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安装方法及爬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985366.3

文献号 : CN11541924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刘翔毛伟李彦宏屈伟倪靖张鑫

申请人 : 四川锦城建筑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安装方法及爬升方法,涉及高端工程机械及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安装及爬升效率非常高,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包括曲臂式布料机、塔体、基础钢梁、底部操作平台、电梯井道内模组件、驱动架、升降驱动装置、防坠器以及辅助支撑组件。底部操作平台、基础钢梁、塔体和曲臂式布料机由下至上依次布置,且在竖直方向,它们相对固定并组成第一升降体;驱动架和电梯井道内模组件由下至上依次布置,且在竖直方向,它们相对固定并组成第二升降体;基础钢梁和驱动架均设置有用于支撑在电梯井道壁孔的翻折式支撑组件。本发明使用安全,爬升过程操作非常灵活,建筑施工效率更高,极大程度的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

权利要求 :

1.一种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曲臂式布料机、塔体、基础钢梁、底部操作平台、电梯井道内模组件、驱动架、升降驱动装置、防坠器以及辅助支撑组件;

所述底部操作平台、基础钢梁、塔体和曲臂式布料机由下至上依次布置,且在竖直方向,它们相对固定并组成第一升降体;

所述底部操作平台和塔体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基础钢梁;所述塔体为竖直布置的方框式结构,垂直于所述基础钢梁;所述曲臂式布料机通过回转支承安装于所述塔体顶端;所述基础钢梁设置有用于支撑在电梯井道壁孔的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

所述驱动架和电梯井道内模组件由下至上依次布置,且在竖直方向,它们相对固定并组成第二升降体;

所述驱动架为沿竖直方向布置的框架式结构,所述塔体贯穿所述驱动架的中心位;所述电梯井道内模组件,包括井道模板以及脱模油缸,所述脱模油缸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驱动架和井道模板;所述驱动架设置有用于支撑在电梯井道壁孔的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

所述驱动架和塔体通过所述升降驱动装置装配在一起,通过所述升降驱动装置,能驱动所述第二升降体沿着所述塔体上下移动,以及能驱动所述第二升降体沿着所述驱动架上下移动;

所述防坠器安装于所述驱动架,且与所述升降驱动装置传动装配,用于防止所述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相对上下移动过快;

所述辅助支撑组件安装于所述驱动架,用于辅助支撑于电梯井道壁;

所述升降驱动装置包括减速电机、齿轮、限位导向组件和齿条;所述减速电机固定于所述驱动架;所述齿条竖直固定于所述塔体;所述齿轮安装于所述减速电机的转矩输出轴,啮合于所述齿条;所述限位导向组件安装于所述驱动架和塔体之间,使所述塔体和驱动架有且只能相对上下移动;所述限位导向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驱动架的第一限位轮和第二限位轮,所述第一限位轮滚动配合于所述齿条的背齿面,所述塔体具有能作为竖直轨道的直边部,所述第二限位轮滚动配合于该直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井道内模组件包括四块所述井道模板,分别平行布置于所述塔体的前、后、左、右四侧;所述脱模油缸有四组,且分别垂直安装于所述塔体的前、后、左、右四侧,并一一对应连接所述井道模板;

所述脱模油缸的外壳通过竖直布置的支撑杆支撑固定于所述驱动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坠器为齿轮防坠器,所述防坠器的齿轮与所述升降驱动装置的齿条啮合,且外壳通过法兰固定于所述驱动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油缸、侧支架、行走轮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油缸水平布置,且外壳固定于所述驱动架,所述支撑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油缸的活塞杆,用于平行支撑于电梯井道壁;所述侧支架固定于所述驱动架,且安装有用于在电梯井道壁支撑行走的行走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架边缘部设置有电气维护操作平台,所述电气维护操作平台和底部操作平台均铺设有防滑板。

6.一种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在电梯井道侧壁从第二层楼起,每层楼靠底部的位置预留一组电梯井道壁孔,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和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所述底部操作平台通过吊杆固定于所述基础钢梁,所述底部操作平台与所述基础钢梁的间距为一层楼的高度;

2)将底部操作平台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基础钢梁,之后利用吊装设备,将所述基础钢梁连带所述底部操作平台吊装至电梯井道内,并展开所述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并支撑于最底部的电梯井道壁孔,通过高强螺栓将所述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加固于电梯井道壁孔;

3)利用吊装设备将所述塔体的下半部分吊装至电梯井道,并固定于所述基础钢梁;

4)将所述防坠器、电梯井道内模组件、辅助支撑组件和驱动架在地面组装好,之后利用吊装设备将所述驱动架吊装至电梯井道,并套于所述塔体的下半部分,通过所述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将所述驱动钢梁支撑于从下至上排布的第二组电梯井道壁孔,通过高强螺栓将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加固于第二组电梯井道壁孔,通过所述防坠器和升降驱动装置将所述驱动架和塔体装配在一起;

5)利用吊装设备将所述塔体的上半部分吊装至电梯井道,并重叠固定于下半部分;

6)利用吊装设备将所述回转支承吊装并安装于所述塔体的顶端;

7)利用吊装设备将所述曲臂式布料机吊装于所述塔体的顶端,并通过所述回转支承支撑装配于所述塔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均由若干标准节可拆卸固定连接,每个所述标准节均是由若干钢结构件搭建而成,且具有若干三角结构。

8.一种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的爬升方法,其特征在于,设从下至上,所述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支撑于第i组电梯井道壁孔,所述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支撑于第i+1组电梯井道壁孔,则所述爬升方法包括:

1)将所述辅助支撑组件收起,以脱离电梯井道壁,将所述电梯井道内模组件的脱模油缸收缩,使所述电梯井道内模组件的井道模板脱离电梯井道壁;

2)保持所述第一升降体在竖直方向上不动作,将所述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脱离第i+1组电梯井道壁孔,通过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升降体沿着所述塔体爬升,将所述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展开并支撑于第i+2组电梯井道壁孔,通过高强螺栓将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加固于第i+2组电梯井道壁孔;

3)将所述辅助支撑组件展开并支撑于电梯井道壁,以将所述驱动架相对电梯井道完全固定,将所述电梯井道内模组件的脱模油缸伸出,使所述电梯井道内模组件的井道模板移动至电梯井道壁关模位;

4)保持所述第二升降体在竖直方向上不动作,将所述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脱离第i组电梯井道壁孔,通过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升降体沿着所述驱动架爬升,将所述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展开并支撑于第i+1组电梯井道壁孔,通过高强螺栓将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加固于第i+1组电梯井道壁孔;

5)操作人员通过楼层通道进入底部操作平台,封堵第i组电梯井道壁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对于每次爬升动作,在所述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爬升结束前,均有一缓冲回落动作,以能平稳的将翻折式支撑组件展开并支撑于电梯井道壁孔。

说明书 :

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安装方法及爬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安装方法及爬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城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其结构形式多为框架‑核心筒结构,一般在施工时,多采用核心筒先行,外框钢结构滞后方式进行。由于受到施工条件的限制,采用传统搭设脚手架进行施工,劳动强度较大,效率较低,且存在布料不均匀等问题。
[0003] 混凝土布料机是泵送混凝土的末端设备,其作用是将泵压来的混凝土通过管道送到要浇筑构件的模板内。混凝土布料机是为了扩大混凝土浇注范围,提高泵送施工机械化水平而开发研制的产品,是混凝土输送泵的配套设备,与混凝土输送泵连接,扩大了混凝土泵送范围,有效的解决了墙体浇注布料的难题,对提高施工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布料机设计合理,结构稳定可靠,采用360°全回转臂架式布料结构,整机操作简便、旋转灵活,具有高效、节能、经济、实用等特点。
[0004] 为了使混凝土布料机能随着楼层的升高而升高,目前市场上出现了电梯井内爬布料机,为用于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的布料设备。布料机固定在电梯井内,配置自动爬升机构,利用液压油缸顶升,在电梯井内自动爬升,使布料机随着楼层的升高而升高,省时省力,效率高。目前使用的电梯井内爬布料机包括立柱以及固定于立柱顶端的布料机,立柱是支撑在预留的电梯井道壁孔内的,布料机每浇筑完成一层,则用液压顶升机构(类似千斤顶)顶升立柱以实现爬升,爬升到位后,再将立柱支撑在当前层的预电梯井道壁孔内,底部的一层楼面预留出1米的立柱防止布料机倾斜作用,中间层是受力层,把销轴穿梭在立柱里,连接在框架上。
[0005] 目前采用的电梯井内爬布料机及其爬升方式存在较大缺陷,具体如下:
[0006] 1)每浇筑完一层楼,都需要临时搭建液压顶升机构,在拆掉立柱与电梯井道壁孔内的固定结构后,再利用液压顶升机构将立柱升起,这就导致立柱及布料机的爬升过程不灵活,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0007] 2)每浇筑完一层楼,都需要临时搭建用于浇筑电梯井道的电梯井道内模结构,导致电梯井道浇筑环节较多,难以实现高自动化,在电梯井道浇筑环节,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0008] 3)在立柱底部缺少专用的操作平台,需要临时搭建工作台,供操作人员在立柱完成爬升后,对电梯井道位于立柱下方的部分进行维护;
[0009] 4)现有的电梯井内爬布料机自身缺少防坠器,导致爬升过程中立柱下坠的风险较大。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安装方法及爬升方法,其能够缓解上述问题。
[0011] 为了缓解上述的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2]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包括曲臂式布料机、塔体、基础钢梁、底部操作平台、电梯井道内模组件、驱动架、升降驱动装置、防坠器以及辅助支撑组件;
[0013] 所述底部操作平台、基础钢梁、塔体和曲臂式布料机由下至上依次布置,且在竖直方向,它们相对固定并组成第一升降体;
[0014] 所述底部操作平台和塔体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基础钢梁;所述塔体为竖直布置的方框式结构,垂直于所述基础钢梁;所述曲臂式布料机通过回转支承安装于所述塔体顶端;所述基础钢梁设置有用于支撑在电梯井道壁孔的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
[0015] 所述驱动架和电梯井道内模组件由下至上依次布置,且在竖直方向,它们相对固定并组成第二升降体;
[0016] 所述驱动架为沿竖直方向布置的框架式结构,所述塔体贯穿所述驱动架的中心位;所述电梯井道内模组件,包括井道模板以及脱模油缸,所述脱模油缸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驱动架和井道模板;所述驱动架设置有用于支撑在电梯井道壁孔的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
[0017] 所述驱动架和塔体通过所述升降驱动装置装配在一起,通过所述升降驱动装置,能驱动所述第二升降体沿着所述塔体上下移动,以及能驱动所述第二升降体沿着所述驱动架上下移动;
[0018] 所述防坠器安装于所述驱动架,且与所述升降驱动装置传动装配,用于防止所述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相对上下移动过快;
[0019] 所述辅助支撑组件安装于所述驱动架,用于辅助支撑于电梯井道壁。
[0020]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升降驱动装置,能驱动第二升降体沿着塔体上下移动,以及能驱动第二升降体沿着所述驱动架上下移动,而驱动架和基础钢梁均具有用于支撑在电梯井道壁孔的翻折式支撑组件,使得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能够相互之间作为爬升基础,而实现交替爬升,相对于现有的电梯井内爬布料机,无需每浇筑完一层楼,都在对应楼层临时搭建液压顶升机构,布料机的爬升过程更加的灵活,大大减少了爬升所需的人力和物力。
[0021] 本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的电梯井内爬布料机增加了电梯井道内模组件,其与驱动架一起组成第二升降体,与底部操作平台、基础钢梁、塔体和曲臂式布料机组成的第一升降体相对应,能实现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交替爬升,无需每爬升一层,都临时搭建用于浇筑电梯井道的电梯井道内模结构,易于实现电梯井道内模的自动化布局,大大减少了浇筑电梯井道的环节,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了电梯井道浇筑效率;
[0022] 本技术方案在塔体在基础钢梁下部固定了底部操作平台,其作为第一升降体的一部分,具有在电梯井道内的爬升能力,在第一升降体完成爬升动作后,不需要临时在电梯井道内搭建用于维护电梯井道的工作台,能简化施工环节。
[0023] 本技术方案中,驱动架安装了防坠器,防坠器与升降驱动装置传动装配,能有效防止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相对上下移动过快,确保了爬升过程中,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的相对安全。
[0024] 本技术方案的驱动架安装有辅助支撑组件,可辅助支撑于电梯井道壁,使整个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的稳定性非常好。
[0025]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梯井道内模组件包括四块所述井道模板,分别平行布置于所述塔体的前、后、左、右四侧;所述脱模油缸有四组,且分别垂直安装于所述塔体的前、后、左、右四侧,并一一对应连接所述井道模板;所述脱模油缸的外壳通过竖直布置的支撑杆支撑固定于所述驱动架。
[0026] 本技术方案中,前后左右的井道模板,分别对应电梯井道的前后左右四壁,通过脱模油缸可驱动井道模板快速布置到位,易于实现高自动化。
[0027]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驱动装置包括减速电机、齿轮、限位导向组件和齿条;所述减速电机固定于所述驱动架;所述齿条竖直固定于所述塔体;所述齿轮安装于所述减速电机的转矩输出轴,啮合于所述齿条;所述限位导向组件安装于所述驱动架和塔体之间,使所述塔体和驱动架有且只能相对上下移动;所述限位导向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驱动架的第一限位轮和第二限位轮,所述第一限位轮滚动配合于所述齿条的背齿面,所述塔体具有能作为竖直轨道的直边部,所述第二限位轮滚动配合于该直边部。
[0028] 本技术方案采用了可靠性好的齿轮齿条传动方式,减速电机可带动齿轮转动,限位导向组件能减小横向晃动,使塔体和驱动架有且只能相对上下移动。
[0029]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防坠器为齿轮防坠器,所述防坠器的齿轮与所述升降驱动装置的齿条啮合,且外壳通过法兰固定于所述驱动架。
[0030] 本技术方案没有采用绳式防坠器,而采用了齿轮防坠器,其用于本发明中,安装方便,与齿条配合,确保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能相对于匀速运动,起到防坠作用。
[0031]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油缸、侧支架、行走轮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油缸水平布置,且外壳固定于所述驱动架,所述支撑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油缸的活塞杆,用于平行支撑于电梯井道壁;所述侧支架固定于所述驱动架,且安装有用于在电梯井道壁支撑行走的行走轮。
[0032] 本技术方案的支撑油缸和支撑板可在驱动架静止时,支撑于电梯井道壁,继而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行走轮可一直支撑于电梯井道壁,侧支架和行走轮组成的结构,既用于稳定驱动架静止时的状态,也用于稳定驱动架爬升时的状态。
[0033]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架边缘部设置有电气维护操作平台,所述电气维护操作平台和底部操作平台均铺设有防滑板。
[0034] 本发明在安装好后,所需配套的电气设施,例如配电柜、电阻箱等均可安装于驱动架,本技术方案中电气维护操作平台的设计,便于电工对电气设施进行维护。
[0035]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的安装方法,包括:
[0036] 1)在电梯井道侧壁从第二层楼起,每层楼靠底部的位置预留一组电梯井道壁孔,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和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所述底部操作平台通过吊杆固定于所述基础钢梁,所述底部操作平台与所述基础钢梁的间距为一层楼的高度;
[0037] 2)将底部操作平台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基础钢梁,之后利用吊装设备,将所述基础钢梁连带所述底部操作平台吊装至电梯井道内,并展开所述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并支撑于最底部的电梯井道壁孔,通过高强螺栓将所述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加固于电梯井道壁孔;
[0038] 3)利用吊装设备将所述塔体的下半部分吊装至电梯井道,并固定于所述基础钢梁;
[0039] 4)将所述防坠器、电梯井道内模组件、辅助支撑组件和驱动架在地面组装好,之后利用吊装设备将所述驱动架吊装至电梯井道,并套于所述塔体的下半部分,通过所述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将所述驱动钢梁支撑于从下至上排布的第二组电梯井道壁孔,通过高强螺栓将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加固于第二组电梯井道壁孔,通过所述防坠器和升降驱动装置将所述驱动架和塔体装配在一起;
[0040] 5)利用吊装设备将所述塔体的上半部分吊装至电梯井道,并重叠固定于下半部分;
[0041] 6)利用吊装设备将所述回转支承吊装并安装于所述塔体的顶端;
[0042] 7)利用吊装设备将所述曲臂式布料机吊装于所述塔体的顶端,并通过所述回转支承支撑装配于所述塔体。
[0043] 本技术方案,合理的在电梯井道侧壁预留了电梯井道壁孔,以能支撑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和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各部分分模块进行吊装,每吊装一个模块,则固定一个模块,降低了安装过程中的风险。
[0044]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塔体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均由若干标准节可拆卸固定连接,每个所述标准节均是由若干钢结构件搭建而成,且具有若干三角结构。
[0045] 本技术方案的塔体结构,便于分段吊装,安装方便,而且相对于现有电梯井内爬布料机的立柱重量,塔体在确保结构强度高,且稳定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自身重量,利于爬升控制,减小电梯井道内壁的负荷。与现有的电梯井内爬布料机的立柱相比,塔体的高度便于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例如电梯井道壁所能承受的重量等,在安装过程中,减少塔体标准节的数量,即减小整体重量。
[0046]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的爬升方法,设从下至上,所述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支撑于第i组电梯井道壁孔,所述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支撑于第i+1 组电梯井道壁孔,则所述爬升方法包括:
[0047] 1)将所述辅助支撑组件收起,以脱离电梯井道壁,将所述电梯井道内模组件的脱模油缸收缩,使所述电梯井道内模组件的井道模板脱离电梯井道壁;
[0048] 2)保持所述第一升降体在竖直方向上不动作,将所述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脱离第i+1组电梯井道壁孔,通过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升降体沿着所述塔体爬升,将所述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展开并支撑于第i+2组电梯井道壁孔,通过高强螺栓将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加固于第i+2组电梯井道壁孔;
[0049] 3)将所述辅助支撑组件展开并支撑于电梯井道壁,以将所述驱动架相对电梯井道完全固定,将所述电梯井道内模组件的脱模油缸伸出,使所述电梯井道内模组件的井道模板移动至电梯井道壁关模位;
[0050] 4)保持所述第二升降体在竖直方向上不动作,将所述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脱离第i组电梯井道壁孔,通过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升降体沿着所述驱动架爬升,将所述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展开并支撑于第i+1组电梯井道壁孔,通过高强螺栓将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加固于第i+1组电梯井道壁孔;
[0051] 5)操作人员通过楼层通道进入底部操作平台,封堵第i组电梯井道壁孔。
[0052] 本技术方案所述的爬升方法,实现了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交替爬升,在爬升过程中,第一升降体的爬升以第二升降体作为受力基础,第二升降体的爬升以第一升降体作为受力基础,爬升过程非常灵活。在完成当前爬升动作后,及时封堵了下方的电梯井道壁孔,继而最大程度的电梯井道的结构强度足够高。
[0053]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对于每次爬升动作,在所述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爬升结束前,均有一缓冲回落动作,以能平稳的将翻折式支撑组件展开并支撑于电梯井道壁孔。
[0054] 本技术方案对爬升动作进行了一个缓冲回落设计,既能起到爬升过程的缓冲作用,也为翻折式支撑组件的展开提供的空间,即支撑点是在下方的,电梯井道壁孔是水平的,在回落过程中,翻折式支撑组件展开,在翻转过程中插入对应的电梯井道壁孔,并支撑在靠下的孔壁。
[005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56] 本发明具有防坠器、辅助支撑组件等安全设施,确保了使用安全;布料机的爬升过程操作非常灵活,每爬升一层楼,均能快速的将电梯井道内模布置到位,每次完成爬升动作后,无需在电梯井道搭建平台,便可第一时间对电梯井道位于塔体下方的部分进行维护,极大程度的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
[0057]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5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59] 图1是实施例中所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在电梯井道内完成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0060] 图2是实施例中所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与电梯井道的结构关系立体示意图,相对于图1,未画出电梯井道内模组件和底部操作平台;
[0061] 图3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62] 图4是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画出防坠器;
[0063] 图5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64] 图6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0065] 图7是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架装配有电梯井道内模组件、辅助支撑组件和防坠器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66] 图8是安装本实施例中所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时的电梯井道壁孔分布图;
[0067] 图9是安装本实施例中所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时吊装基础钢梁的示意图;
[0068] 图10是安装本实施例中所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时吊装塔体下半部分的示意图;
[0069] 图11是安装本实施例中所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时吊装驱动架的示意图;
[0070] 图12是安装本实施例中所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时吊装塔体上半部分的示意图;
[0071] 图13是本实施例中所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未爬升时的示意图;
[0072] 图14是本实施例中所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相对于图13驱动架爬升一层楼后的示意图;
[0073] 图15是本实施例中所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相对于图14第一升降体爬升一层楼后的示意图;
[0074] 图中:1‑曲臂式布料机,2‑塔体,3‑基础钢梁,4‑底部操作平台,5‑电梯井道内模组件, 51‑井道模板,52‑脱模油缸,53‑支撑杆,6‑驱动架,7‑回转支承,8‑电梯井道,9‑电梯井道壁孔,10‑升降驱动装置,101‑减速电机,102‑齿条,103‑齿轮,104‑第一限位轮,105‑第二限位轮,11‑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12‑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121‑槽钢件,122‑翻转件,13‑电气维护操作平台,14‑辅助支撑组件,141‑支撑油缸,142‑支撑板,143‑行走轮,144‑侧支架,15‑ 防坠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75]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76]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77]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78]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79] 实施例
[0080] 请参照图1~图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包括曲臂式布料机 1、塔体2、基础钢梁3、底部操作平台4、电梯井道内模组件5、驱动架6、升降驱动装置10、防坠器15以及辅助支撑组件14;
[0081] 底部操作平台4、基础钢梁3、塔体2和曲臂式布料机1由下至上依次布置,且在竖直方向,它们相对固定并组成第一升降体;
[0082] 底部操作平台4和塔体2均固定连接于基础钢梁3;塔体2为竖直布置的方框式结构,垂直于基础钢梁3;曲臂式布料机1通过回转支承7安装于塔体2顶端;基础钢梁3设置有用于支撑在电梯井道壁孔9的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11;
[0083] 驱动架6和电梯井道内模组件5由下至上依次布置,且在竖直方向,它们相对固定并组成第二升降体;
[0084] 驱动架6为沿竖直方向布置的框架式结构,塔体2贯穿驱动架6的中心位;电梯井道内模组件5,包括井道模板51以及脱模油缸52,脱模油缸5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驱动架6和井道模板51;驱动架6设置有用于支撑在电梯井道壁孔9的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12;
[0085] 驱动架6和塔体2通过升降驱动装置10装配在一起,通过升降驱动装置10,能驱动第二升降体沿着塔体2上下移动,以及能驱动第二升降体沿着驱动架6上下移动;
[0086] 防坠器15安装于驱动架6,且与升降驱动装置10传动装配,用于防止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相对上下移动过快;
[0087] 辅助支撑组件14安装于驱动架6,用于辅助支撑于电梯井道壁。
[0088]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12和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11均有四个,对应的是,电梯井道内,在同一高度,需要开设四个电梯井道壁孔9。
[0089] 本实施例所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的安装方法如下:
[0090] 1)预留电梯井道壁孔9
[0091] 在电梯井道8侧壁从第二层楼起,见图8所示,每层楼靠底部的位置预留一组电梯井道壁孔9,用于支撑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11和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12,底部操作平台4与基础钢梁3的间距为一层楼的高度。
[0092] 为了使底部操作平台4与基础钢梁3的间距为一层楼的高度,可使底部操作平台4通过吊杆固定于基础钢梁3,以留出操作空间。若吊杆为伸缩调节式结构,则更佳。
[0093] 在本实施例中,随着建筑物的升高,每间隔3.6m需预留安装孔位,以方便后期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的爬升。
[0094] 在本实施例中,电梯井道壁孔9为通孔,每组电梯井道壁孔9有四个,均匀分布于相对的两个电梯井道壁,其中一个电梯井道壁上的两个电梯井道壁孔9均为高370mm,宽200mm,长300mm的方形孔,另外一个电梯井道壁上的两个电梯井道壁孔9均为高370mm,宽
200mm,长250mm的方形孔。
[0095] 2)吊装基础钢梁3
[0096] 请参照图9,将底部操作平台4通过螺栓固定于基础钢梁3,在地面上将底部操作平台4 用4件φ30×89.5的销轴与8件φ4的开口销连接在基础钢梁3底部,之后利用吊装设备,将基础钢梁3连带底部操作平台4吊装至电梯井道内,在没有到达最底部的电梯井道壁孔9 时,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11是收起的,当到位后,就逐渐展开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11并支撑于最底部的电梯井道壁孔9,通过高强螺栓将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11加固于电梯井道壁孔 9。
[0097] 3)吊装塔体2的下半部分
[0098] 在本实施例中,塔体2的下半部分由三节标准节可拆卸固定连接,每个标准节均是由若干钢结构件搭建而成,且具有若干三角结构。
[0099] 请参照图10,利用吊装设备吊装三节标准节作为塔体2的下半部分,三节标准节是一节一节的吊装至电梯井道,并重叠固定于基础钢梁3。最下面的标准节与基础钢梁3之间,相邻两标准节之间均采用8颗M24×250的8.8级高强螺栓连接(螺栓配双螺母:8.0级),预紧力值须达到164kN,每节标准节重量为395kG。
[0100] 4)吊装驱动架6
[0101] 将防坠器15、电梯井道内模组件5、辅助支撑组件14和驱动架6在地面组装好,之后利用吊装设备将驱动架6吊装至电梯井道,并套于塔体2的下半部分,如图11所示(该图中未将电梯井道内模组件5画出),通过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12将驱动钢梁支撑于从下至上排布的第二组电梯井道壁孔9,通过高强螺栓将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12加固于第二组电梯井道壁孔9,通过防坠器15和升降驱动装置10将驱动架6和塔体2装配在一起。
[0102] 5)吊装塔体2的上半部分
[0103] 在本实施例中,塔体2的上半部分由若干标准节可拆卸固定连接,每个标准节均是由若干钢结构件搭建而成,且具有若干三角结构,如图12所示。
[0104] 利用吊装设备吊装塔体2的剩余标准节,也是一节一节的吊装至电梯井道并以此重叠固定。相邻两标准节之间采用8颗M24×250的8.8级高强螺栓连接(螺栓配双螺母:8.0级),预紧力值须达到164kN,每节标准节重量为395kG。
[0105] 6)利用吊装设备将回转支承7吊装并安装于塔体2的顶端。
[0106] 其中,塔体2最顶部的标准节与回转支承7间采用8颗M24×250的8.8级高强螺栓连接(螺栓配双螺母:8.0级),预紧力值须达到164kN,回转支承7重量为345kG。
[0107] 7)利用吊装设备将曲臂式布料机1吊装于塔体2的顶端,并通过回转支承7支撑装配于塔体2。
[0108] 需要说明的是,在安装本实施例所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0109] 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安装工作应在其最高处风速不大于10m/s时进行;
[0110] 确保每一步安装完成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部件的安装;
[0111] 注意吊点的选择,根据吊装部件选用长度适当、质量可靠的吊具;
[0112] 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各部件所有可拆的销轴,塔身连接高强螺栓、螺母均是专用特制零件,用户不得随意代换;
[0113] 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在施工现场的安装位置,必须保证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的最大旋转部分与周围建筑物的距离不小于1.5m。
[0114] 下面结合图13~图15介绍本实施例所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的爬升方法:
[0115] 设从下至上,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11支撑于第i组电梯井道壁孔9,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12支撑于第i+1组电梯井道壁孔9,则爬升方法包括:
[0116] 1)将辅助支撑组件14收起,以脱离电梯井道壁,将电梯井道内模组件5的脱模油缸52 收缩,使电梯井道内模组件5的井道模板51脱离电梯井道壁(电梯井道内模组件5的使用可根据现场情况而定,在图13~图15均没有画出)。
[0117] 2)保持第一升降体在竖直方向上不动作,将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12脱离第i+1组电梯井道壁孔9,通过升降驱动装置10控制驱动架6沿着塔体2爬升,将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12 展开并支撑于第i+2组电梯井道壁孔9,通过高强螺栓将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12加固于第i+2 组电梯井道壁孔9;
[0118] 3)将辅助支撑组件14展开并支撑于电梯井道壁,以将驱动架6相对电梯井道完全固定,将电梯井道内模组件5的脱模油缸52伸出,使电梯井道内模组件5的井道模板51移动至电梯井道壁关模位;
[0119] 4)保持第二升降体在竖直方向上不动作,将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11脱离第i组电梯井道壁孔9,通过升降驱动装置10驱动第一升降体沿着驱动架6爬升,将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 11展开并支撑于第i+1组电梯井道壁孔9,通过高强螺栓将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11加固于第 i+1组电梯井道壁孔9;
[0120] 5)操作人员通过楼层通道进入底部操作平台4,封堵第i组电梯井道壁孔9。
[0121]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每次爬升动作,在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爬升结束前,均有一缓冲回落动作,以能平稳的将翻折式支撑组件展开并支撑于电梯井道壁孔9。
[0122] 本实施例所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的拆卸方法与安装方法过程相反,这里不再多做说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设备拆除时,建筑物已经基本达到了最高的高度,因此一般采用周边距离较近的塔吊作为吊装设备,如塔吊不满足要求,则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用满足要求的汽车吊吊装拆除。
[0123]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7所示,电梯井道内模组件5包括四块井道模板51,分别平行布置于塔体2的前、后、左、右四侧;脱模油缸52有四组,且分别垂直安装于塔体2的前、后、左、右四侧,并一一对应连接井道模板51;脱模油缸52的外壳通过竖直布置的支撑杆53支撑固定于驱动架6。
[0124] 其中,井道模板51可采用硬质塑料板、木板或者铝合金板。支撑杆53的稳定性由自身结构材料和长度而定,若结构稳定性较差,则可为其增加三角支撑。
[0125] 在本实施例中,升降驱动装置10有前、后、左、右四组,结合图1、图3、图4和图5 所示。
[0126] 升降驱动装置10包括减速电机101、齿轮103、限位导向组件和齿条102;减速电机101 固定于驱动架6;齿条102竖直固定于塔体2;齿轮103安装于减速电机101的转矩输出轴,啮合于齿条102;限位导向组件安装于驱动架6和塔体2之间,使塔体2和驱动架6有且只能相对上下移动;限位导向组件包括安装于驱动架6的第一限位轮104和第二限位轮105,第一限位轮104滚动配合于齿条102的背齿面,塔体2具有能作为竖直轨道的直边部,第二限位轮105滚动配合于该直边部。
[0127] 当减速电机101正转,带动齿轮103正转,则第二升降体以静止的第一升降体作为受力爬升基础而爬升;当减速电机101反转,带动齿轮103反转,则第一升降体以静止的第二升降体作为受力爬升基础而爬升。在爬升过程中,限位导向组件起到横向限位以及竖向导向的作用,第一限位轮104在齿条102的背齿面滚动,第二限位轮105在塔体2的竖直直边部滚动,直边部即竖直布置的直线轨道。
[0128]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7所示,防坠器15为齿轮防坠器,防坠器15的齿轮与升降驱动装置10的齿条102啮合,且外壳通过法兰固定于驱动架6。
[0129] 防坠器15的齿轮是随着自身的匀速爬升而匀速的在齿条102上啮合转动的,一旦第二升降体发生坠落情况,防坠器15则下落速度会逐渐增大,继而防坠器15的齿轮也转动的更快,当达到卡死所需转速时,防坠器15卡死,相对于齿条102不在下坠,继而第二升降体相对于第一升降体不在下坠。同理,第一升降体发生坠落情况,防坠器15也会卡死,阻挡第一升降体的坠落。
[0130] 防坠器15选用的是升降机常用的防坠安全器,SAJ30‑40型防坠安全器便可满足一般需求。
[0131]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7所示,辅助支撑组件14包括支撑油缸141、侧支架144、行走轮143和支撑板142;支撑油缸141水平布置,且外壳固定于驱动架6,支撑板142固定于支撑油缸141的活塞杆,用于平行支撑于电梯井道壁;侧支架144固定于驱动架6,且安装有用于在电梯井道壁支撑行走的行走轮143。
[0132] 在第二升降体静止时,行走轮143和支撑板142均用于支撑于电梯井道壁,在第二升降体升降动作时,支撑油缸141收缩,支撑板142与电梯井道壁分开,行走轮143辅助支撑行走于电梯井道壁。
[0133]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12和第一翻折式支撑组件11结构相同,在电梯井道壁孔9的支撑方式也相同。
[0134] 以第二翻折式支撑组件12为例,如图6所示,其包括槽口朝下的槽钢件121,以及转动装配于槽钢件121的槽内的翻转件122。翻转件122在槽钢件121的槽内的可翻转角度为‑90°到0°,翻转件122翻转的过程,也是其伸至电梯井道壁孔9的过程,当翻转件122翻转至水平状态时,受到槽钢件121的槽底壁的限制作用,不会再继续向正角度方向翻转,此时翻转件122也已支撑于电梯井道壁孔9内。
[0135] 其中,对于驱动翻转件122翻转的动力系统(在图中没有画出)不做限制,例如可以采用翻转电机驱动,即将翻转电机的转轴与翻转件122的转动轴连接,还可以在槽钢件121上安装一接近开关,用于检测是否对准电梯井道壁孔9。
[013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驱动架6边缘部设置有电气维护操作平台13,电气维护操作平台13和底部操作平台4均铺设有防滑板。
[0137] 本本实施例所述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在安装好后,所需配套的电气设施,例如配电柜、电阻箱等均可安装于驱动架6,本技术方案中电气维护操作平台13的设计,便于电工对电气设施进行维护。
[0138]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保护的是所描述的结构、安装方法和爬升控制方法,本发明集装式智能爬升多功能平台所配套的配电柜、电阻箱等所有的电控制相关结构均不是本发明的保护要点,它们均安装于驱动架6,方便维修技术人员到电气维护操作平台13上进行的电气维护。本发明的电气控制电路与目前升降机常见的正反转控制电路相似,在本发明没有附上电气控制图。
[013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