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逆变器及电气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0498407.0

文献号 : CN11623201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杨科杜杨平李勇亮陈凯江

申请人 : 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逆变器及电气设备,包括壳体、导风组件、功率组件、散热组件和风机组件,壳体设置有收容腔、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件,第一导风件将收容腔分割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功率组件包括升压功率开关管、逆变功率开关管和逆变电感,散热组件包括若干第一散热片和若干第二散热片,风机组件固定于收容腔内,并且风机组件位于进风口处,风机组件用于驱动第一气流自进风口进入第一风道,并且从第一出风口输出,以及,驱动第二气流自进风口进入第二风道,并且经过逆变电感之后从第一出风口输出。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实施例能够保证对升压功率开关管、逆变功率开关管和逆变电感进行散热。

权利要求 :

1.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置有收容腔、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收容腔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

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设置于收容腔,所述第一导风件将所述收容腔分割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分别与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分别与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连通;

功率组件,包括升压功率开关管、逆变功率开关管和逆变电感,所述逆变电感固定于第二风道内;

散热组件,包括若干第一散热片和若干第二散热片,所述若干第一散热片与所述升压功率开关管固定,若干所述第一散热片间隔固定于第一风道内,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沿进风口往第一出风口的方向设置,所述若干第二散热片与所述逆变功率开关管固定,若干所述第二散热片间隔固定于第一风道内,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沿进风口往第一出风口的方向设置;

风机组件,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并且所述风机组件位于所述进风口处,所述风机组件用于驱动第一气流自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并且经过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之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输出,以及,驱动第二气流自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风道,并且经过所述逆变电感之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二导风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的顶壁面,并且所述第二导风件位于所述散热组件与第一风道的顶壁面之间,所述第二导风件用于将自所述进风口进入的第一气流导向所述散热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风件包括第一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风道的顶壁面,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所述进风口,并且所述第一侧板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一侧板用于将自所述进风口进入的第一气流导向所述散热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三导风件,所述第三导风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的顶壁面,所述第三导风件位于所述逆变电感与所述第二风道的顶壁面之间,所述第三导风件用于将自所述进风口进入的第二气流导向所述逆变电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与所述第三导风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靠近所述进风口,并且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呈八字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导风板设置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第四导风件,所述第四导风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导风板连接,并且所述第四导风件的一端邻近所述通风口远离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一侧,所述第四导风件与所述第三导风板呈夹角设置,所述第四导风件的另一端靠近与所述第三导风板邻近的所述第一散热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五导风件,所述第五导风件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导风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导风件的另一端靠近与所述第三导风板邻近的所述第二散热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电感包括第一逆变电感、第二逆变电感和第三逆变电感,沿所述进风口往第一出风口的方向,所述第一逆变电感、第二逆变电感和第三逆变电感依次错位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第六导风件,所述第六导风件的一端设置于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一导风件相对的壁面,所述第六导风件的朝向第三逆变电感倾斜设置,所述第六导风件用于将第二气流导向所述第三逆变电感。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七导风件,所述第七导风件的一端连接于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一导风件相对的壁面,所述第七导风件的另一端邻近所述第一逆变电感,所述第七导风件用于将第二气流导向所述第一逆变电感。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率组件还包括升压电感,所述升压电感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且所述升压电感与所述进风口相对。

13.一种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逆变器。

说明书 :

一种逆变器及电气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逆变器及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逆变器是一种用于把直流电能转变成转变成定频定压或调频调压交流电的转换器,其应用范围广,例如应用于空调、家庭影院、电动工具、发电等领域。
[0003] 然而,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目前,逆变器包括壳体、功率组件和风机组件,功率组件包括升压功率开关管、逆变功率开关管和逆变电感,升压功率开关管、逆变功率开关管和逆变电感依次设置于壳体内,风机组件设置于壳体。逆变器在运行过程中,功率组件会产生热量,风机组件驱动的气流依次经过升压功率开关管、逆变功率开关管和逆变电感,对升压功率开关管、逆变功率开关管和逆变电感进行散热,而升压功率开关管、逆变功率开关管和逆变电感依次设置的方式,前端气流对升压功率开关管冷却后,气流温度升高,影响对逆变电感的散热,造成逆变器的散热能力低下的缺陷。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逆变器,使得气流能够经过升压功率开关管、逆变功率开关管和逆变电感,保证对升压功率开关管、逆变功率开关管和逆变电感进行散热,提升逆变器的散热能力。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逆变器,包括壳体、导风组件、功率组件、散热组件和风机组件,所述壳体设置有收容腔、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收容腔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
[0006] 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设置于收容腔,所述第一导风件将所述收容腔分割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分别与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分别与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连通;
[0007] 所述功率组件包括升压功率开关管、逆变功率开关管和逆变电感,所述逆变电感固定于第二风道内;
[0008]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若干第一散热片和若干第二散热片,所述若干第一散热片与所述升压功率开关管固定,若干所述第一散热片间隔固定于第一风道内,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沿进风口往第一出风口的方向设置,所述若干第二散热片与所述逆变功率开关管固定,若干所述第二散热片间隔固定于第一风道内,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沿进风口往第一出风口的方向设置;
[0009] 所述风机组件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并且所述风机组件位于所述进风口处,所述风机组件用于驱动第一气流自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并且经过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之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输出,以及,驱动第二气流自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风道,并且经过所述逆变电感之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输出。
[0010] 可选的,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二导风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的顶壁面,并且所述第二导风件位于所述散热组件与第一风道的顶壁面之间,所述第二导风件用于将自所述进风口进入的第一气流导向所述散热组件。
[0011] 可选的,所述第二导风件包括第一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风道的顶壁面,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所述进风口,并且所述第一侧板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一侧板用于将自所述进风口进入的第一气流导向所述散热组件。
[0012] 可选的,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三导风件,所述第三导风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的顶壁面,所述第三导风件位于所述逆变电感与所述第二风道的顶壁面之间,所述第三导风件用于将自所述进风口进入的第二气流导向所述逆变电感。
[0013]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与所述第三导风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靠近所述进风口,并且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呈八字型。
[0014] 可选的,所述第三导风板设置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0015] 可选的,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第四导风件,所述第四导风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导风板连接,并且所述第四导风件的一端邻近所述通风口远离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一侧,所述第四导风件与所述第三导风板呈夹角设置,所述第四导风件的另一端靠近与所述第三导风板邻近的所述第一散热片。
[0016] 可选的,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五导风件,所述第五导风件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导风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导风件的另一端靠近与所述第三导风板邻近的所述第二散热片。
[0017] 可选的,所述逆变电感包括第一逆变电感、第二逆变电感和第三逆变电感,沿所述进风口往第一出风口的方向,所述第一逆变电感、第二逆变电感和第三逆变电感依次错位设置。
[0018] 可选的,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第六导风件,所述第六导风件的一端设置于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一导风件相对的壁面,所述第六导风件的朝向第三逆变电感倾斜设置,所述第六导风件用于将第二气流导向所述第三逆变电感。
[0019] 可选的,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七导风件,所述第七导风件的一端连接于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一导风件相对的壁面,所述第七导风件的另一端邻近所述第一逆变电感,所述第七导风件用于将第二气流导向所述第一逆变电感。
[0020] 可选的,所述功率组件还包括升压电感,所述升压电感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且所述升压电感与所述进风口相对。
[0021]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包括上述的逆变器。
[0022] 本发明实施例中,逆变器包括壳体、导风组件、功率组件、散热组件和风机组件,所述壳体设置有收容腔、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收容腔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设置于收容腔,所述第一导风件将所述收容腔分割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分别与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分别与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功率组件包括升压功率开关管、逆变功率开关管和逆变电感,所述逆变电感固定于第二风道内,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若干第一散热片和若干第二散热片,所述若干第一散热片与所述升压功率开关管固定,若干所述第一散热片间隔固定于第一风道内,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沿进风口往第一出风口的方向设置,所述若干第二散热片与所述逆变功率开关管固定,若干所述第二散热片间隔固定于第一风道内,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沿进风口往第一出风口的方向设置,所述风机组件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并且所述风机组件位于所述进风口处,所述风机组件用于驱动第一气流自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并且经过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之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输出,以及,驱动第二气流自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风道,并且经过所述逆变电感之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输出。升压功率开关管、逆变功率开关管和逆变电感在工作时都产生热量,升压功率开关管将热量传递到若干第一散热片,逆变功率开关管将热量传递到若干第二散热片,由于第一导风件将收容腔分割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若干第一散热片和若干第二散热片固定于第一风道内,以及,逆变电感固定于第二风道内,使得风机组件驱动的第一气流能够流经若干第一散热片和若干第二散热片进行热交换,以及,第二气流能够流经逆变电感进行热交换,保证对升压功率开关管、逆变功率开关管和逆变电感进行散热,提升逆变器的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002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0026]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壳体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0027]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导风组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0028]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功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气流流向示意图一;
[0031]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气流流向示意图二。
[0032] 附图标记说明:
[0033] 100、逆变器;
[0034] 1、壳体;11、底壳;111、开口;12、上盖;121、进风口;1211、第一进气口;1212、第二进气口;1213、第三进气口;1214、第四进气口;1215、第五进气口;122、第一出风口;1221、第一出气口;1222、第二出气口;123、第二出风口;1231、第三出气口;1232、第四出气口;1233、第五出气口;1234、第六出气口;1235、第七出气口;1236、第八出气口;1237、第九出气口;124、第三出风口; 13、收容腔;14、第一风道;15、第二风道;
[0035] 2、导风组件;21、第一导风件;211、第一导风板;212、第二导风板;213、第三导风板;2131、通风口;22、第二导风件;221、第一底板;222、第一侧板;223、第二侧板;224、第三侧板;225、第四侧板;23、第三导风件;231、第二底板;232、第五侧板;233、第六侧板;234、第七侧板;235、第八侧板;24、第四导风件;25、第五导风件;26、第六导风件;27、第七导风件;
[0036] 3、功率组件;31、升压功率开关管;311、IGBT单管;32、逆变功率开关管;321、IGBT模块;33、逆变电感;331、第一逆变电感;332、第二逆变电感;333、第三逆变电感;34、升压电感;341、第一升压电感;342、第二升压电感;343、第三升压电感;
[0037] 4、散热组件;41、基板;42、第一散热片;43、第二散热片;
[0038] 5、风机组件;51、安装架;52、第一风机;53、第二风机;54、第三风机;55、第四风机;56、第五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40]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41] 请参阅图1和图2,逆变器100包括壳体1、导风组件2、功率组件3、散热组件4和风机组件5。导风组件2设置有壳体1内,导风组件2用于对气流进行导向。功率组件3设置于壳体1。散热组件4设置于壳体1,散热组件4与部分功率组件3固定,以使部分功率组件3的热量传递到散热组件4。风机组件5设置于壳体1,风机组件5用于驱动气流流经散热组件4和另一部分功率组件3,从而带走热量,实现对功率组件3散热,使得功率组件3正常运行。
[0042] 对于上述壳体1,请参阅图2和图3,壳体1包括底壳11和上盖12。底壳11设置有开口111。上盖12设置于底壳11,并且上盖12罩盖于开口111,上盖12与底壳11合围有收容腔13,收容腔13与开口111连通,收容腔13收容散热组件4,并且散热组件4罩盖开口111。
[0043] 对于上述上盖12,上盖12设置有进风口121、第一出风口122、第二出风口123和第三出风口124。进风口121设置于上盖12的一端,进风口121与收容腔13连通,进风口12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进气口1211、第二进气口1212、第三进气口1213、第四进气口1214和第五进气口1215。第一出风口122设置于上盖12的另一端,第一出风口122与进风口121相对设置,第一出风口122与收容腔13连通,第一出风口12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出气口1221和第二出气口1222。第二出风口123设置于上盖12的另一端,并且第二出风口123设置于上盖12与开口111相对的表面,第二出风口123与收容腔13连通。第二出风口12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出气口1231、第四出气口1232、第五出气口1233、第六出气口1234、第七出气口1235、第八出气口1236和第九出气口1237。第三出风口124设置于上盖12的另一端的一侧,第三出风口124与收容腔13连通。
[0044] 对于上述导风组件2,请参阅图4,导风组件2包括第一导风件21、第二导风件22、第三导风件23、第四导风件24、第五导风件25、第六导风件26和第七导风件27。
[0045] 对于上述第一导风件21,第一导风件21设置于收容腔13,第一导风件21包括第一导风板211、第二导风板212和第三导风板213。第一导风板211与第三导风板213的一端连接,第一导风板211靠近第四进气口1214。第二导风板212与第三导风板213的一端连接,第二导风板212靠近第五进气口1215,并且第一导风板211和第二导风板212呈八字型,第一导风板211、第二导风板212和第三导风板213将收容腔13分隔成第一风道14和第二风道15。第一风道14与第一进气口1211、第二进气口1212、第三进气口1213、第四进气口1214、第一出气口1221、第三出气口1231、第四出气口1232、第五出气口1233、第六出气口1234、第七出气口1235和部分的第八出气口1236连通。第二风道15与第五进气口1215、第二出气口1222、另一部分的第八出气口1236、第九出气口1237和第三出风口124连通。第三导风板213设置有通风口2131,通风口2131与第一风道14和第二风道15连通。
[0046] 对于上述第二导风件22,第二导风件22设置于第一风道14的顶璧面,并且第二导风件22位于散热组件4与第一风道14的顶璧面之间。第二导风件22包括第一底板221、第一侧板222、第二侧板223、第三侧板224和第四侧板225。第一侧板222、第二侧板223、第三侧板224和第四侧板225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底板221,第一侧板222、第二侧板223、第三侧板224和第四侧板225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一风道14的顶壁面,第一侧板222靠近第一进气口1211、第二进气口1212、第三进气口1213和第四进气口1214,并且第一侧板222呈倾斜设置,第一侧板222用于将自第一进气口1211、第二进气口1212、第三进气口1213和第四进气口1214进入第一风道14的第一气流导向散热组件4。
[0047] 对于上述第三风件,第三导风件23设置于第二风道15的顶壁面,第三导风件23位于部分位于第二风道15内的功率组件3与第二风道15的顶壁面之间,第三导风件23包括第二底板231、第五侧板232、第六侧板233、第七侧板234和第八侧板235。第五侧板232、第六侧板233、第七侧板234和第八侧板235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底板231,第五侧板232、第六侧板233、第七侧板234和第八侧板235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风道15的顶壁面,第五侧板232靠近第五进气口1215,并且第五侧板232呈倾斜设置,第五侧板232用于将自第五进气口1215进入第二风道15的第二气流导向部分位于第二风道15内的功率组件3。
[0048] 对于上述第四导风件24,第四导风件24的一端与第三导风板213连接,并且第四导风件24的一端邻近通风口2131远离第二导风板212的一侧,第四导风件24与第三导风板213呈夹角设置,第四导风件24的另一端靠近散热组件4的一侧。第四导风件24用于将位于散热组件4与第一导风件21之间的第一气流导向第二风道15。
[0049] 对于上述第五导风件25,第五导风件25的一端与第四导风件24的一端连接,第五导风件25的另一端靠近散热组件4的一侧,并且第五导风件25邻近第一出风口122。
[0050] 对于上述第六导风件26,第六导风件26的一端设置于第二风道15与第一导风件21相对的壁面,第六导风件26的朝向位于第二风道15内的功率组件3倾斜设置。
[0051] 对于上述第七导风件27,第七导风件27的一端连接于第二风道15与第一导风件21相对的壁面,第七导风件27的另一端邻近位于第二风道15内的功率组件3。
[0052] 对于上述功率组件3,请参阅图5,功率组件3包括升压功率开关管31、逆变功率开关管32、逆变电感33、升压电感34和电路板(图未示)。升压功率开关管31和逆变功率开关管32设置于电路板。逆变电感33固定于第二风道15内,逆变电感33与电路板电连接。升压电感
34设置于底壳11,并且升压电感34与进风口121相对,升压电感34与电路板电连接。
[0053] 对于上述升压功率开关管31,升压功率开关管31包括若干IGBT单管311,若干IGBT单管311设置于电路板。
[0054] 对于上述逆变功率开关管32,逆变功率开关管32包括若干IGBT模块321,若干IGBT模块321设置于电路板。
[0055] 对于上述逆变电感33,逆变电感33包括第一逆变电感331、第二逆变电感332和第三逆变电感333。沿进风口121往第一出风口122的方向,第一逆变电感331、第二逆变电感332和第三逆变电感333依次错位设置。第一逆变电感331的一侧邻近第三导风板213,第一逆变电感331的另一侧邻近第七导风件27,第一逆变电感331设置有若干第三间隙,第三间隙沿进风口121往第一出风口122方向设置,第三间隙用于供第二气流流通。第二逆变电感
332的一侧远离第三导风板213,第二逆变电感332的另一侧靠近第二风道15与第一导风件
21相对的壁面,第二逆变电感332设置有若干第四间隙,第四间隙沿进风口121往第一出风口122方向设置,第四间隙用于供第二气流流通。第三逆变电感333的一侧邻近第三导风板
213,第三逆变电感333的另一侧邻近第六导风件26,第三逆变电感333设置有若干第五间隙,第五间隙沿进风口121往第一出风口122方向设置,第五间隙用于供第二气流流通。
[0056] 对于上述升压电感34,升压电感34包括第一升压电感341、第二升压电感342和第三升压电感343。沿垂直于进风口121往第一出风口122的方向,第一升压电感341、第二升压电感342和第三升压电感343间隔设置。第一升压电感341与第一进气口1211相对,第一升压电感341设置有若干第六间隙,第六间隙沿进风口121往第一出风口122方向设置,第六间隙用于供第一气流流通。第二升压电感342与第二进气口1212和第三进气口1213相对,第二升压电感342设置有若干第七间隙,第七间隙沿进风口121往第一出风口122方向设置,第七间隙用于供第一气流流通。第三升压电感343与第四进气口1214相对,第三升压电感343设置有若干第八间隙,第八间隙沿进风口121往第一出风口122方向设置,第八间隙用于供第一气流流通。
[0057] 对于上述散热组件4,请参阅图6,散热组件4固定于第一风道14内,散热组件4包括基板41、若干第一散热片42和若干第二散热片43。基板41固定于开口111处,基板41封闭开口111,若干IGBT单管311和若干IGBT模块321通过导热膏与基板41的第一表面固定。若干第一散热片42间隔固定于基板41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42具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沿进风口121往第一出风口122的方向设置,第一间隙用于供第一气流流通,若干第一散热片42与若干IGBT单管311相对设置,若干第一散热片42邻近进风口121,邻近第三导风板213的第一散热片42靠近第四导风件24的另一端,若干第一散热片42用于接收若干IGBT单管311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再由第一气流流动时与若干第一散热片42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若干IGBT单管311进行散热。若干第二散热片43间隔固定于基板41的第二表面,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43具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沿进风口121往第一出风口122的方向设置,第二间隙用于供第一气流流通,若干第二散热片43与若干IGBT模块321相对设置,若干第二散热片43邻近第一出风口122,邻近第三导风板213的第二散热片43靠近第五导风件25的另一端,若干第二散热片43用于接收若干IGBT模块321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再由第一气流流动时与若干第二散热片43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若干IGBT模块
321进行散热。
[0058] 对于上述风机组件5,请参阅图2、图7和图8,风机组件5固定于第一风道14内和第二风道15内。风机组件5包括安装架51、第一风机52、第二风机53、第三风机54、第四风机55和第五风机56。安装架51固定于第一进气口1211、第二进气口1212、第三进气口1213、第四进气口1214和第五进气口1215处。第一风机52、第二风机53、第三风机54、第四风机55和第五风机56均固定于安装架51,第一风机52设置于第一进气口1211处。第二风机53设置于第二进气口1212处。第三风机54设置于第三进气口1213处。第四风机55设置于第四进气口1214处。第五风机56设置于第五进气口1215处。
[0059] 第一风机52、第二风机53、第三风机54和第四风机55共同用于驱动第一气流流动,以对第一升压电感341、第二升压电感342、第三升压电感343、若干第一散热片42和若干第二散热片43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第一升压电感341、第二升压电感342、第三升压电感343、若干IGBT单管311和若干IGBT模块321进行散热。具体的,当第一风机52、第二风机53、第三风机54和第四风机55工作时,第一风机52、第二风机53、第三风机54和第四风机55抽吸的第一气流流经第一升压电感341、第二升压电感342和第三升压电感343后,从第一进气口
1211、第二进气口1212、第三进气口1213和第四进气口1214进入第一风道14,第一气流在第一风道14内依次流经若干第一散热片42和若干第二散热片43,再从第一出气口1221、第三出气口1231、第四出气口1232、第五出气口1233、第六出气口1234、第七出气口1235和部分的第八出气口1236流出。第一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第一气流与第一升压电感341、第二升压电感342、第三升压电感343、若干第一散热片42和若干第二散热片43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第一升压电感341、第二升压电感342、第三升压电感343、若干IGBT单管311和若干IGBT模块321进行散热。其中,在第一气流依次流经若干第一散热片42和若干第二散热片43的过程中,第二导风件22用于防止第一气流进入若干第一散热片42和若干第二散热片43与第一风道14的顶璧面之间的间隙,将第一气流引向若干第一散热片42和若干第二散热片43,提高若干第一散热片42和若干第二散热片43与第一气流的换热量和换热效率。第五导风件25用于阻挡第一气流从邻近第三导风板213的第二散热片43与第三导风板213之间的间隙流通,使得第一气流从若干第二间隙流通,有效利用第一气流对若干第二散热片43进行散热。
[0060] 第五风机56用于驱动第二气流动,以对第一逆变电感331、第二逆变电感332和第三逆变电感333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第一逆变电感331、第二逆变电感332和第三逆变电感333进行散热。具体的,当第五风机56工作时,第五风机56抽吸第二气流从第五进气口1215进入第二风道15,第二气流在第二风道15内流经第一逆变电感331、第二逆变电感332和第三逆变电感333后,再从第二出气口1222、另一部分的第八出气口1236和第三出风口
124流出。在第二气流流动过程中,第二气流与第一逆变电感331、第二逆变电感332和第三逆变电感333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第一逆变电感331、第二逆变电感332和第三逆变电感
333进行散热。其中,在第二气流流经第一逆变电感331、第二逆变电感332和第三逆变电感
333过程中,第三导风件23用于防止第二气流进入第一逆变、第二逆变电感332和第三逆变电感333与第二风道15的顶璧面之间的间隙,将第二气流引向第一逆变、第二逆变电感332和第三逆变电感333,提高第一逆变电感331、第二逆变电感332和第三逆变电感333与第二气流的换热量和换热效率,第二导风板212用于将第二气流导向第一逆变电感331的一侧与第三导风板213之间的间隙,并且第二气流依次流经第一逆变电感331的一侧与第三导风板
213之间的间隙、第二逆变电感332的一侧与第三导风板213之间间隙和第三逆变电感333的一侧与第三导风板213的之间的间隙,有利于与第一逆变电感331的一侧、第二逆变电感332的一侧和第三逆变电感333的一侧进行换热。第七导风件27用于将第二气流导向第一逆变电感331的另一侧,有利于与第一逆电感的另一侧进行换热,由于第一逆变电感331和第二逆变电感332错位设置,第二气流中的部分会直接流向第二逆变电感332的另一侧,使得流向第二逆变电感332的另一侧的第二气流接近环境温度,在满足对第一逆变电感331散热的同时,有利于对第二逆变电感332的散热。第六导风件26用于将第二气流导向第三逆变电感
333的另一侧,有利于对第三逆变电感333的散热。第一导风板211用于将部分的第一气流导向邻近第三导风板213的第一散热片42与第三导风板213之间的间隙,并且部分的第一气流在第四导风件24导向作用下经通风口2131进入第二风道15流向第三逆变电感333,在满足若干IGBT单管311和若干IGBT模块321的前提下,增加对第三逆变电感333的散热。
[0061]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逆变器100包括壳体1、导风组件2、功率组件3、散热组件4和风机组件5,壳体1设置有收容腔13、进风口121和第一出风口122,收容腔13分别与进风口121和第一出风口122连通,导风组件2包括第一导风件21,第一导风件21设置于收容腔13,第一导风件21将收容腔13分割成第一风道14和第二风道15,第一风道14分别与进风口121和第一出风口122连通,第二风道15分别与进风口121和第一出风口122连通,功率组件3包括升压功率开关管31、逆变功率开关管32和逆变电感33,逆变电感33固定于第二风道15内,散热组件4包括若干第一散热片42和若干第二散热片43,若干第一散热片42与升压功率开关管31连接,若干第一散热片42间隔固定于第一风道14内,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42具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沿进风口121往第一出风口122的方向设置,若干第二散热片43与逆变功率开关管32连接,若干第二散热片43间隔固定于第一风道14内,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43具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沿进风口121往第一出风口122的方向设置,风机组件5固定于收容腔13内,并且风机组件5位于进风口121处,风机组件5用于驱动第一气流自进风口121进入第一风道14,并且经过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之后从第一出风口122输出,以及,驱动第二气流自进风口121进入第二风道15,并且经过逆变电感33之后从第一出风口122输出。升压功率开关管31、逆变功率开关管32和逆变电感33在工作时都产生热量,升压功率开关管31将热量传递到若干第一散热片42,逆变功率开关管32将热量传递到若干第二散热片43,由于第一导风件21将收容腔13分割成第一风道14和第二风道15,若干第一散热片42固定于和若干第二散热片43固定于第一风道14内,以及,逆变电感33固定于第二风道15内,使得风机组件5驱动的第一气流能够流经若干第一散热片42和若干第二散热片43进行热交换,以及,第二气流能够流经逆变电感33进行热交换,保证对升压功率开关管31、逆变功率开关管32和逆变电感33进行散热,提升逆变器100的散热能力。
[0062]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实施例,电气设备包括上述的逆变器100,对于逆变器100的结构和功能可参阅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0063]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发明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