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偏头痛的药物、药物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制药用途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1458994.2

文献号 : CN11562454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陶晓华张瑶罗亚敏葛飞孟凤仙

申请人 : 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偏头痛的药物、药物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制药用途,进一步涉及治疗三叉神经节功能异常所致偏头痛的药物,以及治疗偏头痛引发的中脑组织病理性损伤的药物。本发明的药物含有丹皮酚和甘草酸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能够显著改善偏头痛的行为学表现,同时对于三叉神经节功能异常引发的偏头痛、偏头痛引发的中脑组织病理性损伤有着良好的治疗和改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非甾体类消炎药、曲坦类药和CGRP受体拮抗剂等的治疗效果相当或者更优,并且具有成本更低、副作用更小等优点,能够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权利要求 :

1.丹皮酚和甘草酸的组合作为唯一活性成分在制备治疗或改善硝酸甘油致偏头痛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药物由丹皮酚、甘草酸、以及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所组成,所述丹皮酚和所述甘草酸的质量比为丹皮酚:甘草酸=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能够:治疗或改善三叉神经节功能异常引发的偏头痛;

治疗或改善偏头痛引发的中脑组织病理性损伤,所述中脑组织病理性损伤包括神经元细胞轴和斑点减少和/或神经元退化褶皱;

上调脑脊液中5‑HT含量、和/或下调脑脊液中HIS含量;

下调TRPV1/CGRP基因转录或其蛋白表达;

下调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和/或上调抑炎因子IL‑10表达。

‑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丹皮酚的给药剂量为100 400mg·kg ·~‑1

d 。

‑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甘草酸的给药剂量为50 200mg·kg ·~‑1

d 。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为口服制剂、注射制剂或外用制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施用对象为有脊椎动物。

说明书 :

治疗偏头痛的药物、药物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制药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偏头痛的药物、药物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制药用途,进一步涉及治疗三叉神经节功能异常导致的偏头痛的药物和/或偏头痛对中脑组织病理性损伤的药物。

背景技术

[0002]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头痛疾病,其特征是具有胃肠和自主神经改变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双侧或全头痛,持续4到72小时,伴有恶心、呕吐、恐音或恐光等。偏头痛发作频繁易反复,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或学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归为第六位致残性疾病和人类第三位常见病。此外,偏头痛还可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增加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的总体风险,并多与睡眠障碍、抑郁和焦虑等病共患。最近研究表明,偏头痛在全球范围内已超过10亿患者,年患病率为15%,而我国青壮年的年患病率约为14.3%,男女比例接近1:3。因此,偏头痛为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2011年的普查结果显示每年偏头痛的总成本估计为3317亿元人民币。研究表明,偏头痛导致4510万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占全球疾病负担的5.6%,高于其它所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总和。
[0003] 药物治疗方面,国际上通常采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曲坦类药和CGRP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但这些药物成本较高,并具有多种不良反应或严重不良事件。禁忌症过多亦导致其不能广泛应用于偏头痛患者。如:布洛芬可引起胃肠道、心血管、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不良反应,甚至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等,对于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过敏体质等人群皆当慎用;佐米曲坦最常见的副作用为感觉异常,咽喉、下颌和胸部疼痛,胸部压迫感,恶心及失眠,心血管不适反应,对于有糖尿病、高胆固醇和冠状动脉疾病的高危家族史病人慎用。
[0004] 因此,现有技术中急需新的治疗偏头痛的药物。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药物,该药物能够有效缓解和治疗脊椎动物、特别是人类的偏头痛。
[0006]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或治疗偏头痛对中脑组织病理性损伤的药物。
[0007]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上调脑脊液中5‑HT含量、和/或下调脑脊液中HIS含量的药物。
[0008]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或治疗三叉神经节功能异常引起的偏头痛的药物,特别是通过干预TRPV1/CGRP信号通路、抑制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高表达,促进抑炎因子IL‑10高表达,从而改善偏头痛。
[0009]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丹皮酚和/或甘草酸在制备前述药物中的应用,以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
[0010] 本发明中所称丹皮酚(paeonol)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名称为2'‑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别名芍药醇、牡丹酚,化学式为C9H10O3,是从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中或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提取物出来的一种有效成分。
[0011] 本发明中所称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42H62O16,是从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中提取物出来的一种有效成分。
[001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药物能够治疗或改善偏头痛对中脑组织病理性损伤,本发明中所称中脑组织病理性损伤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是由于偏头痛所引发或导致的均涵盖在内,该中脑组织病理性损伤特别包括神经元细胞轴和斑点减少和/或神经元退化褶皱。
[001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药物能够调节与偏头痛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含量。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该药物可以上调脑脊液中5‑HT含量、和/或下调脑脊液中HIS含量。大脑中5‑HT长期低水平可增强伤害感受器的敏感性而导致偏头痛反复发作;组胺可诱发正常人出现血管搏动性偏头痛并呈现剂量依赖性;两者皆是偏头痛的生物标志物。
[0014] 一般而言,上述生物标志物的含量范围如下:
[0015] 在正常情况下(即Con组):5‑HT,19.83±2.19ng/mL;HIS,4.63±0.99 ng/mL;
[0016] 在模型组(即Mod组)中:5‑HT,10.28±0.71**;HIS,13.12±0.50**(与Con组相比,**表示p<0.01)。
[0017] 本专利的发明人进一步发现,偏头痛并不伴随三叉神经节的器质性病变,但是与三叉神经节的功能异常有关联。基于该创造性的发现,本发明创造性地提出了将丹皮酚、甘草酸或者两者的组合应用于制备治疗或改善三叉神经节功能异常的药物。
[001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治疗三叉神经节功能异常所致偏头痛的药物对TRPV1/CGRP基因转录和/或蛋白表达具有下调作用,并能下调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和/或上调抑炎因子IL‑10表达。而偏头痛的发生与TRPV1/CGRP密切相关,伤害性物质如促炎因子可诱导神经元中TRPV1活化,增强伤害感受器的敏感性,并使局部脑膜CGRP释放增加,脑膜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痛觉信息传导增加,并进一步刺激促炎因子的释放,从而诱发偏头痛。
[0019] 一般而言,上述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范围如下:
[0020] 在正常情况下(即Con组):TRPV1 mRNA,0.61±0.37;CGRP mRNA,0.95±0.79;
[0021] 在模型组(即Mod组)中:TRPV1 mRNA,1.57±0.41**;CGRP mRNA,5.95±0.24**(与Con组相比,**表示P<0.01)。
[0022] 一般而言,上述基因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相对转录水平范围如下:
[0023] 在正常情况下(即Con组):TRPV1,0.77±0.21;CGRP,0.83±0.31;
[0024] 在模型组(即Mod组)中:TRPV1,1.53±0.49**;CGRP,1.70±0.55**(与Con组相比,**表示P<0.01)。
[0025] 一般而言,上述炎症因子含量范围如下:
[0026] 在正常情况下(即Con组):IL‑1β,18.98±1.68pg/mL;TNF‑α,182.34±29.36pg/mL;IL‑10,19.66±5.91pg/mL;
[0027] 在模型组(即Mod组)中:IL‑1β,34.88±5.10**pg/mL;TNF‑α,322.05±27.96**pg/**mL;IL‑10,31.23±6.74 pg/mL(与Con组相比,**表示P<0.01)。
[002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药物仅包括丹皮酚这一个有效成分、或者仅包括甘草酸这一个有效成分、或者同时包含丹皮酚和甘草酸两者的组合作为有效成分。
[0029]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药物由丹皮酚和甘草酸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以及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所组成。其中,该药用辅料选自药学领域常规的稀释剂、赋形剂、填充剂、粘合剂、润湿剂、崩解剂、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吸附载体、润滑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药物中,丹皮酚的给药剂量为50 500mg·kg‑1·d‑1,~‑1 ‑1 ‑1 ‑1
优选100 400mg·kg ·d ,更优选400mg·kg ·d 。
[003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药物中,甘草酸的给药剂量为10 300mg·kg‑1·d‑1,~‑1 ‑1 ‑1 ‑1
优选50 200mg·kg ·d ,更优选200mg·kg ·d 。
~
[003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药物包括丹皮酚和甘草酸这两者的组合,并且两者质量比为丹皮酚:甘草酸=0.2 5,优选0.5 2,更优选2。~ ~
[0033] 对于本发明的药物而言,其给药形式或者说药剂形式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形式,作为举例,可以采用口服制剂、注射制剂或外用制剂。
[0034] 前述药物,其施用对象可以是任意脊椎动物,特别是人类。
[0035]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制备药物的方法。该药物用于治疗偏头痛、和治疗三叉神经节功能异常引发的偏头痛、和/或治疗偏头痛对中脑组织病理性损伤;该方法包括使用丹皮酚和甘草酸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作为原料的步骤,优选包括同时使用丹皮酚和甘草酸这两者。所称“同时”指的是,本发明的前述方法中同时包括加入丹皮酚的操作和加入甘草酸的操作,这两个操作可以在一个步骤内完成、也可以在多个步骤内完成。
[0036]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将丹皮酚和甘草酸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在制备药物中的应用,所述药物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效果:
[0037] 治疗或改善偏头痛对中脑组织病理性损伤,所述中脑组织病理性损伤包括神经元细胞轴和斑点减少和/或神经元退化褶皱;
[0038] 治疗或改善三叉神经节功能异常;
[0039] 上调脑脊液中5‑HT含量、和/或下调脑脊液中HIS含量;
[0040] 下调TRPV1和/或CGRP基因转录或其蛋白表达;
[0041] 下调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和/或上调抑炎因子IL‑10表达。
[004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以天然植物提取物的有效成分为基础,提供治疗偏头痛的药物,能够对偏头痛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与传统的非甾体类消炎药、曲坦类药和CGRP受体拮抗剂等效果相当或者更优,并且具有成本更低、副作用更小等优点。进一步发现了偏头痛相关的中脑、神经学病理学基础,并基于此发现提出了对应的治疗药物,该药物含有丹皮酚和甘草酸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该药物能够显著治疗或改善三叉神经节功能异常引起的偏头痛、治疗或改善偏头痛对中脑组织病理性损伤,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43] 图1:灌胃治疗后偏头痛大鼠眶周痛敏反应(图中:与Con组相比,**P<0.01;与Modf a # ## b组相比,P<0.05,P<0.01;与Pos组相比,P<0.05,P<0.01;与HD、HZ相比,P<0.05;与e r
DG、GG相比,P<0.05;与DG相比,P<0.050);
[0044] 图2:灌胃治疗后偏头痛大鼠行为学变化(图中:与Con组相比,*P<0.01,**P<f a # ##0.01;与Mod组相比,P<0.05,P<0.01;与Pos组相比,P<0.05,P<0.01;与HD、HZ相比,b j
P<0.05;与HD相比,P<0.05);
[0045] 图3:偏头痛大鼠中脑HE染色(400×)(图中:Con组、Pos组和其它治疗组大鼠可见较多形态正常的神经元细胞;Mod组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神经元,表现为斑点减少、邹缩深染的梭行状;
[0046] 图4:偏头痛大鼠生物标志物5‑HT、HIS的表达水平(图中:注:与Con组相比,**P<f a # ##0.01;与Mod组相比,P<0.05,P<0.01;与Pos组相比,P<0.05,P<0.01;与HD、HZ相比,b c d e
P<0.05;与DD、DZ相比,P<0.05;与GD、GZ相比,P<0.05;与DG、GG相比,P<0.05。);
[0047] 图5: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HE染色(100×);
[0048] 图6: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TRPV1、CGRP基因转录水平(图中:与Con组相比,**P<f a k z0.01;与Mod组相比,P<0.05,P<0.01;与HZ相比,P<0.05;与DD相比,P<0.05;与DG相r
比,P<0.05);
[0049] 图7: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TRPV1、CGRP蛋白表达水平(图中:与Con组相比,**P<f a0.01;与Mod组相比,P<0.05,P<0.01);
[0050] 图8:偏头痛大鼠血浆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图中:** f a k
与Con组相比,P<0.01;与Mod组相比,P<0.05,P<0.01;与HZ相比,P<0.05;与DD相比z r
,P<0.05;与DG相比,P<0.05)。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52] 准备例
[0053] (实验动物)
[0054] SPF级雄性SD大鼠72只,体质量(200±10)g,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格证号:SCXK(京)2021‑0011]。动物饲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屏障环境动物室,温度(22±1)℃、湿度(65±5)%、12h昼夜循环光环境,普通饲料喂食、自由进食饮水。动物实验方案已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0055] (模型制备与分组)
[0056] 72只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依据体重大小随机分为空白组(Con)6只、造模组66只。
[0057] 参照国际公认造模方式,造模组大鼠于颈背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 mg·kg‑1·d‑1,隔天注射一次,共5次,建立偏头痛模型。
[0058] Con组大鼠颈背部皮下注射0.9%生理盐水20μL·kg‑1·d‑1,注射方法和次数同造模组。
[0059] 成模标准:于30min内出现频繁挠头、眼眶痛阈降低、活动减少、蜷卧等现象,60min左右上述表现达到高峰,视为造模成功。
[0060] 将66只成模大鼠依据体重大小随机分成模型组(Mod)、阳性药组(Pos)、丹皮酚和甘草酸合用低中高剂量组(HD、HZ、HG)、丹皮酚低中高剂量组(DD、DZ、DG)、甘草酸低中高剂量组(GD、GZ、GG),每组6只。
[0061] (试药与仪器)
[0062] 甘草酸(纯度≥95%)、丹皮酚(纯度≥98%)(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分别为:N09GS166788、X21A11S111651);佐米曲普坦片(万特制药有限公司,中国,国药准字H20061077),作为阳性药组药物;硝酸甘油注射液(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中国,国药准字H11020289)。
[0063] (给药方法)
[0064] 分组后各组大鼠给予相应药物连续灌胃7d。丹皮酚、甘草酸和佐米曲普坦片分别用体积百分比3%DMSO和体积百分比1%吐温80的生理盐水进行溶解,充分混匀。Con组大鼠每天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10mL·kg‑1·d‑1;Mod组大鼠给予体积百分比3%DMSO和体积百分比1%吐温80生理盐水10mL·kg‑1·d‑1;Pos组大鼠给予0.25mg·kg‑1·d‑1佐米曲普坦片
10mL·kg‑1·d‑1;各治疗组给药体积均为10mL·kg‑1·d‑1,给药剂量为给药剂量如表1。
[0065] 表1 各治疗组给药剂量
[0066]
[0067] (行为学观察与眶周痛阈检测)
[0068] 给药第2d、4d、6d后检测各组大鼠眼眶痛阈,且第1d、3d、5d后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
[0069] 行为学观察:给药后1h内观察并记录每组大鼠挠头次数(包括前爪和后爪挠头的总次数),连续数次挠头无停顿记作一次挠头。
[0070] 眶周痛阈检测:给药后1h时用Von Frey Hairs触觉测量套件进行眶周痛阈检测。检测开始时从最小纤维丝型号开始(0.008g,对应log值1.65)对大鼠眼眶周围皮肤进行刺激,逐渐增加至最大纤维丝型号(300g,对应log值6.65),直至出现阳性反应,并记录该纤维丝对应的log值作为眶周痛阈值。阳性反应标准:每根纤维丝刺激5次,其中出现3次及以上阳性反应,如大鼠缩/扭头、用前爪拨开纤维丝及发声等表现。
[0071] (标本采集与指标检测)
[0072] 给药第7天取材,各组大鼠禁食不禁水12h,腹腔注射50mg·kg‑1的质量体积比1%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将一次性采血针与1ml注射器连接,通过枕骨大孔水平刺入脑室,缓慢抽取100 150μL脑脊液,采用ELISA检测大鼠脑脊液5‑HT、HIS的含量;随后进行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浆,采用ELISA检测大鼠血浆IL‑1β、TNF‑α、IL‑10的含量;处死大鼠,心脏灌注4℃生理盐水120 180ml,快速分离出中脑和三叉神经节;中脑和1/2三叉神经节置于质量体积~
比4%多聚甲醛液(例如:取4g多聚甲醛,加纯水溶解,定容至100ml)浸泡固定3天,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剩余1/2三叉神经节置于‑80℃冰箱,采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节中TRPV1和CGRP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引物序列见表2。
[0073] 表2 引物序列
[0074]
[0075] (统计方法)
[0076] 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GraphPad Prism 8.0软件绘图。当每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One‑way ANOVA法进行统计分析;若方差齐,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若方差不齐,组间差异比较采用Games‑Howell法。当每组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时,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77] 实施例1:对偏头痛行为学的干预
[0078] 参见图1。与Con组比,偏头痛成模大鼠在灌胃治疗第2、4、6天,Mod组眼眶痛阈显著降低(P<0.01);与Mod组比,Pos组及各治疗组的眶周痛敏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P<0.01)。
[0079] 灌胃第2天,HG组、DD组、GD组的眼眶痛阈显著高于Pos组(P<0.05或P<0.01);灌胃第4天,HG组的眼眶痛阈显著高于Pos组(P<0.05)。灌胃第2天和灌胃第4天,HG组眶周痛阈显著高于HD组和HZ组(P<0.05),而DG组和GG组与其对应的低中剂量组无显著差异。且灌胃第1天,HG组眶周痛阈高于DG组,而灌胃第4天,HG组高于GG和DG组(P<0.05)。灌胃第6天,各治疗组的改善程度较为相似,无显著差异。
[0080] 参见图2。与Con组比,偏头痛成模大鼠在灌胃治疗第1、3、5天,Mod组挠头次数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Mod组比,Pos组及各治疗组的挠头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P<0.01)。与Pos组相比,灌胃第5天,HG组、DG组、GG组的挠头次数显著低于Pos组(P<0.05);灌胃第1天,HG的挠头次数显著低于HD和HZ(P<0.05)。丹皮酚、甘草酸高剂量治疗组对行为学的改善程度与低中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但具有更优的改善趋势。3个高剂量组改善程度相似,在灌胃第1天和第5天,HG具有更优的改善趋势。
[0081] 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丹皮酚、甘草酸及两者合用,对偏头痛大鼠眶周痛阈、行为学均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和治疗偏头痛的症状表现。由于大鼠和人类全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因此可以认为其对于人类偏头痛的治疗亦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效果。
[0082] 结论:
[0083] 联合使用丹皮酚和甘草酸,对于提升眶周痛阈的效果更佳;其效果相比于阳性药组相当或更优。
[0084] 在高给药剂量(丹皮酚400mg·kg‑1·d‑1、甘草酸200mg·kg‑1·d‑1)下,对于偏头痛行为学改善具有更好的改善趋势,其中又以丹皮酚与甘草酸两者合用为佳。
[0085] 实施例2:对偏头痛引发的中脑组织病理性损伤的干预
[0086] 参见图3,Con组大鼠中脑组织、神经元细胞、组织结构正常;Mod组大鼠中脑组织神经元细胞轴和斑点减少,较多神经元退化皱缩、深染;Pos组和各给药组大鼠中脑组织病理性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0087] 结论:丹皮酚、甘草酸及两者合用,能够改善偏头痛引发的中脑组织病理性损伤。
[0088] 实施例3:对偏头痛生物标志物的干预
[0089] 参见图4,经7天治疗后,与Con组比,Mod组大鼠脑脊液5‑HT显著下降,而HIS显著上升(P<0.01);与Mod组比,Pos组、丹皮酚、甘草酸及其两者合用对其均有回调作用(P<0.01),各治疗组对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P<0.01)。丹皮酚、甘草酸及合用组的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对5‑HT的上调作用显著高于Pos组(P<0.05或P<0.01)。丹皮酚、甘草酸及合用组对5‑HT和HIS的改善作用呈现随剂量上升而增强的趋势,高剂量改善作用均显著高于其对应的低中剂量(P<0.05)。对于HIS,HG组的调节作用优于DG组(P<0.05),相较于GG组具有更优的调节趋势。
[0090] 结论:
[0091] 丹皮酚、甘草酸及两者合用对于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即可改善脑脊液5‑HT、HIS水平,从而缓解和治疗偏头痛。
[0092] 以脑脊液生物标志变化来看,高剂量组(丹皮酚400mg·kg‑1·d‑1、甘草酸200mg·‑1 ‑1kg ·d )的调节效果更优;HIS结果表明,丹皮酚与甘草酸两者合用的效果优于单一一种。
[0093] 实施例4:对偏头痛三叉神经节功能异常的干预
[0094] 参见图5,Con组、Mod组、Pos组和各治疗组大鼠形态差异不明显,神经元与神经纤维分布正常、解剖结构完整,无见明显器质性病变,由此证明偏头痛是三叉神经节功能性的异常引起的。
[0095] 参见图6,qRT‑PCR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Mod组大鼠三叉神经节中TRPV1和CGRP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Mod组比,Pos组、丹皮酚、甘草酸及其两者合用对其均有下调作用(P<0.05或P<0.01)。
[0096] 参见图7,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以β‑Actin作为蛋白表达水平参照,与Con组比,Mod组大鼠三叉神经节中TRPV1和CGRP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Mod组比,Pos组、丹皮酚、甘草酸及其两者合用对其均有下调作用(P<0.05或P<0.01)。
[0097] 参见图8,ELISA结果显示,与Con组比,Mod组大鼠血浆IL‑1β、TNF‑α、IL‑10显著上升(P<0.01);与Mod组比,Pos组、丹皮酚、甘草酸及其两者合用对IL‑1β、TNF‑α具有下调作用(P<0.05或P<0.01),而对IL‑10具有上调作用(P<0.05或P<0.01)。丹皮酚、甘草酸及合用组对IL‑1β、TNF‑α的下调作用和对IL‑10的上调作用呈现随剂量上升而增强的趋势。相较于DG组和GG组,HG组对IL‑1β和TNF‑α的改善作用具有更优趋势。其中,HG组对TNF‑α的调节作用显著优于DG组(P<0.05)。
[0098] 结论:
[0099] 丹皮酚、甘草酸及两者合用皆能下调偏头痛大鼠TRPV1、CGRP的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血浆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上调抑炎因子IL‑10表达水平。高剂量组(丹‑1 ‑1 ‑1 ‑1皮酚400mg·kg ·d 、甘草酸200mg·kg ·d )的效果更优。
[0100] 相较于DG组和GG组,HG组对IL‑1β和TNF‑α的改善作用具有更优趋势。其中,HG组对TNF‑α的调节作用显著优于DG组(P<0.05)。
[0101] 实施例5:药物剂型和制备方法
[0102] 本发明采用的是经胃肠消化道给药方式,实际操作中,可对给药方式改良,不限于经静脉注射给药方式、经皮下注射给药方式、经鼻腔粘膜给药方式等。
[0103] 本发明采用的是用于口服的液体剂型,实际操作中,可对剂型改良,不限于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和半固体剂型等,如胶囊、丸剂、片剂、膏剂、贴剂、注射剂、滴丸、喷雾剂等。
[0104] 无论何种给药方式或剂型,仅影响药物的吸收部位、速度和时间等,都需要通过进入体循环发挥作用,皆基于丹皮酚和甘草酸对偏头痛具有治疗作用这一确切研究成果。因此,不同给药方式或剂型皆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10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