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的变流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1410774.2

文献号 : CN11545956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熊俊杰郑雅铭曾伟饶臻顾伟吴在军吴志周苏洋罗李子路小俊唐成虹郑舒张国秦黄绍真过亮陈博张远来温志明晏斐晏欢

申请人 :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泰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的变流装置,其特征是,每两个相邻LLC模块共用一个四柱式磁芯,围绕四柱式磁芯,两个LLC模块以中轴隔离对称,两个LLC模块各自形成类“8”字式绕线的绕组结构,结合相邻LLC模块移相180的控制模式实现相邻磁柱相反的磁感应方向。本发明将两个LLC模块集成于四柱式磁芯中,通过类“8”字式绕线实现磁力线相消,降低磁密从而提高效率,并结合邻LLC模块移相180的控制模式,实现了较好的EMI特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的变流装置,其特征是,每两个相邻LLC模块共用一个四柱式磁芯,围绕四柱式磁芯,两个LLC模块以中轴隔离对称,两个LLC模块各自形成类“8”字式绕线的绕组结构,结合相邻LLC模块移相180的控制模式实现相邻磁柱相反的磁感应方向;

所述类“8”字式绕线的绕组结构是将绕组分成六段,第一段绕组、第二段绕组,第五段绕组为原边一层绕组,第三段绕组、第四段绕组、第六段绕组为原边二层绕组,第二段绕组和第三段绕组通过过孔并联,第五段绕组和第六段绕组通过过孔并联,第一段绕组、第二段绕组和第三段绕组并联结构、第四段绕组、第五段绕组和第六段绕组并联结构依次串联;第一段绕组、第四段绕组的绕线宽度为第二段绕组、第三段绕组、第五段绕组、第六段绕组的绕线宽度2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的变流装置,其特征是,两个相邻LLC模块为LLC模块Ⅰ和LLC模块Ⅱ,类“8”字式绕线的绕线方式具体是 :

LLC模块Ⅰ的绕组从第一磁柱右上方的原边一层进线孔进入,LLC模块Ⅰ第一段绕组经过第一磁柱和第二磁柱之间的原边一层间隙,连接逆时针环绕第二磁柱的第二段绕组,LLC模块Ⅰ第二段绕组从第二磁柱左下方的原边一层过孔进入原边二层连通LLC模块Ⅰ第三段绕组,LLC模块Ⅰ第三段绕组逆时针环绕第二磁柱后达到第二磁柱左上方的原边二层过孔与LLC模块Ⅰ第二段绕组连接,实现原边一层与原边二层层间的绕组并联,将电流在原边二层汇聚,然后连接LLC模块Ⅰ第四段绕组,LLC模块Ⅰ第四段绕组通过第一磁柱和第二磁柱之间的原边二层间隙后通过第一磁柱右下方的过孔连接原边一层中顺时针绕至第一磁柱上的LLC模块Ⅰ第五段绕组,原边二层顺时针环绕在第一磁柱上的LLC模块Ⅰ第六段绕组通过第一磁柱右下方的过孔和第一磁柱左上方的过孔与LLC模块Ⅰ第五段绕组并联后从原边一层的第一磁柱上方出线孔流出;

LLC模块Ⅱ的原边线圈的绕组从第三磁柱右下方的原边一层进线孔进入,LLC模块Ⅱ第一段绕组经过第三磁柱和第四磁柱之间的原边一层间隙,连接顺时针环绕第四磁柱的LLC模块Ⅱ第二段绕组,LLC模块Ⅱ第二段绕组从第四磁柱左上方的原边一层过孔进入原边二层连通LLC模块Ⅱ第三段绕组,LLC模块Ⅱ第三段绕组顺时针环绕第四磁柱后,到达第四磁柱左下方的原边二层过孔与LLC模块Ⅱ第二段绕组连接,实现原边一层与原边二层层间的绕组并联,将电流在原边二层汇聚,然后连接LLC模块Ⅱ第四段绕组,LLC模块Ⅱ第四段绕组通过第三磁柱和第四磁柱之间的原边二层间隙后通过第三磁柱右上方的过孔连接原边一层中逆时针绕至第三磁柱上的LLC模块Ⅱ第五段绕组,原边二层逆时针环绕在第三磁柱上的LLC模块Ⅱ第六段绕组通过第三磁柱右上方的过孔和第三磁柱左下方的过孔与LLC模块Ⅱ第五段绕组并联后从原边一层的第三磁柱下方出线孔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的变流装置,其特征是,相邻LLC模块移相

180的控制模式是指两个LLC模块的谐振电流交错控制,二者相差180度相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的变流装置,其特征是,采用四层PCB板结构,底层PCB板和顶层PCB板作为副边线圈,中间两层PCB板作为原边线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的变流装置,其特征是,两个相邻LLC模块分别为LLC模块Ⅰ和LLC模块Ⅱ;LLC模块Ⅰ第一开关管和LLC模块Ⅰ第二开关管构建了LLC模块Ⅰ的半桥结构,LLC模块Ⅰ第一开关管和LLC模块Ⅰ第二开关管串联后与LLC模块Ⅰ第一谐振电容和LLC模块Ⅰ第二谐振电容并联,LLC模块Ⅰ谐振电感的一端与LLC模块Ⅰ励磁电感的一端串联,LLC模块Ⅰ谐振电感的另一端连接在LLC模块Ⅰ第一开关管和LLC模块Ⅰ第二开关管之间,LLC模块Ⅰ励磁电感的另一端连接在LLC模块Ⅰ第一谐振电容和LLC模块Ⅰ第二谐振电容之间;

LLC模块Ⅱ第一开关管和LLC模块Ⅱ第二开关管构建了LLC模块Ⅱ的半桥结构,LLC模块Ⅱ第一开关管和LLC模块Ⅱ第二开关管串联后与LLC模块Ⅱ第一谐振电容和LLC模块Ⅱ第二谐振电容并联,LLC模块Ⅱ谐振电感的一端与LLC模块Ⅱ励磁电感的一端串联,LLC模块Ⅱ谐振电感的另一端连接在LLC模块Ⅱ第一开关管和LLC模块Ⅱ第二开关管之间,LLC模块Ⅱ励磁电感的另一端连接在LLC模块Ⅱ第一谐振电容和LLC模块Ⅱ第二谐振电容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的变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相邻LLC模块移相180的控制模式是: LLC模块Ⅰ第一开关管开通周期为0‑180°,LLC模块Ⅰ第二开关管开通周期为180°‑360°, LLC模块Ⅱ第一开关管开通周期为180°‑360°,LLC模块Ⅱ第二开关管开通周期为0‑180°。

说明书 :

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的变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变流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的变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突破,隔离型变流装置在新能源技术以及分布式发电技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拓扑变换技术与新型宽禁带器件的应用技术不断进步突破,使得高效高功率密度成为电力电子装置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分布式光伏,风力等新能源发电与储能领域的应用需求,更是对效率、体积和宽增益有着严苛的要求。传统ISOP LLC拓扑,由于其较好的开关电压应力与良好的EMI特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其拓扑结构包含较多数量的变压器,阻碍了变流装置的小型高效化发展。亟需提出一种小型化的磁件集成与绕组设计方法,以提升变流装置的运行效率和功率密度。
[0003] CN211719418U公开了一种高功率密度平面变压器,应用于反激电源电路中,该平面变压器包括:长方形磁芯;四柱磁芯,与所述长方形磁芯平行,所述四柱磁芯的第一磁柱、第二磁柱、第三磁柱和第四磁柱均设置在所述四柱磁芯的同一侧并朝向所述长方形磁芯;原边绕组,设置在所述长方形磁芯、所述四柱磁芯之间;第一副边绕组,设置在所述长方形磁芯、所述原边绕组之间;第二副边绕组,设置在所述四柱磁芯、所述原边绕组之间。采用四柱磁芯,通过层叠的方式使得原边绕组设置在第一副边绕组和第二副边绕组之间,使得平面变压器不仅适用于多路输出的反激电源电路,而且提高了平面变压器的功率密度。这种串联四柱磁芯的集成方式适用于LLC拓扑,但是无法应用于ISOP LLC 拓扑。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解决传统ISOP LLC 拓扑多模块导致大体积与高损耗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的变流装置,将ISOP LLC拓扑中两组相邻的LLC模块中变压器部分进行集成,共用四柱式磁芯,并采用对称的绕组结构,适用于ISOP LLC模块数为偶数的磁件集成与绕组设计。
[0005]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的变流装置,每两个相邻LLC模块共用一个四柱式磁芯,围绕四柱式磁芯,两个LLC模块以中轴隔离对称,两个LLC模块各自形成类“8”字式绕线的绕组结构,结合相邻LLC模块移相180的控制模式实现相邻磁柱相反的磁感应方向。
[0006] 进一步优选,所述类“8”字式绕线的绕组结构是将绕组分成六段,第一段绕组、第二段绕组,第五段绕组为原边一层绕组,第三段绕组、第四段绕组、第六段绕组为原边二层绕组,第二段绕组和第三段绕组通过过孔并联,第五段绕组和第六段绕组通过过孔并联,第一段绕组、第二段绕组和第三段绕组并联结构、第四段绕组、第五段绕组和第六段绕组并联结构依次串联。
[0007] 进一步优选,第一段绕组、第四段绕组的绕线宽度为第二段绕组、第三段绕组、第五段绕组、第六段绕组的绕线宽度2倍。
[0008] 进一步优选,两个相邻LLC模块为LLC模块Ⅰ和LLC模块Ⅱ,类“8”字式绕线的绕线方式具体是 :
[0009] LLC模块Ⅰ的绕组从第一磁柱右上方的原边一层进线孔进入,LLC模块Ⅰ第一段绕组经过第一磁柱和第二磁柱之间的原边一层间隙,连接逆时针环绕第二磁柱的第二段绕组,LLC模块Ⅰ第二段绕组从第二磁柱左下方的原边一层过孔进入原边二层连通LLC模块Ⅰ第三段绕组,LLC模块Ⅰ第三段绕组逆时针环绕第二磁柱后达到第二磁柱左上方的原边二层过孔与LLC模块Ⅰ第二段绕组连接,实现原边一层与原边二层层间的绕组并联,将电流在原边二层汇聚,然后连接LLC模块Ⅰ第四段绕组,LLC模块Ⅰ第四段绕组通过第一磁柱和第二磁柱之间的原边二层间隙后通过第一磁柱右下方的过孔连接原边一层中顺时针绕至第一磁柱上的LLC模块Ⅰ第五段绕组,原边二层顺时针环绕在第一磁柱上的LLC模块Ⅰ第六段绕组通过第一磁柱右下方的过孔和第一磁柱左上方的过孔与LLC模块Ⅰ第五段绕组并联后从原边一层的第一磁柱上方出线孔流出;
[0010] LLC模块Ⅱ的原边线圈的绕组从第三磁柱右下方的原边一层进线孔进入,LLC模块Ⅱ第一段绕组经过第三磁柱和第四磁柱之间的原边一层间隙,连接顺时针环绕第四磁柱的LLC模块Ⅱ第二段绕组,LLC模块Ⅱ第二段绕组从第四磁柱左上方的原边一层过孔进入原边二层连通LLC模块Ⅱ第三段绕组,LLC模块Ⅱ第三段绕组顺时针环绕第四磁柱后,到达第四磁柱左下方的原边二层过孔与LLC模块Ⅱ第二段绕组连接,实现原边一层与原边二层层间的绕组并联,将电流在原边二层汇聚,然后连接LLC模块Ⅱ第四段绕组,LLC模块Ⅱ第四段绕组通过第三磁柱和第四磁柱之间的原边二层间隙后通过第三磁柱右上方的过孔连接原边一层中逆时针绕至第三磁柱上的LLC模块Ⅱ第五段绕组,原边二层逆时针环绕在第三磁柱上的LLC模块Ⅱ第六段绕组通过第三磁柱右上方的过孔和第三磁柱左下方的过孔与LLC模块Ⅱ第五段绕组并联后从原边一层的第三磁柱下方出线孔流出。
[0011] 进一步优选,相邻LLC模块移相180的控制模式是指两个LLC模块Ⅰ的谐振电流交错控制,二者相差180度相角。
[0012] 进一步优选,采用四层PCB板结构,底层PCB板和顶层PCB板作为副边线圈,中间两层PCB板作为原边线圈。
[0013] 进一步优选,两个相邻LLC模块分别为LLC模块Ⅰ和LLC模块Ⅱ;LLC模块Ⅰ第一开关管和LLC模块Ⅰ第二开关管构建了LLC模块Ⅰ的半桥结构,LLC模块Ⅰ第一开关管和LLC模块Ⅰ第二开关管串联后与LLC模块Ⅰ第一谐振电容和LLC模块Ⅰ第二谐振电容并联,LLC模块Ⅰ谐振电感的一端与LLC模块Ⅰ励磁电感的一端串联,LLC模块Ⅰ谐振电感的另一端连接在LLC模块Ⅰ第一开关管和LLC模块Ⅰ第二开关管之间,LLC模块Ⅰ励磁电感的另一端连接在LLC模块Ⅰ第一谐振电容和LLC模块Ⅰ第二谐振电容之间;LLC模块Ⅱ第一开关管和LLC模块Ⅱ第二开关管构建了LLC模块Ⅱ的半桥结构,LLC模块Ⅱ第一开关管和LLC模块Ⅱ第二开关管串联后与LLC模块Ⅱ第一谐振电容和LLC模块Ⅱ第二谐振电容并联,LLC模块Ⅱ谐振电感的一端与LLC模块Ⅱ励磁电感的一端串联,LLC模块Ⅱ谐振电感的另一端连接在LLC模块Ⅱ第一开关管和LLC模块Ⅱ第二开关管之间,LLC模块Ⅱ励磁电感的另一端连接在LLC模块Ⅱ第一谐振电容和LLC模块Ⅱ第二谐振电容之间。
[0014] 进一步优选,所述相邻LLC模块移相180的控制模式是: LLC模块Ⅰ第一开关管开通周期为0°‑180°,LLC模块Ⅰ第二开关管开通周期为180°‑360°, LLC模块Ⅱ第一开关管开通周期为180°‑360°,LLC模块Ⅱ第二开关管开通周期为0°‑180°。
[0015] 本发明有益效果:采用每两LLC模块变压器共用的四柱式磁芯与特定对称类“8”字式的绕线方式,利用磁力线对称相消的原理降低磁件的磁密度,降低磁损,提升效率,使上下磁平面的磁密均匀分布,磁密最大峰值有效较低为传统方案的1/2。本发明可实现电流与磁密均布,有效降低最大磁密、损耗与体积,改善变流装置的功率密度与运行效率。
[0016] 绕组通过过孔实现全绕组的串并联连接,“8”中间串联部分线宽为两边并联部分线宽的2倍,实现全绕组的串联方向电流应力一致,并且通过串并联的设置充分利用有效面积,降低绕组阻抗,降低绕组损耗。并联部分通过过孔设置形成不同层输入输出的方式,使不同层与过孔构成的多路串并联电路等效串联阻抗接近,便于电流均布,降低局部电力应力压力,避免局部过热,降低绕组损耗,提升变换器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发明以两个LLC模块,匝比n为2的ISOP LLC 为例进行优化设计的拓扑结构图。
[0018] 图2是本发明以两个LLC模块,匝比n为2的ISOP LLC 为例进行磁件集成的优化效果图。
[0019] 图3是本发明以两个LLC模块,匝比n为2的ISOP LLC为例进行原边绕线图。
[0020] 图4是本发明以两个LLC模块,匝比n为2的ISOP LLC为例进行绕线及过孔的串并联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2] 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的变流装置,每两个相邻LLC模块共用一个四柱式磁芯,围绕四柱式磁芯,两个LLC模块以中轴隔离对称,并各自形成类“8”字式绕线,结合相邻LLC模块移相180的控制模式实现相邻磁柱相反的磁感应方向。
[0023] 本实施例以两个LLC模块,匝比为2的ISOP LLC为例进行说明,采用四层PCB板结构,底层PCB板和顶层PCB板作为副边线圈,中间两层PCB板作为原边线圈,ISOP LLC具体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LLC模块Ⅰ第一开关管Q11和LLC模块Ⅰ第二开关管Q12构建了LLC模块Ⅰ的半桥结构,LLC模块Ⅰ第一开关管Q11和LLC模块Ⅰ第二开关管Q12串联后与LLC模块Ⅰ第一谐振电容C11和LLC模块Ⅰ第二谐振电容C12并联,LLC模块Ⅰ谐振电感Lr1的一端与LLC模块Ⅰ励磁电感Lm1的一端串联,LLC模块Ⅰ谐振电感Lr1的另一端连接在LLC模块Ⅰ第一开关管Q11和LLC模块Ⅰ第二开关管Q12之间,LLC模块Ⅰ励磁电感Lm1的另一端连接在LLC模块Ⅰ第一谐振电容C11和LLC模块Ⅰ第二谐振电容C12之间;LLC模块Ⅱ第一开关管Q21和LLC模块Ⅱ第二开关管Q22构建了LLC模块Ⅱ的半桥结构,LLC模块Ⅱ第一开关管Q21和LLC模块Ⅱ第二开关管Q22串联后与LLC模块Ⅱ第一谐振电容C21和LLC模块Ⅱ第二谐振电容C22并联,LLC模块Ⅱ谐振电感Lr2的一端与LLC模块Ⅱ励磁电感Lm2的一端串联,LLC模块Ⅱ谐振电感Lr2的另一端连接在LLC模块Ⅱ第一开关管Q21和LLC模块Ⅱ第二开关管Q22之间,LLC模块Ⅱ励磁电感Lm2的另一端连接在LLC模块Ⅱ第一谐振电容C21和LLC模块Ⅱ第二谐振电容C22之间;LLC模块Ⅰ励磁电感Lm1中存在LLC模块Ⅰ励磁电流im1,LLC模块Ⅱ励磁电感Lm1中存在LLC模块Ⅰ励磁电流im2,LLC模块Ⅰ的谐振电流ir1与LLC模块Ⅱ的谐振电流ir2交错控制,二者相差180度相角,从而改善EMI特性。从图1中可以看出,LLC模块Ⅰ和LLC模块Ⅱ的变压器共用同一个磁芯。图1中,Vin为输入电压,vsec1为LLC模块Ⅰ的变压器二次侧输出电压,is1为LLC模块Ⅰ的变压器二次侧输出电流,SR11,SR12 ,SR13,SR14分别为LLC模块Ⅰ的第一、二、三、四整流开关管,Co为输出稳压电容,RL为负载,vsec2为LLC模块Ⅱ的变压器二次侧输出电压,is2为LLC模块Ⅱ的变压器二次侧输出电流,SR21,SR22,SR23,SR24为LLC模块Ⅱ的第一、二、三、四整流开关管。
[0024] 本实施例所述相邻LLC模块移相180的控制模式是:假设忽略死区,LLC模块Ⅰ第一开关管 Q11开通周期为0°‑180°,LLC模块Ⅰ第二开关管Q12开通周期为180°‑360°,而LLC模块Ⅱ的对应开关管与LLC模块Ⅰ的开通周期相差180°,即LLC模块Ⅱ第一开关管Q21开通周期为180°‑360°,LLC模块Ⅱ第二开关管Q22开通周期为0°‑180°。
[0025] 图2中,本实施例通过采用四柱式共用磁芯方式可以将两个分立的磁芯组集成。四柱式共用磁芯包括第一磁柱1、第二磁柱2、第三磁柱3和第四磁柱4,第一磁柱1和第二磁柱2的上下两端通过上、下两个磁平面5连接,形成第一个磁芯组;第三磁柱3和第四磁柱4的上下两端通过上、下两个磁平面5连接,形成第二个磁芯组;第一个磁芯组和第二个磁芯组按相邻磁柱形成相反的磁感应方向的方式集成在一起, 从而在磁平面5上实现磁密均布,由磁密ϕ降低至磁密ϕ /2,可以有效减小磁件体积,降低磁芯损耗,提升效率。
[0026] 参照图3,以LLC模块Ⅰ的原边线圈进行说明具体PCB布线方式: LLC模块Ⅰ的原边线圈的绕组从第一磁柱右上方的原边一层进线孔6a进入,LLC模块Ⅰ第一段绕组7a1经过第一磁柱1和第二磁柱2之间的原边一层间隙,连接逆时针环绕第二磁柱2的第二段绕组7a2,LLC模块Ⅰ第二段绕组7a2从第二磁柱2左下方的原边一层过孔8a1进入原边二层连通LLC模块Ⅰ第三段绕组7a3,LLC模块Ⅰ第三段绕组7a3逆时针环绕第二磁柱2后达到第二磁柱2左上方的原边二层过孔8a2与LLC模块Ⅰ第二段绕组7a2连接,实现原边一层与原边二层层间的绕组并联,将电流在原边二层汇聚,然后连接LLC模块Ⅰ第四段绕组7a4,LLC模块Ⅰ第四段绕组7a4通过第一磁柱1和第二磁柱2之间的原边二层间隙后通过第一磁柱1右下方的过孔8a3连接原边一层中顺时针绕至第一磁柱1上的LLC模块Ⅰ第五段绕组7a5,原边二层顺时针环绕在第一磁柱1上的LLC模块Ⅰ第六段绕组7a6通过第一磁柱1右下方的过孔8a3和第一磁柱1左上方的过孔8a4与LLC模块Ⅰ第五段绕组7a5并联后从原边一层的第一磁柱1上方出线孔9a流出。
[0027] 对应的LLC模块Ⅱ的PCB布线方式与LLC模块Ⅰ类似,LLC模块Ⅱ的原边线圈的绕组从第三磁柱右下方的原边一层进线孔6b进入,LLC模块Ⅱ第一段绕组7b1经过第三磁柱3和第四磁柱4之间的原边一层间隙,连接顺时针环绕第四磁柱4的LLC模块Ⅱ第二段绕组7b2,LLC模块Ⅱ第二段绕组7b2从第四磁柱4左上方的原边一层过孔8b1进入原边二层连通LLC模块Ⅱ第三段绕组7b3,LLC模块Ⅱ第三段绕组7b3顺时针环绕第四磁柱4后,到达第四磁柱4左下方的原边二层过孔8b2与LLC模块Ⅱ第二段绕组7b2连接,实现原边一层与原边二层层间的绕组并联,将电流在原边二层汇聚,然后连接LLC模块Ⅱ第四段绕组7b4,LLC模块Ⅱ第四段绕组7b4通过第三磁柱3和第四磁柱4之间的原边二层间隙后通过第三磁柱3右上方的过孔8b3连接原边一层中逆时针绕至第三磁柱3上的LLC模块Ⅱ第五段绕组7b5,原边二层逆时针环绕在第三磁柱3上的LLC模块Ⅱ第六段绕组7b6通过第三磁柱3右上方的过孔8b3和第三磁柱3左下方的过孔8b4与LLC模块Ⅱ第五段绕组7b5并联后从原边一层的第三磁柱3下方出线孔9b流出。
[0028] 图4中显示为LLC模块Ⅰ的原边线圈的绕组等效阻抗电路,绕组根据过孔形成跨层串并联结构,电流方向如箭头方向所示,形成相邻磁柱感应磁场方向相反。同时,通过类“8”字式绕线方式,为保证电流在不同层均流考虑过孔的阻抗,采用并联阶段不同层进出的方式,图4中,LLC模块Ⅰ第一段绕组7a1、LLC模块Ⅰ第二段绕组7a2,LLC模块Ⅰ第五段绕组7a5为原边一层绕组,LLC模块Ⅰ第三段绕组7a3、LLC模块Ⅰ第四段绕组7a4、LLC模块Ⅰ第六段绕组7a6为原边二层绕组,LLC模块Ⅰ第二段绕组7a2和LLC模块Ⅰ第三段绕组7a3并联,LLC模块Ⅰ第五段绕组7a5和LLC模块Ⅰ第六段绕组7a6并联, LLC模块Ⅰ第一段绕组7a1、LLC模块Ⅰ第二段绕组7a2和LLC模块Ⅰ第三段绕组7a3并联结构、LLC模块Ⅰ第四段绕组7a4、LLC模块Ⅰ第五段绕组7a5和LLC模块Ⅰ第六段绕组7a6并联结构依次串联。另一方面为保证绕组具有均匀的电流应力,LLC模块Ⅰ第一段绕组7a1、LLC模块Ⅰ第四段绕组7a4的绕线宽度为LLC模块Ⅰ第二段绕组7a2、LLC模块Ⅰ第三段绕组7a3、LLC模块Ⅰ第五段绕组7a5、LLC模块Ⅰ第六段绕组7a6的绕线宽度2倍,从而构建不等宽绕线获得优化的绕组阻抗,改善变压器的绕组损耗,提升整体运行效率。LLC模块Ⅱ与LLC模块Ⅰ类似,不再赘述。
[0029]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针对具体实施例的描述较为详细,但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