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秋葵温室加代育种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883830.8

文献号 : CN11515253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宋聚红王海山付雅丽梁丽鹏田浩园王静曹巧封志明龚俊良张紫薇

申请人 :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田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黄秋葵温室加代育种方法,首先设计规划黄秋葵育种三代的育种时间周期和时间节点;按照涉及的时间周期进行黄秋葵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育种操作;本发明公开的黄秋葵温室加代育种方法,大大缩短了黄秋葵育种周期时间,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快黄秋葵新品种培育速度,有利于优化出黄秋葵优良新品种;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权利要求 :

1.一种黄秋葵温室加代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设计规划黄秋葵育种三代的育种时间周期和时间节点;

步骤2、按照步骤1的时间周期进行黄秋葵的第一代育种操作;

步骤3、按照步骤1的时间周期进行黄秋葵的第二代育种操作;

步骤4、按照步骤1的时间周期进行黄秋葵的第三代育种操作;

所述步骤2中,黄秋葵的第一代育种操作,具体为:步骤2‑1、3月10~15日在温室内进行地膜覆盖播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浸种催芽,具体为将黄秋葵种子在50~55℃的温水搅拌15~20min,然后25~30℃浸泡8~12h,然后25~30℃条件下催芽;待50%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用农家肥与非黄秋葵园土按3:7配制成基质,添加氮磷钾复合肥和50%多菌灵;将上述浸种催芽处理后的种子播种,覆盖1.0cm厚基质,再覆盖地膜;

步骤2‑2、4月5~10日采用大小行方式进行小拱棚定植,大行80cm,小行40cm,株距

40cm;

步骤2‑3、5月10~15日进行套袋授粉,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2次;每株留5个荚进行打顶;

步骤2‑4、6月25~30日当果荚颜色转为淡黄褐色时收获;

所述步骤3中,黄秋葵的第二代育种操作,具体为:步骤3‑1、7月10~15日将收获的种子进行露地直播,大行80cm,小行40cm,株距40cm;

步骤3‑2、9月1~5日黄秋葵进入初花期,进行套袋授粉,然后每株留5个荚进行打顶;

步骤3‑3、10月15~20日当果荚颜色转为淡黄褐色时收获;

所述步骤4中,黄秋葵的第三代育种操作,具体为:步骤4‑1、11月1~5日在温室中采用地膜覆盖播种;大行80cm,小行40cm,株距40cm;

步骤4‑2、1月1~5日黄秋葵进入初花期,进行套袋授粉,每株留5个荚进行打顶;

步骤4‑3、2月20~25日当果荚颜色转为淡黄褐色时收获。

说明书 :

一种黄秋葵温室加代育种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黄秋葵温室加代育种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黄秋葵别名秋葵、羊角豆、咖啡黄葵等,为锦葵科秋葵属1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属短日照作物。喜光,耐热,不耐低温,抗逆性强。黄秋葵以嫩果供食用,其果实营养丰富,且具有显著的保健作用,欧美等国都把它列入21世纪最佳绿色食品名录之中。它还被许多国家定为运动员的首选蔬菜,可见其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新型保健蔬菜。黄秋葵这一特色、保健和营养丰富的蔬菜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青睐,发展十分迅猛。但目前我国缺乏当地培育的新品种。黄秋葵原产于热带,属于喜温作物,对热量和光照条件要求较高,致使北方黄秋葵新品种选育周期长,制约黄秋葵新品种的选育。由于黄秋葵优异种质资源数量少,黄秋葵新品种培育速度慢,因此,加快黄秋葵新品种的选育,加快育种进程,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黄秋葵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0003] 现有技术中,利用黄秋葵一年一代或一年两代的育种模式,育成一个新的黄秋葵品种至少需要5~8年时间,耗时费力。现有用于其他品种的多代育种方法在各方面不适用黄秋葵的培育;例如201610004118.0公开的名称为一种花生一年三代加代育种技术的专利文献中,公布了一种用于花生的一年三代的育种方法,其主要采用将第三代加代育种地选为南方海南进行培育,针对北方气温低造成花生不能三代培育的缺陷进行优化;黄秋葵育种周期长和良种繁育系数低的技术难题已经证明不仅仅是温度的问题,因此解决黄秋葵育种周期长和良种繁育系数低的技术难题,优化黄秋葵育种方法,加快黄秋葵新品种培育速度成为当前黄秋葵育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4]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黄秋葵温室加代育种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发明内容

[0005]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现有技术中,黄秋葵新品种培育速度慢,综合性状不佳的缺陷问题。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黄秋葵温室加代育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 步骤1、设计规划黄秋葵育种三代的育种时间周期和时间节点;
[0008] 步骤2、按照步骤1的时间周期进行黄秋葵的第一代育种操作;
[0009] 步骤3、按照步骤1的时间周期进行黄秋葵的第二代育种操作;
[0010] 步骤4、按照步骤1的时间周期进行黄秋葵的第三代育种操作;
[0011] 进一步地,所述黄秋葵温室加代育种方法,所述第一代育种操作、第二代育种操作、第三代育种操作中均包括套袋授粉和每株留5个荚进行打顶;
[0012] 进一步地,所述黄秋葵温室加代育种方法,在步骤1的第一代育种操作结束,收获黄秋葵种子后立刻进行晾晒,打破黄秋葵种子刚成熟时休眠状态;
[0013] 进一步地,所述黄秋葵温室加代育种方法,所述步骤1中,黄秋葵育种三代的育种时间周期均不大于100天;
[0014]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所述黄秋葵育种三代的时间节点和育种时间周期,具体为:
[0015] 第一代,3月中旬催芽、播种、育苗,4月上旬定植,5月中旬套袋授粉、打顶,6月下旬收获,育种时间周期为100天;
[0016] 第二代,7月中旬露地播种,9月上旬套袋授粉、打顶,10月中旬收获,育种时间周期为90天;
[0017] 第三代,11月上旬露地播种,1月上旬套袋授粉、打顶,2月下旬收获,育种时间周期为100天;
[0018]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黄秋葵的第一代育种操作,具体为:
[0019] 步骤2‑1、3月10~15日在温室内进行地膜覆盖播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浸种催芽,具体为将黄秋葵种子在50~55℃的温水搅拌15~20min,然后25~30℃浸泡8~12h,然后25~30℃条件下催芽;待50%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0020] 步骤2‑2、3月用农家肥与非黄秋葵园土按3:7配制成基质,添加氮磷钾复合肥和50%多菌灵;将步骤2‑1处理后的种子播种,覆盖1.0cm厚基质,再覆盖地膜;
[0021] 步骤2‑3、4月5~10日采用大小行方式进行小拱棚定植,大行80cm,小行40cm,株距40cm;
[0022] 步骤2‑4、5月10~15日进行套袋授粉,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2次;每株留5 个荚进行打顶;
[0023] 步骤2‑5、6月25~30日当果荚颜色转为淡黄褐色时收获;
[0024]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黄秋葵的第二代育种操作,具体为:
[0025] 步骤3‑1、7月10~15日将收获的种子进行露地直播,大行80cm,小行40cm,株距40cm;
[0026] 步骤3‑2、9月1~5日黄秋葵进入初花期,进行套袋授粉,然后每株留5个荚进行打顶;
[0027] 步骤3‑3、10月15~20日当果荚颜色转为淡黄褐色时收获;
[0028]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黄秋葵的第三代育种操作,具体为:
[0029] 步骤4‑1、11月1~5日在温室中采用地膜覆盖播种;大行80cm,小行40cm,株距40cm;
[0030] 步骤4‑2、1月1~5日黄秋葵进入初花期,进行套袋授粉,每株留5个荚进行打顶;
[0031] 步骤4‑3、2月20~25日当果荚颜色转为淡黄褐色时收获;
[0032] 进一步地,所述温室的温度为:白天维持25~30℃,夜温维持12~15℃,日平均温度13~20℃;
[0033]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1中,温室中采用地膜覆盖播种,温度具体控制为:
[0034] 播种保持白天温度25~30℃,夜间15~20℃;
[0035] 幼苗达到3~4片真叶时,白天25~28℃,夜间15~18℃;
[0036] 黄秋葵结果后保持白天温度25~30℃,夜温13~15℃;
[0037]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2‑1中,所述地膜覆盖播种,具体操作为:选用50孔标准穴盘,用充分腐熟农家肥与非黄秋葵园土按3:7配制成基质,每立方米基质添加
15:15:15的氮磷钾复合肥200~300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g, 搅拌均匀,兑水量视土壤墒情而定。放置2h后,装入穴盘,压实抹平。在每穴中心扎0.5~1.0cm深的孔,播1~2粒种子,覆盖1.0cm厚基质,浇透水,晾至穴盘表面无明水,覆盖一层地膜;
[0038] 采用以上方案,本发明公开的黄秋葵温室加代育种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0039] (1)本发明的黄秋葵温室加代育种方法,通过种子处理、温室育苗、小拱棚种植,再结合套袋授粉和留荚打顶技术,整体优化各个参数,使黄秋葵在一年内进行三代育种的加代快速繁殖;有利于加快黄秋葵新品种培育速度,有利于优化出黄秋葵优良新品种;
[0040] (2)本发明的黄秋葵温室加代育种方法,将现有的黄秋葵一年一代或一年2两代的育种模式优化为一年三代进行育种,大大缩短了黄秋葵育种周期时间,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育种成本;
[0041] (3)本发明的黄秋葵温室加代育种方法,无需改变种植地,无需更换种植于南方省份,在现有的北方环境条件下通过优化种植过程中的授粉,打顶操作,以及及时打破休眠等即可使黄秋葵种植不间歇紧凑进行种植;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0042] 综上所述,本发明公开的黄秋葵温室加代育种方法,大大缩短了黄秋葵育种周期时间,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快黄秋葵新品种培育速度,有利于优化出黄秋葵优良新品种;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0043]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技术方案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以下介绍本发明的多个优选实施例,使其技术内容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这些实施例为示例性描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
[0045] 本发明黄秋葵的育种实施例1~3的育种地为石家庄地区;
[0046] 实施例1、黄秋葵第一代育种
[0047] 3月10~15日在温室内播种育苗。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浸种催芽,于50~55℃的温水中搅拌15~20min,捞出种子用清水洗净在25~30℃条件下继续浸泡8~12h,用清水洗净于25~30℃条件下催芽,待50%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选用50孔标准穴盘,用充分腐熟农家肥与非黄秋葵园土按3:7配制成基质,每立方米基质添加15:15:15的氮磷钾复合肥200~
300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g,搅拌均匀,兑水量视土壤墒情而定。放置2h后,装入穴盘,压实抹平。在每穴中心扎0.5~1.0cm深的孔,播1~2粒种子,覆盖1.0cm厚基质,浇透水,晾至穴盘表面无明水,覆盖一层地膜;
[0048] 4月5~10日在小拱棚定植,采用大小行方式,大行80cm,小行40cm,株距40cm, 定植后及时浇水;
[0049] 5月10~15日黄秋葵进入初花期,进行套袋授粉,结合浇水追肥1~2次,每次亩施氮磷钾复合肥15~20kg,并配施适量硼肥,以促进抽薹、花器发育和开花结实。
[0050] 每株留5个荚进行打顶;
[0051] 6月25~30日当果荚颜色转为淡黄褐色时收获;
[0052] 全期100天完成黄秋葵第一代育种;
[0053] 将收获的成熟的黄秋葵种子进行晾晒,打破黄秋葵种子的休眠;
[0054] 实施例2、黄秋葵第二代育种
[0055] 7月10~15日将收获的种子进行露地直播,大行80cm,小行40cm,株距40cm;
[0056] 9月1~5日黄秋葵进入初花期,进行套袋授粉,结合浇水追肥1~2次,每次亩施氮磷钾复合肥15~20kg,并配施适量硼肥,以促进抽薹、花器发育和开花结实。每株留5个荚进行打顶;
[0057] 10月15~20日当果荚颜色转为淡黄褐色时收获;
[0058] 全期90天完成黄秋葵第二代育种;
[0059] 实施例3、黄秋葵第三代育种
[0060] 采用保温性能较好的日光温室进行,外盖1层保温被,地面铺地膜,后墙张挂反光幕,以增强室内光照。在冬季最冷的月份,温室内一般夜温应维持12~15℃,白天气温应达25~30℃,日平均温度13~20℃。遇灾害性天气,进行临时加温,保证温室最低气温不低于
10℃;
[0061] 11月1~5日在温室采用地膜覆盖播种。大行80cm,小行40cm,株距40cm,保持白天温度25~30℃,夜间15~20℃。幼苗达到3~4片真叶时,白天25~28℃,夜间15~18℃。温度调节主要靠及时揭盖保温被和放风调节。结果后保持白天温度25~ 30℃,夜温13~15℃,当夜间最低温度低于8℃时,在温室内设加温设备进行加温。
[0062] 1月1~5日黄秋葵进入初花期,进行套袋授粉,人工辅助授粉,结合浇水追肥1~ 2次,每次亩施氮磷钾复合肥15~20kg,并配施适量硼肥,以促进抽薹、花器发育和开花结实。每株留5个荚进行打顶;
[0063] 2月20~25日当果荚颜色转为淡黄褐色时收获;
[0064] 全期100天完成黄秋葵第三代育种;
[0065] 对比试验例4、将实施例1~3的三代育种操作进行常规育种操作,区别为在黄秋葵进入初花期后,进行套袋授粉操作后未进行每株留5个荚进行打顶的操作;跟踪种植过程,观察育种周期和结果;
[0066] 具体为:
[0067] 对比试验例4的第一代培育过程中,5月10~15日黄秋葵进入初花期,进行套袋授粉,但未进行每株留5个荚进行打顶;在后续的6月黄秋葵果荚颜色未能转为淡黄褐色,不能按时收获;最终收获日期为8月1~10日;相对于本申请实施例1的如期晚40日;
[0068] 对比试验例4的第二代培育过程中,9月1~5日黄秋葵进入初花期,进行套袋授粉,但未进行每株留5个荚进行打顶;在后续10月15~20日黄秋葵果荚颜色未能转为淡黄褐色,不能按时收获;最终收获日期为11月15~20日;相对于本申请实施例 2的如期晚35日;
[0069] 对比试验例4的第三代培育过程中,1月1~5日黄秋葵进入初花期,进行套袋授粉,但未进行每株留5个荚进行打顶;在后续2月20~25日黄秋葵果荚颜色未能转为淡黄褐色,不能按时收获;最终收获日期为4月1~10日;相对于本申请实施例3 的如期晚45日;
[0070] 从上述对比试验可知,当采用本申请的黄秋葵温室加代育种方法的设计规划黄秋葵育种三代的育种时间周期和时间节点分别进行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培育;在黄秋葵进入初花期后,进行套袋授粉操作后未进行每株留5个荚进行打顶的操作,每代的育种周期均不能如期收获,每代的育种时间周期延长35~45日;无法在一年内完成三代的育种周期。
[0071] 表明在弥补北方石家庄环境温度方面,仅仅在采用温室育苗、地膜等操作弥补了北方环境温度导致的作物生长受限因素,仍然不能有效的完成黄秋葵一年三代的加代育种。
[0072] 对比试验例5、
[0073] 采用201610004118.0公开的名称为一种花生一年三代加代育种技术的专利文献中实施例1的操作进行黄秋葵的一年三代的加代育种,其中将第三代加代育种地选为南方海南进行培育;跟踪种植过程,观察育种周期和结果;
[0074] 具体为:
[0075] 对比试验例5的第一代培育过程中,最终全期135天完成;相对于本申请实施例1的如期晚35日;
[0076] 对比试验例5的第二代培育过程中,最终全期120天完成;相对于本申请实施例1的如期晚30日;
[0077] 对比试验例5的第三代培育过程中,最终全期145天完成;相对于本申请实施例1的如期晚45日;
[0078] 从上述对比试验可知,当采用201610004118.0公开的名称为一种花生一年三代加代育种技术的专利文献中实施例1的操作进行黄秋葵三代育种;每代的育种周期均不能如期收获,每代的育种时间周期延长30~45日;无法采用201610004118.0公开的名称为一种花生一年三代加代育种技术的专利文献中实施例1的操作在一年内完成黄秋葵的三代的育种周期。
[0079] 表明采用201610004118.0公开的名称为一种花生一年三代加代育种技术的的技术方案,采用将第三代加代育种地选为南方海南进行培育,以弥补北方气温低导致的作物生长受限因素,并不能完成黄秋葵一年三代的加代育种。
[0080] 对比试验例6、
[0081] 采用201910458985.5公开的名称为番茄就地加代快速育种的方法的专利文献中实施例1的整枝打顶操作(其他操作与本申请的实施例1~3相似)进行黄秋葵的一年三代的加代育种;跟踪种植过程,观察育种周期和结果;
[0082] 具体为:
[0083] 对比试验例6的第一代培育过程中,最终全期128天完成;相对于本申请实施例1的如期晚28日;
[0084] 对比试验例6的第二代培育过程中,最终全期125天完成;相对于本申请实施例1的如期晚35日;
[0085] 对比试验例6的第三代培育过程中,最终全期140天完成;相对于本申请实施例1的如期晚40日;
[0086] 从上述对比试验可知,当采用201910458985.5公开的名称为番茄就地加代快速育种的方法的专利文献中整枝打顶的操作进行黄秋葵三代育种;每代的育种周期均不能如期收获,每代的育种时间周期延长28~40日;无法采用201910458985.5公开的名称为番茄就地加代快速育种的方法的专利文献中打顶(其他操作与本申请的实施例 1~3相似)操作在一年内完成黄秋葵的三代的育种周期。
[0087] 表明采用201910458985.5公开的名称为番茄就地加代快速育种的方法的技术方案,采用整枝打顶的方法进行培育,并不能完成黄秋葵一年三代的加代育种。
[0088] 综上所述,不管是采用对比试验例5的201610004118.0公开的在南方进行培育改善环境低温影响,还是采用对比试验例4的采用温室和地膜的方式改善环境低温影响,两种操作均不能使黄秋葵一年三代的加代育种在一年内完成;
[0089] 并且,采用对比试验例6的201910458985.5的打顶方式基础上,与改善环境低温影响的结合起来进行培育仍然不能使黄秋葵一年三代的加代育种在一年内完成;
[0090]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充分试验国内其他品种的加代培育的方法基础上,认为对于具有特殊性质的引进品种黄秋葵不能按照常规育种技术一般思路进行育种优化;现有技术公开的国内的其他品种的加代育种的方法(优化环境温度影响,打顶操作等方面因素)完全不适用于黄秋葵品种;对优化本申请技术方案黄秋葵一年三代的加代育种不构成暗示和启示。
[0091]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