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806007.7

文献号 : CN11503067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赵宝聚史伟业张梦雪田明阳宫海明

申请人 :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大队(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

摘要 :

本发明涉及钻探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包括转动设置在支撑板上的过滤板,所述过滤板包括一体设置的平板和过滤网,所述过滤板具有向过滤网一侧倾斜的泥浆过滤工位和向平板一侧倾斜的固体颗粒收集工位,所述平板的底部转动设置有顶出机构,由所述泥浆过滤工位向固体颗粒收集工位转换的进程中所述顶出机构朝向过滤网转动以驱使顶出机构与过滤网的底部碰撞并贴合以使卡陷在过滤网网孔内的固体颗粒从过滤网的网孔中脱离。本发明,在收集固体颗粒时可以对卡陷在过滤网网孔中的固体颗粒进行高效回收,进而不会影响过滤网下次的过滤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设置在支撑板(2)上的过滤板(7),所述过滤板(7)包括一体设置的平板(701)和过滤网(702),所述过滤板(7)具有向过滤网(702)一侧倾斜的泥浆过滤工位和向平板(701)一侧倾斜的固体颗粒收集工位,所述平板(701)的底部转动设置有顶出机构,由所述泥浆过滤工位向固体颗粒收集工位转换的进程中所述顶出机构朝向过滤网(702)转动以驱使顶出机构与过滤网(702)的底部碰撞并贴合以使卡陷在过滤网(702)网孔内的固体颗粒从过滤网(702)的网孔中脱离;所述过滤板(7)通过框架(3)与支撑板(2)转动连接,所述框架(3)远离过滤网(702)的一侧固定设置有配重块(18)以使初始状态下所述过滤板(7)处于固体颗粒收集工位,泥浆从所述框架(3)的顶部灌入过滤网(702)上以使过滤板(7)从固体颗粒收集工位进入泥浆过滤工位;

所述顶出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平板(701)的底部并相插接的贴合板(19)和作用板(20),所述贴合板(19)能够与过滤网(702)贴合,所述作用板(20)的自由端(2003)与贴合板(19)远离过滤网(702)的一端搭接,所述自由端(2003)的重量大于贴合板(19)的重量以使自由端(2003)能够带动贴合板(19)转动以撞击过滤网(702)的底部;

所述贴合板(19)包括呈特定角度布置的第一板体(1901)和第二板体(1902),所述第二板体(1902)与过滤网(702)相对应,所述第一板体(1901)上开设有分别供作用板(20)的两端穿过的第一穿孔(19011)和第二穿孔(19012);

所述作用板(20)包括本体(2001)、连接端(2002)以及自由端(2003),所述连接端(2002)穿过第二穿孔(19012)并与平板(701)转动连接,所述自由端(2003)的长度大于第一穿孔(19011)的长度以使自由端(2003)穿过第一穿孔(19011)后与第一板体(1901)的顶面抵接;

所述本体(2001)呈弧形,由所述固体颗粒收集工位向泥浆过滤工位转换的进程中所述本体(2001)的外表面与支撑板(2)碰撞驱使第二板体(1902)向下转动以与过滤网(702)之间产生特定角度进而使过滤后的泥浆沿着第二板体(1902)进入泥浆收集腔(10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固定设置在顶部敞开的收集箱(1)上,以使所述收集箱(1)的腔体被支撑板(2)分隔为泥浆收集腔(101)和颗粒收集腔(102),所述泥浆收集腔(101)与过滤网(702)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3)远离过滤网(702)的一侧敞开以使固体颗粒从过滤板(7)上滚动至颗粒收集腔(102)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浆收集腔(101)和颗粒收集腔(102)相远离的一端均敞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箱(1)上转动设置有用于阻挡固体颗粒的挡板(4),所述挡板(4)、支撑板(2)以及收集箱(1)合围成颗粒收集腔(102),所述收集箱(1)上还转动设置有用于支撑挡板(4)的支板(5),所述挡板(4)远离支撑板(2)的侧面开设有与支板(5)卡接配合的卡槽(401)。

说明书 :

一种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钻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水文地质钻探的过程中,从井底返回地面的泥浆中含有大量的岩屑和砂粒,而继续使用这种泥浆,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岩屑和砂粒随泥浆进入钻井泵,并被再次送入井底,造成钻井泵易损件以及钻头寿命的大大缩短。为此现有技术中,多在地面以上采用合适的泥浆净化(或固相控制)装置,去除泥浆中的固相含量,使泥浆得到循环净化,改善泥浆泵和钻头的工作条件以减少磨损提高其使用寿命。
[0003] 如申请号为CN202210310409.8,公开号为CN114541994A,名称为“勘查水文地质钻探泥浆循环净化装置的控制方法及系统”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初步净化组件包括过滤箱以及与过滤箱滑动连接的过滤板,过滤板与过滤箱搭接,过滤板上的过滤孔与过滤箱的开口正对,过滤箱的一侧设置有淤泥箱,淤泥箱远离过滤箱的一侧设置有开口,过滤板的一端与淤泥箱的开口抵接并与遮挡淤泥箱的开口,过滤板的底部与淤泥箱之间固定连接有弹性件,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为弹簧,弹簧的一端与过滤板的底部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淤泥箱未开口的部分固定连接”。通过将从钻探孔内抽出的水喷向过滤板与挡水板的连接处,过滤板在水的冲击下朝向远离淤泥箱的方向滑动,过滤板滑动后,淤泥箱的开口露出,泥浆的水从过滤板处落到过滤箱内,淤泥从过滤板滑入淤泥箱中,在完成过滤之后,过滤板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以此可实现。
[0004] 上述发明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泥浆的净化,但是其弊端在于:由于泥浆在初步净化的过程中,泥浆中固体颗粒较多,而且体积大小的范围较广,其体积有远大于过滤网孔径的、略大于过滤网孔径的以及小于过滤网孔径的,且各固体颗粒的形状不一,使得在对泥浆过滤时总会有相应的固体颗粒卡陷在过滤网孔中,卡陷在过滤网孔中的固体颗粒的底部往往凸出于过滤网孔的底部,使得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这类固体颗粒难以从过滤网孔中取出,在对固体颗粒进行收集时,显然现有技术中,对卡陷在过滤网孔中的固体颗粒难以实现与过滤网孔的脱离,导致卡陷在过滤网孔中的固体颗粒不但不能被有效回收,而且严重影响过滤网下次的过滤效果。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包括转动设置在支撑板上的过滤板,所述过滤板包括一体设置的平板和过滤网,所述过滤板具有向过滤网一侧倾斜的泥浆过滤工位和向平板一侧倾斜的固体颗粒收集工位,所述平板的底部转动设置有顶出机构,由所述泥浆过滤工位向固体颗粒收集工位转换的进程中所述顶出机构朝向过滤网转动以驱使顶出机构与过滤网的底部碰撞并贴合以使卡陷在过滤网网孔内的固体颗粒从过滤网的网孔中脱离。
[0007] 上述的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所述过滤板通过框架与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框架远离过滤网的一侧固定设置有配重块以使初始状态下所述过滤板处于固体颗粒收集工位,泥浆从所述框架的顶部灌入过滤网上以使过滤板从固体颗粒收集工位进入泥浆过滤工位。
[0008] 上述的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所述顶出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平板的底部并相插接的贴合板和作用板,所述贴合板能够与过滤网贴合,所述作用板的自由端与贴合板远离过滤网的一端搭接,所述自由端的重量大于贴合板的重量以使自由端能够带动贴合板转动以撞击过滤网的底部。
[0009] 上述的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所述支撑板固定设置在顶部敞开的收集箱上,以使所述收集箱的腔体被支撑板分隔为泥浆收集腔和颗粒收集腔,所述泥浆收集腔与过滤网相对应。
[0010] 上述的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所述贴合板包括呈特定角度布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与过滤网相对应,所述第一板体上开设有分别供作用板的两端穿过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
[0011] 上述的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所述作用板包括本体、连接端以及自由端,所述连接端穿过第二穿孔并与平板转动连接,所述自由端的长度大于第一穿孔的长度以使自由端穿过第一穿孔后与第一板体的顶面抵接。
[0012] 上述的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所述本体呈弧形,由所述固体颗粒收集工位向泥浆过滤工位转换的进程中所述本体的外表面与支撑板碰撞驱使第二板体向下转动以与过滤网之间产生特定角度进而使过滤后的泥浆沿着第二板体进入泥浆收集腔中。
[0013] 上述的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所述框架远离过滤网的一侧敞开以使固体颗粒从过滤板上滚动至颗粒收集腔中。
[0014] 上述的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所述泥浆收集腔和颗粒收集腔相远离的一端均敞开。
[0015] 上述的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所述收集箱上转动设置有用于阻挡固体颗粒的挡板,所述挡板、支撑板以及收集箱合围成颗粒收集腔,所述收集箱上还转动设置有用于支撑挡板的支板,所述挡板远离支撑板的侧面开设有与支板卡接配合的卡槽。
[0016]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通过在支撑板上转动设置过滤板使过滤板在不同的倾斜状态下分别具有泥浆过滤工位和固体颗粒收集工位,当一阶段的泥浆过滤程序结束后,需要将过滤出的固体颗粒收集时,只需将过滤板转动以使其从泥浆过滤工位转换至固体颗粒收集工位即可在顶出机构的撞击作用下将卡陷在过滤网网孔内的固体颗粒从过滤网的网孔中脱离,而且撞击后顶出机构与过滤网的底部贴合,使得固体颗粒不会再次陷入网孔内以使固体颗粒可以沿着过滤板顺利滚动而实现收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对过滤板不同工位之间的切换,可实现顶出机构将卡陷在过滤网网孔内的固体颗粒从过滤网的网孔中脱离并顺利地从过滤板上排出的目的,使得在收集固体颗粒时可以对卡陷在过滤网网孔中的固体颗粒进行高效回收,进而不会影响过滤网下次的过滤效果,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附图说明

[001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滑杆与摆动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处于固体颗粒收集工位时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3的剖视图;
[0022]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处于固体颗粒收集工位时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板与作用板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4]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板与作用板插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处于固体颗粒收集工位时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的剖视图;
[0026]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7]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处于泥浆过滤工位时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的三维剖视图;
[0028]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10中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9]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处于泥浆过滤工位时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的正视剖面图;
[0030]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处于固体颗粒收集工位时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的正视剖面图;
[0031]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挡板与卡槽脱离时挡板、支板、支撑板以及收集箱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2] 附图标记说明:
[0033] 1、收集箱;101、泥浆收集腔;102、颗粒收集腔;2、支撑板;201、立板;202、躺平板;3、框架;301、滑槽;4、挡板;401、卡槽;5、支板;6、摆动板;601、开口;7、过滤板;701、平板;
702、过滤网;8、滑杆;801、限位球;9、圆柱杆;10、辅助块;11、第一复位弹簧;12、限位盘;13、第一转轴;14、第二转轴;15、第三转轴;16、第四转轴;17、第五转轴;18、配重块;19、贴合板;
1901、第一板体;19011、第一穿孔;19012、第二穿孔;1902、第二板体;20、作用板;2001、本体;2002、连接端;2003、自由端;21、固定板;22、第二复位弹簧;23、第一连接板;24、第二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35] 如图1‑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包括转动设置在支撑板2上的过滤板7,过滤板7包括一体设置的平板701和过滤网702,过滤板7具有向过滤网702一侧倾斜的泥浆过滤工位和向平板701一侧倾斜的固体颗粒收集工位,平板701的底部转动设置有顶出机构,由泥浆过滤工位向固体颗粒收集工位转换的进程中顶出机构朝向过滤网702转动以驱使顶出机构与过滤网702的底部碰撞并贴合以使卡陷在过滤网702网孔内的固体颗粒从过滤网702的网孔中脱离。
[0036] 本实施例提供的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用于对钻探出的泥浆进行过滤,将泥浆中的固体颗粒从泥浆中滤除。本实施例中涉及的“上”、“上”、“左”、“右”等位置关系的词是相对于附图而言的。具体的,平板701和过滤网702可一体连接也可焊接连接,平板701的顶部高度不大于过滤网702的顶部高度以使过滤板7处于固体颗粒收集工位时,固体颗粒可以从过滤网702的顶部滑动至平板701的顶部进而从过滤板7上滚动排出,其中,过滤板7向过滤网702一侧倾斜是指过滤板7朝向过滤网702的方向向下倾斜(可参见附图3和附图13),过滤板7向平板701一侧倾斜是指过滤板7朝向平板701的方向向下倾斜(可参见附图10和附图12),泥浆过滤工位时用于对钻探出的泥浆进行过滤,固体颗粒收集工位用于对过滤出的固体颗粒进行回收。顶出机构用于在由泥浆过滤工位向固体颗粒收集工位转换的进程中撞击过滤网702以使卡陷在过滤网702网孔中的固体颗粒从过滤网702的网孔中脱离,并且顶出机构与过滤网702撞击后将与过滤网702的底部贴合,从而将过滤网702的底部转换为平面以使固体颗粒可以沿着过滤网702向下滚动而不会再次卡陷在过滤网702的网孔中。本实施例提供的勘查水文地质钻探自动化泥浆循环净化装置的工作原理为:首先控制过滤板7位于固体颗粒收集工位,使固体颗粒从过滤板7上排出至指定位置进行回收,当有泥浆被钻出时,钻出的泥浆喷至过滤网702上,在泥浆的冲击力作用下使过滤板7转动至泥浆过滤工位以对泥浆过滤,泥浆中的细小泥土和水经过过滤网702排出至指定位置,泥浆中体积较大的固体颗粒留在过滤网702上,过滤结束后将过滤板7再次旋转至固体颗粒收集工位,在由泥浆过滤工位向固体颗粒收集工位转换的进程中,顶出机构向过滤网702的方向发生转动直至与过滤网702的底部发生贴合式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将卡陷在过滤网702网孔中的固体颗粒从网孔中弹出,因为卡陷在过滤网702网孔中的固体颗粒的底部大多凸出与网孔的下方,所以当顶出机构与过滤网702的底部发生碰撞并贴合时,顶出机构能够与固体颗粒直接碰撞,进而可有效地将固体颗粒从过滤网702的网孔中脱离,而脱离后的固体颗粒在顶出机构与过滤网702的底部相贴合的情况下不会再次卡陷在过滤网702的网孔中,使得卡陷在过滤网702网孔中的固体颗粒可沿着过滤网702滚动至平板701上,进而从过滤板7上滚动排出至指定位置,当泥浆再次被钻出时,可循环进行上述操作。现有技术中,对卡陷在过滤网孔中的固体颗粒难以实现与过滤网孔的脱离,导致卡陷在过滤网孔中的固体颗粒不但不能被有效回收,而且严重影响过滤网下次的过滤效果。
[0037]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撑板2上转动设置过滤板7使过滤板7在不同的倾斜状态下分别具有泥浆过滤工位和固体颗粒收集工位,当一阶段的泥浆过滤程序结束后,需要将过滤出的固体颗粒收集时,只需将过滤板7转动以使其从泥浆过滤工位转换至固体颗粒收集工位即可在顶出机构的撞击作用下将卡陷在过滤网702网孔内的固体颗粒从过滤网702的网孔中脱离,而且撞击后顶出机构与过滤网702的底部贴合,使得固体颗粒不会再次陷入网孔内以使固体颗粒可以沿着过滤板7顺利滚动而实现收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对过滤板7不同工位之间的切换,可实现顶出机构将卡陷在过滤网702网孔内的固体颗粒从过滤网702的网孔中脱离并顺利地从过滤板7上排出的目的,使得在收集固体颗粒时可以对卡陷在过滤网702网孔中的固体颗粒进行高效回收,进而不会影响过滤网702下次的过滤效果,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0038] 本实施例中,过滤板7通过框架3与支撑板2转动连接,框架3的顶部和底部均敞开,框架3用于对过滤板7之间支撑,同时用于阻挡灌入过滤网702上的泥浆,防止泥浆溢出至外部,支撑板2的顶部开设有凹陷槽,框架3穿过凹陷槽并与凹陷槽通过第一转轴13转动连接,框架3的底部与凹陷槽的底面之间设置有距离以使框架3具有左右转动的空间,框架3远离过滤网702的一侧固定设置有配重块18以使初始状态下过滤板7处于固体颗粒收集工位,泥浆从框架3的顶部灌入过滤网702上以使过滤板7从固体颗粒收集工位进入泥浆过滤工位。其中,配重块18的数量为两个并对称设置在框架3的前后侧面上以使框架3的受力更加均匀,配重块18的重量一定,当过滤网702没有受到喷出的泥浆的作用力时,在配重块18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能够使框架3朝向平板701的一侧向下倾斜,进而使过滤板7由泥浆过滤工位向固体颗粒收集工位转换,实现卡陷在过滤网702网孔中的固体颗粒与网孔的自动脱离,以及实现固体颗粒从过滤板7上的自动排出;而当过滤网702受到泥浆的冲击时,该冲击力会克服配重块18的重力,以使过滤板7由固体颗粒收集工位转换至泥浆过滤工位。
[0039] 本实施例中,在收集固体颗粒时,由于过滤板7也是处于倾斜状态,所以可以使固体颗粒自动从过滤板7上滚出至指定位置;而且在过滤泥浆和收集固体颗粒时过滤板7是向不同的方向倾斜,所以只需依靠过滤板7的转动即可使泥浆和固体颗粒分别被收集至不同的位置,而过滤板7的转动无需靠额外的作用力即可实现自动化转动,进而可实现泥浆的自动化循环净化,以提高泥浆净化的工作效率。
[0040] 本实施例中,顶出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平板701的底部并相插接的贴合板19和作用板20,即贴合板19和作用板20均与平板701的底部转动连接,平板70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板21,固定板21上转动插接有第二转轴14,第二转轴14与贴合板19和作用板20均转动插接,即贴合板19和作用板20均通过第二转轴14与平板701转动连接,贴合板19能够与过滤网702贴合,作用板20的自由端2003与贴合板19远离过滤网702的一端搭接(可参见附图7,即自由端2003搭接在贴合板19远离过滤网702的一端的上方),自由端2003的重量大于贴合板19的重量以使自由端2003能够带动贴合板19转动以撞击过滤网702的底部,即当没有外力作用时,在自由端2003重力的作用下会带动自身向下转动,同时由于自由端2003与贴合板19远离过滤网702的一端搭接使得自由端2003带动贴合板19一起向下转动,直至贴合板19撞击过滤网702的底部,此后在自由端2003重力的作用下使得贴合板19的顶部与过滤网
702的底部贴合。
[0041] 本实施例中,支撑板2固定设置在顶部敞开的收集箱1上,以使收集箱1的腔体被支撑板2分隔为泥浆收集腔101和颗粒收集腔102,泥浆收集腔101与过滤网702相对应,泥浆收集腔101用于收集过滤出的泥浆,颗粒收集腔102用于收集过滤后剩下的固体颗粒。
[0042] 本实施例中,贴合板19包括呈特定角度布置的第一板体1901和第二板体1902以使贴合板19既能够转动又能够与过滤网702的底部贴合,第一板体1901和第二板体1902一体连接,第二板体1902与过滤网702相对应,通过第二板体1902与过滤网702底部的贴合实现贴合板19与过滤网702底部的贴合,第一板体1901上开设有分别供作用板20的两端穿过的第一穿孔19011和第二穿孔19012,第二穿孔19012位于靠近第二板体1902的一侧,第二转轴14与第二穿孔19012相对应,第一穿孔19011和第二穿孔19012的宽度(指附图7中沿着第一板体1901的长度方向)均大于作用板20的厚度以使作用板20具有转动空间。
[0043] 本实施例中,作用板20包括本体2001、连接端2002以及自由端2003,本体2001和连接端2002一体连接,本体2001和自由端2003固定焊接或粘接或螺栓连接,连接端2002穿过第二穿孔19012并与平板701转动连接,自由端2003的长度(指附图7中沿着第一板体1901宽度的方向)大于第一穿孔19011的长度以使自由端2003穿过第一穿孔19011后与第一板体1901的顶面抵接,自由端2003起到拉动贴合板19向下方转动的作用。
[0044] 本实施例中,本体2001呈弧形,由固体颗粒收集工位向泥浆过滤工位转换的进程中本体2001的外表面与支撑板2碰撞(具体为与支撑板2上的凹陷槽的侧边碰撞)驱使第二板体1902向下转动以与过滤网702之间产生特定角度进而使过滤后的泥浆沿着第二板体1902进入泥浆收集腔101中。具体的,在固体颗粒收集工位时,由于作用板20不受外力作用,使得在自由端2003重力的作用下能够带动贴合板19转动进而使第二板体1902与过滤网702的底部贴合,而在泥浆过滤工位时,由于本体2001的外表面与支撑板2碰撞,而且本体2001为弧形,使得本体2001一边与支撑板2产生相对滑动一边在支撑板2的限位作用下向上转动,此时自由端2003不再与贴合板19贴合,第二板体1902的重力大于第一板体1901的重力,从而在第二板体1902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以及泥浆落至第二板体1902上时产生的向下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使得第二板体1902向下转动(即向远离过滤网702的方向转动)直至第一板体1901与自由端2003再次抵接以使第二板体1902停止转动,进而能够使第二板体1902与过滤网702之间产生特定角度(如附图10、11、12所示),利用该角度可使过滤出的泥浆落入泥浆收集腔101中。
[0045] 进一步的,本体2001具有弹性以使本体2001与支撑板2碰撞时能够将过滤板7弹起以提高本体2001与支撑板2碰撞的次数,由于本体2001与支撑板2碰撞时会使过滤网702振动,过滤网702的振动可使泥浆更加顺利地穿过过滤网702,所以提高本体2001与支撑板2碰撞的次数能够提高泥浆的过滤效率;同时,利用框架3的转动设计可进一步提高泥浆的过滤效率,因为泥浆一直被过滤,而新的泥浆又一直被灌入过滤网702上,且灌入的泥浆的数量不恒定,使得泥浆对过滤网702的冲击力的大小不恒定,进而使得过滤网702上受到的向下的作用力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当泥浆灌入过滤网702上的数量较小时,使得过滤网702上受到的向下的作用力小于配重块18的重力,在配重块18重力的作用下使框架3能够逆时针转动进而使本体2001与支撑板2分离,而随着泥浆的灌入量的增大以提高对过滤网702的冲击力又会使框架3再次顺时针转动使本体2001与支撑板2再次碰撞,因此,在框架3反复转动的过程中可不断增加本体2001与支撑板2的碰撞次数,进而可进每一步提高泥浆的过滤效率。
[0046] 当钻探一定时间后可停止钻探工作,以使在配重块18重力的作用下带动框架3和过滤网702逆时针转动而使过滤板7进入固体颗粒收集工位,进而使过滤出的固体颗粒沿着过滤板7排出,之后再次进行下一阶段的钻探。
[0047] 进一步的,框架3远离过滤网702的一侧敞开以使固体颗粒从过滤板7上滚动至颗粒收集腔102中,在框架3的作用下,可对固体颗粒进行阻挡以使固体颗粒准确地落到颗粒收集腔102中。
[0048] 本实施例中,泥浆收集腔101和颗粒收集腔102相远离的一端均敞开,以使收集的泥浆和固体颗粒可更加方便地从收集箱1中取出。
[0049] 进一步的,收集箱1上转动设置有用于阻挡固体颗粒的挡板4,挡板4、支撑板2以及收集箱1合围成颗粒收集腔102,收集箱1上还转动设置有用于支撑挡板4的支板5,支板5位于挡板4远离支撑板2的一侧,挡板4远离支撑板2的侧面开设有与支板5卡接配合的卡槽401,挡板4通过第四转轴16与收集箱1转动连接,支板5通过第五转轴17与收集箱1转动连接,当支板5的端部卡接在卡槽401中时,支板5和挡板4呈反向倾斜状态,能够提高支板5支撑挡板4的稳定性。当过滤板7进入固体颗粒收集工位对固体颗粒进行收集时,从过滤板7上排出的固体颗粒被挡板4阻挡而进入颗粒收集腔102中。
[0050] 再进一步的,支撑板2包括一体连接的立板201和躺平板202,躺平板202的底面与颗粒收集腔102的底部贴合以使颗粒收集腔102的底部高度升高(即此时躺平板202的顶面为颗粒收集腔102的底面),第五转轴17的高度小于第四转轴16的高度使得支板5与卡槽401脱离时,分别转动支板5和挡板4以使支板5能够位于挡板4的下方(可参见附图14),此时挡板4的顶面高度不大于躺平板202的顶面高度以使位于颗粒收集腔102中的固体颗粒能够颗粒收集腔102中取出,此时的挡板4起到“铺路”的作用,以方便清理颗粒收集腔102中的固体颗粒,且此时挡板4的端面与躺平板202的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固体颗粒的体积以使固体颗粒不会掉落至挡板4的端面与躺平板202的端面之间。
[0051] 本实施例中,框架3上通过第三转轴15转动设置有位于过滤网702上方的多个摆动板6,多个摆动板6沿框架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框架3与相邻两个摆动板6之间形成多个隔开设置的过滤空间;
[0052] 框架3上弹性滑动插接有滑杆8,框架3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辅助块10,滑杆8滑动穿过辅助块10以提高滑杆8的滑动平稳性,滑杆8从各摆动板6的上半部穿过,滑杆8位于第三转轴15的上方,滑杆8上设置有与各摆动板6靠近平板701的一侧相抵接的限位球801,限位球801用于对摆动板6进行限位,以使过滤板7处于泥浆过滤工位时,摆动板6与过滤网702垂直,此时摆动板6的底部与过滤网702的顶部之间的距离最小以阻止过滤出的固体颗粒从摆动板6的底部与过滤网702的顶部之间通过,由泥浆过滤工位向固体颗粒收集工位转换的进程中,滑杆8与挡板4的侧面抵接并使滑杆8向远离挡板4的方向弹性滑动以使限位球801带动各摆动板6向挡板4的方向转动,摆动板6转动的过程中使得摆动板6的底部与过滤网7的顶面之间的距离增大以使过滤出的固体颗粒能够通过,滑杆8与挡板4的抵接发生在贴合板19与过滤网702的碰撞之前,以使在摆动板6转动力的作用下能够推动各固体颗粒沿着过滤网702向下滚动,以提高固体颗粒滚动的动力。
[0053] 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其作用在于:第一,由于多个摆动板6将过滤网702的上方分隔成多个隔开的过滤空间,从而在泥浆过滤工位时,可使灌入过滤网702上的泥浆分别进入不同的过滤空间进行分散式过滤以提高泥浆的可过滤面,以防止泥浆在灌入时聚集到一起,进而能够提高泥浆的过滤效率;第二,由于在泥浆过滤工位时摆动板6的底部与过滤网702的顶部之间的距离最小使得过滤出的固体颗粒无法从摆动板6的底部与过滤网702的顶部之间通过,进而使得过滤出的固体颗粒不会聚集到过滤网702远离平板701的一侧,通过杠杆原理可知,其能够更佳地防止过滤完成后由于固体颗粒重量的增加而导致过滤板7无法在配重块18的重力作用下自动进入固体颗粒收集工位的问题;第三,由于由泥浆过滤工位向固体颗粒收集工位转换的进程中,滑杆8上的各限位球801能够带动各摆动板6向挡板4的方向转动,使摆动板6的底部与过滤网7的顶面之间的距离增大让过滤出的固体颗粒能够通过,同时摆动板6的转动能够推动固体颗粒使固体颗粒在过滤网702上的滚动力增大,所以此时的摆动板6具有清扫固体颗粒的作用,使固体颗粒除了自身的重力作用以滑杆8与挡板4接触时产生的振动力的作用之外还具有额外的动力帮助固体颗粒沿着倾斜的过滤板7向下滚动,进而可确保固体颗粒能更加完全且顺利地从过滤板7上排出至颗粒收集腔102中。
[0054] 本实施例中,滑杆8远离挡板4的一端贯穿至框架3的外部并固定安装有限位盘12,位于框架3外部的滑杆8上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11,第一复位弹簧11的一端与限位盘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框架3固定连接,利用第一复位弹簧11的弹力实现了滑杆8与框架3的弹性滑动连接,当滑杆8与挡板4抵接并在转动力的作用下使挡板4推压滑杆8向远离挡板4的方向滑动时,第一复位弹簧11被拉伸,而当灌入泥浆时框架3顺时针转动,此时滑杆8与挡板4分离从而在第一复位弹簧11的作用下可使滑杆8复位,此后在限位球801和第一复位弹簧11的共同作用下,可使各摆动板6保持与过滤网702的垂直状态。
[0055] 本实施例中,滑杆8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位于摆动板6的两侧,摆动板6的顶部开设有与滑杆8向对应的开口601以使滑杆8穿过,开口601的宽度小于限位球801的直径以使限位球801对摆动板6起到限位的作用,而两个滑杆8的设置可以使摆动板6的受力更加均匀,以使限位球801顺利推动摆动板6顺利。
[0056] 本实施例中,两个滑杆8靠近挡板4的端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圆柱杆9,滑杆8通过圆柱杆9与挡板4抵接,利用圆柱杆9可以减小与挡板4直径的摩擦力,使圆柱杆9与挡板4抵接后能够与挡板4之间发生相对滑动,进而使圆柱杆9推动滑杆8向远离挡板4的方向滑动。
[0057] 本实施例中,过滤板7与框架3之间沿着框架3的长度方向弹性滑动连接,框架3的前后内壁上对称开设有供过滤板7滑动的滑槽301,框架3中固定安装有位于平板701下方的第一连接板23,平板70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与第一连接板23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板24,第一连接板23和第二连接板24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22,利用第二复位弹簧22的弹力实现了过滤板7与框架3之间的弹性滑动连接。通过过滤板7与框架3之间的弹性滑动连接能够进一步提高过滤泥浆的效率,因为当本体2001与支撑板2碰撞时,在碰撞力的作用下使得支撑板2推压作用板20向远离支撑板2的方向移动,作用板20的移动又带动过滤板7向远离支撑板2的方向移动,而过滤板7的移动会拉伸第二复位弹簧22,而当本体2001与支撑板2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时,在第二复位弹簧22的作用下右使得过滤板7向靠近支撑板2的方向移动,从而在过滤板7往复移动的过程中可使过滤网702对过滤的泥浆产生左右晃动的作用力,与过滤网702发生相对晃动的泥浆显然具有更好的过滤效果。
[0058] 同时,在对泥浆进行过滤的过程中,利用第二复位弹簧22的弹力能够增加本体2001与支撑板2发生碰撞时过滤板7以及框架3被逆时针弹起的动力,使得本体2001与支撑板2之间的碰撞次数更多碰撞强度更大,以此可进一步提高泥浆的过滤效果。
[0059]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