此时淤泥将会从空心圆柱所开设的通孔处流来,并流到罐体中,随着输送盘的持续转动,空心圆柱中的淤泥会从空心圆柱上部所开设的通孔中流处来,而淤泥中的垃圾会随着输送盘运送至第二箱体中,从而实现了将黑臭河道底泥中的垃圾清除出来。
[0025] 2、本发明基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方法,通过设置驱动电机、盛料箱和罐体等,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转动时,能够带动齿轮转动,进而能够通过齿圈带动罐体转动,此时盛料箱中所培养的微生物将会通过输送管流入到罐体中,由于罐体的底部开设有网孔,此时罐体中流入的淤泥和输送管输送至罐体中所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混合,并通过罐体底部开设的网孔流入到河道中,从而可实现对微生物对黑臭河道底泥中的有机物进行处理,从而实现了对黑臭河道底泥进行原位修复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本发明一种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为本发明一种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中第一箱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8] 图3为本发明一种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中的罐体结构示意图。
[0029] 图4为本发明一种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中罐体底部结构示意图。
[0030] 图5为本发明一种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中空心圆柱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1] 图6为本发明基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32] 附图标记:1、第一箱体;2、驱动电机;3、支撑座;4、加料斗;5、盛料箱;6、输送管;7、第二箱体;8、空心圆柱;9、输送盘;10、罐体;11、第一皮带轮;12、第一转轴;13、第二皮带轮;14、齿圈;15、齿轮;16、第二转轴;17、箱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4]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方案中:一种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该装置基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设计开发完成。该修复装置的结构组成包括有第一箱体1、驱动电机2、支撑座3、盛料箱5、空心圆柱8、输送盘9和罐体10。
[0035] 其中,在所述第一箱体1的顶部表面设置有驱动电机2,第一箱体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箱体7,驱动电机2的输出端设置有贯穿并延伸至第二箱体7底部的第二转轴16,第二箱体7的底部两侧均转动连接有罐体10,第二箱体7的底部两侧均设置有贯穿并延伸至罐体10底部的空心圆柱8,第一箱体1的顶部内壁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贯穿并延伸至空心圆柱8底部的第一转轴12,第一转轴12位于空心圆柱8内部的外圈设置有输送盘9,通过设置驱动电机2和输送盘9等,可开启驱动电机2,能够带动第二转轴16转动,进而能够带动第二皮带轮13转动,通过传动带带动第一皮带轮11转动,进而能够带动第一转轴12转动,能够带动输送盘9转动,进而能够将河道的底泥通过输送盘9输送上来,由于空心圆柱8的上部分开设有通孔,此时在输送盘9在传送淤泥时,此时淤泥在输送至空心圆柱8上所开设的通孔处时,此时淤泥将会从空心圆柱8所开设的通孔处流来,并流到罐体10中,随着输送盘9的持续转动,空心圆柱8中的淤泥会从空心圆柱8上部所开设的通孔中流处来,而淤泥中的垃圾会随着输送盘
9运送至第二箱体7中,从而实现了将黑臭河道底泥中的垃圾清除出来。
[0036]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箱体1的顶部表面设置有支撑座3,驱动电机2设置在支撑座3的顶部且贯穿支撑座3,驱动电机2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第一转轴12的顶端连接,第一转轴12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二转轴16的两侧,第一转轴12位于第一箱体1内部的外圈设置有第二皮带轮13,第二皮带轮13有两个,第一转轴12位于第一箱体1的内部外圈均设置有第一皮带轮11,右侧第一皮带轮11与第二转轴16上部所设置的第二皮带轮13通过第一传动带连接,左侧第一皮带轮11与第二转轴16下部所设置的第二皮带轮13通过第二传动带连接,第一箱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盛料箱5,盛料箱5的顶部表面设置有贯穿并延伸至盛料箱5内部的加料斗4,盛料箱5的底部设置有贯穿并延伸至罐体10内部的输送管6,第二箱体7的两侧均铰接有箱门17,箱门17的一侧均铰接有把手,两个罐体10的外圈顶部均设置有齿圈14,第二转轴16的底端设置有齿轮15,齿轮15与齿圈14啮合,两个空心圆柱8的外圈上部开设有多组通孔,两个罐体10的底部设置有网孔,通过设置驱动电机2、盛料箱5和罐体10等,在驱动电机2的输出端转动时,能够带动齿轮15转动,进而能够通过齿圈14带动罐体10转动,此时盛料箱5中所培养的微生物将会通过输送管6流入到罐体10中,由于罐体10的底部开设有网孔,此时罐体10中流入的淤泥和输送管6输送至罐体10中所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混合,并通过罐体10底部开设的网孔流入到河道中,从而可实现对微生物对黑臭河道底泥中的有机物进行处理,从而实现了对黑臭河道底泥进行原位修复的目的。
[0037] 本发明专利的主要内容在通过设计一种新的结构形式的修复装置,现象将河底淤泥的原位修复,具体将根据修复的需要先分析河底淤泥的成分组成,在针对性地配制出修复用微生物,再沟通抽取、过滤和混合实现原位修复。其中,分析成分组成和配制微生物属于常规技术不属于本发明专利的核心点,此处不再详细展开论述。黑臭河道淤泥中的微生物包括有原生动物和后生生物,原生生物通常为单细胞,没有细胞壁,但有分化的细胞器,通常于水体中常见的有鞭毛纲、肉足纲及纤毛纲三大类;鞭毛纲具有一根或多根鞭毛,一般统称为鞭毛虫,包括滴虫、侧跳虫、波豆虫、眼虫和内管虫等;肉足纲的机体仅有细胞质形成的一层薄膜,体型较小,大多无固定形态,包括变形虫、太阳虫等;纤毛纲的身体表面具有纤毛,并以纤毛作为运动和摄食的细胞器,分为游泳型和固着型,包括喇叭虫、斜管虫、豆形虫、肾形虫、草履虫、漫游虫、楯纤虫、裂口虫、扭头虫、钟虫、独缩虫、聚缩虫、累枝虫和盖纤虫等。后生动物为原生动物以外的多细胞动物,其中微型后生动物需要借助显微镜予以观察,这类包括轮虫、线虫、寡毛类动物、浮游甲壳动物。用于黑臭河道底部淤泥修复的微生物中还包括了一些微生物菌群,诸如亚硝化螺菌,红螺菌,乳酸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等,也是常规的菌群选择。
[0038] 如图6所示,本发明还包括了一种基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工作流程如下:
[0039] S1,将修复装置放在待清理的河道中,将河道的底泥输送上来。首先可将上述结构的修复装置放置在待清理的河道,将培养的微生物通过加料斗4进入到盛料箱5中,之后开启驱动电机2,带动第二转轴16转动,进而带动第二皮带轮13转动,通过传动带带动第一皮带轮11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转轴12转动,第一转轴12转动带动输送盘9转动,通过所述输送盘9转动将河道的底泥通过输送盘9输送上来。
[0040] S2,将淤泥筛分分离,先淤泥从空心圆柱所开设的通孔处流到罐体中,而淤泥中的垃圾会随着输送盘运送至第二箱体中。在所述空心圆柱8的上部分开设有通孔,在输送盘9传送淤泥时,淤泥在输送至空心圆柱8上所开设的通孔处时,淤泥将会从空心圆柱8所开设的通孔处流来,并流到罐体10中,随着输送盘9的持续转动,空心圆柱8中的淤泥会从空心圆柱8上部所开设的通孔中流处来,而淤泥中的垃圾会随着输送盘9运送至第二箱体7中。
[0041] S3,将盛料箱中所培养的微生物流入到罐体中,淤泥和所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混合并进行修复。在所述驱动电机2的输出端转动时,带动齿轮15转动,再通过齿圈14带动罐体10转动,罐体10转动时,所述盛料箱5中所培养的微生物将会通过输送管6流入到罐体10中,在所述罐体10的底部开设有网孔,罐体10中流入的淤泥和输送管6输送至罐体10中所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混合。
[0042] S4,将混合修复后淤泥通过罐体底部的网孔流入到河道中。在所述罐体10中流入的淤泥和输送管6输送至罐体10中所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混合后,通过罐体10底部开设的网孔流入到河道中,实现对微生物对黑臭河道底泥中的有机物进行处理,以对黑臭河道底泥进行原位修复的目的。
[0043] S5,将淤泥中的垃圾清理出来。在对黑臭河道底泥进行原位修复之后,通过拉动箱门17的把手,将箱门17打开,将所述第二箱体7中的淤泥垃圾清理出来。
[0044]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