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模型列车及其装配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1306571.9

文献号 : CN11537195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杨明智张雷周丹王田天伍钒钱博森

申请人 : 中南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模型列车及其装配方法,该列车包括至少两个车厢部件,相邻的车厢部件相互连接,动模型列车包括一贯穿全部车厢部件的空心直梁,空心直梁的腔体内内置有信号线、电源线中的至少一种,车厢部件均包括一车厢本体,车厢本体为一体化成型无拼接缝,车厢本体上设有与空心直梁对接的连接部,且车厢本体上的不同构造处采用不同方式的连接部与空心直梁对接。本发明的装配方法包括加工车厢本体、加工空心直梁、加工车厢下部集成构件、安装传感器、组装车厢部件、安装信号采集装置、安装其他车厢部件等多个步骤。本发明可避免影响模型流场,提高加工精度,大幅减小加工、装配时间,减轻模型列车质量、降低成本。

权利要求 :

1.一种动模型列车的装配方法,所述动模型列车,包括至少两个车厢部件,所述车厢部件为头车车厢、中间车车厢或尾车车厢,相邻的所述车厢部件相互连接,所述动模型列车包括一贯穿全部车厢部件的空心直梁,所述空心直梁的腔体内内置有信号线、电源线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车厢部件均包括一车厢本体,所述车厢本体为一体化成型无拼接缝,所述车厢本体上设有与所述空心直梁对接的连接部,且车厢本体上的不同构造处采用不同方式的连接部与所述空心直梁对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加工车厢本体步骤,包括:通过3D打印方式将各车厢的顶部、两侧部和下方的连接部打印成一整体,得到车厢本体;

加工空心直梁步骤,包括:空心直梁采用轻质铝合金材料,在其上表面便于信号线穿过的孔;

加工车厢下部集成构件步骤,包括:通过3D打印方式分别打印车厢下部构件,将所述空心直梁通过顶部加强螺栓与车厢下部构件连接,使所述空心直梁和车厢下部构件连为一整体,得到车厢下部集成构件;

安装传感器步骤,包括:在各车厢本体内部安装好传感器,并整理好传感器信号线;

组装车厢部件步骤,包括:将第一节的车厢本体通过连接部连接在所述车厢下部集成构件的上方,所述车厢下部集成构件通过顶部连接螺栓与车厢本体的连接部连接,拧紧螺栓,使所述车厢本体和车厢下部集成构件连接成一体,得到车厢部件;

安装信号采集装置,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的车厢本体内安装信号采集器;将该车厢本体内的传感器信号线直接连接至所述信号采集器;

安装其他车厢部件,包括:重复上述的组装车厢部件步骤至少一次,直至将其他各车厢部件全部安装到所述空心直梁上,将各车厢部件内的传感器信号线穿入所述空心直梁的空腔内并最终连接至所述信号采集器;

最后将车厢部件的下盖板进行安装连接,得到动模型列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直梁设置在所述动模型列车的底部,所述车厢本体通过其连接部卡设在所述空心直梁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本体的全部均位于空心直梁的上方,且所述空心直梁通过一车厢下部集成构件与所述车厢本体上的连接部对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下部集成构件与其上部的车厢本体的连接部对接后形成一完整的车厢部件,且所述空心直梁通过顶部加强螺栓固接在车厢下部集成构件的中间部,所述车厢下部集成构件通过顶部连接螺栓与车厢本体的连接部连接。

5.一种动模型列车的装配方法,所述动模型列车,包括至少两个车厢部件,所述车厢部件为头车车厢、中间车车厢或尾车车厢,相邻的所述车厢部件相互连接,所述动模型列车包括一贯穿全部车厢部件的空心直梁,所述空心直梁的腔体内内置有信号线、电源线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车厢部件均包括一车厢本体,所述车厢本体为一体化成型无拼接缝,所述车厢本体上设有与所述空心直梁对接的连接部,且车厢本体上的不同构造处采用不同方式的连接部与所述空心直梁对接;所述空心直梁设置在所述动模型列车的底部,所述车厢本体通过其连接部卡设在所述空心直梁的上方;所述车厢本体的底部延伸包围住空心直梁,在部分构造处所述空心直梁通过下盖板连接螺栓与车厢本体的连接部连接,在部分构造处所述空心直梁通过侧部贯穿连接螺栓与车厢本体的连接部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加工车厢本体步骤,包括:通过3D打印方式将各车厢的顶部、两侧部和下方的连接部打印成一整体,得到车厢本体;

加工空心直梁步骤,包括:空心直梁采用轻质铝合金材料,在其上表面便于信号线穿过的孔;

加工附属构件步骤,包括:通过3D打印方式打印附属构件;

安装传感器步骤,包括:在车厢本体内部安装好传感器,并整理好传感器信号线;

组装车厢部件步骤,包括:将第一节的车厢本体通过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空心直梁的上方,在部分构造处所述空心直梁通过下盖板连接螺栓与车厢本体的连接部连接,在部分构造处所述空心直梁通过侧部贯穿连接螺栓与车厢本体的连接部连接,拧紧螺栓,使所述车厢本体和空心直梁连接成一体,得到车厢部件;

安装信号采集装置,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的车厢本体内安装信号采集器;将该车厢本体内的传感器信号线直接连接至所述信号采集器;

安装其他车厢部件,包括:重复上述的组装车厢部件步骤至少一次,直至将其他的各车厢部件全部安装到所述空心直梁上,将各车厢部件内的传感器信号线穿入所述空心直梁的空腔内并最终连接至所述信号采集器;

最后将车厢部件的下盖板进行安装连接,得到动模型列车。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采集器安装在每节车厢内底部的中间位置,所述传感器安装在各车厢本体的车顶、两侧的多个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本体为通过塑料类材料3D打印加工制造。

说明书 :

一种动模型列车及其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交通工具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列车风洞试验用列车模型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速列车已经成为城市间最主要的乘坐工具。随着高速列车运行速度的逐步提高,一些空气动力问题越来越突显出来,包括气动阻力急剧增长、气动噪声、会车效应和隧道效应影响舒适性和安全性等,因此,开展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对于提高高速列车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舒适性以及节能降耗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0003] 目前研究高速列车的空气动力学问题,通常采用模型风洞试验、动模型试验、数值模拟计算和实车线路测试等方法。其中,动模型试验是研究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问题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0004] 列车动模型试验首要条件是确保模型列车和实际列车几何相似,其次要求模型列车质量要轻,第三要求模型列车强度高,第四要求模型列车要容易安装。
[0005] 目前,模型列车加工的最好的方法是:采用轻交联聚氯乙烯刚性泡沫材料进行数控加工,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能够确保模型列车加工精度,大幅减小加工时间,模型列车质量轻,并且在数千帕的压力下不变形,减小由变形引起的测量误差。但是,采用该方法也有其固有缺陷。为了减小重量,也为了方便传感器布控,需将车体分成左右两半分别进行内外精加工,这样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缝隙处于车体对称轴上,细小的差异,可能对流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安装精度非常高,但是,该材料在做油漆时,会受到腐蚀,直角边容易导角,使连接部位顶部缝隙不能完全封闭;二是对称面是压力测量的关键位置之一,缝隙的存在,不好布置测压点,即使布置也会影响测量精度;第三,为保证左右两半严密合体,需要在车体两侧布置上下两排连接螺栓,但安装孔的存在,不但会破坏车体的整体美感,更重要的是太多的连接螺栓还会影响流场。
[0006] 因此,这种方法存在对称面缝隙和螺栓孔影响流场,最终影响测量精度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动模型列车及其装配方法,该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至少一项的发明目的:模型对称面没有缝隙,大幅减小螺栓孔数目,或者完全没有螺栓孔,提高模型列车加工精度,减小由此引起的测量误差等。
[0008]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动模型列车,包括至少两个车厢部件,所述车厢部件为头车车厢、中间车车厢或尾车车厢,相邻的所述车厢部件相互连接,所述动模型列车包括一贯穿全部车厢部件的空心直梁,所述空心直梁的腔体内内置有信号线、电源线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车厢部件均包括一车厢本体,所述车厢本体为一体化成型无拼接缝,所述车厢本体上设有与所述空心直梁对接的连接部,且车厢本体上的不同构造处采用不同方式的连接部与所述空心直梁对接。
[0009] 在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基于车厢本体为一体化成型无拼接缝,车厢本体上设有与空心直梁对接的连接部,且车厢本体上的不同构造处采用不同方式的连接部与所述空心直梁对接,因此,本发明车厢本体的两侧部和顶部等构件为一体加工成型,不是如现有技术分成左右两半进行加工,亦不存在对称线上留下缝隙的问题。
[0010] 由于一体化成型加工,本发明提出了以下的两种并列的优选方案,方案一不需要设置很多的连接孔,特别是车厢本体上排的连接孔可以取消,下排也可以只留下一侧的连接孔,这使得连接孔的数目仅相当于现有泡沫材料加工车厢的四分之一。方案二则没有连接孔。这不仅有利于保证动模型列车的整体美感,更重要的是避免影响模型流场,提高加工精度,减小由变形引起的测量误差。
[0011] 上述的动模型列车,优选的,所述空心直梁设置在所述动模型列车的底部,所述车厢本体通过其连接部卡设在所述空心直梁的上方。
[0012] 上述的动模型列车,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车厢本体的全部均位于空心直梁的上方,且所述空心直梁通过一车厢下部集成构件与所述车厢本体上的连接部对接。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车厢下部集成构件与其上部的车厢本体的连接部对接后形成一完整的车厢部件,且所述空心直梁固接在车厢下部集成构件的中间部,所述车厢下部集成构件通过顶部连接螺栓与车厢本体的连接部连接,所述车厢下部集成构件通过侧部贯穿连接螺栓与所述空心直梁连接。前述为一种优选的车厢本体与空心直梁的连接方式,在此种优选的连接方式下,不仅可以做到车厢本体表面基本无连接孔,而且与空心直梁的连接改为上、下连接面对接,且对接面设置在车厢内部,试验过程中不会影响车体表面流场;另外,由于车厢上部、两侧部和连接部位打印成一整体,连接部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可留下大量空间安装传感器,大大便利了传感器的安装过程;而且,车厢本体和车厢下部集成构件相连后,信号采集器可直接安装在车厢本体底面的中间部位,安装空间巨大,非常方便。
[0013] 上述的动模型列车,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车厢本体的底部延伸包围住空心直梁,在部分构造处所述空心直梁通过下盖板连接螺栓与车厢本体的连接部连接,在部分构造处所述空心直梁通过侧部贯穿连接螺栓与车厢本体的连接部连接。前述另一种优选的车厢本体与空心直梁的连接方式,在此种优选的连接方式下,整个车厢本体的顶部、两侧部和下部均可整体一体式打印,能大大提高车厢的强度;其次,由于车厢本体直接与空心直梁连接,且侧部贯穿连接螺栓直接穿过空心直梁,能进一步提高车厢本体的抗剪切强度,但安装空间有所受限;虽然减少了安装孔,但是仍然影响车体表面流场。
[0014] 上述的动模型列车,优选的,所述车厢本体为通过塑料类材料3D打印加工制造(市场上可采购符合强度要求的3D打印塑料、树脂类材料等)。所述车厢本体的加工和制造采用3D打印技术,不仅具有与采用轻交联聚氯乙烯刚性泡沫材料加工相同基本特性,例如:1)加工精度非常高,满足列车模型与实际列车几何相似的要求;2)加工速度非常快;3)优选采用的3D打印材料非常轻,可以大幅降低模型列车的重量,满足列车试验速度;4)优选采用的3D打印材料抗压强度大,变形非常小,满足模型列车隧道交会时压力大、而表面变形小的测试精度要求;而且,还具有以下优点:1)加工精度更高,可以达到1mm量级,对于受电弓、转向架等复杂而精细部件,满足列车模型与实际列车几何相似的要求;2)对称面没有缝隙,安装孔数目大幅降低,对流场影响小,测量精度高;3)材料抗油漆腐蚀能力强,有缝隙时,缝隙也非常小。
[0015] 上述的动模型列车,优选的,各个所述的车厢部件内均安装有传感器,且其中至少一个车厢部件内安装有一信号采集器,各车厢部件内的传感器通过传感器信号线连接至所述信号采集器;与所述信号采集器不在同一车厢部件内的传感器通过传感器信号线穿入所述空心直梁的空腔内,再通过空心直梁穿出连接至所述信号采集器。如果传感器不多,可以优选将信号采集器安装在中间车厢;如果传感器多,增加信号采集器,可以放在头车车厢或尾车车厢。
[0016] 作为一个总的技术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的动模型列车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7] 加工车厢本体步骤,包括:通过3D打印方式将各车厢的顶部、两侧部和下方的连接部打印成一整体,得到车厢本体;
[0018] 加工空心直梁步骤,包括:空心直梁采用轻质铝合金材料,在其上表面便于信号线穿过的孔;
[0019] 加工车厢下部集成构件步骤,包括:通过3D打印方式分别打印车厢下部构件;将所述空心直梁通过顶部加强螺栓与车厢下部构件连接,使所述空心直梁和车厢下部构件连为一整体,得到车厢下部集成构件;
[0020] 安装传感器步骤,包括:在各车厢本体内部安装好传感器,并整理好传感器信号线;
[0021] 组装车厢部件步骤,包括:将第一节的车厢本体通过连接部连接在所述车厢下部集成构件的上方,所述车厢下部集成构件通过顶部连接螺栓与车厢本体的连接部连接,拧紧螺栓,使所述车厢本体和车厢下部集成构件连接成一体,得到车厢部件;
[0022] 安装信号采集装置,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的车厢本体内安装信号采集器;将该车厢本体内的传感器信号线直接连接至所述信号采集器;
[0023] 安装其他车厢部件,包括:多次重复上述的组装车厢部件步骤,直至将其他各车厢部件全部安装到所述空心直梁上,将各车厢部件内的传感器信号线穿入所述空心直梁的空腔内并最终连接至所述信号采集器;
[0024] 最后将车厢部件的下盖板进行安装连接,得到动模型列车。
[0025] 作为一个总的技术构思,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上述的动模型列车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6] 加工车厢本体步骤,包括:通过3D打印方式将各车厢的顶部、两侧部和下方的连接部打印成一整体,得到车厢本体;
[0027] 加工空心直梁步骤,包括:空心直梁采用轻质铝合金材料,在其上表面便于信号线穿过的孔;
[0028] 加工附属构件步骤,包括:通过3D打印方式分别打印附属构件;
[0029] 安装传感器步骤,包括:在车厢本体内部安装好传感器,并整理好传感器信号线;
[0030] 组装车厢部件步骤,包括:将第一节的车厢本体通过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空心直梁的上方,在部分构造处所述空心直梁通过下盖板连接螺栓与车厢本体的连接部连接,在部分构造处所述空心直梁通过侧部贯穿连接螺栓与车厢本体的连接部连接,拧紧螺栓,使所述车厢本体和空心直梁连接成一体,得到车厢部件;
[0031] 安装信号采集装置,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的车厢本体内安装信号采集器;将该车厢本体内的传感器信号线直接连接至所述信号采集器;
[0032] 安装其他车厢部件,包括:依次重复上述的组装车厢部件步骤,直至将其他的各车厢部件全部安装到所述空心直梁上,将各车厢部件内的传感器信号线穿入所述空心直梁的空腔内并最终连接至所述信号采集器;
[0033] 最后将车厢部件的下盖板进行安装连接,得到动模型列车。
[0034] 上述的动模型列车的装配方法,优选的,所述信号采集器安装在头车车厢内底部的中间位置,所述传感器安装在各车厢本体的车顶、两侧的多个位置。
[003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36] 本发明车厢本体的两侧部和顶部等构件为一体加工成型,不是如现有技术分成两半进行加工,亦不存在对称线上留下缝隙的问题。由于一体化成型加工,不需要设置很多的连接孔,特别是车厢本体上排的连接孔可以取消,下排也可以只留下一侧的连接孔,这使得连接孔的数目减少,不仅有利于保证动模型列车的整体美感,更重要的是避免影响模型流场,提高加工精度,大幅减小加工、装配时间,减轻模型列车质量、降低成本,在数千帕的压力下不变形,减小由变形引起的测量误差。

附图说明

[003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8]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头车车厢的外观示意图。
[0039]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中车车厢的外观示意图。
[0040]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头车车厢主视上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4为图3在A‑A处的剖面图。
[0042] 图5为图3在B‑B处的剖面图。
[0043] 图6为图3在C‑C处的剖面图。
[0044] 图7为实施例1中车厢部件组装过程的流程示意图,其中a图为车厢下部构件与空心直梁组装过程,b图为车厢下部构件、空心直梁与下盖板组装得到车厢下部集成构件,c图为车厢下部集成构件与车厢本体组装得到车厢部件。
[0045] 图8为车厢下部集成构件的爆炸拆解图。
[0046]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头车车厢主视上的结构示意图。
[0047] 图10为图9在A‑A处的剖面图。
[0048] 图11为图9在B‑B处的剖面图。
[0049] 图12为图9在C‑C处的剖面图。
[0050]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空心直梁通过侧部贯穿连接螺栓与车厢本体的连接部连接的示意图。
[0051]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空心直梁通过下盖板连接螺栓与车厢本体的连接部连接的示意图。
[0052] 图例说明:
[0053] 1. 空心直梁; 2. 车厢本体;3. 连接部; 4. 车厢下部集成构件; 41. 顶部连接螺栓; 42. 侧部贯穿连接螺栓; 43. 顶部加强螺栓; 5. 传感器; 51. 传感器信号线; 6. 信号采集器; 7. 下盖板; 8. 下盖板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54]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
[0055] 除非另有定义,下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术语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专业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的目的,并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56] 除非另有特别说明,本发明中用到的各种原材料、试剂、仪器和设备等均可通过市场购买得到或者可通过现有方法制备得到。
[0057] 实施例1:
[0058] 一种如图1 图8所示的本发明的动模型列车,包括两个车厢部件,车厢部件包括头~车车厢(参见图1)和中间车车厢(参见图2),相邻的车厢部件相互连接,动模型列车包括一贯穿全部车厢部件的空心直梁1,空心直梁1的腔体内内置有信号线、电源线、电缆线等,各车厢部件均包括一车厢本体2,车厢本体2为一体化成型无拼接缝,车厢本体2上设有与空心直梁1对接的连接部3,且车厢本体2上的不同构造处采用不同方式的连接部3与空心直梁1对接。
[0059] 如图3 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空心直梁1设置在动模型列车的底部,车厢本体2通~过其连接部3卡设在空心直梁1的上方,且车厢本体2的全部均位于空心直梁1的上方(参见图4 图6),且空心直梁1通过一车厢下部集成构件4与车厢本体2上的连接部3对接。车厢下~
部集成构件4与其上部的车厢本体2的连接部3对接后形成一完整的车厢部件,且空心直梁1通过顶部加强螺栓43固接在车厢下部集成构件4的中间部,车厢下部集成构件4通过顶部连接螺栓41与车厢本体2的连接部3连接,车厢下部集成构件4还可通过侧部贯穿连接螺栓42与空心直梁1连接,但本实施例未采纳。
[0060]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各个车厢部件内均安装有传感器5,且其中一个车厢部件内安装有一信号采集器6,各车厢部件内的传感器5通过传感器信号线51连接至信号采集器6;与信号采集器6不在同一车厢部件内的传感器5通过传感器信号线51穿入空心直梁1的空腔内,再通过空心直梁1穿出连接至信号采集器6。
[0061] 一种本实施例所述的动模型列车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62] 1)加工车厢本体步骤,包括:通过塑料类材料3D打印方式将各车厢的顶部、两侧部和下方的连接部打印成一整体,得到车厢本体2;
[0063] 加工空心直梁步骤,包括:空心直梁1采用轻质铝合金材料,在其上表面便于信号线穿过的孔;
[0064] 2)加工车厢下部集成构件步骤,包括:通过3D打印方式分别打印车厢下部构件;将空心直梁1通过顶部加强螺栓43与车厢下部构件连接,使空心直梁1和车厢下部构件连为一整体,得到车厢下部集成构件4(参见图7);
[0065] 3)安装传感器步骤,包括:在各车厢本体2内部安装好传感器5,并整理好传感器信号线51;
[0066] 4)组装车厢部件步骤,包括:将第一节的车厢本体2通过连接部3连接在车厢下部集成构件4的上方,车厢下部集成构件4通过顶部连接螺栓41与车厢本体2的连接部3连接,拧紧螺栓,使车厢本体2和车厢下部集成构件4连接成一体,得到车厢部件(参见图7);
[0067] 5)安装信号采集装置,包括:在第一节的车厢本体2内安装信号采集器6;将该车厢本体2内的传感器信号线5直接连接至信号采集器6;
[0068] 6)安装其他车厢部件,包括:如图7所示,再次重复上述的组装车厢部件步骤,直至将其他各车厢部件全部安装到空心直梁1上,将各车厢部件内的传感器信号线51穿入空心直梁1的空腔内并最终连接至信号采集器6;
[0069] 7)最后将车厢部件的下盖板7进行安装连接,得到动模型列车。
[0070] 本实施例中,信号采集器6安装在头车车厢内底部的中间位置,传感器安装在各车厢本体的车顶、两侧的多个位置。
[0071] 实施例2:
[0072] 一种如图1、图2、图9 14所示的本发明的动模型列车,包括两个车厢部件,车厢部~件包括头车车厢(参见图1)和中间车车厢(参见图2),相邻的车厢部件相互连接,动模型列车包括一贯穿全部车厢部件的空心直梁1,空心直梁1的腔体内内置有信号线、电源线、电缆线等,各车厢部件均包括一车厢本体2(此处车厢本体2与实施例1中的车厢本体的形状构造略有不同,其高度比实施例1大一些,且截面形状有区别),车厢本体2为一体化成型无拼接缝,车厢本体2上设有与空心直梁1对接的连接部3,且车厢本体2上的不同构造处采用不同方式的连接部3与空心直梁1对接。
[0073]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空心直梁1设置在动模型列车的底部,车厢本体2通过其连接部3卡设在空心直梁1的上方,且车所述车厢本体2的底部延伸包围住空心直梁1(参见图10 图12),在部分构造处空心直梁1通过下盖板连接螺栓8与车厢本体2的连接部3连接~(参见图12),在部分构造处空心直梁1通过侧部贯穿连接螺栓42与车厢本体2的连接部3连接(参见图10)。空心直梁1固接在车厢本体2下方的中间部。
[0074]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各个所述的车厢部件内均安装有传感器5,且其中一个车厢部件内安装有一信号采集器6,各车厢部件内的传感器5通过传感器信号线51连接至信号采集器6;与信号采集器6不在同一车厢部件内的传感器5通过传感器信号线51穿入空心直梁1的空腔内,再通过空心直梁1穿出连接至信号采集器6。
[0075] 一种本实施例所述的动模型列车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76] 1)加工车厢本体步骤,包括:通过3D打印方式将各车厢的顶部、两侧部和下方的连接部打印成一整体,得到车厢本体2;
[0077] 2)加工空心直梁步骤,包括:空心直梁1采用轻质铝合金材料,在其上表面便于信号线穿过的孔;
[0078] 加工附属构件步骤,包括:通过3D打印方式打印附属构件;
[0079] 3)安装传感器步骤,包括:在各车厢本2体内部安装好传感器5,并整理好传感器信号线51;
[0080] 4)组装车厢部件步骤,包括:将第一节的车厢本体2通过连接部3连接在空心直梁1的上方,在部分构造处空心直梁1通过下盖板连接螺栓8与车厢本体2的连接部连接(参见图14),在部分构造处空心直梁1通过侧部贯穿连接螺栓42与车厢本体2的连接部3连接,拧紧螺栓(参见图13),使车厢本体2和空心直梁1连接成一体,得到车厢部件;
[0081] 5)安装信号采集装置,包括:在第一节的车厢本体2内安装信号采集器6;将该车厢本体2内的传感器信号线5直接连接至信号采集器6;
[0082] 6)安装其他车厢部件,包括:再次重复上述的组装车厢部件步骤,直至将其他各车厢部件全部安装到空心直梁1上,将各车厢部件内的传感器信号线51穿入空心直梁1的空腔内并最终连接至信号采集器6;
[0083] 7)最后将车厢部件的下盖板7进行安装连接,得到动模型列车。
[0084] 本实施例中,信号采集器6安装在头车车厢内底部的中间位置,传感器安装在各车厢本体的车顶、两侧的多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