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及其光缆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1086242.8

文献号 : CN11514495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薛赵剑缪威玮缪小明谭枫钱慧慧周娟周红燕董佳伟

申请人 : 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属于光纤领域,提供了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及其光缆,包括多根并列设置的光纤构成的带状体,所述带状体正面设置有正面连接部,所述带状体背面设置有背面连接部,所述正面连接部具有正面上连接部和正面下连接部,所述背面连接部位于正面上连接部和正面下连接部之间。通过设置三个连接部,并且特定化地设置各个连接部的粘接点数量、粘接点采用的粘接树脂的粘度和抗拉强度,使得柔性光纤带具有最优卷绕方向和方式(即,定向效果),进而使得卷绕后的光纤更稳固,更不易松散。

权利要求 :

1.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包括多根并列设置的光纤构成的带状体,所述带状体正面设置有正面连接部,所述带状体背面设置有背面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连接部具有正面上连接部和正面下连接部,所述背面连接部位于正面上连接部和正面下连接部之间;

所述正面上连接部具有多个正面上粘接条,所述正面下连接部均具有多个正面下粘接条,所述背面连接部具有多个背面粘接条;

所述正面上粘接条、所述正面下粘接条或所述背面粘接条均是由多个粘接点构成的,所述粘接点均设置于相邻光纤之间;

所述正面连接部的粘接点总数量大于所述背面连接部;

所述粘接点均采用粘接树脂,所述正面连接部的粘接点采用的粘接树脂的粘度和抗拉强度与所述背面连接部的粘接点不同。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其特征在于,正面上连接部和正面下连接部的粘接点采用的粘接树脂的粘度和抗拉强度均低于背面连接部。

3.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其特征在于,每一条正面上粘接条与正面下粘接条均互为延长线且整体可构成一条具有隔断的直线A,所述具有隔断的直线A与光纤轴线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具有夹角X,0°<X <90°;

每一条背面粘接条也整体构成一条直线C,所述直线C与光纤轴线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同样具有夹角Y, 0°<Y<90°;

每条所述具有隔断的直线A之间是相互平行的,每条所述直线C之间是相互平行的;

每条所述具有隔断的直线A与每条所述直线C相互间隔设置。

4.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其特征在于,每一条正面上粘接条与正面下粘接条以及背面粘贴条均互为延长线;左起第奇数条正面上粘接条与正面下粘接条以及背面粘贴条均可整体上构成一条直线D,且每条直线D相互平行,左起第偶数条正面上粘接条与正面下粘接条以及背面粘贴条均可整体上构成一条直线D',且每条直线D'相互平行;相邻的直线D与直线D'之间相交形成夹角Z, 0°<Z <180°;连接部整体形成三角波形的形状。

5.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其特征在于,左起的第奇数条正面上连接条与第偶数条正面下连接条互为延长线且整体上构成一条直线E,左起的第奇数条正面下连接条与第偶数条正面上连接条互为延长线且整体上构成一条直线F,每条直线E之间相互平行,每条直线F之间相互平行;每条直线E与直线F相交形成一个X形并产生相交夹角W, 0°<W<180°;每条直线E与直线F的相交处背面设置背面连接部的粘接点。

6.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其特征在于,正面上连接部的粘接点采用的粘接树脂的粘度和抗拉强度高于背面连接部,背面连接部的粘接点采用的粘接树脂的粘度和抗拉强度均高于正面下连接部。

7.一种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其特征在于,正面上连接部、正面下连接部和背面连接部可采用颜色来进行区别。

8.一种具有柔性光纤带的光缆,其从外向内依次包括外护套、松套管、包带、加强件、阻水纱、色线以及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多个柔性光纤带定向卷绕后为一组被色线包裹,包裹每组柔性光纤带的色线颜色各不同,色线包裹后的多组柔性光纤带与多根阻水纱绞合成光缆芯,光缆芯外依次包裹包带、松套管以及外护套;外护套外两端分别外延设置一个吊脖,每个吊脖内设置一个增强构件,外护套内两端各嵌一加强件。

说明书 :

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及其光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申请涉及光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及其光缆。

背景技术

[0002] 光纤提供了优于常规通信线路的优点。与传统的有线网络相比,光纤通信网络可以以显著提高的速度传输显著增多的信息。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光缆传输的数据量持续增长。由于云计算的扩展,在数据中心中尤其如此,这要求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中接收和传输数据。因此,对高纤维数和高纤维密度的光缆的需求不断增长。随着高纤维数的需求日益加强,具备可卷绕功能的光纤带应运而生。所谓的具备可卷绕功能的光纤带是指若干根光纤沿轴向相邻地平行排列后,通过喷嘴将可固化的粘接树脂喷涂在若干光纤纵向排列后形成的上表面,粘接剂固化后即形成柔性光纤带的粘接点。由于粘接点的存在可使得光纤带宽度方向上卷绕或折叠,之后形成卷绕的光纤束。
[0003] 然而,传统的柔性光纤带虽然实现了卷绕功能,但卷绕后的光纤带易松散变形且不稳固。虽然目前现有的柔性光纤带中有提出双面设置粘接带或粘接点,但是粘接点轨迹都太简单粗暴,过分增加了光纤带的坚固性而减少柔性。而且,现有的柔性光纤带卷绕时的卷绕方向以及卷绕方式多为随机,并未基于卷绕方向和卷绕方式分析柔性光纤带的受力情况进而来设计粘接点轨迹。
[0004] 发明申请内容
[0005]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申请提供了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及其光缆。
[0006] 本发明申请提供了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包括多根并列设置的光纤构成的带状体,所述带状体正面设置有正面连接部,所述带状体背面设置有背面连接部,所述正面连接部具有正面上连接部和正面下连接部,所述背面连接部位于正面上连接部和正面下连接部之间;
[0007] 所述正面上连接部具有多个正面上粘接条,所述正面下连接部均具有多个正面下粘接条,所述背面连接部具有多个背面粘接条;
[0008] 所述正面上粘接条、所述正面下条或所述背面粘接条均是由多个粘接点构成的,所述粘接点均设置于相邻光纤之间。
[0009] 进一步地,所述正面连接部的粘接点总数量大于所述背面连接部。
[0010] 进一步地,所述粘接点均采用粘接树脂,所述正面连接部的粘接点采用的粘接树脂的粘度和抗拉强度与所述背面连接部的粘接点不同。
[0011] 进一步地,正面上连接部和正面下连接部的粘接点采用的粘接树脂的粘度和抗拉强度均低于背面连接部。
[0012] 进一步地,每一条正面上粘接条与正面下粘接条均互为延长线且整体可构成一条具有隔断的直线A,所述具有隔断的直线A与光纤轴线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具有夹角X,0°<X <90°;
[0013] 每一条背面粘接条也整体构成一条直线C,所述直线C与光纤轴线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同样具有夹角Y, 0°<Y<90°;
[0014] 所述每条具有隔断的直线A之间是相互平行的,所述每条直线C之间是相互平行的;
[0015] 每条所述具有隔断的直线A与每条所述直线C相互间隔设置。
[0016] 进一步地,每一条正面上粘接条与正面下粘接条以及背面粘贴条均互为延长线;左起第奇数条正面上粘接条与正面下粘接条以及背面粘贴条均可整体上构成一条直线D,且每条直线D相互平行,左起第偶数条正面上粘接条与正面下粘接条以及背面粘贴条均可整体上构成一条直线D',且每条直线D'相互平行;相邻的直线D与直线D'之间相交形成夹角Z, 0°<Z <180°;连接部整体形成类似于三角波形的形状。
[0017] 进一步地,左起的第奇数条正面上连接条与第偶数条正面下连接条互为延长线且整体上构成一条直线E,左起的第奇数条正面下连接条与第偶数条正面上连接条互为延长线且整体上构成一条直线F,每条直线E之间相互平行,每条直线F之间相互平行;每条直线E与直线F相交形成一个X形并产生相交夹角W, 0°<W<180°;每条直线E与直线F的相交处背面设置背面连接部的粘接点。
[0018] 进一步地,正面上连接部的粘接点采用的粘接树脂的粘度和抗拉强度高于背面连接部,背面连接部的粘接点采用的粘接树脂的粘度和抗拉强度均高于正面下连接部。
[0019] 进一步地,正面上连接部、正面下连接部和背面连接部可采用颜色来进行区别。
[002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柔性光纤带的光缆,其从外向内依次包括外护套、松套管、包带、加强件、阻水纱、色线以及所述的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多个柔性光纤带定向卷绕后为一组被色线包裹,包裹每组柔性光纤带的色线颜色各不同,色线包裹后的多组柔性光纤带与多根阻水纱绞合成光缆芯,光缆芯外依次包裹包带、松套管以及外护套;外护套外两端分别外延设置一个吊脖,每个吊脖内设置一个增强构件,外护套内两端各嵌一加强件。
[0021] 如上所述,本发明申请涉及的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及其光缆,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2] 本发明设置了三个连接部,通过设置各连接部的粘接点数量、粘接点采用的粘接树脂的粘度和抗拉强度,使得柔性光纤带具有最优卷绕方向和方式,即,柔性光纤带按照预设卷绕方向和方式卷绕后形成的光纤束稳固性最高。
[0023] 本发明采用正面(或背面)边纤加强、背面(或正面)中央加强方式,使得卷绕后的光纤更稳固,更不易松散。
[0024] 本发明提供了多种粘接点轨迹,不同的粘接点轨迹对应的加强效果不一样,使得柔性光纤带可基于应用场景调整自身稳固性,应用场景更丰富。
[0025] 为使本发明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7] 图1示出了本发明申请的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示出了本发明申请的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9] 图3示出了本发明申请的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30] 图4示出了本发明申请的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的对折式卷绕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5示出了本发明申请的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的包绕式卷绕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6示出了本发明申请的另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7示出了本发明申请的另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34] 图8示出了本发明申请的另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35] 图9示出了本发明申请的另外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申请的另外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37]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申请的另外一种可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38]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申请的一种具有可定向卷绕式的光缆的结构示意图。
[0039] 附图标号说明:
[0040] 1‑第一光纤;2‑第二光纤;3‑第三光纤;4‑第四光纤;5‑第五光纤; 6‑第六光纤;7‑第七光纤;8‑第八光纤;9‑正面上粘接条;10‑正面下粘接条;11‑背面粘接条;12‑柔性光纤带;13‑色线;14‑阻水纱;15‑松套管;16‑外护套;17‑加强件;18‑吊脖;19‑增强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本发明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所述附图中的术语“包含”与“包括”、“含有”或“特征在于”同义,并且是包括端点在内或是开放式的,并且不排除额外的未叙述的要素或方法步骤。“包含”是权利要求语言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意思指存在所述要素,但也可以增加其它要素并且仍形成在所述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构造或方法。
[0042]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本发明申请中术语“约”意味着包含由所述值的微小变化(至多+/‑10%)。
[0043]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申请保护的范围。
[0044] 在本文中提及“ 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0045] 以上对本发明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申请的限制。
[0046] 实施例1
[0047] 图1示出了本发明申请的一种光伏柔性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48] 参考图1‑3所示,本发明申请提供了一种具有定向卷绕性能的柔性光纤带,包括由N根并列设置的光纤构成的带状体,优选地N=8,具体地为第一光纤1、第二光纤2、第三光纤3、第四光纤4、第五光纤5、第六光纤6、第七光纤7、第八光纤8。带状体正面设置有正面连接部,带状体背面设置有背面连接部,正面连接部具有正面上连接部和正面下连接部,背面连接部位于正面上连接部和正面下连接部之间。正面上连接部具有多个正面上粘接条9,正面下连接部均具有多个正面下粘接条10,背面连接部具有多个背面粘接条11。正面上粘接条
9、正面下条或背面粘接条11均是由多个粘接点构成的,粘接点均设置于相邻光纤之间。
[0049] 参考图1‑3所示,左起第一批连接第一光纤1、第二光纤2和第三光纤3以及第四光纤4的三个粘接点构成了左起第一条正面上粘接条9,多条正面上粘接条9构成了正面上连接部;左起第一批连接第五光纤5、第六光纤6和第七光纤7以及第八光纤8的三个粘接点构成了左起第一条正面下粘接条10,多条正面下粘接条10构成了正面下连接部;左起第一批连接第三光纤3、第四光纤4和第五光纤5以及第六光纤6的三个粘接点构成了左起第一条背面粘接条11,多个背面粘接条11构成了背面连接部。因此,背面连接部位于正面上连接部下方且位于正面下连接部上方,即,从横向(垂直于光纤径向)上来看,背面连接部位于正面连接部中间。
[0050] 左起每一条正面上粘接条9与正面下粘接条10均互为延长线,左起每一条正面上粘接条9与正面下粘接条10均可整体上构成一条具有隔断的直线A,且具有隔断的直线A与光纤轴线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具有夹角X, 0°<X <90°,本实施例优选X=45°。左起每一条背面粘接条11也整体构成一条直线C,直线C与光纤轴线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同样具有夹角Y,夹角0°<Y<90°,本实施例优选Y=45°。
[0051] 每条正面上粘接条9与正面下粘接条10构成的每条具有隔断的直线A之间是相互平行的,每条背面粘接条11构成的每条直线C之间是相互平行的。
[0052] 正面每条正面上粘接条9和正面下粘接条10与每条背面粘接条11相互间隔设置。具体地,本实施例优选以正面为定向卷绕方向的连接部布置方式,第一条背面粘接条11位于第一条正面上粘接条9和正面下粘接条10和第二条正面上粘接条9和正面下粘接条10之间,第二条正面上粘接条9和正面下粘接条10位于第一条和第二条背面粘接条11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以背面为定向卷绕方向的连接部布置方式。
[0053] 第一条与第二条正面上粘接条9和正面下粘接条10之间间隔距离为H1,第一条与第二条背面粘接条11之间间隔距离为H2,第一条正面上粘接条9和正面下粘接条10与第一条背面粘接条11之间间隔距离为H3。具体地,H1取值范围为50~150mm,H2取值范围为50~150mm,H3取值范围为10~100mm;同时,H1≤H2,H3<H1且H3<H2,本实施例中优选H1=
100mm, H2=100mm, H3=50mm。因此,在一条光纤带中,背面连接部的粘接点数是小于正面连接部的。
[0054] 正面上粘接条9和正面下粘接条10以及背面粘接条11的粘接点均采用粘接树脂,但是正面上粘接条9和正面下粘接条10的粘接点的粘接树脂的粘度和抗拉强度均低于背面粘接条11。具体地,正面上粘接条9和正面下粘接条10的粘接点采用的粘接树脂的粘度为4500~5500cps且抗拉强度25~35MPa;背面粘接条11的粘接点采用的粘接树脂的粘度为
5500~6500cps且其抗拉强度为35~45MPa。粘接树脂不仅具有一定的粘接性能,还同时具有抗拉伸性能。
[0055] 本实施例中,在光纤带两侧设置低粘度、低抗拉强度、多粘接点的正面连接部,与此同时,在光纤带中央设置高粘度、高抗拉强度、少粘接点的背面连接部。这样使得光纤带按照参考图4所示的方式卷绕时,即光纤带两侧的第一至第三光纤和第六至第八光纤向中央正面卷绕,形成的光纤带具有更好的不松散效果。具体地,两侧的光纤带向中央卷绕,该动作类似于将光纤带对折,而这样的类似对折的动作会导致中央光纤带受到的较大的力,因此,当正面卷绕时,在光纤带的中央光纤最薄弱且最易断开,在背面中央设置高粘度和高抗拉强度背部连接部可以有效加强中央光纤的连接力,且为了不影响光纤带整体的可卷绕性采用较少的粘接点。
[0056] 本实施例中,由于对粘接点的位置以及材料性能进行了特别设计使得光纤带具有了定向卷绕的特性。进一步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为避免使用者使用定向卷绕式光纤带时错误地卷绕光纤带,正面上连接部和正面下连接部还可采用一种与背面连接部不同的颜色来进行区别,从而可以提示使用者。
[0057] 本实施例中,是以正面作为预定的卷绕方向来设置正面和背面粘接点的位置以及材料性能,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背面作为预定的卷绕方向来设置与本实施例正面背面相互调换的粘接点位置以及材料性能。
[0058] 实施例2
[0059]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正面上连接部仅包括第一光纤1、第二光纤2和第三光纤3的粘接点,正面下连接部仅包括第六光纤6、第七光纤7和第八光纤8的粘接点,即每条正面上连接条和正面下连接条仅有两个粘接点。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光纤带减少了粘接点的总数量,降低了成本。
[0060] 实施例3
[0061]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背面连接部仅包括位于第四光纤4与第五光纤5之间粘接点,即每条背面连接条仅有一个粘接点。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光纤带减少了粘接点的总数量,降低了成本。
[0062] 实施例4
[0063]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参考图6‑8所示,左起每一条正面上粘接条9与正面下粘接条10以及背面粘贴条均互为延长线,左起第奇数条正面上粘接条9与正面下粘接条10以及背面粘贴条均可整体上构成一条直线D,左起第偶数条正面上粘接条9与正面下粘接条10以及背面粘贴条均可整体上构成一条直线D'。直线D与光纤轴线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具有夹角X2,直线D'与光纤轴线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具有夹角X3, 0°<X2 <90°,0°<X3 <90°。
本实施例优选X2=30°,X3=30°。具体地,左起第一条正面上粘接条9与正面下粘接条10以及背面粘贴条构成直线D1(即第一条直线D), 左起第二条正面上粘接条9与正面下粘接条10以及背面粘贴条构成直线D'1(即第一条直线D'), 左起第三条正面上粘接条9与正面下粘接条10以及背面粘贴条构成直线D2(即第二条直线D),左起第四条正面上粘接条9与正面下粘接条10以及背面粘贴条构成直线D'2(即第二条直线D')……左起第n‑1条正面上粘接条9与正面下粘接条10以及背面粘贴条构成直线Dn/2(即第n/2条直线D),左起第n条正面上粘接条9与正面下粘接条10以及背面粘贴条构成直线D'n/2(即第n/2条直线D')。直线D1、直线D2……直线Dn/2之间相互平行,彼此间隔距离为H4;直线D'1、直线D'2……直线D'n/2之间相互平行,彼此间隔距离为H5。H4的取值范围为50~100mm,H5的取值范围为50~100mm。本实施例中,H4=H5,H4和H5取值为70mm。相邻的直线D与直线D'之间相交形成夹角Z, 0°<Z <180°,本实施例优选Z=120°。参考图6‑8所示,连接部整体形成类似于三角波形的形状。
[0064] 实施例5
[0065]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参考图9‑11所示,左起的第奇数条正面上连接条与第偶数条正面下连接条互为延长线,左起的第奇数条正面下连接条与第偶数条正面上连接条互为延长线,第奇数条正面上连接条与第偶数条正面下连接条整体上构成一条直线E,第奇数条正面下连接条与第偶数条正面上连接条整体上构成一条直线F。每条直线E之间相互平行,每条直线F之间相互平行。直线E与光纤轴线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具有夹角X4,直线F与光纤轴线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具有夹角X5, 0°<X4 <90°,0°<X5<90°本实施例优选X4=30°,X5=30°。每条直线E与直线F相交形成一个X形并产生相交夹角W, 0°<W<180°,本实施例优选W=120°。每条直线E与直线F的相交处背面设置背面连接部的粘接点。
[0066] 具体地,左起第1条正面上连接条与第2条正面下连接条整体上构成直线E1(即第一条直线E),左起第1条正面下连接条与第2条正面上连接条整体上构成直线F1(即第一条直线F). 左起第3条正面上连接条与第4条正面下连接条整体上构成直线E2(即第二条直线E),左起第3条正面下连接条与第4条正面上连接条整体上构成直线F2(即第二条直线F)。左起第n‑1条正面上粘接条9与正面下粘接条10以及背面粘贴条构成直线En/2(即第n/2条直线E),左起第n条正面上粘接条9与正面下粘接条10以及背面粘贴条构成直线Fn/2(即第n/2条直线F)。直线E1和直线F1相交处即为背面连接部的第一粘接点,直线E2和直线F2相交处即为背面连接部的第二粘接点。
[0067] 直线E1、直线E2……直线En/2之间相互平行,彼此间隔距离为H6;直线F1、直线F2……直线Fn/2之间相互平行,彼此间隔距离为H7。H6的取值范围为70~150mm,H7的取值范围为70~150mm。本实施例中,H6=H7,H6和H7取值为120mm。
[0068] 参考图9‑11所示,正面上连接部和正面下连接部以及背面连接部构成了多个X形,相较于实施例3,X形结构可使得光纤带在卷绕后可承受更多方向上的力,提高光纤带的稳固性,使得光纤带更不易松散。
[0069] 实施例6
[0070]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正面下连接部仅包括第六光纤6、第七光纤7和第八光纤8的粘接点,即每条正面下连接条仅有两个粘接点;同时,虽然正面上粘接条9和正面下粘接条10以及背面粘接条11的粘接点均采用粘接树脂,但是正面上粘接条9的粘接点采用的粘接树脂的粘度和抗拉强度均高于背面粘接条11,背面粘接条11的粘接点采用的粘接树脂的粘度和抗拉强度高于均正面下粘接条10。
[0071] 具体地,正面上粘接条9的粘接点采用的粘接树脂的粘度为5500~6500cps且抗拉强度25~35MPa;背面粘接条11的粘接点采用的粘接树脂的粘度为4500~5500cps且其抗拉强度为35~45MPa;正面下粘接条10的粘接点采用的粘接树脂的粘度为3500~4500cps且抗拉强度25~35MPa。
[0072] 由此,按照粘接点的粘度与抗拉强度来进行排序的话,应当是:正面上粘接条9>背面粘接条11>正面下粘接条10。采用此方式的光纤带相比于实施例1中的光纤带更适宜于另一种卷绕方式:参考图5所示,由第八光纤8带动其余光纤向正面卷绕,以形成以第一光纤1为中心点的包绕式卷绕。当光纤带采用包绕式卷绕时,第一光纤1、第二光纤2和第三光纤3之间的卷绕程度最高,因此当正面上粘接条9的粘接点采用粘度和抗拉强度更高的粘接树脂更有益于光纤带的稳定,可有效防止光纤带的松散。此外,光纤带采用的是以第一光纤1为中心点的正面包绕式卷绕,因此,正面上连接部不仅会加强第一光纤1、第二光纤2和第三光纤3之间连接的强度且对卷绕动作产生较小的抗拒力。
[0073] 实施例7
[0074] 此外,本发明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具有定向卷绕的柔性光纤带的光缆,参考图12所示,从外向内依次包括外护套16、松套管15、包带、加强件17、阻水纱14、色线13、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多个柔性光纤带定向卷绕后为一组被色线13包裹,本实施例中优选每组有12个定向卷绕式柔性光纤带,共设置4组,每组色线13颜色不一样。色线13包裹后的多组柔性光纤带与多根阻水纱14绞合成光缆芯,光缆芯外依次包裹包带、松套管15以及外护套16。外护套16外两端分别外延设置一个吊脖18,每个吊脖18内设置一个增强构件19,外护套16内两端各嵌一加强件17。
[0075]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申请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申请。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申请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申请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申请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