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细胞培养工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1738072.7

文献号 : CN11582053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茂军项载富

申请人 : 剑兰生物医学科技(辽宁)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干细胞培养工艺,本发明包括培养干细胞的培养箱,所述培养箱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在培养箱顶部中心位置贯穿并转动连接有柱形壳体,所述柱形壳体在培养箱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柱形壳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使培养液、3D细胞微载片和干细胞均匀融合的扇叶,所述柱形壳体上远离连接杆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内螺纹套环,所述内螺纹套环内壁转动连接有由动力机构带动升降的螺纹杆,所述培养箱的底部设有定量对融合后的培养液进行分装的排放机构。

权利要求 :

1.一种干细胞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S1、搅拌融合:利用搅拌装置对培养液进行搅拌,使培养液中的3D细胞分载片和干细胞充分融合;

S2、定量排液:培养液、3D细胞分载片、干细胞搅拌充分融合后,排放机构进行定量排放;

S3、补充培养液:在排放机构排液后,填充机构补充相同数值的培养液;

采用包括培养干细胞的培养箱(1)来进行上述步骤,所述培养箱(1)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培养箱(1)顶部中心位置贯穿并转动连接有柱形壳体(2),所述柱形壳体(2)在培养箱(1)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所述连接杆(3)远离柱形壳体(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使培养液、3D细胞微载片和干细胞均匀融合的扇叶(4),所述柱形壳体(2)上远离连接杆(3)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内螺纹套环 (5),所述内螺纹套环(5)内壁转动连接有由动力机构带动升降的螺纹杆(6),所述培养箱(1)的底部设有定量对融合后的培养液进行分装的排放机构;

所述排放机构包括培养箱(1)的底部固定连接的底座(9),所述底座(9)上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密封壳(12),所述密封壳(12)上靠近底座(9)一端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调节板(10),所述调节板(10)远离底座(9)的一端表面滑动连接有使混合后的干细胞和培养液定量排出的密封块(11),且密封块(11)与密封壳(12)滑动连接,所述培养箱(1)和密封壳(12)的底部一侧同一位置开设有滑槽(122),所述调节板(10)上底部的一侧与滑槽(122)相对应位置固定连接有使密封块(11)移动开合的固定杆(102),且固定杆(102)靠近滑槽(122)的一侧与培养箱(1)、密封壳(12)、底座(9)限位滑动连接;所述调节板(10)上远离底座(9)的一端开设有六边形凹槽(101),所述密封块(11)上靠近调节板(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六边形凹槽(101)相适配的连接块(111),且连接块(111)与六边形凹槽(101)的内壁限位滑动连接,所述密封块(11)远离调节板(10)的一端与六边形凹槽(101)对应位置固定连接有连接柱(112),所述密封壳(12)的内壁与连接柱(112)相对应位置开设有椭圆形凹槽(121),且椭圆形凹槽(121)与连接柱(112)滑动连接,所述密封块(11)的数量有六个,且在六边形凹槽(101)和椭圆形凹槽(121)上均匀分布并活动连接;所述底座(9)、调节板(10)、密封壳(12)上中心位置均开设有相同的排液孔(13),三个所述排液孔(13)一一对应排列,所述底座(9)远离调节板(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排液孔(13)相适配的锥形壳体(91);所述底座(9)上设有使底座(9)移动开合进行定量排放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杆(10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块(92),且滑块(92)与底座(9)和培养箱(1)滑动连接,所述滑块(92)上远离固定杆(10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使密封块(11)移动闭合的第二复位弹簧(93),所述第二复位弹簧(93)远离滑块(9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94),所述固定块(94)与滑槽(122)远离滑块(92)一端相对应位置与底座(9)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内螺纹套环(5)上远离柱形壳体(2)一端的外轮廓固定连接转动板(14);所述转动板(14)一侧的外轮廓固定连接有使底座(9)进行移动打开排液的制动杆(15),所述制动杆(15)的底部与底座(9)的内壁滑动连接;

所述培养箱(1)顶部设有补充培养液的辅助机构,所述辅助机构包括培养箱(1)顶部靠近边缘位置固定连接的柱形管道(16),贯穿所述柱形管道(16)一侧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补充培养液的填充管(18),所述填充管 (18)远离柱形管道(16)的一端固定连接存放培养液的存储箱(19),所述填充管(18)远离存储箱(19)的一端内壁固定连接有单向阀门(181),所述柱形管道(16)靠近顶部的内壁上下限位滑动连接有配合单向阀门(181)对培养箱(1)进行定量补充培养液的活塞板(171),所述活塞板(171)远离培养箱(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升降杆(17),所述升降杆(17)贯穿柱形管道(16)的内壁并滑动连接,所述升降杆(17)上靠近顶部与柱形壳体(2)相对面固定连接有柱形杆(172),所述柱形壳体(2)上开设有使升降杆(17)进行上下限位滑动的轨道槽(201);所述辅助机构还包括柱形管道(16)远离活塞板(171)一端的中心位置贯穿培养箱(1)内壁并固定连接有连接管(20);所述连接管(20)顶部活动连接有使排液同时对连接管(20)进行密封的半球形壳体(21),所述半球形壳体(21)上与单向阀门(181)的相背面对称位置固定连接有U形杆(211),所述U形杆(211)远离半球形壳体(21)的一端销轴转动连接有使半球形壳体(21)限位移动的连接座(213),所述连接座(213)与培养箱(1)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6)靠近柱形壳体(2)的一端活动连接有辅助螺纹杆(6)往复转动的第一复位弹簧(8),且第一复位弹簧(8)与柱形壳体(2)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复位弹簧(8)远离螺纹杆(6)的一端与连接杆(3)活动连接,所述底座(9)外轮廓固定连接有使培养箱(1)稳定放置的固定框架(22),所述固定框架(22)上与锥形壳体(91)相对面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放置培养瓶的定位座(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细胞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密封壳(12)与培养箱(1)的内壁固定连接。

说明书 :

一种干细胞培养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干细胞培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干细胞培养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干细胞是对疾病进行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重建、长期造血、采集和体外处理容易等特点。因此是基因治疗最理想的载体细胞之一,以此为基础的基因治疗,在重症免疫缺陷、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造血干细胞保护、AIDS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003] 现有的干细胞培养装置混合后的干细胞和培养液需人工进行定量分装保存,从而导致干细胞培养效率慢,而且容易被空气中的杂质污染,使用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细胞培养工艺,具备定量分装的优点,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干细胞培养工艺,该工艺包括如下具体步骤:S1、搅拌融合:利用搅拌装置对培养液进行搅拌,使培养液中的3D细胞分载片和干细胞充分融合;
[0006] S2、定量排液:培养液、3D细胞分载片、干细胞搅拌充分融合后,排放机构进行定量排放;
[0007] S3、补充培养液:在排放机构排液后,填充机构补充相同数值的培养液;
[0008] 包括培养干细胞的培养箱,所述培养箱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在培养箱顶部中心位置贯穿并转动连接有柱形壳体,所述柱形壳体在培养箱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柱形壳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使培养液、3D细胞微载片和干细胞均匀融合的扇叶,所述柱形壳体上远离连接杆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内螺纹套环,所述内螺纹套环内壁转动连接有由动力机构带动升降的螺纹杆,所述培养箱的底部设有定量对融合后的培养液进行分装的排放机构。
[0009] 优选的,所述排放机构包括培养箱的底部固定连接的底座,所述底座上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密封壳,且密封壳与培养箱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壳上靠近底座一端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远离底座的一端表面滑动连接有使混合后的干细胞和培养液定量排出的密封块,且密封块与密封壳滑动连接,所述培养箱和密封壳的底部一侧同一位置开设有滑槽,所述调节板上底部的一侧与滑槽相对应位置固定连接有使密封块移动开合的固定杆,且固定杆靠近滑槽的一侧与培养箱、密封壳、底座限位滑动连接。
[0010]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设有使底座移动开合进行定量排放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块,且滑块与底座和培养箱滑动连接,所述滑块上远离固定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使密封块移动闭合的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远离滑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滑槽远离滑块一端相对应位置与底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内螺纹套环上远离柱形壳体一端的外轮廓固定连接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一侧的外轮廓固定连接有使底座进行移动打开排液的制动杆,所述制动杆的底部与底座的内壁滑动连接。
[0011] 优选的,所述底座、调节板、密封壳上中心位置均开设有相同的排液孔,三个所述排液孔一一对应排列,所述底座远离调节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排液孔相适配的锥形壳体。
[0012] 优选的,所述调节板上远离底座的一端开设有六边形凹槽,所述密封块上靠近调节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六边形凹槽相适配的连接块,且连接块与六边形凹槽的内壁限位滑动连接,所述密封块远离调节板的一端与六边形凹槽对应位置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密封壳的内壁与连接柱相对应位置开设有椭圆形凹槽,且椭圆形凹槽与连接柱滑动连接,所述密封块的数量有六个,且在六边形凹槽和椭圆形凹槽上均匀分布并活动连接。
[0013] 优选的,所述培养箱顶部设有补充培养液的辅助机构,所述辅助机构包括培养箱顶部靠近边缘位置固定连接的柱形管道,贯穿所述柱形管道一侧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补充培养液的填充管,所述填充管远离柱形管道的一端固定连接存放培养液的存储箱,所述填充管远离存储箱的一端内壁固定连接有单向阀门,所述柱形管道靠近顶部的内壁上下限位滑动连接有配合单向阀门对培养箱进行定量补充培养液的活塞板,所述活塞板远离培养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贯穿柱形管道的内壁并滑动连接,所述升降杆上靠近顶部与柱形壳体相对面固定连接有柱形杆,所述柱形壳体上开设有使升降杆进行上下限位滑动的轨道槽。
[0014] 优选的,所述辅助机构还包括柱形管道远离活塞板一端的中心位置贯穿培养箱内壁并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顶部活动连接有使排液同时对连接管进行密封的半球形壳体,所述半球形壳体上与单向阀门的相背面对称位置固定连接有U形杆,所述U形杆远离半球形壳体的一端销轴转动连接有使半球形壳体限位移动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与培养箱固定连接。
[0015] 优选的,所述螺纹杆靠近柱形壳体的一端活动连接有辅助螺纹杆往复转动的第一复位弹簧,且第一复位弹簧与柱形壳体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远离螺纹杆的一端与连接杆活动连接,所述底座外轮廓固定连接有使培养箱稳定放置的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上与锥形壳体相对面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放置培养瓶的定位座。
[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 通过培养箱上设置的柱形壳体,使柱形壳体在培养箱内进行定轴转动,通过柱形壳体上设置的连接杆,使连接杆在柱形壳体上进行同步转动,且连接杆上设置的扇叶,使扇叶的转动可以更好地将使培养液、3D细胞微载片和干细胞均匀融合,通过柱形壳体上设置的内螺纹套环,使螺纹杆可以更好的放置,伴随着螺纹杆的升降往复移动,使内螺纹套环在螺纹杆的升降下进行往复转动。
[0018] 上述的D细胞分载片为现有技术,D细胞培养模型更准确地表示了生物体中细胞所经历的自然环境,它允许细胞间相互作用与更真实的生化和生理反应。细胞的行为和反应更像它们在体内对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反应,例如温度、pH、营养吸收、运输和分化的变化。因此,在药物筛选、组织工程、临床前研究、细胞治疗和基础细胞生物学研究等领域。
[0019] 上述的搅拌装置,通过螺纹杆的上下轴向移动,使柱形壳体带动扇叶进行往复转动,能够使培养液、3D细胞微载片和干细胞可以更好地均匀融合。
[0020] 通过培养箱上设置的底座,使密封壳在底座上可以更稳定的放置,且密封壳上设置的调节板,使调节板在底座上进行定轴转动,通过调节板上设置的密封块,且密封块的数量有六个,使密封块在调节板上进行同一方向滑动,通过密封壳和培养箱上开设的滑槽,且调节板上设置的固定杆,使固定杆在滑槽上进行限位滑动;
[0021] 通过调节板上开设的六边形凹槽,使连接块在六边形凹槽上进行限位滑动,伴随着连接块的限位滑动,使密封块在调节板上同步进行限位滑动,通过密封块上设置的连接柱,且密封壳上设置的椭圆形凹槽,使密封块可以更好地在调节板上进行水平限位移动,通过底座、调节板、密封壳上设置的排液孔,使培养箱内的培养液可以更好地排出,通过底座上设置的锥形壳体,使培养液可以集中一个位置排放。
[0022] 上述的排放机构,通过固定杆的往复移动,带动调节板同步进行往复转动,使六个密封块同步进行转动进行开合,能够将培养箱内的培养液定量排出。
[0023] 通过固定杆上设置的滑块,使第二复位弹簧在滑块上可以更好的放置,且第二复位弹簧上设置的固定块,使滑块在第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可以更好的推动固定杆进行移动复位,通过内螺纹套环上设置的转动板,使在内螺纹套环上进行同步往复转动,且转动板上设置的制动杆,使制动杆在转动板上进行同步往复转动。
[0024] 其次伴随制动杆的往复转动可以更好地推动固定杆,使调节板进行定轴转动,同时使六个密封块同步移动打开进行排放培养液,通过固定杆的移动,使滑块同步移动对第二复位弹簧进行挤压收缩,伴随着制动杆的复位转动,使第二复位弹簧可以更好地推动固定杆和调节板进行复位移动,同时密封块同步进行移动闭合停止漏液。
[0025] 上述的结构,能够使排放机构更好地定量排放培养箱内混合后的培养液。
[0026] 通过培养箱上设置的柱形管道,使填充管可以在柱形管道上更好的放置,且填充管上设置的存储箱,伴随着填充管连接在存储箱的底部,使存储箱内的培养液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填充管,通过填充管上设置的单向阀门,且柱形管道上设置的活塞板,伴随着活塞板的升降,使存储箱内的培养液通过单向阀门定量对培养箱内补充培养液,通过活塞板上设置的升降杆,使活塞板在柱形管道内壁进行上下限位滑动,通过升降杆上设置的柱形杆,且柱形壳体设置的轨道槽,使活塞板在柱形管道内快速进行先下后上的往复移动。
[0027] 通过培养箱上设置的连接管,使存储箱可以更好的对培养箱内补充培养液,通过连接管上设置的半球形壳体,使半球形壳体可以更好的对连接管进行密封,且半球形壳体上设置的U形杆,且U形杆上设置的连接座,使半球形壳体可以更好的对连接管进行移动开合。
[0028] 上述的辅助机构,通过活塞板在柱形管道内进行先下后上的往复移动,使柱形管道的气压发生增减变化,当柱形管道内处于低压状态下,使连接管与半球形壳体进行闭合,当柱形管道内处于高压状态下,连接管与半球形壳体进行分离打开,同时存储箱内的培养液通过单向阀门流入连接管和培养箱内,且培养箱内的培养液排放时,培养箱内处于高压状态,使连接管和半球形壳体进行闭合,更好地避免排液的同时对培养箱内进行补液。
[0029] 通过螺纹杆上设置的第一复位弹簧,使螺纹杆在内螺纹套环上可以更好地往复移动,通过培养箱上设置的固定框架,使培养箱可以更稳定的放置,通过固定框架上设置的定位座,使培养瓶可以更好地放置与锥形壳体相对应的位置进行接料。
[0030] 通过上述结构的配合使用,解决了干细胞在培养过程中需人工进行定量分装保存,从而导致干细胞培养效率慢,而且容易被空气中的杂质污染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31] 图1为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 图2为本发明立体结构剖视图;
[0033] 图3为本发明排放机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4为本发明辅助机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5为本发明图1中A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6为本发明底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7] 图7为本发明密封壳立体结构剖视图;
[0038] 图8为本发明图4中B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9为本发明密封块结构示意图;
[0040] 图10为本发明图1中C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11为本发明柱形壳体结构剖视图。
[0042] 图中:1、培养箱;2、柱形壳体;201、轨道槽;3、连接杆;4、扇叶;5、内螺纹套环;6、螺纹杆;8、第一复位弹簧;9、底座;91、锥形壳体;92、滑块;93、第二复位弹簧;94、固定块;10、调节板;101、六边形凹槽;102、固定杆;11、密封块;111、连接块;112、连接柱;12、密封壳;121、椭圆形凹槽;122、滑槽;13、排液孔;14、转动板;15、制动杆;16、柱形管道;17、升降杆;
171、活塞板;172、柱形杆;18、填充管;181、单向阀门;19、存储箱;20、连接管;21、半球形壳体;211、U形杆;213、连接座;22、固定框架;23、定位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0044] 实施例一
[0045] 请参阅图1至图1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干细胞培养工艺,该工艺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0046] S1、搅拌融合:利用搅拌装置对培养液进行搅拌,使培养液中的3D细胞分载片和干细胞充分融合。
[0047] S2、定量排液:培养液、3D细胞分载片、干细胞搅拌充分融合后,排放机构进行定量排放。
[0048] S3、补充培养液:在排放机构排液后,填充机构补充相同数值的培养液。
[0049] 包括培养干细胞的培养箱1,所述培养箱1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培养箱1顶部中心位置贯穿并转动连接有柱形壳体2,所述柱形壳体2在培养箱1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所述连接杆3远离柱形壳体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使培养液、3D细胞微载片和干细胞均匀融合的扇叶4,所述柱形壳体2上远离连接杆3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内螺纹套环5,所述内螺纹套环5内壁转动连接有由动力机构带动升降的螺纹杆6,所述培养箱1的底部设有定量对融合后的培养液进行分装的排放机构。
[0050] 通过培养箱1上设置的柱形壳体2,使柱形壳体2在培养箱1进行定轴转动,通过柱形壳体2上设置的连接杆3,使连接杆3在柱形壳体2上进行同步转动,且连接杆3上设置的扇叶4,使扇叶4的转动可以更好地将使培养液、3D细胞微载片和干细胞均匀融合,通过柱形壳体2上设置的内螺纹套环5,使螺纹杆6可以更好地放置,伴随着螺纹杆6的升降往复移动,使内螺纹套环5在螺纹杆6的升降下进行往复转动;
[0051] 上述的3D细胞分载片为现有技术,3D细胞培养模型更准确地表示了生物体中细胞所经历的自然环境,它允许细胞间相互作用与更真实的生化和生理反应。细胞的行为和反应更像它们在体内对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反应,例如温度、pH、营养吸收、运输和分化的变化。因此,在药物筛选、组织工程、临床前研究、细胞治疗和基础细胞生物学研究等领域;
[0052] 上述的搅拌装置,通过螺纹杆6的上下轴向移动,使柱形壳体带动扇叶4进行往复转动,能够使培养液、3D细胞微载片和干细胞可以更好地均匀融合。
[0053] 实施例二
[0054]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是:
[0055] 所述排放机构包括培养箱1的底部固定连接的底座9,所述底座9上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密封壳12,且密封壳12与培养箱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壳12上靠近底座9一端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调节板10,所述调节板10远离底座9的一端表面滑动连接有使混合后的干细胞和培养液定量排出的密封块11,且密封块11与密封壳12滑动连接,所述培养箱1和密封壳12的底部一侧同一位置开设有滑槽122,所述调节板10上底部的一侧与滑槽122相对应位置固定连接有使密封块11移动开合的固定杆102,且固定杆102靠近滑槽122的一侧与培养箱1、密封壳12、底座9限位滑动连接;
[0056] 所述调节板10上远离底座9的一端开设有六边形凹槽101,所述密封块11上靠近调节板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六边形凹槽101相适配的连接块111,且连接块111与六边形凹槽101的内壁限位滑动连接,所述密封块11远离调节板10的一端与六边形凹槽101对应位置固定连接有连接柱112,所述密封壳12的内壁与连接柱112相对应位置开设有椭圆形凹槽121,且椭圆形凹槽121与连接柱112滑动连接,所述密封块11的数量有六个,且在六边形凹槽101和椭圆形凹槽121上均匀分布并活动连接;
[0057] 所述底座9、调节板10、密封壳12上中心位置均开设有相同的排液孔13,三个所述排液孔13一一对应排列,所述底座9远离调节板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排液孔13相适配的锥形壳体91。
[0058] 通过培养箱1上设置的底座9,使密封壳12在底座9上可以更稳定的放置,且密封壳12上设置的调节板10,使调节板10在底座9上进行定轴转动,通过调节板10上设置的密封块
11,且密封块11的数量有六个,使密封块11在调节板10上进行同一方向滑动,通过密封壳12和培养箱1上开设的滑槽122,且调节板10上设置的固定杆102,使固定杆102在滑槽122上进行限位滑动;
[0059] 通过调节板10上开设的六边形凹槽101,使连接块111在六边形凹槽101上进行限位滑动,伴随着连接块111的限位滑动,使密封块11在调节板10上同步进行限位滑动,通过密封块11上设置的连接柱112,且密封壳12上设置的椭圆形凹槽121,使密封块11可以更好地在调节板10上进行水平限位移动,通过底座9、调节板10、密封壳12上设置的排液孔13,使培养箱1内的培养液可以更好地排出,通过底座9上设置的锥形壳体91,使培养液可以集中一个位置排放;
[0060] 上述的排放机构,通过固定杆102的往复移动,带动调节板10同步进行往复转动,使六个密封块11同步进行转动进行开合,能够将培养箱1内的培养液定量排出。
[0061] 实施例三
[0062]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是:
[0063] 所述底座9上设有使底座9移动开合进行定量排放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杆10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块92,且滑块92与底座9和培养箱1滑动连接,所述滑块92上远离固定杆10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使密封块11移动闭合的第二复位弹簧93,所述第二复位弹簧93远离滑块9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94,所述固定块94与滑槽122远离滑块92一端相对应位置与底座9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内螺纹套环5上远离柱形壳体2一端的外轮廓固定连接转动板14,所述转动板14一侧的外轮廓固定连接有使底座9进行移动打开排液的制动杆15,所述制动杆15的底部与底座9的内壁滑动连接。
[0064] 通过固定杆102上设置的滑块92,使第二复位弹簧93在滑块92上可以更好地放置,且第二复位弹簧93上设置的固定块94,使滑块92在第二复位弹簧93的作用下可以更好地推动固定杆102进行移动复位,通过内螺纹套环5上设置的转动板14,使104在内螺纹套环5上进行同步往复转动,且转动板14上设置的制动杆15,使制动杆15在转动板14上进行同步往复转动;
[0065] 其次伴随制动杆15的往复转动可以更好地推动固定杆102,使调节板10进行定轴转动,同时使六个密封块11同步移动打开进行排放培养液,通过固定杆102的移动,使滑块92同步移动对第二复位弹簧93进行挤压收缩,伴随着制动杆15的复位转动,使第二复位弹簧93可以更好地推动固定杆102和调节板10进行复位移动,同时密封块11同步进行移动闭合停止漏液;
[0066] 上述的结构,能够使排放机构更好地定量排放培养箱1内混合后的培养液。
[0067] 实施例四
[0068] 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是:
[0069] 所述培养箱1顶部设有补充培养液的辅助机构,所述辅助机构包括培养箱1顶部靠近边缘位置固定连接的柱形管道16,贯穿所述柱形管道16一侧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补充培养液的填充管18,所述填充管18远离柱形管道16的一端固定连接存放培养液的存储箱19,所述填充管18远离存储箱19的一端内壁固定连接有单向阀门181,所述柱形管道16靠近顶部的内壁上下限位滑动连接有配合单向阀门181对培养箱1进行定量补充培养液的活塞板171,所述活塞板171远离培养箱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升降杆17,所述升降杆17贯穿柱形管道
16的内壁并滑动连接,所述升降杆17上靠近顶部与柱形壳体2相对面固定连接有柱形杆
172,所述柱形壳体2上开设有使升降杆17进行上下限位滑动的轨道槽201;
[0070] 所述辅助机构还包括柱形管道16远离活塞板171一端的中心位置贯穿培养箱1内壁并固定连接有连接管20,所述连接管20顶部活动连接有使排液同时对连接管20进行密封的半球形壳体21,所述半球形壳体21上与单向阀门181的相背面对称位置固定连接有U形杆211,所述U形杆211远离半球形壳体21的一端销轴转动连接有使半球形壳体21限位移动的连接座213,所述连接座213与培养箱1固定连接。
[0071] 通过培养箱1上设置的柱形管道16,使填充管18可以在柱形管道16上更好的放置,且填充管18上设置的存储箱19,伴随着填充管18连接在存储箱19的底部,使存储箱19内的培养液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填充管18,通过填充管18上设置的单向阀门181,且柱形管道16上设置的活塞板171,伴随着活塞板171的升降,使存储箱19内的培养液通过单向阀门181定量对培养箱1内补充培养液,通过活塞板171上设置的升降杆17,使活塞板171在柱形管道16内壁进行上下限位滑动,通过升降杆17上设置的柱形杆172,且柱形壳体2设置的轨道槽201,使活塞板171在柱形管道16内快速进行先下后上的往复移动;
[0072] 通过培养箱1上设置的连接管20,使存储箱19可以更好地对培养箱1内补充培养液,通过连接管20上设置的半球形壳体21,使半球形壳体21可以更好地对连接管20进行密封,且半球形壳体21上设置的U形杆211,且U形杆211上设置的连接座213,使半球形壳体21可以更好地对连接管20进行移动开合;
[0073] 上述的辅助机构,通过活塞板171在柱形管道16内进行先下后上的往复移动,使柱形管道16的气压发生增减变化,当柱形管道16内处于低压状态下,使连接管20与半球形壳体21进行闭合,当柱形管道16内处于高压状态下,连接管20与半球形壳体21进行分离打开,同时存储箱19内的培养液通过单向阀门181流入连接管20和培养箱1内,且培养箱1内的培养液排放时,培养箱1内处于高压状态,使连接管20和半球形壳体21进行闭合,更好地避免排液的同时对培养箱1内进行补液。
[0074] 实施例五
[0075] 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是:
[0076] 所述螺纹杆6由动力机构带动进行上下往复移动,所述螺纹杆6靠近柱形壳体2的一端活动连接有辅助螺纹杆6往复转动的第一复位弹簧8,且第一复位弹簧8与柱形壳体2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复位弹簧8远离螺纹杆6的一端与连接杆3活动连接,所述底座9外轮廓固定连接有使培养箱1稳定放置的固定框架22,所述固定框架22上与锥形壳体91相对面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放置培养瓶的定位座23。
[0077] 通过螺纹杆6上设置的第一复位弹簧8,使螺纹杆6在内螺纹套环5上可以更好地往复移动,通过培养箱1上设置的固定框架22,使培养箱1可以更稳定的放置,通过固定框架22上设置的定位座23,使培养瓶可以更好地放置与锥形壳体91相对应的位置进行接料;
[0078] 进一步地实现了使用设备对培养液进行分装保存,干细胞培养效率更快,相比较传统设备使用效果更佳。
[0079] 工作原理:该一种干细胞培养工艺使用时,通过培养箱1上设置的柱形壳体2,使柱形壳体2在培养箱1进行定轴转动,通过柱形壳体2上设置的连接杆3,使连接杆3在柱形壳体2上进行同步转动,且连接杆3上设置的扇叶4,使扇叶4的转动可以更好地将使培养液、3D细胞微载片和干细胞均匀融合,通过柱形壳体2上设置的内螺纹套环5,使螺纹杆6可以更好的放置,伴随着螺纹杆6的升降往复移动,使内螺纹套环5在螺纹杆6的升降下进行往复转动,上述的3D细胞分载片为现有技术,3D细胞培养模型更准确地表示了生物体中细胞所经历的自然环境,它允许细胞间相互作用与更真实的生化和生理反应。细胞的行为和反应更像它们在体内对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反应,例如温度、pH、营养吸收、运输和分化的变化。因此,在药物筛选、组织工程、临床前研究、细胞治疗和基础细胞生物学研究等领域,上述的搅拌装置,通过螺纹杆6的上下轴向移动,使柱形壳体带动扇叶4进行往复转动,能够使培养液、3D细胞微载片和干细胞可以更好地均匀融合,通过培养箱1上设置的底座9,使密封壳12在底座9上可以更稳定的放置,且密封壳12上设置的调节板10,使调节板10在底座9上进行定轴转动,通过调节板10上设置的密封块11,且密封块11的数量有六个,使密封块11在调节板10上进行同一方向滑动,通过密封壳12和培养箱1上开设的滑槽122,且调节板10上设置的固定杆102,使固定杆102在滑槽122上进行限位滑动,通过调节板10上开设的六边形凹槽101,使连接块111在六边形凹槽101上进行限位滑动,伴随着连接块111的限位滑动,使密封块11在调节板10上同步进行限位滑动,通过密封块11上设置的连接柱112,且密封壳12上设置的椭圆形凹槽121,使密封块11可以更好地在调节板10上进行水平限位移动,通过底座9、调节板10、密封壳12上设置的排液孔13,使培养箱1内的培养液可以更好的排出,通过底座9上设置的锥形壳体91,使培养液可以集中一个位置排放,上述的排放机构,通过固定杆102的往复移动,带动调节板10同步进行往复转动,使六个密封块11同步进行转动进行开合,能够将培养箱1内的培养液定量排出,通过固定杆102上设置的滑块92,使第二复位弹簧93在滑块
92上可以更好地放置,且第二复位弹簧93上设置的固定块94,使滑块92在第二复位弹簧93的作用下可以更好地推动固定杆102进行移动复位,通过内螺纹套环5上设置的转动板14,使104在内螺纹套环5上进行同步往复转动,且转动板14上设置的制动杆15,使制动杆15在转动板14上进行同步往复转动,其次伴随制动杆15的往复转动可以更好地推动固定杆102,使调节板10进行定轴转动,同时使六个密封块11同步移动打开进行排放培养液,通过固定杆102的移动,使滑块92同步移动对第二复位弹簧93进行挤压收缩,伴随着制动杆15的复位转动,使第二复位弹簧93可以更好地推动固定杆102和调节板10进行复位移动,同时密封块
11同步进行移动闭合停止漏液,上述的结构,能够使排放机构更好的定量排放培养箱1内混合后的培养液,通过培养箱1上设置的柱形管道16,使填充管18可以在柱形管道16上更好的放置,且填充管18上设置的存储箱19,伴随着填充管18连接在存储箱19的底部,使存储箱19内的培养液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填充管18,通过填充管18上设置的单向阀门181,且柱形管道16上设置的活塞板171,伴随着活塞板171的升降,使存储箱19内的培养液通过单向阀门
181定量对培养箱1内补充培养液,通过活塞板171上设置的升降杆17,使活塞板171在柱形管道16内壁进行上下限位滑动,通过升降杆17上设置的柱形杆172,且柱形壳体2设置的轨道槽201,使活塞板171在柱形管道16内快速进行先下后上的往复移动,通过培养箱1上设置的连接管20,使存储箱19可以更好地对培养箱1内补充培养液,通过连接管20上设置的半球形壳体21,使半球形壳体21可以更好地对连接管20进行密封,且半球形壳体21上设置的U形杆211,且U形杆211上设置的连接座213,使半球形壳体21可以更好地对连接管20进行移动开合,上述的辅助机构,通过活塞板171在柱形管道16内进行先下后上的往复移动,使柱形管道16的气压发生增减变化,当柱形管道16内处于低压状态下,使连接管20与半球形壳体
21进行闭合,当柱形管道16内处于高压状态下,连接管20与半球形壳体21进行分离打开,同时存储箱19内的培养液通过单向阀门181流入连接管20和培养箱1内,且培养箱1内的培养液排放时,培养箱1内处于高压状态,使连接管20和半球形壳体21进行闭合,更好的避免排液的同时对培养箱1内进行补液,通过螺纹杆6上设置的第一复位弹簧8,使螺纹杆6在内螺纹套环5上可以更好地往复移动,通过培养箱1上设置的固定框架22,使培养箱1可以更稳定的放置,通过固定框架22上设置的定位座23,使培养瓶可以更好地放置与锥形壳体91相对应的位置进行接料。
[0080] 进一步地实现了使用设备对培养液进行分装保存,干细胞培养效率更快,相比较传统设备使用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