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及其设计制作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1419076.9

文献号 : CN11566405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曹鹏程

申请人 : 鹏讯科技(大连)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及其设计制作方法,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包括:充电发射平台,用于向接收线圈传递能量,所述充电发射平台包括主发射线圈以及与所述主发射线圈内部与主发射线圈呈同心圆结构的副发射线圈;接收线圈,设置于所述充电发射平台上方,用于接收所述充电发射平台传递的能量,并将所述能量传输给执行机构,所述接收线圈包括设置于第一互感位置的第一接收线圈和设置于所述第二互感位置的第二接收线圈,其中,第一互感位置为第一接收线圈与主发射线圈等效耦合系数符合预设标准时的位置,第二互感位置为所述副发射线圈外沿位置。

权利要求 :

1.一种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包括:充电发射平台,用于向接收线圈传递能量,所述充电发射平台包括主发射线圈以及与所述主发射线圈内部与主发射线圈呈同心圆结构的副发射线圈;接收线圈,设置于无人机起落架底部横管内部,当所述接收线圈充电时,所述无人机降落在所述充电发射平台上方,用于接收所述充电发射平台传递的能量,并将所述能量传输给执行机构,所述接收线圈包括设置于第一互感位置的第一接收线圈和设置于第二互感位置的第二接收线圈,其中,第一互感位置为第一接收线圈与主发射线圈互感最大的位置,第二互感位置为所述副发射线圈外沿位置,所述第二互感位置与第一互感位置的充电发射平台与接收线圈磁场互感之和符合标准,其中,副发射线圈与主发射线圈串联且电流方向一致;

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偏移阈值由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在第一互感位置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最大值和所述第二接收线圈在第二互感位置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最小值之和Mmax判定,其中,当M1+M2<0.7×Mmax时,判定此时的偏移距离不能满足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使用要求;

当M1+M2≥0.7×Mmax时,判定此时的偏移距离能够满足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使用要求;

其中,M1为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在耦合状态下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M2为所述第二接收线圈在耦合状态下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发射线圈设置于所述主发射线圈内中心位置,副发射线圈外直径小于所述主发射线圈内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互感位置为第一接收线圈与主发射线圈形成的互感最大时的位置,所述第二互感位置为第二接收线圈中心处在副发射线圈外圆周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发射线圈的外直径为接收线圈间距的1.8‑2.2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设置于所述无人机起落架底部横管内时,所述接收线圈间距为无人机起落架底部横管的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线圈或第二接收线圈与充电发射平台的等效耦合系数ke的变化趋势随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d发生变化,其中,当|d|≤|d1|时,等效耦合系数ke≥0.1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各元件间耦合符合要求;

当|d|≤|d1|时,等效耦合系数ke<0.1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各元件间耦合不符合要求;

其中,d1为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相对偏移距离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整体传输效率η随其偏移距离d的变化发生波动,其中,当|d|≤|d1|,η>70%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的整体传输效率符合要求;

当|d|≥|d1|,η<70%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的整体传输效率不符合要求。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输出电流I随其偏移距离d的变化发生波动,其中,当|d|≤|d1|,Imin≤I≤Imax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的输出电流符合要求;

当|d|≤|d1|,I<Imin或I>Imax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的输出电流不符合要求;

其中,Imin为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允许最小输出电流,Imax为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允许最大输出电流。

说明书 :

一种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及其设计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及其设计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电子设备借助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变得更加智能化和无人化。无人机作为诸多急需要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实现无人化与自主化充电的装备代表之一,其无线充电系统的要求较高。
[0003] 现有的诸多发明中,为了实现无人机无线充电接收端紧凑化还不能牺牲过多的效率,铁氧体或柔性磁性材料被应用于减少漏磁损耗。这使得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轻量化程度不够高,抗偏移性能不够好。然而,为了追求无人机无线充电接收端轻量化又会牺牲无线充电传输功率与传输效率。为了追求无人机降落位置的不准确现象,无人机无线充电还应具有抗偏移性能,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应用阵列式发射端。为了解决无人机降落位置发生旋转对抗偏移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大多数方案是接收端采用平面盘式线圈结构与阵列式发射端组合,这样的接收端形式不利于布置在无人机上反而会引起外挂线圈导致的空气阻力增加。

发明内容

[0004]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及其设计制作方法,能够在实现无线充电接收端轻量化的同时,保证无线充电传输功率与传输效率。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及其设计制作方法,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包括:充电发射平台,用于向接收线圈传递能量,所述充电发射平台包括主发射线圈以及与所述主发射线圈内部与主发射线圈呈同心圆结构的副发射线圈;接收线圈,设置于无人机起落架底部横管内部,当所述接收线圈充电时,所述无人机降落在所述充电发射平台上方,用于接收所述充电发射平台传递的能量,并将所述能量传输给执行机构,所述接收线圈包括设置于第一互感位置的第一接收线圈和设置于所述第二互感位置的第二接收线圈,其中,第一互感位置为第一接收线圈与主发射线圈互感最大的位置,第二互感位置为所述副发射线圈外沿位置,所述第二互感位置与第一互感位置的充电发射平台与接收线圈磁场互感之和符合标准。
[0006] 进一步地,所述副发射线圈设置于所述主发射线圈内中心位置,副发射线圈外直径小于所述主发射线圈内直径,所述副发射线圈与所述主发射线圈串联且电流方向一致。
[0007]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互感位置为第一接收线圈与主发射线圈形成的互感最大时的位置,所述第二互感位置为第二接收线圈中心处在副发射线圈外圆周处。
[0008] 进一步地,所述主发射线圈的外直径为接收线圈间距的1.8‑2.2倍。
[0009]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线圈设置于所述无人机起落架底部横管内时,所述接收线圈间距为无人机起落架底部横管的间距。
[0010] 进一步地,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偏移阈值由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在第一互感位置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最大值和所述第二接收线圈在第二互感位置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最小值之和Mmax判定,其中,
[0011] 当M1+M2<0.7×Mmax时,判定此时的偏移距离不能满足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使用要求;
[0012] 当M1+M2≥0.7×Mmax时,判定此时的偏移距离能够满足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使用要求,d1为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相对偏移距离阈值;
[0013] 其中,M1为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在耦合状态下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M2为所述第二接收线圈在耦合状态下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
[0014]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收线圈或第二接收线圈与充电发射平台的等效耦合系数ke的变化趋势随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d发生变化,其中,
[0015] 当|d|≤|d1|时,等效耦合系数ke≥0.1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各元件间耦合符合要求;
[0016] 当|d|≤|d1|时,等效耦合系数ke<0.1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各元件间耦合不符合要求。
[0017] 进一步地,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整体传输效率η随其偏移距离d的变化发生波动,其中,
[0018] 当|d|≤|d1|,η>70%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的整体传输效率符合要求;
[0019] 当|d|≥|d1|,η<70%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的整体传输效率不符合要求。
[0020] 进一步地,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输出电流I随其偏移距离d的变化发生波动,其中,
[0021] 当|d|≤|d1|,Imin≤I≤Imax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的输出电流符合要求;
[0022] 当|d|≤|d1|,I<Imin或I>Imax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的输出电流不符合要求;
[0023] 其中,Imin为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允许最小输出电流,Imax为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允许最大输出电流。
[002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接收线圈内置于无人机底部横管,与设置于地面上的无线充电发射平台组合形成的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体积占比小,能够降低对整机性能与可靠性的影响,减少无人机额外的能量损耗,同时也不会引起较大的空气阻力;本发明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结构能够减少无线充电方式对无人机整机电磁兼容性的影响,且本发明结构较为简单,无线充电设备的成本较低;同时也兼顾了无线充电系统的充电效率。
[0025] 尤其,本发明在主发射线圈同心位置添加一个小的发射线圈,该小线圈与大发射线圈串联,这样保证了小线圈内的电流和方向与大发射线圈一致,有效避免了磁场紊乱;本发明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提升中心部位磁场强度,解决无人机起落架两根底部横管内的接收线圈的其中一个接收线圈落入该中心区域附近耦合磁场强度低的问题,能够保证无线充电的稳定性。
[0026] 尤其,具体而言,根据无人机具体型号的起落架底部横管之间距离来设置主副发射线圈尺寸,能够使一个接收线圈定位于与主发射线圈耦合状态最佳的位置,即互感最大值位置,使另一个接收线圈定位在小发射线圈外沿位置,小发射线圈外沿位置为磁场抵消最明显的位置,即互感最小值位置;小发射线圈的尺寸最小化和匝数最少能够尽可能减少抵消现象带来的系统传输效率与功率损失,进而通过强弱搭配的方法实现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抗偏移能力。
[0027] 尤其,本发明将接收线圈分别置入无人机起落架底部横管内,能够实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隐藏,进而避免了无人机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外置导致的空气阻力与外观不雅的现象,还能够使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更近进而增强了互感与耦合系数,也避免了发射磁场强度过强影响无人机上端部分的飞行控制系统以及对遥控或通信电磁波信号的电磁干扰;本发明将起落架底部横管作为鼠笼线圈的外壳,能够充分保护线圈,提升了无线充电系统的可靠性。
[0028] 尤其,本发明根据所述第一接收线圈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和所述第二接收线圈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确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的阈值,准确确定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阈值能够满足无人机实际降落位置与定位位置间的偏差,从而有利于无人机自主降落,进而提高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整体传输效率。
[0029] 尤其,本发明根据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接收线圈与充电发射平台的等效耦合系数证明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阈值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本发明根据试验证明的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抗偏移距离阈值,能够有效地减少传输功率损耗,使元件间能够紧密耦合,减小漏磁,增强无人机在无线充电过程中的可靠性。
[0030] 尤其,本发明根据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偏移过程中的整体传输效率的变化趋势判定在允许偏移距离内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是否满足能量输送要求,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判断无线充电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就是整体传输效率,本发明通过测试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抗偏移能力,能够确定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其偏移量对于整体传输效率的影响,有利于无人机自主化降落进行无线充电,保证无人机的整体自主化性能。
[0031] 尤其,本发明根据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偏移过程中的输出电流的变化趋势进一步校正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阈值,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判断无线充电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参数就是输出电流,本发明通过测试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抗偏移能力,能够确定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其偏移量对于输出电流的影响,有利于实现无人机恒流充电阶段,保证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无人机快速充电实际应用中的充电能力。

附图说明

[0032] 图1为实施例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应用于无人机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2为实施例添加小发射线圈后的接收线圈间距‑磁通密度曲线关系图;
[0034] 图3为实施例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接收线圈与充电发射平台的等效耦合系数和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接收线圈与充电发射平台间互感的折线关系图;
[0035] 图4为实施例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输出电流和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整体传输效率的折线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37]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38]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39]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0] 请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应用于无人机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包括:充电发射平台,用于向接收线圈传递能量,所述充电发射平台包括主发射线圈以及与所述主发射线圈内部与主发射线圈呈同心圆结构的副发射线圈;接收线圈,设置于无人机起落架底部横管内部,当所述接收线圈充电时,所述无人机降落在所述充电发射平台上方,用于接收所述充电发射平台传递的能量,并将所述能量传输给执行机构,所述接收线圈包括设置于第一互感位置的第一接收线圈和设置于所述第二互感位置的第二接收线圈,其中,第一互感位置为第一接收线圈与主发射线圈互感最大的位置,第二互感位置为所述副发射线圈外沿位置,所述第二互感位置与第一互感位置的充电发射平台与接收线圈磁场互感之和符合标准。
[0041] 具体而言,本发明所述充电发射平台设置于无人机降落位置的下方,与设置于无人机起落架底部横管内的所述接收线圈组合形成的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其优势为体积占比小,能够提升整机性能与可靠性,减少无人机额外的能量损耗,同时也不会引起较大的空气阻力;本发明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结构能够减少无线充电方式对无人机整机电磁兼容性的影响,且本发明结构较为简单,无线充电设备的成本较低;同时也兼顾了无线充电系统的充电效率。
[0042] 所述副发射线圈设置于所述主发射线圈内中心位置,副发射线圈外直径小于所述主发射线圈内直径,所述副发射线圈与所述主发射线圈串联且电流方向一致。
[0043] 所述第一互感位置为第一接收线圈与主发射线圈形成的互感最大时的位置,所述第二互感位置为第二接收线圈中心处在副发射线圈外圆周处。
[0044] 具体而言,本发明在主发射线圈同心位置添加一个小的发射线圈,该小线圈与大发射线圈串联,这样保证了小线圈内的电流和方向与大发射线圈一致,有效避免了磁场紊乱;本发明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提升中心部位磁场强度,解决无人机起落架两根底部横管内的鼠笼线圈的其中一个接收线圈落入该中心区域附近耦合磁场强度低的问题,能够保证无线充电的稳定性。
[0045] 请参阅图2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添加副发射线圈后的接收线圈间距‑磁通密度曲线关系图,本发明实施例中无人机的两根底部横管横截面尺寸为内直径25mm,外直径为27mm,横管长度为200mm,起落架底部横管间距为220mm,所述主发射线圈11的外直径为
440mm,匝数为15匝,小线圈被设计成外直径为100mm,匝数为5匝。
[0046] 具体而言,本发明根据两个接收线圈的合理间距,设置发射线圈能够使一个接收线圈位于与主发射线圈耦合状态最佳的位置,即互感最大值位置,使另一个接收线圈位于在小发射线圈外沿位置,小发射线圈外沿位置为磁场抵消最明显的位置,即互感最小值位置;小发射线圈的尺寸最小化和匝数最少能够尽可能减少抵消现象带来的系统传输效率与功率损失,进而通过强弱搭配的方法实现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抗偏移能力。
[0047] 所述主发射线圈的外直径可以实现紧凑化设计即为接收线圈间距的1.8‑2.2倍。
[0048] 所述接收线圈设置于所述无人机起落架底部横管内时,所述接收线圈间距为无人机起落架底部横管的间距。
[0049] 具体而言,本发明将接收线圈分别置入无人机起落架底部横管内,能够实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隐藏,进而避免了无人机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外置导致的空气阻力与外观不雅的现象,还能够使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更近进而增强了互感与耦合系数,也避免了发射磁场强度过强影响无人机上端部分的飞行控制系统以及对遥控或通信电磁波信号的电磁干扰;本发明将起落架底部横管作为鼠笼线圈的外壳,能够充分保护线圈,提升了无线充电系统的可靠性。
[0050] 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偏移阈值由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在第一互感位置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最大值和所述第二接收线圈在第二互感位置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最小值之和Mmax判定,其中,
[0051] 当M1+M2<0.7×Mmax时,判定此时的偏移距离不能满足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使用要求;
[0052] 当M1+M2≥0.7×Mmax时,判定此时的偏移距离能够满足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使用要求,d1为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相对偏移距离阈值;
[0053] 其中,M1为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在耦合状态下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M2为所述第二接收线圈在耦合状态下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
[0054] 具体而言,本发明不对所述第一接收线圈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和所述第二接收线圈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的和的最大值进行限定,本发明实施例中Mmax=6.78μH。
[0055] 具体而言,本发明根据所述第一接收线圈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和所述第二接收线圈与充电发射平台间的互感确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阈值,准确确定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阈值能够满足无人机降落因精度低导致的降落位置偏差,从而有利于无人机自主化降落充电,进而提高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整体传输效率。
[0056] 请参阅图3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接收线圈与充电发射平台的等效耦合系数和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接收线圈与充电发射平台间互感的折线关系图,所述第一接收线圈或第二接收线圈与充电发射平台的等效耦合系数ke的变化趋势随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d发生变化,其中,[0057] 当|d|≤|d1|时,等效耦合系数ke≥0.1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各元件间耦合符合要求;
[0058] 当|d|≤|d1|时,等效耦合系数ke<0.1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各元件间耦合不符合要求。
[0059] 具体而言,本发明根据所述第一接收线圈或所述第二接收线圈与充电发射平台的等效耦合系数证明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阈值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本发明根据试验测得的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阈值证明允许无人机降落不精准带来的充电位置偏差,并能够有效地减少传输功率损耗,使耦合机构间能够紧密耦合,减小漏磁,增强无人机在无线充电过程中的可靠性。
[0060] 请参阅图4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输出电流和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整体传输效率的折线关系图,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整体传输效率η随其偏移距离d的变化发生波动,其中,
[0061] 当|d|≤|d1|,η>70%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的整体传输效率符合要求;
[0062] 当|d|≥|d1|,η<70%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的整体传输效率不符合要求。
[0063] 具体而言,本发明根据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偏移过程中的整体传输效率的变化趋势判定在允许偏移距离内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是否满足能量输送要求,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判断无线充电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就是整体传输效率,本发明通过测试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抗偏移能力,能够确定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其偏移量对于整体传输效率的影响,有利于无人机自主化无线充电,保证无人机的无线充电整体性能。
[0064] 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输出电流I随其偏移距离d的变化发生波动,其中,
[0065] 当|d|≤|d1|,Imin≤I≤Imax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的输出电流符合要求;
[0066] 当|d|≤|d1|,I<Imin或I>Imax时,判定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允许偏移范围内的输出电流不符合要求;
[0067] 其中,Imin为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允许最小输出电流,Imax为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允许最大输出电流。
[0068] 请继续参阅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d1=110mm,Imin=1.96A,Imax=2.6A。
[0069] 具体而言,本发明根据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偏移过程中的输出电流的变化趋势进一步校正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偏移距离阈值,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判断无线充电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参数就是输出电流,本发明通过测试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的抗偏移能力,能够确定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其偏移量对于输出电流的影响,有利于定位线圈,保证所述抗偏移无线充电耦合机构在实际应用中的充电能力。
[0070]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7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