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换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0517837.2

文献号 : CN11624792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杨科杨志勇李勇亮陈凯江

申请人 : 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变换器技术领域,特别公开了一种变换器,包括支撑板;第一电路板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第一冷却驱动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冷却驱动器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液冷板组件,所述液冷板组件上设置有供液体流动的液流通道;第二电路板组件,设置于所述液冷板组件上,且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靠近所述液流通道设置。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提高变换器的内部散热。

权利要求 :

1.一种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板;

第一电路板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

第一冷却驱动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冷却驱动器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容纳腔以及连通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所述支撑板、液冷板组件均设置于容纳腔内;

液冷板组件,所述液冷板组件上设置有供液体流动的液流通道,所述液冷板组件包括液冷板,所述液流通道位于所述液冷板上,所述液冷板上设置有多个分液区域,所述液流通道包括多个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位于所述分液区域内,所述液冷板沿第一方向位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容纳腔的腔底之间;

第二电路板组件,设置于所述液冷板组件上,且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靠近所述液流通道设置;

所述液冷板上设置多个安装槽,所述多个安装槽之间间隔设置,且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贴合于所述分流通道;

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包括多个IGBT单管,一所述IGBT单管安装于一所述安装槽内,多个IGBT单管沿第二方向间隔形成多列IGBT单管组,每一列IGBT单管组沿第二方向的宽度为W1;

一所述分流通道沿第二方向的宽度W2,且W2≥W1,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板组件包括液冷板,所述液流通道位于所述液冷板上,所述液冷板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与所述液流通道连通;

所述液冷板组件包括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设置于所述进液口,所述出液管设置于所述出液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板上设置有进液区域、出液区域以及多个分液区域,所述进液区域、出液区域以及所述分液区域之间相互连通;

所述液流通道包括多个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位于所述分液区域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流通道包括进液段、中间段和出液段,所述进液段与所述中间段的一端连接,所述中间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液段连接,所述进液段、中间段以及出液段之间相互连通,所述分流通道呈s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板上还设置有折流板,所述折流板设置于所述进液区域,且所述折流板将所述进液区域分隔形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流板上设置有第一分流口,所述第一通道内的部分液体通过所述第一分流口流向所述第二通道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流板的一端与所述液流通道的内壁间隔形成第二分流口,所述第一通道内的部分液体通过所述第二分流口流向所述第二通道内。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板上还设置有隔断槽,所述隔断槽位于所述进液区域和所述分液区域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换器包括多个导热件,一所述导热件至少部分设置于一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导热件位于所述IGBT单管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电感器以及继电器,所述第一电路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电感器以及继电器均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冷却驱动器与第三方向呈倾斜角度设置,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连接,所述液流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抵接于所述容纳腔的腔底。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板上设置有多个温度检测槽,所述多个温度检测槽之间间隔设置,且所述多个温度检测槽的槽底贴合于所述液流通道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温度检测槽包括第一温度检测槽、第二温度检测槽、第三温度检测槽以及第四温度检测槽,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槽的槽底贴合于所述进液口,所述第二温度检测槽的槽底贴合于出液区域,所述第三温度检测槽的槽底贴合于所述出液口,所述第四温度检测槽的槽底贴合于所述分液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换器包括第三电路板组件,所述第三电路板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腔底,所述第三电路板组件包括第三电路板、与所述第三电路板连接的电子元器件,所述第三电路板与所述壳体固定,且所述第三电路板靠近所述液冷板组件设置;

所述变换器还包括第二冷却驱动器,所述第二冷却驱动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腔底,所述第二冷却驱动器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三电路板以及所述电子元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路板组件包括连接件,所述第三电路板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壳体固定。

说明书 :

一种变换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变换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变换器。

背景技术

[0002] DC/DC变换器是指将一个电压值固定的直流电转换为电压值可变的直流电源装置,也称为直流斩波器。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无轨电车、地铁列车、电动车的无级变速和控制。
[0003]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DC/DC变换器的内部散热仍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0004]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换器,克服了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0005]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变换器,包括:支撑板;第一电路板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第一冷却驱动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冷却驱动器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液冷板组件,所述液冷板组件上设置有供液体流动的液流通道;第二电路板组件,设置于所述液冷板组件上,且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靠近所述液流通道设置。
[0006]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容纳腔以及连通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所述支撑板、液冷板组件均设置于容纳腔内。
[0007]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液冷板组件包括液冷板,所述液流通道位于所述液冷板上,所述液冷板沿第一方向位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容纳腔的腔底之间,所述液冷板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与所述液流通道连通;所述液冷板组件包括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设置于所述进液口,所述出液管设置于所述出液口。
[0008]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液冷板上设置有进液区域、出液区域以及多个分液区域,所述进液区域、出液区域以及所述分液区域之间相互连通;所述液流通道包括多个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位于所述分液区域内。
[0009]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分流通道包括进液段、中间段和出液段,所述进液段与所述中间段的一端连接,所述中间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液段连接,所述进液段、中间段以及出液段之间相互连通,所述分流通道呈s型。
[0010]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液冷板上还设置有折流板,所述折流板设置于所述进液区域,且所述折流板将所述进液区域分隔形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
[0011]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折流板上设置有第一分流口,所述第一通道内的部分液体通过所述第一分流口流向所述第二通道内。
[0012]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折流板的一端与所述液流通道的内壁间隔形成第二分流口,所述第一通道内的部分液体通过所述第二分流口流向所述第二通道内。
[0013]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液冷板上还设置有隔断槽,所述隔断槽位于所述进液区域和所述分液区域之间。
[0014]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液冷板上设置多个安装槽,所述多个安装槽之间间隔设置,且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贴合于所述分流通道;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包括多个IGBT单管,一所述IGBT单管安装于一所述安装槽内,多个IGBT单管沿第二方向间隔形成多列IGBT单管组,每一列IGBT单管组沿第二方向的宽度为W1;一所述分流通道沿第二方向的宽度W2,且W2≥W1,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0015]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变换器包括多个导热件,一所述导热件至少部分设置于一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导热件位于所述IGBT单管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之间。
[0016]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电感器以及继电器,所述第一电路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电感器以及继电器均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冷却驱动器与第三方向呈倾斜角度设置,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0017]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液冷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连接,所述液流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抵接于所述容纳腔的腔底。
[0018]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液冷板上设置有多个温度检测槽,所述多个温度检测槽之间间隔设置,且所述多个温度检测槽的槽底贴合于所述液流通道设置。
[0019]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多个温度检测槽包括第一温度检测槽、第二温度检测槽、第三温度检测槽以及第四温度检测槽,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槽的槽底贴合于所述进液口,所述第二温度检测槽的槽底贴合于出液区域,所述第三温度检测槽的槽底贴合于所述出液口,所述第四温度检测槽的槽底贴合于所述分液区域。
[0020]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变换器包括第三电路板组件,所述第三电路板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腔底,所述第三电路板组件包括第三电路板、与所述第三电路板连接的电子元器件,所述第三电路板与所述壳体固定,且所述第三电路板靠近所述液冷板组件设置;所述变换器还包括第二冷却驱动器,所述第二冷却驱动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腔底,所述第二冷却驱动器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三电路板以及所述电子元器件。
[0021]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三电路板组件包括连接件,所述第三电路板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壳体固定。
[0022]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实施例设置有支撑板、第一电路板组件、第一冷却驱动器、液冷板组件以及第二电路板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冷却驱动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靠近的一侧,所述第一冷却驱动器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所述液冷板组件上设置有供液体流动的液流通道,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设置于所述液冷板组件上,且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靠近所述液流通道设置,利用所述第一冷却驱动器驱动外部冷却介质将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产生的热量朝预设方向进行传导,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散热的目的,利用所述液冷板组件中的液流通道带走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产生的热量,从而对变换器内部部件实现多重散热,进一步提高了变换器的内部散热,且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可为低功率电器件,其产生的热量较少,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可为高功率电器件,其产生的热量较多,分别利用第一冷却驱动器和液冷板组件针对不同功率的电器件进行散热,从而实现对变换器内部部件精准散热,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002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24]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变换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变换器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0026]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变换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7] 图4是图2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8]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变换器的部分结构组装示意图;
[0029]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变换器的部分结构爆炸另一角度示意图;
[0030]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变换器的液冷板组件中的部分构件一角度示意图;
[0031]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变换器的部分结构另一标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33]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4]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35] 请参阅图1‑图 3,变换器1000包括壳体10、支撑板20、第一电路板组件30、第一冷却驱动器40、液冷板组件50以及第二电路板组件60。其中,所述支撑板20、第一电路板组件30、第一冷却驱动器40、液冷板组件50以及第二电路板组件60均位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30和所述第一冷却驱动器40均设置于所述支撑板20的一侧,所述第一冷却驱动器40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30,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60设置于所述液冷板组件50上,所述液冷板组件50可给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60散热。
[0036] 变换器1000还包括第三电路板组件70、第二冷却驱动器80以及多个导热件90,所述第三电路板组件70、第二冷却驱动器80位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第二冷却驱动器80用于给所述第三电路板组件70散热,所述多个导热件90设置于所述液冷板组件50上的液冷板上,所述多个导热件90用于给位于液冷板上的电子元器件进行导热。以下对所述壳体10、支撑板20、第一电路板组件30、第一冷却驱动器40、液冷板组件50、第二电路板组件60、第三电路板组件70、第二冷却驱动器80以及多个导热件90作具体说明。
[0037] 为了更好的对变换器1000的结构进行说明,将结合X、Y、Z坐标轴对变换器1000的结构进行叙述,其中,X、Y、Z坐标轴两两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为Z轴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Y轴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为X轴方向。
[0038] 对于上述壳体10,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壳体10设置有容纳腔10a以及连通所述容纳腔10a的开口10b,所述支撑板20、液冷板组件50等构件可自所述开口10b放置于所述容纳腔10a内。
[0039] 具体的,所述壳体10包括盖板101、底板102以及多块依次连接的侧板103,所述底板102与所述多块侧板103的一侧连接,所述底板102与所述多块侧板103围合形成敞开的容纳腔10a,所述盖板101与所述底板102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盖板101盖设于所述开口10b,从而形成封闭的容纳腔10a,所述盖板101可减少外界杂质进入所述容纳腔10a内。可以理解的是:为方便打开或关闭所述容纳腔10a,所述盖板101与所述多块侧板103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可拆卸连接的方式。
[004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板103的另一侧延伸有连接凸起1031,所述连接凸起1031环绕所述开口10b设置,所述盖板101盖设于所述连接凸起1031上,所述连接凸起1031不仅起到与所述盖板101连接的作用,还可起到防水的作用,减少外界雨水进入所述容纳腔10a内。可选的,所述连接凸起1031朝四周延伸有防水部1031a,在所述盖板101盖设于所述连接凸起1031时,所述防水部1031a与所述盖板101的内壁抵接,从而进一步减少外界雨水进入所述容纳腔10a内。
[004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上还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0c和第二安装孔10d,所述第一安装孔10c和第二安装孔10d设置于所述侧板103上,所述第一安装孔10c和第二安装孔10d用于安装所述液冷板组件50上的部分构件,便于外部冷却液的进入和排出。
[0042] 对于上述支撑板20、第一电路板组件30以及第一冷却驱动器40,如图5所示,所述支撑板20、第一电路板组件30以及第一冷却驱动器40均位于所述容纳腔10a内,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30以及第一冷却驱动器40设置于所述支撑板20上,所述支撑板20对第一电路板组件30以及第一冷却驱动器40可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所述第一冷却驱动器40驱动外部冷却介质(风)将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30产生的热量朝预设方向进行传导,本申请中,外部冷却介质将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30产生的热量导向所述壳体10,并通过所述壳体10将热量导向外界,从而减少热量在容纳腔10a内的局部位置堆叠。可选的,所述第一冷却驱动器40为风扇。
[004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20上设置有支撑脚201,所述支撑脚201抵接于所述容纳腔10a的腔底,所述支撑脚201固定于所述容纳腔10a的腔底,所述支撑脚201可通过螺接、焊接等连接方式进行固定。可选的,所述支撑板20和支撑脚201均为金属材质,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30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所述支撑板20以及支撑脚201传递给所述壳体10,并通过所述壳体10导向外界。
[004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30包括第一电路板301、电感器302以及继电器303,所述第一电路板301固定于所述支撑板20上,所述电感器302以及继电器303均与所述第一电路板301电连接,所述第一冷却驱动器40与第三方向呈倾斜角度设置,这样设置,所述第一冷却驱动器40驱动外部冷却介质流动时,一部分外部冷却介质可朝所述电感器302方向流动,又一部分外部冷却介质可朝所述继电器303方向流动,从而利用外部冷却介质分别带走所述电感器302和所述继电器303产生的热量。可选的,所述倾斜角度为20度‑25度。此外,为进一步便于对所述第一电路板301散热,所述第一电路板301可通过金属支撑柱与所述支撑板20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301产生的热量可通过金属支撑柱传导给所述支撑板20。
[0045] 对于上述液冷板组件5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60,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液冷板组件50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0a内,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60设置于所述液冷板组件50上,所述液冷板组件50上设置有供液体流动的液流通道50a,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60靠近所述液流通道
50a设置,所述液流通道50a用于对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60散热。
[0046] 具体的,请一并参阅图7,所述液冷板组件50包括液冷板501、进液管502和出液管503,所述液流通道50a位于所述液冷板501上,所述液冷板501沿第一方向位于所述支撑板
20和所述容纳腔10a的腔底之间,所述液冷板501上设置有进液口501a和出液口501b,所述进液口501a和出液口501b均与所述液流通道50a连通,所述进液管502设置于所述进液口
501a,所述出液管503设置于所述出液口501b,外部冷却液可通过所述进液口501a在所述液流通道50a内流动并从所述出液口501b流出,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60散热的目的。所述进液管502可用于连接外部设备,便于外部冷却液进入液流通道50a内,所述出液管
503也可连接外部盛装设备或外部处理设备,便于对流出的液体进行盛装或处理。可选的,所述进液管502的部分从所述第一安装孔10c伸出,所述出液管503的部分从所述第二安装孔10d伸出。
[0047]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板501上设置有进液区域501c、出液区域501d以及多个分液区域501e,所述进液区域501c、出液区域501d以及所述分液区域501e之间相互连通,外部冷却液从所述进液口501a流进,进入所述进液区域501c内,之后流经所述分液区域501e,之后流经所述出液区域501d,最后从所述出液口501b流出。
[004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流通道50a包括多个分流通道50aa,所述分流通道50aa位于所述分液区域501e,所述多个分流通道50aa可对进入所述液流通道50a内的外部冷却液进行分流,以使得外部冷却液流经所述液冷板501的不同位置,实现对位于所述液冷板501上不同位置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
[004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流通道50aa包括进液段50aa1、中间段50aa2和出液段50aa3,所述进液段50aa1与所述中间段50aa2的一端连接,所述中间段50aa2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液段50aa3连接,所述进液段50aa1、中间段50aa2以及出液段50aa3之间相互连通,所述分流通道50aa呈s型,这样设置,可使得外部冷却液在所述分流通道50aa内的流量相对均匀,从而使得所述液冷板501上不同位置的电子元器件温度相对均匀。可选的,所述进液段
50aa1、中间段50aa2以及出液段50aa3沿第二方向上的通道宽度均相同,且该通道宽度在
1.5mm‑2.5mm之间,所述分流通道50aa沿第一方向的深度在1mm‑2mm之间,以加大所述分流通道50aa与外部冷却液的接触面积,且单列分流通道50aa流通面积小,相对流速大,提高换热。
[005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板501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槽(未标示),所述多个安装槽之间间隔设置,且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贴合于所述分流通道50aa。所述安装槽用于安装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60上的部分元器件。
[0051]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3,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60包括第二电路板601以及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的多个IGBT单管602,一所述IGBT单管602安装于一所述安装槽内,多个IGBT单管602沿第二方向间隔形成多列IGBT单管组,所述IGBT单管602产生的热量可传导给所述安装槽,之后通过所述分流通道50aa内的外部冷却液流动带走,进而实现对所述IGBT单管602散热的目的。可选的,每一列IGBT单管组沿第二方向的宽度为W1,一所述分流通道50aa沿第二方向的宽度W2,且W2≥W1,增大所述分流通道50aa与IGBT单管组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对IGBT单管组的散热。此外,为进一步便于对所述第二电路板散热,所述第二电路板可通过金属支撑柱与所述液冷板501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301产生的热量可通过金属支撑柱传导给所述液冷板501。
[005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60还包括升压电感603,所述升压电感603设置于所述液冷板501上,且所述升压电感603贴合于所述液冷板501上的出液区域501d,流经所述出液区域501d内的外部冷却液可对所述升压电感603进行散热。
[005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60还包括IGBT模块604,所述IGBT模块604设置于所述液冷板501上,且所述IGBT模块604贴合于所述液冷板501上的进液区域501c,流经所述进液区域501c内的外部冷却液可对所述IGBT模块604进行散热。
[005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板501上还设置有折流板5011,所述折流板5011设置于所述进液区域501c,且所述折流板5011将所述进液区域501c分隔形成第一通道501c1和第二通道501c2,所述折流板5011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方向。所述折流板5011可实现对外部冷却液进行导流,同时,所述折流板5011可使得位于所述进液区域501c内的外部冷却液在进入所述分液区域501e时温度相对均匀。
[005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流板5011上设置有第一分流口5011a,所述第一通道501c1内的部分外部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一分流口5011a流向所述第二通道501c2内,所述第一分流口5011a可使得外部冷却液在进入部分所述分流通道50aa内时流量相对均匀,进而使得所述液冷板501上相对位置的电子元器件温度相对均匀。
[0056]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流板5011的一端与所述液流通道50a的内壁间隔形成第二分流口5011b,所述第二分流口5011b与所述第一分流口5011a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通道501c1内的部分外部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二分流口5011b流向所述第二通道501c2内,所述第二分流口5011b可使得外部冷却液在进入另一部分所述分流通道50aa内时流量相对均匀,进而使得所述液冷板501上相对位置的IGBT单管组温度相对均匀。
[0057]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板501上还设置有隔断槽5012,所述隔断槽5012位于所述进液区域501c和所述分液区域501e之间,由于所述液冷板501上与所述分液区域501e对应位置安装有IGBT单管组,所述隔断槽5012可减少所述进液区域501c内的低温水直接对与所述分液区域501e对应位置的IGBT单管组造成影响,使得IGBT单管组的温度更加均匀。
[0058]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8,所述液冷板501上设置有多个温度检测槽5013,所述多个温度检测槽5013之间间隔设置,且所述多个温度检测槽5013的槽底贴合于所述液流通道50a设置。所述温度检测槽5013可用于安装温度传感器或其他可用于检测温度的设备,利用温度传感器可针对所述液流通道50a内不同位置的外部冷却液的温度进行检测,便于用户监测外部冷却液的温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可选的,所述多个温度检测槽5013包括第一温度检测槽5013a、第二温度检测槽5013b、第三温度检测槽5013c以及第四温度检测槽5013d,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槽5013a的槽底贴合于所述进液口501a,便于用户对位于进液口501a处的外部冷却液温度进行检测,所述第二温度检测槽5013b的槽底贴合于所述出液区域501d,便于用户对位于出液区域501d的外部冷却液温度进行检测,所述第三温度检测槽5013c的槽底贴合于所述出液口501b,便于用户对位于出液口501b处的外部冷却液温度进行检测,所述第四温度检测槽5013d的槽底贴合于所述分液区域501e,便于用户对位于分液区域501e的外部冷却液温度进行检测。
[005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板501包括第一基板501a和第二基板501b,所述第一基板501a和第二基板501b连接,所述液流通道50a位于所述第一基板501a上,所述第二基板501b背离所述第一基板501a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条501bb,所述液冷板501上的部分热量可通过所述支撑条501bb传导给所述壳体10,从而实现散热。所述第一基板501a和第二基板501b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螺接、胶粘等。
[0060] 对于上述导热件90,如图3所示,一所述导热件90至少部分设置于一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导热件90位于所述IGBT单管602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之间,所述导热件90可提高所述IGBT单管602的热量的传导速率,进一步提高对IGBT单管602的散热。可选的,所述导热件90为陶瓷片,为了更进一步增强所述陶瓷片的导热,可在所述陶瓷片两接触面涂覆导热硅脂,一接触面可提高IGBT单管602的热量传导至陶瓷片上,另一接触面可提高陶瓷片上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安装槽。
[0061] 对于上述第三电路板组件70和第二冷却驱动器80,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第三电路板组件70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0a的腔底,所述第三电路板组件70包括第三电路板701、与所述第三电路板701连接的电子元器件702,所述第三电路板701与所述壳体10固定,所述第三电路板701靠近所述液冷板组件50设置,所述第二冷却驱动器80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0a的腔底,所述第二冷却驱动器80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三电路板701以及电子元器件,所述第二冷却驱动器80驱动外部冷却介质(风)朝所述第三电路板701方向流动,实现对第三电路板701以及位于其上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可选的,所述第三电路板701上的电子元器件为辅助电源发热器件。
[006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电路板组件70包括连接件703,所述第三电路板701通过所述连接件703与所述壳体10固定。所述连接件703不仅可起到固定所述第三电路板701的作用,所述第三电路板701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所述连接件703传导给所述壳体10,从而起到对所述第三电路板701散热的作用。
[0063]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有支撑板20、第一电路板组件30、第一冷却驱动器40、液冷板组件50以及第二电路板组件60。其中,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30设置于所述支撑板20的一侧,所述第一冷却驱动器40设置于所述支撑板20靠近的一侧,所述第一冷却驱动器40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30,所述液冷板组件50上设置有供液体流动的液流通道50a,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60设置于所述液冷板组件50上,且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60靠近所述液流通道50a设置,利用所述第一冷却驱动器40驱动外部冷却介质将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30产生的热量朝预设方向进行传导,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30散热的目的,利用所述液冷板组件50中的液流通道50a带走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60产生的热量,从而对变换器内部部件实现多重散热,进一步提高了变换器的内部散热,且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30可为低功率电器件,其产生的热量较少,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60可为高功率电器件,其产生的热量较多,分别利用第一冷却驱动器40和液冷板组件50针对不同功率的电器件进行散热,从而实现对变换器内部部件精准散热,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
[006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