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1516010.1

文献号 : CN11559405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国新韩景亮金骁金祺

申请人 : 杭州静之源噪声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包括上顶板、下底板和设置于两者之间的减振单元,上顶板与下底板可相对移动,减振单元包括主减振组件和副减振组件;以下底板的上表面为基准面,主减振组件具有自由高度H、初始高度H0、第一压缩高度H1、第二压缩高度H2和极限压缩高度Hmin,副减振组件具有初始高度h,H>H1>h>H2>Hmin且H>H0>h>H2,副减振组件用于限制主减振组件被压缩至小于H2;主减振组件包括上减振块、下减振块和设置于两者之间的主减振弹簧,上减振块设置于上顶板的下表面,下减振块设置于下底板的上表面。应用本发明能够提高减振器对不同电梯系统中的曳引机的适配性,起到更好的减振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包括上顶板(10)、下底板(20)和设置于两者之间的减振单元(3),所述上顶板(10)与下底板(20)可相对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单元(3)包括主减振组件(4)和副减振组件(5);

以所述下底板(20)的上表面为基准面,所述主减振组件(4)具有自由高度H、初始高度H0、第一压缩高度H1、第二压缩高度H2和极限压缩高度Hmin,所述副减振组件(5)具有初始高度h,其中,H>H1>h>H2>Hmin,并且H>H0>h>H2,所述副减振组件(5)用于限制所述主减振组件(4)被压缩至小于H2;

所述主减振组件(4)包括上减振块(41)、下减振块(42)和设置于两者之间的主减振弹簧(40),所述上减振块(41)设置于上顶板(10)的下表面,所述下减振块(42)设置于下底板(20)的上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H1和H2均为Hmin+0.15*(H‑Hmin)至Hmin+0.95*(H‑Hmin)之间的选定值。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减振组件(4)设置有一组,一组所述主减振组件(4)至少包括一个,所述副减振组件(5)设置有n组,每组所述副减振组件(5)至少包括一个;

以所述下底板(20)的上表面为基准面,第n组所述副减振组件(5)具有初始高度hn,其中:n=1时,H1>h1>H2;

n≥2时,H1>h(n‑1)>hn>H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减振组件(5)为副减振弹簧(5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减振弹簧(50)设置于所述主减振弹簧(40)的内部,所述上减振块(41)设置有上环槽(410),所述主减振弹簧(40)的上端嵌入所述上环槽(410);

所述下减振块(42)设置有第一下环槽(420)和第二下环槽(421),所述主减振弹簧(40)的下端嵌入所述第一下环槽(420),所述副减振弹簧(50)的下端嵌入所述第二下环槽(421)。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减振块(41)设置有供所述副减振弹簧(50)的上端嵌入的凹槽(411)。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减振组件(5)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副减振弹簧(50)两端的上减振垫(51)和下减振垫(5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减振垫(51)和下减振垫(52)分别设置有供副减振弹簧(50)的两端嵌入的环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该减振器还包括用于对主减振弹簧(40)进行预压缩的第一压缩组件(6),所述第一压缩组件(6)包括:第一上压板(60),其设置于所述主减振弹簧(40)的上端与上减振块(41)之间;

第一下压板(61),其设置于所述主减振弹簧(40)的下端与下减振块(42)之间;以及,第一连接件(62),其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压板(60)和第一下压板(61)上;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62)用于将所述第一上压板(60)和第一下压板(61)之间的间距限制为小于所述主减振弹簧(40)的自由高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62)为橡胶柱,所述橡胶柱的两端均固定埋设有螺母(63),所述第一上压板(60)和第一下压板(61)上均设置有与所述螺母(63)相适配的螺栓(64),所述橡胶柱通过螺栓(64)与螺母(63)配合螺纹连接在第一上压板(60)和第一下压板(61)上。

11.如权利要求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该减振器还包括用于对副减振弹簧(50)进行预压缩的第二压缩组件(7),所述第二压缩组件(7)包括:第二上压板(70),其设置于所述副减振弹簧(50)的上端与上减振垫(51)之间;

第二下压板(71),其设置于所述副减振弹簧(50)的下端与下减振垫(52)之间;以及,第二连接件,其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压板(70)和第二下压板(71)上;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将所述第二上压板(70)和第二下压板(71)之间的间距限制为小于所述副减振弹簧(50)的自由高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减振组件(5)设置于所述主减振组件(4)的外部,所述主减振弹簧(40)和副减振弹簧(50)为相同规格的弹簧。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板(10)设置有上侧板(11),所述上顶板(10)和上侧板(11)配合形成上壳体(1),所述下底板(20)设置有下侧板(21),所述下底板(20)和下侧板(21)配合形成下壳体(2);

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沿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均具有供上壳体(1)相对下壳体(2)移动的活动间隙。

说明书 :

一种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电梯设备减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

背景技术

[0002] 升降电梯一般包括轿厢和用于驱动轿厢升降的曳引机,曳引机由驱动电机、减速箱和制动器等装置组成,如图1中所示,曳引机81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曳引钢丝绳810,曳引钢丝绳810的一端通过曳引轮与轿厢80连接,另一端通过曳引轮连接有对重82。电梯8工作时,曳引机81提供动力,使得轿厢80升降,当轿厢80上升时,对重82下降;当轿厢80下降时,对重82上升。曳引机81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振动,如果任由振动能量通过主钢梁83向建筑墙壁传导就会产生振动噪声,影响建筑内住户的身心健康。因此相关技术中一般会在曳引机81下方安装减振装置84,通过减振装置84吸收振动能量,防止振动能量向建筑墙壁传导。
[0003] 相关技术中的减振装置一般包括上板、下板和设置于两者之间的减振机构,一般使用弹簧或橡胶块作为减振机构。然而现有的减振装置在实际应用时存在以下多方面的问题:
[0004] 1、对于不同的载荷和振动程度而言,减振机构被预压缩至适宜程度才能够具有较佳的减振效果,当减振机构预压缩不足时,曳引机振动就会造成减振机构较大的形变,容易引起曳引机晃动;当减振机构预压缩过度时,减振机构的刚度就较大,这样减振机构在曳引机振动时形变较小,无法很好地吸收振动能量。由于不同型号、不同质量水平的曳引机自重不同、工作时振动程度不同,因此不同的曳引机会对减振装置施加不同的作用力。实际情况中往往还具有更复杂的情况,例如有的安装环境中为方便曳引机的安装,还需要在曳引机下方焊接承重梁,该承重梁也会作为曳引机的一部分而对减振装置施加压力。因此减振装置在装配完成后,其在曳引机的压力下所达到的预压缩的程度也不同,就可能出现同批次的减振装置在一个电梯系统中减振效果较好、而在另一个电梯系统中减振效果较差的情况。
[0005] 2、曳引机不是均质体,因此位于其下方的减振装置的各个部位所承受的压力是不同的,进而各部位的压缩程度不同,就会造成曳引机处于倾斜状态,当压缩程度差异较大时,曳引机的倾斜状态更为严重甚至失衡,处于不安全状态。由于没有好的解决办法,相关技术中一般会增加减振装置的强度,这样就可以通过较小的形变承载较大的载荷,进而保证各部位的压缩程度不会有较大差异,如此一来,就如前述1中指出的那样,减振装置的减振效果较差。
[0006] 3、如图1中所示,在轿厢80空载和载人的不同状态下,曳引机81靠近轿厢80的一侧所受的拉力是不同的,而对重82的重量是不变的,这样曳引机81靠近轿厢80的一侧在轿厢80载人时会对减振装置84施加更大的力。该情况会加剧前述1和2中所指出的问题,例如,减振装置84在装配完成时的预压缩状态本来处于适宜程度,但当电梯8工作轿厢80载人时,减振装置84的局部受压增大,可能其预压缩状态就变化为被过度压缩的状态,使得其减振效果变差;或者,减振装置84整体在装配完成后,曳引机81的倾斜程度处于一个可接受的程度,但当电梯8工作轿厢80载人时,减振装置84的局部受压增大,可能会加剧曳引机81的倾斜程度、造成曳引机81失衡。
[0007] 4、一般情况下,弹簧的强度大于橡胶的强度,因此弹簧的低频隔振性能较好,橡胶的高频隔振性能较好,而曳引机振动过程中既有低频振动又有高频振动,单独使用就无法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中国专利CN209081203U公开了一种减振装置,其将减振橡胶和减振弹簧组合使用,但其减振橡胶和减振弹簧是并排设置,这样实际使用时,由于弹簧的刚度较大、形变较小,减振橡胶所起到的作用就很少,与单独使用弹簧作为减振机构的区别不大。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曳引机下方的减振装置适配性较差、在较多的电梯系统中减振效果差且易引起曳引机倾斜失衡的问题。
[0009]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包括上顶板、下底板和设置于两者之间的减振单元,所述上顶板与下底板可相对移动,所述减振单元包括主减振组件和副减振组件;以所述下底板的上表面为基准面,所述主减振组件具有自由高度H、初始高度H0、第一压缩高度H1、第二压缩高度H2和极限压缩高度Hmin,所述副减振组件具有初始高度h,其中,H>H1>h>H2>Hmin,并且H>H0>h>H2,所述副减振组件用于限制所述主减振组件被压缩至小于H2;所述主减振组件包括上减振块、下减振块和设置于两者之间的主减振弹簧,所述上减振块设置于上顶板的下表面,所述下减振块设置于下底板的上表面。
[0010]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 1、通过设置主减振组件和副减振组件,主减振组件的初始高度H0大于副减振组件的初始高度h,这样在应用该减振器时,先由主减振组件承受曳引机的压力,若曳引机较重,或者是出于安装需求在曳引机上加装承重梁造成对减振器的压力升高,或者是由于轿厢载人造成曳引机对减振器的局部施加压力增大,而造成主减振组件形变量较大,则在主减振组件被压缩至处于h高度时,副减振组件也对曳引机形成支撑,防止主减振组件被压缩至小于H2,从而提高减振器对不同电梯系统中的曳引机的适配性,相较于现有的减振装置能够在更多不同的电梯系统中处于适宜的预压缩程度、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
[0012] 2、由于设置了副减振组件,当副减振组件对曳引机具有支撑作用时,主减振组件和副减振组件配合,仅需较小的形变量就能承受较大的载荷,这样能够将曳引机的倾斜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曳引机失衡;
[0013] 3、通过设置副减振组件解决曳引机失衡的问题,从而就无需将主减振组件的强度设置过高,保证主减振组件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
[0014] 4、主减振弹簧设置于上减振块和下减振块之间,上减振块、下减振块和主减振弹簧同步起到减振作用,上减振块和下减振块能够充分形变以对高频振动有效隔振,主减振弹簧可对低频振动有效隔振。
[0015] 优选的,所述H1和H2均为Hmin+0.15*(H‑Hmin)至Hmin+0.95*(H‑Hmin)之间的选定值。
[0016] 优选的,所述主减振组件设置有一组,一组所述主减振组件至少包括一个,所述副减振组件设置有n组,每组所述副减振组件至少包括一个;以所述下底板的上表面为基准面,第n组所述副减振组件具有初始高度hn,其中:n=1时,H1>h1>H2;n≥2时,H1>h(n‑1)>hn>H2。主减振组件设置一组,副减振组件至少设置一组,但一组主减振组件或每组副减振组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这样可以通过增减主减振组件或副减振组件的数量来改变整个减振器的设计载荷。另外,还可以通过设置多组副减振组件形成阶梯式的多组减振,从而使得减振器具有更好的适配性。
[0017] 优选的,所述副减振组件为副减振弹簧。
[0018] 优选的,所述副减振弹簧设置于所述主减振弹簧的内部,所述上减振块设置有上环槽,所述主减振弹簧的上端嵌入所述上环槽;所述下减振块设置有第一下环槽和第二下环槽,所述主减振弹簧的下端嵌入所述第一下环槽,所述副减振弹簧的下端嵌入所述第二下环槽。通过设置上环槽、第一下环槽和第二下环槽可以使得上减振块和下减振块分别与主减振弹簧、副减振弹簧相互限位,防止上减振块、下减振块、主减振弹簧和副减振弹簧在振动过程中发生相对晃动、移位。
[0019] 优选的,所述上减振块设置有供所述副减振弹簧的上端嵌入的凹槽。这样在副减振组件参与减振时,可以通过凹槽的内壁对副减振弹簧进行限位,防止副减振弹簧与上减振块发生相对晃动、移位。
[0020] 优选的,所述副减振组件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副减振弹簧两端的上减振垫和下减振垫。额外为副减振弹簧设置上减振垫和下减振垫,这样能够提升副减振组件的减振性能。
[0021] 优选的,所述上减振垫和下减振垫分别设置有供副减振弹簧的两端嵌入的环槽。通过设置环槽可使得上减振垫和下减振垫分别与副减振弹簧互相限位,防止三者在振动过程中发生相对晃动、移位。
[0022] 优选的,该减振器还包括用于对主减振弹簧进行预压缩的第一压缩组件,所述第一压缩组件包括:第一上压板,其设置于所述主减振弹簧的上端与上减振块之间;第一下压板,其设置于所述主减振弹簧的下端与下减振块之间;以及,第一连接件,其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压板和第一下压板上;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将所述第一上压板和第一下压板之间的间距限制为小于所述主减振弹簧的自由高度。通过第一压缩组件对主减振弹簧进行预压缩,也即在该减振器在装配至曳引机下方之前,主减振弹簧就处于预压缩状态,这样提升减振器应用时其内部的主减振弹簧被压缩至处于H1与h之间的概率。
[0023]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为橡胶柱,所述橡胶柱的两端均固定埋设有螺母,所述第一上压板和第一下压板上均设置有与所述螺母相适配的螺栓,所述橡胶柱通过螺栓与螺母配合螺纹连接在第一上压板和第一下压板上。这样不仅能够通过橡胶柱与第一上压板、第一下压板配合将主减振弹簧预压缩,还能够通过橡胶柱一起参与减振,提升减振器的减振性能。
[0024] 优选的,该减振器还包括用于对副减振弹簧进行预压缩的第二压缩组件,所述第二压缩组件包括:第二上压板,其设置于所述副减振弹簧的上端与上减振垫之间;第二下压板,其设置于所述副减振弹簧的下端与下减振垫之间;以及,第二连接件,其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压板和第二下压板上;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将所述第二上压板和第二下压板之间的间距限制为小于所述副减振弹簧的自由高度。
[0025] 优选的,所述副减振组件设置于所述主减振组件的外部,所述主减振弹簧和副减振弹簧为相同规格的弹簧。这样便于生产制造,仅需在装配时将主减振弹簧和副减振弹簧压缩至不同程度即可。另外,这样可以保证副减振弹簧在刚开始参与减振时,就具有适宜的强度。
[0026] 优选的,所述上顶板设置有上侧板,所述上顶板和上侧板配合形成上壳体,所述下底板设置有下侧板,所述下底板和下侧板配合形成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沿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均具有供上壳体相对下壳体移动的活动间隙。通过上壳体和下壳体配合,可以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延缓减振块的老化过程,延长整个减振器的使用寿命。
[0027]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相关技术中电梯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3是实施例一中减振器的爆炸图;
[0031] 图4是实施例一中减振器的剖视图;
[0032] 图5是实施例一中减振单元的爆炸图;
[0033] 图6是实施例一中减振单元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0034] 图7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的爆炸图;
[0035] 图8是实施例二中副减振组件的爆炸图;
[0036] 图9是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的爆炸图;
[0037] 图10是实施例三中主减振组件的爆炸图;
[0038] 图11是图10中主减振组件进一步的爆炸图;
[0039] 图12是实施例三中副减振组件的爆炸图。
[0040] 其中,1.上壳体,10.上顶板,11.上侧板,2.下壳体,20.下底板,21.下侧板,3.减振单元,4.主减振组件,40.主减振弹簧,41.上减振块,410.上环槽,411.凹槽,42.下减振块,420.第一下环槽,421.第二下环槽,5.副减振组件,50.副减振弹簧,500.环槽,51.上减振垫,52.下减振垫,6.第一压缩组件,60.第一上压板,61.第一下压板,62.第一连接件,63.螺母,64.螺栓,7.第二压缩组件,70.第二上压板,71.第二下压板,72.第二连接件,8.电梯,
80.轿厢,81.曳引机,810.曳引钢丝绳,82.对重,83.主钢梁,84.减振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42]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
[0043]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如图2和图3中所示,该减振器包括上顶板10、下底板20和设置于两者之间的减振单元3,其中,上顶板10与下底板20可相对移动。应用该减振器时,将上顶板10安装至曳引机的下方,将下底板20安装在工位(主钢梁或者浇筑地面)上,这样当曳引机振动时,振动能量可通过上顶板10传递至减振单元3,通过减振单元3吸收振动能量,防止振动能量向建筑内部传导形成噪声。结合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减振单元3包括主减振组件4和副减振组件5,以下底板20的上表面为基准面,主减振组件4具有自由高度H、初始高度H0、第一压缩高度H1、第二压缩高度H2和极限压缩高度Hmin,副减振组件5具有初始高度h,其中,H>H1>h>H2>Hmin,并且H>H0>h>H2,副减振组件5用于限制主减振组件4被压缩至小于H2。其中,主减振组件4的自由高度是指主减振组件4未受到任何外部压力时的高度,同理,副减振组件5的初始高度h是指副减振组件5未受到任何外部压力时的高度。而主减振组件4的初始高度是指主减振组件4在减振器自身完成装配后、未装配至曳引机下方之前时的高度。由于在减振器自身完成装配后,上顶板
10就会对主减振组件4有一定压力,因此主减振组件4的初始高度H0必然小于其自由高度H。
而第一压缩高度H1和第二压缩高度H2分别为主减振组件4在被压缩至一定程度后的高度,当主减振组件4处于第一压缩高度H1和第二压缩高度H2之间时,主减振组件4就处于适宜的预压缩程度,也即具有较佳的减振性能。因此可以理解的是,所使用的主减振组件4的规格不同、承载的曳引机的型号不同等因素均会使得第一压缩高度和第二压缩高度的数值不同。本实施例中第一压缩高度H1= Hmin+0.8*(H‑Hmin),第二压缩高度H2= Hmin+0.25*(H‑Hmin)。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或者说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H1和H2均可从Hmin+0.15*(H‑Hmin)至Hmin+0.95*(H‑Hmin)之间选定具体值。
[0044]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该减振器并不追求精准的测定第一压缩高度H1和第二压缩高度H2的准确值,而是通过设置副减振组件5,利用副减振组件5与主减振组件4之间的高度差,来提升该减振器对不同电梯系统中的曳引机的适配性,使得该减振器相较于现有的减振装置能够在更多不同的电梯系统中处于适宜的预压缩程度、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也即提升了该减振器的应用范围,同时提高了该减振器具有良好减振性能的概率。具体的说,通过设置主减振组件4和副减振组件5,主减振组件4的初始高度H0大于副减振组件5的初始高度h,这样在应用该减振器时,先由主减振组件4承受曳引机的压力,若曳引机较重,或者是出于安装需求在曳引机上加装承重梁造成对减振器的压力升高,或者是由于轿厢载人造成曳引机对减振器的局部施加压力增大,而造成主减振组件4形变量较大,则在主减振组件4被压缩至处于h高度时,副减振组件5也对曳引机形成支撑,防止主减振组件4被压缩至小于H2,从而提高减振器对不同电梯系统中的曳引机的适配性,相较于现有的减振装置能够在更多不同的电梯系统中处于适宜的预压缩程度、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另外,由于设置了副减振组件5,当副减振组件5对曳引机具有支撑作用时,主减振组件4和副减振组件5配合,仅需较小的形变量就能承受较大的载荷,这样能够将曳引机的倾斜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曳引机失衡。同时,由于通过设置副减振组件5解决曳引机失衡的问题,就无需将主减振组件4的强度设置过高,保证主减振组件4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
[0045] 结合图4、5和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主减振组件4包括上减振块41、下减振块42和设置于两者之间的主减振弹簧40,上减振块41设置于上顶板10的下表面,下减振块42设置于下底板20的上表面。本实施例中的上减振块41和下减振块42均为橡胶制成,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使用其它弹性高分子材质制造。通过将主减振弹簧40设置于上减振块41和下减振块42之间,上减振块41、下减振块42和主减振弹簧40同步起到减振作用,上减振块41和下减振块42能够充分形变以对高频振动有效隔振,主减振弹簧40可对低频振动有效隔振。
[0046] 本实施例中的副减振组件5也设置于上顶板10与下底板20之间,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副减振组件5为副减振弹簧50,并且将副减振弹簧50设置于主减振组件4内部。也即,将副减振弹簧50设置于主减振弹簧40的圈内,并且副减振弹簧50位于上减振块41和下减振块42之间。由于本实施例中使用副减振弹簧作为副减振组件,而在减振器自身完成装配时,副减振弹簧还未受到任何的压缩,因此此时副减振组件的初始高度h即为副减振弹簧的自由高度。
[0047] 为防止主减振弹簧40和副减振弹簧50相对上减振块41及下减振块42发生错位,本实施例中在上减振块41设置有上环槽410,主减振弹簧40的上端嵌入上环槽410;下减振块42设置有第一下环槽420和第二下环槽421,主减振弹簧40的下端嵌入第一下环槽420,副减振弹簧50的下端嵌入第二下环槽421。通过设置上环槽410、第一下环槽420和第二下环槽
421可以使得上减振块41和下减振块42分别与主减振弹簧40、副减振弹簧50相互限位,防止上减振块41、下减振块42、主减振弹簧40和副减振弹簧50在振动过程中发生相对晃动、移位。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还在上减振块41设置有供副减振弹簧50的上端嵌入的凹槽411。
这样在副减振组件5参与减振时,可以通过凹槽411的内壁对副减振弹簧50进行限位,防止副减振弹簧50与上减振块41发生相对晃动、移位。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将副减振弹簧50设置于主减振组件4的外部,例如在下底板20上设置定位凸起,将副减振弹簧50的下端定位套设于上述的定位凸起上。
[0048] 设置上顶板10和下底板20即可满足现场装配的需要,但由于橡胶制品长时间接触空气、光照等会加速老化,因此本实施例中还进一步的在上顶板10的侧部设置有上侧板11,在下底板20的侧部设置有下侧板21,这样上顶板10和上侧板11形成上壳体1,下底板20和下侧板21形成下壳体2,通过上壳体1和下壳体2配合,可以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延缓减振块的老化过程,延长整个减振器的使用寿命。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上顶板10在振动时需要能够相对下底板20移动,因此本实施例中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沿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均具有供上壳体1相对下壳体2移动的活动间隙。
[0049] 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主减振组件4设置有一组,具体的,该组主减振组件4设置有六个,而副减振组件5也设置有一组,该组副减振组件5也设置有六个。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主减振组件4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任意个,至少设置一个即可;副减振组件5的数量也同理可以设置为任意个,至少设置一个即可。另外,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副减振组件5的组数还可以设置为多组,也即还可以设置比本实施例中副减振弹簧50高度更低的弹簧。以下底板20的上表面为基准面,设定第n组副减振组件5具有初始高度hn,例如本实施例中n=1,则H1>h1>H2;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多组副减振组件5,也即n≥2,则H1>h(n‑1)>hn>H2。这样可以通过增减主减振组件4或副减振组件5的数量来改变整个减振器的设计载荷。另外,还可以通过设置多组副减振组件5形成阶梯式的更多重的减振,从而使得减振器具有更好的适配性。
[0050] 该减振器在进行自身的装配时,首先将副减振弹簧50和主减振弹簧40装配至上减振块41与下减振块42之间形成减振单元3,再将减振单元3安装至下壳体2内,具体的,将减振单元3通过下减振块42粘接至下底板20的上表面。最后,再将上壳体1扣合在下壳体2上,同时将上顶板10粘接至上减振块41的上表面上。可以理解的是,在进行上减振块41与上顶板10之间的装配以及进行下减振块42与下底板20之间的装配时,除了上述粘接的方式以外,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例如在上减振块41内部埋设螺母,在上顶板10上设置螺栓,将上减振块41固定在上顶板10上,同理也可以将下减振块42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下底板20上。
[0051] 应用该减振器时,先将减振器装配至曳引机下方,在曳引机自重的作用下,减振器被预压缩至一定程度,并在曳引机工作时起到减振作用。通过减振器内部的副减振组件5,减振器可以适配于不同重量的曳引机,当曳引机重量较轻时,副减振组件5不参与减振,仅靠主减振组件4实现减振,当曳引机重量较重时,副减振组件5参与减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主减振组件4被过度压缩至低于H2,也能够防止曳引机过度倾斜。
[0052]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如图7和图8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副减振组件5不只包括副减振弹簧50,还包括设置于副减振弹簧50两端的上减振垫51和下减振垫52。本实施例中上减振垫51和下减振垫52也使用橡胶制成,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使用其它高分子材质制成。另外,本实施例中将副减振组件5设置于组减振组件的外部,具体的,主减振组件4设置六个,副减振组件5设置三个。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将副减振组件5设置于主减振组件4的内部,通过将下减振垫52粘接或嵌入的方式固定安装在下减振块42上即可。
[0053]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上减振垫51和下减振垫52分别设置有供副减振弹簧50的两端嵌入的环槽500,通过设置环槽500可使得上减振垫51和下减振垫52分别与副减振弹簧50互相限位,防止三者在振动过程中发生相对晃动、移位。
[0054] 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一中仅使用副减振弹簧作为副减振组件,则副减振组件的初始高度h即为副减振弹簧的自由高度,而本实施例中副减振组件不仅包括副减振弹簧,还包括上减振垫和下减振垫,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副减振组件的初始高度h包括副减振弹簧的自由高度与上减振垫及下减振垫的厚度之和。
[0055] 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用于曳引机的自适应减振器,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如图9和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中该减振器还包括用于对主减振弹簧40进行预压缩的第一压缩组件6。具体的,第一压缩组件6包括第一上压板60、第一下压板61和设置于两者之间的第一连接件62,其中,第一上压板60设置于主减振弹簧40的上端与上减振块41之间,第一下压板61设置于主减振弹簧40的下端与下减振块42之间,第一连接件
62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上压板60和第一下压板61上。通过第一连接件62将第一上压板60和第一下压板61之间的间距限制为小于主减振弹簧40的自由高度。也即通过第一压缩组件6对主减振弹簧40进行预压缩,这样在该减振器装配至曳引机下方之前,主减振弹簧40就处于预压缩状态,能够提升减振器应用时其内部的主减振弹簧40被压缩至处于H1与h之间的概率。
[0056] 进一步的,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件62为橡胶柱,橡胶柱的两端均固定埋设有螺母63,第一上压板60和第一下压板61上均设置有与螺母63相适配的螺栓64,橡胶柱通过螺栓64与螺母63配合螺纹连接在第一上压板60和第一下压板61上。这样不仅能够通过橡胶柱与第一上压板60、第一下压板61配合将主减振弹簧40预压缩,还能够通过橡胶柱一起参与减振,提升减振器的减振性能。同时,在发生振动使得上顶板10相对下底板20移动的过程中,橡胶柱始终处于第一上压板60和第一下压板61之间,橡胶柱通过自身的压缩形变来适应第一上压板60和第一下压板61之间的间距变化,不会对上顶板10和下底板20的相对移动产生影响。
[0057] 另外,如图12所示,该减振器还包括用于对副减振弹簧50进行预压缩的第二压缩组件7,第二压缩组件7的工作原理同第一压缩组件6相同。具体的,第二压缩组件7包括第二上压板70、第二下压板71和第二连接件72,第二上压板70设置于副减振弹簧50的上端与上减振垫51之间;第二下压板71设置于副减振弹簧50的下端与下减振垫52之间;第二连接件72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二上压板和第二下压板上。其中,第二连接件72用于将第二上压板70和第二下压板71之间的间距限制为小于副减振弹簧50的自由高度,具体的,第二连接件也为橡胶柱。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可以选用橡胶柱以外的结构,例如弹性绳、钢丝绳等,当然上述结构无法像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橡胶柱那样参与起到减振作用。
[0058] 可以理解的是,该减振器也可以仅单独为主减振弹簧40设置第一压缩组件6,也可以仅单独为副减振弹簧50设置第二压缩组件7。另外,本实施例中将副减振组件5设置在了主减振组件4的外部,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将副减振组件5设置于主减振组件4的内部。
[0059]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主减振弹簧40和副减振弹簧50选用相同规格的弹簧,这样便于生产制造,仅需在装配时将主减振弹簧40和副减振弹簧50压缩至不同程度即可。另外,这样可以保证副减振弹簧50在刚开始参与减振时,就具有适宜的强度。但是该种情况下只适用于在副减振组件5设置于主减振组件4外部的情形。
[0060] 在本发明中,除非实施例中另有明确的相关规定或者限定,否则实施例中出现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和“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是机械连接、电连接等;当然,还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通过中间媒介进行间接连接,或者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能够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61]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