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500吨级自动化智能校形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1624355.9

文献号 : CN11592159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建军马攀孙传岭

申请人 : 山东沃尔鑫机械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校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500吨级自动化智能校形设备,本发明设置压制台、图像采集单元、压制装置以及中控处理器,通过图像采集单元拍摄获取的图像确定待校形件的侧面轮廓,中控处理器根据侧面轮廓确定待校形件的长度以及初始弯曲程度,根据待校形件的长度确定压制方式,根据待校形件的初始弯曲程度调整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对待校形件进行预设行程的压制,压制完成后再次确定待校形件的弯曲程度,根据弯曲程度再次调整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直到待校形件合格,提高了校形的效率与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500吨级自动化智能校形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制台,其用以放置待校形件;

图像采集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压制台的一侧,用以对所述待校形件进行拍摄;

压制装置,其包括并排设置在所述压制台上方移动轨道上的能够自由伸缩的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以对所述待校形件进行压制;

中控处理器,其包括与所述图像采集单元连接的图像分析模块以及与所述压制装置连接的控制模块;

所述图像分析模块用以根据所述图像采集单元拍摄的图像确定待校形件的侧面轮廓,以根据所述侧面轮廓确定所述待校形件的长度范围并基于所述侧面轮廓计算第一弯曲特征参量以及第二弯曲特征参量;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与所述图像分析模块相连的第一控制单元以及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用以在所述待校形件处于第一长度范围内时,调整第一压制臂的压力后对待校形件的弯曲点进行压制直至所述待校形件合格;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用以在所述待校形件处于第二长度范围内时,调整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和压力后控制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对所述待校形件的弯曲点的两侧同时压制,并在第一状况下根据所述第二弯曲特征参量修正所述间距以及压力后继续控制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对所述待校形件进行压制直至所述待校形件合格;

所述第一状况为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压制第一预设行程后;

所述图像分析模块包括第一数据比较单元以及第二数据比较单元,所述第一数据比较单元用以根据所述侧面轮廓按照公式(1)计算待校形件的第一弯曲特征参量C,(1)公式(1)中,A表示以待校形件的两个端点为切点所做切线间的夹角,L表示待校形件的长度;

所述第二数据比较单元用以将所述待校形件的长度与所述第一数据比较单元内预设的长度对比参量进行对比,以确定所述待校形件长度所处的长度范围,其中,第一长度范围为小于所述长度对比参量;

第二长度范围为大于等于所述长度对比参量;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一弯曲特征参量C与第一弯曲对比参量C1以及第二弯曲对比参量C2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确定压力调整方式,并将所述第一压制臂的压力调整至对应值,其中,第一压力调整方式为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内预设的第一压力调整量f1将所述第一压制臂的压力调整至第一压力值;

第二压力调整方式为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内预设的第二压力调整量f2将所述第一压制臂的压力调整至第二压力值;

第三压力调整方式为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内预设的第三压力调整量f3将所述第一压制臂的压力调整至第三压力值;

其中,所述第一压力调整方式需满足C<C1,所述第二压力调整方式需满足C1≤C≤C2,所述第三压力调整方式需满足C>C2,0<C1<C2,f1<f2<f3;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按照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相同的压力调整方式,将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的压力调整至对应值;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一弯曲特征参量C与第一弯曲对比参量C1以及第二弯曲对比参量C2进行对比确定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调整方式,将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调整至对应值,其中,第一间距调整方式为根据第一间距调整量d1将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调整至第一间距值;

第二间距调整方式为根据第一间距调整量d2将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调整至第二间距值;

第三间距调整方式为根据第一间距调整量d3将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调整至第三间距值;

所述第一间距调整方式需满足C<C1,所述第二间距调整方式需满足C1≤C≤C2,所述第三压力调整方式需满足C>C2,d1>d2>d3;

所述第二数据比较单元将所述侧面轮廓纵向划分为若干轮廓段,按照公式(1)计算各轮廓段的第一弯曲特征参量C,并按照公式(2)计算所述侧面轮廓的第二弯曲特征参量 ,(2)公式(2)中, 表示第i段的第一弯曲特征参量, 表示第i‑1段的第一弯曲特征参量;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二弯曲特征参量△C与第一修正对比参量△C1以及第二修正对比参量△C2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确定压力修正方式,其中,第一压力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一压力修正量fe1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的当前压力修正至第一压力修正值;

第二压力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二压力修正量fe2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的当前压力修正至第二压力修正值;

第三压力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三压力修正量fe3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的当前压力修正至第三压力修正值;

第一压力修正方式需满足△C>△C2,第二压力修正方式需满足△C1≤△C≤△C2,第三压力修正方式需满足△C<△C1,fe1>fe2>fe3;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二弯曲特征参量△C与所述第一修正对比参量△C1以及第二修正对比参量△C2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确定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间距的修正方式,其中,第一间距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一间距修正量de1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当前间距修正至第一间距修正值;

第二间距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二间距修正量de2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当前间距修正至第二间距修正值;

第三间距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三间距修正量de3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当前间距修正至第三间距修正值;

第一间距修正方式需满足△C>△C2,第二间距修正方式需满足△C1≤△C≤△C2,第三间距修正方式需满足△C<△C1,de1<de2<de3;

所述第二数据比较单元还用以实时将待弯曲件的侧面轮廓与预存储的样本轮廓进行比对,并计算图案重合度C,将C与预设重合度对比参量C0进行对比,以判定所述待校形件是否合格,其中,在第二对比条件下,所述第二数据比较单元判定所述待校形件合格;

所述第二对比条件为C≥C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500吨级自动化智能校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二弯曲特征参量△C与修正对比参量△C0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确定是否对所述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进行修正,其中,在第一对比条件下,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判定需对所述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进行修正;

所述第一对比条件为△C≥△C0。

说明书 :

一种500吨级自动化智能校形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校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500吨级自动化智能校形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金属类工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弯曲变形,针对金属类工件的校形一般采用人工敲打的方式进行校形,费时费力,因此,针对金属类工件的自动校形装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0003]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3418643A,该发明提供一种校直机构,包括定位部及施压部,施压部设于定位部上方。该发明的一种校直机构,可有效避免损伤工件,校直效果显著。另外,其操作简单、方便,可以轻松对长板类和轴类工件进行校直,极大的节省了校直时间和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率,同时其制作简单,节约成本。
[0004] 但是,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0005] 在现有技术中,缺少根据金属类工件的长度和弯曲程度调整校形设备的工作方式以及校形过程中的参量的自动化校形装置。

发明内容

[0006]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500吨级自动化智能校形设备,其包括:
[0007] 压制台,其用以放置待校形件;
[0008] 图像采集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压制台的一侧,用以对所述待校形件进行拍摄;
[0009] 压制装置,其包括并排设置在所述压制台上方移动轨道上的能够自由伸缩的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以对所述待校形件进行压制;
[0010] 中控处理器,其包括与所述图像采集单元连接的图像分析模块以及与所述压制装置连接的控制模块;
[0011] 所述图像分析模块用以根据所述图像采集单元拍摄的图像确定待校形件的侧面轮廓,以根据所述侧面轮廓确定所述待校形件的长度范围并基于所述侧面轮廓计算第一弯曲特征参量C以及第二弯曲特征参量C;
[0012]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与所述图像分析模块相连的第一控制单元以及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用以在所述待校形件处于第一长度范围内时,调整第一压制臂的压力后对待校形件的弯曲点进行压制直至所述待校形件合格;
[0013]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用以在所述待校形件处于第二长度范围内时,调整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和压力后控制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对所述待校形件的弯曲点的两侧同时压制,并在第一状况下根据所述第二弯曲特征参量修正所述间距以及压力后继续控制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对所述待校形件进行压制直至所述待校形件合格;
[0014] 所述第一状况为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压制第一预设行程后。
[0015] 进一步地,所述图像分析模块包括第一数据比较单元以及第二数据比较单元,所述第一数据比较单元用以根据所述侧面轮廓按照公式(1)计算待校形件的第一弯曲特征参量C,
[0016] (1)
[0017] 公式(1)中,A表示以待校形件的两个端点为切点所做切线间的夹角,L表示待校形件的长度。
[0018]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数据比较单元用以将所述待校形件的长度与所述第一数据比较单元内预设的长度对比参量进行对比,以确定所述待校形件长度所处的长度范围,其中,[0019] 第一长度范围为小于所述长度对比参量;
[0020] 第二长度范围为大于等于所述长度对比参量。
[0021]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一弯曲特征参量C与第一弯曲对比参量C1以及第二弯曲对比参量C2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确定压力调整方式,并将所述第一压制臂的压力调整至对应值,其中,
[0022] 第一压力调整方式为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内预设的第一压力调整量f1将所述第一压制臂的压力调整至第一压力值;
[0023] 第二压力调整方式为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内预设的第二压力调整量f2将所述第一压制臂的压力调整至第二压力值;
[0024] 第三压力调整方式为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内预设的第三压力调整量f3将所述第一压制臂的压力调整至第三压力值;
[0025] 其中,所述第一压力调整方式需满足C<C1,所述第二压力调整方式需满足C1≤C≤C2,所述第三压力调整方式需满足C>C2,0<C1<C2,f1<f2<f3
[0026]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按照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相同的压力调整方式,将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的压力调整至对应值。
[0027]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一弯曲特征参量C与第一弯曲对比参量C1以及第二弯曲对比参量C2进行对比确定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调整方式,将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调整至对应值,其中,
[0028] 第一间距调整方式为根据第一间距调整量d1将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调整至第一间距值;
[0029] 第二间距调整方式为根据第一间距调整量d2将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调整至第二间距值;
[0030] 第三间距调整方式为根据第一间距调整量d3将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调整至第三间距值;
[0031] 所述第一间距调整方式需满足C<C1,所述第二间距调整方式需满足C1≤C≤C2,所述第三压力调整方式需满足C>C2,d1>d2>d3。
[0032]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数据比较单元将所述侧面轮廓纵向划分为若干轮廓段,按照公式(1)计算各轮廓段的第一弯曲特征参量C,并按照公式(2)计算所述侧面轮廓的第二弯曲特征参量 ,
[0033] (2)
[0034] 公式(2)中, 表示第i段的第一弯曲特征参量, 表示第i‑1段的第一弯曲特征参量。
[0035]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二弯曲特征参量△C与修正对比参量△C0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确定是否对所述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进行修正,其中,
[0036] 在第一对比条件下,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判定需对所述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进行修正;
[0037] 所述第一对比条件为△C≥△C0。
[0038]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二弯曲特征参量△C与第一修正对比参量△C1以及第二修正对比参量△C2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确定压力修正方式,其中,
[0039] 第一压力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一压力修正量fe1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的当前压力修正至第一压力修正值;
[0040] 第二压力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二压力修正量fe2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的当前压力修正至第二压力修正值;
[0041] 第三压力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三压力修正量fe3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的当前压力修正至第三压力修正值;
[0042] 第一压力修正方式需满足△C>△C2,第二压力修正方式需满足△C1≤△C≤△C2,第三压力修正方式需满足△C<△C1,fe1>fe2>fe3。
[0043]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二弯曲特征参量△C与所述第一修正对比参量△C1以及第二修正对比参量△C2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确定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间距的修正方式,其中,
[0044] 第一间距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一间距修正量de1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当前间距修正至第一间距修正值;
[0045] 第二间距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二间距修正量de2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当前间距修正至第二间距修正值;
[0046] 第三间距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三间距修正量de3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当前间距修正至第三间距修正值;
[0047] 第一间距修正方式需满足△C>△C2,第二间距修正方式需满足△C1≤△C≤△C2,第三间距修正方式需满足△C<△C1,de1<de2<de3。
[0048]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数据比较单元还用以实时将待弯曲件的侧面轮廓与预存储的样本轮廓进行比对,并计算图案重合度C,将C与预设重合度对比参量C0进行对比,以判定所述待校形件是否合格,其中,
[0049] 在第二对比条件下,所述第二数据比较单元判定所述待校形件合格;
[0050] 所述第二对比条件为C≥C0。
[005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设置压制台、图像采集单元、压制装置以及中控处理器,通过图像采集单元拍摄获取的图像确定待校形件的侧面轮廓,中控处理器根据侧面轮廓确定待校形件的长度以及初始弯曲程度,根据待校形件的长度确定压制方式,根据待校形件的初始弯曲程度调整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对待校形件进行预设行程的压制,压制完成后再次确定待校形件的弯曲程度,根据弯曲程度再次调整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直到待校形件合格,提高了校形的效率与效果。
[0052] 尤其,本发明还设置第一控制单元,在待校形件处于第一长度范围内时,控制第一压制臂对待校形件的弯曲点进行压制,并且,在压制前根据第一弯曲特征参量确定初始压力,使得压制值在合适的范围内,保证压制效果,避免压力过大出现待校形件两侧反向弯曲的情况,以及压力过小校形效果不佳的情况,并且,只有在校形件长度满足第一校形长度时,即待校形件的长度较短时才使用第一控制单元控制压制臂进行压制,在保证校形效果的前提下提高了校形效率。
[0053] 尤其,本发明还设置第二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对待校形件的弯曲点的两侧进行压制,由于在实际情况中,校形件长度较短时可以直接对弯曲点选取合适的压力进行压制,而在校形件长度较长时应当先对弯曲点两侧进行压制,以避免校形件两侧反向弯曲的情况出现,同样的,在压制前第二控制单元根据第一弯曲特征参量确定初始压力,以及在双压制臂压制过程中监控压制效果,避免压力过大出现待校形件两侧反向弯曲的情况,提供较佳的压力,进一步的提高了校形效果。
[0054] 尤其,在压制第一预设行程后,本发明的第二数据比较单元计算第二弯曲特征参量,对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进行调整,第二弯曲特征参量由待校形件的相邻各轮廓段第一弯曲特征参量的差值的总和计算所得,与第一弯曲特征参量相比,更加精确的表征了待校形件的弯曲程度,通过第二弯曲特征参量对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进行调整,进一步保证了校形的效果。
[0055] 尤其,本发明中,对处于第一长度范围的长度较短的待校形件进行压制时的压力依据第一弯曲特征参量进行一次调整,对处于第二长短范围的较长的待校形件进行压制时的两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依据第一弯曲特征参量进行一次调整后又依据第二弯曲特征参量进行修正,在实际情况中,对于长度较短的待校形件依据第一弯曲特征参量对的压制压力的判断较为准确,直接依据调整后的压力对待校形件进行压制直至待校形件合格即可,长度较长的待校形件由于自身长度较长,在依据第一弯曲特征参量调整两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后对待校形件进行压制的压制效果不易准确判定,因此,对于长度较长的待校形件压制预设行程后,依据第二弯曲特征参量对两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进行修正,保证了校形的效率以及效果。

附图说明

[0056] 图1为发明实施例的500吨级自动化智能校形设备结构示意图;
[0057] 图2为发明实施例的中控处理器结构示意图;
[0058] 图3为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分析模块结构简图;
[0059] 图4为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模块结构简图;
[0060] 图5为发明实施例的待校形件两个端点切线夹角结构简图;
[0061] 图中,1:夹具,2:移动轨道,3:第一压制臂,4:图像采集单元,5:第二压制臂,6:滑轨,7:待校形件,8:压制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62]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63]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6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65]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66] 请参阅图1、图2、图3以及图4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的500吨级自动化智能校形设备结构示意图、中控处理器结构示意图、数据分析模块结构简图以及控制模块结构简图,本发明的500吨级自动化智能校形设备包括:
[0067] 压制台8,其用以放置待校形件7;
[0068] 图像采集单元4,其设置在所述压制台的一侧,用以对所述待校形件进行拍摄;
[0069] 压制装置,其包括并排设置在所述压制台上方移动轨道2上的能够自由伸缩的第一压制臂3以及第二压制臂5,以对所述待校形件进行压制;
[0070] 中控处理器,其包括与所述图像采集单元连接的图像分析模块以及与所述压制装置连接的控制模块;
[0071] 所述图像分析模块用以根据所述图像采集单元拍摄的图像确定待校形件的侧面轮廓,以根据所述侧面轮廓确定所述待校形件的长度范围并基于所述侧面轮廓计算第一弯曲特征参量C以及第二弯曲特征参量C;
[0072]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与所述图像分析模块相连的第一控制单元以及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用以在所述待校形件处于第一长度范围内时,调整第一压制臂的压力后对待校形件的弯曲点进行压制直至所述待校形件合格;
[0073]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用以在所述待校形件处于第二长度范围内时,调整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和压力后控制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对所述待校形件的弯曲点的两侧同时压制,并在第一状况下根据所述第二弯曲特征参量修正所述间距以及压力后继续控制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对所述待校形件进行压制直至所述待校形件合格;
[0074] 所述第一状况为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压制第一预设行程后。
[0075] 具体而言,所述压制台上设置有位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夹具1,用以夹持待校形件的两端,所述夹具底部均设置有滑轨6,以使夹具所述滑轨移动。
[0076] 具体而言,本发明对图像采集单元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其只需能完成拍摄的功能即可。
[0077] 具体而言,本发明对中控处理器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定,其只需完成数据的交换以及数据的处理功能即可。
[0078] 具体而言,本发明对压制臂在移动轨道上的移动方式不做限定,其只需能完成移动的功能即可。
[0079] 具体而言,本发明对夹具在滑轨上的移动方式不做限定,其只需能完成移动的功能即可,其为现有的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080] 具体而言,所述图像分析模块包括第一数据比较单元以及第二数据比较单元,所述第一数据比较单元用以根据所述侧面轮廓按照公式(1)计算待校形件的第一弯曲特征参量C,
[0081] (1)
[0082] 公式(1)中,A表示以待校形件的两个端点为切点所做切线间的夹角,L表示待校形件的长度。
[0083]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数据比较单元用以将所述待校形件的长度与所述第一数据比较单元内预设的长度对比参量L0进行对比,3m<L0<5m,以确定所述待校形件长度所处的长度范围,其中,
[0084] 第一长度范围为小于所述长度对比参量L0;
[0085] 第二长度范围为大于等于所述长度对比参量L0。
[0086]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一弯曲特征参量C与第一弯曲对比参量C1以及第二弯曲对比参量C2进行对比,0<C1<C2,根据对比结果确定压力调整方式,并将所述第一压制臂的压力调整至对应值,其中,
[0087] 第一压力调整方式为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内预设的第一压力调整量f1将所述第一压制臂的压力调整至第一压力值F1,设定F1=f0+f1,f0表示所述第一压制臂的初始压力,10Mpa<f0<20Mpa;
[0088] 第二压力调整方式为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内预设的第二压力调整量f2将所述第一压制臂的压力调整至第二压力值F2,设定F2=f0+f2;
[0089] 第三压力调整方式为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内预设的第三压力调整量f3将所述第一压制臂的压力调整至第三压力值F3,设定F3=f0+f3;
[0090] 其中,所述第一压力调整方式需满足C<C1,所述第二压力调整方式需满足C1≤C≤C2,所述第三压力调整方式需满足C>C2,f1<f2<f3,10Mpa≤f1<20Mpa,20Mpa≤f2<30Mpa,30Mpa≤f3<40Mpa。
[0091]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按照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相同的压力调整方式,将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的压力调整至对应值。
[0092] 具体而言,本发明还设置第一控制单元,在待校形件处于第一长度范围内时,控制第一压制臂对待校形件的弯曲点进行压制,并且,在压制前根据第一弯曲特征参量确定初始压力,使得压制值在合适的范围内,保证压制效果,避免压力过大出现待校形件两侧反向弯曲的情况,以及压力过小校形效果不佳的情况,并且,只有在校形件长度满足第一校形长度时,即待校形件的长度较短时才使用第一控制单元控制压制臂进行压制,在保证校形效果的前提下提高了校形效率。
[0093]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一弯曲特征参量C与第一弯曲对比参量C1以及第二弯曲对比参量C2进行对比确定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调整方式,0<C1<C2,将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调整至对应值,其中,
[0094] 第一间距调整方式为根据第一间距调整量d1将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调整至第一间距值D1,设定D1=d0+d1,d0表示所述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初始间距,0.2m<d0<1m;
[0095] 第二间距调整方式为根据第一间距调整量d2将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调整至第二间距值D2,设定D2=d0+d2;
[0096] 第三间距调整方式为根据第一间距调整量d3将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调整至第三间距值D3,设定D3=d0+d3;
[0097] 所述第一间距调整方式需满足C<C1,所述第二间距调整方式需满足C1≤C≤C2,所述第三压力调整方式需满足C>C2,d1>d2>d3,1.5m≤d1<2m,1≤d2<1.5m,0.5m≤d3<1m。
[0098] 具体而言,本发明还设置第二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对待校形件的弯曲点的两侧进行压制,由于在实际情况中,校形件长度较短时可以直接对弯曲点选取合适的压力进行压制,而在校形件长度较长时应当先对弯曲点两侧进行压制,以避免校形件两侧反向弯曲的情况出现,同样的,在压制前第二控制单元根据第一弯曲特征参量确定初始压力,以及在双压制臂压制过程中监控压制效果,避免压力过大出现待校形件两侧反向弯曲的情况,提供较佳的压力,进一步的提高了校形效果。
[0099]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数据比较单元将所述侧面轮廓纵向划分为若干轮廓段,按照公式(1)计算各轮廓段的第一弯曲特征参量C,并按照公式(2)计算所述侧面轮廓的第二弯曲特征参量 ,
[0100] (2)
[0101] 公式(2)中, 表示第i段的第一弯曲特征参量, 表示第i‑1段的第一弯曲特征参量。
[0102]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二弯曲特征参量△C与修正对比参量△C0进行对比,△C0>0,根据对比结果确定是否对所述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进行修正,其中,
[0103] 在第一对比条件下,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判定需对所述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进行修正;
[0104] 所述第一对比条件为△C≥△C0。
[0105]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二弯曲特征参量△C与第一修正对比参量△C1以及第二修正对比参量△C2进行对比,0<△C1<△C2,根据对比结果确定压力修正方式,其中,
[0106] 第一压力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一压力修正量fe1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的当前压力修正至第一压力修正值Fe1;
[0107] 第二压力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二压力修正量fe2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的当前压力修正至第二压力修正值Fe2;
[0108] 第三压力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三压力修正量fe3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以及第二压制臂的当前压力修正至第三压力修正值Fe3;
[0109] 第一压力修正方式需满足△C>△C2,第二压力修正方式需满足△C1≤△C≤△C2,第三压力修正方式需满足△C<△C1,fe1>fe2>fe3,2Mpa≤fe1<5Mpa,5Mpa≤fe2<10Mpa,10Mpa≤fe3<15Mpa。
[0110]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二弯曲特征参量△C与所述第一修正对比参量△C1以及第二修正对比参量△C2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确定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间距的修正方式,其中,
[0111] 第一间距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一间距修正量de1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当前间距修正至第一间距修正值De1;
[0112] 第二间距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二间距修正量de2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当前间距修正至第二间距修正值De2;
[0113] 第三间距修正方式为根据第三间距修正量de3将所述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当前间距修正至第三间距修正值De3;
[0114] 第一间距修正方式需满足△C>△C2,第二间距修正方式需满足△C1≤△C≤△C2,第三间距修正方式需满足△C<△C1,de1<de2<de3,0.2m≤de1<0.5m,0.5m≤de1<0.8m,0.8m≤de1<1m。
[0115] 具体而言,在压制第一预设行程后,本发明的第二数据比较单元计算第二弯曲特征参量,对第一压制臂与第二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进行调整,第二弯曲特征参量由待校形件的相邻各轮廓段第一弯曲特征参量的差值的总和计算所得,与第一弯曲特征参量相比,更加精确的表征了待校形件的弯曲程度,通过第二弯曲特征参量对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进行调整,进一步保证了校形的效果。
[0116]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数据比较单元还用以实时将待弯曲件的侧面轮廓与预存储的样本轮廓进行比对,并计算图案重合度C,将C与预设重合度对比参量C0进行对比,C0>0,以判定所述待校形件是否合格,其中,
[0117] 在第二对比条件下,所述第二数据比较单元判定所述待校形件合格;
[0118] 所述第二对比条件为C≥C0,C0>0。
[0119] 具体而言,本发明中,对处于第一长度范围的长度较短的待校形件进行压制时的压力依据第一弯曲特征参量进行一次调整,对处于第二长短范围的较长的待校形件进行压制时的两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依据第一弯曲特征参量进行一次调整后又依据第二弯曲特征参量进行修正,在实际情况中,对于长度较短的待校形件依据第一弯曲特征参量对的压制压力的判断较为准确,直接依据调整后的压力对待校形件进行压制直至待校形件合格即可,长度较长的待校形件由于自身长度较长,在依据第一弯曲特征参量调整两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后对待校形件进行压制的压制效果不易准确判定,因此,对于长度较长的待校形件压制预设行程后,依据第二弯曲特征参量对两压制臂的间距以及压力进行修正,保证了校形的效率以及效果。
[0120]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