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及轨道列车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980306.2

文献号 : CN11523076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赵华苏永章岳译新苏柯张海波杨红波王海钧

申请人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及轨道列车,其包括底架(1)、侧墙(2)及顶盖(3),所述底架包括底部框架,所述顶盖包括顶盖边梁,所述底部框架包括沿车体纵向设置的底架边梁(1.1)、沿车体横向设置的多根中间横梁(1.3)和连接各中间横梁中部的两中间纵梁(1.2),两所述中间纵梁的中部相对折弯,并构成两个相对的八字型结构;所述侧墙的中部开设两个门洞,两个门洞之间设置第二门立柱(2.1),第二门立柱的下端与所述底架边梁焊接成一体,且第二门立柱分别对应一中间横梁设置,第二门立柱对应的中间横梁位于两个八字型结构之间;所述顶盖边梁为包括第一顶盖边梁(3.1)和第二顶盖边梁(3.3)的双边梁结构。

权利要求 :

1.一种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包括底架(1)、侧墙(2)及顶盖(3),所述底架包括底部框架,所述顶盖包括顶盖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框架包括沿车体纵向设置的底架边梁(1.1)、沿车体横向设置的多根中间横梁(1.3)和连接各中间横梁中部的两中间纵梁(1.2),所述底架边梁、中间横梁、中间纵梁构成整体框架结构,且两所述中间纵梁的中部相对折弯,并构成两个相对朝外扩展的八字型结构;

所述侧墙的中部开设两个门洞,所述两个门洞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门立柱,中间设置第二门立柱(2.1),所述第一门立柱和第二门立柱的下端分别与所述底架边梁焊接成一体,且所述第一门立柱和第二门立柱分别对应一所述中间横梁设置,所述第二门立柱对应的中间横梁位于两个所述八字型结构之间;

所述顶盖边梁为包括第一顶盖边梁(3.1)和第二顶盖边梁(3.3)的双边梁结构,所述第一顶盖边梁和第二顶盖边梁沿车体垂向上、下设置,且所述第一顶盖边梁和第二顶盖边梁之间通过支撑柱(3.2)连接成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门立柱包括沿车体横向竖直设置的四块第一承力筋板,相邻第一承力筋板之间通过沿车体纵向设置的第二承力筋板连接成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力筋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承力筋板的外侧或内侧,使所述第二门立柱的横截面为朝车体外侧开口的W型,且所述第二门立柱的开口与侧墙蒙皮(2.2)结合形成两个口字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门立柱的上端经中部上门角(2.5)与所述顶盖边梁连接,下端经中部下门角(2.6)与所述底架边梁连接,所述中部上门角和中部下门角分别包括与所述第一承力筋板对应的四层筋板,且所述第二门立柱的四块第一承力筋板与所述中部上门角和中部下门角的四层筋板一一对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边梁的型材横截面为日字型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边梁的上部设置搭接部(a),所述搭接部与所述侧墙蒙皮平滑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其特征在于,两所述中间纵梁之间连接辅助横梁(1.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盖边梁和第二顶盖边梁分别与顶盖蒙皮(3.4)结合而形成两个口字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口字型结构内布置吸音棉。

10.一种轨道列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

说明书 :

一种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及轨道列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轨道列车,特别是一种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及轨道列车。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动车组车体门洞一般布置在车辆两端,并且门洞都比较小。很多地方由于受到站台长度、站台高度及快速上下乘客限制,需将车辆门洞设置在车体中部,并且车体强度需满足EN12663 PⅠ型要求,如果单侧只设置一道门,不能满足快速上下乘客要求,故需开发出一种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如图1,车体分为车体双门洞区域N,两端M1、M2乘客区域,可以快速上下乘客,还可以避免车体两端增加楼梯,满足低站台要求。
[0003] 中国专利CN214775877U公开了一种列车车体,其中部设置有门洞,并通过设置多层车板保证车体的纵向及垂向承载。这种方式虽能在不影响车体承载的情况下,在车体的中部开设门洞,但显然,车体的重量、生产成本明显增加,不适应轨道车辆的轻量化要求及成本节约的要求。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在车体中部设置双门洞,且车体纵向及垂向承载不受影响的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及轨道列车。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包括底架、侧墙及顶盖,所述底架包括底部框架,所述顶盖包括顶盖边梁,其结构特点在于:
[0007] 所述底部框架包括沿车体纵向设置的底架边梁、沿车体横向设置的多根中间横梁和连接各中间横梁中部的两中间纵梁,所述底架边梁、中间横梁、中间纵梁构成整体框架结构,且两所述中间纵梁的中部相对折弯,并构成两个相对朝外扩展的八字型结构;
[0008] 所述侧墙的中部开设两个门洞,所述两个门洞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门立柱,中间设置第二门立柱,所述第一门立柱和第二门立柱的下端分别与所述底架边梁焊接成一体,且所述第一门立柱和第二门立柱分别对应一所述中间横梁设置,所述第二门立柱对应的中间横梁位于两个所述八字型结构之间;
[0009] 所述顶盖边梁为包括第一顶盖边梁和第二顶盖边梁的双边梁结构,所述第一顶盖边梁和第二顶盖边梁沿车体垂向上、下设置,且所述第一顶盖边梁和第二顶盖边梁之间通过支撑柱连接成一体。
[0010] 优选地,所述第二门立柱包括沿车体横向竖直设置的四块第一承力筋板,相邻第一承力筋板之间通过沿车体纵向设置的第二承力筋板连接成一体。
[0011] 优选地,所述第二承力筋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承力筋板的外侧或内侧,使所述第二门立柱的横截面为朝车体外侧开口的W型,且所述第二门立柱的开口与侧墙蒙皮结合形成两个口字形结构。
[0012] 优选地,所述第二门立柱的上端经中部上门角与所述顶盖边梁连接,下端经中部下门角与所述底架边梁连接,所述中部上门角和中部下门角分别包括与所述第一承力筋板对应的四层筋板,且所述第二门立柱的四块第一承力筋板与所述中部上门角和中部下门角的四层筋板一一对应连接,以保证第二门立柱更好地传递垂向力。
[0013] 优选地,所述底架边梁的型材横截面为日字型结构,以保证底架边梁传递纵向力。
[0014] 优选地,所述底架边梁的上部设置搭接部,所述搭接部与所述侧墙蒙皮平滑连接,以保证车体侧墙的平面度要求。
[0015] 优选地,两所述中间纵梁之间连接辅助横梁,以使两根中间纵梁的布置状态更为稳定。
[0016] 优选地,所述第一顶盖边梁和第二顶盖边梁分别与顶盖蒙皮结合而形成两个口字型结构。
[0017] 优选地,所述口字型结构内布置吸音棉,以减少车内噪音。
[0018]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轨道列车,其包括所述的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
[0019] 本发明中部双门洞动车组车体包括低地板车区域、高地板区域,中部低地板区域的侧墙上开设双门洞,且此处的底架边梁采用日字型结构,并在两个底架边梁之间呈相反八字型设置两根中间纵梁,以减少位于双门洞中部的第二门立柱承受纵向传力,且底架边梁与八字型的中间纵梁构成整体框架结构,整体框架结构与上方的波纹地板组成车体底架结构,为车体强度满足EN12663标准规定的抵抗压缩力2000kN奠定了基础。
[0020] 另外,车体中部的侧墙采用横截面为W型的门立柱和门角,门角与门立柱采用四层筋板一一对应连接,并通过门立柱开口与侧墙蒙皮结合形成两个口字形整体结构,充分提高了中部支撑刚度,保证了车体能够承受垂向载荷和纵向载荷。
[0021] 顶盖边梁采用双边梁结构,即:第一、二顶盖边梁分别与顶盖蒙皮组成两个口字型边梁,两个口字型边梁之间增加U型支撑柱,如此,第一顶盖边梁、第二顶盖边梁、顶盖蒙皮、U型支撑柱组合为一个整体顶盖边梁。口字型边梁内部及U型支撑柱内部可以通过增加吸音棉等措施,减少车内噪音。两个整体顶盖边梁通过波纹顶盖连接而组成车体顶盖。
[002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3] 本发明在侧墙中部开设双门洞,满足了快速上下乘客要求,且由于侧墙中部通常位于低地板区,在此区域开设门洞可避免高地板车辆在车体两端开设门洞时需增加楼梯的不足,并能满足多种站台运行和车辆舒适性要求。
[0024] 本发明通过对顶盖及底架结构进行改进,并在双门洞之间增加中间支撑,使得在车体中部开设双门洞后,车体可通过顶盖、底架及中间支撑承载,使车体强度、刚度性能良好,车体强度满足EN12663标准规定压缩力2000k要求,并具有足够的安全裕量。
[0025] 本发明通过在底架边梁上设计搭接部,有效解决了侧墙与底架连接的外观平面度问题。
[0026] 本发明车体结构模块化程度高,工艺性好,适合大规模生产。

附图说明

[002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 图1为本发明车体的外观主视图。
[0029] 图2为本发明车体的门区零部件构成图。
[0030] 图3为本发明车体的门区结构爆炸图。
[0031] 图4为底架的底部框架结构示意图。
[0032] 图5为车体的底架边梁结构图。
[0033] 图6为门洞的中部支撑爆炸图。
[0034] 图7为第二门立柱与侧墙蒙皮连接结构断面图。
[0035] 图8为下部门立柱的结构图,其中a为主视图,b为俯视图。
[0036] 图9为顶盖边梁的结构图,其中a为主视图,b为右视图。
[0037] 在图中:底架(1),底架边梁(1.1),中间纵梁(1.2),中间横梁(1.3),辅助横梁(1.4);
[0038] 侧墙(2),第二门立柱(2.1),侧墙蒙皮(2.2),边上门角(2.3),边下门角(2.4),中部上门角(2.5),中部下门角(2.6),第一门立柱(2.7),第一承力筋板(2.8),第二承力筋板(2.9);
[0039] 顶盖(3),第一顶盖边梁(3.1),支撑柱(3.2),第二顶盖边梁(3.3),顶盖蒙皮(3.4)。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以下结合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41] 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上、下、左、右等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进行描述的,并不对本专利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0042] 一种中间大双门洞动车组车体结构,如图2、图3所示,主要由底架1、侧墙2、顶盖3等部件组成。
[0043] 底架1 主要由底部框架和位于底部框架上方的波纹地板组成。如图4所示,底部框架包括沿车体纵向设置的两底架边梁1.1、沿车体横向设置的多根中间横梁1.3和沿车体纵向设置并连接各中间横梁1.3中部的两中间纵梁1.2。两中间纵梁1.2的中部相对折弯,并构成两个相对朝外扩展的八字型结构。每个侧墙支撑在底架1上对应布置中间横梁1.3,两根中间纵梁1.2的夹角a的角度不限制于一个固定角度,且两根中间纵梁1.2的中部增加辅助横梁1.4。为减少双门洞中部立柱(第二门立柱2.1)的受力,底架边梁1.1、中间横梁1.3、中间纵梁1.2及辅助横梁1.4构成整体框架结构。
[0044] 如图5所示,底架边梁1.1采用横截面为日字型结构的型材,以保证底架边梁1.1传递纵向力。底架边梁1.1的上部设置搭接部a,所述搭接部a与侧墙蒙皮2.2平滑连接,以保证侧墙蒙皮2.2焊接后,车体侧墙2的平面度要求。
[0045] 如图2、图3所示,侧墙2的中部开设两个门洞,所述两个门洞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门立柱2.7,中间设置第二门立柱2.1。所述第一门立柱2.7的上端经边上门角2.3与顶盖边梁连接,下端经边下门角2.4与底架边梁1.1连接。所述第二门立柱2.1的上端经中部上门角2.5与顶盖边梁连接,下端经中部下门角2.6与底架边梁1.1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一门立柱
2.7和第二门立柱2.1分别对应一所述中间横梁1.4设置,所述第二门立柱2.1对应的中间横梁1.4位于两个所述八字型结构之间。
[0046] 如图6、图7所示,所述第二门立柱2.1包括沿车体横向竖直设置的四块第一承力筋板2.8,相邻第一承力筋板2.8之间通过沿车体纵向设置的第二承力筋板2.9连接成一体,且所述第二承力筋板2.9连接在所述第一承力筋板2.8的外侧或内侧,使所述第二门立柱2.1的横截面为朝车体外侧开口的W型,且所述第二门立柱2.1的开口与侧墙蒙皮2.2结合形成两个口字形结构。
[0047] 所述第一门立柱2.7的结构与所述第二门立柱2.1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48] 所述中部上门角2.5和中部下门角2.6的结构相同。在此,以中部下门角2.6为例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中部下门角2.6为八字型门角,其包括与所述第一承力筋板2.8对应的四层筋板2.6a、2.6b,且四层筋板2.6a、2.6b与门角组成整体,然后与第二门立柱2.1焊接组成中间支撑,充分保证了门角区域受力情况。所述第二门立柱2.1的四块第一承力筋板2.8与所述中部上门角2.5和中部下门角2.6的四层筋板一一对应连接,以保证第二门立柱2.1更好地传递垂向力。
[0049] 如此,即在两个门洞之间增加了中间支撑,且第二门立柱2.1与中部上门角2.5,中部下门角2.6通过四层筋板焊接连接,然后通过与侧墙蒙皮2.2结合形成两个口字形整体结构(如图7所示),充分提高了中部支撑刚度,保证车体能够承受垂向载荷和纵向载荷,口字型结构内部可以通过增加吸音棉等,减少车内噪音。
[0050] 本实施例中以第二门立柱2.1的横截面设计为W型,中部上门角2.5和中部下门角2.6对应设置四块筋板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第一、二门立柱及中部上门角、中部下门角并不局限于此结构,具体实施中,只要能满足第二门立柱2.1以较好地传递垂向力的要求即可。
[0051] 如图9所示,顶盖边梁设计为由第一顶盖边梁3.1和第二顶盖边梁3.3组成的双边梁结构,且第一顶盖边梁3.1和第二顶盖边梁3.3沿车体垂向上、下设置,并通过均布的U型支撑柱3.2连接成一体。第一顶盖边梁3.1、第二顶盖边梁3.3分别采用横截面为U型的型材,且第一顶盖边梁3.1、第二顶盖边梁3.3与顶盖蒙皮3.4结合而形成两个口字型结构,两个口字型结构内部及支撑柱3.2内部通过增加吸音棉等措施,减少车内噪音。车体两侧的顶盖边梁通过波纹顶盖连接并组成车体顶盖3,保证了车体承受纵向力和垂向力。
[005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