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1098558.9

文献号 : CN11518944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严为人严政陈伯平

申请人 : 张家港市华为电子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充电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技术问题为:当需要在户外无遮挡物处使用现有充电机进行充电时,雨水会从通风口进入至充电机内部接触电气元件,导致出现短路现象。技术方案为:一种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包括有隔板和导热组件等;隔板上连接有导热组件。使用时,通过隔板将外壳分隔为上下两个空腔,将电气元件密封设置于外壳上空腔中,然后通过散热管将电气元件工作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外壳下空腔中,外壳下空腔连通外界将热量散出,雨天时雨水只能进入至外壳下空腔中不会与电气元件相接触,避免出现短路现象,进入外壳下空腔中的雨水用于辅助风扇对散热板进行降温,从而降低风扇的散热负荷,利于节能减排。

权利要求 :

1.一种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外壳(1)、顶盖(2)、插座(3)、智能控制器(4)和电气元件(5);外壳(1)上侧固接有顶盖(2);外壳(1)前侧右部穿设有三个插座(3);外壳(1)前侧左部穿设有智能控制器(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隔板(202)、散热管(205)、第一散热片(2018)、导热组件和散热组件;外壳(1)内侧下部固接有隔板(202);通过隔板(202)将外壳(1)分隔为上下空腔;隔板(202)上侧固接有电气元件(5);电气元件(5)上侧中部设置有散热面;智能控制器(4)与电气元件(5)相连接;三个插座(3)均与电气元件(5)相连接;隔板(202)上连接有用于便捷式导热的导热组件,并且导热组件位于电气元件(5)外侧;导热组件上侧连接有两个散热管(205);两个散热管(205)上侧均固接有若干个用于对电气元件(5)周围空气中的热量进行吸收的第一散热片(2018);外壳(1)下侧连接有用于节能式散热的散热组件;散热组件与导热组件相连接;通过导热组件和散热管(205)相配合将电气元件(5)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外壳(1)的下空腔中,通过散热组件将外壳(1)的下空腔中的热量散发至外界中;

导热组件包括有密封条(201)、第一耦合层(203)、第一散热块(204)、第二散热块(206)、散热板(207)、第二耦合层(208)、固定单元、加强单元和辅助单元;外壳(1)上侧卡设有密封条(201);密封条(201)上侧与顶盖(2)相接触;电气元件(5)上侧中部设置有第一耦合层(203);第一耦合层(203)上侧接触有第一散热块(204);两个散热管(205)均穿过第一散热块(204);两个散热管(205)左端之间和右端之间均固接有一个第二散热块(206);隔板(202)下侧固接有散热板(207);散热板(207)上侧左部和上侧右部均设置有一个第二耦合层(208);两个第二耦合层(208)分别与相邻的第二散热块(206)相接触;隔板(202)上侧左部和上侧右部均连接有一个固定单元;第一散热块(204)上侧连接有加强单元;加强单元中部连接有辅助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位于右方的固定单元包括有滑套块(209)、L形块(2010)、弹力珠(2011)和第一加热块(2012);隔板(202)上侧右部固接有两个滑套块(209);两个滑套块(209)内部均滑动连接有一个L形块(2010);两个滑套块(209)内侧左部和内侧右部均安装有一个弹力珠(2011),弹力珠(2011)与相邻的L形块(2010)卡接;两个L形块(2010)相向侧内部均安装有一个第一加热块(20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加强单元包括有支撑杆(2013)和隔热握把(2014);第一散热块(204)上侧中部固接有支撑杆(2013);支撑杆(2013)下侧左部和下侧右部分别与相邻的第二散热块(206)固接;支撑杆(2013)上侧中部固接有隔热握把(20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辅助单元包括有联动杆(2015)、凹槽块(2016)和第二加热块(2017);隔热握把(2014)下侧中部贯穿有联动杆(2015);联动杆(2015)前端和后端均固接有一个凹槽块(2016);两个凹槽块(2016)内侧均安装有一个第二加热块(2017);两个凹槽块(2016)均与第一散热块(204)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散热组件包括有进风罩(301)、第一防尘网(302)、第二防尘网(303)、第二散热片(304)、底板(305)、第一挡板(306)、抽风单元、第一排水单元和第二排水单元;外壳(1)左侧下部固接有进风罩(301);

进风罩(301)上侧与外壳(1)之间插接有第一防尘网(302);进风罩(301)下侧与外壳(1)之间插接有第二防尘网(303);散热板(207)下侧固接有若干个第二散热片(304);外壳(1)内侧底部固接有底板(305),底板(305)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等腰三角形板;若干个第二散热片(304)均与底板(305)固接;外壳(1)右侧下部插接有第一挡板(306);外壳(1)右侧连接有抽风单元,并且抽风单元位于第一挡板(306)右方;外壳(1)下侧左部和下侧右部均连接有一个第一排水单元;抽风单元上连接有第二排水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抽风单元包括有出风罩(307)、风扇(308)和挡块(309);外壳(1)右侧下部固接有出风罩(307);出风罩(307)内侧右部固接有风扇(308);出风罩(307)右侧呈竖直等距固接有若干个挡块(309),挡块(309)为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位于右方的第一排水单元包括有传动杆(3010)、伺服电机(3011)和第二挡板(3012);外壳(1)下侧右部转动连接有传动杆(3010);外壳(1)下侧前部固接有伺服电机(3011);伺服电机(3011)的输出端与传动杆(3010)固接;传动杆(3010)中部固接有第二挡板(3012);第二挡板(3012)与外壳(1)相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第二排水单元包括有圆杆(3013)、推块(3014)、弹簧(3015)和活塞(3016);出风罩(307)前侧滑动连接有圆杆(3013);圆杆(3013)上侧固接有推块(3014);圆杆(3013)上套设有弹簧(3015);弹簧(3015)上端与推块(3014)固接,弹簧(3015)下端与出风罩(307)固接;圆杆(3013)下端固接有活塞(3016);活塞(3016)与出风罩(307)插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外壳(1)左侧下部和右侧下部均开设有一个风道口(91)。

说明书 :

一种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充电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中国专利:一种充电机散热结构(CN105529773A),其控制主板上设有若干功率管,变压器铝壳的周侧外壁上设有若干散热面,功率管外设有与变压器铝壳连接的弹性压片,且通过弹性压片将所述功率管的压接面与散热面紧贴连接,达到散热效果;为了满足散热要求,充电机外壳上通常设置有多个通风口,当需要在户外无遮挡物处使用充电机进行充电时,由于其不具备防水功能,突降大雨时雨水会从通风口进入至充电机内部接触电气元件,导致出现短路现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克服当需要在户外无遮挡物处使用现有充电机进行充电时,雨水会从通风口进入至充电机内部接触电气元件,导致出现短路现象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
[0004] 技术方案为:一种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包括有外壳、顶盖、插座、智能控制器、电气元件、隔板、散热管、第一散热片、导热组件和散热组件;外壳上侧固接有顶盖;外壳前侧右部穿设有三个插座;外壳前侧左部穿设有智能控制器;外壳内侧下部固接有隔板;通过隔板将外壳分隔为上下空腔;隔板上侧固接有电气元件;电气元件上侧中部设置有散热面;智能控制器与电气元件相连接;三个插座均与电气元件相连接;隔板上连接有用于便捷式导热的导热组件,并且导热组件位于电气元件外侧;导热组件上侧连接有两个散热管;两个散热管上侧均固接有若干个用于对电气元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进行吸收的第一散热片;外壳下侧连接有用于节能式散热的散热组件;散热组件与导热组件相连接;通过导热组件和散热管相配合将电气元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外壳的下空腔中,通过散热组件将外壳的下空腔中的热量散发至外界中。
[0005]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导热组件包括有密封条、第一耦合层、第一散热块、第二散热块、散热板、第二耦合层、固定单元、加强单元和辅助单元;外壳上侧卡设有密封条;密封条上侧与顶盖相接触;电气元件上侧中部设置有第一耦合层;第一耦合层上侧接触有第一散热块;两个散热管均穿过第一散热块;两个散热管左端之间和右端之间均固接有一个第二散热块;隔板下侧固接有散热板;散热板上侧左部和上侧右部均设置有一个第二耦合层;两个第二耦合层分别与相邻的第二散热块相接触;隔板上侧左部和上侧右部均连接有一个固定单元;第一散热块上侧连接有加强单元;加强单元中部连接有辅助单元。
[0006]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位于右方的固定单元包括有滑套块、L形块、弹力珠和第一加热块;隔板上侧右部固接有两个滑套块;两个滑套块内部均滑动连接有一个L形块;两个滑套块内侧左部和内侧右部均安装有一个弹力珠,弹力珠与相邻的L形块卡接;两个L形块相向侧内部均安装有一个第一加热块。
[0007]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加强单元包括有支撑杆和隔热握把;第一散热块上侧中部固接有支撑杆;支撑杆下侧左部和下侧右部分别与相邻的第二散热块固接;支撑杆上侧中部固接有隔热握把。
[0008]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辅助单元包括有联动杆、凹槽块和第二加热块;隔热握把下侧中部贯穿有联动杆;联动杆前端和后端均固接有一个凹槽块;两个凹槽块内侧均安装有一个第二加热块;两个凹槽块均与第一散热块相接触。
[0009]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散热组件包括有进风罩、第一防尘网、第二防尘网、第二散热片、底板、第一挡板、抽风单元、第一排水单元和第二排水单元;外壳左侧下部固接有进风罩;进风罩上侧与外壳之间插接有第一防尘网;进风罩下侧与外壳之间插接有第二防尘网;散热板下侧固接有若干个第二散热片;外壳内侧底部固接有底板,底板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等腰三角形板;若干个第二散热片均与底板固接;外壳右侧下部插接有第一挡板;外壳右侧连接有抽风单元,并且抽风单元位于第一挡板右方;外壳下侧左部和下侧右部均连接有一个第一排水单元;抽风单元上连接有第二排水单元。
[0010]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抽风单元包括有出风罩、风扇和挡块;外壳右侧下部固接有出风罩;出风罩内侧右部固接有风扇;出风罩右侧呈竖直等距固接有若干个挡块,挡块为倾斜设置。
[0011]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位于右方的第一排水单元包括有传动杆、伺服电机和第二挡板;外壳下侧右部转动连接有传动杆;外壳下侧前部固接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传动杆固接;传动杆中部固接有第二挡板;第二挡板与外壳相接触。
[0012]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第二排水单元包括有圆杆、推块、弹簧和活塞;出风罩前侧滑动连接有圆杆;圆杆上侧固接有推块;圆杆上套设有弹簧;弹簧上端与推块固接,弹簧下端与出风罩固接;圆杆下端固接有活塞;活塞与出风罩插接。
[0013]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外壳左侧下部和右侧下部均开设有一个风道口。
[0014]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使用时,通过隔板将外壳分隔为上下两个空腔,将电气元件密封设置于外壳上空腔中,然后通过散热管将电气元件工作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外壳下空腔中,外壳下空腔连通外界将热量散出,达到散热效果,雨天时雨水只能进入至外壳下空腔中不会与电气元件相接触,避免现有充电机在雨天使用时出现的短路问题,大大提高安全性能,同时,通过第一耦合层和第二耦合层提高热量传导效率,通过第一散热块对电气元件散热较高的位置进行针对性导热,通过第一散热片对电气元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吸收,相互配合实现高效散热;
[0015] 进入外壳下空腔中的雨水用于辅助风扇对散热板进行降温,从而降低风扇的散热负荷,利于节能减排,充电完成后,通过第二挡板活塞将雨水排出,避免转移存放本装置过程中雨水四处乱流;
[0016] 此外,通过插拔L形块实现了便捷拆卸,使得人工进行安装与维修操作时更加方便,而且通过支撑杆提高导热部分整体的结构稳定性,避免拆卸过程中散热管出现变形现象,从而避免影响安装对齐操作,拆卸前,通过第一加热块和第二加热块使第二耦合层和第一耦合层软化,避免脱离困难的现象,并且通过隔热握把避免在拆卸时烫伤工人的手掌。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发明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本发明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是本发明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的剖视图;
[0020] 图4是本发明导热组件的第一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是本发明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A处的放大图;
[0022] 图6是本发明导热组件的第二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3] 图7是本发明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B处的放大图;
[0024] 图8是本发明散热组件的第一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5] 图9是本发明散热组件的第二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6] 图10是本发明散热组件的第三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7] 图11是本发明散热组件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0028] 图12是本发明散热组件的第四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9] 图中标号名称:1‑外壳,2‑顶盖,3‑插座,4‑智能控制器,5‑电气元件,201‑密封条,202‑隔板,203‑第一耦合层,204‑第一散热块,205‑散热管,206‑第二散热块,207‑散热板,
208‑第二耦合层,209‑滑套块,2010‑L形块,2011‑弹力珠,2012‑第一加热块,2013‑支撑杆,
2014‑隔热握把,2015‑联动杆,2016‑凹槽块,2017‑第二加热块,2018‑第一散热片,301‑进风罩,302‑第一防尘网,303‑第二防尘网,304‑第二散热片,305‑底板,306‑第一挡板,307‑出风罩,308‑风扇,309‑挡块,3010‑传动杆,3011‑伺服电机,3012‑第二挡板,3013‑圆杆,
3014‑推块,3015‑弹簧,3016‑活塞,91‑风道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限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0031] 实施例1
[0032] 一种自适应调节的智能充电机,如图1‑7所示,包括有外壳1、顶盖2、插座3、智能控制器4、电气元件5、隔板202、散热管205、第一散热片2018、导热组件和散热组件;外壳1上侧螺栓连接有顶盖2;外壳1前侧右部穿设有三个插座3;外壳1前侧左部穿设有智能控制器4;外壳1内侧下部焊接有隔板202;隔板202上侧固接有电气元件5;电气元件5上侧中部设置有散热面;智能控制器4与电气元件5相连接;三个插座3均与电气元件5相连接;隔板202上连接有导热组件,并且导热组件位于电气元件5外侧;导热组件上侧连接有两个散热管205;两个散热管205上侧均焊接有若干个第一散热片2018;外壳1下侧连接有散热组件;散热组件与导热组件相连接。
[0033] 外壳1左侧下部和右侧下部均开设有一个风道口91。
[0034] 导热组件包括有密封条201、第一耦合层203、第一散热块204、第二散热块206、散热板207、第二耦合层208、固定单元、加强单元和辅助单元;外壳1上侧卡设有密封条201;密封条201上侧与顶盖2相接触;电气元件5上侧中部设置有第一耦合层203;第一耦合层203上侧接触有第一散热块204;两个散热管205均穿过第一散热块204;两个散热管205左端之间和右端之间均焊接有一个第二散热块206;隔板202下侧螺栓连接有散热板207;散热板207上侧左部和上侧右部均设置有一个第二耦合层208;两个第二耦合层208分别与相邻的第二散热块206相接触;隔板202上侧左部和上侧右部均连接有一个固定单元;第一散热块204上侧连接有加强单元;加强单元中部连接有辅助单元。
[0035] 位于右方的固定单元包括有滑套块209、L形块2010、弹力珠2011和第一加热块2012;隔板202上侧右部焊接有两个滑套块209;两个滑套块209内部均滑动连接有一个L形块2010;两个滑套块209内侧左部和内侧右部均安装有一个弹力珠2011,弹力珠2011与相邻的L形块2010卡接;两个L形块2010相向侧内部均安装有一个第一加热块2012。
[0036] 滑套块209内壁上侧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凸条。
[0037] L形块2010下侧中部设置有凹槽,并且滑套块209的凸条位于L形块2010的凹槽中。
[0038] 加强单元包括有支撑杆2013和隔热握把2014;第一散热块204上侧中部固接有支撑杆2013;支撑杆2013下侧左部和下侧右部分别与相邻的第二散热块206焊接;支撑杆2013上侧中部固接有隔热握把2014。
[0039] 辅助单元包括有联动杆2015、凹槽块2016和第二加热块2017;隔热握把2014下侧中部贯穿有联动杆2015;联动杆2015前端和后端均螺栓连接有一个凹槽块2016;两个凹槽块2016内侧均安装有一个第二加热块2017;两个凹槽块2016均与第一散热块204相接触。
[0040] 准备工作时,人工将外置设备的充电线插入至插座3中,通过智能控制器4调节适配电压和充电时间等,然后通过插座3、智能控制器4和电气元件5相配合通过充电线向外置设备充电,实现了对外置设备进行适应性智能充电;电气元件5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热量从电气元件5上侧中部的散热面传导至第一散热块204上,通过第一耦合层203使第一散热块204与电气元件5上侧中的散热面紧密接触,从而提高热量传导效率,然后热量从第一散热块204传导至散热管205上,同时,位于外壳1内侧隔板202上方的空气中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片2018,再从第一散热片2018传导至散热管205上,然后热量依次传导至散热管205、第二散热块206和散热板207上,此过程中通过第二耦合层208提高热量在第二散热块
206和散热板207之间的传导效率,然后通过散热组件对散热板207进行降温,达到散热效果,降雨时,通过顶盖2和密封条201防止雨水从上方进入至外壳1上部空腔中,通过隔板202防止雨水从下方进入至外壳1上部空腔中,从而避免雨水接触电气元件5,避免出现短路现象,大大提高安全隐患,使用时,通过隔板202将外壳1分隔为上下两个空腔,将电气元件5密封设置于外壳1上空腔中,然后通过散热管205将电气元件5工作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外壳1下空腔中,外壳1下空腔连通外界将热量散出,达到散热效果,雨天时雨水只能进入至外壳1下空腔中不会与电气元件5相接触,避免现有充电机在雨天使用时出现的短路问题,大大提高安全性能,同时,通过第一耦合层203和第二耦合层208提高热量传导效率,通过第一散热块
204对电气元件5散热较高的位置进行针对性导热,通过第一散热片2018对电气元件5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吸收,相互配合实现高效散热;当电气元件5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人工将顶盖2打开,没然后拨动L形块2010远离散热管205运动,使L形块2010远离第二散热块206,然后人工手握隔热握把2014向上提起,隔热握把2014带动支撑杆2013向上运动,支撑杆2013带动其上的零件向上运动取出,从而使电气元件5上侧暴露至空气中,然后人工对其进行维修,维修完成后,人工手握隔热握把2014带动支撑杆2013向下运动回原位,支撑杆2013带动其上的零件向下运动回原位,然后推动L形块2010运动至第二散热块206上方,使弹力珠
2011重新卡入至L形块2010中,实现了便捷拆卸,使得人工进行安装与维修操作时更加方便,而且通过支撑杆2013提高导热部分整体的结构稳定性,避免拆卸过程中散热管205出现变形现象,从而避免影响安装对齐操作;拆卸前,启动第一加热块2012和第二加热块2017,第一加热块2012对第二散热块206进行加热,使第二耦合层208软化,第二加热块2017对第一散热块204进行加热,使第一耦合层203软化,从而避免第一散热块204难以脱离电气元件
5以及第二散热块206难以脱离散热板207的现象,同时隔热握把2014具有隔热功能,避免在拆卸时烫伤工人的手掌。
[0041] 实施例2
[004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3和图8‑12所示,散热组件包括有进风罩301、第一防尘网302、第二防尘网303、第二散热片304、底板305、第一挡板306、抽风单元、第一排水单元和第二排水单元;外壳1左侧下部焊接有进风罩301;进风罩301上侧与外壳1之间插接有第一防尘网302;进风罩301下侧与外壳1之间插接有第二防尘网303;散热板207下侧焊接有若干个第二散热片304;外壳1内侧底部焊接有底板305,底板305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等腰三角形板;若干个第二散热片304均与底板305固接;外壳1右侧下部插接有第一挡板306;外壳1右侧连接有抽风单元,并且抽风单元位于第一挡板306右方;外壳1下侧左部和下侧右部均连接有一个第一排水单元;抽风单元上连接有第二排水单元。
[0043] 抽风单元包括有出风罩307、风扇308和挡块309;外壳1右侧下部螺栓连接有出风罩307;出风罩307内侧右部螺栓连接有风扇308;出风罩307右侧呈竖直等距固接有若干个挡块309,挡块309为倾斜设置。
[0044] 位于右方的第一排水单元包括有传动杆3010、伺服电机3011和第二挡板3012;外壳1下侧右部转动连接有传动杆3010;外壳1下侧前部固接有伺服电机3011;伺服电机3011的输出端与传动杆3010固接;传动杆3010中部焊接有第二挡板3012;第二挡板3012与外壳1相接触。
[0045] 第二排水单元包括有圆杆3013、推块3014、弹簧3015和活塞3016;出风罩307前侧滑动连接有圆杆3013;圆杆3013上侧焊接有推块3014;圆杆3013上套设有弹簧3015;弹簧3015上端与推块3014焊接,弹簧3015下端与出风罩307焊接;圆杆3013下端固接有活塞
3016;活塞3016与出风罩307插接。
[0046] 活塞3016由橡胶材质制成。
[0047] 电气元件5工作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板207上,然后传导至第二散热片304上,启动风扇308,风扇308向右抽风,使得空气依次流过左方的风道口91、外壳1下方的空腔、右方的风道口91和出风罩307内侧,再流回至外界空气中,即在外壳1下方的空腔中形成流动气流,空气流动时紧密接触第二散热片304,对第二散热片304进行降温,从而对散热板207进行降温,实现散热功能,第一防尘网302和第二防尘网303用于防尘;降雨时,雨水从进风罩301流入至底板305上方,第二散热片304上的热量传导至底板305上,然后传导至雨水中,从而降低风扇308的散热负荷,利于节能减排,当底板305上方的雨水漫过风道口91下侧时自动流出,实现自动换水,且通过第一挡板306避免底板305上方的雨水流入至出风罩307中,通过挡块309避免外界雨水进入出风罩307中;充电完成后,启动伺服电机3011,伺服电机
3011带动传动杆3010转动,传动杆3010带动第二挡板3012转动九十度,从而将底板305上方的雨水排出,人工按压推块3014向下运动,推块3014带动圆杆3013向下运动,并对弹簧3015进行压缩,圆杆3013带动活塞3016远离出风罩307,将进入出风罩307中少量的雨水排出,避免转移存放本装置过程中雨水四处乱流。
[0048]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