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1602485.2

文献号 : CN11560259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杜江谭军项刚郭亮李旭赵涵刘志勇马强

申请人 : 四川九州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属于光通信器件组装技术领域,包括引脚上料单元,引脚上料单元的出料端设有推出单元,推出单元的一端设有插接单元,插接单元的一侧设有帽座放置机构;引脚上料单元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上连接有步进机构,步进机构的另一端设有下料机构,推出单元包括转动机构,转动机构的一侧设有推出机构,插接单元包括升降机构,升降机构设有翻转机构,翻转机构上连接转向机构,转向机构上设有四个夹持机构。本装置方便进行引脚的插接操作,并且改善引脚的插接效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脚上料单元(1),引脚上料单元(1)的出料端设有推出单元(2),推出单元(2)的一端设有插接单元(3),插接单元(3)的一侧设有帽座放置机构(4);

引脚上料单元(1)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上连接有步进机构,步进机构的另一端设有下料机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步进机构以使下料机构进行引脚的步进下料;

推出单元(2)包括转动机构,转动机构的一侧设有推出机构,转动机构用于调节引脚的位置,以使推出机构将引脚从转动机构中推出;

插接单元(3)包括升降机构,升降机构设有翻转机构,翻转机构上连接有转向机构,转向机构上设有四个夹持机构,转动机构用于调节夹持机构的方位,以使夹持机构对推出机构推至其内的引脚进行逐个夹持,翻转机构用于带动被夹持机构夹持的引脚进行转动,以使呈水平状态的引脚调节为呈竖直状态,升降机构用于带动呈竖向状态的引脚向下运动,以使引脚插设在帽座放置机构(4)上的帽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安装件(100),第一安装件(100)的上端安装有驱动电机(101),驱动电机(101)的输出轴连接有转动盘(102),转动盘(102)上开设有凹槽(103),凹槽(103)内壁两侧分别设有导向条(104),导向条(104)上套设有滑动座(105),滑动座(105)的外壁设有第一转轴(107),滑动座(105)上螺接有调节丝杆(106),调节丝杆(106)的两端设于转动盘(102)上,调节丝杆(106)的一端设有转动头,第一转轴(107)上转动设有连杆(10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步进机构包括转动圆头座(113),转动圆头座(113)的上端转动设有转轴(112),转轴(112)的外侧端设有棘轮(115),转轴(112)的内侧端设有安装盘(114),转轴(112)上套设有圆盘(111),圆盘(111)位于棘轮(115)的内侧,圆盘(111)的外周成形有呈三角状的摆动板(110),摆动板(110)的下端转动设有第一销(109),第一销(109)设于连杆(108)的另一端,摆动板(110)上设有第二销(120),第二销(120)上转动设有转动板(119),转动板(119)的下端设有第三销(118),第三销(118)上挂设有拉簧(117),拉簧(117)的另一端设有第四销(116),第四销(116)设于摆动板(110)上,转动板(119)的上端设有弧板(121),弧板(121)的另一端内壁设有楔形件(122),楔形件(122)作用于棘轮(115),以拨动棘轮(115)进行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下料机构包括安装于安装盘(114)上的上料圆盘(123),上料圆盘(123)的周侧呈圆周阵列地开设有V槽(124),上料圆盘(123)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安装件(125),第二安装件(125)外侧安装有固定横板(130),固定横板(130)上安装有V形弹簧片(128),第二安装件(125)的外壁还设有第五销(126),第五销(126)上设有L形件(127),第五销(126)穿于L形件(127)的弯折处,L形件(127)的竖直段下端设有楔形定位头,L形件(127)的水平段上侧设有挡杆(129),挡杆(129)设于第二安装件(125)上,V形弹簧片(128)的另一端作用于L形件(127)水平段的下壁,楔形定位头穿于其中一个V槽(124)内,用于上料圆盘(123)的转动锁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料圆盘(123)的背侧转动设有第一丝杆(136),第一丝杆(136)的外侧端设有转动帽(137),第一丝杆(136)上螺接有外拉盘(135),外拉盘(135)上呈圆周阵列地设有连接支板(134),连接支板(134)的外侧端设有限位件(132),限位件(132)上分别穿有一对导向杆(131),导向杆(131)设于上料圆盘(123)上,限位件(132)上开设有V形槽(133),V形槽(133)的外侧端封闭,限位件(132)与V槽(124)数量一致,限位件(132)与V槽(124)之间呈一一对应的关系,且限位件(132)上的V形槽(133)正对于与其对应的V槽(124)。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料圆盘(123)的外周罩设有弧形板(140),弧形板(140)的上端设有沿着竖直方向设有下料矩形框(138),下料矩形框(138)的上端设有装料斗(139),装料斗(139)内设有调节内板(150),调节内板(150)的上端位于装料斗(139)内,且与装料斗(139)的内壁轮廓相匹配,调节内板(150)的下端穿于下料矩形框(138)内,下料矩形框(138)安装于第二安装件(125)上,调节内板(150)向外延伸地设有导向穿杆(151),导向穿杆(151)穿于装料斗(139)侧壁上,调节内板(150)上还转动设有第三丝杆(152),第三丝杆(152)螺接于装料斗(139)上,第三丝杆(152)的外侧端设有第一转帽(153),弧形板(140)的下端开设有出料口(141),弧形板(140)的下端设有凹形下料件(142),凹形下料件(142)的外侧端倾斜向下地设于弧形板(140)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弧形板(140)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凸耳(143),凸耳(143)上转动设有第四丝杆(144),第四丝杆(144)的外侧端设有第二转帽(145),凸耳(143)之间还设有导杆(147),第四丝杆(144)上设有移动板(146),导杆(147)穿于移动板(146)上,移动板(146)的下端设有调节斜板(149),调节斜板(149)位于凹形下料件(142)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动机构包括一对凹形座(200),凹形座(200)的上端安装有转动座(201),其中一个转动座(201)安装有步进电机(202),步进电机(202)的输出轴连接有转动柱(203),转动柱(203)上呈圆周阵列地开设有放置槽(204),另外一个转动座(201)上开设有推出孔(212),当放置槽(204)正对于推出孔(212)时,用于引脚的推出;

推出机构包括分别安装于转动座(201)侧壁上的推出端座(205),其中一个推出端座(205)安装有推出电机(207),推出电机(207)的输出轴连接有推出丝杆(208),推出端座(205)之间设有一对导向中杆(206),推出丝杆(208)上设有推出座(209),推出座(209)的上设有连接板(210),连接板(210)的另一端设有推出板(211),推出板(211)的下端设有顶杆,顶杆作用于放置槽(204)内引脚的端部,以将引脚顶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升降机构包括竖向凹件(300),竖向凹件(300)上开设有竖向导孔(301),竖向凹件(300)的外壁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有升降端座(302),升降端座(302)的上端安装有升降电机(303),升降电机(303)的输出轴连接有升降丝杆(304),升降丝杆(304)上设有升降座(305),升降座(305)的内侧端穿于竖向凹件(300),升降座(305)的内侧端设有滑动块(306),滑动块(306)上转动设有第一转板(311);

翻转机构包括导向框(307),导向框(307)内活动设有活动块(308),活动块(308)上安装有转动气缸(309),转动气缸(309)的活动端设有第二转板(310);

转向机构包括插接圆柱(318),插接圆柱(318)上呈圆周阵列地开设有四个穿孔,插接圆柱(318)的内侧端套设有转动环(312),转动环(312)的外周呈对称的设有固定台(313),其中一个固定台(313)安装于第一转板(311)的另一端,另外一个固定台(313)安装于第二转板(310)的另一端,转动环(312)的外周还设有第三安装件(314),第三安装件(314)安装有转动电机(315),转动电机(315)的输出轴连接有齿轮(316),齿轮(316)上啮合有从动齿环(317),从动齿环(317)设于插接圆柱(318)上;

夹持机构包括设于插接圆柱(318)内侧端上的内伸柱(319),内伸柱(319)的外周呈圆周阵列地成形有弧槽(320),弧槽(320)分别连通于穿孔,转动环(312)的外周安装有外伸支板(321),外伸支板(321)上开设夹持孔,外伸支板(321)的外侧端安装有夹持气缸(322),夹持气缸(322)的内侧端设有活动板(323),活动板(323)的内侧端穿于夹持孔,活动板(323)的内侧端设有夹持连板(324),夹持连板(324)的内侧端设有夹持头(325),夹持头(325)的内侧端设有夹持弧槽(326)。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帽座放置机构(4)包括长条底板(400),长条底板(400)的两端安装有移动端座(401),移动端座(401)之间设有一对移动导杆(402),其中一个移动端座(401)上安装有移动电机(403),移动电机(403)的输出轴连接有移动丝杆(404),移动丝杆(404)上设有移动座(405),移动座(405)上安装有凹形固定件(406),凹形固定件(406)的两端分别设有L形放置衬板(408),L形放置衬板(408)的竖直段向上延伸,凹形固定件(406)的内壁设有定位插板(407),L形放置衬板(408)上设有放置盘(409),放置盘(409)的内壁开设有定位插槽,定位插板(407)穿于定位插槽内,放置盘(409)上开设有多个放置圆槽(410)。

说明书 :

一种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光通信器件组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BOSA、TOSA及ROSA,其上均携带有一个甚至几个TO‑CAN组件,而TO‑CAN组件通常是由帽座、插接在帽座上的多根PIN引脚、固定在帽座内部的陶瓷基板、固定在陶瓷基板上的光电二极管、崩光电二极管及球透镜等构成,其中,针对目前市面上常见的TO‑CAN组件,其一般设有四根引脚,而其中三根引脚和帽座为绝缘连接,而另外一根引脚与帽座为金相连接。
[0003] 目前在进行TO‑CAN组件的组装时,通常先进行引脚的插接,而后再进行透镜及二极管等的粘贴固化或者共晶操作。而目前在进行引脚插接时,帽座通过输送带输送至插设位置处,而后通过对帽座进行姿态调节,使得帽座上的其中一个插设孔位于引脚插设的正下方,接着引脚插设装置将单根引脚插设在帽座上,而后再次通过姿态调节,使得帽座上的其他孔逐个地位于引脚的正下方,并最终完成引脚的插接操作,当引脚插接完成后,对引脚进行金相固定和绝缘固定连接。
[0004] 上述的插接方式,在进行插接时,需要频繁地对帽座的姿态进行调节,并且采用单根插接的方式,因此整体而言其效率较低,并且对姿态调节系统的精度具有严格的要求,而实际生产中,为了确保精度需要频繁地对其精度进行调节和维护。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方便进行引脚的插接操作,并且改善引脚的插接效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0006]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拟采用以下技术:
[0007] 一种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包括引脚上料单元,引脚上料单元的出料端设有推出单元,推出单元的一端设有插接单元,插接单元的一侧设有帽座放置机构;
[0008] 引脚上料单元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上连接有步进机构,步进机构的另一端设有下料机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步进机构以使下料机构进行引脚的步进下料;
[0009] 推出单元包括转动机构,转动机构的一侧设有推出机构,转动机构用于调节引脚的位置,以使推出机构将引脚从转动机构中推出;
[0010] 插接单元包括升降机构,升降机构设有翻转机构,翻转机构上连接转向机构,转向机构上设有四个夹持机构,转动机构用于调节夹持机构的方位,以使夹持机构对推出机构推至其内的引脚进行逐个夹持,翻转机构用于带动被夹持机构夹持的引脚进行转动,以使呈水平状态的引脚调节为呈竖直状态,升降机构用于带动呈竖向状态的引脚向下运动,以使引脚插设在帽座放置机构上的帽座上。
[0011] 进一步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安装件,第一安装件的上端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转动盘,转动盘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壁两侧分别设有导向条,导向条上套设有滑动座,滑动座的外壁设有第一转轴,滑动座上螺接有调节丝杆,调节丝杆的两端设于转动盘上,调节丝杆的一端设有转动头,第一转轴上转动设有连杆。
[0012] 进一步地,步进机构包括转动圆头座,转动圆头座的上端转动设有转轴,转轴的外侧端设有棘轮,转轴的内侧端设有安装盘,转轴上套设有圆盘,圆盘位于棘轮的内侧,圆盘的外周成形有呈三角状的摆动板,摆动板的下端转动设有第一销,第一销设于连杆的另一端,摆动板上设有第二销,第二销上转动设有转动板,转动板的下端设有第三销,第三销上挂设有拉簧,拉簧的另一端设有第四销,第四销设于摆动板上,转动板的上端设有弧板,弧板的另一端内壁设有楔形件,楔形件作用于棘轮,以拨动棘轮进行转动。
[0013] 进一步地,下料机构包括安装于安装盘上的上料圆盘,上料圆盘的周侧呈圆周阵列地开设有V槽,上料圆盘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安装件,第二安装件外侧安装有固定横板,固定横板上安装有V形弹簧片,第二安装件的外壁还设有第五销,第五销上设有L形件,第五销穿于L形件的弯折处,L形件的竖直段下端设有楔形定位头,L形件的水平段上侧设有挡杆,挡杆设于第二安装件上,V形弹簧片的另一端作用于L形件水平段的下壁,楔形定位头穿于其中一个V槽内,用于上料圆盘的转动锁定。
[0014] 进一步地,上料圆盘的背侧转动设有第一丝杆,第一丝杆的外侧端设有转动帽,第一丝杆上螺接有外拉盘,外拉盘上呈圆周阵列地设有连接支板,连接支板的外侧端设有限位件,限位件上分别穿有一对导向杆,导向杆设于上料圆盘上,限位件上开设有V形槽,V形槽的外侧端封闭,限位件与V槽数量一致,限位件与V槽之间呈一一对应的关系,且限位件上的V形槽正对于与其对应的V槽。
[0015] 进一步地,上料圆盘的外周罩设有弧形板,弧形板的上端设有沿着竖直方向设有下料矩形框,下料矩形框的上端设有装料斗,装料斗内设有调节内板,调节内板的上端位于装料斗内,且与装料斗的内壁轮廓相匹配,调节内板的下端穿于下料矩形框内,下料矩形框安装于第二安装件上,调节内板向外延伸地设有导向穿杆,导向穿杆穿于装料斗侧壁上,调节内板上还转动设有第三丝杆,第三丝杆螺接于装料斗上,第三丝杆的外侧端设有第一转帽,弧形板的下端开设有出料口,弧形板的下端设有凹形下料件,凹形下料件的外侧端倾斜向下地设于弧形板上。
[0016] 进一步地,弧形板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凸耳,凸耳上转动设有第四丝杆,第四丝杆的外侧端设有第二转帽,凸耳之间还设有导杆,第四丝杆上设有移动板,导杆穿于移动板上,移动板的下端设有调节斜板,调节斜板位于凹形下料件内。
[0017] 进一步地,转动机构包括一对凹形座,凹形座的上端安装有转动座,其中一个转动座安装有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转动柱,转动柱上呈圆周阵列地开设有放置槽,另外一个转动座上开设有推出孔,当放置槽正对于推出孔时,用于引脚的推出;
[0018] 推出机构包括分别安装于转动座侧壁上的推出端座,其中一个推出端座安装有推出电机,推出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推出丝杆,推出端座之间设有一对导向中杆,推出丝杆上设有推出座,推出座的上设有连接板,连接板的另一端设有推出板,推出板的下端设有顶杆,顶杆作用于放置槽内引脚的端部,以将引脚顶出。
[0019] 进一步地,升降机构包括竖向凹件,竖向凹件上开设有竖向导孔,竖向凹件的外壁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有升降端座,升降端座的上端安装有升降电机,升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升降丝杆,升降丝杆上设有升降座,升降座的内侧端穿于竖向凹件,升降座的内侧端设有滑动块,滑动块上转动设有第一转板;
[0020] 翻转机构包括导向框,导向框内活动设有活动块,活动块上安装有转动气缸,转动气缸的活动端设有第二转板;
[0021] 转向机构包括插接圆柱,插接圆柱上呈圆周阵列地开设有四个穿孔,插接圆柱的内侧端套设有转动环,转动环的外周呈对称的设有固定台,其中一个固定台安装于第一转板的另一端,另外一个固定台安装于第二转板的另一端,转动环的外周还设有第三安装件,第三安装件安装有转动电机,转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齿轮,齿轮上啮合有从动齿环,从动齿环设于插接圆柱上;
[0022] 夹持机构包括设于插接圆柱内侧端上的内伸柱,内伸柱的外周呈圆周阵列地成形有弧槽,弧槽分别连通于穿孔,转动环的外周安装有外伸支板,外伸支板上开设夹持孔,外伸支板的外侧端安装有夹持气缸,夹持气缸的内侧端设有活动板,活动板的内侧端穿于夹持孔,活动板的内侧端设有夹持连板,夹持连板的内侧端设有夹持头,夹持头的内侧端设有夹持弧槽。
[0023] 进一步地,帽座放置机构包括长条底板,长条底板的两端安装有移动端座,移动端座之间设有一对移动导杆,其中一个移动端座上安装有移动电机,移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移动丝杆,移动丝杆上设有移动座,移动座上安装有凹形固定件,凹形固定件的两端分别设有L形放置衬板,L形放置衬板的竖直段向上延伸,凹形固定件的内壁设有定位插板,L形放置衬板上设有放置盘,放置盘的内壁开设有定位插槽,定位插板穿于定位插槽内,放置盘上开设有多个放置圆槽。
[0024] 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
[0025] 本发明根据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帽座进行精确的定位,并采用多根同时插接的方式,进而显著地提升了引脚插设的效率,同时为了避免在引脚上料时,出现堵料的现象,因此专门设置了上料单元,其次考虑到不同规格产品引脚的长度不同,因此在上料单元内设置了可适应不同长度引脚输送的部件,通过这些部件的设置,还能对引脚进行限位,避免引脚在输送时发生倾斜。再者,本发明设置的推出单元,能自动地将引脚推送至插接单元中。而插接单元不仅能够承接从推出单元推送至其上的引脚,还能对多根引脚进行固定,并且能够调节引脚的姿态,从而使引脚呈竖直状态,从而便于进行多根引脚的插接操作。最后,本发明通过一块专用的放置盘对多个帽座进行定位放置,从而在进行插接时,不需要对帽座的姿态调节,就能实现全部引脚的插接操作,同时在插接时,还能实现帽座位置的调节,进而实现了插接操作的自动化,并且采用的放置盘在进行引脚的固定时,可避免再次对帽座的姿态调节,从而简化了引脚固定作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26]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7] 图1示出了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0028] 图2示出了驱动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0029] 图3示出了步进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0030] 图4示出了下料机构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0031] 图5示出了下料机构上其中一部分部件的细节展示图。
[0032] 图6示出了下料机构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0033] 图7示出了下料机构上另外一部分部件的细节展示图。
[0034] 图8示出了推出单元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图。
[0035] 图9示出了推出单元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图。
[0036] 图10示出了插接单元的立体结构图。
[0037] 图11示出了插接单元上转向机构和夹持机构的第一视角装配图。
[0038] 图12示出了插接单元上转向机构和夹持机构的第二视角装配图。
[0039] 图13示出了帽座放置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0040] 图14示出了帽座放置机构上放置部件的具体结构图。
[0041] 附图标记说明:
[0042] 引脚上料单元‑1,推出单元‑2,插接单元‑3,帽座放置机构‑4,第一安装件‑100,驱动电机‑101,转动盘‑102,凹槽‑103,导向条‑104,滑动座‑105,调节丝杆‑106,第一转轴‑107,连杆‑108,第一销‑109,摆动板‑110,圆盘‑111,转轴‑112,转动圆头座‑113,安装盘‑
114,棘轮‑115,第四销‑116,拉簧‑117,第三销‑118,转动板‑119,第二销‑120,弧板‑121,楔形件‑122,上料圆盘‑123,V槽‑124,第二安装件‑125,第五销‑126,L形件‑127,V形弹簧片‑
128,挡杆‑129,固定横板‑130,导向杆‑131,限位件‑132,V形槽‑133,连接支板‑134,外拉盘‑135,第一丝杆‑136,转动帽‑137,下料矩形框‑138,装料斗‑139,弧形板‑140,出料口‑
141,凹形下料件‑142,凸耳‑143,第四丝杆‑144,第二转帽‑145,移动板‑146,导杆‑147,调节斜板‑149,调节内板‑150,导向穿杆‑151,第三丝杆‑152,第一转帽‑153,凹形座‑200,转动座‑201,步进电机‑202,转动柱‑203,放置槽‑204,推出端座‑205,导向中杆‑206,推出电机‑207,推出丝杆‑208,推出座‑209,连接板‑210,推出板‑211,推出孔‑212,竖向凹件‑300,竖向导孔‑301,升降端座‑302,升降电机‑303,升降丝杆‑304,升降座‑305,滑动块‑306,导向框‑307,活动块‑308,转动气缸‑309,第二转板‑310,第一转板‑311,转动环‑312,固定台‑
313,第三安装件‑314,转动电机‑315,齿轮‑316,从动齿环‑317,插接圆柱‑318,内伸柱‑
319,弧槽‑320,外伸支板‑321,夹持气缸‑322,活动板‑323,夹持连板‑324,夹持头‑325,夹持弧槽‑326,长条底板‑400,移动端座‑401,移动导杆‑402,移动电机‑403,移动丝杆‑404,移动座‑405,凹形固定件‑406,定位插板‑407,L形放置衬板‑408,放置盘‑409,放置圆槽‑
410。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如图1所示,一种TO‑CAN组件PIN引脚插接装置,包括引脚上料单元1,引脚上料单元1的出料端设有推出单元2,推出单元2的一端设有插接单元3,插接单元3的一侧设有帽座放置机构4。其中,引脚上料单元1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上连接有步进机构,步进机构的另一端设有下料机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步进机构以使下料机构进行引脚的步进下料。而推出单元2包括转动机构,转动机构的一侧设有推出机构,转动机构用于调节引脚的位置,以使推出机构将引脚从转动机构中推出。插接单元3包括升降机构,升降机构设有翻转机构,翻转机构上连接转向机构,转向机构上设有四个夹持机构,转动机构用于调节夹持机构的方位,以使夹持机构对推出机构推至其内的引脚进行逐个夹持,翻转机构用于带动被夹持机构夹持的引脚进行转动,以使呈水平状态的引脚调节为呈竖直状态,升降机构用于带动呈竖向状态的引脚向下运动,以使引脚插设在帽座放置机构4上的帽座上。
[0044] 简要的,本实施例在具体应用时采用如下操作步骤:
[0045] 步骤1,对铜线进行输送,并在输送过程中对其进行校直。
[0046] 步骤2,当铜线输送额定长度后,对铜线进行裁切,并制成引脚。
[0047] 步骤3,裁制而成的引脚成捆的被操作人员转移放置在下料机构的上端。
[0048] 步骤4,启动驱动机构,并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使得步进机构带动下料机构内的引脚逐个进行引脚的输送。
[0049] 步骤5,转动机构承接下料机构转移其下端的引脚,并带动该引脚进行90度的转动。
[0050] 步骤6,推出机构作用于转动至出料位置处引脚的一端,并将引脚从转动机构中推出。
[0051] 步骤7,转向机构对其中一个夹持机构的位置进行调节,并承接向外推出的引脚,并当引脚完全推出后,对该引脚进行夹持,并如上操作对其余的三根引脚进行夹持。
[0052] 步骤8,转向机构对夹持在其上的引脚的方位进行调节,以使其上携带的引脚与帽座的插设孔眼对应。
[0053] 步骤9,帽座放置机构将帽座转移至引脚插接位置处,并通过翻转机构带动四根引脚进行90度转动,从而使得引脚由水平状态变化为竖直状态。
[0054] 步骤10,通过升降机构带动被夹持机构夹持的引脚向下运动,并将引脚插设在帽座的插接孔眼内,完成后,如上述步骤再次进行另外一个帽座上引脚的插接操作。
[0055] 参照图2所示,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安装件100,第一安装件100的上端安装有驱动电机101,驱动电机101的输出轴连接有转动盘102,转动盘102上开设有凹槽103,凹槽103内壁两侧分别设有导向条104,导向条104上套设有滑动座105,滑动座105的外壁设有第一转轴107,滑动座105上螺接有调节丝杆106,调节丝杆106的两端设于转动盘102上,调节丝杆106的一端设有转动头,第一转轴107上转动设有连杆108。
[0056] 其中,通过调节丝杆106对滑动座105的位置调节,方便对连杆108的摆动幅度进行调节,进而达到调节步进机构步进频率的目的,从而扩大了适用性。
[0057] 参照图3所示,步进机构包括转动圆头座113,转动圆头座113的上端转动设有转轴112,转轴112的外侧端设有棘轮115,转轴112的内侧端设有安装盘114,转轴112上套设有圆盘111,圆盘111位于棘轮115的内侧,圆盘111的外周成形有呈三角状的摆动板110,摆动板
110的下端转动设有第一销109,第一销109设于连杆108的另一端,摆动板110上设有第二销
120,第二销120上转动设有转动板119,转动板119的下端设有第三销118,第三销118上挂设有拉簧117,拉簧117的另一端设有第四销116,第四销116设于摆动板110上,转动板119的上端设有弧板121,弧板121的另一端内壁设有楔形件122,楔形件122作用于棘轮115,以拨动棘轮115进行转动。
[0058] 其中,楔形件122等部件的设置,当摆动板110进行摆动时,能够通过摆动板110的摆动使得棘轮115进行步进式的转动。
[0059] 参照图4所示,下料机构包括安装于安装盘114上的上料圆盘123,上料圆盘123的周侧呈圆周阵列地开设有V槽124,上料圆盘123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安装件125,第二安装件125外侧安装有固定横板130,固定横板130上安装有V形弹簧片128,第二安装件125的外壁还设有第五销126,第五销126上设有L形件127,第五销126穿于L形件127的弯折处,L形件
127的竖直段下端设有楔形定位头,L形件127的水平段上侧设有挡杆129,挡杆129设于第二安装件125上,V形弹簧片128的另一端作用于L形件127水平段的下壁,楔形定位头穿于其中一个V槽124内,用于上料圆盘123的转动锁定。
[0060] 其中,当在步进机构带动上料圆盘123完成一个步进动作时,通过楔形定位头卡设在V槽124内,能对上料圆盘123的转动进行及时的锁止,避免上料圆盘123由于具有初速度而发生减速运动,从而影响引脚的上料。
[0061] 其中,挡杆129的设置,能避免L形件127发生反向转动,从而确保引脚输送的稳定性。
[0062] 其中,V形弹簧片128的设置,能够使得L形件127恢复锁止状态,从而便于时刻对上料圆盘123的转动进行锁止。
[0063] 参照图4和图5所示,上料圆盘123的背侧转动设有第一丝杆136,第一丝杆136的外侧端设有转动帽137,第一丝杆136上螺接有外拉盘135,外拉盘135上呈圆周阵列地设有连接支板134,连接支板134的外侧端设有限位件132,限位件132上分别穿有一对导向杆131,导向杆131设于上料圆盘123上,限位件132上开设有V形槽133,V形槽133的外侧端封闭,限位件132与V槽124数量一致,限位件132与V槽124之间呈一一对应的关系,且限位件132上的V形槽133正对于与其对应的V槽124。
[0064] 当对不同长度的引脚进行上料输送时,操作人员先通过第一丝杆136对外拉盘135距离上料圆盘123的间距进行调节,调节完成后进行引脚的输送。而V形槽133和V槽124的设置,能适应于不同直径引脚的输送,从而扩大了应用范围。同时将V形槽133的外侧端设置成封闭状态,方便对引脚的一端进行限位,从而避免对出料操作造成影响。
[0065] 参照图4至图7所示,上料圆盘123的外周罩设有弧形板140,弧形板140的上端设有沿着竖直方向设有下料矩形框138,下料矩形框138的上端设有装料斗139,装料斗139内设有调节内板150,调节内板150的上端位于装料斗139内,且与装料斗139的内壁轮廓相匹配,调节内板150的下端穿于下料矩形框138内,下料矩形框138安装于第二安装件125上,调节内板150向外延伸地设有导向穿杆151,导向穿杆151穿于装料斗139侧壁上,调节内板150上还转动设有第三丝杆152,第三丝杆152螺接于装料斗139上,第三丝杆152的外侧端设有第一转帽153,弧形板140的下端开设有出料口141,弧形板140的下端设有凹形下料件142,凹形下料件142的外侧端倾斜向下地设于弧形板140上。
[0066] 其中,弧形板140的设置对其内转移的引脚起着限位约束的作用,从而方便进行引脚的输送。
[0067] 其中,下料矩形框138的内部宽度仅能允许一根引脚的运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避免多根引脚相互挤压而对出料操作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0068] 其中,凹形下料件142对引脚的出料起着导向的作用,进而使得引脚沿着凹形下料件142的斜面向下滚动,从而便于进行引脚的出料操作。
[0069] 其中,调节内板150的设置能对放置在装料斗139以及位于下料矩形框138内的引脚的端部进行限位,从而使得引脚向下运动时能够正好掉落至V形槽133和V槽124内,进而便于进行引脚的精确稳定输送。
[0070] 而在进行调节内板150的位置调节时,操作人员通过对第三丝杆152进行转动,而第三丝杆152的转动将对调节内板150的位置完成调节。
[0071] 参照图7所示,弧形板140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凸耳143,凸耳143上转动设有第四丝杆144,第四丝杆144的外侧端设有第二转帽145,凸耳143之间还设有导杆147,第四丝杆144上设有移动板146,导杆147穿于移动板146上,移动板146的下端设有调节斜板149,调节斜板149位于凹形下料件142内。
[0072] 其中,调节斜板149的设置,能对引脚的一端进行限位,避免引脚滚动时发生位置改变而不能准确地进入转动机构内,从而给引脚的输送造成影响。
[0073] 而在进行调节斜板149的位置调节时,操作人员通过第四丝杆144进行转动,而第四丝杆144的转动将对调节斜板149的位置完成调节。
[0074] 在操作时,操作人员根据引脚的下料频率,通过转动调节丝杆106对滑动座105的位置进行调节,调节完成后,启动驱动电机101,并在驱动电机101的带动下转动盘102进行转动,而转动盘102的转动将带动第一转轴107绕着转动盘102的轴向进行转动,而第一转轴107的这种转动轨迹将带动连杆108进行摆动和往复运动。
[0075] 连杆108的往复运动将带动摆动板110绕着转轴112进行摆动,而当摆动板110远离驱动机构的位置进行摆动时,楔形件122脱离和棘轮115上棘齿的连接,并且转动板119进行转动,而拉簧117也随着转动板119的转动而拉伸,并直至摆动板110在连杆108的带动下摆动至一定角度。而后进行反向摆动,而在反向运动时,楔形件122由于失去了棘轮115上棘齿的作用力,并重新使得楔形件122重新卡设在棘轮115上相邻两个棘齿之间。而摆动板110靠近驱动机构的位置进行摆动时,由于楔形件122卡设在棘轮115上相邻两个棘齿之间,那么此时棘轮115将随着摆动板110的摆动进行转动,而棘轮115的转动将带动转轴112进行顺时针的转动。
[0076] 而当转轴112进行顺时针的转动时,将带动上料圆盘123进行转动,而上料圆盘123转动时,并且当其上的V槽124经过位于下料矩形框138下端引脚时,将使得位于下料矩形框138下端的引脚向下运动至V槽124内,而后该引脚将随着上料圆盘123的转动向下转动,直至引脚运动至出料口141时,该引脚由于失去了弧形板140的限位,而使得引脚进入凹形下料件142内,并沿着凹形下料件142向下滚动至转动机构内。
[0077] 参照图8与图9所示,转动机构包括一对凹形座200,凹形座200的上端安装有转动座201,其中一个转动座201安装有步进电机202,步进电机202的输出轴连接有转动柱203,转动柱203上呈圆周阵列地开设有放置槽204,另外一个转动座201上开设有推出孔212,当放置槽204正对于推出孔212时,用于引脚的推出。
[0078] 参照图8与图9所示,推出机构包括分别安装于转动座201侧壁上的推出端座205,其中一个推出端座205安装有推出电机207,推出电机207的输出轴连接有推出丝杆208,推出端座205之间设有一对导向中杆206,推出丝杆208上设有推出座209,推出座209的上设有连接板210,连接板210的另一端设有推出板211,推出板211的下端设有顶杆,顶杆作用于放置槽204内引脚的端部,以将引脚顶出。
[0079] 当在转动柱203对输送至凹形下料件142下端的引脚进行转移推出时,转动柱203将在步进电机202的带动下进行转动,并且当转动至上述引脚的位置时,引脚由于失去了转动柱203弧面的作用力,从而使得引脚运动至放置槽204内,而后该引脚将在转动柱203的带动下向上转动,并使得引脚正对于推出孔212为止。调节完成后,推出电机207带动推出丝杆208进行转动,而推出丝杆208的转动将带动推出座209沿着导向中杆206的轴向进行移动,并且当推出座209运动时将带动推出板211及其上的顶杆进行运动,并在运动中将位于放置槽204内的引脚从推出孔212中推出,顶出完成后,推出板211进行反向运动,并运动至初始位置处,并等待再次进行引脚的推送操作。
[0080] 参照图10所示,升降机构包括竖向凹件300,竖向凹件300上开设有竖向导孔301,竖向凹件300的外壁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有升降端座302,升降端座302的上端安装有升降电机303,升降电机303的输出轴连接有升降丝杆304,升降丝杆304上设有升降座305,升降座305的内侧端穿于竖向凹件300,升降座305的内侧端设有滑动块306,滑动块306上转动设有第一转板311。
[0081] 参照图10所示,翻转机构包括导向框307,导向框307内活动设有活动块308,活动块308上安装有转动气缸309,转动气缸309的活动端设有第二转板310。
[0082] 参照图10与图11所示,转向机构包括插接圆柱318,插接圆柱318上呈圆周阵列地开设有四个穿孔,插接圆柱318的内侧端套设有转动环312,转动环312的外周呈对称的设有固定台313,其中一个固定台313安装于第一转板311的另一端,另外一个固定台313安装于第二转板310的另一端,转动环312的外周还设有第三安装件314,第三安装件314安装有转动电机315,转动电机315的输出轴连接有齿轮316,齿轮316上啮合有从动齿环317,从动齿环317设于插接圆柱318上。
[0083] 参照图11与图12所示,夹持机构包括设于插接圆柱318内侧端上的内伸柱319,内伸柱319的外周呈圆周阵列地成形有弧槽320,弧槽320分别连通于穿孔,转动环312的外周安装有外伸支板321,外伸支板321上开设夹持孔,外伸支板321的外侧端安装有夹持气缸322,夹持气缸322的内侧端设有活动板323,活动板323的内侧端穿于夹持孔,活动板323的内侧端设有夹持连板324,夹持连板324的内侧端设有夹持头325,夹持头325的内侧端设有夹持弧槽326,夹持弧槽326和弧槽320的设置能够确保夹持的稳定性,同时也能避免对引脚造成夹痕,从而影响引脚的后期加工。
[0084] 当在进行引脚的固定时,先需要启动转动电机315,并在转动电机315的带动下齿轮316进行转动,而齿轮316的转动将带动从动齿环317的转动,从动齿环317的转动将带动插接圆柱318进行转动,进而使得其中一个穿孔正对推出孔212,并承接由推出机构推出的引脚,直至引脚完全从推出孔212中完全推出为止,接着在转动电机315的带动下使得另外三个穿孔依次正对于穿孔,直至穿孔内均穿设有引脚为止,而后启动夹持气缸322,并在夹持气缸322的带动下通过夹持头325将四根引脚夹持在夹持弧槽326内。接着通过转动气缸309带动插接圆柱318进行90度的转动,进而使得引脚由水平状态变化为竖直状态。最后启动升降电机303,并在升降电机303的带动下使得升降丝杆304进行转动,而升降丝杆304的转动将带动升降座305进行运动,而升降座305在运动过程中将带动引脚向下运动,并插接在帽座上。
[0085] 参照图13与图14所示,帽座放置机构4包括长条底板400,长条底板400的两端安装有移动端座401,移动端座401之间设有一对移动导杆402,其中一个移动端座401上安装有移动电机403,移动电机403的输出轴连接有移动丝杆404,移动丝杆404上设有移动座405,移动座405上安装有凹形固定件406,凹形固定件406的两端分别设有L形放置衬板408,L形放置衬板408的竖直段向上延伸,凹形固定件406的内壁设有定位插板407,L形放置衬板408上设有放置盘409,放置盘409的内壁开设有定位插槽,定位插板407穿于定位插槽内,放置盘409上开设有多个放置圆槽410。
[0086] 操作时,操作人员先将放置盘409放置在L形放置衬板408上,放置时,还需要定位插板407穿于定位插槽内,避免在进行放置盘409转移时,发生位置改变而对引脚的插接造成影响。而在进行帽座放置时,需要将帽座上呈对称设置的V形定位槽及缺口正对于放置圆槽410内设置的V形凸起及卡位条对应,通过这种方式方便对帽座进行精确地定位。当在进行帽座转移或者进行帽座位置调节时,启动移动电机403,并在移动电机403的带动下使得移动丝杆404进行转动,而移动丝杆404的转动将带动移动座405进行运动,而移动座405的运动将对放置盘409及其上的帽座的位置进行调节。
[0087]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