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1135995.3

文献号 : CN11548725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学军杨满琴王丽张成金月萍吴婧孙琴刘云刘礼梅陈亮亮李婷婷杨琦宋标裴蓓梅雨

申请人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针灸医院)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所述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柴胡6‑10份,香附8‑10份,枳壳8‑10份,姜半夏6‑9份,焦山栀6‑10份,黄连4‑6份,吴茱萸3份,石见穿15份,瓦楞子20‑30份,苏梗10份,代赭石15份,乌贼骨20‑30份,白芍15份,茯苓20份,旋覆花10份,生甘草6份。本申请中药组合物可疏肝泄热,和胃降逆,对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食,心烦易怒,嘈杂易饥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柴胡

6‑10份,香附8‑10份,枳壳8‑10份,姜半夏6‑9份,焦山栀6‑10份,黄连4‑6份,吴茱萸3份,石见穿15份,瓦楞子20‑30份,苏梗10份,代赭石15份,乌贼骨20‑30份,白芍15份,茯苓20份,旋覆花10份,生甘草6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柴胡10份,枳壳10份,香附10份,姜半夏9份,焦山栀10份,黄连6份,吴茱萸

3份,石见穿15份,瓦楞子30份,苏梗10份,代赭石15份,乌贼骨30份,白芍15份,茯苓20份,旋覆花10份,生甘草6份。

3.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丸剂,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组合物。

4.一种权利要求3所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丸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称取规定量的柴胡、枳壳、香附、姜半夏、焦山栀、黄连、吴茱萸、石见穿、瓦楞子、代赭石、乌贼骨、白芍、茯苓、生甘草进行灭菌,干燥后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混匀;

S2.称取规定量的苏梗和旋覆花,加8倍量水煎煮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的清膏;

S3.将步骤S1的细粉与步骤S2的清膏混匀,制丸,干燥,打光,即得。

说明书 :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中药组合物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胃食管反流病(GERD)系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主要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三大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包括反流物所致的食管内及食管外的刺激症状,如烧心、反酸、非心原性胸痛、吞咽性胸痛,与反流相关的咳嗽、哮喘、咽喉炎、口腔溃疡等,部分患者无典型症状。当前数据显示,我国典型症状GERD的患病率为2.5%~7.8%。抑制胃酸分泌是目前治疗GERD的主要措施,使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PPI的出现使GERD的治疗得到了极大改善,但需要指出的是GERD病理机制包括胃食管交界处功能与结构障碍,食管清除功能障碍和上皮防御功能减弱。反流作为一种攻击因子,与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胃肠排空延迟、Hp感染等多种原因有关,抑酸并不是真正的对因治疗。并非所有GERD患者均能从PPI的治疗中获益,部分患者经PPI治疗后症状仍无改善或停药后导致病情反复。另外,长期抑酸治疗可能导致其他不良后果,如肠道感染几率增加,微量元素吸收障碍,胃肠道恶性肿瘤、慢性肾脏病、心肌梗死、认知功能障碍、骨折等的发生。
[0003] 胃食管反流病难点在于如何控制气体或胆汁等非酸反流,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抑酸治疗症状缓解率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抑酸治疗效果差,长期抑酸治疗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症状重叠时无明确的综合治疗手段,抑酸停药后导致病情反复。现代医学在这些方面并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而中医药却可以发挥其作用。如可以通过降气和胃来抑制胃气上逆;通过疏利肝胆来缓解胆汁反流引起的症状;通过健脾和胃来改善脾胃功能,促进胃排空等。中医因其辨证与辨病结合,整体与局部兼治,可以弥补现代医学对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症状重叠等治疗方案的不足,减少长期服用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0005] 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6]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柴胡6‑10份,香附8‑10份,枳壳8‑10份,姜半夏6‑9份,焦山栀6‑10份,黄连4‑6份,吴茱萸3份,石见穿15份,瓦楞子20‑30份,苏梗10份,代赭石15份,乌贼骨20‑30份,白芍15份,茯苓20份,旋覆花10份,生甘草6份。
[0007] 进一步的,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柴胡10份,枳壳10份,香附10份,姜半夏9份,焦山栀10份,黄连6份,吴茱萸3份,石见穿15份,瓦楞子30份,苏梗10份,代赭石15份,乌贼骨30份,白芍15份,茯苓20份,旋覆花10份,生甘草6份。
[0008] 本病病机特点:一为逆,二为热,三为郁。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胃食管反流病基本病机,肝胆失于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肺失宣肃、胃气上逆,上犯食管,形成本病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为胃食管反流病发病基础,土虚木乘或木郁土壅,致木气恣横无制,肝木乘克脾土,胆木逆克胃土,导致肝胃、肝脾或胆胃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酸,肝胆邪热犯及脾胃,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以致胃气挟火热上逆;肝火上炎侮肺,克伐肺金,消灼津液,肺失肃降而咳逆上气,气机不利,痰气郁阻胸膈;病程日久,气病及血,则因虚致瘀或气滞血瘀。本病病理因素有虚实两端:属实的病理因素:痰、热、湿、郁、气、瘀;属虚者责之于脾。
[0009] 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可单独出现,但常与胃痛兼见,此外亦有寒热之分,但以热证多见。本证系由肝郁化热,热犯肺胃,肺胃气逆所致。
[0010]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认为本病证多属于热。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吞酸》曰,“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说明吞酸与肺气有关。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吞酸》曰,“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说明与肝气有关。方中柴胡苦辛而入肝胆,功擅条达肝气而疏郁结,香附味辛入肝、脾、三焦经,长于疏肝行气止痛,且能理气宽中,二者合为君药;配以苦寒之黄连,一则尤善清胃热,二则可泻心火,寓“实则泻其子”之意,再与辛热之吴茱萸相伍,亦可入肝经而清肝火;二药配伍,共奏清泻肝火、和胃降逆之功,共为臣药。旋覆花、代赭石,性主降,善于降肺胃之气,共奏和胃降逆止呕之功。姜半夏降逆和胃,瓦楞子、乌贼骨制酸止痛,枳壳行气止痛以疏理肝脾,焦山栀泄热疏肝,石见穿清热利湿止痛,苏梗理气宽中止痛,茯苓利水渗湿健脾,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柴胡相伍,养肝之体,利肝之用,俱为佐药。
甘草调和药性,与白芍相合,则增缓急止痛之功,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泄热,和胃降逆之功。
[0011]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丸剂,包括上述中药组合物。
[0012] 一种上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丸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3] S1.称取规定量的柴胡、枳壳、香附、姜半夏、焦山栀、黄连、吴茱萸、石见穿、瓦楞子、代赭石、乌贼骨、白芍、茯苓、生甘草进行灭菌,干燥后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混匀;
[0014] S2.称取规定量的苏梗和旋覆花,加8倍量水煎煮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的清膏;
[0015] S3.将步骤S1的细粉与步骤S2的清膏混匀,制丸,干燥,打光,即得。
[0016] 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 本申请中药组合物可疏肝泄热,和胃降逆,对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食,心烦易怒,嘈杂易饥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本发明病例1治疗前的胃镜图;
[0019] 图2是本发明病例1治疗后的胃镜图;
[0020] 图3是本发明病例2治疗前的胃镜图;
[0021] 图4是本发明病例2治疗后的胃镜图;
[0022] 图5是本发明病例3治疗前的胃镜图;
[0023] 图6是本发明病例3治疗后的胃镜图;
[0024] 图7是本发明病例4治疗前的胃镜图;
[0025] 图8是本发明病例4治疗后的胃镜图;
[0026] 图9是本发明病例5治疗前的胃镜图;
[0027] 图10是本发明病例5治疗后的胃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以下结合和实施例对本专利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0029]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制剂的丸剂(疏肝和胃丸),包括以下步骤:
[0030] 将柴胡、枳壳、香附、姜半夏、焦山栀、黄连、吴茱萸、石见穿、瓦楞子、代赭石、乌贼骨、白芍、茯苓、生甘草在115℃、30分钟湿热灭菌,80℃干燥,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混匀。将苏梗、旋覆花加8倍量水煎煮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10‑1.15(20℃)的清膏,与上述细粉混匀,制丸,干燥,打光,即得。
[0031] 本申请收集了2022‑01‑01‑2022‑06‑30期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科住院及门诊患者中接受疏肝和胃丸治疗的的患者210人,总有效率为95%。
[0032] 纳入标准:
[0033] 西医诊断标准:
[0034] 符合《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临床上如患者有典型的烧心和反酸症状,可初步诊断为GERD;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有RE和BE表现,本病诊断可成立;对于拟诊GERD的患者或有怀疑反流相关的食管外症状的患者,可采用PPI试验性治疗,如有明显效果,本病诊断一般可成立。对于症状不典型者,常需结合内镜检查、食管pH阻抗监测和PPI试验性治疗综合分析进行诊断。
[0035]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咽喉不适、口苦、嗳气、反胃等症状。
[0036] 肝胃郁热证诊断标准:
[0037] 主症:①烧心;②反酸。
[0038] 次症:①胸骨后灼痛;②胃脘灼痛;③脘腹胀满;④嗳气或反食;⑤易怒;⑥易饥。舌脉:①舌红,苔黄;②脉弦。
[0039] 以上主症2项,加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证候。
[0040] 有效标准:
[0041] 1、胃镜下炎症判定标准
[0042] 治疗前后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情况:按1994年美国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大会制订的《洛杉矶分类(LA分类)法》。痊愈:内镜下食管黏膜正常。显效:食管黏膜表现改善2级。有效:食管黏膜表现改善1级。无效:食管黏膜表现未改善。
[0043] 2、反流性疾病问卷(RDQ)
[0044] RDQ是目前国际上最受公认和应用最为广泛的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专用量表,症状频率及症状程度计分最高40分,以RDQ积分≥12分拟诊断为GERD。
[0045] RDQ计分标准:(1)依症状发作频率计分:按照烧心、反食、非心源性胸痛、反酸四种症状每周发生频率,依“从未有过”、“1周<1d”、“1周1d”、“1周2‑3d”、“1周4‑5d”、“几乎每天”分别记0、1、2、3、4、5分,最高可得20分;(2)依症状发作程度计分:按照上诉四种症状发生程度,“从未有过”记0分;“症状不明显,在医生提醒下发现”记1分;“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偶尔服药”记3分;“症状非常明显,影响日常生活,需长期服药治疗”记5分;“症状介于1分和3分之间”记2分;“症状介于3分和5分之间”记4分。
[0046] 3、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0047] 主要症状分级记录:0级:没有症状,积0分。Ⅰ级: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积1分。Ⅱ级:症状中等,部分影响日常生活,积2分。Ⅲ级: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难以坚持工作,积3分。
[0048] 评价标准:
[0049] ①临床痊愈:原有症状消失。
[0050] ②显效:原有症状改善2级者。
[0051] ③有效:原有症状改善1级者。
[0052] ④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
[0053] 4、生存质量评价标准
[0054] 《SF‑36健康量表》是最常用的普适性测量工具,适用于评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和临床干预效果。
[0055] 临床典型病例
[0056] 病例1
[0057] 范某某,女,入院时间:2022‑07‑06出院时间:2022‑07‑15。
[0058] 入院症状:胸骨后不适、反酸烧心明显、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食、心烦易怒、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脉弦。
[0059] 中医诊断:吐酸(肝胃郁热证)。
[0060] 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0061] 治疗方案:中药以“疏肝泄热,和胃降逆”为大法,予“疏肝和胃丸”方治疗,方药如下:
[0062]
[0063] 用法:每日一剂,温开水冲服。
[0064] 治疗后情况:患者胃不痛,反酸烧心症状基本消失,不嗳气,情志舒畅。
[0065] 疗效评价指标:
[0066] ①胃镜检查:入院时院内胃镜:食管炎(B级);胆汁反流。如图1所示,治疗前:食管下端黏膜粗糙,齿状线上方12点、3点方向各见一条状糜烂,长径>5mm;胃黏液湖黄浑。
[0067] 治疗后随访复查胃镜:食管炎(A级)。如图2所示,治疗后:食管下端黏膜粗糙,齿状线上方12点方向可见一条状糜烂,长径<5mm;胃黏液湖未见异常。
[0068] ②反流性疾病问卷:入院时18分。治疗后6分。
[0069] ③症状疗效评定标准:显效。
[0070] ④生存质量评价标准:治疗后《SF‑36健康量表》评分较入院时升高。
[0071] 病例2
[0072] 彭某某,男,入院时间:2022‑07‑11出院时间:2022‑07‑20
[0073] 入院症状:反酸烧心,胃痛,上腹部胀满,嘈杂易饥,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0074] 中医诊断:吐酸(肝胃郁热证)
[0075] 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0076] 治疗方案:中药以“疏肝泄热,和胃降逆”为大法,予“疏肝和胃丸”方治疗,方药如下:
[0077]
[0078]
[0079] 用法:每日一剂,温开水冲服。
[0080] 治疗后情况:患者先反酸烧心症状明显缓解,胃不胀痛,口不干苦。
[0081] 疗效评价指标:
[0082] ①胃镜检查:入院时院内胃镜:反流性食管炎。如图3所示,治疗前:食管下端黏膜粗糙,齿状线不清晰,周围充血水肿明显伴糜烂。
[0083] 治疗后随访复查胃镜:末端食管炎。如图4所示,治疗后:食管下端黏膜稍粗糙,齿状线尚清晰,血管纹理欠清晰。
[0084] ②反流性疾病问卷:入院时14分。治疗后5分。
[0085] ③症状疗效评定标准:显效。
[0086] ④生存质量评价标准:治疗后《SF‑36健康量表》评分较入院时升高。
[0087] 病例3
[0088] 齐某某,女,入院时间:2022‑06‑28出院时间:2022‑07‑05
[0089] 入院症状:胸骨后疼痛不适,反酸时作,上腹部堵胀,进食后加重,食欲不振,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0090] 中医诊断:吐酸(肝胃郁热证)。
[0091] 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0092] 治疗方案:中药以“疏肝泄热,和胃降逆”为大法,予“疏肝和胃丸”方治疗,方药如下:
[0093]
[0094] 用法:每日一剂,温开水冲服。
[0095] 治疗后情况:胸骨后不适基本消失,不反酸,上腹部堵闷,明显减轻,食欲好转。
[0096] 疗效评价指标:
[0097] ①胃镜检查:入院时院内胃镜:食管炎(B级)。如图5所示,治疗前:食管中下段黏膜粗糙,齿状线上方3点、5点方向各见一条状糜烂,长径>5mm,血管纹理欠清晰。
[0098] 治疗后随访复查胃镜:正常食管。如图6所示,治疗后:食管黏膜光滑,齿状线清晰,血管纹理清晰。
[0099] ②反流性疾病问卷:入院时16分。治疗后3分。
[0100] ③症状疗效评定标准:痊愈。
[0101] ④生存质量评价标准:治疗后《SF‑36健康量表》评分较入院时升高。
[0102] 病例4
[0103] 张某,男,入院时间:2022‑06‑30出院时间:2022‑07‑12
[0104] 入院症状:反酸烧心伴胸骨后不适,胃胀痛,嗳气吐酸,舌红,苔黄,脉弦。
[0105] 中医诊断:吐酸(肝胃郁热证)。
[0106] 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0107] 治疗方案:中药以“疏肝泄热,和胃降逆”为大法,予“疏肝和胃丸”方治疗,方药如下:
[0108]
[0109] 用法:每日一剂,温开水冲服。
[0110] 治疗后情况:反酸烧心减轻,胃不胀不痛,偶嗳气,不吐酸。
[0111] 疗效评价指标:
[0112] ①胃镜检查:入院时院内胃镜:食管炎。如图7所示,治疗前:食管中下段黏膜粗糙,血管纹理不清。
[0113] 治疗后随访复查胃镜:正常食管。如图8所示,治疗后:食管黏膜光滑,血管纹理清晰。
[0114] ②反流性疾病问卷:入院时13分。治疗后7分。
[0115] ③症状疗效评定标准:显效。
[0116] ④生存质量评价标准:治疗后《SF‑36健康量表》评分较入院时升高。
[0117] 病例5
[0118] 唐某某,女,入院时间:2022‑07‑11出院时间:2022‑07‑21
[0119] 入院症状:反酸烧心,胃嘈杂,脘腹胀痛,口苦咽干,心烦失眠,情绪低落,舌红,苔黄,脉弦。
[0120] 中医诊断:吐酸(肝胃郁热证)。
[0121] 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0122] 治疗方案:中药以“疏肝泄热,和胃降逆”为大法,予“疏肝和胃丸”方治疗,方药如下:
[0123]
[0124] 用法:每日一剂,温开水冲服。
[0125] 治疗后情况:胀痛明显减轻,不反酸,不烧心,夜寐安,情志开朗,口不干苦。疗效评价指标:
[0126] ①胃镜检查:入院时院内胃镜:胆汁反流性胃炎。如图9所示,治疗前:胃黏液湖黄浑。
[0127] 治疗后随访复查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如图10所示,治疗后:胃黏液湖未见异常。
[0128] ②反流性疾病问卷:入院时14分。治疗后5分。
[0129] ③症状疗效评定标准:显效。
[0130] ④生存质量评价标准:治疗后《SF‑36健康量表》评分较入院时升高。
[0131]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