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极吸附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881096.1

文献号 : CN11525213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彭雷谭正

申请人 : 江西脑虎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极吸附装置,电极吸附装置包括基座、吸附管道和动力组件;吸附管道设有连通的电极吸附端和抽吸端;动力组件和抽吸端连通,电极吸附端和基座固定连接,在动力组件的动力作用下,电极吸附端用于吸附或释放电极的固定端。本申请的电极吸附装置设置基座、吸附管道和动力组件,吸附管道设有连通的电极吸附端和抽吸端,且动力组件和抽吸端连通,电极吸附端和基座固定连接,在动力组件的动力作用下,电极吸附端能够与电极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在电极植入后,能够实现对电极的平稳释放。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极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0)、吸附管道(20)、柔性连接件(50)和动力组件;

所述吸附管道(20)设有连通的电极吸附端(21)和抽吸端(22);

所述动力组件和所述抽吸端(22)连通,所述电极吸附端(21)和所述基座(10)固定连接,在所述动力组件的动力作用下,所述电极吸附端(21)用于吸附或释放电极的固定端;

所述吸附管道(20)内设置有多个子管道(23),所述多个子管道(23)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电极吸附端(21)的端面上,所述多个子管道(23)间不连通;所述多个子管道(23)间,以及所述多个子管道(23)与所述吸附管道(20)间轴向滑动连接;

所述柔性连接件(50)设置在所述电极吸附端(21)的端面上,所述柔性连接件(50)与所述吸附管道(20)固定连接;所述柔性连接件(50)上设置有多个固定位(52),所述固定位(52)与所述子管道(23)一一对应固定连接;

在所述动力组件的动力作用下,所述多个子管道(23)中的至少其一能够带动所述柔性连接件(50)沿所述吸附管道(20)的轴向进行变形,以使所述多个子管道(23)中的至少其一沿所述所述吸附管道(20)的轴向运动至吸附所述电极的固定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动组件(40),所述传动组件(40)和所述基座(10)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吸附端(21)凸出设置于所述基座(10)的工作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0)内设置有与所述吸附管道(20)匹配的固定通孔(14),所述固定通孔(14)的两端设置有导向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管道(20)和所述多个子管道(23)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连接的监测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监测单元用于监测所述吸附管道(20)内的目标参数值,并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目标参数值满足所述预设吸附条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传动组件(40)带动所述电极进行目标动作。

说明书 :

一种电极吸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电极植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脑电极或神经电极的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脑机接口,有时也称作“大脑端口”或者“脑机融合感知”,是人或动物大脑(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通过在脑机接口中植入脑电极,可以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信息交换。
[0003] 目前,脑电极通过植入机器人植入到脑机接口,在植入过程时,操作者先打开生物体的颅骨,暴露出脑组织,然后植入机器人通过机械手臂夹持待植入的脑电极并把该脑电极植入到生物体的脑内。但是,在脑电极插入脑机接口后,机械手臂在由“夹持脑电极状态”转为“释放脑电极状态”的过程中存在振动,机械手臂的振动可能会带动脑电极对脑组织形成损伤。
[0004] 鉴于此,亟需一种装置,在脑电极插入脑机接口后,以实现对脑电极的平稳释放。

发明内容

[0005]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极吸附装置,电极吸附装置设置基座、吸附管道和动力组件,吸附管道设有连通的电极吸附端和抽吸端,且动力组件和抽吸端连通,电极吸附端和基座固定连接,在动力组件的动力作用下,电极吸附端能够与电极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在电极植入后,能够实现对电极的平稳释放。
[0006]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极吸附装置,包括基座、吸附管道和动力组件;
[0007] 所述吸附管道设有连通的电极吸附端和抽吸端;
[0008] 所述动力组件和所述抽吸端连通,所述电极吸附端和所述基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动力组件的动力作用下,所述电极吸附端用于吸附或释放电极的固定端。
[0009] 优选的,电极吸附装置还包括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和所述基座固定连接。
[0010] 优选的,所述电极吸附端凸出设置于所述基座的工作面。
[0011] 优选的,所述基座内设置有与所述吸附管道匹配的固定通孔,所述固定通孔的两端设置有导向斜面。
[0012] 优选的,所述吸附管道内设置有多个子管道,所述多个子管道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电极吸附端的端面上,所述多个子管道间不连通。
[0013] 优选的,所述吸附管道内设置有多个子管道,所述多个子管道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电极吸附端的端面上;
[0014] 所述多个子管道的靠近所述电极吸附端的一端彼此不连通,所述多个子管道的靠近所述抽吸端的一端彼此连通。
[0015] 优选的,电极吸附装置还包括柔性连接件,所述柔性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电极吸附端的端面上,所述柔性连接件上设置有多个连接通孔,所述多个连接通孔与所述多个子管道对应连通,所述柔性连接件沿所述电极吸附端的轴向可压缩。
[0016] 优选的,电极吸附装置还包括柔性连接件,所述柔性连接件上设置有多个固定位,所述多个固定位与所述多个子管道对应固定连接;
[0017] 所述多个子管道间,以及所述多个子管道与所述吸附管道间轴向滑动连接。
[0018] 优选的,所述吸附管道和所述多个子管道一体成型。
[0019] 优选的,电极吸附装置还包括电连接的监测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监测单元用于监测所述吸附管道内的目标参数值,并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目标参数值满足所述预设吸附条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传动组件带动所述电极进行目标动作。
[0020] 可以理解,本装置不仅限于直接吸附电极,还可以吸附辅助电极植入的其他装置,例如钨丝针。
[0021]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极吸附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2] 本申请的电极吸附装置设置基座、吸附管道和动力组件,吸附管道设有连通的电极吸附端和抽吸端,且动力组件和抽吸端连通,电极吸附端和基座固定连接,在动力组件的动力作用下,电极吸附端能够与电极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在电极植入后,能够实现对电极的平稳释放。

附图说明

[002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极吸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座的剖视图;
[0027]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座的剖视图;
[0028]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附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吸附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柔性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3] 以下对附图作补充说明:
[0034] 10‑基座;11‑阶梯通孔;12‑固定盲孔;13‑第二螺孔;14‑固定通孔;20‑吸附管道;21‑电极吸附端;22‑抽吸端;23‑子管道;30‑脑电极;40‑传动组件;50‑柔性连接件;51‑连接通孔;52‑固定位;60‑脑组织。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6] 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申请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0037]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公开的电极吸附装置不仅适用于脑/神经电极,同样适用于其他需要精准化植入的电极,下面以脑电极为例,结合附图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
[0038] 请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极吸附装置可以用于将脑电极30植入脑组织60,电极吸附装置包括基座10、吸附管道20和动力组件;吸附管道20设有连通的脑电极吸附端21和抽吸端22;动力组件和抽吸端22连通,脑电极吸附端21和基座10固定连接,在动力组件的动力作用下,脑电极吸附端21用于吸附或释放脑电极30的固定端。
[0039] 进一步的,吸附管道20的靠近动力组件的一端为抽吸端22,吸附管道20的远离动力组件的一端为脑电极吸附端21。
[0040] 进一步的,脑电极吸附端21和基座10的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接、卡接或铆接等。
[0041] 进一步的,在动力组件的第一动力作用下,脑电极吸附端21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在动力组件的第二动力作用下,脑电极吸附端21释放脑电极30的固定端。具体的,第一动力作用可以为动力组件抽取吸附管道20内的空气,第二动力作用可以为动力组件向吸附管道20内输入空气。
[0042]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组件和控制设备电连接,动力组件能够响应于控制设备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进行第一动力输出,在动力组件的第一动力作用下,脑电极吸附端21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动力组件能够响应于控制设备输出的第二控制信号进行第二动力输出,在动力组件的第二动力作用下,脑电极吸附端21释放脑电极30的固定端。
[0043] 在一些实施例中,脑电极30与电极PCB板固定连接,电极PCB板可以作为脑电极30的固定端,在动力组件的第一动力作用下,用于与脑电极吸附端21吸附连接。
[0044] 需要说明的是,脑电极30的固定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0045]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组件可以包括真空装置,如真空泵,在脑组织60中植入脑电极30的过程如下:使脑电极吸附端21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相接触,真空泵响应于控制设备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抽取吸附管道20内的空气,使吸附管道20内的气压处于负压状态,如此,实现脑电极吸附端21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在脑电极30植入脑组织60后,真空泵响应于控制设备输出的第二控制信号向吸附管道20内输入空气,使吸附管道20内的气压由负压状态转变为常压状态,如此,实现脑电极吸附端21平稳的释放脑电极30的固定端。
[0046] 本申请的电极吸附装置设置基座、吸附管道和动力组件,吸附管道设有连通的脑电极吸附端和抽吸端,且动力组件和抽吸端连通,脑电极吸附端和基座固定连接,在动力组件的动力作用下,脑电极吸附端能够与脑电极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在脑电极插入脑组织60后,能够实现对脑电极的平稳释放,从而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
[0047]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极吸附装置还包括传动组件40,传动组件40和基座10固定连接。传动组件40和基座10的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接、卡接或铆接等。
[0048]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和图3,基座10上设置有阶梯通孔11,传动组件40上设置有与阶梯通孔11的小端对应匹配的第一螺孔,第一紧固件穿过阶梯通孔11的小端与第一螺孔螺接,如此,实现传动组件40和基座10的固定连接。
[0049] 进一步的,传动组件40的靠近基座10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防转结构,基座10的靠近传动组件40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防转结构,第一定位防转结构和第二定位防转结构相匹配,如此,实现传动组件40和基座10的定位和防转。
[0050] 进一步的,第一定位防转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2个凸起部,第二定位防转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2个定位盲孔,2个凸起部和2个定位盲孔对应匹配。
[0051]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基座10上设置有固定盲孔12,固定盲孔12用于容纳传动组件40的靠近基座10的一端,固定盲孔1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螺孔13,第二螺孔13与固定盲孔12连通,第二紧固件与第二螺孔13螺接,并穿过第二螺孔13伸入固定盲孔12内与传动组件40抵接,如此,实现传动组件40和基座10的固定连接。
[0052]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传动组件40的与固定盲孔12配合的外周面上,以及固定盲孔12的与传动组件40配合的内周面上,二者择一的设置有第一凸出部,另一设置有第一槽,第一凸出部在第一槽中接合,如此,实现传动组件40和基座10的定位和防转。
[0053]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40包括固定连接的传动装置和传动杆41,具体的,传动组件40可以为植入机器人,传动杆41可以为机械手臂,传动杆41和基座10固定连接。
[0054]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座10内设置有与吸附管道20匹配的固定通孔14。
[0055] 进一步的,吸附管道20和基座10的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接和卡接。
[0056]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通孔14的孔壁上设置有第三螺孔,第三螺孔与固定通孔14连通,第三紧固件与第三螺孔螺接,并穿过第三螺孔伸入固定通孔14内与吸附管道20抵接,如此,实现吸附管道20和基座10的固定连接。
[0057]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固定通孔14的与吸附管道20配合的内周面上,以及吸附管道20的与固定通孔14配合的外周面上,二者择一的设置有第二凸出部,另一设置有第二槽,第二凸出部在第二槽中接合,如此,实现基座10和吸附管道20的定位和防转。
[0058]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和图3,固定通孔14用于容纳脑电极吸附端21,固定通孔14和阶梯通孔11的大端相交设置,优选的,固定通孔14和阶梯通孔11的大端的轴向垂直设置。
[0059]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和图5,固定通孔14用于容纳脑电极吸附端21,固定通孔14和固定盲孔12相隔设置,优选的,固定通孔14和固定盲孔12的轴向垂直设置。
[0060] 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和图5,固定通孔14的两端设置有导向斜面,导向斜面用于吸附管道20插入固定通孔14的导向,如此,便于吸附管道20和基座10的装配。
[0061] 本申请实施例中,脑电极吸附端21凸出设置于基座10的工作面,如此,可以避免基座10对脑电极吸附端21和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的干涉,从而实现脑电极吸附端21和脑电极30的固定端更有效的吸附连接。
[0062] 在一些实施例中,脑电极30的固定端的尺寸较小,可能存在脑电极吸附端21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没有完全对准的情况,或脑电极30的固定端无法完全覆盖脑电极吸附端21,这将导致吸附管道20内空间的气密性差,进而影响吸附效果。
[0063]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吸附管道20内设置有多个子管道23,多个子管道23的一端设置于脑电极吸附端21的端面上,多个子管道23间不连通;或,吸附管道20内设置有多个子管道23,多个子管道23的一端设置于脑电极吸附端21的端面上;多个子管道23的靠近脑电极吸附端21的一端彼此不连通,多个子管道23的靠近抽吸端22的一端彼此连通。如此,通过设置多个子管道23,能够保证与电极吸附端21完全吸附的部分子管道内达到足够的气密性,从而在一定范围内,仍能够实现有效吸附和释放。
[0064]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吸附管道20内设置有多个互不连通的子管道23,多个子管道23分别与吸附管道20固定连接;一些情况下,多个子管道23分别与同一动力装置连通,动力装置协同控制不同子管道23中的抽吸动力;在另一些情况下,动力组件包括多个动力装置,每一动力装置对应连通多个子管道23中的一个或几个子管道23,如动力装置的数量与子管道23的数量一致,动力装置与子管道23一一对应连通,以实现不同子管道23中抽吸力的单独控制。在多个动力装置的第一动力作用下,多个子管道23中的至少其一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在超过第一预设数量的子管道23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的情况下,脑电极吸附端21即对脑电极30的固定端完成可靠吸附,如此,使脑电极吸附端21对脑电极30的固定端的吸附更高效。
[0065] 需要说明的是,子管道23的数量和第一预设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0066]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吸附管道20内设置有多个子管道23,多个子管道23分别与吸附管道20固定连接,多个子管道23在靠近脑电极吸附端21的第一预设长度上彼此不连通,多个子管道23在靠近抽吸端22的第二预设长度上彼此连通,在从第一预设长度上的彼此不连通状态过渡至第二预设长度上的彼此连通状态的过程中,多个子管道23由彼此不连通逐级汇合至彼此连通,具体的,第一预设长度与吸附管道20的长度的比值可以为
0.6,第二预设长度与吸附管道20的长度的比值可以为0.2。抽吸端22和动力组件连通,在动力组件的第一动力作用下,多个子管道23中的至少其一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在超过第二预设数量的子管道23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的情况下,脑电极吸附端21即对脑电极30的固定端完成可靠吸附,如此,使脑电极吸附端21对脑电极30的固定端的吸附更高效。
[0067] 需要说明的是,子管道23的数量和第二预设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0068] 本申请实施例中,吸附管道20和多个子管道23一体成型,如此,能够降低电极吸附装置的结构复杂度和装配复杂度,便于生产制造,从而降低成本。
[0069] 一些实施例中,电极吸附装置还包括柔性连接件50,柔性连接件50设置在脑电极吸附端21的端面上,柔性连接件50上设置有多个连接通孔51,多个连接通孔51与多个子管道23对应连通,柔性连接件50沿脑电极吸附端21的轴向可压缩。
[0070]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8,柔性连接件50和脑电极吸附端21固定连接,优选的,柔性连接件50和脑电极吸附端21胶接;多个子管道23分别与吸附管道20固定连接;连接通孔51的数量和子管道23的数量一致,多个连接通孔51和多个子管道23分别对应密封连通。进一步的,柔性连接件50沿脑电极吸附端21的轴向具有预设厚度,柔性连接件50沿厚度方向可压缩,如此,在脑电极吸附端21与平整度差的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时,在动力组件的动力作用下,柔性连接件50被压缩,此时,柔性连接件50的朝向脑电极30的端面形态能够产生适应性改变,增加与脑电极30固定端的接触面积,提高密封效果,如此,实现多个子管道23与平整度差的脑电极30的固定端有效的吸附连接。
[0071]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吸附管道20内未设置多个子管道23的情况下,柔性连接件50上设置有与脑电极吸附端21匹配的通气孔,通气孔和脑电极吸附端21密封连通。
[0072]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厚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0073] 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极吸附装置的柔性连接件50上设置有多个固定位52,多个固定位52与多个子管道23对应固定连接;多个子管道23间,以及多个子管道23与吸附管道20间轴向滑动连接。
[0074]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多个子管道23和吸附管道20间彼此可以轴向的相对滑动,柔性连接件50与吸附管道20固定连接,柔性连接件50沿吸附管道20的径向设置,柔性连接件50设置在脑电极吸附端21的端面上,柔性连接件50也可以设置在吸附管道20长度方向的其他至少一个位置上,如此,实现柔性连接件50对多个子管道23径向上的定位。具体的,柔性连接件50可以为网格结构或者编织结构。
[0075] 在上述实施例中,柔性连接件50上设置有至少与子管道23数量一致的固定位52,多个固定位52和多个子管道23分别对应固定连接;柔性连接件50沿吸附管道20的轴向可拉伸,如此,在脑电极吸附端21与平整度差的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时,在动力组件的动力作用下,多个子管道23分别与平整度差的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多个子管道23的靠近脑电极30的固定端的一端不共面,此时,柔性连接件50的形态发生改变,如此,实现多个子管道23与平整度差的脑电极30的固定端有效的吸附连接。
[0076] 需要说明的是,子管道23的轴向即为子管道23的长度方向。
[0077]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极吸附装置还包括电连接的监测单元和控制单元,监测单元用于监测吸附管道20内的目标参数值,并传输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在目标参数值满足预设吸附条件的情况下,控制传动组件40带动脑电极30进行目标动作。
[0078]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单元和传动组件电连接,监测单元监测并获取吸附管道20内的目标参数值,目标参数值可以包括吸附管道20内的气压大小,控制单元接收监测单元发送的目标参数值,并根据目标参数值判断吸附管道20内是否为负压状态,在吸附管道20内为负压状态的情况下,判断目标参数值满足预设吸附条件,此时,脑电极吸附端21对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成功,控制单元控制传动组件40带动脑电极30、基座10和吸附管道20进行目标动作,实现将脑电极30植入到脑组织60中。
[0079]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和图7,多个监测单元分别监测多个子管道23内对应的目标参数值,在超过第二预设数量的子管道23内对应的目标参数值满足预设吸附条件的情况下,即判断脑电极吸附端21对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成功。
[0080] 在脑组织60中植入脑电极30的过程如下:使脑电极吸附端21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相接触,动力组件响应于控制设备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抽取吸附管道20内的空气,监测单元监测吸附管道20内对应的目标参数值,控制单元接收监测单元发送的目标参数值,并根据目标参数值判断吸附管道20内是否为负压状态,在吸附管道20内为负压状态的情况下,判断吸附管道20对应的目标参数值满足预设吸附条件,即判断脑电极吸附端21对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成功,控制单元控制传动组件40带动基座10、吸附管道20和脑电极30进行目标动作,实现将脑电极30植入到脑组织60中,否则,重新对准脑电极吸附端21和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后再执行如上操作;在脑电极30植入脑组织60后,动力组件响应于控制设备输出的第二控制信号向吸附管道20内输入空气,使吸附管道20内的气压由负压状态转变为常压状态,如此,实现脑电极吸附端21平稳的释放脑电极30的固定端。
[0081]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极吸附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82] 1.通过设置基座、吸附管道和动力组件,吸附管道设有连通的脑电极吸附端和抽吸端,且动力组件和抽吸端连通,脑电极吸附端和基座固定连接,在动力组件的动力作用下,脑电极吸附端能够与脑电极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在脑电极插入脑组织后,能够实现对脑电极的平稳释放,从而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
[0083] 2.通过在吸附管道内设置多个子管道,能够保证与电极吸附端21完全吸附的部分子管道内达到足够的气密性,在一定范围内,仍能够实现有效吸附和释放,从而解决因脑电极的固定端尺寸较小而导致的吸附管道对脑电极的固定端的吸附效果差的问题。
[0084] 3.通过设置柔性连接件和多个子管道,可以实现多个子管道与平整度差的脑电极的固定端有效的吸附连接。
[0085] 以下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介绍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
[0086] 实施例1
[0087] 请参见图1至图3,以及图6和图8,实施例1提供一种电极吸附装置,电极吸附装置包括基座10、吸附管道20、动力组件和脑电极30;吸附管道20设有连通的脑电极吸附端21和抽吸端22;动力组件和抽吸端22连通,脑电极吸附端21和基座10固定连接,在动力组件的动力作用下,脑电极吸附端21用于吸附或释放脑电极30的固定端。
[0088] 电极吸附装置还包括传动组件40,基座10上设置有阶梯通孔11,传动组件40上设置有与阶梯通孔11的小端对应匹配的第一螺孔,第一紧固件穿过阶梯通孔11的小端与第一螺孔螺接,如此,实现传动组件40和基座10的固定连接。
[0089] 传动组件40的靠近基座10的端面上设置有2个凸起部,基座10的靠近传动组件40的端面上设置有2个定位盲孔,2个凸起部和2个定位盲孔相匹配,如此,实现传动组件40和基座10的定位和防转。
[0090] 基座10内设置有与吸附管道20匹配的固定通孔14,固定通孔14的孔壁上设置有第三螺孔,第三螺孔与固定通孔14连通,第三紧固件与第三螺孔螺接,并穿过第三螺孔伸入固定通孔14内与吸附管道20抵接,如此,实现吸附管道20和基座10的固定连接。
[0091] 固定通孔14的与吸附管道20配合的内周面上,以及吸附管道20的与固定通孔14配合的外周面上,二者择一的设置有第二动凸出部,另一设置有第二槽,第二凸出部在第二槽中接合,如此,实现基座10和吸附管道20的定位和防转。
[0092] 固定通孔14用于容纳脑电极吸附端21,固定通孔14和阶梯通孔11的大端垂直相交设置。
[0093] 固定通孔14的两端设置有导向斜面,导向斜面用于吸附管道20插入固定通孔14的导向,如此,便于吸附管道20和基座10的装配。
[0094] 脑电极吸附端21凸出设置于基座10的工作面,如此,可以避免基座10对脑电极吸附端21和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的干涉,从而实现脑电极吸附端21和脑电极30的固定端更有效的吸附连接。
[0095] 吸附管道20的靠近动力组件的一端为抽吸端22,吸附管道20的远离动力组件的一端为脑电极吸附端21。
[0096] 在动力组件的第一动力作用下,脑电极吸附端21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在动力组件的第二动力作用下,脑电极吸附端21释放脑电极30的固定端。
[0097] 动力组件和控制设备电连接,动力组件能够响应于控制设备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进行第一动力输出,在动力组件的第一动力作用下,脑电极吸附端21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动力组件能够响应于控制设备输出的第二控制信号进行第二动力输出,在动力组件的第二动力作用下,脑电极吸附端21释放脑电极30的固定端。
[0098] 动力组件为真空泵,在脑组织60中植入脑电极30的过程如下:使脑电极吸附端21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相接触,真空泵响应于控制设备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抽取吸附管道20内的空气,使吸附管道20内的气压处于负压状态,如此,实现脑电极吸附端21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在脑电极30植入脑组织60后,真空泵响应于控制设备输出的第二控制信号向吸附管道20内输入空气,使吸附管道20内的气压由负压状态转变为常压状态,如此,实现脑电极吸附端21平稳的释放脑电极30的固定端。
[0099] 吸附管道20内设置有多个互不连通的子管道23,吸附管道20和多个子管道23一体成型,多个子管道23的一端设置于脑电极吸附端21的端面上,多个子管道23分别与吸附管道20固定连接;动力组件包括多个动力装置,动力装置的数量与子管道23的数量一致,多个动力装置分别与多个子管道23对应连通,以实现不同子管道23中抽吸力的单独控制。在多个动力装置的第一动力作用下,多个子管道23中的至少其一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在超过第一预设数量的子管道23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的情况下,脑电极吸附端21即对脑电极30的固定端完成可靠吸附,如此,使脑电极吸附端21对脑电极30的固定端的吸附更高效。
[0100] 电极吸附装置还包括柔性连接件50,柔性连接件50设置在脑电极吸附端21的端面上,柔性连接件50和脑电极吸附端21胶接;多个子管道23分别与吸附管道20固定连接;柔性连接件50上设置有多个连接通孔51,连接通孔51的数量和子管道23的数量一致,多个连接通孔51和多个子管道23分别对应密封连通。进一步的,柔性连接件50沿脑电极吸附端21的轴向具有预设厚度,柔性连接件50沿厚度方向可压缩,如此,在脑电极吸附端21与平整度差的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时,在动力组件的动力作用下,柔性连接件50被压缩,此时,柔性连接件50的朝向脑电极30的端面形态发生改变,如此,实现多个子管道23与平整度差的脑电极30的固定端有效的吸附连接。
[0101] 电极吸附装置还包括电连接的监测单元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和传动组件电连接,多个监测单元分别监测多个子管道23内对应的目标参数值,控制单元接收监测单元发送的各目标参数值,并根据各目标参数值判断各子管道23内是否为负压状态,在子管道23内为负压状态的情况下,判断子管道23对应的目标参数值满足预设吸附条件,在超过第二预设数量的子管道23内对应的目标参数值满足预设吸附条件的情况下,即判断脑电极吸附端21对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成功,控制单元控制传动组件40带动脑电极30、基座10和吸附管道20进行目标动作,实现将脑电极30植入到脑组织60中。
[0102] 请参见图1至图3、图6和图8,在脑组织60中植入脑电极30的过程如下:使脑电极吸附端21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相接触,动力组件响应于控制设备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抽取吸附多个子管道23内的空气,多个监测单元分别监测多个子管道23内对应的目标参数值,控制单元接收监测单元发送的各目标参数值,并根据各目标参数值判断各子管道23内是否为负压状态,在子管道23内为负压状态的情况下,判断子管道23对应的目标参数值满足预设吸附条件,在超过第二预设数量的子管道23内对应的目标参数值满足预设吸附条件的情况下,即判断脑电极吸附端21对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成功,控制单元控制传动组件40带动基座10、吸附管道20和脑电极30进行目标动作,实现将脑电极30植入到脑组织60中,否则,重新对准脑电极吸附端21和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后再执行如上操作;在脑电极30植入脑组织60后,动力组件响应于控制设备输出的第二控制信号向多个子管道23内输入空气,使多个子管道23内的气压由负压状态转变为常压状态,如此,实现脑电极吸附端21平稳的释放脑电极30的固定端。
[0103] 实施例1中的电极吸附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104] 1.通过设置基座、吸附管道和动力组件,吸附管道设有连通的脑电极吸附端和抽吸端,且动力组件和抽吸端连通,脑电极吸附端和基座固定连接,在动力组件的动力作用下,脑电极吸附端能够与脑电极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在脑电极插入脑组织后,能够实现对脑电极的平稳释放,从而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
[0105] 2.通过在吸附管道内设置多个子管道,能够保证与电极吸附端21完全吸附的部分子管道内达到足够的气密性,在一定范围内,仍能够实现有效吸附和释放,从而解决因脑电极的固定端尺寸较小而导致的吸附管道对脑电极的固定端的吸附效果差的问题。
[0106] 3.通过设置柔性连接件和多个子管道,可以实现多个子管道与平整度差的脑电极的固定端有效的吸附连接。
[0107] 实施例2
[0108] 请参见图1、图4、图5、图7和图9,实施例2和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基座10和传动组件40的连接方式、多个子管道23的设置和柔性连接件50的设置,实施例2和实施例1的共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仅描述实施例2和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
[0109] 基座10上设置有固定盲孔12,固定盲孔12用于容纳传动组件40的靠近基座10的一端,固定盲孔1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螺孔13,第二螺孔13与固定盲孔12连通,第二紧固件与第二螺孔13螺接,并穿过第二螺孔13伸入固定盲孔12内与传动组件40抵接,如此,实现传动组件40和基座10的固定连接。
[0110] 传动组件40的与固定盲孔12配合的外周面上,以及固定盲孔12的与传动组件40配合的内周面上,二者择一的设置有第一凸出部,另一设置有第一槽,第一凸出部在第一槽中接合,如此,实现传动组件40和基座10的定位和防转。
[0111] 固定通孔14用于容纳脑电极吸附端21,固定通孔14和固定盲孔12垂直相隔设置。
[0112] 吸附管道20内设置有多个子管道23,多个子管道23分别与吸附管道20固定连接,多个子管道23的一端设置于脑电极吸附端21的端面上,多个子管道23在靠近脑电极吸附端21的第一预设长度上彼此不连通,多个子管道23在靠近抽吸端22的第二预设长度上彼此连通,在从第一预设长度上的彼此不连通状态过渡至第二预设长度上的彼此连通状态的过程中,多个子管道23由彼此不连通逐级汇合至彼此连通,具体的,第一预设长度与吸附管道20的长度的比值可以为0.6,第二预设长度与吸附管道20的长度的比值可以为0.2。抽吸端22和动力组件连通,在动力组件的第一动力作用下,多个子管道23中的至少其一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在超过第二预设数量的子管道23与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的情况下,脑电极吸附端21即对脑电极30的固定端完成可靠吸附,如此,使脑电极吸附端21对脑电极30的固定端的吸附更高效。
[0113] 多个子管道23和吸附管道20间彼此可以轴向的相对滑动,电极吸附装置还包括柔性连接件50,柔性连接件50与吸附管道20固定连接,柔性连接件50沿吸附管道20的径向设置,柔性连接件50设置在脑电极吸附端21的端面上,柔性连接件50也可以设置在吸附管道20长度方向的其他至少一个位置上,如此,实现柔性连接件50对多个子管道23径向上的定位。
[0114] 柔性连接件50上设置有至少与子管道23数量一致的固定位52,多个固定位52和多个子管道23分别对应固定连接;柔性连接件50沿吸附管道20的轴向可拉伸,如此,在脑电极吸附端21与平整度差的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时,在动力组件的动力作用下,多个子管道23分别与平整度差的脑电极30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多个子管道23的靠近脑电极30的固定端的一端不共面,此时,柔性连接件50的形态发生改变,如此,实现多个子管道23与平整度差的脑电极30的固定端有效的吸附连接。
[0115] 实施例2中的电极吸附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116] 1.通过设置基座、吸附管道和动力组件,吸附管道设有连通的脑电极吸附端和抽吸端,且动力组件和抽吸端连通,脑电极吸附端和基座固定连接,在动力组件的动力作用下,脑电极吸附端能够与脑电极的固定端吸附连接,在脑电极插入脑组织后,能够实现对脑电极的平稳释放,从而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
[0117] 2.通过在吸附管道内设置多个子管道,能够保证与电极吸附端21完全吸附的部分子管道内达到足够的气密性,在一定范围内,仍能够实现有效吸附和释放,从而解决因脑电极的固定端尺寸较小而导致的吸附管道对脑电极的固定端的吸附效果差的问题。
[0118] 3.通过设置柔性连接件和多个子管道,可以实现多个子管道与平整度差的脑电极的固定端有效的吸附连接。
[0119]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