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1388830.7

文献号 : CN11543441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刘强李晶

申请人 : 西安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包括设置于地面内部的下水通道、环形过滤机构和雨水收集池;环形过滤机构包括环形过滤外筒、环形过滤内筒、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和导流扇形筒;环形过滤内筒处于环形过滤外筒的轴心处,且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分别固定连接于环形过滤内筒的外侧,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的另一端分别与环形过滤外筒的内侧滑动连接;导流扇形筒的顶端设置有第三过滤板,导流扇形筒的底端与环形过滤筒的内部连通;环形过滤外筒的外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排泥口和第二排泥口。本申请实现了能够在雨水收集净化前对雨水进行过滤,并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对过滤网自动进行清理,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权利要求 :

1.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地面(1)内部的下水通道(2)、设置于所述下水通道(2)中的环形过滤机构(3)、以及设置于所述环形过滤机构(3)下方的雨水收集池(4);

所述环形过滤机构(3)包括环形过滤外筒(31)、环形过滤内筒(32)和设置于所述环形过滤外筒(31)和所述环形过滤内筒(32)之间的第一过滤板(33)、第二过滤板(34)和导流扇形筒(35);

所述环形过滤内筒(32)处于所述环形过滤外筒(31)的轴心处,且所述第一过滤板(33)、所述第二过滤板(34)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环形过滤内筒(32)的外侧,所述第一过滤板(33)和所述第二过滤板(3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环形过滤外筒(31)的内侧滑动连接;

所述环形过滤内筒(32)的轴心处与地面(1)内部转动连接,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过滤板(33)、第二过滤板(34)和所述导流扇形筒(35)同步转动;

所述导流扇形筒(35)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过滤板(33)和所述第二过滤板(34)之间的夹角为90°;

所述环形过滤外筒(31)的顶部外侧开设有进水口(311),所述进水口(311)的上方开设有弧形腔(5),所述弧形腔(5)分别与所述下水通道(2)和所述进水口(311)连通;

所述导流扇形筒(35)的顶端设置有第三过滤板(36),所述导流扇形筒(35)的底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环形过滤内筒(32)的外侧,且所述导流扇形筒(35)与所述环形过滤内筒(32)的内部连通,所述导流扇形筒(35)的顶端伸出所述进水口(311)并处于所述弧形腔(5)中;

所述环形过滤外筒(31)的内侧分别设置有两个限位块(6),所述导流扇形筒(35)能够在两个所述限位块(6)之间摆动;

所述导流扇形筒(35)的重量大于所述第一过滤板(33)或所述第二过滤板(34)的重量;

所述环形过滤内筒(32)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喷水组件(37)和第二喷水组件(38),所述第一喷水组件(37)和所述第二喷水组件(38)处于所述第一过滤板(33)和所述第二过滤板(34)之间,所述第一喷水组件(37)和所述第二喷水组件(38)的输入端与所述环形过滤内筒(32)的内部连通;

所述环形过滤外筒(31)的外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排泥口(312)和第二排泥口(313),所述第一排泥口(312)和所述第二排泥口(313)中分别设置有第一挡板复位件(7)和第二挡板复位件(8),所述第一过滤板(33)和所述第二过滤板(34)在所述环形过滤外筒(31)内侧转动时能够分别将所述第一挡板复位件(7)和所述第二挡板复位件(8)打开;

所述环形过滤外筒(31)的底部外侧开设有出水口(314),所述出水口(314)与所述下水通道(2)连通,能够将过滤后的雨水经过所述下水通道(2)排入至所述雨水收集池(4);

所述第三过滤板(36)的外侧与所述弧形腔(5)的内壁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下水通道(2)与所述弧形腔(5)的连通处设置有刮泥板(21),所述刮泥板(21)的端部能够与所述第三过滤板(36)的外侧接触;

所述第一喷水组件(37)包括第一分水管(371)和沿着所述第一分水管(37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长度依次递增的多个喷水管(372);

所述第二喷水组件(38)包括第二分水管(381)和沿着所述第二分水管(38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长度依次递增的多个所述喷水管(372);

所述第一分水管(371)和所述第二分水管(381)处于所述第一过滤板(33)和所述第二过滤板(34)之间,且分别与所述导流扇形筒(35)的两个侧面处于同一平面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过滤板(36)的外侧与所述弧形腔(5)的内壁之间存在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复位件(7)包括第一弧形板(71)、第一弹性件(72)和第一压力传感器(73),所述第二挡板复位件(8)包括第二弧形板(81)、第二弹性件(82)和第二压力传感器(83);

所述第一排泥口(312)和所述第二排泥口(313)处分别开设有第一弧形槽(74)和第二弧形槽(84),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73)、所述第一弹性件(72)和所述第一弧形板(71)分别处于所述第一弧形槽(74)中,且所述第一弧形板(71)伸出所述第一弧形槽(74);

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83)、所述第二弹性件(82)和所述第二弧形板(81)分别处于所述第二弧形槽(84)中,且所述第二弧形板(81)伸出所述第二弧形槽(84);

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73)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83)分别与所述第一分水管(371)和所述第二分水管(381)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掏泥滤筒(9)和两个拉绳(10);

所述第一排泥口(312)和所述第二排泥口(313)的下方分别开设有两个排泥通道(11),所述排泥通道(11)连通有出泥通道(12),所述掏泥滤筒(9)处于所述出泥通道(12)的底部,所述拉绳(10)伸入至所述出泥通道(12)并与所述掏泥滤筒(9)固定连接;

所述掏泥滤筒(9)的底面与所述雨水收集池(4)连通,能够将雨水过滤至所述雨水收集池(4)中。

5.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的使用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地面(1)的雨水流入至所述下水通道(2)中,进而进入到弧形腔(5)中,初始状态下,导流扇形筒(35)的重量大于第一过滤板(33)的重量,使得导流扇形筒(35)背离第一过滤板(33)的侧面抵靠在限位块(6)上,同时使得第一过滤板(33)保持水平状态;

进入到弧形腔(5)中的雨水在导流扇形筒(35)的靠近第一过滤板(33)的侧面的导流作用下,逐渐经过进水口(311)流入至环形过滤外筒(31)中,进而经过第一过滤板(33)进行过滤,此时,第一挡板复位件(7)将第一排泥口(312)封堵,经过第一过滤板(33)后的雨水从环形过滤外筒(31)的出水口(314)流出并进入到雨水收集池(4)中;

随着第一过滤板(33)上过滤的杂质的增多,使得第一过滤板(33)逐渐堵塞,进而使得第一过滤板(33)上方的重量逐渐增多,通过重力的作用使得第一过滤板(33)下移,使得环形过滤内筒(32)逆时针转动,带动导流扇形筒(35)和所述第二过滤板(34)同步转动,并最终使得导流扇形筒(35)靠近第一过滤板(33)的侧面抵靠在另外一个限位块(6)上,同时使得第二过滤板(34)到达水平位置,此时,进入到弧形腔(5)中的雨水在导流扇形筒(35)的靠近第二过滤板(34)的侧面的导流作用下经过进水口(311)进入到环形过滤外筒(31)中,并经过第二过滤板(34)进行过滤,经过第二过滤板(34)后的雨水从环形过滤外筒(31)的出水口(314)流出并进入到雨水收集池(4)中;

在第一过滤板(33)下移的过程中,第一过滤板(33)在到达第一排泥口(312)时,会逐渐拨动第一挡板复位件(7)使得第一排泥口(312)打开,同时,第二过滤板(34)会逐渐离开第二排泥口(313),第二挡板复位件(8)会逐渐将第二排泥口(313)封堵,同时,导流扇形筒(35)在转动经过下水通道(2)的短暂过程中,下水通道(2)中的部分雨水会经过第三过滤板(36)进入到导流扇形筒(35)的内部,进而从导流扇形筒(35)的底端进入到环形过滤内筒(32)中,能够为第一喷水组件(37)和第二喷水组件(38)提供水源;

在第一过滤板(33)逐渐拨动第一挡板复位件(7)使得第一排泥口(312)逐渐打开时,控制所述第一喷水组件(37)喷水,进而能够向第一过滤板(33)的底面反向喷水,此时第一过滤板(33)逐渐倾斜,通过重力作用以及配合第一喷水组件(37)的反向喷水,使得第一过滤板(33)上堆积的杂质能够倾倒至第一排泥口(312)中,实现对第一过滤板(33)上杂质的自动清理;

同理,在第二过滤板(34)保持水平状态对雨水进行过滤后,第二过滤板(34)上的杂质会逐渐增多,第二过滤板(34)上方的重量逐渐增多,第二过滤板(34)会逐渐转动下移,同时带动第一过滤板(33)逐渐转动上移,带动导流扇形筒(35)重新转动至初始状态的位置并最终抵靠在限位块(6)上;

第二过滤板(34)转动下移时,会逐渐拨动第二挡板复位件(8)使得第二排泥口(313)打开,同时,第一过滤板(33)会逐渐离开第一排泥口(312),第一挡板复位件(7)会逐渐将第一排泥口(312)封堵,同时,导流扇形筒(35)在转动经过下水通道(2)的短暂过程中,下水通道(2)中的部分雨水会经过第三过滤板(36)进入到导流扇形筒(35)的内部,进而从导流扇形筒(35)的底端进入到环形过滤内筒(32)中,能够为第一喷水组件(37)和第二喷水组件(38)提供水源;

在第二过滤板(34)逐渐拨动第二挡板复位件(8)使得第二排泥口(313)逐渐打开时,控制所述第二喷水组件(38)喷水,进而能够向第二过滤板(34)的底面反向喷水,此时第二过滤板(34)逐渐倾斜,通过重力作用以及配合第二喷水组件(38)的反向喷水,使得第二过滤板(34)上堆积的杂质能够倾倒至第二排泥口(313)中,实现对第二过滤板(34)上杂质的自动清理;

第三过滤板(36)上过滤的杂质,在第三过滤板(36)逐渐转动至离开下水通道(2)的过程中,会被下水通道(2)的边角处刮落至环形过滤外筒(31)中,能够分别掉落至第一过滤板(33)或第二过滤板(34)上,进而后续从第一排泥口(312)或第二排泥口(313)排出,实现对第三过滤板(36)上杂质的自动清理。

说明书 :

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雨水过滤分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和乡村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环境与城市发展,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拉动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改变区域面貌,保障区域安全。
[0003] 雨水的回收利用是构建海绵城市的重要部分,如何雨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分离,如何除去雨水中的杂质颗粒是实现雨水回用的关键问题,现有技术中海绵城市中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一般在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前,采用过滤网对雨水进行过滤分离,然而由于雨水中的杂质较多,过滤网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需要工人进行清理或更换,不能够实现自动清理,增大了工人劳动强度,不利于对雨水的收集和净化。

发明内容

[0004] 本申请通过提供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雨水收集净化装置中的过滤网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工人进行清理或更换,不能够实现自动清理,增大了工人劳动强度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够在雨水收集净化前对雨水进行过滤,并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对过滤网自动进行清理,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0005]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包括设置于地面内部的下水通道、设置于所述下水通道中的环形过滤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环形过滤机构下方的雨水收集池;所述环形过滤机构包括环形过滤外筒、环形过滤内筒和设置于所述环形过滤外筒和所述环形过滤内筒之间的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和导流扇形筒;所述环形过滤内筒处于所述环形过滤外筒的轴心处,且所述第一过滤板、所述第二过滤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环形过滤内筒的外侧,所述第一过滤板和所述第二过滤板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环形过滤外筒的内侧滑动连接;所述环形过滤内筒的轴心处与地面内部转动连接,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和所述导流扇形筒同步转动;所述导流扇形筒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过滤板和所述第二过滤板之间的夹角为90°;所述环形过滤外筒的顶部外侧开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的上方开设有弧形腔,所述弧形腔分别与所述下水通道和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导流扇形筒的顶端设置有第三过滤板,所述导流扇形筒的底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环形过滤内筒的外侧,且所述导流扇形筒与所述环形过滤内筒的内部连通,所述导流扇形筒的顶端伸出所述进水口并处于所述弧形腔中;所述环形过滤外筒的内侧分别设置有两个限位块,所述导流扇形筒能够在两个所述限位块之间摆动;所述导流扇形筒的重量大于所述第一过滤板或所述第二过滤板的重量;所述环形过滤内筒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喷水组件和第二喷水组件,所述第一喷水组件和所述第二喷水组件处于所述第一过滤板和所述第二过滤板之间,所述第一喷水组件和所述第二喷水组件的输入端与所述环形过滤内筒的内部连通;所述环形过滤外筒的外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排泥口和第二排泥口,所述第一排泥口和所述第二排泥口中分别设置有第一挡板复位件和第二挡板复位件,所述第一过滤板和所述第二过滤板在所述环形过滤外筒内侧转动时能够分别将所述第一挡板复位件和所述第二挡板复位件打开;所述环形过滤外筒的底部外侧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下水通道连通,能够将过滤后的雨水经过所述下水通道排入至所述雨水收集池。
[0006]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过滤板的外侧与所述弧形腔的内壁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下水通道与所述弧形腔的连通处设置有刮泥板,所述刮泥板的端部能够与所述第三过滤板的外侧接触。
[0007]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过滤板的外侧与所述弧形腔的内壁之间存在间距。
[0008]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喷水组件包括第一分水管和沿着所述第一分水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长度依次递增的多个喷水管;所述第二喷水组件包括第二分水管和沿着所述第二分水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长度依次递增的多个所述喷水管;所述第一分水管和所述第二分水管处于所述第一过滤板和所述第二过滤板之间,且分别与所述导流扇形筒的两个侧面处于同一平面内。
[0009]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挡板复位件包括第一弧形板、第一弹性件和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挡板复位件包括第二弧形板、第二弹性件和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排泥口和所述第二排泥口处分别开设有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一弧形板分别处于所述第一弧形槽中,且所述第一弧形板伸出所述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弧形板分别处于所述第二弧形槽中,且所述第二弧形板伸出所述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分水管和所述第二分水管电性连接。
[0010]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还包括两个掏泥滤筒和两个拉绳;所述第一排泥口和所述第二排泥口的下方分别开设有两个排泥通道,所述排泥通道连通有出泥通道,所述掏泥滤筒处于所述出泥通道的底部,所述拉绳伸入至所述出泥通道并与所述掏泥滤筒固定连接;所述掏泥滤筒的底面与所述雨水收集池连通,能够将雨水过滤至所述雨水收集池中。
[0011]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地面的雨水流入至所述下水通道中,进而进入到弧形腔中,初始状态下,导流扇形筒的重量大于第一过滤板的重量,使得导流扇形筒背离第一过滤板的侧面抵靠在限位块上,同时使得第一过滤板保持水平状态;进入到弧形腔中的雨水在导流扇形筒的靠近第一过滤板的侧面的导流作用下,逐渐经过进水口流入至环形过滤外筒中,进而经过第一过滤板进行过滤,此时,第一挡板复位件将第一排泥口封堵,经过第一过滤板后的雨水从环形过滤外筒的出水口流出并进入到雨水收集池中;随着第一过滤板上过滤的杂质的增多,使得第一过滤板逐渐堵塞,进而使得第一过滤板上方的重量逐渐增多,通过重力的作用使得第一过滤板下移,使得环形过滤内筒逆时针转动,带动导流扇形筒和所述第二过滤板同步转动,并最终使得导流扇形筒靠近第一过滤板的侧面抵靠在另外一个限位块上,同时使得第二过滤板到达水平位置,此时,进入到弧形腔中的雨水在导流扇形筒的靠近第二过滤板的侧面的导流作用下经过进水口进入到环形过滤外筒中,并经过第二过滤板进行过滤,经过第二过滤板后的雨水从环形过滤外筒的出水口流出并进入到雨水收集池中;在第一过滤板下移的过程中,第一过滤板在到达第一排泥口时,会逐渐拨动第一挡板复位件使得第一排泥口打开,同时,第二过滤板会逐渐离开第二排泥口,第二挡板复位件会逐渐将第二排泥口封堵,同时,导流扇形筒在转动经过下水通道的短暂过程中,下水通道中的部分雨水会经过第三过滤板进入到导流扇形筒的内部,进而从导流扇形筒的底端进入到环形过滤内筒中,能够为第一喷水组件和第二喷水组件提供水源;在第一过滤板逐渐拨动第一挡板复位件使得第一排泥口逐渐打开时,控制所述第一喷水组件喷水,进而能够向第一过滤板的底面反向喷水,此时第一过滤板逐渐倾斜,通过重力作用以及配合第一喷水组件的反向喷水,使得第一过滤板上堆积的杂质能够倾倒至第一排泥口中,实现对第一过滤板上杂质的自动清理;同理,在第二过滤板保持水平状态对雨水进行过滤后,第二过滤板上的杂质会逐渐增多,第二过滤板上方的重量逐渐增多,第二过滤板会逐渐转动下移,同时带动第一过滤板逐渐转动上移,带动导流扇形筒重新转动至初始状态的位置并最终抵靠在限位块上;第二过滤板转动下移时,会逐渐拨动第二挡板复位件使得第二排泥口打开,同时,第一过滤板会逐渐离开第一排泥口,第一挡板复位件会逐渐将第一排泥口封堵,同时,导流扇形筒在转动经过下水通道的短暂过程中,下水通道中的部分雨水会经过第三过滤板进入到导流扇形筒的内部,进而从导流扇形筒的底端进入到环形过滤内筒中,能够为第一喷水组件和第二喷水组件提供水源;在第二过滤板逐渐拨动第二挡板复位件使得第二排泥口逐渐打开时,控制所述第二喷水组件喷水,进而能够向第二过滤板的底面反向喷水,此时第二过滤板逐渐倾斜,通过重力作用以及配合第二喷水组件的反向喷水,使得第二过滤板上堆积的杂质能够倾倒至第二排泥口中,实现对第二过滤板上杂质的自动清理;第三过滤板上过滤的杂质,在第三过滤板逐渐转动至离开下水通道的过程中,会被下水通道的边角处刮落至环形过滤外筒中,能够分别掉落至第一过滤板或第二过滤板上,进而后续从第一排泥口或第二排泥口排出,实现对第三过滤板上杂质的自动清理。
[0012] 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0013] 本申请通过采用设置于地面内部的下水通道、设置于下水通道中的环形过滤机构、以及设置于环形过滤机构下方的雨水收集池;环形过滤机构包括环形过滤外筒、环形过滤内筒和设置于环形过滤外筒和环形过滤内筒之间的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和导流扇形筒,通过设置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和导流扇形筒的正反向转动,使得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交替对雨水进行过滤,同时,导流扇形筒不仅起到导流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对部分雨水进行暂时收集储存,并通过配合第一喷水组件和第二喷水组件能够对交替转动后的倾斜状态下的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进行反向喷水冲洗,使得倾斜状态下的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上的杂质能够有效彻底地倾倒至第一排泥口和第二排泥口中,实现对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上杂质的自动高效清理;
[0014] 通过设置导流扇形筒的重量大于第一过滤板的重量,在初始状态下,使得导流扇形筒背离第一过滤板的侧面抵靠在限位块上,同时使得第一过滤板保持水平状态,首先通过水平状态下的第一过滤板对雨水进行过滤,在第一过滤板对雨水过滤并逐渐堵塞后,通过重力的作用,使得第一过滤板转动下移,从而使得第一过滤板变的倾斜,在第一过滤板下移的过程中,第一过滤板在到达第一排泥口时,会逐渐拨动第一挡板复位件使得第一排泥口打开,同时,第二过滤板会逐渐离开第二排泥口,第二挡板复位件会逐渐将第二排泥口封堵,同时,导流扇形筒在转动经过下水通道的短暂过程中,下水通道中的部分雨水会经过第三过滤板进入到导流扇形筒的内部,进而从导流扇形筒的底端进入到环形过滤内筒中,能够为第一喷水组件和第二喷水组件提供水源;
[0015] 在第一过滤板逐渐拨动第一挡板复位件使得第一排泥口逐渐打开时,控制第一喷水组件喷水,进而能够向第一过滤板的底面反向喷水,此时第一过滤板逐渐倾斜,通过重力作用以及配合第一喷水组件的反向喷水,使得第一过滤板上堆积的杂质能够倾倒至第一排泥口中,实现对第一过滤板上杂质的自动清理;
[0016] 同理,在第二过滤板保持水平状态对雨水进行过滤后,第二过滤板上的杂质会逐渐增多,第二过滤板上方的重量逐渐增多,第二过滤板会逐渐转动下移,同时带动第一过滤板逐渐转动上移,带动导流扇形筒重新转动至初始状态的位置并最终抵靠在限位块上;
[0017] 第二过滤板转动下移时,会逐渐拨动第二挡板复位件使得第二排泥口打开,同时,第一过滤板会逐渐离开第一排泥口,第一挡板复位件会逐渐将第一排泥口封堵,同时,导流扇形筒在转动经过下水通道的短暂过程中,下水通道中的部分雨水会经过第三过滤板进入到导流扇形筒的内部,进而从导流扇形筒的底端进入到环形过滤内筒中,能够为第一喷水组件和第二喷水组件提供水源;
[0018] 在第二过滤板逐渐拨动第二挡板复位件使得第二排泥口逐渐打开时,控制所述第二喷水组件喷水,进而能够向第二过滤板的底面反向喷水,此时第二过滤板逐渐倾斜,通过重力作用以及配合第二喷水组件的反向喷水,使得第二过滤板上堆积的杂质能够倾倒至第二排泥口中,实现对第二过滤板上杂质的自动清理;
[0019] 第三过滤板上过滤的杂质,在第三过滤板逐渐转动至离开下水通道的过程中,会被下水通道的边角处刮落至环形过滤外筒中,能够分别掉落至第一过滤板或第二过滤板上,进而后续从第一排泥口或第二排泥口排出,实现对第三过滤板上杂质的自动清理;
[0020] 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雨水收集净化装置中的过滤网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工人进行清理或更换,不能够实现自动清理,增大了工人劳动强度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够在雨水收集净化前对雨水进行过滤,并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对过滤网自动进行清理,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002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中第一过滤板处于水平状态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24]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中第二过滤板处于水平状态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为图3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26]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中导流扇形筒转动过程中部分雨水通过第三过滤板进入到导流扇形筒中且增加刮泥板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7] 图6为图5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28] 附图标记:1‑地面;11‑排泥通道;12‑出泥通道;2‑下水通道;21‑刮泥板;3‑环形过滤机构;31‑环形过滤外筒;311‑进水口;312‑第一排泥口;313‑第二排泥口;314‑出水口;32‑环形过滤内筒;33‑第一过滤板;34‑第二过滤板;35‑导流扇形筒;351‑转轴;352‑导流斜面;36‑第三过滤板;37‑第一喷水组件;371‑第一分水管;372‑喷水管;38‑第二喷水组件;
381‑第二分水管;4‑雨水收集池;5‑弧形腔;6‑限位块;7‑第一挡板复位件;71‑第一弧形板;
72‑第一弹性件;73‑第一压力传感器;74‑第一弧形槽;8‑第二挡板复位件;81‑第二弧形板;
82‑第二弹性件;83‑第二压力传感器;84‑第二弧形槽;9‑掏泥滤筒;10‑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0]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0031] 参照图1‑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包括设置于地面1内部的下水通道2、设置于下水通道2中的环形过滤机构3、以及设置于环形过滤机构3下方的雨水收集池4;环形过滤机构3包括环形过滤外筒31、环形过滤内筒32和设置于环形过滤外筒31和环形过滤内筒32之间的第一过滤板33、第二过滤板34和导流扇形筒35;环形过滤内筒32处于环形过滤外筒31的轴心处,且第一过滤板33、第二过滤板34分别固定连接于环形过滤内筒32的外侧,第一过滤板33和第二过滤板34的另一端分别与环形过滤外筒31的内侧滑动连接;环形过滤内筒32的轴心处与地面1内部转动连接,能够带动第一过滤板33、第二过滤板34和导流扇形筒35同步转动;导流扇形筒35的两侧分别与第一过滤板33和第二过滤板34之间的夹角为90°;环形过滤外筒31的顶部外侧开设有进水口311,进水口311的上方开设有弧形腔5,弧形腔5分别与下水通道2和进水口311连通;导流扇形筒35的顶端设置有第三过滤板36,导流扇形筒35的底端固定连接于环形过滤内筒32的外侧,且导流扇形筒35与环形过滤内筒32的内部连通,导流扇形筒35的顶端伸出进水口311并处于弧形腔5中;环形过滤外筒31的内侧分别设置有两个限位块6,导流扇形筒35能够在两个限位块6之间摆动;导流扇形筒35的重量大于第一过滤板33或第二过滤板34的重量;环形过滤内筒32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喷水组件37和第二喷水组件38,第一喷水组件37和第二喷水组件38处于第一过滤板33和第二过滤板34之间,第一喷水组件37和第二喷水组件38的输入端与环形过滤内筒32的内部连通;环形过滤外筒31的外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排泥口312和第二排泥口
313,第一排泥口312和第二排泥口313中分别设置有第一挡板复位件7和第二挡板复位件8,第一过滤板33和第二过滤板34在环形过滤外筒31内侧转动时能够分别将第一挡板复位件7和第二挡板复位件8打开;环形过滤外筒31的底部外侧开设有出水口314,出水口314与下水通道2连通,能够将过滤后的雨水经过下水通道2排入至雨水收集池4。本申请实施例中具体地环形过滤内筒32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转轴351,转轴351的两端转动连接于地面1内部,第一过滤板33、第二过滤板34重量相等,导流扇形筒35的重量大于第一过滤板33或第二过滤板34的重量,从而使得在初始位置时,即导流扇形筒35的右侧抵靠通过重力抵靠在右侧的限位块6上时,第一过滤板33能够处于水平状态,第二过滤板34为倾斜状态,且第二过滤板
34将第二挡板复位件8拨动使得第二排泥口313打开,同时,导流扇形筒35的左侧面为竖直状态,导流扇形筒35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顶端设置有导流斜面352,导流斜面352上设置有第三过滤板36,通过导流斜面352能够对下水通道2中进入到弧形腔5中的雨水进行导流,并导流至第一过滤板33或第二过滤板34上进行过滤;在具体使用时,首先,导流扇形筒35的右侧抵靠在右侧的限位块6上,第一过滤板33为水平状态,从下水通道2中进入到弧形腔5中的雨水在导流斜面352和导流扇形筒35的左侧面的导流作用下,向下流入至第一过滤板33上,经过第一过滤板33进行过滤,在第一过滤板33对雨水过滤并逐渐堵塞后,第一过滤板33的上方逐渐变重,通过重力的作用,使得第一过滤板33转动下移,从而使得第一过滤板33变的倾斜,在第一过滤板33下移的过程中,第一过滤板33在到达第一排泥口312时,会逐渐拨动第一挡板复位件7使得第一排泥口312打开,同时,第二过滤板34会逐渐离开第二排泥口
313,第二挡板复位件8会逐渐将第二排泥口313封堵,同时,导流扇形筒35在转动经过下水通道2的短暂过程中,下水通道2中的部分雨水会经过第三过滤板36进入到导流扇形筒35的内部,进而从导流扇形筒35的底端进入到环形过滤内筒32中,能够为第一喷水组件37和第二喷水组件38提供水源;在第一过滤板33逐渐拨动第一挡板复位件7使得第一排泥口312逐渐打开时,控制第一喷水组件37喷水,进而能够向第一过滤板33的底面反向喷水,此时第一过滤板33逐渐倾斜,通过重力作用以及配合第一喷水组件37的反向喷水,使得第一过滤板
33上堆积的杂质能够倾倒至第一排泥口312中,实现对第一过滤板33上杂质的自动清理;在第一过滤板33逐渐倾斜至最低处,即导流扇形筒35转动至抵靠在左侧的限位块6上,同时第二过滤板34上移转动至水平状态,同理,第二过滤板34保持水平状态对雨水进行过滤后,第二过滤板34上的杂质会逐渐增多,第二过滤板34上方的重量逐渐增多,第二过滤板34会逐渐转动下移,同时带动第一过滤板33逐渐转动上移,带动导流扇形筒35重新转动至初始状态的位置并最终抵靠在右侧的限位块6上;第二过滤板34转动下移时,会逐渐拨动第二挡板复位件8使得第二排泥口313打开,同时,第一过滤板33会逐渐离开第一排泥口312,第一挡板复位件7会逐渐将第一排泥口312封堵,同时,导流扇形筒35在转动经过下水通道2的短暂过程中,下水通道2中的部分雨水会经过第三过滤板36进入到导流扇形筒35的内部,进而从导流扇形筒35的底端进入到环形过滤内筒32中,能够为第一喷水组件37和第二喷水组件38提供水源;在第二过滤板34逐渐拨动第二挡板复位件8使得第二排泥口313逐渐打开时,控制第二喷水组件38喷水,进而能够向第二过滤板34的底面反向喷水,此时第二过滤板34逐渐倾斜,通过重力作用以及配合第二喷水组件38的反向喷水,使得第二过滤板34上堆积的杂质能够倾倒至第二排泥口313中,实现对第二过滤板34上杂质的自动清理;第三过滤板36上过滤的杂质,在第三过滤板36逐渐转动至离开下水通道2的过程中,会被下水通道2的边角处刮落至环形过滤外筒31中,能够分别掉落至第一过滤板33或第二过滤板34上,进而后续从第一排泥口312或第二排泥口313排出,实现对第三过滤板36上杂质的自动清理。
[0032] 参照图6,第三过滤板36的外侧与弧形腔5的内壁之间滑动连接,下水通道2与弧形腔5的连通处设置有刮泥板21,刮泥板21的端部能够与第三过滤板36的外侧接触。本申请实施例中进一步设置刮泥板21,主要是能够在导流扇形筒35转动过程中对第三过滤板36上过滤的杂质进行刮去,最终将第三过滤板36上过滤的杂质刮落至第一过滤板33或第二过滤板34上。
[0033] 参照图2、4,第三过滤板36的外侧与弧形腔5的内壁之间存在间距。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三过滤板36的外侧与弧形腔5的内壁之间设置为有间距的状态,这样,在导流扇形筒35抵靠在限位块6上时,通过导流斜面352能够将进入到弧形腔5中的大部分雨水导流至处于水平状态时的第一过滤板33或第二过滤板34上,同时,通过预留的间距,使得少部分的雨水流入到间距中,一是能够对第三过滤板36上的杂质起到冲刷的作用,使得第三过滤板36上的杂质能够倾斜掉落至处于倾斜状态的第二过滤板34或第一过滤板33上,进而最终被排入到第二排泥口313或第一排泥口312中,二是少部分雨水通过间距并从第三过滤板36进入到导流扇形筒35的内部,进而进入到环形过滤内筒32中暂时储存,从而能够为第二喷水组件38和第一喷水组件37提供喷水的水源,便于后续对倾斜的第二过滤板34或倾斜的第一过滤板33进行反向喷水处理。
[0034] 参照图2、4,第一喷水组件37包括第一分水管371和沿着第一分水管37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长度依次递增的多个喷水管372;第二喷水组件38包括第二分水管381和沿着第二分水管38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长度依次递增的多个喷水管372;第一分水管371和第二分水管381处于第一过滤板33和第二过滤板34之间,且分别与导流扇形筒35的两个侧面处于同一平面内。本申请实施例中具体的通过设置第一分水管371和第二分水管381能够利用高度差产生的动能使得雨水从多个喷水管372中喷出,同时多个喷水管372的长度根据与第一过滤板33或第二过滤板34之间的距离进行递增,满足从喷水管372喷出的水能够有效地喷射到倾斜状态时的第二过滤板34或第一过滤板33的反面,从而实现对第一过滤板33或第二过滤板34的反向冲洗,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反冲洗的效果,可以在第一分水管371或第二分水管381上设置增压泵,使得喷水管372喷射出的水的压力提高,从而提高反冲洗的效果;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分水管371和第二分水管381的底端均为盲端。
[0035] 参照图2、4,第一挡板复位件7包括第一弧形板71、第一弹性件72和第一压力传感器73,第二挡板复位件8包括第二弧形板81、第二弹性件82和第二压力传感器83;第一排泥口312和第二排泥口313处分别开设有第一弧形槽74和第二弧形槽84,第一压力传感器73、第一弹性件72和第一弧形板71分别处于第一弧形槽74中,且第一弧形板71伸出第一弧形槽74;第二压力传感器83、第二弹性件82和第二弧形板81分别处于第二弧形槽84中,且第二弧形板81伸出第二弧形槽84;第一压力传感器73和第二压力传感器83分别与第一分水管371和第二分水管381电性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具体地第一过滤板33从水平状态转动下移时,第一过滤板33的端部会逐渐挤压第一弧形板71,使得第一弧形板71逐渐伸入至第一弧形槽
74中,并压缩第一弹性件72,从而第一压力传感器73感受到压力信号,进而控制第一喷水组件37启动喷水,实现对倾斜后的第一过滤板33上的杂质的反向冲洗,使得第一过滤板33上的杂质倾斜滑落至第一排泥口312中,同时,倾斜的第二过滤板34向上转动,不再挤压第二弧形板81,第二弧形板81在第二弹性件82的作用下逐渐伸出第二弧形槽84中,并最终将第二排泥口313封堵;同样的,第二压力传感器83感受到压力信号时,也会控制第二喷水组件
38进行喷水,即对倾斜的第二过滤板34进行反向喷水冲洗,便于第二过滤板34上的杂质倾斜滑落至第二排泥口313中。
[0036] 参照图1‑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还包括两个掏泥滤筒9和两个拉绳10;第一排泥口312和第二排泥口313的下方分别开设有两个排泥通道11,排泥通道11连通有出泥通道12,掏泥滤筒9处于出泥通道12的底部,拉绳10伸入至出泥通道12并与掏泥滤筒9固定连接;掏泥滤筒9的底面与雨水收集池4连通,能够将雨水过滤至雨水收集池4中。本申请实施例中进一步设置了掏泥滤筒9,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工人通过拉动拉绳10,从而能够将收集在掏泥滤筒9中的杂质从出泥通道12中上提至地面1,方便对收集的杂质进行清理。
[0037]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净化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地面1的雨水流入至下水通道2中,进而进入到弧形腔5中,初始状态下,导流扇形筒35的重量大于第一过滤板33的重量,使得导流扇形筒35背离第一过滤板33的侧面抵靠在限位块6上,同时使得第一过滤板33保持水平状态;进入到弧形腔5中的雨水在导流扇形筒35的靠近第一过滤板33的侧面的导流作用下,逐渐经过进水口311流入至环形过滤外筒31中,进而经过第一过滤板33进行过滤,此时,第一挡板复位件7将第一排泥口312封堵,经过第一过滤板33后的雨水从环形过滤外筒31的出水口314流出并进入到雨水收集池4中;随着第一过滤板33上过滤的杂质的增多,使得第一过滤板33逐渐堵塞,进而使得第一过滤板33上方的重量逐渐增多,通过重力的作用使得第一过滤板33下移,使得环形过滤内筒32逆时针转动,带动导流扇形筒35和第二过滤板34同步转动,并最终使得导流扇形筒35靠近第一过滤板33的侧面抵靠在另外一个限位块6上,同时使得第二过滤板34到达水平位置,此时,进入到弧形腔5中的雨水在导流扇形筒35的靠近第二过滤板34的侧面的导流作用下经过进水口311进入到环形过滤外筒31中,并经过第二过滤板34进行过滤,经过第二过滤板34后的雨水从环形过滤外筒31的出水口314流出并进入到雨水收集池4中;在第一过滤板33下移的过程中,第一过滤板
33在到达第一排泥口312时,会逐渐拨动第一挡板复位件7使得第一排泥口312打开,同时,第二过滤板34会逐渐离开第二排泥口313,第二挡板复位件8会逐渐将第二排泥口313封堵,同时,导流扇形筒35在转动经过下水通道2的短暂过程中,下水通道2中的部分雨水会经过第三过滤板36进入到导流扇形筒35的内部,进而从导流扇形筒35的底端进入到环形过滤内筒32中,能够为第一喷水组件37和第二喷水组件38提供水源;在第一过滤板33逐渐拨动第一挡板复位件7使得第一排泥口312逐渐打开时,控制第一喷水组件37喷水,进而能够向第一过滤板33的底面反向喷水,此时第一过滤板33逐渐倾斜,通过重力作用以及配合第一喷水组件37的反向喷水,使得第一过滤板33上堆积的杂质能够倾倒至第一排泥口312中,实现对第一过滤板33上杂质的自动清理;同理,在第二过滤板34保持水平状态对雨水进行过滤后,第二过滤板34上的杂质会逐渐增多,第二过滤板34上方的重量逐渐增多,第二过滤板34会逐渐转动下移,同时带动第一过滤板33逐渐转动上移,带动导流扇形筒35重新转动至初始状态的位置并最终抵靠在限位块6上;第二过滤板34转动下移时,会逐渐拨动第二挡板复位件8使得第二排泥口313打开,同时,第一过滤板33会逐渐离开第一排泥口312,第一挡板复位件7会逐渐将第一排泥口312封堵,同时,导流扇形筒35在转动经过下水通道2的短暂过程中,下水通道2中的部分雨水会经过第三过滤板36进入到导流扇形筒35的内部,进而从导流扇形筒35的底端进入到环形过滤内筒32中,能够为第一喷水组件37和第二喷水组件38提供水源;在第二过滤板34逐渐拨动第二挡板复位件8使得第二排泥口313逐渐打开时,控制第二喷水组件38喷水,进而能够向第二过滤板34的底面反向喷水,此时第二过滤板34逐渐倾斜,通过重力作用以及配合第二喷水组件38的反向喷水,使得第二过滤板34上堆积的杂质能够倾倒至第二排泥口313中,实现对第二过滤板34上杂质的自动清理;第三过滤板36上过滤的杂质,在第三过滤板36逐渐转动至离开下水通道2的过程中,会被下水通道2的边角处刮落至环形过滤外筒31中,能够分别掉落至第一过滤板33或第二过滤板34上,进而后续从第一排泥口312或第二排泥口313排出,实现对第三过滤板36上杂质的自动清理。
[0038]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0039]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申请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