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连接器及使用其的复位固定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718502.2

文献号 : CN11505434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巍刘鐘阳郭徽曾初阳马睿李猛

申请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横向连接器,其包括固定连接的头部和尾部,头部的下端设有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之间形成夹持槽,第一夹持臂位于尾部和第二夹持臂之间,第一夹持臂上设有横向通孔,横向通孔内设有第一滑块,头部上设有与横向通孔相连通的竖向通孔,竖向通孔内螺纹连接有螺塞,螺塞的下端与第一滑块的远离夹持槽的侧面相抵。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使用上述横向连接器的复位固定系统,其还包括椎体撑开支撑钉、上椎弓根螺钉和下椎弓根螺钉。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横向连接器及使用其的复位固定系统,其实现了骨折椎体的有效复位、前方足够支撑,同时保障了脊柱的稳定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复位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连接器、椎体撑开支撑钉、上椎弓根螺钉和下椎弓根螺钉,

所述横向连接器包括固定连接的头部和尾部,所述头部的下端设有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之间形成夹持槽,所述第一夹持臂位于尾部和第二夹持臂之间,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设有横向通孔,所述横向通孔内设有第一滑块,所述头部上设有与横向通孔相连通的竖向通孔,所述竖向通孔内螺纹连接有螺塞,所述螺塞的下端与第一滑块的远离夹持槽的侧面相抵,当所述螺塞旋入竖向通孔时,所述螺塞推动第一滑块沿着横向通孔向夹持槽内滑动,所述尾部呈杆状,所述尾部和头部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横向通孔的孔壁上设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位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椎体撑开支撑钉安装在骨折椎体上,所述上椎弓根螺钉和下椎弓根螺钉分别安装在骨折椎体的上椎体和下椎体上,所述上椎弓根螺钉和下椎弓根螺钉之间连接有固定棒,所述横向连接器的头部通过夹持槽夹住固定棒,所述横向连接器的尾部固定连接在椎体撑开支撑钉上,所述椎体撑开支撑钉包括钉本体和钉帽,所述钉本体包括内芯、外套筒和撑开球,所述内芯螺纹连接于外套筒内,所述内芯的上端和下端均延伸至外套筒外,所述内芯的下端设有锥形钉头,所述锥形钉头与外套筒下端之间的内芯上套装有撑开球,所述钉帽包括上钉帽和加压帽,所述上钉帽为筒状结构,所述上钉帽的筒腔下端连接于外套筒的上端,所述内芯的上端延伸至上钉帽的筒腔上端,所述内芯的上端卡合滑动连接有所述加压帽,所述加压帽与上钉帽之间为卡合滑动连接,所述加压帽能够沿着内芯和上钉帽的轴向滑动,当所述加压帽沿着上钉帽的轴向向上滑动而与上钉帽解除卡合滑动连接时,所述加压帽仍然与内芯保持卡合滑动连接,当所述锥形钉头靠近外套筒的下端运动时,所述撑开球撑开,所述锥形钉头和处于撑开状态的撑开球均位于骨折椎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位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椎体撑开支撑钉上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固定连接在外套筒的外筒壁上,所述支撑块位于骨折椎体外,所述支撑块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横向连接器的尾部穿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二通孔为螺纹孔,所述第二通孔上螺纹连接有螺钉,所述螺钉与横向连接器的尾部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位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球包括上套环和下套环,所述上套环和下套环均套装在锥形钉头与外套筒下端之间的内芯上,所述上套环与外套筒的下端相抵,所述下套环与锥形钉头的上端相抵,所述上套环和下套环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撑开片,多个所述撑开片沿内芯的周向环绕布置,当所述锥形钉头靠近外套筒的下端运动时,所述撑开片能够向远离内芯的方向凸起变形,所述上钉帽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支耳,所述加压帽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支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位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钉帽包括一体成型的上筒体和下筒体,所述上筒体的内筒径大于下筒体的内筒径,所述外套筒的上端为中空棱柱结构,所述下筒体的筒腔下部为与外套筒的上端相匹配的棱柱形,所述下筒体的筒腔上部设有第一卡台,所述下筒体的筒腔下部套装在外套筒的上端,所述外套筒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卡台相抵,所述内芯的上端穿过下筒体的筒腔后延伸至上筒体的筒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位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钉帽包括一体成型的上筒体和下筒体,所述上筒体的内筒径大于下筒体的内筒径,所述外套筒的上端外侧壁上设有第二滑块,所述下筒体的筒腔下部设有轴向布置的滑槽,所述下筒体的筒腔上部设有第一卡台,所述下筒体的筒腔下部套装在外套筒的上端,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滑槽内,所述外套筒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卡台相抵,所述内芯的上端穿过下筒体的筒腔后延伸至上筒体的筒腔内,或者所述上钉帽包括一体成型的上筒体和下筒体,所述上筒体的内筒径大于下筒体的内筒径,所述外套筒的上端外侧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滑槽,所述下筒体的筒腔下部设有第二滑块,所述下筒体的筒腔上部设有第一卡台,所述下筒体的筒腔下部套装在外套筒的上端,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滑槽内,所述外套筒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卡台相抵,所述内芯的上端穿过下筒体的筒腔后延伸至上筒体的筒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复位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的外筒壁上设有第二卡台,所述下筒体的下端与第二卡台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位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的上端为棱柱结构,所述加压帽为筒状结构,所述加压帽的筒腔为与内芯的上端相匹配的棱柱形,所述加压帽套装在内芯的上端,所述加压帽的外筒壁上固定设有第二卡块,所述上筒体的内筒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块位于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二卡块能够沿着第二卡槽滑动,所述加压帽沿着上钉帽的轴向向上滑动而使第二卡块脱离第二卡槽时,所述加压帽仍然套装在内芯的上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位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的上端外侧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凸块,所述加压帽的筒腔内设有轴向布置的凹槽,所述加压帽套装在内芯的上端,所述凸块位于凹槽内,所述凸块能够沿凹槽滑动,所述加压帽的外筒壁上固定设有第二卡块,所述上筒体的内筒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块位于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二卡块能够沿着第二卡槽滑动,所述加压帽沿着上钉帽的轴向向上滑动而使第二卡块脱离第二卡槽时,所述加压帽仍然套装在内芯的上端并且凸块位于凹槽内,或者所述内芯的上端外侧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凹槽,所述加压帽的筒腔内设有轴向布置的凸块,所述加压帽套装在内芯的上端,所述凸块位于凹槽内,所述凸块能够沿凹槽滑动,所述加压帽的外筒壁上固定设有第二卡块,所述上筒体的内筒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块位于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二卡块能够沿着第二卡槽滑动,所述加压帽沿着上钉帽的轴向向上滑动而使第二卡块脱离第二卡槽时,所述加压帽仍然套装在内芯的上端并且凸块位于凹槽内。

说明书 :

横向连接器及使用其的复位固定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脊柱的横向连接器及使用其的复位固定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复位机理是通过间接牵拉对骨折椎体进行复位,骨折椎体四周受椎间盘纤维环牵拉能够有效的复位,但前中柱中央骨块无法
受到牵拉而复位,形成中央部塌陷缺损,造成复位不足,同时复位后椎体内会形成空腔,致使前方支撑不足,造成远期椎体高度进一步丢失甚至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部分患者甚至
出现后凸畸形加重,残留腰背痛,甚至内固定失败。
[0003] 后路短节段固定方式有两种,即:跨伤椎固定与联合伤椎置钉固定。跨伤椎固定可以在复位后对伤椎进一步处理,如伤椎复位不足,可以通过椎弓根通道再行椎体内复位,或复位后对椎体内空腔进行植骨。但学者们通过有限元、生物力学以及临床随访发现跨伤椎固定对于爆裂骨折固定的稳定性不足,极易失败。而短节段固定中联合伤椎平面置钉可以
增加结构稳定性,避免跨节段固定的四边形效应、悬挂效应,分散和减少了内固定负荷,因此可有效降低内固定失败及继发后凸的风险,更加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要求。
[0004] 传统经伤椎的固定方式是先行邻近椎体及伤椎置钉,然后通过连接棒再行椎体复位,复位后即使伤椎复位不良或前方空腔过大,但伤椎椎体内复位、植骨通道被占用,无法进一步进行伤椎内操作。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横向连接器及使用其的复位固定系统,其实现了骨折椎体的有效复位、前方足够支撑,同时保障了脊柱的稳定性。
[0006] 本发明中的横向连接器,包括固定连接的头部和尾部,所述头部的下端设有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之间形成夹持槽,所述第一夹持臂位
于尾部和第二夹持臂之间,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设有横向通孔,所述横向通孔内设有第一滑
块,所述头部上设有与横向通孔相连通的竖向通孔,所述竖向通孔内螺纹连接有螺塞,所述螺塞的下端与第一滑块的远离夹持槽的侧面相抵,当所述螺塞旋入竖向通孔时,所述螺塞
推动第一滑块沿着横向通孔向夹持槽内滑动,所述尾部呈杆状,所述尾部和头部为一体成
型结构,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横向通孔的孔壁上设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位于所述第一卡槽内。
[0007] 本发明中的使用上述横向连接器的复位固定系统,包括椎体撑开支撑钉、上椎弓根螺钉和下椎弓根螺钉,所述椎体撑开支撑钉安装在骨折椎体上,所述上椎弓根螺钉和下
椎弓根螺钉分别安装在骨折椎体的上椎体和下椎体上,所述上椎弓根螺钉和下椎弓根螺钉
之间连接有固定棒,所述横向连接器的头部通过夹持槽夹住固定棒,所述横向连接器的尾
部固定连接在椎体撑开支撑钉上。
[0008] 本发明中的复位固定系统,其中所述椎体撑开支撑钉上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横向连接器的尾部穿
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二通孔为螺纹孔,所述第二通孔上螺纹连接有螺钉,所述螺钉与横向连接器的尾部相抵。
[0009] 本发明中的复位固定系统,其中所述椎体撑开支撑钉包括钉本体和钉帽,所述钉本体包括内芯、外套筒和撑开球,所述内芯螺纹连接于外套筒内,所述内芯的上端和下端均延伸至外套筒外,所述内芯的下端设有锥形钉头,所述锥形钉头与外套筒下端之间的内芯
上套装有撑开球,所述钉帽包括上钉帽和加压帽,所述上钉帽为筒状结构,所述上钉帽的筒腔下端连接于外套筒的上端,所述内芯的上端延伸至上钉帽的筒腔上端,所述内芯的上端
卡合滑动连接有加压帽,所述加压帽与上钉帽之间为卡合滑动连接,所述加压帽能够沿着
内芯和上钉帽的轴向滑动,当所述加压帽沿着上钉帽的轴向向上滑动而与上钉帽解除卡合
滑动连接时,所述加压帽仍然与内芯保持卡合滑动连接,当所述锥形钉头靠近外套筒的下
端运动时,所述撑开球撑开,所述锥形钉头和处于撑开状态的撑开球均位于骨折椎体内,所述支撑块固定连接在外套筒的外筒壁上,所述支撑块位于骨折椎体外。
[0010] 本发明中的复位固定系统,其中所述撑开球包括上套环和下套环,所述上套环和下套环均套装在锥形钉头与外套筒下端之间的内芯上,所述上套环与外套筒的下端相抵,
所述下套环与锥形钉头的上端相抵,所述上套环和下套环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撑开片,多
个所述撑开片沿内芯的周向环绕布置,当所述锥形钉头靠近外套筒的下端运动时,所述撑
开片能够向远离内芯的方向凸起变形,所述上钉帽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支耳,所述加压
帽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支耳。
[0011] 本发明中的复位固定系统,其中所述上钉帽包括一体成型的上筒体和下筒体,所述上筒体的内筒径大于下筒体的内筒径,所述外套筒的上端为中空棱柱结构,所述下筒体
的筒腔下部为与外套筒的上端相匹配的棱柱形,所述下筒体的筒腔上部设有第一卡台,所
述下筒体的筒腔下部套装在外套筒的上端,所述外套筒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卡台相抵,所述
内芯的上端穿过下筒体的筒腔后延伸至上筒体的筒腔内。
[0012] 本发明中的复位固定系统,其中所述上钉帽包括一体成型的上筒体和下筒体,所述上筒体的内筒径大于下筒体的内筒径,所述外套筒的上端外侧壁上设有第二滑块,所述
下筒体的筒腔下部设有轴向布置的滑槽,所述下筒体的筒腔上部设有第一卡台,所述下筒
体的筒腔下部套装在外套筒的上端,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滑槽内,所述外套筒的上端与所述
第一卡台相抵,所述内芯的上端穿过下筒体的筒腔后延伸至上筒体的筒腔内,或者
[0013] 所述上钉帽包括一体成型的上筒体和下筒体,所述上筒体的内筒径大于下筒体的内筒径,所述外套筒的上端外侧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滑槽,所述下筒体的筒腔下部设有第
二滑块,所述下筒体的筒腔上部设有第一卡台,所述下筒体的筒腔下部套装在外套筒的上
端,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滑槽内,所述外套筒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卡台相抵,所述内芯的上端穿过下筒体的筒腔后延伸至上筒体的筒腔内。
[0014] 本发明中的复位固定系统,其中所述外套筒的外筒壁上设有第二卡台,所述下筒体的下端与第二卡台相抵。
[0015] 本发明中的复位固定系统,其中所述内芯的上端为棱柱结构,所述加压帽为筒状结构,所述加压帽的筒腔为与内芯的上端相匹配的棱柱形,所述加压帽套装在内芯的上端,所述加压帽的外筒壁上固定设有第二卡块,所述上筒体的内筒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第二卡
槽,所述第二卡块位于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二卡块能够沿着第二卡槽滑动,所述加压帽沿着上钉帽的轴向向上滑动而使第二卡块脱离第二卡槽时,所述加压帽仍然套装在内芯的上
端。
[0016] 本发明中的复位固定系统,其中所述内芯的上端外侧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凸块,所述加压帽的筒腔内设有轴向布置的凹槽,所述加压帽套装在内芯的上端,所述凸块位于
凹槽内,所述凸块能够沿凹槽滑动,所述加压帽的外筒壁上固定设有第二卡块,所述上筒体的内筒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块位于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二卡块能够
沿着第二卡槽滑动,所述加压帽沿着上钉帽的轴向向上滑动而使第二卡块脱离第二卡槽
时,所述加压帽仍然套装在内芯的上端并且凸块位于凹槽内,或者
[0017] 所述内芯的上端外侧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凹槽,所述加压帽的筒腔内设有轴向布置的凸块,所述加压帽套装在内芯的上端,所述凸块位于凹槽内,所述凸块能够沿凹槽滑
动,所述加压帽的外筒壁上固定设有第二卡块,所述上筒体的内筒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第
二卡槽,所述第二卡块位于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二卡块能够沿着第二卡槽滑动,所述加压帽沿着上钉帽的轴向向上滑动而使第二卡块脱离第二卡槽时,所述加压帽仍然套装在内芯的
上端并且凸块位于凹槽内。
[0018] 本发明横向连接器及使用其的复位固定系统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发明在使用的时候,分别将上椎弓根螺钉和下椎弓根螺钉安装在骨折椎体的上椎体和下椎体上,
之后再将椎体撑开支撑钉安装在骨折椎体上,接着再将横向连接器的尾部固定连接在椎体
撑开支撑钉上,将横向连接器的头部通过夹持槽夹住固定棒。这样,通过椎体撑开支撑钉将骨折椎体的内部撑开,即将骨折椎体的塌陷骨块撑起,之后再通过椎弓根螺钉和固定棒对
骨折椎体进行牵拉复位,最后再通过横向连接器将椎体撑开支撑钉、固定棒以及椎弓根螺
钉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了骨折椎体的有效复位、前方足够支撑,同时保障了脊柱的稳定性。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发明中横向连接器的主视图;
[0021] 图2为本发明中横向连接器的后视图;
[0022] 图3为本发明中横向连接器的俯视图;
[0023] 图4为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0024] 图5为本发明中横向连接器的立体图一;
[0025] 图6为本发明中横向连接器的立体图二;
[0026] 图7为本发明中横向连接器的立体图三;
[0027] 图8为本发明中横向连接器的俯视图(隐藏螺塞、第一滑块和第一卡块);
[0028] 图9为沿图8中B‑B线的剖视图;
[0029] 图10为本发明中横向连接器的立体图一(隐藏螺塞、第一滑块和第一卡块);
[0030] 图11为本发明中横向连接器的立体图二(隐藏螺塞、第一滑块和第一卡块);
[0031] 图12为本发明中螺塞、第一滑块和第一卡块的相对位置关系图;
[0032] 图13为本发明中螺塞的主视图;
[0033] 图14为本发明中螺塞的立体图;
[0034] 图15为本发明中第一滑块的立体图一;
[0035] 图16为本发明中第一滑块的立体图二;
[0036] 图17为本发明中上椎弓根螺钉、下椎弓根螺钉和固定棒的相对位置关系图;
[0037] 图18为本发明中上椎弓根螺钉的主视图(同时也是下椎弓根螺钉的主视图);
[0038] 图19为本发明中上椎弓根螺钉的主视剖视图(同时也是下椎弓根螺钉的主视剖视图);
[0039] 图20为本发明中椎体撑开支撑钉的主视图;
[0040] 图21为本发明中椎体撑开支撑钉的主视剖视图;
[0041] 图22为本发明中内芯的主视图;
[0042] 图23为图22的俯视图;
[0043] 图24为本发明中外套筒的主视图;
[0044] 图25为本发明中外套筒的主视剖视图;
[0045] 图26为图24的俯视图;
[0046] 图27为本发明中撑开球的主视图(撑开球处于收缩状态);
[0047] 图28为本发明中撑开球的主视图(撑开球处于撑开状态);
[0048] 图29为图28的俯视图;
[0049] 图30为本发明中撑开球的主视剖视图(撑开球处于撑开状态);
[0050] 图31为本发明中上钉帽的主视图;
[0051] 图32为本发明中上钉帽的主视剖视图;
[0052] 图33为本发明中上钉帽的俯视图;
[0053] 图34为本发明中上钉帽的仰视图;
[0054] 图35为本发明中加压帽的主视图;
[0055] 图36为本发明中加压帽的主视剖视图;
[0056] 图37为本发明中加压帽的左视图(同时也是右视图);
[0057] 图38为本发明中加压帽的俯视图;
[0058] 图39为本发明中加压帽的仰视图;
[0059] 图40为本发明中内芯的又一主视图;
[0060] 图41为图40的俯视图;
[0061] 图42为本发明中加压帽的又一主视剖视图;
[0062] 图43为本发明中加压帽的又一俯视图;
[0063] 图44为本发明中外套筒的又一主视图;
[0064] 图45为图44的俯视图;
[0065] 图46为本发明中上钉帽的又一主视剖视图;
[0066] 图47为本发明中上钉帽的又一仰视图;
[0067] 图48为本发明中椎体撑开支撑钉的使用状态图一;
[0068] 图49为本发明中椎体撑开支撑钉的使用状态图二;
[0069] 图50为图48所示加压帽与上钉帽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
[0070] 图51为图49所示加压帽与上钉帽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
[0071] 图52为本发明中复位固定系统的使用状态图;
[0072] 图53为本发明中支撑块与横向连接器尾部的连接状态图;
[0073] 图54为本发明中支撑块的俯视图;
[0074] 图55为沿图54中C‑C线的剖视图;
[0075] 图56为本发明中螺钉的结构示意图;
[0076] 图57为本发明中横向连接器的夹持槽与固定棒的相对位置关系图一;
[0077] 图58为本发明中横向连接器的夹持槽与固定棒的相对位置关系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78] 如图1所示,并结合图2‑16所示,本发明中的横向连接器,包括固定连接的头部24和尾部23,所述头部24的下端设有第一夹持臂28和第二夹持臂26,所述第一夹持臂28和第二夹持臂26之间形成夹持槽25,所述第一夹持臂28位于尾部23和第二夹持臂26之间,所述
第一夹持臂28上设有横向通孔32,所述横向通孔32内设有第一滑块27,所述头部24上设有
与横向通孔32相连通的竖向通孔31,所述竖向通孔31内螺纹连接有螺塞29,所述螺塞29的
下端与第一滑块27的远离夹持槽25的侧面相抵,当所述螺塞29旋入竖向通孔31时,所述螺
塞29推动第一滑块27沿着横向通孔32向夹持槽25内滑动。所述尾部23呈杆状,所述尾部23
和头部24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一滑块27上设有第一卡槽36,所述横向通孔32的孔壁上
设有第一卡块30,所述第一卡块30位于所述第一卡槽36内。
[0079] 如图13、14所示,螺塞29呈圆柱形,螺塞29与竖向通孔31同轴布置,螺塞29的上半部34直径大于下半部35直径,螺塞29的上半部34外侧壁上设有螺纹,螺塞29的上半部34顶面上设有多边形沉槽,将旋转工具的一端插入多边形沉槽内,之后转动旋转工具即可将螺
塞29旋入或旋出竖向通孔31。螺塞29的下半部35下端为圆弧凸面。
[0080] 如图1、2所示,夹持槽25呈圆弧状。如图15、16所示,第一滑块27呈圆柱形,第一滑块27与横向通孔32同轴布置,第一滑块27的一个端面37远离夹持槽25布置,第一滑块27的另一个端面38靠近夹持槽25布置。第一滑块27的远离夹持槽25的端面37即为上述的第一滑
块27的远离夹持槽25的侧面。第一滑块27的远离夹持槽25的端面37为弧形凹面,以便与螺
塞29的下半部35下端相匹配;第一滑块27的靠近夹持槽25的端面38也为弧形凹面,以便与
夹持槽25的形状相匹配。第一滑块27的外圆周壁上设有第一卡槽36,第一卡槽36呈条状,并且第一卡槽36沿第一滑块27的轴向布置。
[0081] 如图4所示,并结合图9、12所示,第一卡块30呈圆柱形,第一夹持臂28的下端设有安装孔33,该安装孔33连通横向通孔32,第一卡块30固定设于安装孔33内,第一卡块30的上端延伸至横向通孔32内,并且第一卡块30的上端位于第一滑块27的第一卡槽36内。
[0082] 在将螺塞29旋入竖向通孔31时,螺塞29的下半部35下端与第一滑块27的远离夹持槽25的端面37相抵,随着螺塞29继续旋入,螺塞29推动第一滑块27沿着横向通孔32向夹持
槽25滑动,当滑动到一定位置时,由于第一卡块30的阻挡作用,第一滑块27不再滑动。在将螺塞29旋出竖向通孔31后,可以推动第一滑块27沿着横向通孔32向远离夹持槽25的方向滑
动,当滑动到一定位置时,同样由于第一卡块30的阻挡作用,第一滑块27不再滑动。
[0083] 如图52所示,本发明中的使用上述横向连接器的复位固定系统,包括椎体撑开支撑钉、上椎弓根螺钉39和下椎弓根螺钉41,所述椎体撑开支撑钉安装在骨折椎体22上,所述上椎弓根螺钉39和下椎弓根螺钉41分别安装在骨折椎体22的上椎体53和下椎体54上,所述
上椎弓根螺钉39和下椎弓根螺钉41之间连接有固定棒40,所述横向连接器的头部24通过夹
持槽25夹住固定棒40,所述横向连接器的尾部23固定连接在椎体撑开支撑钉上。
[0084] 如图17所示,并结合图18、19所示,上椎弓根螺钉39和下椎弓根螺钉41的结构相同,其均包括呈桶状的螺钉座43,螺钉座43的底壁上设有螺钉杆45,螺钉座43的侧壁上设有容置固定棒40的U型槽口,螺钉座43的内腔设有垫块44和固定塞42,垫块44位于固定塞42的下方,固定塞42螺纹连接于螺钉座43内,固定棒40位于固定塞42和垫块44之间。将固定塞42旋入螺钉座43时,固定塞42能够与垫块44夹紧固定棒40,从而将固定棒40与椎弓根螺钉39、
41固定连接。
[0085] 如图20所示,并结合图21、48、49、52‑56所示,本发明中的复位固定系统,其中所述椎体撑开支撑钉上固定连接有支撑块47,所述支撑块47上设有第一通孔48,所述第一通孔48的孔壁上设有第二通孔55,所述横向连接器的尾部23穿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48内,所述
第二通孔55为螺纹孔,所述第二通孔55上螺纹连接有螺钉46,所述螺钉46与横向连接器的
尾部23相抵。
[0086] 在安装横向连接器时,先将横向连接器的尾部23插入到支撑块47的第一通孔48内,之后再将横向连接器的头部24通过夹持槽25夹住固定棒40,之后再将螺钉46旋入第二
通孔55,直至螺钉46与横向连接器的尾部23相抵,此时螺钉46就将横向连接器的尾部23与
支撑块47固定连接在一起,同时,横向连接器也将椎体撑开支撑钉、固定棒40以及椎弓根螺钉39、41固定连接在一起。
[0087] 如图57、58所示,在将横向连接器的头部24通过夹持槽25夹住固定棒40时,首先将螺塞29旋出竖向通孔31,之后推动第一滑块27向远离夹持槽25的方向滑动,此时将夹持槽25卡在固定棒40上,接着再将螺塞29旋入竖向通孔31,螺塞29推动第一滑块27向夹持槽25
方向滑动,直至第一滑块27的靠近夹持槽25的端面38与固定棒40相抵,此时,横向连接器的头部24通过夹持槽25将固定棒40夹紧,即横向连接器与固定棒40固定连接在一起。
[0088] 如图20所示,并结合图21‑53所示,椎体撑开支撑钉包括钉本体和钉帽,所述钉本体包括内芯13、外套筒6和撑开球10,所述内芯13螺纹连接于外套筒6内,所述内芯13的上端14和下端均延伸至外套筒6外,所述内芯13的下端设有锥形钉头11,所述锥形钉头11与外套筒6下端之间的内芯13上套装有撑开球10,所述钉帽包括上钉帽4和加压帽12,所述上钉帽4为筒状结构,所述上钉帽4的筒腔下端连接于外套筒6的上端16,所述内芯13的上端14延伸
至上钉帽4的筒腔上端,所述内芯13的上端14卡合滑动连接有加压帽12,所述加压帽12与上钉帽4之间为卡合滑动连接,所述加压帽12能够沿着内芯13和上钉帽4的轴向滑动,当所述
加压帽12沿着上钉帽4的轴向向上滑动而与上钉帽4解除卡合滑动连接时,所述加压帽12仍
然与内芯13保持卡合滑动连接,当所述锥形钉头11靠近外套筒6的下端运动时,所述撑开球
10撑开。所述锥形钉头11和处于撑开状态的撑开球10均位于骨折椎体22内,所述支撑块47
固定连接在外套筒6的外筒壁上,所述支撑块47位于骨折椎体22外。
[0089] 如图48所示,并结合图49‑53所示,椎体撑开支撑钉在使用的时候,将锥形钉头11对准骨折椎体22,之后转动上钉帽4将钉本体的下端旋入骨折椎体22内,在此过程中,钉本体和钉帽作为整体进行转动,即钉本体与钉帽之间、钉本体的各个部件之间以及钉帽的各个部件之间并无相对转动,之后沿着上钉帽4的轴向向上滑动加压帽12,使加压帽12与上钉帽4之间解除卡合滑动连接,此时加压帽12仍然与内芯13保持卡合滑动连接,接着保持上钉帽4和外套筒6不动,而转动加压帽12,加压帽12带动内芯13转动,由于内芯13与外套筒6之间为螺纹连接,因此,内芯13能够相对于外套筒6向上运动,进而导致锥形钉头11向上靠近外套筒6的下端运动,使撑开球10撑开,这样处于撑开状态的撑开球10就将骨折椎体22的塌陷骨块撑起,接着剪断骨折椎体22外侧的外套筒6和内芯13即可。由此可见,椎体撑开支撑钉能够从骨折椎体22的内部撑开塌陷骨块,使骨折椎体22良好复位,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
生。在上述椎体撑开支撑钉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支撑块47固定连接在外套筒6的外筒壁上,因此,支撑块47跟随外套筒6一起动作。
[0090] 如图20所示,并结合图21、27‑30、48、49、53所示,撑开球10包括上套环7和下套环9,所述上套环7和下套环9均套装在锥形钉头11与外套筒6下端之间的内芯13上,所述上套
环7与外套筒6的下端相抵,所述下套环9与锥形钉头11的上端相抵,所述上套环7和下套环9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撑开片8,多个所述撑开片8沿内芯13的周向环绕布置,当所述锥形钉
头11靠近外套筒6的下端运动时,所述撑开片8能够向远离内芯13的方向凸起变形,即撑开。
[0091] 如图20所示,并结合图21、31‑39所示,上钉帽4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支耳5,加压帽12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支耳1。两个第一支耳5分别固定连接在上钉帽4的相对两侧,两个第二支耳1分别固定连接在加压帽12的相对两侧。通过设置支耳,能够方便地转动上钉帽4和加压帽12。
[0092] 如图20所示,并结合图21、31‑34所示,上钉帽4包括一体成型的上筒体2和下筒体3,所述上筒体2的内筒径大于下筒体3的内筒径,并且上筒体2的外筒径也大于下筒体3的外筒径。两个第一支耳5分别固定连接在下筒体3的相对两侧。结合图24‑26所示,外套筒6的上端16为中空棱柱结构,所述下筒体3的筒腔下部为与外套筒6的上端16相匹配的棱柱形,所
述下筒体3的筒腔上部设有第一卡台20,所述下筒体3的筒腔下部套装在外套筒6的上端16,所述外套筒6的上端16与所述第一卡台20相抵,所述内芯13的上端14穿过下筒体3的筒腔后
延伸至上筒体2的筒腔内。
[0093] 在本实施例中,外套筒6的上端16为中空三棱柱结构,与之相匹配,下筒体3的筒腔下部也为三棱柱形。至于第一卡台20,其是通过以下方式形成的:下筒体3的筒腔上部为圆柱形,并且该圆柱形筒腔的孔径小于下方三棱柱形筒腔的孔径,这样在下筒体3的筒腔上下部之间形成第一卡台20,也即上述的在下筒体3的筒腔上部形成第一卡台20。
[0094] 除了上述的下筒体3与外套筒6的连接方式外,其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连接:如图44所示,并结合图45‑47所示,外套筒6的上端16外侧壁上设有第二滑块51,下筒体3的筒腔下部设有轴向布置的滑槽52,当下筒体3的筒腔下部套装在外套筒6的上端16后,第二
滑块51位于滑槽52内。当然,也可以将第二滑块51和滑槽52的位置进行对调,即外套筒6的上端16外侧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滑槽52,下筒体3的筒腔下部设有第二滑块51,当下筒体3
的筒腔下部套装在外套筒6的上端16后,第二滑块51位于滑槽52内。
[0095] 在下筒体3的筒腔下部套装在外套筒6的上端16后,下筒体3与外套筒6的上端16之间既可以为过盈配合,也可以为间隙配合,因为这两种配合方式均能保证上钉帽4与外套筒
6一起转动或者不转动,即在转动上钉帽4时,上钉帽4能够带动外套筒6作同步转动,而上钉帽4在不转动时,外套筒6也不会发生转动。
[0096] 如图21所示,并结合图24‑26所示,外套筒6的外筒壁上设有第二卡台17,下筒体3的下端与第二卡台17相抵,以使下筒体3与外套筒6的配合更加紧密。第二卡台17是通过以下方式形成的:不管外套筒6的上端16是如何与下筒体3进行连接的,只要外套筒6的上端16外径有小于下端外径的部分即可在上下端之间形成第二卡台17,以图24‑26所示为例,外套筒6上端的中空三棱柱结构的三个侧面处的外径均小于外套筒6下端的外径,这样在外套筒
6的上下端之间即形成第二卡台17。
[0097] 如图21所示,并结合图22、23、32、33、35‑39、48‑51所示,内芯13的上端14为棱柱结构,所述加压帽12为筒状结构,所述加压帽12的筒腔为与内芯13的上端14相匹配的棱柱形,所述加压帽12套装在内芯13的上端14,所述加压帽12的外筒壁上固定设有第二卡块21,所述上筒体2的内筒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第二卡槽19,所述第二卡块21位于第二卡槽19内,所述第二卡块21能够沿着第二卡槽19滑动,所述加压帽12沿着上钉帽4的轴向向上滑动而使
第二卡块21脱离第二卡槽19时,所述加压帽12仍然套装在内芯13的上端14。
[0098] 在本实施例中,内芯13的上端14为三棱柱结构,与之相匹配,加压帽12的筒腔为三棱柱形,这样加压帽12在套装到内芯13的上端14后,两者之间就实现了卡合滑动连接,即加压帽12能够沿着内芯13的轴向进行上下滑动,但是加压帽12不能相对于内芯13进行周向转动,而只能是当加压帽12转动时,其带动内芯13一起作同步转动,当加压帽12不转动时,内芯13也不发生转动。
[0099] 加压帽12与上钉帽4之间通过第二卡块21和第二卡槽19实现卡合滑动连接,即加压帽12能够沿着上钉帽4的轴向进行上下滑动,此时第二卡块21沿着第二卡槽19进行上下
滑动,但是由于第二卡块21和第二卡槽19的限位作用,加压帽12并不能相对于上钉帽4进行周向转动,而只能是两者一起作同步转动,即上钉帽4转动时,其带动加压帽12一起作同步转动。当加压帽12沿着上钉帽4的轴向向上滑动而使第二卡块21脱离第二卡槽19时,加压帽
12与上钉帽4之间解除卡合滑动连接,而此时,加压帽12仍然套装在内芯13的上端14,即两者之间仍然保持卡合滑动连接,这个时候转动加压帽12,加压帽12能够带动内芯13一起相
对于上钉帽4转动,为了方便操作,在转动加压帽12时,可以使第二卡块21贴着上筒体2的上端面滑动(如图49所示)。由于上钉帽4与外套筒6之间保持同步转动或不转动,并且内芯13
与外套筒6之间为螺纹连接,因此,在加压帽12带动内芯13相对于上钉帽4转动时,内芯13也相对于外套筒6发生转动,这样内芯13能够相对于外套筒6向上运动,于是内芯13下端的锥
形钉头11就靠近外套筒6的下端运动,进而挤压撑开球10的上套环7和下套环9,使两个套环作相互靠近的运动,于是撑开片8向远离内芯13的方向凸起变形,即处于撑开状态,如图49所示。
[0100] 如图20所示,并结合图21、22、25所示,锥形钉头11的外侧壁上设有旋进螺纹,方便锥形钉头11旋入骨折椎体22。内芯13两端之间的芯体外侧壁上还设有外螺纹15,外套筒6的内筒壁上设有内螺纹18,内芯13和外套筒6通过外螺纹15和内螺纹18实现螺纹连接,当相对于外套筒6转动内芯13时,内芯13能够相对于外套筒6向上或向下运动,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锥形钉头11靠近外套筒6的下端运动而让撑开球10处于撑开状态,只能是使内芯13相对于外套筒6向上运动。
[0101] 当然,加压帽12与内芯13上端之间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卡合滑动连接:如图40所示,并结合图41‑43所示,内芯13的上端14外侧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凸块49,所述加压帽12的筒腔内设有轴向布置的凹槽50,当加压帽12套装在内芯13的上端14以后,所述凸块
49位于凹槽50内,所述凸块49能够沿凹槽50滑动,所述加压帽12沿着上钉帽4的轴向向上滑动而使第二卡块21脱离第二卡槽19时,所述加压帽12仍然套装在内芯13的上端14并且凸块
49位于凹槽50内。当然,也可以将凸块49和凹槽50的位置进行对调,即内芯13的上端14外侧壁上设有轴向布置的凹槽50,所述加压帽12的筒腔内设有轴向布置的凸块49。在凸块49和
凹槽50的限位作用下,加压帽12能够沿着内芯13的轴向进行上下滑动,此过程中,凸块49也沿着凹槽50进行上下滑动,但是,加压帽12不能相对于内芯13进行周向转动,当加压帽12转动时,其带动内芯13一起作同步转动,当加压帽12不转动时,内芯13也不会发生转动。
[0102] 如图48所示,并结合图49‑53所示,椎体撑开支撑钉在使用的时候,将锥形钉头11对准骨折椎体22,之后通过第一支耳5转动上钉帽4,将钉本体的下端旋入骨折椎体22内,在此过程中,钉本体和钉帽作为整体进行转动,即钉本体与钉帽之间、钉本体的各个部件之间以及钉帽的各个部件之间并无相对转动,之后沿着上钉帽4的轴向向上滑动加压帽12,使加压帽12与上钉帽4之间解除卡合滑动连接(即第二卡块21脱离第二卡槽19),此时加压帽12仍然与内芯13保持卡合滑动连接,接着保持上钉帽4和外套筒6不动,而通过第二支耳1转动加压帽12,加压帽12带动内芯13转动,由于内芯13与外套筒6之间为螺纹连接,因此,内芯13能够相对于外套筒6向上运动,进而导致锥形钉头11向上靠近外套筒6的下端运动,使撑开
球10撑开,这样处于撑开状态的撑开球10就将骨折椎体22的塌陷骨块撑起,接着剪断骨折
椎体22外侧的外套筒6和内芯13即可。在完成复位操作后,撑开球10以及内芯13和外套筒6
的各一部分均留在骨折椎体22内,不再取出。由于留在骨折椎体22上的内芯13和外套筒6之间仍保持螺纹连接,因此,骨折椎体22内的撑开球10能够一直保持撑开状态。由此可见,椎体撑开支撑钉能够从骨折椎体22的内部撑开塌陷骨块,使骨折椎体22良好复位,减少远期
并发症的发生。
[0103] 本发明在使用的时候,分别将上椎弓根螺钉39和下椎弓根螺钉41安装在骨折椎体22的上椎体53和下椎体54上,之后再将椎体撑开支撑钉安装在骨折椎体22上,接着再将横
向连接器的尾部23固定连接在椎体撑开支撑钉上,将横向连接器的头部24通过夹持槽25夹
住固定棒40。这样,通过椎体撑开支撑钉将骨折椎体22的内部撑开,即将骨折椎体22的塌陷骨块撑起,之后再通过椎弓根螺钉39、41和固定棒40对骨折椎体22进行牵拉复位,最后再通过横向连接器将椎体撑开支撑钉、固定棒40以及椎弓根螺钉39、41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了骨折椎体22的有效复位、前方足够支撑,同时保障了脊柱的稳定性。由此可见,本发明可以实现伤椎置钉后内撑开压缩锥体,使椎体复位更佳,对前路进行了支撑,大大避免了远期的内固定失败的发生,同时撑开球10、内芯13和外套筒6的材质均为钛合金或钽金属,与骨的相容性更好,实现了更好的骨愈合与骨长入。
[0104]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
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105]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106]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
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