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涂料喷涂装置及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1129249.3

文献号 : CN11550165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蒋学文倪子丹丁旭东吴茹江

申请人 : 墙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旨在解决粉末喷涂系统中对于杂质废料的回收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水箱,所述水箱内部中层位置通过阻水模块将水箱上下阻隔,阻水模块的上层为清水腔,下层为沉淀腔;所述清水腔的一侧设置连通的延伸箱,延伸箱的底部设置朝向清水腔一侧向下倾斜的倾斜底面,延伸箱远离清水腔的一侧开设出水口。本发明可对粉末喷涂设备所产生的喷涂废料进行回收,并且便于对沉淀渣和废水的杂质分离。

权利要求 :

1.一种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包括水箱(1),所述水箱(1)内部中层位置通过阻水模块(2)将水箱(1)上下阻隔,阻水模块(2)的上层为清水腔(4),下层为沉淀腔(3);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腔(4)的一侧设置连通的延伸箱(6),延伸箱(6)的底部设置朝向清水腔(4)一侧向下倾斜的倾斜底面(7),延伸箱(6)远离清水腔(4)的一侧开设出水口(9);

所述沉淀腔(3)的底部设置若干锥形槽(10),所述锥形槽(10)的底部连接有排渣管(11),各排渣管(11)的下端均与排渣总管(12)连接,通过排渣总管(12)用于将絮状的喷涂漆渣收集汇聚;

所述排渣管(11)内设置活塞(13),所述活塞(13)通过升降杆(14)上下驱动,活塞(13)行程的最上端可至锥形槽(10)内,行程的最下端伸入至排渣管(11)的中下部;所述活塞(13)可将汇聚于排渣管(11)及排渣管(11)上端附近的漆渣向下推送至排渣总管(12);

所述排渣管(1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延伸管(16),所述延伸管(16)与排渣管(11)同轴设置,并伸入锥形槽(10)内;所述延伸管(16)的下端外侧开设漏渣口(17);所述漏渣口(17)的下端边沿延伸至锥形槽(10)内壁处;所述活塞(13)可伸入延伸管(16)内,并移动至漏渣口(17)的上侧位置;

所述延伸管(16)的外周对应于漏渣口(17)的位置设置有汇渣装置,所述汇渣装置包括上导轮(19)、下导轮(18)、侧导轮(20)和环形的汇流带(21),所述上导轮(19)转动连接于延伸管(16)的上端位置,下导轮(18)转动连接于漏渣口(17)内侧,侧导轮(20)转动连接于延伸管(16)的外侧位置,汇流带(21)则环绕上导轮(19)、下导轮(18)、侧导轮(20),形成皮带连接结构;所述汇流带(21)用于在环绕运动过程中,带动汇流带(21)表面附近的絮状渣流动;所述活塞(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导杆(22),所述导杆(22)向上伸入延伸管(16)内,导杆(22)与延伸管(16)内侧位置的汇流带(21)之间通过连接块(23)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底面(7)上设置若干倾斜的挡水片(8),所述挡水片(8)的下端固定于倾斜底面(7),上端朝向清水腔(4)的一侧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腔(4)的另一侧设置有螺旋推水器(5),所述螺旋推水器(5)用于朝向延伸箱(6)一侧推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带(21)朝外的一侧设置有拨渣片(26),所述拨渣片(26)均匀分布在汇流带(21)上,并用于带动汇流带(21)外周的沉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拨渣片(26)一端向外侧延伸悬空,另一端与汇流带(21)之间铰接连接;所述拨渣片(26)上固定有铰接端(261),汇流带(21)上固定有铰接座(262),铰接座(262)与铰接端(261)之间相互铰接;所述铰接端(261)的外周固定连接有活动挡块(263),所述铰接座(262)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挡块(264),所述固定挡块(264)与活动挡块(263)相互适配,用于限制拨渣片(26)向上摆动的角度;所述外侧的汇流带(21)在向下侧环绕运动过程中,拨渣片(26)受到水流阻力打开,并通过固定挡块(264)与活动挡块(263)抵压限位;外侧的汇流带(21)在向上侧环绕运动过程中,拨渣片(26)受到水流阻力向汇流带(21)合拢。

6.一种粉末涂料喷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通过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可对喷涂产生的粉末涂料残渣进行回收。

说明书 :

粉末涂料喷涂装置及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粉末喷涂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还涉及一种具有该收集系统的粉末涂料喷涂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部分铝合金板材件,由于其需要暴露在户外环境当中,且对于其表面性状的稳定性,以及整体的使用寿命具有较长的要求;板材作为其外壳材料,使用年限通常伴随整体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为了提高铝合金板材件的性能,通常采用在外层进行粉末喷涂的方式,在外层形成一层喷涂保护层,以提升铝合金件的表面性能。
[0003] 粉末喷涂是用喷粉设备(静电喷塑机)把粉末涂料喷涂到工件的表面,在静电作用下,粉末会均匀的吸附于工件表面,形成粉状的涂层;粉状涂层经过高温烘烤流平固化,变成效果各异(粉末涂料的不同种类效果)的最终涂层。粉末喷涂的喷涂效果在机械强度、附着力、耐腐蚀、耐老化等方面优于喷漆工艺,通过该加工工艺在铝合金表面加工,进而可提高铝合金表面性能和使用寿命。
[0004] 在粉末喷涂过程中,粉末状的颗粒通过喷塑机喷出,在工件表面形成类似于雾化状的包覆,但是仅有一小部分的量附着在工件产品表面,绝大部分的粉末颗粒无法被吸附,加工被排入到清洁水当中,成为废料。相对先进的处理工艺当中,通过采用过滤收集的方式可将废水中的喷涂沉淀渣收集,而后可将沉淀渣进行回收处理。回收得到沉淀渣当中掺杂大量水,通过进行挤压出水以及烘干的方式,可得到沉淀渣,实现粉末渣的残留价值回收。
[0005] 但是,在对粉末喷涂的颗粒渣进行过滤回收时,由于粉末颗粒的粒径较小,很难通过过滤的方式进行分离。若采用较大过滤孔的过滤材料进行处理,很大一部分颗粒渣可能漏出,无法起到正常的过滤效果。若采用跟细密的过滤材料,虽然能够阻挡颗粒渣,但是由于过滤孔较小,对于废水过滤处理的效率较低,而且颗粒渣容易堵塞过滤孔,导致过滤材料堵塞的情况,影响过滤正常进行。
[0006] 为了应对上述问题,目前较为常用的方式是,采用过滤孔径小的过滤材料,并采用定时反洗的方式对过滤材料进行疏通,避免颗粒渣将过滤材料完全堵塞;通过该种方式虽然能够勉强进行颗粒渣的分离,但是分离效率还是较低。
[0007]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可对粉末喷涂设备所产生的喷涂废料进行回收,并且便于对沉淀渣和废水的杂质分离。
[0009]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包括水箱,所述水箱内部中层位置通过阻水模块将水箱上下阻隔,阻水模块的上层为清水腔,下层为沉淀腔;所述清水腔的一侧设置连通的延伸箱,延伸箱的底部设置朝向清水腔一侧向下倾斜的倾斜底面,延伸箱远离清水腔的一侧开设出水口。
[0010]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倾斜底面上设置若干倾斜的挡水片,所述挡水片的下端固定于倾斜底面,上端朝向清水腔的一侧倾斜。
[0011]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水腔的另一侧设置有螺旋推水器,所述螺旋推水器用于朝向延伸箱一侧推水。
[0012]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箱的外侧设置有进水箱,所述进水箱的底部与水箱内的沉淀腔连通。
[0013]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沉淀腔的底部设置若干锥形槽,所述锥形槽的底部连接有排渣管,各排渣管的下端均与排渣总管连接,通过排渣总管用于将絮状的喷涂漆渣收集汇聚。
[0014]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渣管内设置活塞,所述活塞通过升降杆上下驱动,活塞行程的最上端可至锥形槽内,行程的最下端伸入至排渣管的中下部;所述活塞可将汇聚于排渣管及排渣管上端附近的漆渣向下推送至排渣总管。
[0015]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渣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延伸管,所述延伸管与排渣管同轴设置,并伸入锥形槽内;所述延伸管的下端外侧开设漏渣口;所述漏渣口的下端边沿延伸至锥形槽内壁处;所述活塞可伸入延伸管内,并移动至漏渣口的上侧位置。
[0016]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延伸管的外周对应于漏渣口的位置设置有汇渣装置,所述汇渣装置包括上导轮、下导轮、侧导轮和环形的汇流带,所述上导轮转动连接于延伸管的上端位置,下导轮转动连接于漏渣口内侧,侧导轮转动连接与延伸管的外侧位置,汇流带则环绕上导轮、下导轮、侧导轮,形成皮带连接结构;所述汇流带用于在环绕运动过程中,带动汇流带表面附近的絮状渣流动。
[0017]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塞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导杆,所述导杆向上伸入延伸管内,导杆与延伸管内侧位置的汇流带之间通过连接块固定连接。
[0018]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汇流带朝外的一侧设置有拨渣片,所述拨渣片均匀分布在汇流带上,并用于带动汇流带外周的沉淀。
[0019]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拨渣片一端向外侧延伸悬空,另一端与汇流带之间铰接连接;所述拨渣片上固定有铰接端,汇流带上固定有铰接座,铰接座与铰接端之间相互铰接。
[0020]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铰接端的外周固定连接有活动挡块,所述铰接座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挡块,所述固定挡块与活动挡块相互适配,用于限制拨渣片向上摆动的角度;所述外侧的汇流带在向下侧环绕运动过程中,拨渣片受到水流阻力打开,并通过固定挡块与活动挡块抵压限位;外侧的汇流带在向上侧环绕运动过程中,拨渣片受到水流阻力向汇流带合拢。
[0021]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汇流带绕过侧导轮和下导轮之间的位置形成倾斜段,所述倾斜段与锥形槽的侧壁之间形成间隙,汇流带旋转过程中,用于带动所述间隙内的沉淀进入漏渣口内。
[0022]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间隙朝向漏渣口方向逐渐缩小。
[0023]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侧导轮相对延伸管的距离可调节,所述侧导轮下侧的倾斜段与锥形槽底部的间隙可调节。
[0024]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侧导轮与延伸管之间通过伸缩杆连接,伸缩杆的固定端固定于延伸管的外部,活动端对侧导轮旋转支撑。
[0025]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导轮转动连接于调节座,所述调节座的下侧与延伸管之间通过弹簧弹性支撑;所述调节座的下侧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延伸管的上端面上开设与滑杆滑动适配的伸缩孔,所述滑杆的下端插入伸缩孔内开设形成上下滑动连接结构。
[0026]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粉末涂料喷涂装置,包括上述的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通过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可对喷涂产生的粉末涂料残渣进行回收。
[0027]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8] 通过采用阻水模块,经过阻水模块的阻隔,可将絮状的沉淀物限制在下层当中,相对清洁的水则可向上流通,进入到上层,而后可将上层的清水收集,使下层当中的沉淀物得以聚集,无需采用过滤的情况,可避免对过滤器的堵塞,提高处理效率。
[0029] 通过在水箱上层设置推水器和延伸箱,可将水箱上侧的清水,推送至延伸箱的倾斜底面,通过倾斜底面可对清水中的杂质进行进一步阻隔,起到杂质的进一步分离效果。
[0030] 通过采用锥形槽的底部位置连接排渣管,并且在排渣管的上端连接延伸管,在锥形槽的底部形成回流的结构。并且在排渣管当中设置活塞,通过活塞的升降动作,可对排渣管当中的形成泵送状态,结合汇流装置,能够提高对排渣管当中的输送动力,利于对沉淀渣的排渣效果。

附图说明

[0031] 图1为本发明一种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2为本发明中的汇流装置与延伸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3为本发明中的汇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0034] 图4为本发明中的拨渣片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5为本发明中的汇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0036] 附图标记:1、水箱;101、进水箱;2、阻水模块;3、沉淀腔;4、清水腔;5、螺旋推水器;6、延伸箱;7、倾斜底面;8、挡水片;9、出水口;10、锥形槽;11、排渣管;12、排渣总管;13、活塞;14、升降杆;15、支撑套;16、延伸管;17、漏渣口;18、下导轮;19、上导轮;20、侧导轮;21、汇流带;22、导杆;23、连接块;24、倾斜段;25、间隙;26、拨渣片;261、铰接端;262、铰接座;
263、活动挡块;264、固定挡块;27、伸缩杆;28、伸缩孔;29、滑杆;30、弹簧;31、调节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8]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通过该收集系统可对喷涂的废料进行收集,进而实现对废料的回收,一方面可大大降低废水的污染,另一方面回收的废料可进行二次加工,对废物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0039] 通过在废料的固液混合物当中添加絮凝剂,可将喷涂粉末颗粒絮凝,而后通过分层阻隔,将絮凝后的沉淀聚集,在下层底部形成喷涂粉末颗粒的汇聚,可实现对废料集中收集。收集后的粉末废料再加热带烘干装置内烘干,即可得到回收收集的喷涂粉末颗粒。后续根据所需的产品进行加工,可实现对喷涂粉末颗粒的回收利用。
[0040] 该收集系统包括水箱1,以水箱1为载体,在水箱1内安装两至三层阻水模块2,阻水模块2采用蜂窝状的聚酯材料,或者斜板状结构;通过阻水模块2可在水箱1中间形成分隔。阻水模块2的上层为清水腔4,下层为沉淀腔3。进水时,废水直接被通入到下层当中,经过阻水模块2的阻隔,可将絮状的沉淀物限制在下层当中,相对清洁的水则可向上流通,进入到上层,而后可将上层的清水收集,使下层当中的沉淀物得以聚集。
[0041] 如图1所示,在清水腔4的一侧设置延伸箱6,延伸箱6与水箱1的清水腔4连通,上层清水腔4当中的清水可流至延伸箱6内。延伸箱6的底部设置呈倾斜底面7,倾斜底面7朝向清水腔4一侧向下倾斜,如图1的状态。在延伸箱6远离清水腔4的一侧开设出水口9,流经延伸箱6的水可从该出水口9流出,得到相对清洁的中水,其中含有的喷涂粉末杂质较少,可经过简单的后续处理可进行再次利用。
[0042] 为了在清水腔4上层形成稳定的水流,可在清水腔4与延伸箱6对应的的另一侧位置安装螺旋推水器5。电机带动螺旋推水器5动作,螺旋推水器5推动水流朝向延伸箱6一侧推水,形成朝向清水腔4的水流。
[0043] 在延伸箱6内,倾斜底面7会对其中夹杂的沉淀杂质进行阻挡,降低延伸箱6内靠近倾斜底面7的水流和颗粒杂质,起到进一步的清洁效果。可在倾斜底面7上设置若干倾斜的挡水片8,挡水片8的下端固定于倾斜底面7,上端朝向清水腔4的一侧倾斜,可在倾斜底面7的表面位置形成更大的阻隔效果,对可能混入的杂质进行限制,使其阻隔在倾斜底面7位置,得到更加清洁的回收水。
[0044] 在水箱1的外侧安装有进水箱101,进水箱101的底部与水箱1内的沉淀腔3连通,从进水箱101当中输入的废水可被排入到沉淀腔3当中。并且水箱1与进水箱101之间通用侧壁,减少了两者之间的管路,可通过进水箱101底部的倾斜面将水直接倾斜导入到水箱1当中,进而实现向水箱1内的进水。
[0045] 为了利于絮状沉淀杂质在底部聚集,可在沉淀腔3的底部设置呈锥形槽10,锥形槽10根据底部的面积设置有多个,并且呈均匀的状态分布。在锥形槽10的底部连接有排渣管
11,各排渣管11的下端均与排渣总管12连接,通过排渣总管12可将锥形槽10底部的絮状的喷涂漆渣收集汇聚,经过排渣总管12可将杂质集中排出。
[0046] 进一步地,可在排渣管11的内部安装活塞13,活塞13通过升降杆14上下驱动,活塞13的下部连接升降杆14,升降杆14向下贯穿排渣总管12,并在连接处筒密封的支撑套15支撑导向,并实现滑动密封,升降杆14的底部位置与动力端连接实现升降动力输入。
[0047] 活塞13在升降过程中具有上下的活动行程,行程的最上端可至锥形槽10内,行程的最下端伸入至排渣管11的中下部。通过活塞13不断上浆调节,可将排渣管11上端位置的沉淀渣向下泵送,进而可实现对沉淀渣的泵送。当活塞13向上移动后,可将排渣管11打开,聚集的絮状沉淀渣将下流进入到排渣管11内,而后在通过活塞13下降,可将沉淀渣向下压入泵送,将排渣管11内的杂质排入到排渣总管12当中,利于汇聚的沉淀渣排出,通入排渣总管12当中,可将汇聚的沉淀渣排出。
[0048] 在排渣管1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延伸管16,延伸管16与排渣管11同轴设置,且管径一致,排渣管11将向上伸入到锥形槽10内,形成排渣管11的向上延伸状结构。在延伸管16的下端外侧位置开设若干漏渣口17,一般漏渣口17可对称开设两个,或者呈圆周分布开设三到四个。漏渣口17呈上下走向的长条状结构,贯穿延伸管16的内外壁,下端边沿延伸至锥形槽10内壁处,使得从锥形槽10侧壁下滑的杂质可直接顺着漏渣口17进入到排渣管11当中。
[0049] 活塞13在向上移动过程中,可伸入到延伸管16内,并移动至漏渣口17的上侧位置,沿着管可形成对活塞13的导向作用。并且在活塞13进入到延伸管16的上段位置后,在漏渣口17的位置将形成向内的吸力,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在锥形槽10底部位置的衬垫渣汇聚的作用。
[0050] 进一步地,可在延伸管16的外周对应于漏渣口17的位置安装汇渣装置,通过汇渣装置可在漏渣口17形成向下的汇流作用,利于将沉淀腔3内的絮状杂质向下汇聚,进而汇流到排渣管11当中,增加沉淀物的排放效率。
[0051] 如图2所示,汇流装置具有若干组,且与排渣管11外周的漏渣口17相互对应。具体地,该汇渣装置包括上导轮19、下导轮18、侧导轮20和环形的汇流带21,上导轮19转动安装在延伸管16的上端位置,下导轮18转动安装在漏渣口17内侧,侧导轮20转动连接与延伸管16的外侧位置,三个导轮形成三点状支撑结构。汇流带21则环绕上导轮19、下导轮18、侧导轮20,形成皮带连接结构,安装后汇流带21形成类三角形的分布结构,当汇流带21在环绕运动过程中,带动汇流带21表面附近的絮状渣流动,进而可促进水流以及沉淀渣可向锥形槽
10的底部中央聚集,方便沉淀渣进入到漏渣口17内。
[0052] 该汇渣装置可采用单独的电机驱动,也可采用与活塞13联动的方式驱动,进而实现对汇渣装置外的汇流带21驱动。例如以电机驱动时,电机输出轴与其中一个导轮之间连接,通过电机可带动汇流到旋转动作,延伸管16外周位置的汇流带21向下方向移动,进而可带动汇流带21对锥形槽10内的水流形成向下的推送促进作用,进而加剧沉淀渣汇聚。
[0053] 如图3所示,为了增加汇流带21对水流的推送效果,可在汇流带21朝外的一侧设置拨渣片26,拨渣片26均匀分布在汇流带21上,形成环绕的桨叶状结构,在汇流带21运行过程中,可加剧带动汇流带21外周的水流向中间位置聚集,进而促进对沉淀渣的汇聚作用。
[0054] 汇渣装置也可与活塞13之间联动配合,具体如图2所示,在活塞13的上端位置固定连接有导杆22,导杆22向上伸入延伸管16内,在导杆22与延伸管16内侧位置的汇流带21之间通过连接块23连接固定。在活塞13升降调节过程中,可通过连接块23带动连接处的回流带升降动作,进而带动整个汇流带21环形动作。
[0055] 当活塞13向上移动过程中,活塞13上端的导杆22将带动汇流带21转动,伸出至延伸管16外周位置的汇流带21将向下侧运动,此时,汇流带21将带动附近的沉淀物汇聚到漏渣口17附近;活塞13继续上下移动,进入到延伸管16内,并移动至漏渣口17的上侧,此时排渣管11的开口将打开,漏渣口17内的杂质将可向排渣管11向下流动,进入到排渣管11当中;而后活塞13将向下移动,进入到排渣管11内,通过活塞13在排渣管11内形成泵压的形式,将沉淀渣挤压到排渣总管12内,实现沉淀渣辅助排放的作用。
[0056] 进一步地,可对汇流带21外周的拨渣片26进行重新设计,也提高拨渣的效果,避免汇流带21反转过程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具体地,该拨渣片26一端向外侧延伸悬空,另一端与汇流带21之间铰接连接,两者之间形成可摆动的铰接状态,当汇流带21正向环绕过程中,拨渣片26将打开,而后通过可对汇流带21附近的沉淀渣向下拨动。当汇流带21反转过程中,汇流带21在延伸管16外的位置将向上移动,此时拨渣片26将向汇流带21方向合拢,减少与外界环境的接触效率,减少对水流以及沉淀渣的拨动。
[0057] 如图4所示,在拨渣片26上固定有铰接端261,汇流带21上固定有铰接座262,铰接座262与铰接端261之间相互铰接,两者之间形成可摆动调节的结构。并在铰接端261的外周固定连接有活动挡块263,活动挡板可跟随铰接端261的摆动旋转摆位;在铰接座262的对应位置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挡块264,固定挡块264与活动挡块263相互适配,通过旋转过程中固定挡块264与活动挡块263的抵压阻挡限位,可限制拨渣片26向上摆动的角度。
[0058] 外侧的汇流带21在向下侧环绕运动过程中,拨渣片26受到水流阻力打开,并通过固定挡块264与活动挡块263抵压限位;外侧的汇流带21在向上侧环绕运动过程中,拨渣片26受到水流阻力向汇流带21合拢。如图4的位置即为拨渣片26的最大打开角度,向下摆动则可实现收拢。
[0059] 如图2所示,汇流带21绕过侧导轮20和下导轮18之间的位置形成倾斜段24,该倾斜段24与锥形槽10的侧壁之间形成间隙25,汇流带21旋转过程中,主要带动间隙25内的沉淀进入漏渣口17内。
[0060] 由于倾斜段24的倾斜方向倾斜角度较大,而锥形槽10底部的倾斜较大稍小,使得该间隙25朝向漏渣口17方向逐渐缩小。逐渐缩小的间隙25,使得间隙25内侧的沉淀渣不断汇聚,形成很好的聚合效果,在沉淀渣汇聚的过程中,其中夹杂的水相应地将从缝隙处流出,提高沉淀渣的固液占比。
[0061] 进一步地,该倾斜段24的倾斜状态可设置呈调节的结构,在侧导轮20相对延伸管16的距离可调节,通过调节侧导轮20的位置,进而改变侧导轮20下侧的倾斜段24与锥形槽
10底部的间隙25,实现间隙25的大小锥度调节。
[0062] 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侧导轮20与延伸管16之间通过伸缩杆27连接,伸缩杆27的固定端固定在延伸管16的外部,伸缩杆27可为气缸、液压缸或电动推杆,具有一个可伸缩的活动端,通过调节,活动端可在水平方向实现伸缩。而该侧导轮20则旋转安装在该伸缩杆27的活动端上,通过调节可实现对汇流带21的位置调节。通过将侧导轮20向外侧移动,可将间隙25的上侧开口缩小,能够使得倾斜段24的汇流带21更靠近锥形槽10的侧壁位置,提高对间隙25当中的杂质的导流效果。而将侧导轮20向内侧移动,可将间隙25上侧的开口扩大,使得倾斜段24的上侧位置具有更大的空间,使得沉淀渣可更易流动至该间隙25内,提高沉淀渣进入间隙25的总量。使用过程中,可在活塞13向上移动过程中,侧导轮20可向外侧移动调节;而活塞13下降过程中,侧导轮20向内侧方向移动,以提高间隙25空间内对沉淀渣的聚集和汇流效果。
[0063] 上导轮19转动连接于调节座31,该调节座31的可采用上下浮动调节的结构,以适用汇流带21的调节。在调节座31的下侧与延伸管16之间通过弹簧30弹性支撑,并且在调节座31的下侧固定连接有滑杆29,滑杆29呈竖立状态,起到导向的作用。在延伸管16的上端面上加工形成伸缩孔28,滑杆29的下端插入伸缩孔28内开设形成上下滑动连接结构。进而通过上导轮19的弹性上下浮动,适应侧导轮20的横向位置调节,维持回流带总体长度和张力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0064] 本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粉末涂料喷涂装置,具有上述实施例中的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通过喷涂废料的循环收集系统可对喷涂产生的粉末涂料残渣进行回收。
[0065]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