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0029211.7

文献号 : CN11587202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周东呈赵宇宁林凯俊傅秋佳梁奕昆邓志吉刘明

申请人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涉及一种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该薄膜包装内衬包括纸板以及薄膜,纸板至少包括主板、第一板以及第二板,主板用承载产品,第一板设于主板的一侧并与主板之间形成第一折线,第二板连接于第一板远离主板的一侧,并与第一板之间形成第二折线,薄膜的两端分别覆合于主板远离第一板的一侧和第二板;其中,第一板能够带着第二板沿着第一折线相对主板朝向薄膜一侧方向折叠;位于第一板和第二板处的薄膜经过释放间隙被释放并补充至主板处,使得主板处的薄膜长度被延长,以使主板处的薄膜长度大于主板的长度。本申请的优点在于,通过折叠可以实现主板处的薄膜长度大于主板的长度。

权利要求 :

1.一种薄膜包装内衬,包括纸板(101)以及薄膜(1),所述薄膜(1)覆合于所述纸板(101)上并与所述纸板(101)之间形成能够定位产品的容置空间(102);

其特征在于,所述纸板(101)至少包括主板(2)、第一板(31)以及第二板(32),所述主板(2)用承载产品,所述第一板(31)设于所述主板(2)的一侧并与所述主板(2)之间形成第一折线(41),所述第二板(32)连接于所述第一板(31)远离所述主板(2)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板(31)之间形成第二折线(42),所述薄膜(1)的两端分别覆合于所述主板(2)远离所述第一板(31)的一侧和所述第二板(32);

其中,所述第一板(31)能够带着所述第二板(32)沿着所述第一折线(41)相对所述主板(2)朝向所述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所述第二板(32)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折线(42)相对所述第一板(31)朝向所述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且与所述第一板(31)之间形成释放间隙(12);

位于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处的薄膜(1)经过所述释放间隙(12)被释放并补充至所述主板(2)处,使得所述主板(2)处的薄膜(1)长度被延长,以使所述主板(2)处的薄膜长度大于所述主板(2)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纸板(101)还包括第五板(33),所述第二折线(42)包括第五子折线(421)以及第六子折线(422);所述第五板(33)设于所述第一板(31)和所述第二板(32)之间;

其中,所述第五板(33)与所述第一板(31)之间设置所述第五子折线(421)且所述第五板(33)能够沿着所述第五子折线(421)相对所述第一板(31)折叠,所述第五板(33)与所述第二板(32)之间设置所述第六子折线(422),且所述第二板(32)能够沿着所述第六子折线(422)相对所述第五板(33)折叠,以使折叠后的所述第二板(32)沿垂于所述主板(2)且往远所述主板(2)方向抬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折叠后的所述第一板(31)与所述第二板(32)之间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纸板(101)还包括第三板(51)和第四板(52),所述第三板(51)与所述第一板(31)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主板(2)另一侧,且与所述主板(2)之间形成第三折线(61);其中,所述第三板(51)能够沿着第三折线(61)折叠,且与所述第一板(31)的折叠方式同步;所述第四板(52)连接于所述第三板(51)远离所述主板(2)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三板(51)之间形成第四折线(62);所述第四板(52)能够沿着所述第四折线(62)折叠,且与所述第二板(32)的折叠方式同步;

其中,所述薄膜(1)的两端分别覆合于所述第二板(32)和所述第四板(5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纸板(101)还包括第六板(53),所述第四折线(62)包括第七子折线(621)以及第八子折线(622);所述第六板(53)设于所述第三板(51)和所述第四板(52)之间;

其中,所述第六板(53)与所述第三板(51)之间设置所述第七子折线(621)且所述第六板(53)能够沿着所述第七子折线(621)相对所述第三板(51)折叠,所述第六板(53)与所述第四板(52)之间设置所述第八子折线(622),且所述第四板(52)能够沿着所述第八子折线(622)相对所述第六板(53)折叠,以使折叠后的所述第四板(52)沿垂于所述主板(2)且往远所述主板(2)方向抬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31)具有往所述主板(2)方向突出的第一支撑部(91);

其中,在所述第一板(31)沿着第一折线(41)相对所述主板(2)朝向所述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时,所述第一支撑部(91)能够往所述主板(2)背离所述薄膜(1)的一侧突出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包装内衬还包括侧板单元(7),所述侧板单元(7)连接于所述主板(2)的一端并与所述主板(2)之间形成第五折线(85);

其中,所述侧板单元(7)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折线(41)相对所述主板(2)朝向所述薄膜(1)一侧的方向折叠,并至少与所述主板(2)、所述第一板(31)或者所述第二板(32)中的之一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单元(7)包括第一侧板(71)和第二侧板(72),所述第一侧板(71)与所述主板(2)连接并与所述主板(2)之间形成所述第五折线(85),且能够沿着所述第五折线(85)相对所述主板(2)朝向所述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

所述第二侧板(72)与所述第一侧板(71)连接且与所述第二侧板(72)之间形成第六折线(86),并能够沿着所述第六折线(86)相对所述第一侧板(71)朝向所述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并至少与所述主板(2)、所述第一板(31)或者所述第二板(32)中的之一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单元(7)的数量包括两个,且两个所述侧板单元(7)布设于所述主板(2)的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纸板(101)的长度方向,所述侧板单元(7)的宽度大于所述主板(2)的宽度,以使所述侧板单元(7)的部分能够沿着所述纸板(101)的长度方向突出所述主板(2)。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单元(7)还包括第三侧板(73),所述第六折线(86)包括第一子折线(81)和第二子折线(82),所述第三侧板(73)位于所述第一侧板(71)和所述第二侧板(72)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71)和所述第二侧板(72)连接;所述第一子折线(81)形成于所述第三侧板(73)与所述第一侧板(71)之间,所述第二子折线(82)形成于所述第三侧板(73)与所述第二侧板(72)之间;

其中,所述第三侧板(73)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子折线(81)相对所述第一侧板(71)朝向所述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所述第二侧板(72)能够沿着所述第二子折线(82)相对所述第三侧板(73)朝向所述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并与所述第一侧板(71)之间形成保护间隙(1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单元(7)还包括第四侧板(74)和第五侧板(75),所述第六折线(86)还包括第三子折线(83)和第四子折线(84);

所述第四侧板(74)设于所述第一侧板(71)和所述第三侧板(73)之间,所述第五侧板(75)连接于所述第三侧板(73)和所述第二侧板(72)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子折线(81)形成于所述第三侧板(73)和所述第四侧板(74)之间,所述第二子折线(82)形成于所述第三侧板(73)和所述第五侧板(75)之间,所述第三折线(61)形成第一侧板(71)和所述第四侧板(74)之间,所述第四子折线(84)形成于所述第二侧板(72)和所述第五侧板(75)之间。

13.一种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

说明书 :

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包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薄膜包装是目前常见的一种产品包装方式,其通过薄膜与纸板相互配合以实现对产品的定位。目前,薄膜包装中的薄膜与纸板之间的比例存在多种形式,诸如薄膜与纸板之间等长覆合,也有根据不同产品包装需求进行非等长覆合。
[0003] 对于等长覆合的薄膜与纸板,在包装时仅能适配同一种尺寸(如高度)的产品;对于其他尺寸的产品,采用等长覆合的薄膜与纸板进行包装,容易出现薄膜撕裂导致薄膜包装损坏。对于非等长覆合的薄膜与纸板,例如我司研究并已经申请的申请号:CN2022104968069、CN 2022102505062、CN 2022205952792等专利申请。上述专利所涉及的纸膜覆合产品,虽然能够适配一些较大尺寸产品的包装,但对于非等长覆合的薄膜与纸板的覆合工艺较为复杂,其需要采用特定的设备进行加工生产,如此造成生产成本高且局限较大。
[0004] 因此,在纸板与薄膜等长覆膜的条件下,如何实现不同尺寸产品的包装,是现有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应用于不同大小产品包装的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
[0006] 一种薄膜包装内衬,包括纸板以及薄膜,所述薄膜覆合于所述纸板上并与所述纸板之间形成能够定位产品的容置空间;
[0007] 所述纸板至少包括主板、第一板以及第二板,所述主板用承载产品,所述第一板设于所述主板的一侧并与所述主板之间形成第一折线,所述第二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板远离所述主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板之间形成第二折线,所述薄膜的两端分别覆合于所述主板远离所述第一板的一侧和所述第二板;
[0008] 其中,所述第一板能够带着所述第二板沿着所述第一折线相对所述主板朝向所述薄膜一侧方向折叠,所述第二板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折线相对所述第一板朝向所述薄膜一侧方向折叠且与所述第一板之间形成释放间隙;位于第一板和第二板处的薄膜经过所述释放间隙被释放并补充至所述主板处,使得所述主板处的薄膜长度被延长,以使所述主板处的薄膜长度大于所述主板的长度。
[0009] 在本申请中,通过设置第一板、第二板、第一折线以及第二折线使得第一板和第二板能够沿着第一折线、第二折线折叠;如此,位于第一板和第二板处的薄膜经过所述释放间隙被释放并补充至所述主板处,使得所述主板处的薄膜长度被延长,以使所述主板的薄膜长度大于所述主板的长度,从而实现薄膜与纸板之间的非等长,以满足不同大小的产品的包装;有效地提高了薄膜包装内衬的适配性,同时突破定制粘贴设备及工艺的限制,具有较优的生产性。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纸板还包括第五板,所述第二折线包括第五子折线以及第六子折线;所述第五板设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之间;
[0011] 其中,所述第五板与所述第一板之间设置所述第五子折线且所述第五板能够沿着所述第五子折线相对所述第一板折叠,所述第五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设置所述第六子折线,且所述第二板能够沿着所述第六子折线相对所述第五板折叠,以使折叠后的所述第二板沿垂于所述主板且往远所述主板方向抬升。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折叠后的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平行设置。
[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纸板还包括第三板和第四板,所述第三板与所述第一板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主板另一侧,且与所述主板之间形成第三折线;其中,所述第三板能够沿着第三折线折叠,且与所述第一板的折叠方式同步;所述第四板连接于所述第三板远离所述主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三板之间形成第四折线;所述第四板能够沿着所述第四折线折叠,且与所述第二板的折叠方式同步;其中,所述薄膜的两端分别覆合于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四板。
[00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纸板还包括第六板,所述第四折线包括第七子折线以及第八子折线;所述第六板设于所述第三板和所述第四板之间;
[0015] 其中,所述第六板与所述第三板之间设置所述第七子折线且所述第六板能够沿着所述第七子折线相对所述第三板折叠,所述第六板与所述第四板之间设置所述第八子折线,且所述第四板能够沿着所述第八子折线相对所述第六板折叠,以使折叠后的所述第四板沿垂于所述主板且往远所述主板方向抬升。
[001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具有往所述主板方向突出的第一支撑部;
[0017] 其中,在所述第一板沿着第一折线相对所述主板朝向所述薄膜一侧方向折叠时,所述第一支撑部能够往所述主板背离所述薄膜的一侧突出设置。
[001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薄膜包装内衬还包括侧板单元,所述侧板单元连接于所述主板的一端并与所述主板之间形成第五折线;
[0019] 其中,所述侧板单元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折线相对所述主板朝向所述薄膜一侧的方向折叠,并至少与所述主板、所述第一板或者所述第二板中的之一配合。
[00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单元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主板连接并与所述主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五折线,且能够沿着所述第五折线相对所述主板朝向所述薄膜一侧方向折叠;
[0021] 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且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形成第六折线,并能够沿着所述第六折线相对所述第一侧板朝向所述薄膜一侧方向折叠,并至少与所述主板、所述第一板或者所述第二板中的之一配合。
[002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单元的数量包括两个,且两个所述侧板单元布设于所述主板的两端。
[002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着所述纸板的长度方向,所述侧板单元的宽度大于所述主板的宽度,以使所述侧板单元的部分能够沿着所述纸板的长度方向突出所述主板。
[002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单元还包括第三侧板,所述第六折线包括第一子折线和第二子折线,所述第三侧板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子折线形成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所述第二子折线形成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0025] 其中,所述第三侧板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子折线相对所述第一侧板朝向所述薄膜一侧方向折叠,所述第二侧板能够沿着所述第二子折线相对所述第三侧板朝向所述薄膜一侧方向折叠,并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保护间隙。
[002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单元还包括第四侧板和第五侧板,所述第六折线还包括第三子折线和第四子折线;所述第四侧板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之间,所述第五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0027] 其中,所述第一子折线形成于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之间,所述第二子折线形成于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五侧板之间,所述第三折线形成第一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之间,所述第四子折线形成于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五侧板之间。
[0028] 本申请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29] 一种包装装置,包括上述的薄膜包装内衬。
[0030]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了本发明中的薄膜包装内衬后,本包装装置能够放置和固定大小不同的产品,并能够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防护。
[0031]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薄膜包装内衬通过设置第一板、第二板、第一折线以及第二折线使得第一板和第二板能够沿着第一折线、第二折线折叠;如此,位于第一板和第二板处的薄膜经过所述释放间隙被释放并补充至所述主板处,使得所述主板处的薄膜长度被延长,以使所述主板的薄膜长度大于所述主板的长度,从而实现薄膜与纸板之间的非等长,以满足不同大小的产品的包装;有效地提高了薄膜包装内衬的适配性,同时突破定制粘贴设备及工艺的限制,具有较优的生产性。

附图说明

[003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3] 图1a表示现有薄膜内衬中薄膜与纸板覆合成型状态图。
[0034] 图1b表示产品放入图1a中的薄膜与纸板之间形成的空间中的状态图。
[0035] 图1c表示在图1a中的薄膜与纸板之间放置尺寸(高度)加大的产品的示意图。
[0036] 图2a表示本申请薄膜与纸板覆合时的状态图。
[0037] 图2b为图2a中的薄膜和纸板折叠后示意图。
[0038] 图2c为图2b中的薄膜和纸板折叠后的示意图。
[0039] 图2d为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内衬折后完成后的状态图。
[0040] 图2e为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内衬中放入产品后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在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主板和薄膜覆合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5为本申请提供第一板、第三板折叠的状态示意图。
[0044]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二板、第四板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
[0045]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折叠后的第一板、第二板处的薄膜补充至主板处的示意图。
[0046]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图5中侧板单元折叠的状态示意图。
[0047]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折叠完成后的状态示意图。
[0048]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增加第五板、第六板的展开示意图。
[0049]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五板、第六板其中一折叠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50]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1中A‑A处剖视示意图。
[0051]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五板、第六板其中另一折叠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52] 附图标记:10a‑1、第一纸板;20a‑1、第一薄膜;10a‑2、折叠边;10a、第二纸板;11a、底板;12a、第一折板;13a、第二折板;20a、第二薄膜;1、薄膜;11、保护间隙;12、释放间隙;2、主板;21、第一孔;31、第一板;32、第二板;33、第五板;34、第二孔;41、第一折线;42、第二折线;421、第五子折线;422、第六子折线;51、第三板;52、第四板;53、第六板;61、第三折线;62、第四折线;621、第七子折线;622、第八子折线;7、侧板单元;71、第一侧板;72、第二侧板;
721、第一连接部;73、第三侧板;74、第四侧板;75、第五侧板;81、第一子折线;82、第二子折线;83、第三子折线;84、第四子折线;85、第五折线;86、第六折线;91、第一支撑部;100、薄膜包装内衬;101、纸板;102、容置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54]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55]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56]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57]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58] 如图1a至图1c所示,图1a表示现有薄膜内衬中薄膜与纸板覆合成型状态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当薄膜和纸板覆合成型后,纸板上承载产品区域的薄膜长度是一个定值。图1b表示产品放入至薄膜与纸板之间形成的空间中的状态图,此时纸板上承载产品区域的薄膜只能被少量拉伸,拉伸后的薄膜形成对产品的预紧和定位。图1c表示在薄膜与纸板之间放置尺寸(高度)加大的产品的示意图,从该图可以看出,第一纸板10a‑1与第一薄膜20a‑1覆合后,当放置尺寸(高度)加大的产品时,第一纸板10a‑1的折叠边10a‑2,导致内衬无法成型。同时,在纸板与薄膜非等长覆合的情况下,其需要特殊的设备进行薄膜的延长以及覆合,例如我司研究并已经申请的申请号:CN2022104968069、CN 2022102505062、
CN2022205952792等专利申请,均是为了实现薄膜延长并是薄膜和纸板进行非等长覆合,如此工艺性复杂且设备成本高,无形中提高了生产和制造的成本。
[0059]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薄膜包装内衬100。图2a表示本申请薄膜与纸板覆合时的状态图;图2b为本申请提供的图2a中的薄膜和纸板折叠后示意图;图2c为图2b中的薄膜和纸板折叠后的示意图;图2d为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内衬折后完成后的状态图;图2e为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内衬中放入产品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a至图2e所示,本申请中的薄膜包装内衬100包括第二纸板10a和第二薄膜20a,第二纸板10a包括底板11a、第一折板
12a和第二折板13a;底板11a主要用于承载产品。第一折板12a连接在底板11a的一侧,第二折板13a连接在第一折板12a远离底板11a的一侧,其中第一折板12a能够相对底板11a往朝向第二薄膜20a的一侧折叠,第二折板13a能够相对第一折板12a朝向薄膜方向折叠,第二薄膜20a的一端覆合于第二纸板10a。如图2b所示,第一折板12a相对底板11a进行折叠;如图2c所示,第二折板13a相对第一折板12a进行一次折叠;如图2d所示,第二折板13a相对第一折板12a再次进行折叠,而经过此次折叠,原本位于第一折板12a和第二折板13a处的薄膜会补充到底板11a处,从而使得底板11a处的薄膜长度边长,即延长了底板11a处的薄膜。如图2e可知,底板11a处的薄膜长度是决定了该薄膜包装内衬100的包装高度,而通过上述方式,实现将其他部分处的薄膜给补充至底板11a处,从而达到底板11a处薄膜的延长,进而以提高该薄膜包装内衬100在原本薄膜与纸板覆合比例的情况下的适应性。特别是薄膜与纸板1:1时,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底板11a和底板11a处薄膜之间的非常等长比例,从而能够保证不同尺寸的产品。
[0060] 同时,在本申请中,底板11a的尺寸大小会影响最终的底板11a与薄膜的比例。第一折板12a相对底板11a的折叠位置,会影响底板11a所承载产品的面积的大小。当第一折板12a相对靠近底板11a中心位置折叠时,此时被释放的薄膜也会更多,即补充到底板11a处的薄膜就会越多,此时底板11a处的薄膜也会更长,底板11a的薄膜长度与底板11a的比例也会更大。但此时,底板11a所承载产品的面积也会变小,此时适合细且高的产品。反之,当第一折板12a相对远离底板11a中心位置折叠时,此时被释放的薄膜相对会变少,即补充到底板
11a处的薄膜就变少,此时底板11a处的薄膜也会相对短,底板11a的薄膜长度与底板11a的比例也会较小,但与原有的底板11a处的薄膜与底板11a的比例还是大的。但此时,底板11a所承载产品的面积也会大,此时适合较为扁平且有一定高的产品。
[0061] 以上为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100的产品原理性的结构阐述,其具体的结构由本申请下文继续进行详细的阐述。
[0062] 如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薄膜包装内衬100,该薄膜包装内衬100用以包装诸如摄像产品、存储产品等各类需要包装的产品。
[0063] 如图3和图5所示,薄膜包装内衬100包括纸板101以及薄膜1,薄膜1可以为弹性薄膜,以使薄膜1拉伸后具备张紧力并将产品定位,薄膜1与纸板101等长覆膜,并与纸板101之间形成能够包装产品的容置空间102。纸板101通过折叠以改变容置空间102的大小,从而在薄膜1与纸板等长覆膜情况下使得薄膜1具有更好的适配性,突破定制粘贴设备及工艺的限制,具有较优的生产性。在这里,薄膜1与纸板101等长覆膜指的是,薄膜1的长度与纸板的长度相等;当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薄膜1与纸板101不需要严格意义上的等长,也可以有些许偏差,在此不作详细限定。
[0064] 具体地,纸板101(对应上述第二纸板10a)包括主板2(对应上述底板11a)、第一板31(对应第一折板12a)、第二板32(对应第二折板13a)。第一板31设于主板2的一侧并与主板
2之间形成第一折线41,且第一板31能够沿着第一折线41相对主板2折叠,第二板32连接于第一板31远离主板2的一侧,并与第一板31之间形成第二折线42,且第二板32能够沿着第二折线42相对第一板31折叠;薄膜1(对应上述第二薄膜20a)的两端分别覆合于主板2远离第一板31的一侧和第二板32。
[0065] 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板31能够带着第二板32沿着第一折线41相对主板2朝向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如图11所示,第二板32能够沿着第二折线42相对第一板31朝向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并与第一板31之间形成释放间隙12(如图12所示),位于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处的薄膜1经过释放间隙12被释放并补充至主板2处,使主板2处的薄膜1长度被延长,以使主板2处的薄膜长度大于主板2的长度。
[0066] 也就是,如图4所示,主板2的长度L1,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未折叠前,主板2处的薄膜长度为L2,第一板31处的薄膜为L3,第二板32处的薄膜长度为L4。在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未折叠前,此时L1=L2。当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折叠后,主板2的长度L1未变,但位于第一板31处的薄膜,第二板32处的薄膜会补充至主板2处,即此时,主板2处的薄膜实际部分的长度等于L2+ L3+ L4之和。如此在主板2处形成与主板2非等长的薄膜,也就是说容置空间102被扩大,从而可以适配尺寸更大的产品。有效地提高了本申请中薄膜包装内衬100的适配性,同时突破定制粘贴设备及工艺的限制,具有较优的生产性。
[0067] 如图3所示,主板2呈长方形,以图4视角为基准,沿着主板2的宽度方向(如图4中的X方向),定义为主板2的两侧;沿着主板2的长度方向,定义主板的两端。第一板31位于主板2的一侧。当然,主板2的形状也不限于长方形,其还可以为椭圆形、正方形等,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保证需求进行设置。
[0068] 第一折线41、第二折线42均被配置为折痕,第一折线41、第二折线42均沿着主板2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第一折线41和第二折线42平行设置。如此,使得第一板31、第二板32在分别相对第一折线41、第二折线42折叠后的两端能够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更好的第二板32能够更好挤压薄膜1。
[0069] 进一步地,折叠后的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平行设置,第二板32相对第一板31折叠180度。如此,折叠后的第一板31与第二板32之间平行设置能够起到多层保护的效果;同时,平行设置的第一板31与第二板32,有助于第二板32对薄膜1进行挤压,以使薄膜1能够更好的定位产品。
[0070] 如图10所示,纸板101还包括第五板33,第二折线42包括第五子折线421以及第六子折线422;第五板33设于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间;其中,第五板33与第一板31之间设置第五子折线421且第五板33能够沿着第五子折线421相对第一板31折叠,第五板33与第二板32之间设置第六子折线422,且第二板32能够沿着第六子折线422相对第五板33折叠,以使折叠后的第二板32沿垂于主板2且往远主板2方向抬升。如此,沿着垂直于主板2的方向,可以提高第二板32挤压薄膜1的高度,也即薄膜挤压位也相应提高,使得薄膜包装内衬100整体可以适配更高的产品。同时,第五板33的设置,也使得折叠后的第二板32和第一板31之间形成了缓冲间隙,以更好的保护产品。
[0071] 在一实施例中,第五子折线421与第六子折线422平行设置,且沿着主板2的长度方向延伸。如此,可以使得折叠后的第五板33基本与主板2平行,并且能使折叠后的第二板32朝向主板2的一侧的两端位于同一水平设置,从而更好的挤压薄膜;并且使得缓冲间隙在各处均匀一致,以保证沿着主板2的宽度方向,各处所能够承受的作用力一致。
[0072] 如图3所示,第一板31具有往主板2方向突出的第一支撑部91;其中,第一板31沿着第一折线41相对主板2朝向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并使第一支撑部91往主板2背离薄膜1的一侧突出设置,从而对主板2进行支撑,以使主板2上相对远离其支撑面。同时,支撑起来的主板2与支撑面之间也形成相应的缓冲间隙,从而形成对产品的保护。
[0073] 其中,第一支撑部91与第二板32设为一体式。如此,在便于加工的同时,可以提高第一支撑部91整体的结构强度,从而以实现对折叠后的薄膜包装内衬100整体作支撑。
[0074] 如图3所示,纸板101还包括第三板51以及第四板52,第三板51设于主板2的另一侧并与主板2之间形成第三折线61,第三板51能够沿着第三折线61折叠,且与第一板31的折叠方式同步,也即第三板51的折叠方向与第一板31的折叠方向一致。第四板52连接于第三板51远离主板2的一侧,并与第三板51之间形成第四折线62,第四板52能够沿着第四折线62折叠,且与第二板32的折叠方式同步,也即第四板52的折叠方向与第二板32的折叠方向一致;
其中,薄膜1的两端分别覆合在第二板32和第四板52。如此,在包装产品时,纸板101两侧分别可以实现对薄膜1的释放或者对薄膜的收紧,即可以释放更多的薄膜1或者使薄膜1收的更紧,从而使得该薄膜包装内衬100能够适应更大产品尺寸的变化,进一步提高该薄膜包装内衬100的适应能力。
[0075]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板51与第一板31以主板2的中心为对称点,对称设置在主板2的两侧;同样,第四板52和第二板32也是以主板2的中心为对称点,对称设置在主板的两侧。第三板51和第一板31的结构相同,第四板52与第二板32的结构也相同,如此可以保证主板2两侧对于薄膜1的收紧力一致。
[0076] 同时,第三折线61、第四折线62均被配置为折痕,第三折线61、第四折线62均沿着主板2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第一折线41和第二折线42平行设置。如此,使得第三板51、第四板52在分别相对第三折线61、第四折线62折叠后的两端能够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更好的第二板32能够更好挤压薄膜1。
[0077] 如图10、图12以及图13所示,纸板101还包括第六板53,第四折线62包括第七子折线621以及第八子折线622;第六板53设于第三板51和第四板52之间;其中,第六板53与第三板51之间设置第七子折线621且第六板53能够沿着第七子折线621相对第三板51折叠,第六板53与第四板52之间设置第八子折线622,且第四板52能够沿着第八子折线622相对第六板53折叠,以使折叠后的第四板52沿垂于主板2且往远主板2方向抬升。如此,沿着垂直于主板
2的方向,可以提高第四板52挤压薄膜1的高度,从而可以使得主板2两侧的薄膜挤压位也相应提高,使得薄膜包装内衬100整体可以适配更高的产品。
[0078] 在一实施例中,第七子折线621以及第八子折线622平行设置,且沿着主板2的长度方向延伸。如此,可以使得折叠后的第六板53基本与主板2平行,并且能使折叠后的第四板52朝向主板2的一侧的两端位于同一水平设置,从而更好的挤压薄膜。
[0079] 进一步地,第七子折线621、第八子折线622、第五子折线421、第六子折线422四者之间互相平行设置。并且,第七子折线621与第五子折线421以主板2为对称轴对称设置,第八子折线622与第六子折线422以主板2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如此,在第四板52相对第三板51折叠后的位置与第二板32相对第一板31折叠后的位置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如此可以使得主板2两侧薄膜的受力一致性,以提高挤压薄膜1的稳定性。
[0080] 如图3所示,第三板51也具有往主板2方向突出的第一支撑部91;从而,第三板51上的第一支撑部91和第一板31上的第一支撑部91分别位于主板2的两侧,以形成对主板2稳定的支撑。
[0081]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91与第三板51设为一体式。如此,在便于加工的同时,可以提高第一支撑部91整体的结构强度,从而以实现对折叠后的薄膜包装内衬100整体作支撑。
[0082] 如图3所示,薄膜包装内衬100还包括侧板单元7,侧板单元7连接于主板2的一端并与主板2之间形成第五折线85;其中,侧板单元7能够沿着第五折线85相对主板2朝向薄膜1一面的方向折叠,并至少与主板2、第一板31或者第二板32中的之一配合,从而实现对第一板31或者第二板32位置的定位,和/或实现包装产品的保护。
[0083] 在一实施例中,侧板单元7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两个侧板单元7布设于主板2的两端;并且,每个侧板单元7与纸板101之间均形成第五折线85,从而使得位于主板2两端的侧板单元7分别能够沿着第五折线85相对主板2朝向薄膜1一面的方向折叠。如此,对主板2两端的第一板31或者第二板32位置的均定位,以提高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折叠后的稳定性;和/或,实现对包装产品的多方位的保护。
[0084] 进一步地,沿着纸板101的长度方向(如图3所示,即为主板2的宽度方向),侧板单元7的宽度大于主板2的宽度,以使侧板单元7的部分能够沿着纸板101的长度方向突出主板2。如此,在侧板单元7相对主板2折叠后,其能够有部分突出主板2的两侧,从而实现对主板2的两端进行保护。
[0085] 如图3所示,侧板单元7包括第一侧板71和第二侧板72,第一侧板71与主板2连接并与主板2之间形成上述的第五折线85,且第一侧板71能够沿着第五折线85相对主板2朝向薄膜1一面方向折叠。第二侧板72与第一侧板71连接且与第二侧板72之间形成第六折线86,且第二侧板72能够沿着第六折线86相对第一侧板71朝向薄膜1一面方向折叠。如此,折叠后的第二侧板72能够与第一板31、第二板32、主板2连接,从而实现对折叠后的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的定位。
[0086] 如图3所示,第一板31上开设第二孔34,第二孔34穿过第二折线42并延伸至第二板32;第二侧板72上设有第一连接部721;折叠第二侧板72以带动第一连接部721连接于第二孔34内,从而实现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的同时定位。
[0087]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孔34为条形孔。由于第二孔34横跨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故在第二板32相对第一板31折叠后,第二孔34形成一个具有开口的卡槽。第一连接部721可以设置为槽或凸起,在第二侧板72折叠后,第一连接部721被带动至第二孔34处,并卡入第二孔34所形成的卡槽内,即实现第二侧板72同时与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的连接。
[0088] 同样,在第三板51也上开设有上述第二孔34,位于第三板51的第二孔34穿过第四折线62并沿伸至第四板52上。如此,在第四板52相对第三板51折叠后,在主板2的另一侧也会形成一个具有开口的卡槽。在第二侧板72折叠后,位于第二侧板72两端的两个第一连接部721分别对应地卡入位于主板2两侧的第二孔34内,从而实现对第一板31、第二板32、第三板51以及第四板52的同时定位,进而使折叠后板构成整体,提高整体结构强度。
[0089]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及图10所示,主板2上开设第一孔21,第二侧板72上设有第一连接部721。第一连接部721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设置槽或者凸起,其能够随着第二侧板72的折叠卡入第二孔34内;其中另一部分设置为凸起,在其能够随着第二侧板72的折叠卡入第一孔21内。如此,可以实现第二侧板72同时与第一板31、第二板32以及主板2的连接。
[0090] 如图3所示,侧板单元7还包括第三侧板73,第六折线86包括第一子折线81和第二子折线82,第三侧板73位于第一侧板71和第二侧板72之间,并分别与第一侧板71和第二侧板72连接;第一子折线81形成于第三侧板73与第一侧板71之间,第二子折线82形成于第三侧板73与第二侧板72之间;其中,第三侧板73能够沿着第一子折线81相对第一侧板71朝向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第二侧板72能够沿着第二子折线82相对第三侧板73朝向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并与第一侧板71之间形成保护间隙11,从而通过保护间隙11将主板2的端部与外部之间互相隔离,避免主板2端部在受力过程中,损坏所包装的产品。
[0091] 作为优选地,第一子折线81与第二子折线82互相平行设置且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子折线81与第二子折线82之间间隙的大小决定着保护间隙11的大小。因此,保护间隙11实际需求设定后,可以根据该需求来调整第一子折线81和/或第二子折线82的位置,以使能够更好的保护产品。
[0092] 进一步的,第三侧板73、第一侧板71、第二侧板72三者之间设置为一体式结构。如此在便于加工的同时,也提高折叠后的侧板单元7整体的结构强度。
[0093] 如图10至图12所示,侧板单元7还包括第四侧板74和第五侧板75,第六折线86还包括第三子折线83和第四子折线84;第四侧板74设于第一侧板71和第三侧板73之间,第五侧板75连接于第三侧板73和第二侧板72之间;其中,第一子折线81形成于第三侧板73和第四侧板74之间,第二子折线82形成于第三侧板73和第五侧板75之间,第三子折线83形成于第一侧板71和第四侧板74之间,第四子折线84形成于第二侧板72和第五侧板75之间。
[0094]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四侧板74和第五侧板75,从而当第三子折线83和第四子折线84不折叠时,此时会使得第三侧板73相对远离主板2设置,也即第二侧板72被抬升;此时,结合第二板32的抬升,其可以实现整个薄膜包装内衬100抬升,从而使得薄膜包装内衬100能够适配更高的产品。
[0095] 如图13所示,当第三子折线83和第四子折线84折叠时,此时第三侧板73是下沉,即第三侧板73相对靠近主板2设置。如此本申请中的薄膜包装内衬100的高度较低。
[0096]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薄膜包装内衬100的结构原理作整体阐述。
[0097] 第一板31沿着第一折线41相对主板2朝向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第二板32沿着第二折线42相对第一板31朝向薄膜1的一面方向折叠;折叠后的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之间间隙设置以形成释放间隙,从而使得位于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之间的薄膜1被释放并补充至主板2处,使得主板2处的薄膜被延长;如此实现主板2处的薄膜与主板2之间形成非等长状态,也即扩充了容置空间102,使其可以适配尺寸更大的产品。同样,若设置有第三板51和第四板52,可以将第三板51和第四板52分别以对应的第一板31、第二板32相同的方式进行折叠,从而使得主板2的两侧的薄膜1分别得到释放,从而主板2两侧的薄膜分别补充至主板2处,使得主板2处的薄膜得到进一步的延长,也即容置空间102被进一步扩大。接着,第一侧板71沿着第五折线85相对主板2朝向薄膜1的一面方向折叠,第二侧板72沿着第六折线86相对第一侧板71朝向薄膜1的一面方向折叠,并使第一连接部721插入对应的第一孔21、第二孔34内。如此,完成整个薄膜包装内衬100对产品的包装。
[0098]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包装装置,该包装装置包括上述的该薄膜包装内衬100。
[0099]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