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730117.X

文献号 : CN11506874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刘松张传雷

申请人 : 苏州林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包括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针管组件包括针管座和针管,导管组件包括导管座和导管,针管穿设于导管内,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通过连接组件进行可拆卸地连接,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座和连接件,导管座和针管座提高连接座连接,连接座的前端通过一弹性瓣膜与导管座的内壁固接,弹性瓣膜的轴心具有可收缩的弹性开口;连接件滑动设置于连接座内,连接件的前端可通过轴向移动驱动弹性开口的开闭,连接件同轴内置有一防针刺组件。本发明通过设置连接组件连接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连接组件内可移动的连接件与防针刺组件相配合,使得拔出针管的动作同时完成防逆流防针刺的双重作用,既提高了使用效率,又保证了使用安全。

权利要求 :

1.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包括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所述针管组件包括针管座(1)和固设于所述针管座(1)前端的针管(2),所述导管组件包括导管座(3)和固设于所述导管座(3)前端的导管(4),所述针管(2)穿设于所述导管(4)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通过连接组件进行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座(5)和连接件(6),所述连接座(5)固设于所述导管座(3)内,所述针管座(1)连接于所述连接座(5)的尾端,所述连接座(5)的前端通过一弹性瓣膜(7)与所述导管座(3)的内壁固接,所述弹性瓣膜(7)的轴心具有可收缩的弹性开口(701);所述连接件(6)滑动设置于所述连接座(5)内,所述连接件(6)包括一内部中空的锥形头部(601)和分设于所述锥形头部(601)两侧的连接臂(602),所述连接件(6)的前端可通过轴向移动驱动所述弹性开口(701)的开闭,所述连接件(6)同轴内置有一防针刺组件,初始状态下,所述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相连接,所述针管(2)依次穿设于所述防针刺组件、连接件(6)、弹性开口(701)和导管(4)内;第二状态下,所述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相分离,所述针管(2)的针尖移动至所述防针刺组件内,并通过后移使所述防针刺组件与所述连接件(6)分离,同时,所述连接件(6)受所述防针刺组件驱动后移,与所述弹性瓣膜(7)分离,以使所述弹性开口(701)闭合以密封所述导管座(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瓣膜(7)具有弹性膜面(702),所述弹性膜面(702)的外边沿向其轴心延伸形成有一组切口,所述切口在所述弹性瓣膜(7)的轴心相交形成所述弹性开口(7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瓣膜(7)的外边沿向其轴心延伸有一组与所述弹性膜面(702)相连的延伸臂(703),所述延伸臂(703)的端部两两之间形成间隔,每个所述间隔内的所述弹性膜面(702)上具有一条所述切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5)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臂(602)相匹配的滑槽(501),所述连接臂(602)在所述滑槽(501)内做轴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针刺组件设置于两个所述连接臂(602)之间,所述连接臂(602)的内侧面的尾端设置有一挡块(603),在所述初始状态下,所述挡块(603)与防针刺组件的尾端抵接;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挡块(603)与所述防针刺组件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针刺组件包括壳体(8)和弹片(9),所述壳体(8)内具有凹槽(801),所述弹片(9)包括通过平直的中间部(903)连接的第一端(901)和第二端(902),所述第一端(901)折弯并卡设于所述凹槽(801)的尾端,所述第二端(902)折弯形成勾状,所述针管(2)的外壁设置有一凸部(201),所述凹槽(801)的尾端具有直径小于所述凸部(201)的穿孔,且所述凸部(201)与所述针管(2)的针尖之间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端(902)与所述穿孔之间的距离,以使得当所述凸部(201)与所述穿孔抵接时,所述第二端(902)与所述针管(2)分离,并在所述中间部(903)的驱动下与所述凹槽(801)的内壁抵接形成封闭空间(100),所述针管(2)的针尖被封闭于所述封闭空间(100)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8)由弹性材质制成,其常态下直径大于两个所述挡块(603)之间的间距,其形变后直径小于两个所述挡块(603)之间的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5)的尾端外壁具有卡口(502),所述针管座(1)的前端具有与所述卡口(502)相匹配的插块(101),在所述初始状态下,所述插块(101)插设于所述卡口(502)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管座(1)的外壁内凹,且所述内凹的外壁上均布有防滑凸棱(10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座(3)的两侧设置有蝶翼(301),所述导管座(3)的外部还套设有与之相匹配的保护壳(10)。

说明书 :

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

背景技术

[0002] 留置针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输液工具,由导管组件、针管组件组成。临床使用时,将针头护帽取下,穿刺针带着导管同步进入人体的静脉血管。见到回血后,确认静脉穿刺成功,将穿刺针抽出,而只将材质柔软的导管保留在静脉血管内。药液通过软质导管输入人体,导管配合血液抗凝剂的使用,可在人体静脉安全留置时间内供多次输液使用,这样就避免了频繁穿刺给患者造成痛苦。
[0003] 在实际使用中,当留穿刺针拔出后,会不可避免地带出一些血液、药液等混合的体液,在一些特殊病人的护理中,这些体液有感染传播的安全风险。另外,穿刺针拔出后,直接外露,稍不注意就容易刺破医护人员或病患,造成二次伤害,同样具有较大的安全风险。因此,如何提高留置针的安全使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
[0005]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 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包括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所述针管组件包括针管座和固设于所述针管座前端的针管,所述导管组件包括导管座和固设于所述导管座前端的导管,
所述针管穿设于所述导管内,所述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通过连接组件进行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座和连接件,所述连接座固设于所述导管座内,所述针管座连接于
所述连接座的尾端,所述连接座的前端通过一弹性瓣膜与所述导管座的内壁固接,所述弹
性瓣膜的轴心具有可收缩的弹性开口;所述连接件滑动设置于所述连接座内,所述连接件
包括一内部中空的锥形头部和分设于所述锥形头部两侧的连接臂,所述连接件的前端可通
过轴向移动驱动所述弹性开口的开闭,所述连接件同轴内置有一防针刺组件,初始状态下,所述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相连接,所述针管依次穿设于所述防针刺组件、连接件、弹性开口和导管内;第二状态下,所述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相分离,所述针管的针尖移动至所述防针刺组件内,并通过后移使所述防针刺组件与所述连接件分离,同时,所述连接件受所述防针刺组件驱动后移,与所述弹性瓣膜分离,以使所述弹性开口闭合以密封所述导管座。
[0007] 优选的,所述弹性瓣膜具有弹性膜面,所述弹性膜面的外边沿向其轴心延伸形成有一组切口,所述切口在所述弹性瓣膜的轴心相交形成所述弹性开口。
[0008] 优选的,所述弹性瓣膜的外边沿向其轴心延伸有一组与所述弹性膜面相连的延伸臂,所述延伸臂的端部两两之间形成间隔,每个所述间隔内的所述弹性膜面上具有一条所
述切口。
[0009] 优选的,所述连接座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臂相匹配的滑槽,所述连接臂在所述滑槽内做轴向移动。
[0010] 优选的,所述防针刺组件设置于两个所述连接臂之间,所述连接臂的内侧面的尾端设置有一挡块,在所述初始状态下,所述挡块与防针刺组件的尾端抵接;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挡块与所述防针刺组件分离。
[0011] 优选的,所述防针刺组件包括壳体和弹片,所述壳体内具有凹槽,所述弹片包括通过平直的中间部连接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折弯并卡设于所述凹槽的尾端,所述第二端折弯形成勾状,所述针管的外壁设置有一凸部,所述凹槽的尾端具有直径小于所述
凸部的穿孔,且所述凸部与所述针管的针尖之间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穿孔之间的
距离,以使得当所述凸部与所述穿孔抵接时,所述第二端与所述针管分离,并在所述中间部的驱动下与所述凹槽的内壁抵接形成封闭空间,所述针管的针尖被封闭于所述封闭空间
内。
[0012] 优选的,所述壳体由弹性材质制成,其常态下直径大于两个所述挡块之间的间距,其形变后直径小于两个所述挡块之间的间距。
[0013] 优选的,所述连接座的尾端外壁具有卡口,所述针管座的前端具有与所述卡口相匹配的插块,在所述初始状态下,所述插块插设于所述卡口内。
[0014] 优选的,所述针管座的外壁内凹,且所述内凹的外壁上均布有防滑凸棱。
[0015] 优选的,所述导管座的两侧设置有蝶翼,所述导管座的外部还套设有与之相匹配的保护壳。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0017] 1、通过设置连接组件使得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之间实现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连接组件内可移动的连接件与防针刺组件相配合,使得针管拔出的过程中一方面被防针刺组件
封闭针尖,达到避免针管的针尖外露的目的,同时另一方面驱动防针刺组件带动连接件后
移与弹性瓣膜分离,使得弹性瓣膜封闭其轴心的弹性开口,以密封导管座,达到防止药液逆流的目的,一个拔出针管的动作同时完成防逆流防针刺的双重作用,无需其他步骤,既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和高效,又保证了使用安全,贴合实际;
[0018] 2、弹性瓣膜的表面设置有延伸臂,可以增强其弹性膜面的回弹力,保证其轴心的弹性开口在针管拔出后的回弹封闭;
[0019] 3、防针刺组件中的壳体采用弹性材质制成,使其在常态下可以与挡块抵接,以拉动连接件后移,在加大拉力后可以形变从挡块之间脱出,完成分离;
[0020] 4、防针刺组件的弹片第一端通过折弯卡设于壳体内,使得中间部具有向壳体的轴线靠近的弹力,以在针管的针尖移动至第二端内后,驱动第二端与壳体抵接,封闭针管的针尖,防止针尖二次刺出,达到防针刺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2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22] 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3] 图2:本发明实施例去除保护壳的图;
[0024] 图3:本发明实施例在初始状态下的剖视图;
[0025] 图4:本发明实施例在第二状态下的剖视图;
[0026] 图5:本发明实施例中防针刺组件在初始状态下的示意图;
[0027] 图6:本发明实施例中防针刺组件在第二状态下的示意图;
[0028] 图7:本发明实施例中弹性瓣膜的示意图;
[0029] 图8:本发明实施例中弹性瓣膜被顶开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0031] 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0032]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包括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所述针管组件包括针管座1和固设于所述针管座1前端的针管2,所述导管组件包括导管座3和固设于所述导管座3前端的导管4,所述针管2穿设于所述导管4内,所述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通过连接组件进行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座5和连接件6,所述连
接座5固设于所述导管座3内,所述针管座1连接于所述连接座5的尾端,所述连接座5的前端通过一弹性瓣膜7与所述导管座3的内壁固接,所述弹性瓣膜7的轴心具有可收缩的弹性开
口701;所述连接件6滑动设置于所述连接座5内,所述连接件6的前端可通过轴向移动驱动
所述弹性开口701的开闭,所述连接件6同轴内置有一防针刺组件,初始状态下,所述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相连接,所述针管2依次穿设于所述防针刺组件、连接件6、弹性开口701和导管4内;第二状态下,所述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相分离,所述针管2的针尖移动至所述防针刺组件内,并通过后移使所述防针刺组件与所述连接件6分离,同时,所述连接件6受所述防针刺组件驱动后移,与所述弹性瓣膜7分离,以使所述弹性开口701闭合以密封所述导管座3。
[0033] 本发明通过设置连接组件使得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之间实现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连接组件内可移动的连接件6与防针刺组件相配合,使得所述针管2拔出的过程中一方面被
防针刺组件封闭针尖,达到避免针管2的针尖外露的目的;同时另一方面驱动防针刺组件带动所述连接件6后移与所述弹性瓣膜7分离,使得所述弹性瓣膜7封闭其轴心的弹性开口
701,以密封导管座3,达到防止药液逆流的目的,一个拔出针管的动作同时达到防逆流防针刺的双重目的,无需其他步骤,既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和高效,又保证了使用安全,贴合实际。
[0034] 具体的如图3、7、8所示,所述弹性瓣膜7具有弹性膜面702,所述弹性膜面702的外边沿向其轴心延伸形成有一组切口,所述切口在所述弹性瓣膜7的轴心相交形成所述弹性开口701。所述切口的设置使得所述弹性开口701在无无力挤压时可收缩形成完整的膜面,
来密封所述导管座3,避免导管座3内的液体溢出;在由外力挤压时,所述弹性开口701向内凹以打开,进行药液的输入。所述弹性膜面702采用具有弹性的材质制成,例如硅胶。
[0035]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瓣膜7的外边沿向其轴心延伸有一组与所述弹性膜面701相连的延伸臂703,所述延伸臂703的端部两两之间形成间隔,每个所述间隔内的所述弹性膜面
701上具有一条所述切口。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延伸臂703设置有三条,对应地设置三条所述切口,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延伸臂703和切口的数量相对应,且具体数量视所述弹性瓣膜7的实际直径决定。所述延伸臂702的设置,可以增强所述弹性膜面701的回弹力,保证其轴心的弹性开口701在针管2拔出后可以及时回弹进行封闭。
[0036] 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件6包括一内部中空的锥形头部601和分设于所述锥形头部601两侧的连接臂602,所述连接座5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臂602相匹配的滑槽501,所述连接臂602在所述滑槽501内做轴向移动。所述锥形头部601的锥形结构一方面可以减少
其与所述弹性瓣膜7的接触面积,以达到顶开所述弹性开口701的目的,同时其锥形的内壁
可以对与之连接的防针刺组件或其他连接器起到限位作用。
[0037] 进一步的,所述防针刺组件设置于两个所述连接臂602之间,所述连接臂602的内侧面的尾端设置有一挡块603,在所述初始状态下,所述挡块603与防针刺组件的尾端抵接;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挡块603与所述防针刺组件分离。所述挡块603的设置使得所述防
针刺组件的后移可以带动连接件6同步后移,来及时使得连接件6与弹性瓣膜7分离,在针管
2退出后,弹性开口701可以立马收缩封闭,以密封所述导管座3,避免药液或血液随着针管2溢出或者逆流。此外,如图8所示,在导管4穿入人体后使用时,所述连接座5与鲁尔接头连接,鲁尔接头与所述挡块603抵接,以驱动所述连接件6前移顶开所述弹性开口701,进行输液。
[0038] 具体的如图3‑6所示,所述防针刺组件包括壳体8和弹片9,所述壳体8内具有凹槽801,所述弹片9包括通过平直的中间部903连接的第一端901和第二端902,所述第一端901
折弯并卡设于所述凹槽801的尾端,所述第二端902折弯形成勾状。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所
述中间部903具有向所述壳体8的轴线靠近的弹力,以在所述针管2的针尖移动至第二端902
内后,驱动所述第二端902与所述凹槽801抵接。
[0039] 所述针管2的外壁设置有一凸部201,所述凹槽801的尾端具有直径小于所述凸部201的穿孔,且所述凸部201与所述针管2的针尖之间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端902与所述穿孔
之间的距离,以使得当所述凸部201与所述穿孔抵接时,所述第二端902与所述针管2分离,并在所述中间部903的驱动下与所述凹槽801的内壁抵接形成封闭空间100,所述针管2的针
尖被封闭于所述封闭空间100内。这样的结构使得所述针管2位于所述封闭空间100内,所述凸部201与所述穿孔抵接后,可以带动所述防针刺组件跟随所述针管2同步移动。
[0040] 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二端902与所述壳体8之间的适配度,所述凹槽801的前端进一步内凹,所述第二端902抵接于所述凹槽801的内凹处,所述针管2与所述凹槽801的内
壁相贴合,所述第二端902与所述凹槽801抵接后,可以有效防止所述针管2的针尖再次刺
出,也可以尽可能地使所述第二端902位于所述凹槽801内,不外凸于所述壳体8,来方便整个所述防针刺组件后续的拔出。
[0041] 所述壳体8由弹性材质制成,例如硅胶等。这样的弹性材质使得所述壳体8在其常态下直径大于两个所述挡块603之间的间距,以与所述挡块603抵接,以带动所述连接件6同步后移;在所述壳体8进一步收到后移的拉力后,其产生形变,且其形变后直径小于两个所述挡块603之间的间距,以从所述连接件6中脱出,完成与所述连接件6的分离。
[0042] 如图1、2所示,所述连接座5的尾端外壁具有卡口502,所述针管座1的前端具有与所述卡口502相匹配的插块101,在所述初始状态下,所述插块101插设于所述卡口502内。使得所述连接座5与所述针管座1之间的有效连接,并防止所述针管座1相对连接座5转动。
[0043] 所述针管座1的外壁内凹,且所述内凹的外壁上均布有防滑凸棱102,以便于握持和施加拉力,便捷实际使用。
[0044] 所述导管座3的两侧设置有蝶翼301,以增大其与患者皮肤之间的接触面积,给粘接胶布留出粘贴空间,提高所述导管座3与患者之间的适配性,减少导管座3的转动。
[0045] 所述导管座3的外部还套设有与之相匹配的保护壳10,来保证所述留置针在使用前的完整性和洁净。
[0046]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
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
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0047]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
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