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834994.1

文献号 : CN115701248A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郑多率朴章淳裵城槿李炫旭许元亨

申请人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摘要 :

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隔开;多个发光元件,包括布置在第一电极上的第一端部以及布置在第二电极上的第二端部;第一连接电极,布置在第一电极上;第二连接电极,布置在第二电极上;第三连接电极,布置在第一电极上,与第一连接电极隔开;第四连接电极,布置在第二电极上,与第二连接电极隔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端部与第一连接电极接触的第一发光元件以及第二端部与第二连接电极接触的第二发光元件,第三连接电极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从与第一连接电极对向的一侧沿第二方向延伸并布置在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上,第四连接电极包括布置于第一连接部上而与第一连接部直接接触的第二连接部。

权利要求 :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电极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电极隔开;

多个发光元件,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上,并且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的第一端部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的第二端部;

第一连接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而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

第二连接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而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

第三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隔开;

第四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隔开,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包括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接触的第一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接触的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从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对向的一侧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直接接触的第二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四连接电极接触,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还包括:第一绝缘层,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上;

第二绝缘层,布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上,以及第三绝缘层,布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

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直接布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分别至少一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第三绝缘层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分别至少一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还包括:多个第一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中的与所述第二电极对向的一侧上,并且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以及多个第二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与所述第一电极对向的一侧上,并且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第三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二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第一开口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隔开,

所述多个第二开口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隔开,

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贯通所述第三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部分的第三开口部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接触,所述第二绝缘层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接触的部分中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重叠,但不与所述第三绝缘层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测量的所述第三开口部的宽度大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测量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还包括:堤层,布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并且包围布置有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区域以及布置于所述发光区域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子区域,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通过在所述子区域中贯通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第二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一电极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的第一接触部而与所述第一电极接触,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通过在所述子区域中贯通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及而所述第三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二电极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的第二接触部而与所述第二电极接触。

1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多个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电极隔开的第二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三电极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电极隔开的第四电极;

多个发光元件,布置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开的所述多个电极上;

多个连接电极,布置于所述多个电极中的至少一部分上而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接触,并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彼此隔开,其中,所述多个连接电极包括:

第一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

第二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

第三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隔开;

第四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隔开;

第五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三电极上,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隔开;

第六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四电极上,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隔开;以及第七连接电极,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三电极上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隔开的第一电极延伸部、布置于所述第四电极上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四连接电极隔开的第二电极延伸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延伸部与所述第二电极延伸部的第一电极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分别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在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对向的一侧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布置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开的所述多个电极上,所述第五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六连接电极分别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直接接触的第二连接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包括:

第一发光元件,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三电极上,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五连接电极接触;

第二发光元件,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及所述第四电极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接触;

第三发光元件,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三电极上,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七连接电极接触;以及第四发光元件,布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及所述第四电极上,与所述第六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七连接电极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还包括:第一绝缘层,布置在所述多个电极上;

第二绝缘层,布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上,以及第三绝缘层,布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

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直接布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二连接电极、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分别至少一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第三绝缘层之间,所述第五连接电极、所述第六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七连接电极分别至少一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还包括:多个第一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中的与所述第三电极对向的一侧上,并且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第一端部;以及多个第二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与所述第四电极对向的一侧上,并且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及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第二端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分别与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暴露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端部接触,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分别与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部暴露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及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端部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五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六连接电极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通过贯通所述第三绝缘层而分别暴露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三开口部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接触,所述第二绝缘层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接触的部分中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重叠,但不与所述第三绝缘层重叠。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还包括:多个第四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三电极中的与所述第一电极对向的一侧上,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第三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第二端部;

以及

多个第五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四电极中的与所述第二电极对向的一侧上,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第三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及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第二端部,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七连接电极的所述第一电极延伸部分别与通过所述第四开口部暴露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二端部接触,所述第六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七连接电极的所述第二电极延伸部分别与通过所述第五开口部暴露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及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二端部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还包括:堤层,布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并且包围布置有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区域以及布置于所述发光区域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子区域;

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布置于所述子区域,贯通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第二绝缘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电极跨过所述发光区域及所述子区域而布置,所述第一接触部布置为与所述第一电极重叠,所述第二接触部布置为与所述第二电极重叠,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部而与所述第一电极接触,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二接触部而与所述第二电极接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还包括:第三接触部,在所述子区域中布置于所述第三电极上,并且贯通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第三绝缘层;以及第四接触部,在所述子区域中布置于所述第三电极上,并且贯通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第三绝缘层,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三接触部而与所述第三电极接触,所述第六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四接触部而与所述第四电极接触。

2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多个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电极隔开的第二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三电极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电极隔开的第四电极;

多个发光元件,布置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开的所述多个电极上;

多个连接电极,布置于所述多个电极中的至少一部分上而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接触,并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彼此隔开,其中,所述多个连接电极包括:

第一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

第二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

第三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隔开;

第四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隔开;

第五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三电极上,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隔开;

第六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四电极上,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隔开;以及第七连接电极,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三电极上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隔开的第一电极延伸部、布置于所述第四电极上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四连接电极隔开的第二电极延伸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延伸部与所述第二电极延伸部的第一电极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六连接电极分别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上的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电极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直接接触,所述第六连接电极的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电极直接接触。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还包括:第一绝缘层,布置在所述多个电极上;

第二绝缘层,布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上,以及第三绝缘层,布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二连接电极、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分别至少一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第三绝缘层之间,所述第五连接电极、所述第六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七连接电极分别至少一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还包括:多个第一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中的与所述第三电极对向的一侧上,并且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以及多个第二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与所述第四电极对向的一侧上,并且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六连接电极的所述连接部分别通过贯通所述第三绝缘层而分别暴露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的多个第三开口部而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接触。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第三开口部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上,所述第五连接电极的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第一电极上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接触,所述第六连接电极的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第二电极上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接触。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还包括:多个第四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三电极中的与所述第一电极对向的一侧上,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第三绝缘层;以及多个第五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四电极中的与所述第二电极对向的一侧上,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第三绝缘层。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还包括:堤层,布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并且包围布置有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区域以及布置于所述发光区域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子区域,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及所述第三电极在所述子区域中一部分彼此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主部以及从所述主部向所述第二方向曲折而与所述堤层重叠的凸出部。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还包括:第一接触部,布置为在所述子区域中与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凸出部重叠,并且贯通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第二绝缘层;

第二接触部,布置为在所述子区域中与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的部分重叠,并且贯通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第二绝缘层;以及第三接触部,布置为在所述子区域中与所述第四电极重叠,并且贯通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第二绝缘层。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部而与所述第一电极接触,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二接触部及所述第三接触部而与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及所述第四电极接触。

说明书 :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显示装置而言,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其重要性正在增加。为适应于此,诸如有机发光显示装置(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液晶显示装置(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等多种显示装置正在被使用。
[0003] 作为显示显示装置的图像的装置,具有包括发光元件的自发光显示装置。自发光显示装置包括将有机物用作发光物质而作为发光元件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或者将无机物用作发光物质而作为发光元件的无机发光显示装置等。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新型电极结构的显示装置。
[0005]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并不局限于以上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记载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明确地理解。
[0006] 用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电极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电极隔开;多个发光元件,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上,并且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的第一端部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的第二端部;第一连接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而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第二连接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而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第三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隔开;第四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隔开,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包括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接触的第一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接触的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从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对向的一侧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直接接触的第二连接部。
[0007]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二端部可以与所述第四连接电极接触,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端部可以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接触。
[0008] 还可以包括:第一绝缘层,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上;第二绝缘层,布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上,以及第三绝缘层,布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可以直接布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
[0009] 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可以分别至少一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第三绝缘层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可以分别至少一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上。
[0010] 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中的与所述第二电极对向的一侧上,并且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以及多个第二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与所述第一电极对向的一侧上,并且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第三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二端部。
[0011] 所述多个第一开口部可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隔开,所述多个第二开口部可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隔开,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可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隔开。
[0012] 所述第二连接部可以通过贯通所述第三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部分的第三开口部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接触,所述第二绝缘层可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接触的部分中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重叠,但不与所述第三绝缘层重叠。
[0013]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测量的所述第三开口部的宽度可以大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测量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
[0014] 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可以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可以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0015] 还可以包括:堤层,布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并且包围布置有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区域以及布置于所述发光区域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子区域,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可以通过在所述子区域中贯通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第二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一电极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的第一接触部而与所述第一电极接触,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可以通过在所述子区域中贯通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及而所述第三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二电极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的第二接触部而与所述第二电极接触。
[0016] 用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多个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电极隔开的第二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三电极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电极隔开的第四电极;多个发光元件,布置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开的所述多个电极上;多个连接电极,布置于所述多个电极中的至少一部分上而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接触,并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彼此隔开,其中,所述多个连接电极包括:第一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第二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第三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隔开;第四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隔开;第五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三电极上,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隔开;第六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四电极上,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隔开;以及第七连接电极,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三电极上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隔开的第一电极延伸部、布置于所述第四电极上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四连接电极隔开的第二电极延伸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延伸部与所述第二电极延伸部的第一电极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分别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在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对向的一侧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布置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开的所述多个电极上,所述第五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六连接电极分别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直接接触的第二连接部。
[0017] 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元件,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三电极上,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五连接电极接触;第二发光元件,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及所述第四电极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接触;第三发光元件,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三电极上,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七连接电极接触;以及第四发光元件,布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及所述第四电极上,与所述第六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七连接电极接触。
[0018] 还可以包括:第一绝缘层,布置在所述多个电极上;第二绝缘层,布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上,以及第三绝缘层,布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可以直接布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
[0019] 所述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二连接电极、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可以分别至少一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第三绝缘层之间,所述第五连接电极、所述第六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七连接电极可以分别至少一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上。
[0020] 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中的与所述第三电极对向的一侧上,并且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第一端部;以及多个第二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与所述第四电极对向的一侧上,并且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及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第二端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可以分别与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暴露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端部接触,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可以分别与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部暴露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及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端部接触。
[0021] 所述第五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六连接电极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可以分别通过贯通所述第三绝缘层而分别暴露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三开口部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接触,所述第二绝缘层可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接触的部分中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重叠,但不与所述第三绝缘层重叠。
[0022] 还可以包括:多个第四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三电极中的与所述第一电极对向的一侧上,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第三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第二端部;以及多个第五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四电极中的与所述第二电极对向的一侧上,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第三绝缘层而暴露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及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第二端部,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七连接电极的所述第一电极延伸部可以分别与通过所述第四开口部暴露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二端部接触,所述第六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七连接电极的所述第二电极延伸部可以分别与通过所述第五开口部暴露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及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二端部接触。
[0023] 还可以包括:堤层,布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并且包围布置有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区域以及布置于所述发光区域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子区域;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布置于所述子区域,贯通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第二绝缘层。
[0024] 所述多个电极可以跨过所述发光区域及所述子区域而布置,所述第一接触部可以布置为与所述第一电极重叠,所述第二接触部可以布置为与所述第二电极重叠,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部而与所述第一电极接触,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可以通过所述第二接触部而与所述第二电极接触。
[0025] 还可以包括:第三接触部,在所述子区域中布置于所述第三电极上,并且贯通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第三绝缘层;以及第四接触部,在所述子区域中布置于所述第三电极上,并且贯通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第三绝缘层,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电极可以通过所述第三接触部而与所述第三电极接触,所述第六连接电极可以通过所述第四接触部而与所述第四电极接触。
[0026] 用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多个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电极隔开的第二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三电极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电极隔开的第四电极;多个发光元件,布置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开的所述多个电极上;多个连接电极,布置于所述多个电极中的至少一部分上而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接触,并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彼此隔开,其中,所述多个连接电极包括:第一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第二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第三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隔开;第四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隔开;第五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三电极上,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隔开;第六连接电极,布置在所述第四电极上,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隔开;以及第七连接电极,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三电极上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隔开的第一电极延伸部、布置于所述第四电极上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四连接电极隔开的第二电极延伸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延伸部与所述第二电极延伸部的第一电极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六连接电极分别包括布置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上的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电极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直接接触,所述第六连接电极的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电极直接接触。
[0027] 还可以包括:第一绝缘层,布置在所述多个电极上;第二绝缘层,布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上,以及第三绝缘层,布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二连接电极、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可以分别至少一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第三绝缘层之间,所述第五连接电极、所述第六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七连接电极可以分别至少一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上。
[0028] 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中的与所述第三电极对向的一侧上,并且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以及多个第二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与所述第四电极对向的一侧上,并且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六连接电极的所述连接部可以分别通过贯通所述第三绝缘层而分别暴露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的多个第三开口部而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及所述第四连接电极接触。
[0029] 所述多个第三开口部可以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上,所述第五连接电极的所述连接部可以在所述第一电极上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接触,所述第六连接电极的所述连接部可以在所述第二电极上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接触。
[0030] 还可以包括:多个第四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三电极中的与所述第一电极对向的一侧上,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第三绝缘层;以及多个第五开口部,布置于所述第四电极中的与所述第二电极对向的一侧上,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第三绝缘层。
[0031] 还可以包括:堤层,布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并且包围布置有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区域以及布置于所述发光区域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子区域,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及所述第三电极可以在所述子区域中一部分彼此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可以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主部以及从所述主部向所述第二方向曲折而与所述堤层重叠的凸出部。
[0032] 还可以包括:第一接触部,布置为在所述子区域中与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凸出部重叠,并且贯通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第二绝缘层;第二接触部,布置为在所述子区域中与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的部分重叠,并且贯通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第二绝缘层;以及第三接触部,布置为在所述子区域中与所述第四电极重叠,并且贯通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第二绝缘层。
[0033] 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部而与所述第一电极接触,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可以通过所述第二接触部及所述第三接触部而与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及所述第四电极接触。
[0034] 其他实施例的具体事项包括在详细的说明书及附图中。
[0035] 在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与发光元件的一端部接触的连接电极可以布置于彼此相同的层。显示装置具有如下优点:在形成布置于相同的层的连接电极时,即使发生电极图案的错位,也能够通过使其向相同的方向移位(Shift)而补偿错位。
[0036] 根据实施例的效果并不局限于以上举例示出的内容,更加多样的效果包括在本说明书内。

附图说明

[0037] 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的平面图。
[0038] 图2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所包括的多条布线的布置的平面图。
[0039] 图3是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子像素的等效电路图。
[0040] 图4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像素的平面图。
[0041] 图5是示出布置于图4的一像素的第一绝缘层的平面图。
[0042] 图6是示出布置于图4的一像素的第二绝缘层的平面图。
[0043] 图7是示出布置于图4的一像素的第一连接电极层的平面图。
[0044] 图8是示出布置于图4的一像素的第三绝缘层的平面图。
[0045] 图9是示出布置于图4的一像素的第二连接电极层的平面图。
[0046] 图10是沿图4的N1‑N1'线剖切的剖视图。
[0047] 图11是沿图4的N2‑N2'线剖切的剖视图。
[0048] 图12是图4的A部分的放大图。
[0049] 图13是沿图12的N3‑N3'线剖切的剖视图。
[0050] 图14是根据一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0051] 图15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连接电极的连接部的平面图。
[0052] 图16是沿图15的N4‑N4'线剖切的剖视图。
[0053] 图17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子像素的平面图。
[0054] 图18是示出布置于图17的一子像素的第一绝缘层的平面图。
[0055] 图19是示出布置于图17的一子像素的第二绝缘层的平面图。
[0056] 图20是示出布置于图17的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电极层的平面图。
[0057] 图21是示出布置于图17的一子像素的第三绝缘层的平面图。
[0058] 图22是示出布置于图17的一子像素的第二连接电极层的平面图。
[0059] 图23是沿图17的N5‑N5'线剖切的剖视图。
[0060] 图24是沿图17的N6‑N6'线剖切的剖视图。
[0061] 图25是图17的B部分的放大图。
[0062] 图26是沿图25的N7‑N7'线剖切的剖视图。
[0063] 图27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子像素的平面图。
[0064] 图28是沿图27的N8‑N8'线剖切的剖视图。
[0065] 图29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子像素的平面图。
[0066] 图30是沿图29的N9‑N9'线剖切的剖视图。
[0067] 图31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子像素的平面图。
[0068] 图32是示出布置于图31的一子像素的第一绝缘层的平面图。
[0069] 图33是示出布置于图31的一子像素的第二绝缘层的平面图。
[0070] 图34是示出布置于图31的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电极层的平面图。
[0071] 图35是示出布置于图31的一子像素的第三绝缘层的平面图。
[0072] 图36是示出布置于图31的一子像素的第二连接电极层的平面图。
[0073] 图37是图31的C部分的放大图。
[0074] 图38是沿图37的N10‑N10'线剖切的剖视图。
[0075] 附图标记说明
[0076] 10:显示装置            SUB:基板
[0077] RME:电极               VIA:过孔层
[0078] PAS1:第一绝缘层
[0079] PAS2:第二绝缘层
[0080] PAS3:第三绝缘层
[0081] BP1、BP2:堤图案
[0082] ED:发光元件
[0083] CNE:连接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0084] 参照与附图一起详细后述的实施例,可以明确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以及达成这些的方法。然而本发明可以实现为彼此不同的多种形态,并不局限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仅用于使本发明的公开完整并且向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普通知识的人完整地告知发明范围而被提供,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而被定义。
[0085] 提及元件(Elements)或者层在其他元件或者层“上(On)”的情形包括在其他元件或层的紧邻的上方的情形或者在中间夹设有其他层或者其他元件的情形。与此相同地,提及元件(Elements)或者层在其他元件或者层“下(Below)”、“左(Left)”及“右(Right)”的情形包括与其他元件或层紧邻邻近地设置的情形或者在中间夹设有其他层或者其他元件的情形。在整个说明书中,同一个附图标记表示同一构成要素。
[0086] 虽然第一、第二等术语用于叙述多种构成要素,但这些构成要素显然不受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构成要素进行区分。因此,以下提及的第一构成要素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内,显然也可以是第二构成要素。
[0087] 以下,参考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
[0088] 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的平面图。
[0089] 参照图1,显示装置10显示视频或静止图像。显示装置10可以指提供显示画面的所有电子装置。例如,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提供显示画面的电视、笔记本计算机、监视器、广告牌、物联网装置、移动电话、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Personal Computer)、电子手表、智能手表、手表电话、头戴式显示器、移动通信终端、电子记事本、电子书、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Portable Multimedia Player)、导航仪、游戏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
[0090] 显示装置10包括提供显示画面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示例可以包括无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有机发光显示面板、量子点发光显示面板、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场发射显示面板等。以下,作为显示面板的一例,举例示出应用无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情形,但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应用相同的技术思想,则也可以应用其他显示面板。
[0091] 显示装置10的形状可以多样地变形。例如,显示装置10可以具有横向长度长的矩形、纵向长度长的矩形、正方形、边角部(顶点)为弧形的四边形、其他多边形、圆形等形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区域DPA的形状也可以与显示装置10的整体形状相似。在图1中例示了第二方向DR2上的长度长的矩形形状的显示装置10。
[0092] 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显示区域DPA和非显示区域NDA。显示区域DPA是能够显示画面的区域,非显示区域NDA是不显示画面的区域。显示区域DPA也可以被称为有效区域,非显示区域NDA也可以被称为非有效区域。显示区域DPA可以大致占据显示装置10的中央。
[0093] 显示区域DPA可以包括多个像素PX。多个像素PX可以沿行列方向排列。各个像素PX的形状在平面上可以为矩形或正方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各个边相对于一方向倾斜的菱形形状。多个像素PX可以排列为条纹型或岛型。并且,多个像素PX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发出特定波长带的光的发光元件而显示特定颜色。
[0094] 在显示区域DPA的周围可以布置有非显示区域NDA。非显示区域NDA可以完全或局部地包围显示区域DPA。显示区域DPA可以为矩形形状,非显示区域NDA以邻近于显示区域DPA的四条边的方式布置。非显示区域NDA可以构成显示装置10的边框。在各个非显示区域NDA中,可以布置有包括在显示装置10中的布线或电路驱动部,或者安装有外部装置。
[0095] 图2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所包括的多条布线的布置的平面图。
[0096] 参照图2,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多条布线。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多条扫描线SL1、SL2、SL3、多条数据线DTL(DTL1、DTL2、DTL3)、初始化电压布线VIL及多条电压布线VL(VL1、VL2、VL3、VL4)。虽然未图示,但是显示装置10还可以布置有其他布线。
[0097] 第一扫描线SL1和第二扫描线SL2可以沿第一方向DR1延伸而布置。第一扫描线SL1和第二扫描线SL2可以以彼此相邻的状态布置,并且可以与其他第一扫描线SL1及第二扫描线SL2在第二方向DR2上隔开布置。第一扫描线SL1和第二扫描线SL2可以与连接到扫描驱动部(未图示)的扫描布线垫WPD_SC连接。第一扫描线SL1和第二扫描线SL2可以布置为从布置在非显示区域NDA的垫区域PDA延伸到显示区域DPA。
[0098] 第三扫描线SL3可以沿第二方向DR2延伸而布置,并且可以与其他第三扫描线SL3在第一方向DR1上隔开布置。一条第三扫描线SL3可以与一条以上第一扫描线SL1或一条以上第二扫描线SL2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扫描线SL1和第二扫描线SL2可以利用布置于与第三扫描线SL3不同的层的导电层构成。多条扫描线SL1、SL2、SL3可以在显示区域DPA的整个面具有网格(Mesh)结构,但不限于此。
[0099]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连接”的含义不仅可以表示一个部件与另一部件通过彼此物理接触而连接,还可以表示通过又一部件而连接。并且,这可以理解为是作为一体化的一个部件而一个部分和另一部分因一体化的部件而彼此连接。进而,一个部件与另一部件的连接可以解释为包括直接接触的连接以及通过又一部件的电连接。
[0100] 数据线DTL可以沿第一方向DR1延伸而布置。数据线DTL包括第一数据线DTL1、第二数据线DTL2及第三数据线DTL3,并且一个第一数据线DTL1、一个第二数据线DTL2及一个第三数据线DTL3构成一组并彼此相邻地布置。各条数据线DTL1、DTL2、DTL3可以从布置于非显示区域NDA的垫区域PDA延伸布置到显示区域DPA。然而,并不限于此,多条数据线DTL也可以在后文所述的第一电压布线VL1与第二电压布线VL2之间以等间隔隔开布置。
[0101] 初始化电压布线VIL可以沿第一方向DR1延伸而布置。初始化电压布线VIL可以布置于数据线DTL与第一扫描线SL1及第二扫描线SL2之间。初始化电压布线VIL可以布置为从布置在非显示区域NDA的垫区域PDA延伸到显示区域DPA。
[0102] 第一电压布线VL1及第二电压布线VL2沿第一方向DR1延伸而布置,第三电压布线VL3和第四电压布线VL4沿第二方向DR2延伸而布置。第一电压布线VL1和第二电压布线VL2可以沿第二方向DR2交替布置,第三电压布线VL3和第四电压布线VL4可以沿第一方向DR1交替布置。第一电压布线VL1和第二电压布线VL2布置为沿第一方向DR1延伸而横穿显示区域DPA,第三电压布线VL3和第四电压布线VL4各自的一部分布线可以布置于显示区域DPA,另一部分布线可以布置在位于显示区域DPA的第一方向DR1两侧的非显示区域NDA。第一电压布线VL1和第二电压布线VL2可以利用布置在与第三电压布线VL3和第四电压布线VL4不同的层的导电层构成。第一电压布线VL1可以与至少一条第三电压布线VL3连接,第二电压布线VL2可以与至少一条第四电压布线VL4连接,多条电压布线VL在显示区域DPA的整个面具有网格(Mesh)结构。然而,并不限于此。
[0103] 第一扫描线SL1、第二扫描线SL2、数据线DTL、初始化电压布线VIL、第一电压布线VL1和第二电压布线VL2可以与至少一个布线垫WPD电连接。各个布线垫WPD可以布置于非显示区域NDA。在一实施例中,各个布线垫WPD可以布置在位于显示区域DPA的作为第一方向DR1另一侧的下侧的垫区域PDA。第一扫描线SL1和第二扫描线SL2与布置于垫区域PDA的扫描布线垫WPD_SC连接,多条数据线DTL分别与彼此不同的数据布线垫WPD_DT连接。初始化电压布线VIL与初始化布线垫WPD_Vint连接,第一电压布线VL1与第一电压布线垫WPD_VL1连接,第二电压布线VL2与第二电压布线垫WPD_VL2连接。在布线垫WPD上可以贴装有外部装置。外部装置可以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超声波接合等贴装于布线垫WPD上。在附图中举例示出了各个布线垫WPD布置于在显示区域DPA下侧布置的垫区域PDA的情形,但是并不限于此。多个布线垫WPD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布置于显示区域DPA的上侧和左右侧中的任意一个区域。
[0104] 显示装置10的各个像素PX或子像素SPXn(n是1至3的整数)包括像素驱动电路。上述布线可以在穿过各个像素PX或其周围的同时向各个像素驱动电路施加驱动信号。像素驱动电路可以包括晶体管和电容器。各个像素驱动电路的晶体管和电容器的数量可以进行多样地变形。根据一实施例,各个子像素SPXn可以为像素驱动电路包括3个晶体管和1个电容器的3T1C结构。以下以3T1C结构为例对像素驱动电路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2T1C结构、7T1C结构、6T1C结构等其他多样的变形结构。
[0105] 图3是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子像素的等效电路图。
[0106] 参照图3,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的各个子像素SPXn除了包括发光二极管EL以外,可以包括3个晶体管T1、T2、T3和1个存储电容器Cst。
[0107] 发光二极管EL根据通过第一晶体管T1供应的电流而发光。发光二极管EL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布置于它们之间的至少一个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可以借由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传输的电信号发出特定波长带的光。
[0108] 发光二极管EL的一端可以连接于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电极,另一端可以连接于供应比第一电压布线VL1的高电位电压(以下,称为第一电源电压)低的低电位电压(以下,称为第二电源电压)的第二电压布线VL2。
[0109] 第一晶体管T1根据栅极电极与源极电极的电压差来调节自供应第一电源电压的第一电压布线VL1流向发光二极管EL的电流。作为一例,第一晶体管T1可以是用于驱动发光二极管EL的驱动晶体管。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电极可以连接于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电极,源极电极可以连接于发光二极管EL的第一电极,漏极电极可以连接于施加第一电源电压的第一电压布线VL1。
[0110] 第二晶体管T2被第一扫描线SL1的扫描信号导通而将数据线DTL连接至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电极。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电极可以连接于第一扫描线SL1,源极电极可以连接于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电极,漏极电极可以连接于数据线DTL。
[0111] 第三晶体管T3被第二扫描线SL2的扫描信号导通而将初始化电压布线VIL连接于发光二极管EL的一端。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电极可以连接于第二扫描线SL2,漏极电极可以连接于初始化电压布线VIL,源极电极可以连接于发光二极管EL的一端或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电极。
[0112] 在一实施例中,各个晶体管T1、T2、T3的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不限于上述的情况,也可以是与此相反的情况。此外,晶体管T1、T2、T3可以分别由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形成。此外,在图3中,以各个晶体管T1、T2、T3由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Metal Oxide Se 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形成的情况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即,各个晶体管T1、T2、T3可以由P型MOSFET形成,或者也可以为一部分由N型MOSFET形成,另一部分由P型MOSFET形成。
[0113] 存储电容器Cst形成于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电极与源极电极之间。存储电容器Cst存储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电压与源极电压的电压差。
[0114] 图4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像素的平面图。图4图示布置于显示装置10的一像素PX的电极RME(RME1、RME2)、堤图案BP1、BP2和堤层BNL、多个发光元件ED(ED1、ED2)以及连接电极CNE(CNE1、CNE2、CNE3、CNE4)的平面布置。
[0115] 参照图4,显示装置10的各个像素PX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SPXn。例如,一个像素PX可以包括第一子像素SPX1、第二子像素SPX2及第三子像素SPX3。第一子像素SPX1可以发出第一颜色的光,第二子像素SPX2可以发出第二颜色的光,第三子像素SPX3可以发出第三颜色的光。作为一例,第一颜色可以是蓝色,第二颜色可以是绿色,第三颜色可以是红色。但是,并不限于此,各个子像素SPXn也可以发出相同颜色的光。在一实施例中,各个子像素SPXn可以发出蓝色的光。在附图中例示了一个像素PX包括三个子像素SPXn的情形,但不限于此,像素PX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子像素SPXn。
[0116] 显示装置10的各个子像素SPXn可以包括发光区域EMA及非发光区域。发光区域EMA可以是布置有发光元件ED而发出特定波长带的光的区域。非发光区域可以是未布置发光元件ED并且从发光元件ED发出的光未到达而不射出的区域。
[0117] 发光区域EMA可以包括布置有发光元件ED的区域,并且可以包括作为与发光元件ED邻近的区域而射出从发光元件ED发出的光的区域。例如,发光区域EMA还可以包括从发光元件ED发出的光被另一部件反射或折射而射出的区域。多个发光元件ED可以布置于各个子像素SPXn,并且可以包括它们所布置的区域和与其邻近的区域而形成发光区域EMA。
[0118] 在附图中,例示了各个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具有彼此相同的面积的情形,但不限于此。在若干实施例中,各个子像素SPXn的各个发光区域EMA也可以根据从布置于相应子像素SPXn的发光元件ED发出的光的颜色或波长带而具有彼此不同的面积。
[0119] 各个子像素SPXn还可以包括布置于非发光区域的子区域SA。相应子像素SPXn的子区域SA可以布置于发光区域EMA的作为第一方向DR1另一侧的下侧。发光区域EMA和子区域SA可以沿第一方向DR1交替排列,并且子区域SA可以布置于在第一方向DR1上隔开的彼此不同的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之间。例如,发光区域EMA和子区域SA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交替排列,并且发光区域EMA和子区域SA中的每一个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反复排列。然而,并不限于此,多个像素PX中,发光区域EMA和子区域SA也可以具有与图4不同的排列。
[0120] 虽然在子区域SA中没有布置发光元件ED而不射出光,但是可以布置有布置于各个子像素SPXn的电极RME的一部分。布置于彼此不同的子像素SPXn的电极RME可以被子区域SA的分离部ROP彼此分离而布置。
[0121] 电路层的布线及电路元件可以分别连接于第一子像素SPX1、第二子像素SPX2及第三子像素SPX3。但是,所述布线和电路元件可以不与各个子像素SPXn或发光区域EMA所占据的区域对应地布置,而是在一个像素PX内与发光区域EMA的位置无关地布置。
[0122] 堤层BNL可以布置为包围多个子像素SPXn、发光区域EMA和子区域SA。堤层BNL可以布置于在第一方向DR1及第二方向DR2上邻近的子像素SPXn的边界,也可以布置于发光区域EMA与子区域SA的边界。显示装置10的子像素SPXn、发光区域EMA以及子区域SA可以是通过堤层BNL的布置而区分的区域。多个子像素SPXn之间的间距、发光区域EMA与子区域SA之间的间隔可以根据堤层BNL的宽度而不同。
[0123] 堤层BNL可以包括在平面上沿第一方向DR1及第二方向DR2延伸的部分,从而以网格型图案布置在显示区域DPA的整个面。堤层BNL可以跨过各个子像素SPXn的边界而布置,从而区分相邻的子像素SPXn。并且,堤层BNL可以布置为包围布置于每个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和子区域SA而将它们区分。以下,参照其他附图,针对显示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124] 图5是示出布置于图4的一像素的第一绝缘层的平面图。图6是示出布置于图4的一像素的第二绝缘层的平面图。图7是示出布置于图4的一像素的第一连接电极层的平面图。图8是示出布置于图4的一像素的第三绝缘层的平面图。图9是示出布置于图4的一像素的第二连接电极层的平面图。图10是沿图4的N1‑N1'线剖切的剖视图。图11是沿图4的N2‑N2'线剖切的剖视图。
[0125] 图5至图9图示了作为布置于一像素PX的彼此不同的层的多个绝缘层PAS1、PAS2、PAS3及连接电极CNE1、CNE2、CNE3、CNE4的平面布置。图5图示了布置于堤层BNL下部的第一绝缘层PAS1的平面布置,图6及图8图示了布置于堤层BNL上部的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的平面布置。图10图示了横穿布置于第一子像素SPX1的第一发光元件ED1的两端部、第一电极接触孔CTD及第一接触部CT1的截面,图11图示了横穿布置于第一子像素SPXn的第二发光元件ED2的两端部、第二电极接触孔CTS及第二接触部CT2的截面。
[0126] 结合图4而参照图5至图11,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第一基板SUB以及布置于第一基板SUB上的半导体层、多个导电层及多个绝缘层。所述半导体层、导电层及绝缘层可以分别构成显示装置10的电路层和发光元件层。
[0127] 第一基板SUB可以是绝缘基板。第一基板SUB可以利用玻璃、石英或高分子树脂等绝缘物质构成。并且,第一基板SUB可以是刚性(Rigid)基板,但是也可以是可弯曲(Bending)、可折叠(Folding)、可卷曲(Rolling)等的柔性(Flexible)基板。第一基板SUB可以包括显示区域DPA和包围显示区域DPA的非显示区域NDA,并且显示区域DPA可以包括发光区域EMA和作为非发光区域中的一部分的子区域SA。
[0128] 第一导电层可以布置于第一基板SUB上。第一导电层包括下部金属层BML,并且下部金属层BML布置为与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有源层ACT1重叠。下部金属层BML可以包括阻断光的材料,从而防止光入射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有源层ACT1。但是,下部金属层BML可以省略。
[0129] 缓冲层BL可以布置于下部金属层BML及第一基板SUB上。缓冲层BL可以为了保护像素PX的晶体管免受通过易透湿的第一基板SUB渗透的水分的影响而形成在第一基板SUB上,并且可以执行表面平坦化功能。
[0130] 半导体层布置于缓冲层BL上。半导体层可以包括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有源层ACT1及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有源层ACT2。第一有源层ACT1和第二有源层ACT2可以分别布置为与后文所述的第二导电层的第一栅极电极G1及第二栅极电极G2局部地重叠。
[0131] 半导体层可以包括多晶硅、单晶硅、氧化物半导体等。所述氧化物半导体可以是含有铟(In)的氧化物半导体。例如,所述氧化物半导体可以是铟锡氧化物(ITO:Indium Tin Oxide)、铟锌氧化物(IZO:Indium Zinc Oxide)、铟镓氧化物(IGO:Indium Gallium Oxide)、铟锌锡氧化物(IZTO:Indium Zinc Tin Oxide)、铟镓锡氧化物(IGTO:Indium Gallium Tin Oxide)、铟镓锌氧化物(IGZO: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铟镓锌锡氧化物(IGZTO:Indium Gallium Zinc Tin Oxide)中的至少一种。
[0132] 附图中例示了在显示装置10的子像素SPXn布置有一个第一晶体管T1和一个第二晶体管T2的情形,然而并不限于此,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晶体管。
[0133] 第一栅极绝缘层GI布置于半导体层及缓冲层BL上。第一栅极绝缘层GI可以起到各个晶体管T1、T2的栅极绝缘膜的作用。
[0134] 第二导电层布置于第一栅极绝缘层GI上。第二导电层可以包括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栅极电极G1和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栅极电极G2。第一栅极电极G1可以布置为在作为厚度方向的第三方向DR3上与第一有源层ACT1的沟道区域重叠,第二栅极电极G2可以布置为在作为厚度方向的第三方向DR3上与第二有源层ACT2的沟道区域重叠。虽然未图示,但是第二导电层还可以包括存储电容器的一个电极。
[0135] 第一层间绝缘层IL1布置于第二导电层上。第一层间绝缘层IL1可以在第二导电层与布置于其上的其他层之间执行绝缘膜的功能,并且保护第二导电层。
[0136] 第三导电层布置于第一层间绝缘层IL1上。第三导电层可以包括布置于显示区域DPA的第一电压布线VL1和第二电压布线VL2、第一导电图案CDP1、各个晶体管T1、T2的源极电极S1、S2及漏极电极D1、D2。虽然未图示,但是第三导电层还可以包括存储电容器的另一个电极。
[0137] 第一电压布线VL1可以被施加传递到第一电极RME1的高电位电压(或者,第一电源电压),第二电压布线VL2可以被施加传递到第二电极RME2的低电位电压(或者,第二电源电压)。第一电压布线VL1的一部分可以通过贯通第一层间绝缘层IL1和第一栅极绝缘层GI的接触孔而与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有源层ACT1接触。第一电压布线VL1可以起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漏极电极D1的作用。第二电压布线VL2可以与后文所述的第二电极RME2直接连接。
[0138] 第一导电图案CDP1可以通过贯通第一层间绝缘层IL1和第一栅极绝缘层GI的接触孔而与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有源层ACT1接触。第一导电图案CDP1可以通过另一接触孔而与下部金属层BML接触。第一导电图案CDP1可以起到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电极S1的作用。并且,第一导电图案CDP1可以与后文所述的第一电极RME1或第一连接电极CNE1连接。第一晶体管T1可以将从第一电压布线VL1施加的第一电源电压传递到第一电极RME1或第一连接电极CNE1。
[0139] 第二源极电极S2和第二漏极电极D2可以分别通过贯通第一层间绝缘层IL1和第一栅极绝缘层GI的接触孔而与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有源层ACT2接触。
[0140] 第一保护层PV1布置于第三导电层上。第一保护层PV1可以在第三导电层与布置于其上的其他层之间执行绝缘膜的功能,并且保护第三导电层。
[0141] 上述的缓冲层BL、第一栅极绝缘层GI、第一层间绝缘层IL1及第一保护层PV1可以利用交替堆叠的多个无机层构成。例如,缓冲层BL、第一栅极绝缘层GI、第一层间绝缘层IL1及第一保护层PV1可以利用堆叠有包括硅氧化物(SiOx:Silicon Oxide)、硅氮化物(SiNx:Silicon Nitride)、硅氮氧化物(SiOxNy:Silicon Oxynitride)中的至少一种的无机层的双层或由它们交替堆叠的多层形成。然而,并不限于此,缓冲层BL、第一栅极绝缘层GI、第一层间绝缘层IL1及第一保护层PV1也可以包括上述绝缘性材料而构成为一个无机层。并且,在若干实施例中,第一层间绝缘层IL1也可以利用诸如聚酰亚胺(PI:Polyimide)之类的有机绝缘物质构成。
[0142] 第二导电层及第三导电层可以利用通过钼(Mo)、铝(Al)、铬(Cr)、金(Au)、钛(Ti)、镍(Ni)、钕(Nd)及铜(Cu)中的任意一种或它们的合金构成的单层或多层形成。然而,并不限于此。
[0143] 过孔层VIA在显示区域DPA中布置于第三导电层上。过孔层VIA可以包括有机绝缘物质(例如,诸如聚酰亚胺(PI)之类的有机绝缘物质),从而补偿由下部导电层产生的阶梯差并使上表面平坦地形成。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省略过孔层VIA。
[0144] 在过孔层VIA上布置有堤图案BP1、BP2、多个电极RME(RME1、RME2)、堤层BNL、多个发光元件ED和多个连接电极CNE(CNE1、CNE2、CNE3、CNE4)。并且,在过孔层VIA上可以布置有多个绝缘层PAS1、PAS2、PAS3。
[0145] 多个堤图案BP1、BP2可以布置于各个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堤图案BP1、BP2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具有预定宽度,并且具有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形状。
[0146] 例如,堤图案BP1、BP2可以包括在各个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内在第二方向DR2上彼此隔开的第一堤图案BP1及第二堤图案BP2。第一堤图案BP1可以布置于发光区域EMA的中心的作为第二方向DR2的一侧的左侧,第二堤图案BP2可以与第一堤图案BP1隔开而布置于发光区域EMA的中心的作为第二方向DR2的另一侧的右侧。第一堤图案BP1和第二堤图案BP2可以沿第二方向DR2彼此交替地布置,并且可以在显示区域DPA中以岛状的图案布置。在第一堤图案BP1与第二堤图案BP2之间可以布置有多个发光元件ED。
[0147] 第一堤图案BP1和第二堤图案BP2在第一方向DR1上的长度可以彼此相同,并且小于被堤层BNL包围的发光区域EMA在第一方向DR1上的长度。第一堤图案BP1和第二堤图案BP2可以与堤层BNL中沿第二方向DR2延伸的部分隔开。然而,并不限于此,堤图案BP1、BP2可以与堤层BNL形成为一体化,或者也可以一部分与堤层BNL的沿第二方向DR2延伸的部分重叠。在这种情况下,堤图案BP1、BP2在第一方向DR1上的长度可以等于或大于被堤层BNL包围的发光区域EMA在第一方向DR1上的长度。
[0148] 第一堤图案BP1和第二堤图案BP2在第二方向DR2上的宽度可以彼此相同。但是,并不限于此,它们也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宽度。例如,一个堤图案可以具有比另一堤图案大的宽度,宽度大的堤图案可以跨过在第二方向DR2上邻近的另一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而布置。在这种情况下,跨过多个发光区域EMA而布置的堤图案与堤层BNL中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部分可以在厚度方向上重叠。附图中例示了在每个子像素SPXn中两个堤图案BP1、BP2布置为具有相同的宽度的情形,但是不限于此。堤图案BP1、BP2的数量及形状可以根据电极RME的数量或布置结构而不同。
[0149] 多个堤图案BP1、BP2可以布置于过孔层VIA上。例如,堤图案BP1、BP2可以直接布置于过孔层VIA上,并且可以具有以过孔层VIA的上表面为基准至少一部分凸出的结构。堤图案BP1、BP2的凸出部分可以具有倾斜的侧面或者具有以预定曲率弯曲的侧面,并且从发光元件ED发出的光可以在布置于堤图案BP1、BP2上的电极RME被反射而向过孔层VIA的上部方向射出。与附图中例示的情形不同,堤图案BP1、BP2也可以具有在截面上外表面以预定曲率弯曲的形状(例如,半圆或半椭圆的形状)。堤图案BP1、BP2可以包括诸如聚酰亚胺(PI:Polyimide)之类的有机绝缘物质,但不限于此。
[0150] 多个电极RME(RME1、RME2)以沿一方向延伸的形状布置于每个子像素SPXn。多个电极RME(RME1、RME2)可以沿第一方向DR1延伸而布置于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及子区域SA,并且多个电极RME(RME1、RME2)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彼此隔开而布置。多个电极RME(RME1、RME2)可以与后文所述的发光元件ED电连接,但不限于此。多个电极RME(RME1、RME2)也可以不与发光元件ED电连接。
[0151] 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布置于各个子像素SPXn的第一电极RME1及第二电极RME2。第一电极RME1布置于发光区域EMA的中心的左侧,第二电极RME2在第二方向DR2上与第一电极RME1隔开而布置于发光区域EMA的中心的右侧。第一电极RME1可以布置于第一堤图案BP1上,第二电极RME2可以布置于第二堤图案BP2上。第一电极RME1和第二电极RME2可以越过堤层BNL而局部地布置于相应子像素SPXn和子区域SA。彼此不同的子像素SPXn的第一电极RME1和第二电极RME2分别可以以位于某一个子像素SPXn的子区域SA内的分离部ROP为基准彼此隔开。
[0152] 在附图中例示了每个子像素SPXn具有两个电极RME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例如,显示装置10也可以在一个子像素SPXn中布置有更多数量的电极RME,或者电极RME局部曲折,并且具有宽度根据位置而不同的形状。
[0153] 第一电极RME1和第二电极RME2可以至少布置在堤图案BP1、BP2的倾斜的侧面上。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DR2上测量的多个电极RME的宽度可以小于在第二方向DR2上测量的堤图案BP1、BP2的宽度,第一电极RME1与第二电极RME2在第二方向DR2上隔开的间隔可以比堤图案BP1、BP2之间的间隔窄。第一电极RME1和第二电极RME2可以至少一部分区域直接布置于过孔层VIA上,从而它们可以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上。
[0154] 布置于堤图案BP1、BP2之间的发光元件ED可以向两端部方向发出光,发出的所述光可以朝向布置在堤图案BP1、BP2上的电极RME。各个电极RME可以具有布置在堤图案BP1、BP2上的部分能够反射从发光元件ED发出的光的结构。第一电极RME1和第二电极RME2可以布置为至少覆盖堤图案BP1、BP2的一侧面,从而反射从发光元件ED发出的光。
[0155] 各个电极RME可以在发光区域EMA与子区域SA之间中在与堤层BNL重叠的部分处通过电极接触孔CTD、CTS而与第三导电层直接接触。第一电极接触孔CTD可以形成在堤层BNL与第一电极RME1重叠的区域,第二电极接触孔CTS可以形成在堤层BNL与第二电极RME2重叠的区域。第一电极RME1可以通过贯通过孔层VIA和第一保护层PV1的第一电极接触孔CTD而与第一导电图案CDP1接触。第二电极RME2可以通过贯通过孔层VIA和第一保护层PV1的第二电极接触孔CTS而与第二电压布线VL2接触。第一电极RME1可以通过第一导电图案CDP1而与第一晶体管T1电连接,从而被施加第一电源电压,第二电极RME2可以与第二电压布线VL2电连接而被施加第二电源电压。然而,并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各个电极RME1、RME2也可以不与第三导电层的电压布线VL1、VL2电连接,后文所述的连接电极CNE可以与第三导电层直接连接。
[0156] 多个电极RME可以包括反射率高的导电性物质。例如,电极RME可以包括诸如银(Ag)、铜(Cu)、铝(Al)等的金属,或者包括铝(Al)、镍(Ni)、镧(La)等的合金,或者也可以具有钛(Ti)、钼(Mo)、及铌(Nb)等的金属层与所述合金堆叠的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RME可以利用包括铝(Al)的合金与利用钛(Ti)、钼(Mo)及铌(Nb)构成的至少一层的金属层堆叠而成的双层或多层构成。
[0157] 不限于此,各个电极RME还可以包括透明性导电性物质。例如,各个电极RME可以包括诸如ITO、IZO、ITZO等的物质。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电极RME可以构成透明性导电性物质与反射率高的金属层分别堆叠一层以上的结构,或者也可以包括它们而形成为一层。例如,各个电极RME可以具有ITO/Ag/ITO、ITO/Ag/IZO或ITO/Ag/ITZO/IZO等的堆叠结构。电极RME可以与发光元件ED电连接,并将从发光元件ED发出的光中的一部分向第一基板SUB的上部方向反射。
[0158] 第一绝缘层PAS1可以布置于显示区域DPA的整个面,并且布置于过孔层VIA及多个电极RME上。第一绝缘层PAS1可以在保护多个电极RME的同时使彼此不同的电极RME相互绝缘。尤其,第一绝缘层PAS1在形成堤层BNL之前布置为覆盖电极RME,从而可以防止电极RME在形成堤层BNL的工序中损伤。并且,第一绝缘层PAS1也可以防止布置于其上的发光元件ED与其他部件直接接触而损伤。
[0159] 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PAS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在沿第二方向DR2彼此隔开的电极RME之间中凹陷,从而第一绝缘层PAS1形成有阶梯差。在第一绝缘层PAS1的形成有阶梯差的上表面可以布置有发光元件ED,并且在发光元件ED与第一绝缘层PAS1之间,也可以形成有空间。
[0160] 根据一实施例,第一绝缘层PAS1可以包括多个开口部OPR以及多个接触部CT1、CT2。第一绝缘层PAS1可以包括对应于子区域SA的分离部ROP而形成的多个开口部OPR,并且可以包括在后文所述的连接电极CNE与电极RME连接的部分形成的多个接触部CT1、CT2。第一绝缘层PAS1可以全面地布置于过孔层VIA上,并且在形成有多个开口部OPR或接触部CT1、CT2的部分,可以使下部的层的一部分暴露。
[0161] 作为形成于第一绝缘层PAS1的开口部,对应于子区域SA的分离部ROP而形成的开口部OPR可以执行使布置于下部的电极RME彼此分离的工序。多个电极RME可以沿第一方向DR1延伸而布置,然后由第一绝缘层PAS1的开口部中对应于分离部ROP而形成的开口部OPR暴露的部分被蚀刻而分离为多个电极RME。
[0162] 形成于第一绝缘层PAS1的多个接触部CT1、CT2可以布置为分别与彼此不同的电极RME重叠。例如,多个接触部CT1、CT2可以分别布置于子区域SA,并且可以包括布置为与第一电极RME1重叠的第一接触部CT1以及布置为与第二电极RME2重叠的第二接触部CT2。多个第一接触部CT1和第二接触部CT2可以贯通第一绝缘层PAS1而暴露其下部的第一电极RME1或第二电极RME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第一接触部CT1和第二接触部CT2可以分别进一步贯通布置在第一绝缘层PAS1上的其他绝缘层中的一部分。通过各个接触部CT1、CT2而被暴露的电极RME可以与连接电极CNE接触。
[0163] 堤层BNL可以布置于第一绝缘层PAS1上。堤层BNL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DR1及第二方向DR2延伸的部分,并且包围各个子像素SPXn。堤层BNL可以包围各个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及子区域SA并区分它们,并且可以包围显示区域DPA的最外围并区分显示区域DPA与非显示区域NDA。堤层BNL可以全面地布置于显示区域DPA而形成网格型图案,并且在显示区域DPA中堤层BNL开口的区域可以是发光区域EMA和子区域SA。
[0164] 堤层BNL可以与堤图案BP1、BP2相似地具有预定高度。在若干实施例中,堤层BNL的上表面的高度可以高于堤图案BP1、BP2的上表面的高度,并且其厚度可以等于或大于堤图案BP1、BP2的厚度。堤层BNL可以防止在显示装置10的制造工序中的喷墨印刷工序中墨溢出到邻近的子像素SPXn。堤层BNL可以与堤图案BP1、BP2相同地包括诸如聚酰亚胺之类的有机绝缘物质。
[0165] 多个发光元件ED可以布置于发光区域EMA。发光元件ED可以布置于堤图案BP1、BP2之间,并且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而排列。在一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元件ED可以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形状,两端部可以分别布置于彼此不同的电极RME上。发光元件ED的长度可以比在第二方向DR2上隔开的电极RME之间的间隔长。发光元件ED可以大致排列为延伸的方向与电极RME延伸的第一方向DR1垂直。然而,并不限于此,发光元件ED的延伸的方向可以布置为朝向第二方向DR2或朝向相对于第二方向DR2倾斜的方向。
[0166] 多个发光元件ED可以布置于第一绝缘层PAS1上。发光元件ED可以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形状,并且以延伸的一方向与第一基板SUB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式布置。如后文所述,发光元件ED可以包括沿所述延伸的一方向布置的多个半导体层,并且所述多个半导体层可以沿与第一基板SUB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向依次布置。然而,并不限于此,在发光元件ED具有不同的结构的情况下,多个半导体层也可以沿垂直于第一基板SUB的上表面的方向布置。
[0167] 布置于各个子像素SPXn的发光元件ED可以根据构成上述的半导体层的材料而发出彼此不同的波长带的光。然而,并不限于此,布置于各个子像素SPXn的发光元件ED可以包括相同材料的半导体层而发出相同颜色的光。
[0168] 发光元件ED可以与连接电极CNE(CNE1、CNE2、CNE3、CNE4)接触而与电极RME及过孔层VIA下部的导电层电连接,并且可以被施加电信号而发出特定波长带的光。
[0169] 根据一实施例,发光元件ED可以被划分为第一端部布置于第一电极RME1上,第二端部布置于第二电极RME2上,并且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与彼此不同的连接电极CNE接触的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ED1、ED2。例如,多个发光元件ED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元件ED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ED2,第二发光元件ED2的两端部与和第一发光元件ED1不同的连接电极CNE接触。
[0170] 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ED1、ED2可以不根据在发光区域EMA中布置的位置而被区分,而是可以根据与连接电极CNE的连接关系而被区分。各个发光元件ED根据连接电极CNE的布置结构,两端部接触的连接电极CNE可以彼此不同,根据接触的连接电极CNE的种类,可以区分为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ED。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ED1和第二发光元件ED2根据两端部接触的连接电极CNE的布置,第一发光元件ED1可以在相应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中邻近于下侧或者子区域SA而布置,第二发光元件ED2可以在相应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中邻近于上侧而布置。然而,并不限于此。
[0171] 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布置于多个发光元件ED、第一绝缘层PAS1及堤层BNL上。第二绝缘层PAS2包括在堤图案BP1、BP2之间沿第一方向DR1延伸并布置于多个发光元件ED上的图案部。所述图案部可以布置为局部地包围发光元件ED的外表面,并且可以不覆盖发光元件ED的两侧或两端部。所述图案部在平面图上可以在各个子像素SPXn内形成线状或岛状图案。第二绝缘层PAS2的所述图案部可以在保护发光元件ED的同时在显示装置10的制造工序中固定发光元件ED。并且,第二绝缘层PAS2也可以布置为填充发光元件ED和其下部的第一绝缘层PAS1之间的空间。并且,第二绝缘层PAS2中的一部分可以布置于堤层BNL上部及子区域SA。
[0172] 根据一实施例,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包括多个开口部OP1、OP2、OPR以及多个接触部CT1、CT2。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包括对应于子区域SA的分离部ROP而形成的多个开口部OPR和以暴露发光元件ED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方式与电极RME局部重叠地布置的多个开口部OP1、OP2。并且,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包括形成于连接电极CNE与电极RME连接的部分的多个接触部CT1、CT2。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全面地布置于第一绝缘层PAS1上,并且在形成有多个开口部的部分可以使下部的层暴露一部分。
[0173] 作为形成于第二绝缘层PAS2的开口部,对应于子区域SA的分离部ROP而形成的开口部OPR可以执行使布置于下部的电极RME彼此分离的工序。与第一绝缘层PAS1相似,第二绝缘层PAS2也可以包括在执行电极RME的分离工序的分离部ROP中暴露过孔层VIA上表面的开口部OPR。
[0174] 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包括与第一电极RME1局部地重叠的多个第一开口部OP1以及与第二电极RME2局部地重叠的多个第二开口部OP2。第一开口部OP1及第二开口部OP2可以分别布置于发光区域EMA内,并且可以分别暴露发光元件ED的两端部。第一开口部OP1可以暴露或不覆盖发光元件ED的布置在第一电极RME1上的第一端部,第二开口部OP2可以暴露或不覆盖发光元件ED的布置在第二电极RME2上的第二端部。
[0175] 多个第一开口部OP1可以布置为与第一电极RME1中的与第二电极RME2对向的一侧重叠,并且可以具有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形状。并且,布置于一个子像素SPXn的多个第一开口部OP1可以在相应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中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而布置。一个第一开口部OP1可以暴露第一发光元件ED1的第一端部,另一个第一开口部OP1可以暴露第二发光元件ED2的第一端部。
[0176] 与此相似地,多个第二开口部OP2可以布置为与第二电极RME2中的与第一电极RME1对向的一侧重叠,并且可以具有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形状。布置于一个子像素SPXn的多个第二开口部OP2可以在相应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中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而布置。一个第二开口部OP2可以暴露第一发光元件ED1的第二端部,另一个第二开口部OP2可以暴露第二发光元件ED2的第二端部。多个第二开口部OP2也可以贯通后文所述的第三绝缘层PAS3。多个连接电极CNE可以与通过多个第一开口部OP1和多个第二开口部OP2暴露的发光元件ED的两端部接触。
[0177] 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包括布置于子区域SA的第一接触部CT1及第二接触部CT2,所述第一接触部CT布置为与第一电极RME1重叠,所述第二接触部CT2布置为与第二电极RME2重叠。多个接触部CT1、CT2除了贯通第一绝缘层PAS1之外还可以贯通第二绝缘层PAS2。多个第一接触部CT1和第二接触部CT2可以分别暴露其下部的第一电极RME1或第二电极RME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0178] 多个连接电极CNE(CNE1、CNE2、CNE3、CNE4)可以布置于多个电极RME以及堤图案BP1、BP2上。多个连接电极CNE可以分别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形状,并且可以彼此隔开而布置。各个连接电极CNE可以与发光元件ED接触,并且可以与第三导电层电连接。
[0179] 多个连接电极CNE可以包括布置于各个子像素SPXn的第一连接电极CNE1、第二连接电极CNE2、第三连接电极CNE3及第四连接电极CNE4。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三连接电极CNE3可以具有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形状,并且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三连接电极CNE3可以布置于第一电极RME1或第一堤图案BP1上。第二连接电极CNE2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具有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形状,并且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第二连接电极CNE2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布置于第二电极RME2或第二堤图案BP2上。
[0180] 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彼此隔开并对向,第三连接电极CNE3和第二连接电极CNE2也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彼此隔开并对向。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布置于在发光区域EMA的中心的下侧,第二连接电极CNE2和第三连接电极CNE3可以布置于发光区域EMA的中心的上侧。
[0181] 多个连接电极CNE可以分别与发光元件ED接触。例如,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三连接电极CNE3可以与第一电极RME1局部地重叠,并且可以与发光元件ED的第一端部接触。第一连接电极CNE1可以与第一发光元件ED1的第一端部接触,第三连接电极CNE3可以与第二发光元件ED2的第一端部接触。第二连接电极CNE2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与第二电极RME2局部地重叠,并且可以与发光元件ED的第二端部接触。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与第二发光元件ED2的第二端部接触,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与第一发光元件ED1的第二端部接触。
[0182] 连接电极CNE可以包括导电性物质。例如,连接电极CNE可以包括ITO、IZO、ITZO、铝(Al)等。作为一例,连接电极CNE可以包括透明性导电性物质,从发光元件ED发出的光可以透射连接电极CNE而射出。
[0183] 根据一实施例,第一连接电极CNE1及第三连接电极CNE3与第二连接电极CNE2及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是布置于彼此不同的层的连接电极。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三连接电极CNE3可以是布置于第二绝缘层PAS2上的第一连接电极层,第二连接电极CNE2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是布置于第三绝缘层PAS3上的第二连接电极层。
[0184] 第三绝缘层PAS3布置于第一连接电极层和第二绝缘层PAS2上。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全面地布置于第二绝缘层PAS2上并布置为覆盖第一连接电极层的第一连接电极CNE1及第三连接电极CNE3,第二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CNE2、CNE4的一部分可以布置于第三绝缘层PAS3上。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以使第一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CNE1、CNE3与第二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CNE2、CNE4不直接接触的方式使它们相互绝缘。
[0185] 上述的第一绝缘层PAS1、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分别包括无机绝缘性物质或有机绝缘性物质。作为一例,第一绝缘层PAS1、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分别包括有机绝缘性物质,或者第一绝缘层PAS1及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包括无机绝缘性物质,而第二绝缘层PAS2包括有机绝缘性物质。第一绝缘层PAS1、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也可以每一个层或者至少一个层形成为多个绝缘层交替或反复堆叠的结构。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PAS1、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分别是硅氧化物(SiOx)、硅氮化物(SiNx)及硅氮氧化物(SiOxNy)中的任意一个。第一绝缘层PAS1、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利用彼此相同的材料构成,或者也可以一部分利用彼此相同的材料构成,一部分利用彼此不同的材料构成,或者也可以分别利用彼此不同的材料构成。
[0186] 根据一实施例,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开口部OP2、第三开口部OP3和多个第二接触部CT2。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开口部OP2,以暴露发光元件ED的第二端部的方式与电极RME局部重叠地布置;第三开口部OP3,跨过彼此隔开的电极RME而布置,暴露第一连接电极层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多个第二接触部CT2,形成于第二连接电极CNE2与第二电极RME2连接的部分。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全面地布置于第二绝缘层PAS2上,并且在形成有多个开口部的部分可以使下部的层暴露一部分。
[0187] 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二开口部OP2可以在发光区域EMA内与第二电极RME2局部地重叠,并且可以暴露或不覆盖发光元件ED的布置在第二电极RME2上的第二端部。多个第二开口部OP2可以布置为与第二电极RME2中的与第一电极RME1对向的一侧重叠,并且可以具有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形状。布置于一个子像素SPXn的多个第二开口部OP2可以在相应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中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而布置。
[0188] 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三开口部OP3可以在发光区域EMA内与第一电极RME1及第二电极RME2局部地重叠,并且可以暴露或不覆盖布置于其下部的第一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的一部分。在各个子像素SPXn可以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三开口部OP3。多个第三开口部OP3可以布置在布置有第一发光元件ED1及第二发光元件ED2的区域之间的区域。或者,第三开口部OP3可以布置于各个第一开口部OP1及各个第二开口部OP2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的空间。与其他开口部OP1、OP2不同,第三开口部OP3可以具有在第二方向DR2上测量的宽度大于在第一方向DR1上测量的宽度的形状,并且可以跨过彼此不同的电极RME1、RME2而布置。
[0189] 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包括布置于子区域SA并且布置为与第二电极RME2重叠的第二接触部CT2。多个第二接触部CT2除了贯通第一绝缘层PAS1及第二绝缘层PAS2之外还可以贯通第三绝缘层PAS3。多个第二接触部CT2可以暴露其下部的第二电极RME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0190] 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分别从发光区域EMA越过堤层BNL而布置到子区域SA。据此,在第一方向上测量的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二连接电极CNE2的长度可以分别大于在第一方向上测量的第三连接电极CNE3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的长度。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分别与发光元件ED接触,并与电极RME或其下部的导电层电连接。例如,第一连接电极CNE1可以通过在子区域SA中贯通第一绝缘层PAS1及第二绝缘层PAS2的第一接触部CT1而与第一电极RME1接触。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通过在子区域SA中贯通第一绝缘层PAS1及第二绝缘层PAS2的第二接触部CT2而与第二电极RME2接触。第一连接电极CNE1可以与第一晶体管T1电连接而被施加第一电源电压,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与第二电压布线VL2电连接而被施加第二电源电压。
[0191] 然而,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与第三导电层直接接触,并且也可以通过并非电极RME的其他图案而与第三导电层电连接。
[0192] 图12是图4的A部分的放大图。图13是沿图12的N3‑N3'线剖切的剖视图。图13图示了在第二方向DR2上横穿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三开口部OP3的截面。
[0193] 结合图4至图11,参照图12及图13,在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中,第一连接电极层的第三连接电极CNE3和第二连接电极层的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彼此连接。第三连接电极CNE3可以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三连接电极CNE3的在第一方向DR1上与第一连接电极CNE1对向的一侧的第一连接部CP1,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包括布置在所述第四连接电极CNE4的在第一方向DR1上与第二连接电极CNE2对向的一侧的第二连接部CP2。第三连接电极CNE3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分别具有沿第一方向DR1延伸且第一连接部CP1和第二连接部CP2向第二方向DR2曲折的形状,第一连接部CP1和第二连接部CP2可以在厚度方向上彼此重叠。第一连接部CP1可以与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三开口部OP3重叠而上表面被暴露,第二连接部CP2可以与通过第三开口部OP3暴露的第一连接部CP1直接接触。
[0194] 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三开口部OP3可以布置为与第一连接电极层的第三连接电极CNE3局部地重叠,从而暴露第三连接电极CNE3的一部分。由第三开口部OP3暴露的第三连接电极CNE3可以与第二连接电极层的第四连接电极CNE4接触。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DR2上测量的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三开口部OP3的宽度可以小于第三连接电极CNE3的第一连接部CP1的宽度。然而,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开口部OP3的宽度可以大于第一连接部CP1的宽度。
[0195] 根据一实施例,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在第一连接部CP1与第二连接部CP2彼此接触的部分中与第一连接部CP1及第二连接部CP2重叠,但不与第三绝缘层PAS3重叠。第一连接部CP1和第二连接部CP2作为不布置发光元件ED的区域,可以布置在不布置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一开口部OP1和第二开口部OP2的区域。在第三开口部OP3中,布置于彼此不同的层的第二绝缘层PAS2、第三连接电极CNE3的第一连接部CP1及第四连接电极CNE4的第二连接部CP2可以在厚度方向上彼此重叠。
[0196] 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是分别与电极RME直接连接的第一类型连接电极,第三连接电极CNE3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是不与电极RME连接的第二类型连接电极。第三连接电极CNE3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不与电极RME连接,而与发光元件ED接触,并且与其他连接电极CNE1、CNE2一同构成发光元件ED的电连接电路。
[0197] 对应于连接电极CNE的布置结构,多个发光元件ED可以根据两端部接触的连接电极CNE而被区分为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ED。第一发光元件ED1的第一端部可以与第一类型连接电极接触,第二端部可以与第二类型连接电极接触。第二发光元件ED2的第一端部可以与第二类型连接电极接触,第二端部可以与第一类型连接电极接触。第一发光元件ED1可以与第一连接电极CNE1及第四连接电极CNE4接触,第二发光元件ED2可以与第二连接电极CNE2及第三连接电极CNE3接触。
[0198] 多个发光元件ED可以通过多个连接电极CNE彼此串联连接。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中,每个子像素SPXn可以包括串联连接的发光元件ED,并且每单位面积的发光量可以较大。
[0199] 并且,在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中,多个连接电极CNE可以根据以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为基准布置的层而区分为彼此不同的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根据一实施例,布置于相同的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CNE1、CNE2、CNE3、CNE4可以与发光元件ED的两端部中的相同的端部接触。这样的连接电极CNE的布置具有如下优点:在显示装置10的制造工序中,即使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的图案发生移位(Shift),也与此对应地使连接电极CNE的图案发生移位,从而能够应对图案之间的覆盖(Overlay)设计错位时的情况。
[0200] 如图7及图9所示,第一连接电极CNE1及第三连接电极CNE3作为第一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分别布置于第二绝缘层PAS2与第三绝缘层PAS3之间,第二连接电极CNE2和第四连接电极CNE作为第二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分别布置于第三绝缘层PAS3上。
[0201] 连接电极CNE布置的位置可以与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的图案形状及位置关联。第二绝缘层PAS2和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包括多个开口部OP1、OP2、OP3,所述多个开口部OP1、OP2和OP3通过如下工序形成:第二绝缘层PAS2和第三绝缘层PAS3全面地布置于第一绝缘层PAS1上,然后去除一部分而使发光元件ED的一侧及另一侧暴露。在形成第二绝缘层PAS2的工序中可以形成使多个发光元件ED的第一端部暴露的多个第一开口部OP1,在形成第三绝缘层PAS3的工序中可以形成使多个发光元件ED的第二端部暴露的多个第二开口部OP2。在第二开口部OP2的形成工序中,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与第三绝缘层PAS3一同被贯通,第二开口部OP2也可以形成于第二绝缘层PAS2。
[0202] 根据一实施例,显示装置10可以布置为相同的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CNE与发光元件ED的两端部中的相同的一端部接触。例如,第一连接电极层的第一连接电极CNE1及第三连接电极CNE3可以分别在第二绝缘层PAS2之后形成,并且对应于第一开口部OP1而布置。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三连接电极CNE3可以布置为与发光元件ED的两端部中的第一端部接触。第二连接电极层的第二连接电极CNE2及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分别在第三绝缘层PAS3之后形成,并且对应于第二开口部OP2而布置。第二连接电极CNE2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布置为与发光元件ED的两端部中的第二端部接触。
[0203] 相同的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CNE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并排地布置。例如,第一连接电极CNE1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与第三连接电极CNE3并排地布置,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与第四连接电极CNE4并排地布置。
[0204] 在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的形成工序中,暴露发光元件ED的两端部的开口部OP1、OP2可以通过掩模图案的覆盖设计来确定其位置。在显示装置10中,多个相同的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CNE可以被设计为与发光元件ED的两侧中的相同的一侧或另一侧接触的同时,在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的形成工序中使用的各层的掩模图案也可以被设计为使发光元件ED的两端部中的相同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暴露。
[0205] 例如,第二绝缘层PAS2的第一开口部OP1可以形成为暴露发光元件ED的第一端部,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二开口部OP2可以形成为暴露发光元件ED的第二端部。在形成第三绝缘层PAS3之前,发光元件ED的第二端部可以被构成第二绝缘层PAS2的材料覆盖,然后在第二开口部OP2的形成工序中,构成第二绝缘层PAS2的材料被一同去除而暴露所述第二端部。即,在第二绝缘层PAS2的形成工序中,各个发光元件ED的第一端部可以同时暴露,在第三绝缘层PAS3的形成工序中,第二端部可以同时暴露。
[0206] 在此,在用于形成第一开口部OP1及第二开口部OP2的掩模图案与其下部层的覆盖设计值不同而错位的情况下,第一开口部OP1及第二开口部OP2的位置可能与设计值不同。然而,在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中,由于在第一开口部OP1及第二开口部OP2的形成工序中发光元件ED的暴露的部分是相同方向的一侧,因此具有容易补偿覆盖错位的优点。若一部分发光元件ED的一侧因掩模图案的错位而未按设计值暴露,则其他发光元件ED的一侧相似地也不会暴露。在此情况下,可以将所述掩模图案重新对齐或者通过追加的图案化工序来使发光元件ED的一侧按设计值暴露。
[0207] 与此相似,在第一开口部OP1及第二开口部OP2的形成工序之后执行的连接电极CNE的形成工序也可以通过掩模图案的覆盖设计来决定连接电极CNE的形成位置。在第二绝缘层PAS2的形成工序中,若发光元件ED的第一端部暴露,则形成第一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CNE1、CNE3,在第三绝缘层PAS3的形成工序中,若发光元件ED的第二端部暴露,则形成第二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CNE2、CNE4。
[0208] 即使使发光元件ED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暴露的掩模图案错位,形成第一连接电极层及第二连接电极层的掩模图案也可以移位相应错位的数值而执行工序。与使发光元件ED的一端部暴露的掩模图案向相同方向移位的程度相应地,与发光元件ED的一端部接触的连接电极CNE也可以向相同方向移位而形成。
[0209] 在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中,在制造工序中布置于相同的层的连接电极CNE及绝缘层PAS1、PAS2、PAS3的图案可以以发光元件ED为基准向相同方向移动并对齐。显示装置10具有如下优点:容易应对图案设计的错位,并且能够防止连接电极CNE与发光元件ED的未接触问题以及连接电极CNE之间的短路问题。
[0210] 图14是根据一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0211] 参照图14,发光元件ED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具体而言,发光元件ED可以是具有纳米(Nano‑meter)至微米(Micro‑meter)单位的大小且利用无机物构成的无机发光二极管。若彼此对向的两个电极之间沿特定方向形成电场,则发光元件ED可以在形成极性的所述两个电极之间整齐排列。
[0212] 根据一实施例的发光元件ED可以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形状。发光元件ED可以具有圆筒、杆(Rod)、线(Wire)、管(Tube)等形状。但是,发光元件ED的形态并不限于此,发光元件ED可以具有正六面体、长方体、六角柱形等多角柱的形状,或者可以具有沿一方向延伸且外表面局部地倾斜的形状等的多种形态。
[0213] 发光元件ED可以包括掺杂有任意导电型(例如,p型或n型)掺杂剂的半导体层。半导体层可以接收从外部的电源施加的电信号而发出特定波长带的光。发光元件ED可以包括第一半导体层31、第二半导体层32、发光层36、电极层37及绝缘膜38。
[0214] 第一半导体层31可以是n型半导体。第一半导体层31可以包括具有AlxGayIn(1‑x‑y)N(0≤x≤1,0≤y≤1,0≤x+y≤1)的化学式的半导体材料。例如,第一半导体层31可以是利用n型掺杂剂掺杂的AlGaInN、GaN、AlGaN、InGaN、AlN及InN中的任意一种以上。掺杂到第一半导体层31的n型掺杂剂可以是Si、Ge、Sn等。
[0215] 第二半导体层32将发光层36置于之间而布置于第一半导体层31上。第二半导体层32可以是p型半导体,第二半导体层32可以包括具有AlxGayIn(1‑x‑y)N(在此,0≤x≤1,0≤y≤
1,0≤x+y≤1)的化学式的半导体材料。例如,第二半导体层32可以是利用p型掺杂剂掺杂的AlGaInN、GaN、AlGaN、InGaN、AlN及InN中的任意一种以上。掺杂到第二半导体层32的p型掺杂剂可以是Mg、Zn、Ca、Ba等。
[0216] 另外,在附图中图示了第一半导体层31和第二半导体层32利用一个层构成的情形,但不限于此。根据发光层36的物质,第一半导体层31和第二半导体层32还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层,例如,包覆层(Clad layer)或拉伸应变障碍减小(TSBR:Tensile strain barrier reducing)层。
[0217] 发光层36布置于第一半导体层31与第二半导体层32之间。发光层36可以包括单量子阱结构或多量子阱结构的物质。在发光层36包括多量子阱结构的物质的情况下,也可以是量子层(Quantum layer)与阱层(Well layer)相互交替地堆叠多个的结构。发光层36可以根据通过第一半导体层31及第二半导体层32施加的电信号而通过电子‑空穴对的结合来发光。发光层36可以包括AlGaN、AlGaInN等物质。尤其,在发光层36为量子层与阱层交替堆叠的多量子阱结构的情况下,量子层可以包括诸如AlGaN或AlGaInN等物质,阱层可以包括诸如GaN或AlInN等物质。
[0218] 发光层36也可以是能带隙(Band gap)较大的种类的半导体物质和能带隙较小的半导体物质相互交替堆叠的结构,并且也可以根据发出的光的波长带而包括其他III族至V族半导体物质。发光层36发出的光并不限于蓝色波长带的光,也可以根据情况而发出红色、绿色波长带的光。
[0219] 电极层37可以是欧姆(Ohmic)接触电极。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肖特基(Schottky)接触电极。发光元件ED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电极层37,但不限于此,电极层37也可以省略。
[0220] 当发光元件ED与电极或连接电极电连接时,电极层37可以减小发光元件ED与电极或连接电极之间的电阻。电极层37可以包括具有导电性的金属。例如,电极层37可以包括铝(Al)、钛(Ti)、铟(In)、金(Au)、银(Ag)、ITO、IZO及ITZO中的至少一种。
[0221] 绝缘膜38布置为包围上述的多个半导体层及电极层的外表面。例如,绝缘膜38可以布置为至少包围发光层36的外表面,并且可以形成为暴露发光元件ED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并且,绝缘膜38在与发光元件ED的至少一端部邻近的区域中,在截面上,上表面也可以形成为弧形。
[0222] 绝缘膜38可以包括具有绝缘特性的物质,例如,硅氧化物(SiOx)、硅氮化物(SiNx)、硅氮氧化物(SiOxNy)、氮化铝(AlNx)、氧化铝(AlOx)等。附图中例示了绝缘膜38形成为单层的情形,但不限于此,在若干实施例中,绝缘膜38也可以形成为堆叠多个层的多层结构。
[0223] 绝缘膜38可以执行保护发光元件ED的半导体层及电极层的功能。绝缘膜38可以防止在与向发光元件ED传递电信号的电极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可能在发光层36发生的电短路。并且,绝缘膜38可以防止发光元件ED的发光效率的降低。
[0224] 并且,绝缘膜38的外表面可以被表面处理。发光元件ED可以以分散在预定的墨内的状态被喷射到电极上而整齐排列。在此,为了保持发光元件ED在墨内与邻近的其他发光元件ED分散而不聚集的状态,绝缘膜38的表面可以被疏水性或亲水性处理。
[0225] 以下,参照其他附图,对显示装置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
[0226] 图15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连接电极的连接部的平面图。图16是沿图15的N4‑N4'线剖切的剖视图。图16图示了在第二方向DR2上横穿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三开口部OP3的截面。
[0227] 参照图15和图16,在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_1中,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三开口部OP3可以具有比第三连接电极CNE3的第一连接部CP1及第四连接电极CNE4的第二连接部CP2大的宽度。并且,第三开口部OP3的平面上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一连接部CP1及第二连接部CP2的平面上的面积。据此,第一连接部CP1和第二连接部CP2可以在第三开口部OP3内彼此接触。
[0228] 图17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子像素的平面图。图17图示了布置于显示装置10_2的一子像素PXn的电极RME(RME1、RME2、RME3、RME4)、堤图案BP1、BP2、BP3和堤层BNL、多个发光元件ED以及连接电极CNE(CNE1、CNE2、CNE3、CNE4、CNE5、CNE6、CNE7)的平面布置。
[0229] 参照图17,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_2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电极RME(RME1、RME2、RME3、RME4)、堤图案BP1、BP2、BP3、发光元件ED(ED1、ED2、ED3、ED4)以及连接电极CNE(CNE1、CNE2、CNE3、CNE4、CNE5、CNE6、CNE7)。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_2与图4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每个子像素SPXn包括更多数量的电极和发光元件。以下,省略重复的内容,以差异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0230] 图18是示出布置于图17的一子像素的第一绝缘层的平面图。图19是示出布置于图17的一子像素的第二绝缘层的平面图。图20是示出布置于图17的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电极层的平面图。图21是示出布置于图17的一子像素的第三绝缘层的平面图。图22是示出布置于图17的一子像素的第二连接电极层的平面图。图23是沿图17的N5‑N5'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24是沿图17的N6‑N6'线剖切的剖视图。
[0231] 图18至图22图示了作为布置于一子像素SPXn的彼此不同的层的多个绝缘层PAS1、PAS2、PAS3及连接电极CNE1、CNE2、CNE3、CNE4、CNE5、CNE6、CNE7的平面布置。图18图示了布置于堤层BNL下部的第一绝缘层PAS1的平面布置,图19及图21图示了布置于堤层BNL上部的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的平面布置。图23图示了横穿布置于一子像素SPXn的第一发光元件ED1和第二发光元件ED2的两端部的截面,图24图示了横穿布置于一子像素SPXn的多个接触部CT1、CT2、CT3、CT4的截面。
[0232] 结合图17而参照图18至图24,堤图案BP1、BP2、BP3还可以包括布置于第一堤图案BP1与第二堤图案BP2之间的第三堤图案BP3。第一堤图案BP1可以布置于发光区域EMA的中心的左侧,第二堤图案BP2可以布置于发光区域EMA的中心的右侧,第三堤图案BP3可以布置于发光区域EMA的中心。在第二方向DR2上测量的第三堤图案BP3的宽度可以大于在第二方向DR2上测量的第一堤图案BP1和第二堤图案BP2的宽度。各个堤图案BP1、BP2、BP3之间的在第二方向DR2上隔开的间隔可以大于各个电极RME之间的间隔。第一堤图案BP1可以布置为与第一电极RME1局部地重叠,第二堤图案BP2可以布置为与第四电极RME4局部地重叠。第三堤图案BP3可以布置为与第二电极RME2及第三电极RME3局部地重叠。各个电极RME可以布置为至少一部分与堤图案BP1、BP2、BP3不重叠。
[0233] 布置于每个子像素SPXn的多个电极RME除了包括第一电极RME1及第二电极RME2之外还可以包括第三电极RME3和第四电极RME4。
[0234] 第三电极RME3可以布置于第一电极RME1与第二电极RME2之间,第四电极RME4可以将第二电极RME2置于之间而与第三电极RME3在第二方向DR2上隔开而布置。在多个电极RME中,第一电极RME1、第三电极RME3、第二电极RME2及第四电极RME4可以从子像素SPXn的左侧朝向右侧依次布置。各个电极RME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彼此隔开并对向。多个电极RME可以在子区域SA的分离部ROP中与在第一方向DR1上邻近的其他子像素SPXn的电极RME隔开。
[0235] 在多个电极RME中,第一电极RME1和第二电极RME2可以分别通过布置于堤层BNL下部的电极接触孔CTD、CTS而与下部的第一导电图案CDP1及第二电压布线VL2接触,相反,第三电极RME3和第四电极RME4可能并非如此。
[0236] 第一绝缘层PAS1可以以与上述实施例相似的结构布置。第一绝缘层PAS1可以全面地布置于显示区域DPA,并覆盖多个电极RME及堤图案BP1、BP2、BP3。
[0237] 根据一实施例,第一绝缘层PAS1可以包括多个开口部OPR以及多个接触部CT1、CT2、CT3、CT4。作为第一绝缘层PAS1的开口部,对应于分离部ROP而布置的开口部OPR与参照图5所述的内容相同。形成于第一绝缘层PAS1的多个接触部CT1、CT2、CT3、CT4可以分别布置为与彼此不同的电极RME重叠。例如,多个接触部CT1、CT2、CT3、CT4可以分别布置于子区域SA,并且包括布置为与第一电极RME1重叠的第一接触部CT1、布置为与第二电极RME2重叠的第二接触部CT2、布置为与第三电极RME3重叠的第三接触部CT3以及布置为与第四电极RME4重叠的第四接触部CT4。多个接触部CT1、CT2、CT3、CT4可以贯通第一绝缘层PAS1而暴露其下部的电极RME1、RME2、RME3、RME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各个接触部CT1、CT2、CT3、CT4可以进一步贯通布置于第一绝缘层PAS1上的其他绝缘层中的一部分。
[0238] 多个发光元件ED可以布置于堤图案BP1、BP2、BP3之间或者彼此不同的电极RME上。发光元件ED中的一部分可以布置于第一堤图案BP1与第三堤图案BP3之间,另一部分可以布置于第三堤图案BP3与第二堤图案BP2之间。根据一实施例,发光元件ED可以包括布置于第一堤图案BP1与第三堤图案BP3之间的第一发光元件ED1及第三发光元件ED3和布置于第三堤图案BP3与第二堤图案BP2之间的第二发光元件ED2及第四发光元件ED4。第一发光元件ED1和第三发光元件ED3可以分别布置于第一电极RME1和第三电极RME3上,第二发光元件ED2和第四发光元件ED4可以分别布置于第二电极RME2和第四电极RME4上。第一发光元件ED1和第二发光元件ED2可以在相应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中邻近于下侧或者子区域SA而布置,第三发光元件ED3和第四发光元件ED4可以在相应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中邻近于上侧而布置。
[0239] 然而,各个发光元件ED并非根据在发光区域EMA中布置的位置而区分,可以根据与后文所述的连接电极CNE的连接关系而区分。各个发光元件ED根据连接电极CNE的布置结构,两端部接触的连接电极CNE可以彼此不同,并且可以根据接触的连接电极CNE的种类区分为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ED。
[0240] 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以与上述实施例相似的结构布置。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布置于多个发光元件ED、第一绝缘层PAS1及堤层BNL上。
[0241] 根据一实施例,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包括多个开口部OP1、OP2、OP4、OP5、OPR以及多个接触部CT1、CT2、CT3、CT4。作为第二绝缘层PAS2的开口部,对应于子区域SA的分离部ROP而形成的开口部OPR与参照图6所述的内容相同。
[0242] 第二绝缘层PAS2除了包括与第一电极RME1局部地重叠的多个第一开口部OP1以及与第二电极RME2局部地重叠的多个第二开口部OP2之外还可以包括与第三电极RME3局部地重叠的多个第四开口部OP4以及与第四电极RME4局部地重叠的多个第五开口部OP5。第一开口部OP1和第二开口部OP2及第四开口部OP4和第五开口部OP5可以分别布置于发光区域EMA内,并且分别暴露发光元件ED的两端部。第一开口部OP1和第二开口部OP2可以暴露或不覆盖发光元件ED的布置于第一电极RME1、第二电极RME2上的第一端部,第四开口部OP4和第五开口部OP5可以暴露或不覆盖发光元件ED的布置于第三电极RME3、第四电极RME4上的第二端部。
[0243] 多个第一开口部OP1可以布置为与第一电极RME1中的与第三电极RME3对向的一侧重叠,布置于一个子像素SPXn的多个第一开口部OP1可以在相应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中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而布置。一个第一开口部OP1可以暴露第一发光元件ED1的第一端部,另一个第一开口部OP1可以暴露第三发光元件ED3的第一端部。
[0244] 多个第二开口部OP2可以布置为与第二电极RME2中的与第四电极RME4对向的一侧重叠,布置于一个子像素SPXn的多个第二开口部OP2可以在相应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中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而布置。一个第二开口部OP2可以暴露第二发光元件ED2的第一端部,另一个第二开口部OP2可以暴露第四发光元件ED4的第一端部。
[0245] 与此相似,多个第四开口部OP4可以布置为与第三电极RME3中的与第一电极RME1对向的一侧重叠,布置于一个子像素SPXn的多个第四开口部OP4可以在相应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中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而布置。一个第四开口部OP4可以暴露第一发光元件ED1的第二端部,另一个第四开口部OP4可以暴露第三发光元件ED3的第二端部。
[0246] 多个第五开口部OP5可以布置为与第四电极RME4中的与第二电极RME2对向的一侧重叠,布置于一个子像素SPXn的多个第五开口部OP5可以在相应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中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而布置。一个第五开口部OP5可以暴露第二发光元件ED2的第二端部,另一个第五开口部OP5可以暴露第四发光元件ED4的第二端部。
[0247] 形成于第二绝缘层PAS2的多个接触部CT1、CT2、CT3、CT4可以布置为分别与彼此不同的电极RME重叠。例如,多个接触部CT1、CT2、CT3、CT4可以分别布置于子区域SA,并且包括布置为与第一电极RME1重叠的第一接触部CT1、布置为与第二电极RME2重叠的第二接触部CT2、布置为与第三电极RME3重叠的第三接触部CT3以及布置为与第四电极RME4重叠的第四接触部CT4。多个接触部CT1、CT2、CT3、CT4可以贯通第二绝缘层PAS2而暴露其下部的电极RME1、RME2、RME3、RME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各个接触部CT1、CT2、CT3、CT4中的一部分可以进一步贯通布置在第二绝缘层PAS2上的其他绝缘层。
[0248] 多个连接电极CNE除了包括布置在第一电极RME1上的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三连接电极CNE3以及布置在第二电极RME2上的第二连接电极CNE2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之外还可以包括布置在第三电极RME3上的第五连接电极CNE5、布置在第四电极RME4上的第六连接电极CNE6以及跨过多个电极RME而布置的第七连接电极CNE7。
[0249] 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三连接电极CNE3可以布置在第一电极RME1上,并且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第二连接电极CNE2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布置在第二电极RME2上,并且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以发光区域EMA的中心为基准布置于下侧,第三连接电极CNE3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以发光区域EMA的中心为基准布置于上侧。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跨过发光区域EMA和相应子像素SPXn的子区域SA而布置,并且通过分别形成于子区域SA的第一接触部CT1和第二接触部CT2而分别与第一电极RME1及第二电极RME2直接接触。第一连接电极CNE1可以通过在子区域SA中贯通第一绝缘层PAS1及第二绝缘层PAS2的第一接触部CT1而与第一电极RME1直接接触,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通过在子区域SA中贯通第一绝缘层PAS1及第二绝缘层PAS2的第二接触部CT2而与第二电极RME2直接接触。
[0250] 第五连接电极CNE5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与第一连接电极CNE1隔开而对向,并且布置于第三电极RME3上。第六连接电极CNE6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与第二连接电极CNE2隔开而对向,并且布置于第四电极RME4上。第五连接电极CNE5和第六连接电极CNE6可以以发光区域EMA的中心为基准布置于下侧,并且可以跨过发光区域EMA和相应子像素SPXn的子区域SA而布置。第五连接电极CNE5和第六连接电极CNE6可以通过分别形成于子区域SA的第三接触部CT3和第四接触部CT4而分别与第三电极RME3及第四电极RME4直接接触。第五连接电极CNE5可以通过在子区域SA中贯通第一绝缘层PAS1、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三接触部CT3而与第三电极RME3直接接触,第六连接电极CNE6可以通过在子区域SA中贯通第一绝缘层PAS1、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四接触部CT4而与第四电极RME4接触。
[0251] 第七连接电极CNE7可以包括布置在第三电极RME3上的第一电极延伸部CN_E1、布置在第四电极RME4上的第二电极延伸部CN_E2以及连接第一电极延伸部CN_E1和第二电极延伸部CN_E2的第一电极连接部CN_B1。第一电极延伸部CN_E1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与第三连接电极CNE3隔开而对向,并且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与第五连接电极CNE5隔开。第二电极延伸部CN_E2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与第四连接电极CNE4隔开而对向,并且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与第六连接电极CNE6隔开。第一电极连接部CN_B1可以跨过第三电极RME3、第二电极RME2及第四电极RME4而布置。第七连接电极CNE7可以布置为在平面图上包围第四连接电极CNE4的形状。
[0252] 第一连接电极CNE1、第二连接电极CNE2、第三连接电极CNE3及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是布置在第二绝缘层PAS2上的第一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第五连接电极CNE5、第六连接电极CNE6及第七连接电极CNE7可以是布置在第三绝缘层PAS3上的第二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布置在第一连接电极层与第二连接电极层之间。
[0253] 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以与上述实施例相似的结构布置。第三绝缘层PAS3除了布置在布置有第二连接电极层的区域之外,可以布置在第二绝缘层PAS2上。
[0254] 根据一实施例,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包括多个开口部OP3、OP4、OP5以及多个接触部CT3、CT4。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包括:第三开口部OP3,跨过彼此隔开的电极RME而布置,从而暴露第一连接电极层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多个第四开口部OP4,与第三电极RME3局部地重叠;以及多个第五开口部OP5,与第四电极RME4局部地重叠。
[0255] 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三开口部OP3可以在发光区域EMA内与第一电极RME1及第三电极RME3或第二电极RME2及第四电极RME4局部地重叠,并且可以暴露或不覆盖布置在其下部的第一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的一部分。在各个子像素SPXn,可以布置有彼此隔开的多个第三开口部OP3。多个第三开口部OP3可以布置于布置有第一发光元件ED1及第三发光元件ED3的区域之间的区域,或者布置有第二发光元件ED2及第四发光元件ED4的区域之间的区域。或者,第三开口部OP3可以布置于各个第一开口部OP1及各个第四开口部OP4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的之间的空间,或者各个第二开口部OP2及各个第五开口部OP5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的之间的空间。与其他开口部OP1、OP2、OP4、OP5不同,第三开口部OP3可以具有在第二方向DR2上测量的宽度大于在第一方向DR1上测量的宽度的形状,并且可以跨过彼此不同的电极RME1、RME2、RME3、RME4而布置。彼此不同的第三开口部OP3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彼此隔开而布置,一个第三开口部OP3可以跨过第一电极RME1和第三电极RME3而布置,另一个第三开口部OP3可以跨过第二电极RME2和第四电极RME4而布置。
[0256] 多个第四开口部OP4可以布置为与第三电极RME3中的与第一电极RME1对向的一侧重叠,布置于一个子像素SPXn的多个第四开口部OP4可以在相应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中沿第一方向DR1彼此隔开而布置。一个第四开口部OP4可以暴露第一发光元件ED1的第二端部,另一个第四开口部OP4可以暴露第三发光元件ED3的第二端部。
[0257] 多个第五开口部OP5可以布置为与第四电极RME4中的与第二电极RME2对向的一侧重叠,布置于一个子像素SPXn的多个第五开口部OP5可以在相应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中沿第一方向DR1彼此隔开而布置。一个第五开口部OP5可以暴露第二发光元件ED2的第二端部,另一个第五开口部OP5可以暴露第四发光元件ED4的第二端部。
[0258] 形成于第三绝缘层PAS3的多个接触部CT3、CT4可以布置为分别与彼此不同的电极RME重叠。例如,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包括布置为与第三电极RME3重叠的第三接触部CT3以及布置为与第四电极RME4重叠的第四接触部CT4。第三接触部CT3及第四接触部CT4可以贯通第三绝缘层PAS3而暴露其下部的第三电极RME3及第四电极RME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0259] 图25是图17的B部分的放大图。图26是沿图25的N7‑N7'线剖切的剖视图。图26图示了在第二方向DR2上横穿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三开口部OP3的截面。
[0260] 结合图17至图24,参照图25及图26,在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_2中,第一连接电极层的第三连接电极CNE3和第二连接电极层的第五连接电极CNE5可以彼此连接,第一连接电极层的第四连接电极CNE4和第二连接电极层的第六连接电极CNE6可以彼此连接。第三连接电极CNE3及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分别包括在第一方向DR1上与第一连接电极CNE1或第二连接电极CNE2对向的一侧布置的第一连接部CP1,第五连接电极CNE5及第六连接电极CNE6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在第一方向DR1上与第七连接电极CNE7对向的一侧布置的第二连接部CP2。第三连接电极CNE3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分别具有沿第一方向DR1延伸并且第一连接部CP1向第二方向DR2曲折的形状,第五连接电极CNE5及第六连接电极CNE6可以分别具有沿第一方向DR1延伸并且第二连接部CP2向第二方向DR2曲折的形状。彼此不同的连接电极CNE3、CNE4、CNE5、CNE6的第一连接部CP1和第二连接部CP2可以在厚度方向上彼此重叠。第一连接部CP1可以与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三开口部OP3重叠而上表面被暴露,第二连接部CP2可以与通过第三开口部OP3暴露的第一连接部CP1直接接触。
[0261] 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是分别与直接连接到第三导电层的电极RME1、RME2连接的第一类型连接电极,第五连接电极CNE5和第六连接电极CNE6可以是与不与第三导电层连接的电极RME3、RME4连接的第二类型连接电极,第三连接电极CNE3、第四连接电极CNE4及第七连接电极CNE7可以是不与电极RME连接的第三类型连接电极。第三类型连接电极可以不与电极RME连接,而与发光元件ED接触,并且与其他连接电极CNE一同构成发光元件ED的电连接电路。
[0262] 对应于连接电极CNE的布置结构,多个发光元件ED可以根据两端部接触的连接电极CNE而区分为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ED。第一发光元件ED1及第二发光元件ED2的第一端部可以与第一类型连接电极接触,第二端部可以与第二类型连接电极接触。第一发光元件ED1可以与第一连接电极CNE1及第五连接电极CNE5接触,第二发光元件ED2可以与第二连接电极CNE2及第六连接电极CNE6接触。第三发光元件ED3及第四发光元件ED4的两端部可以与第三类型连接电极接触。第三发光元件ED3可以与第三连接电极CNE3及第七连接电极CNE7接触,第四发光元件ED4可以与第四连接电极CNE4及第七连接电极CNE7接触。
[0263] 多个发光元件ED可以通过多个连接电极CNE彼此串联连接。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_2中,每个子像素SPXn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发光元件ED而使其构成串联连接,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加每单位面积的发光量。
[0264] 并且,在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_2中,多个连接电极CNE可以根据以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为基准布置的层而区分为彼此不同的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根据一实施例,布置于相同的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CNE1、CNE2、CNE3、CNE4、CNE5、CNE6、CNE7可以与发光元件ED的两端部中的相同的端部接触。这样的连接电极CNE的布置具有如下优点:在显示装置10_2的制造工序中,即使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的图案发生移位(Shift),也与此对应地使连接电极CNE的图案发生移位,从而能够应对图案之间的覆盖(Overlay)设计错位时的情况。
[0265] 如上文所述,布置在第一连接电极层的第一连接电极CNE1、第二连接电极CNE2、第三连接电极CNE3及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分别与发光元件ED的第一端部接触,布置在第二连接电极层的第五连接电极CNE5、第六连接电极CNE6及第七连接电极CNE7可以与发光元件ED的第二端部接触。由于布置于相同的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布置为以发光元件ED为基准接触于相同的一端部,因此显示装置10_2具有容易应对覆盖错位的优点。
[0266] 尤其,第七连接电极CNE7跨过多个电极RME而布置,并且布置为与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ED3、ED4接触。然而,由于第七连接电极CNE7被布置设计为仅与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ED3、ED4的两端部中的各个相同的一端部接触,因此可以不发生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ED3、ED4中仅一个发光元件ED与连接电极CNE接触而其他连接电极CNE不接触的问题。并且,即使在覆盖对齐中使跨过多个电极RME而布置的第七连接电极CNE7移位而形成,也由于第七连接电极CNE7的电极延伸部CN_E1、CN_E2向相同的方向移动,因此电极延伸部CN_E1、CN_E2与其他连接电极CNE之间的间隔可以保持相同。
[0267] 图27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子像素的平面图。图28是沿图27的N8‑N8'线剖切的剖视图。图28图示了在一子像素SPXn的子区域SA中在第二方向DR2上横穿接触部CT1、CT2和电极RME的截面。
[0268] 参照图27及图28,在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_3中,每个子像素SPXn可以包括四个电极,并且只有第一电极RME1及第二电极RME2可以与连接电极CNE接触。第一电极RME1和第二电极RME2可以分别通过第一接触部CT1和第二接触部CT2而与第一连接电极CNE1及第二连接电极CNE2电连接,并且第三电极RME3和第四电极RME4可以不与第五连接电极CNE5及第六连接电极CNE6连接。本实施例与图17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第三电极RME3与第五连接电极CNE5之间的连接以及第四电极RME4与第六连接电极CNE6之间的连接不同。
[0269] 如在图17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二连接电极CNE2作为分别与第一电极RME1及第二电极RME2电连接的第一类型连接电极,是从各条电压布线VL1、VL2施加的电压通过电极RME直接传递的连接电极。相反,第三连接电极CNE3、第四连接电极CNE4、第五连接电极CNE5、第六连接电极CNE6及第七连接电极CNE7作为与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ED1、ED2、ED3、ED4接触的连接电极,即使不一定与电极RME直接电连接,也可以形成发光元件ED之间的连接路径。据此,第一连接电极CNE1及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通过接触部CT1、CT2而与电极RME电连接,并且其他连接电极(例如,CNE3、CNE4、CNE5、CNE6、CNE7)可以仅与发光元件ED接触并连接。
[0270] 第五连接电极CNE5和第六连接电极CNE6在第一方向DR1上延伸的长度可以小于图17的实施例,并且可以与第三连接电极CNE3及第四连接电极CNE4相似地仅布置于发光区域EMA内。在子区域SA中仅布置有第一接触部CT1和第二接触部CT2,因此第三电极RME3和第四电极RME4可以被第一绝缘层PAS1、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覆盖。
[0271] 图29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子像素的平面图。图30是沿图29的N9‑N9'线剖切的剖视图。图30图示了在一子像素SPXn的子区域SA中在第二方向DR2上横穿接触部CT1、CT2和电极RME的截面。
[0272] 参照图29及图30,在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_4中,第一连接电极CNE1及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分别不与电极RME连接,而与第三导电层直接连接。第一连接电极CNE1可以通过贯通第一保护层PV1、过孔层VIA、第一绝缘层PAS1及第二绝缘层PAS2的第一接触部CT1而与第一导电图案CDP1直接接触,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通过贯通第一保护层PV1、过孔层VIA、第一绝缘层PAS1及第二绝缘层PAS2的第二接触部CT2而与第二电压布线VL2直接接触。由于第一接触部CT1和第二接触部CT2形成为贯通过孔层VIA及第一保护层PV1,因此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可以不与电极RME重叠。由于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二连接电极CNE2分别与第三导电层直接连接而与第一电压布线VL1及第二电压布线VL2电连接,因此在子区域SA中,第一电极RME1、第二电极RME2、第三电极RME3及第四电极RME4可以分别被第一绝缘层PAS1、第二绝缘层PAS2、第三绝缘层PAS3覆盖。本实施例与图27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第一连接电极CNE1及第二连接电极CNE2不与电极RME直接连接。以下,省略针对重复的内容的说明。
[0273] 图31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子像素的平面图。图31图示了布置于显示装置10_4的一子像素PXn的电极RME(RME1、RME2、RME3、RME4)、堤图案BP1、BP2、BP3和堤层BNL、多个发光元件ED以及连接电极CNE(CNE1、CNE2、CNE3、CNE4、CNE5、CNE6、CNE7)的平面布置。
[0274] 参照图31,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_4与图17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各个电极RME1、RME2、RME3、RME4中的一部分的结构以及各个连接电极CNE(CNE1、CNE2、CNE3、CNE4、CNE5、CNE6、CNE7)的结构不同。例如,多个电极RME1、RME2、RME3、RME4中的一部分可以彼此连接,另一部分还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部分和从该部分向第二方向DR2曲折的部分。多个连接电极CNE(CNE1、CNE2、CNE3、CNE4、CNE5、CNE6和CNE7)可以包括与电极RME连接的连接电极(例如,第一连接电极CNE1及第二连接电极CNE2)以及包括与其他连接电极CNE电连接的连接部的连接电极(例如,第五连接电极CNE5及第六连接电极CNE6)。以下,省略重复的内容,以差异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0275] 图32是示出布置于图31的一子像素的第一绝缘层的平面图。图33是示出布置于图31的一子像素的第二绝缘层的平面图。图34是示出布置于图31的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电极层的平面图。图35是示出布置于图31的一子像素的第三绝缘层的平面图。图36是示出布置于图31的一子像素的第二连接电极层的平面图。
[0276] 图32至图36图示了作为布置于一子像素SPXn的彼此不同的层的多个绝缘层PAS1、PAS2、PAS3及连接电极CNE1、CNE2、CNE3、CNE4、CNE5、CNE6、CNE7的平面布置。图32图示了布置于堤层BNL下部的第一绝缘层PAS1的平面布置,图33及图35图示了布置于堤层BNL上部的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的平面布置。
[0277] 结合图31而参照图32至图36,布置于每个子像素SPXn的多个电极RME可以包括第一电极RME1、第二电极RME2、第三电极RME3及第四电极RME4。
[0278] 各个电极RME(RME1、RME2、RME3、RME4)可以大致沿第一方向DR1延伸并彼此隔开而布置。第一电极RME1可以在各个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中布置于作为第二方向DR2的一侧的左侧。第二电极RME2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与第一电极RME1隔开而布置,第三电极RME3可以布置于第一电极RME1与第二电极RME2之间,第四电极RME4可以将第二电极RME2置于之间而与第三电极RME3在第二方向DR2上隔开而布置。各个电极RME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彼此隔开而对向。多个电极RME可以在子区域SA的分离部ROP中与在第一方向DR1上邻近的其他子像素SPXn的电极RME隔开。
[0279] 根据一实施例,第一电极RME1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主部和从该主部向第二方向DR2曲折后再向第一方向DR1曲折的凸出部。第一电极RME1的主部可以布置为横穿各个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及子区域SA,并且一部分可以布置于第一堤图案BP1上。第一电极RME1的凸出部可以连接到主部的布置在子区域SA的部分,并且可以布置为与堤层BNL的在第一方向DR1上延伸的部分重叠。第一电极RME1的凸出部可以通过第一电极接触孔CTD而与第一导电图案CDP1电接触。
[0280] 第二电极RME2和第三电极RME3的一部分可以彼此连接。例如,第二电极RME2及第三电极RME3可以在子区域SA布置的部分以及位于发光区域EMA的上侧并与堤层BNL重叠的部分分别彼此连接。第二电极RME2及第三电极RME3连接的部分中布置于堤层BNL下部的部分可以通过第二电极接触孔CTS而与第二电压布线VL2电接触。第二电极RME2及第三电极RME3连接的部分中布置于子区域SA的部分可以与后文所述的第六连接电极CNE6电连接。第四电极RME4可以具有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形状,并且不与其他电极RME直接连接。
[0281] 第一绝缘层PAS1可以以与上述实施例相似的结构布置。第一绝缘层PAS1可以全面地布置于显示区域DPA,并覆盖多个电极RME及堤图案BP1、BP2、BP3。
[0282] 根据一实施例,第一绝缘层PAS1可以包括多个开口部OPR以及多个接触部CT1、CT2、CT4。作为第一绝缘层PAS1的开口部,对应于分离部ROP而布置的开口部OPR与参照图5所述的内容相同。形成于第一绝缘层PAS1的多个接触部CT1、CT2、CT4可以分别布置为与彼此不同的电极RME重叠。例如,多个接触部CT1、CT2、CT4可以分别布置于子区域SA,并且可以包括布置为与第一电极RME1重叠的第一接触部CT1、布置为与第二电极RME2及第三电极RME3连接的部分重叠的第二接触部CT2以及布置为与第四电极RME4重叠的第四接触部CT4。多个接触部CT1、CT2、CT4可以贯通第一绝缘层PAS1而暴露其下部的电极RME1、RME2、RME3、RME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各个接触部CT1、CT2、CT4可以进一步贯通布置于第一绝缘层PAS1上的其他绝缘层中的一部分。
[0283] 多个发光元件ED可以布置于堤图案BP1、BP2、BP3之间或者彼此不同的电极RME上。发光元件ED中的一部分可以布置于第一堤图案BP1与第三堤图案BP3之间,另一部分可以布置于第三堤图案BP3与第二堤图案BP2之间。根据一实施例,发光元件ED可以包括布置于第一堤图案BP1与第三堤图案BP3之间的第一发光元件ED1及第三发光元件ED3和布置于第三堤图案BP3与第二堤图案BP2之间的第二发光元件ED2及第四发光元件ED4。关于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ED1、ED2、ED3、ED4的说明与参照图17至图24所述的内容相同。
[0284] 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以与上述实施例相似的结构布置。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布置于多个发光元件ED、第一绝缘层PAS1及堤层BNL上。
[0285] 根据一实施例,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包括多个开口部OP1、OP2、OP4、OP5、OPR以及多个接触部CT1、CT2、CT4。作为第二绝缘层PAS2的开口部,对应于子区域SA的分离部ROP而形成的开口部OPR与参照图6所述的内容相同。
[0286] 第二绝缘层PAS2除了包括与第一电极RME1局部地重叠的多个第一开口部OP1以及与第二电极RME2局部地重叠的多个第二开口部OP2之外,还可以包括与第三电极RME3局部地重叠的多个第四开口部OP4以及与第四电极RME4局部地重叠的多个第五开口部OP5。关于第二绝缘层PAS2的第一开口部OP1、第二开口部OP2、第四开口部OP4以及第五开口部OP5的说明与参照图17至图24所述的内容相同。
[0287] 形成于第二绝缘层PAS2的多个接触部CT1、CT2、CT4可以布置为分别与彼此不同的电极RME重叠。例如,多个接触部CT1、CT2、CT4可以分别布置于子区域SA,并且可以包括布置为与第一电极RME1重叠的第一接触部CT1、布置为与第二电极RME2及第三电极RME3连接的部分重叠的第二接触部CT2以及布置为与第四电极RME4重叠的第四接触部CT4。多个接触部CT1、CT2、CT4可以贯通第二绝缘层PAS2而暴露其下部的电极RME1、RME2、RME3、RME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各个接触部CT1、CT2、CT4中的一部分可以进一步贯通布置于第二绝缘层PAS2上的其他绝缘层。
[0288] 多个连接电极CNE可以包括布置在第一电极RME1上的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三连接电极CNE3、布置在第二电极RME2上的第二连接电极CNE2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布置在第三电极RME3上的第五连接电极CNE5、布置在第四电极RME4上的第六连接电极CNE6以及跨过多个电极RME而布置的第七连接电极CNE7。
[0289] 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三连接电极CNE3可以布置在第一电极RME1上,并且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第二连接电极CNE2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布置在第二电极RME2上,并且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以发光区域EMA的中心为基准布置于下侧,第三连接电极CNE3和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以发光区域EMA的中心为基准布置于上侧。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跨过发光区域EMA和相应子像素SPXn的子区域SA而布置,并且通过分别形成于子区域SA的第一接触部CT1、第二接触部CT2及第四接触部CT4而分别与第一电极RME1、第二电极RME2及第四电极RME4直接接触。第一连接电极CNE1可以通过在子区域SA中贯通第一绝缘层PAS1及第二绝缘层PAS2的第一接触部CT1而与第一电极RME1直接接触。第一连接电极CNE1可以与从第一电极RME1的主部凸出的凸出部接触。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通过在子区域SA中贯通第一绝缘层PAS1及第二绝缘层PAS2的第二接触部CT2及第四接触部CT4而与第二电极RME2及第四电极RME4接触。第二接触部CT2可以形成在第二电极RME2及第三电极RME3连接的部分,第四接触部CT4可以形成在第四电极RME4上。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与第二电极RME2、第三电极RME3及第四电极RME4电连接。如上文所述,第二电极RME2及第三电极RME3可以彼此连接并通过第二电极接触孔CTS而与第二电压布线VL2电连接,第四电极RME4可以通过第二连接电极CNE2而与第二电极RME2、第三电极RME3及第二电压布线VL2电连接。
[0290] 第五连接电极CNE5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与第一连接电极CNE1隔开而对向,并且可以布置在第三电极RME3上。第六连接电极CNE6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与第二连接电极CNE2隔开而对向,并且可以布置在第四电极RME4上。第五连接电极CNE5和第六连接电极CNE6可以以发光区域EMA的中心为基准布置于下侧,并且可以跨过发光区域EMA和相应子像素SPXn的子区域SA而布置。
[0291] 第七连接电极CNE7可以包括布置在第三电极RME3上的第一电极延伸部CN_E1、布置在第四电极RME4上的第二电极延伸部CN_E2以及连接第一电极延伸部CN_E1和第二电极延伸部CN_E2的第一电极连接部CN_B1。第一电极延伸部CN_E1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与第三连接电极CNE3隔开而对向,并且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与第五连接电极CNE5隔开。第二电极延伸部CN_E2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与第四连接电极CNE4隔开而对向,并且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与第六连接电极CNE6隔开。第一电极连接部CN_B1可以在堤层BNL上跨过第三电极RME3、第二电极RME2及第四电极RME4而布置。第七连接电极CNE7可以布置为在平面图上包围第四连接电极CNE4的形状。
[0292] 第一连接电极CNE1、第二连接电极CNE2、第三连接电极CNE3及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是布置在第二绝缘层PAS2上的第一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第五连接电极CNE5、第六连接电极CNE6及第七连接电极CNE7可以是布置在第三绝缘层PAS3上的第二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布置在第一连接电极层与第二连接电极层之间。
[0293] 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以与上述实施例相似的结构布置。第三绝缘层PAS3除了布置在布置有第二连接电极层的区域之外,可以布置在第二绝缘层PAS2上。
[0294] 根据一实施例,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包括多个开口部OP3、OP4、OP5。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包括:第三开口部OP3,跨过彼此隔开的电极RME而布置,从而暴露第一连接电极层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多个第四开口部OP4,与第三电极RME3局部地重叠;以及多个第五开口部OP5,与第四电极RME4局部地重叠。
[0295] 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三开口部OP3可以在发光区域EMA内布置于第一电极RME1及第二电极RME2上,并且可以暴露或不覆盖布置于第三绝缘层PAS3下部的第一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的一部分。在各个子像素SPXn,可以布置有彼此隔开的多个第三开口部OP3。多个第三开口部OP3可以布置于第二绝缘层PAS2的第一开口部OP1之间或第二开口部OP2之间。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第二方向DR2上测量的第三开口部OP3的宽度可以相对较短,并且第三开口部OP3可以与第一电极RME1或第二电极RME2重叠但不与第三电极RME3及第四电极RME4重叠。
[0296] 与其他开口部OP1、OP2、OP4、OP5不同,第三开口部OP3可以具有在第二方向DR2上测量的宽度与在第一方向DR1上测量的宽度相似的形状。彼此不同的第三开口部OP3可以在第二方向DR2上彼此隔开而布置,并且一个第三开口部OP3可以布置为与第一电极RME1重叠,另一个第三开口部OP3可以布置为与第二电极RME2重叠。
[0297] 多个第四开口部OP4可以布置为与第三电极RME3中的与第一电极RME1对向的一侧重叠,布置于一个子像素SPXn的多个第四开口部OP4可以在相应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中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而布置。多个第五开口部OP5可以布置为与第四电极RME4中的与第二电极RME2对向的一侧重叠,布置于一个子像素SPXn的多个第五开口部OP5可以在相应子像素SPXn的发光区域EMA中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而布置。
[0298] 图37是图31的C部分的放大图。图38是沿图37的N10‑N10'线剖切的剖视图。图38图示了在第二方向DR2上横穿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三开口部OP3的截面。
[0299] 结合图31至图36而参照图37及图38,在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_4中,第一连接电极层的第三连接电极CNE3和第二连接电极层的第五连接电极CNE5可以彼此连接,第一连接电极层的第四连接电极CNE4和第二连接电极层的第六连接电极CNE6可以彼此连接。
[0300] 第五连接电极CNE5及第六连接电极CNE6可以分别包括布置于与第七连接电极CNE7在第一方向DR1上对向的一侧的第二连接部CP2。第五连接电极CNE5和第六连接电极CNE6可以分别沿第一方向DR1延伸,并且可以具有第二连接部CP2向第二方向DR2曲折的形状。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第三连接电极CNE3及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分别不包括向第二方向DR2曲折的第一连接部CP1。
[0301] 第五连接电极CNE5及第六连接电极CNE6的第二连接部CP2可以分别布置在第一电极RME1或第二电极RME2上。第五连接电极CNE5的第二连接部CP2可以布置为在第一电极RME1上与第三连接电极CNE3重叠,第六连接电极CNE6的第二连接部CP2可以布置为在第二电极RME2上与第四连接电极CNE4重叠。第三连接电极CNE3及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分别与第三绝缘层PAS3的第三开口部OP3重叠而上表面被暴露,第五连接电极CNE5及第六连接电极CNE6的第二连接部CP2可以与通过第三开口部OP3暴露的第三连接电极CNE3或第四连接电极CNE4直接接触。
[0302] 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是分别与直接连接到第三导电层的电极RME连接的第一类型连接电极,第三连接电极CNE3、第四连接电极CNE4、第五连接电极CNE5、第六连接电极CNE6及第七连接电极CNE7可以是不与电极RME连接的第三类型连接电极。第三类型连接电极可以不与电极RME连接,而与发光元件ED接触,并且与其他连接电极CNE一同构成发光元件ED的电连接电路。
[0303] 对应于连接电极CNE的布置结构,多个发光元件ED可以根据两端部接触的连接电极CNE而被区分为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ED。第一发光元件ED1及第二发光元件ED2的第一端部可以与第一类型连接电极接触,第二端部可以与第二类型连接电极接触。第一发光元件ED1可以与第一连接电极CNE1及第五连接电极CNE5接触,第二发光元件ED2可以与第二连接电极CNE2及第六连接电极CNE6接触。第三发光元件ED3及第四发光元件ED4的两端部可以与第三类型连接电极接触。第三发光元件ED3可以与第三连接电极CNE3及第七连接电极CNE7接触,第四发光元件ED4可以与第四连接电极CNE4及第七连接电极CNE7接触。
[0304] 多个发光元件ED可以通过多个连接电极CNE彼此串联连接。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_4中,每个子像素SPXn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发光元件ED并且它们构成串联连接,从而可以增加每单位面积的发光量。
[0305] 并且,在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_4中,多个连接电极CNE可以根据以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为基准布置的层而区分为彼此不同的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根据一实施例,布置于相同的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CNE1、CNE2、CNE3、CNE4、CNE5、CNE6、CNE7可以与发光元件ED的两端部中的相同的端部接触。这样的连接电极CNE的布置具有如下优点:在显示装置10_4的制造工序中,即使第二绝缘层PAS2及第三绝缘层PAS3的图案发生移位(Shift),也与此对应地使连接电极CNE的图案发生移位,从而能够应对图案之间的覆盖(Overlay)设计错位时的情况。
[0306] 如上文所述,布置在第一连接电极层的第一连接电极CNE1、第二连接电极CNE2、第三连接电极CNE3及第四连接电极CNE4可以分别与发光元件ED的第一端部接触,布置在第二连接电极层的第五连接电极CNE5、第六连接电极CNE6及第七连接电极CNE7可以与发光元件ED的第二端部接触。由于布置于相同的连接电极层的连接电极布置为以发光元件ED为基准接触于相同的一端部,因此显示装置10_4具有容易应对覆盖错位的优点。
[0307] 第七连接电极CNE7跨过多个电极RME而布置,并且布置为与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ED3、ED4接触。然而,由于第七连接电极CNE7被布置设计为仅与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ED3、ED4的两端部中的各个相同的一端部接触,因此可以不发生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ED3、ED4中仅一个发光元件ED与连接电极CNE接触而其他连接电极CNE不接触的问题。并且,即使在覆盖对齐中使跨过多个电极RME而布置的第七连接电极CNE7移位而形成,也由于第七连接电极CNE7的电极延伸部CN_E1、CN_E2向相同的方向移动,因此电极延伸部CN_E1、CN_E2与其他连接电极CNE之间的间隔可以保持相同。
[0308]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在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普通知识的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不改变本发明的其技术思想或者必要特征的情况下以其他具体形态实施。因此,以上记载的实施例应当理解为在所有方面均为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