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0528231.9

文献号 : CN11631546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华松郑东东高广阔李旭曹晨

申请人 : 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电池,包括正极、负极以及设置在正极、负极之间的隔膜,隔膜包括隔膜基材和聚合物,形成聚合物的单体包括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乙烯基亚硫酸乙烯酯、三硫代碳酸亚乙烯酯、1,3‑丙烯基‑磺酸内酯、乙基乙烯基砜、甲基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酯、丙烯腈中的至少一种;隔膜中含有过渡金属离子,过渡金属离子为锰离子和/或镍离子;针对1cm*1cm单位面积的隔膜,以10mL萃取液提取隔膜中的过渡金属离子,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测试得到过渡金属离子的浓度为20~800 ppm。

权利要求 :

1.一种锂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负极以及设置在所述正极、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所述隔膜包括隔膜基材和聚合物,形成所述聚合物的单体包括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乙烯基亚硫酸乙烯酯、三硫代碳酸亚乙烯酯、1,3‑丙烯基‑磺酸内酯、乙基乙烯基砜、甲基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酯、丙烯腈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隔膜中含有过渡金属离子,所述过渡金属离子为锰离子和/或镍离子;针对1cm*1cm单位面积的所述隔膜,以10mL萃取液提取所述隔膜中的所述过渡金属离子,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测试得到所述过渡金属离子的浓度为210 720 ppm。

~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锂电池,其特征在于:针对1cm*1cm单位面积的所述隔膜,以10mL萃取液提取所述隔膜中的所述过渡金属离子,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测试得到所述过渡金属离子的浓度为300 500 ppm。

~

3.如权利要求1所述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的孔隙率为20% 60%。

~

4.如权利要求1所述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选自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中的至少一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锂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膜中,所述聚合物的质量在所述隔膜的质量中的占比为10 75wt%。

~

6.如权利要求5所述锂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膜中,所述聚合物的质量在所述隔膜的质量中的占比为25 45wt%。

~

7.如权利要求1所述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包括镍钴锰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尖晶石锂锰镍氧化物正极材料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包括石墨负极材料、硅负极材料、硅氧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锂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解液,所述电解液包括有机溶剂、锂盐。

说明书 :

一种锂电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电池。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动力和储能等新能源领域应用的不断拓展,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已经无法满足新兴领域的要求,作为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材料,隔膜制备技术急需深入研究和发展。为适应锂电池高倍率充放电的要求,锂电池的离子电导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0003] 离子通过隔膜的难易程度通常用离子电导率(σ)表征,它与隔膜材料的孔径、孔隙率(ε)和曲折度(τ)等微观结构参数有关。隔膜的孔隙率是指孔体积占总体积之比。隔膜具有合适且均匀的孔隙率,可防止电极局部极化及局部析锂等。过高的孔隙率会导致隔膜机+械强度降低以及热收缩性增大,而过低的孔隙率则会导致隔膜储液能力下降以及Li在隔膜内的迁移路程增长。隔膜的曲折度是指离子实际通过的路程与隔膜厚度的比值。合适的曲折度使电池具有较低内阻而实现快速的离子传输,而过高的曲折度则会导致电池内阻增大并诱导锂枝晶生长而刺破隔膜。此外,隔膜的孔道连通性也对离子传输具有一定的影响。
+
孔道连通性是指连通孔道和不连通孔隙的比值,决定了隔膜结构诱导或平滑Li 浓度梯度的程度。
[0004] 上述影响隔膜电导率大小的指标是人们较为关注的因素,确实通过调控上述参数可以对隔膜的离子电导率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这些参数都受限于隔膜材料本身的构成,因此,如何调控隔膜材料本身的结构组成,是改善隔膜离子电导率的根本手段。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电池,在电池充放电循环中,该锂电池中的隔膜具有较佳的离子传输能力,优化了锂电池的循环性能以及倍率性能。
[0006]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电池,包括正极、负极以及设置在正极、负极之间的隔膜,隔膜包括隔膜基材和聚合物,形成聚合物的单体包括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乙烯基亚硫酸乙烯酯、三硫代碳酸亚乙烯酯、1,3‑丙烯基‑磺酸内酯、乙基乙烯基砜、甲基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酯、丙烯腈中的至少一种;隔膜中含有过渡金属离子,过渡金属离子为锰离子和/或镍离子;针对1cm*1cm单位面积的隔膜,以10mL萃取液提取隔膜中的过渡金属离子,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测试得到过渡金属离子的浓度为20 800 ppm。~
[0007] 本发明所提供的锂电池内部离子电导率较高,提高了锂电池内部的离子传输效率,使锂电池的循环性能与倍率性能得到了优化。促成上述效果的原因在于,本发明通过在锂电池的隔膜中引入高价态过渡金属离子,使得电池内部整个电解质体系中的阳离子浓度和带电量得到提升,原因在于这种高价态的过渡金属离子的特征为单位离子带的电荷数高,可以抵消其离子体积大带来的影响,因此整体表现为单位距离内电荷传输效率的提升,即体现为电池内部整体离子电导率的提升,由此,有利于电池内部整个电解质体系阳离子的传输。而锂电池中阳离子传输效率对锂离子的离子迁移数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锂离子的离子迁移数又会影响锂电池的循环效率以及倍率性能,因此,在电池内部整个电解质体系阳离子的传输效率得到提高的情况下,电池的循环效率以及倍率性能得到了有效的优化。而通常来说,在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过渡金属离子易从隔膜上脱离,造成隔膜离子导电性的劣化,本发明通过引入上述单体形成的聚合物到隔膜基材中,这些单体形成的聚合物,是具有可供配位孤电子对的化合物,其能够与具有空轨道的过渡过渡金属离子形成配位络合物,因此这些单体形成的聚合物可以以化学键的方式吸附过渡金属离子,有利于控制隔膜上的过渡金属离子的含量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过渡金属离子的脱离造成隔膜上过渡金属离子浓度较低而劣化隔膜的离子电导率,保证电池内部整个电解质体系的离子电导率处于较高的水平,使电池的倍率性能得到稳定的提升。

具体实施方式

[0008]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电池,包括正极、负极以及设置在正极、负极之间的隔膜,隔膜包括隔膜基材和聚合物,形成聚合物的单体包括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乙烯基亚硫酸乙烯酯、三硫代碳酸亚乙烯酯、1,3‑丙烯基‑磺酸内酯、乙基乙烯基砜、甲基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酯、丙烯腈中的至少一种;隔膜中含有过渡金属离子,过渡金属离子为锰离子和/或镍离子;针对1cm*1cm单位面积的隔膜,以10mL萃取液提取隔膜中的过渡金属离子,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测试得到过渡金属离子的浓度为20 800 ppm。~
[0009] 本发明所提供的锂电池内部离子电导率较高,提高了锂电池内部的离子传输效率,使锂电池的循环性能与倍率性能得到了优化。促成上述效果的原因在于,本发明通过在锂电池的隔膜中引入高价态过渡金属离子,使得电池内部整个电解质体系中的阳离子浓度和带电量得到提升,原因在于这种高价态的过渡金属离子的特征为单位离子带的电荷数高,可以抵消其离子体积大带来的影响,因此整体表现为单位距离内电荷传输效率的提升,即体现为电池内部整体离子电导率的提升,由此,有利于电池内部整个电解质体系阳离子的传输。而锂电池中阳离子传输效率对锂离子的离子迁移数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锂离子的离子迁移数又会影响锂电池的循环效率以及倍率性能,因此,在电池内部整个电解质体系阳离子的传输效率得到提高的情况下,电池的循环效率以及倍率性能得到了有效的优化。而通常来说,在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过渡金属离子易从隔膜上脱离,造成隔膜离子导电性的劣化,本发明通过引入上述单体形成的聚合物到隔膜基材中,这些单体形成的聚合物,是具有可供配位孤电子对的化合物,其能够与具有空轨道的过渡金属离子形成配位络合物,因此这些单体形成的聚合物可以以化学键的方式吸附过渡金属离子,有利于控制隔膜上的过渡金属离子的含量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过渡金属离子的脱离造成隔膜上过渡金属离子浓度较低而劣化隔膜的离子电导率,保证电池内部整个电解质体系的离子电导率处于较高的水平,使电池的倍率性能得到稳定的提升。
[0010] 优选地,针对1cm*1cm单位面积的隔膜,以10mL萃取液提取隔膜中的过渡金属离子,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测试得到过渡金属离子的浓度为300 500 ppm。~
[0011] 优选地,隔膜的孔隙率为20 60%。~
[0012] 优选地,单体选自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中的至少一种。使用上述这类酰胺类单体形成的聚合物与过渡金属的络合效果更好,形成的络合物更为稳定,有利于使隔膜稳定地维持在较高的离子电导率,促进由隔膜制备的电池的循环性能的提升,且使用这类酰胺类单体制备的隔膜的离子电导率综合能力最好。
[0013] 优选地,基材包括聚乙烯、聚丙烯中的至少一种。
[0014] 优选地,在隔膜中,聚合物的质量在隔膜的质量中的占比为10 75wt%。使隔膜上的~聚合物质量在上述数值范围内,有利于调控隔膜上过渡金属离子的含量,保证隔膜上有一定含量的过渡金属离子,进而有利于调控隔膜的离子电导率。
[0015] 优选地,在隔膜中,聚合物的质量在隔膜的质量中的占比为25 45wt%。~
[0016] 优选地,正极片包括镍钴锰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尖晶石锂锰镍氧化物正极材料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0017] 优选地,负极片包括石墨负极材料、硅负极材料、硅氧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0018] 优选地,还包括电解液,电解液中包括有机溶剂、锂盐。
[0019]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0] 实施例1
[0021] (1)隔膜的制备
[0022] S1.按照质量比为1:5:0.01,将丙烯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和偶氮二异丁腈混合,配制得到含引发剂的丙烯酰胺溶液,将无陶瓷颗粒的PE(聚乙烯)隔膜置于含引发剂的丙烯酰胺溶液中进行充分浸润,使丙烯酰胺与偶氮二异丁腈充分填充隔膜内部及表面,随后取出隔膜在真空80℃下进行烘干,烘干过程中丙烯酰胺在隔膜中聚合形成聚丙烯酰胺,得到聚丙烯酰胺改性隔膜,经计算,聚丙烯酰胺在隔膜中的质量占比为25 35wt%;~
[0023] S2.将S1中烘干后得到的的聚丙烯酰胺改性隔膜与浓度为3mol/L的锰离子溶液混合浸泡5h后,取出干燥,得到含有锰离子的聚丙烯酰胺改性隔膜。
[0024] 在本发明中,聚合物在隔膜中的质量占比的计算方式如下:称取未浸润单体溶液前干燥的隔膜的质量m1,称取S1中烘干后得到的聚丙烯酰胺改性隔膜的质量m2,则聚合物在隔膜中的质量占比为(m2‑m1)/m2。
[0025] 另外,在本发明中,还可以采用如下引发剂中的至少一种以引发单体聚合:过氧化二异丙苯、过硫酸盐。
[0026] (2)正极片的制备
[0027] 将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LiMn(y)Fe(1‑y)PO4)、导电剂SP(乙炔黑)、粘结剂PVDF(聚四氟乙烯)胶液按照93:1.5:3:2.5的质量比在NMP(N‑甲基吡咯烷酮)中混合均匀,随后,将混2
合好的正极浆料按照面密度为300g/m 均匀涂布在铝箔上,接着在100℃真空炉中烘干,并
3
以2.2g/cm的压实密度进行辊压,使正极材料颗粒在铝箔上紧密堆积,得到正极片。
[0028] (3)负极片的制备
[0029] 将人造石墨、导电剂CNT(碳纳米管)、粘结剂CMC(羧甲基纤维素)按照96:1.5:2.52
的质量比分散在去离子水中混合均匀,得到负极浆料,将该负极浆料以面密度180g/m涂布
3
在铜箔上,接着在100℃的真空环境中烘干12h,并以1.62g/cm 的压实密度进行冷压处理,使负极材料颗粒在铜箔上紧密堆积,得到负极片。
[0030] (4)电解液制备
[0031] 将EC(碳酸乙烯脂)、EMC(碳酸甲乙酯)按照3:7的质量比混合,向由此得到的混合溶剂中加入LiPF6,配制1.15 mol/L的LiPF6的电解液。
[0032] (5)锂电池的制备
[0033] 将上述(1)(3)制备得到的隔膜、正极片、负极片组装成干电芯,以一定的注液系~数将(4)中的电解液注入电芯中,随后对该锂电池进行化成定容,得到最终的锂电池,其中化成定容的操作如下:将锂电池经过0.05C到10%SOC/0.2C到60%SOC化成,二封抽取多余气体,再以0.33C充电至上限电压,并恒压充电0.05C截止,定容结束。
[0034] 在本发明中,对于隔膜中过渡金属离子的浓度(锰离子和/或镍离子)的测试方法如下:对锂电池进行拆解,取出含有锰和/或镍离子的特定聚合物改性隔膜进行拆解,取1cm*1cm含有锰和/或镍离子的特定聚合物改性隔膜置一洁净的萃取袋中,向其中加入10ml萃取液(根据样品的大小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常规1cm*1cm隔膜样品对应10ml萃取液;萃取液一般是没有背景干扰的高纯水或高纯水与优级纯的异丙醇的混合溶液,目的是尽可能将样品表面的离子性物质全部通过萃取转移到溶液中),密封后,置于80℃水浴锅中加热萃取,1h后取出含有过渡金属离子的萃取液,定容待测。然后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对冷却后的含有过渡金属离子的萃取液进行阴、阳离子及弱有机酸分析,得出各过渡金属离子的浓度(本发明中主要测试锰离子和/或镍离子的浓度,以1cm*1cm为样品面积大小,对应的萃取液为10ml,因此得到的过渡金属离子浓度直接是隔膜单位面积的过渡金属离子浓度)。
[0035] 在本实施例中,测试隔膜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浓度为锰离子浓度,通过上述方法测试得到循环前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为400ppm,循环600圈后测试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为410ppm。
[0036] 实施例2
[003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在(1)隔膜的制备中,S1中丙烯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和偶氮二异丁腈的质量比为1:8:0.01;其余与实施例1一致;经计算,聚丙烯酰胺在隔膜中的质量占比为10 20wt%。~
[0038]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测试隔膜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浓度为锰离子浓度,其具体的测试方法参照实施例1,测试得到循环前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为210ppm,循环600圈后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为230ppm。
[0039] 实施例3
[0040]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在(1)隔膜的制备中,S1中丙烯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和偶氮二异丁腈的质量比为1:4:0.01;其余与实施例1一致;经计算,聚丙烯酰胺在隔膜中的质量占比为50 60wt%。~
[0041]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测试隔膜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浓度为锰离子浓度,其具体的测试方法参照实施例1,测试得到循环前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为560ppm,循环600圈后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为565ppm。
[0042] 实施例4
[004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在(1)隔膜的制备中,S1中丙烯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和偶氮二异丁腈的质量比为2:5:0.01;其余与实施例1一致;经计算,聚丙烯酰胺在隔膜中的质量占比为60 75wt%。~
[0044]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测试隔膜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浓度为锰离子浓度,其具体的测试方法参照实施例1,测试得到循环前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为720ppm,循环600圈后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为720ppm。
[0045] 实施例5
[004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在(1)隔膜的制备中,S1中所采用的单体为N,N‑二甲基丙烯酰胺;其余与实施例1一致;经计算,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在隔膜中的质量占比为35 45wt%;其余与实施例1一致。~
[0047]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测试隔膜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浓度为锰离子浓度,其具体的测试方法参照实施例1,测试得到循环前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为430ppm,循环600圈后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为440ppm。
[0048] 实施例6
[004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在(1)隔膜的制备中,S1中所采用的单体为丙烯腈;其余与实施例1一致;经计算,聚丙烯腈在隔膜中的质量占比为30 40wt%。~
[0050]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测试隔膜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浓度为锰离子浓度,其具体的测试方法参照实施例1,测试得到循环前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为480ppm,循环600圈后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为485ppm。
[0051] 实施例7
[005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在(1)隔膜的制备中,S1中所采用的单体为1,3‑丙烯基‑磺酸内酯;其余与实施例1一致;经计算,聚1,3‑丙烯基‑磺酸内酯在隔膜中的质量占比为25 35wt%;其余与实施例1一致。~
[0053]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测试隔膜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浓度为锰离子浓度,其具体的测试方法参照实施例1,测试得到循环前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为370ppm,循环600圈后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为390ppm。
[0054] 实施例8
[005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在(1)隔膜的制备中,S1中采用刮涂的方式将丙烯酰胺与隔膜基材复合,其中,S1的具体操作为:将与实施例1一致的含引发剂的丙烯酰胺溶液涂覆在无陶瓷颗粒的PE隔膜中以使含引发剂的丙烯酰胺溶液被隔膜充分吸收,随后将隔膜在80℃下进行烘干,经计算,聚丙烯酰胺在隔膜中的质量占比为25 35wt%;其余与实施~例1一致。
[0056]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测试隔膜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浓度为锰离子浓度,其具体的测试方法参照实施例1,测试得到循环前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为430ppm,循环600圈后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为435ppm。
[0057] 实施例9
[005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在(1)隔膜的制备中,将S2中的锰离子溶液替换为镍离子溶液(过渡金属离子溶液),在(2)正极片的制备中,将磷酸铁锰锂正极材料替换为Ni9系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其余与实施例1一致;经计算,聚丙烯酰胺在隔膜中的质量占比为25 35wt%。~
[0059]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测试隔膜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浓度为镍离子浓度,其具体的测试方法参照实施例1,测试得到循环前隔膜中的镍离子浓度为405ppm,循环600圈后测试隔膜中的镍离子浓度为415ppm。
[0060] 对比例1
[0061]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在(1)隔膜的制备中,S1中丙烯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和偶氮二异丁腈的质量比为3:5:0.01,其余与实施例1一致;经计算,聚丙烯酰胺在隔膜中的质量占比大于或等于85wt%。
[0062] 另外,在本对比例中,测试隔膜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浓度为锰离子浓度,其具体的测试方法参照实施例1,测试得到的循环前后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均大于或等于800 ppm。
[0063] 对比例2
[0064]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在(1)隔膜的制备中,S1中丙烯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和偶氮二异丁腈的质量比为1:15:0.01,其余与实施例1一致;经计算,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在隔膜中的质量占比小于或等于5wt%。
[0065] 另外,在本对比例中,测试隔膜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浓度为锰离子浓度,其具体的测试方法参照实施例1,测试得到循环前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为15ppm,循环600圈后隔膜中锰离子浓度为20ppm。
[0066] 对比例3
[0067]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1)隔膜的制备中,不利用单体对隔膜进行改性,具体的操作如下:将无陶瓷颗粒的PE(聚乙烯)隔膜与浓度为3mol/L的锰离子溶液混合浸泡10h后,取出干燥,得到改性隔膜。因在本对比例中的隔膜没有聚合物,过渡金属离子无法与聚合物络合,导致过渡金属离子在隔膜中的含量较少。
[0068] 另外,在本对比例中,测试隔膜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浓度为锰离子浓度,其具体的测试方法参照实施例1,测试得到的循环前后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均小于或等于10 ppm。
[0069] 对比例4
[0070]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1)隔膜的制备中,不利用锰离子溶液混合浸泡,直接组装电池。因在本对比例中的隔膜没有锰离子,没有过渡金属离子与聚合物发生络合反应,导致过渡金属离子在隔膜中的含量为0。
[0071] 另外,在本对比例中,测试隔膜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浓度为锰离子浓度,其具体的测试方法参照实施例1,测试得到循环前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等于0ppm,循环600圈后隔膜中的锰离子浓度均小于或等于5 ppm。
[0072] 测试例
[0073] 1.实验构建方式
[0074] 对实施例1 9以及对比例1 4中的电池进行600圈充放电循环后的容量测试,600圈~ ~充放电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的计算方式为:通过蓝电测试系统,控制温度25℃,以实际容量计算电流,1C/1C充放电循环测试;第一圈的放电容量为初始容量C1,第600圈放电容量为C2,则容量保持率为C2/C1。
[0075] 2.实验结果
[0076] 对实施例1 9以及对比例1 4中的电池进行600圈充放电循环后相关性能参数如表~ ~1所示。
[0077] 表1 实施例1 9以及对比例1 4中的电池进行600圈充放电循环后相关性能参数~ ~
[0078]
[0079] 对上述各实施例与对比例中的得到的电池进行相应的测试分析后,从表1可以得知,通过将聚合物复合在隔膜之中,利用聚合物可以与金属离子络合的能力,可以在隔膜中引入一定含量的高价态过渡金属离子,使得电池内部电池内部整个电解质体系中的阳离子浓度和带电量得到提升,从而增强电子内部的整体电导率,提高阳离子传输效率,促使锂离子迁移数的增加,进而提高了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参考实施例1 9,控制隔膜中在~电池循环前后的锰离子和/或镍离子在20 800ppm内,使得电池在600圈的循环后的容量仍~
能保持70%以上,具有较好循环性能。而对比例1 4中的参试电池,隔膜中在电池循环前后的~
锰离子不在上述范围内,电池在6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在65%以下甚至更低,循环性能较差。
[0080] 进一步,比较实施例1 9,可以发现,实施例1、5 9中的电池在600圈循环后具有更~ ~高的容量保持率,达到83%及以上,原因在于在实施例1、5 9的电池隔膜中,隔膜中的锰离子~
和/或镍离子含量在350 500ppm范围内,这个范围有利于电池在获得更高的离子电导率的~
同时,避免隔膜中过多的聚合物和过多的金属离子造成隔膜孔隙率的下降,从而避免从另一个方面劣化锂离子传输性能而造成电池循环性能的劣化,因此,控制隔膜中的锰离子含量在这个范围内,更有利于隔膜综合性能的提升,进而有利于电池循环性能的上升。
[0081] 进一步,比较实施例1、5 8,可以看出,实施例1、5、8中的电池循环6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更高一些,说明不同的聚合物对隔膜的离子电导率也有一定的影响,而实施例1、5、8中的隔膜中的聚合物为酰胺类单体形成的,酰胺类单体形成的聚合物与金属离子有更好的络合能力,更有利于隔膜稳定地维持在较高的离子电导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电池的循环性能。
[0082]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但这些修改或替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