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荔枝蒂蛀虫幼虫室内毒力测定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0020542.4

文献号 : CN11632654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池艳艳陈炳旭徐淑全林发董易之姚琼

申请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荔枝蒂蛀虫幼虫室内毒力测定方法。选取发生蒂蛀虫虫情的荔枝园,捡拾新鲜落地果,带回室内,解剖落地果,检查记录虫果数,计算虫果率;配制供试农药系列浓度药液:依据虫果率确定每重复落地果数量,确保每重复虫数不少于20头;随机选取相同数量、大小一致、同一批次捡拾的荔枝落地果,将供试落地果在配制好的供试农药药液中浸泡后取出,用滤纸吸干多余药液,平铺放入盘子中,上面覆盖一张白色瓦楞纸;将盘子放置人工培养箱内观察,检查,直至空白对照连续2天再无新增虫蛹为止,调查指标包括虫蛹数、死虫数,计算出死亡率。本发明简便易操作,成本低,试验结果稳定,重复性强。

权利要求 :

1.一种针对荔枝蒂蛀虫幼虫室内毒力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捡拾荔枝落地果:选取发生蒂蛀虫虫情的荔枝园,捡拾新鲜落地果,带回室内,解剖落地果,检查记录虫果数,计算虫果率;

B、配制供试农药系列浓度药液:

C、确定落地果数量:依据虫果率确定每重复落地果数量,确保每重复虫数不少于20头;

D、处理落地果:随机选取相同数量、大小一致、同一批次捡拾的荔枝落地果,将供试落地果在配制好的供试农药药液中浸泡后取出,用滤纸吸干多余药液,平铺放入盘子中,上面覆盖一张白色瓦楞纸;

E、试验条件:将盘子放置人工培养箱内观察,检查,直至空白对照连续2天再无新增虫蛹为止,调查指标包括虫蛹数、死虫数,根据处理组与对照组的所有虫蛹数和死虫数,计算出供试农药处理荔枝蒂蛀虫幼虫的死亡率,采用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回归方程、半致死浓度、相关系数;

所述的落地果是荔枝树第二、三次生理落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荔枝蒂蛀虫幼虫室内毒力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生蒂蛀虫虫情的荔枝园是蒂蛀虫虫情较为严重、施药次数较少的荔枝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荔枝蒂蛀虫幼虫室内毒力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解剖落地果,检查记录虫果数,计算虫果率是在体式解剖镜下解剖50颗落地果,检查记录虫果数,计算虫果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荔枝蒂蛀虫幼虫室内毒力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供试落地果在配制好的供试药液中浸泡后取出,其浸泡时间为10s。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荔枝蒂蛀虫幼虫室内毒力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培养箱,其箱内的培养条件是光周期为14 L:10 D、温度为(26±1)℃,湿度为(75±

5)%。

说明书 :

一种针对荔枝蒂蛀虫幼虫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荔枝蒂蛀虫幼虫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荔枝蒂蛀虫(Con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属鳞翅目、细蛾科Gracilaridae、爻纹细蛾属Conopomorpha,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我国荔枝龙眼种植区,是荔枝龙眼园内的第一大害虫。荔枝蒂蛀虫为害隐蔽,繁殖力高,世代重叠严重,该虫以幼虫蛀食寄主的果实、花穗及嫩梢,可造成嫩梢、嫩叶变黑,果实脱落,一般年份虫果率10%‑20%,严重年份可达60%‑90%,严重影响荔枝、龙眼的产量和品质。
[0003] 目前实际生产中最常用的防治技术仍是化学防治,一般在成虫羽化盛期至卵孵化盛期施药,针对的防治主体是荔枝蒂蛀虫的成虫或卵。杀虫剂对荔枝蒂蛀虫成虫和卵的室内毒力测定方法相对成熟,相关报道较多,而农药防治蒂蛀虫幼虫的室内毒力试验尚无报道。主要原因一是荔枝蒂蛀虫难以室内规模化饲养,不能提供大量发育一致的试虫;二是荔枝蒂蛀虫钻蛀为害,在田间孵化几小时后便钻入果实内为害,田间无法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幼虫进行试验;三是将落地果中的荔枝蒂蛀虫幼虫取出置于室内环境中饲养观察,其死亡率偏高,无法直接使用田间落地果中的幼虫进行试验;四是测定方法不易确定,目前鳞翅目害虫的室内毒力试验常用方法如浸叶法、喷雾法等不适合于荔枝蒂蛀虫幼虫的毒力测定,也没有现行方法可供参考。目前生产中有些药剂对荔枝蒂蛀虫表现出较高的田间防治效果,但其对荔枝蒂蛀虫成虫和卵的室内毒力均较差,因此,亟待开展针对荔枝蒂蛀虫幼虫的毒力测定方法研究,为筛选高效低毒药剂提供科学依据和制定科学防治方案做技术支撑。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开发了一种荔枝蒂蛀虫幼虫室内毒力测定方法,本发明方法简便易操作,成本低,试验结果稳定,重复性强,便于多种农药对荔枝蒂蛀虫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等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荔枝蒂蛀虫幼虫室内毒力测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 A、捡拾荔枝落地果:选取发生蒂蛀虫虫情的荔枝园,捡拾新鲜落地果,带回室内,解剖落地果,检查记录虫果数,计算虫果率;
[0007] B、配制供试农药系列浓度药液:
[0008] C、确定落地果数量:依据虫果率确定每重复落地果数量,确保每重复虫数不少于20头;
[0009] D、处理落地果:随机选取相同数量、大小一致、同一批次捡拾的荔枝落地果,将供试落地果在配制好的供试农药药液中浸泡后取出,用滤纸吸干多余药液,平铺放入盘子中,上面覆盖一张白色瓦楞纸;
[0010] E、试验条件:将盘子放置人工培养箱内观察,检查,直至空白对照连续2天再无新增虫蛹为止,调查指标包括虫蛹数、死虫数,根据处理组与对照组的所有虫蛹数和死虫数,计算出供试农药处理荔枝蒂蛀虫幼虫的死亡率,采用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回归方程、半致死浓度、相关系数。
[0011] 优选,所述的落地果是荔枝树第二、三次生理落果。
[0012] 优选,所述的发生蒂蛀虫虫情的荔枝园是蒂蛀虫虫情较为严重、施药次数较少的荔枝园。
[0013] 优选,所述的解剖落地果,检查记录虫果数,计算虫果率是在体式解剖镜下解剖50颗落地果,检查记录虫果数,计算虫果率。
[0014] 优选,将供试落地果在配制好的供试药液中浸泡后取出,其浸泡时间为10s。
[0015] 优选,所述的人工培养箱,其箱内的培养条件是光周期为14 L:10 D、温度为(26±1)℃,湿度为(75±5)%。
[0016] 优选,所述的将盘子放置人工培养箱内观察,检查是每天中午12点标记检查。
[0017] 本发明的荔枝蒂蛀虫幼虫室内毒力测定方法的依据:
[0018] 1、供试落地果的选择:荔枝树第二、三次生理落果最为合适,前期施药次数少,荔枝蒂蛀虫种群快速增长,此时期种群已达一定数量;此时期荔枝果核和果皮较软,便于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和初孵幼虫的钻入,蛀果率较高;此时期落地果耐储存,不易变质,且在田间数量较多,便于大量收集。荔枝树第一次生理落果,荔枝蒂蛀虫蛀果率低,且果实偏小;掉头期至成熟期落地果数量少,施药频繁,蛀果率低,且易腐烂变坏。
[0019] 2、供试落地果数量:每处理3‑4次重复,依据虫果率确定合适的落地果数量,确保每重复用落地果中虫数不少于20头,一般50‑200粒落地果,可保证有足够的数据统计分析幼虫数量,也可有效避免随机选取落地果对试验结果的误差。
[0020] 3、供试方法和虫态:采用浸果法,将落地果在药液中浸渍10s,可使药液通过内吸、渗透等作用进入果实内部,或者老熟幼虫咬破果皮时接触到一定量的药剂,使得幼虫死在果实内或无法顺利脱离果皮或不能变态发育为蛹,这与田间的实际应用情况一致,同时操作简单,便于测定多种农药的毒力试验。如直接使用落地果中的幼虫进行试验,虽可保证试虫的确切数量,但从落地果中解剖出的试虫龄期一般多为4‑5龄,且试虫脱离果实后3‑4小时内死亡率高达50%,可见此方法中试虫龄期大且自然死亡率较高,无法保证试验的正常开展。
[0021] 4、调查时间:田间捡拾的落地果中荔枝蒂蛀虫幼虫龄期大小不一,各个龄期的幼虫均有,一般自试验当晚开始便会有老熟幼虫脱果而出,此后每天均有不定量老熟幼虫脱果。此外,老熟幼虫脱果多发生于暗期,脱果后很快就进入吐丝化蛹过程。因此,每天中午12点标记检查,直至空白对照连续2天再无新增虫蛹为止。
[0022] 5、试验有效性的确定:荔枝蒂蛀虫老熟幼虫脱果后进行吐丝化蛹,而在化蛹过程中也会有部分老熟幼虫死亡,因此脱果并成功化蛹的荔枝蒂蛀虫才能计算为活虫数。本试验中荔枝蒂蛀虫死亡标准为:没有脱果或脱果后没有成功化蛹的即为死亡,可调查到的死虫数仅为脱果后没有成功化蛹的虫数。经过反复试验,对照组的荔枝蒂蛀虫幼虫脱果后化蛹率可稳定在90%以上,因而对照组幼虫死亡率低于10%即为有效试验,这与其他生测方法如药膜法、浸渍法等的要求一致。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除非特别说明,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4] 实施例1 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荔枝蒂蛀虫幼虫的毒力
[0025] 1、于2022年4月25日在广州市增城区竹园村一荔枝园捡拾落地果,该园主栽品种为三月红和黑叶,往年荔枝蒂蛀虫发生严重,今年前期施药次数较少,将落地果带回室内,在体式解剖镜下解剖50颗落地果,检查虫果数,计算得虫果率为50.00%,虫果率=虫果数/落地果*100%;
[0026] 2、将200 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用清水稀释成5个浓度,分别是0.1 mg/L、1 mg/L、10 mg/L、100 mg/L、1000 mg/L,每浓度500毫升。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
[0027] 3、依据50.00%虫果率确定每重复用落地果数量为50粒。本试验共6个处理,每处理4次重复,共24个重复。
[0028] 4、随机选取相同数量、大小一致、同一批次捡拾的荔枝落地果,将供试落地果在配制好的供试药液中浸泡10s后取出,用滤纸吸干多余药液,平铺放入合适大小的搪瓷盘中,上面覆盖一张白色瓦楞纸;
[0029] 。5、将经(4)处理后的搪瓷盘放置在光周期为14 L:10 D、温度为(26±1)℃,湿度为(75±5)%的人工培养箱内观察;
[0030] 6、处理后每天中午12点标记检查,直至空白对照连续2天再无新增虫蛹为止;调查指标包括各重复的虫蛹数和死虫数;
[0031] 7、根据处理组与对照组的虫蛹数和死虫数(表1),初步确定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的半致死浓度在10 mg/L至100 mg/L。为获得更精确的试验结果,在以上基础上继续进行试验,药剂浓度为12.5 mg/L、25 mg/L、50 mg/L、100 mg/L、200 mg/L,重复上述试验过程。据此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出氯虫苯甲酰胺对荔枝蒂蛀虫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1.8167+1.7880x,相关系数为0.9984,半致死浓度为60.1941 mg/L。
[0032] 实施例2 高效氯氟氰菊酯原药对荔枝蒂蛀虫幼虫的毒力
[0033] 1、于2022年5月25日在广州市增城区仙村一荔枝园捡拾落地果,该园主栽品种为仙进奉,往年荔枝蒂蛀虫发生中等,今年前期施药次数较少,将落地果带回室内,在体式解剖镜下解剖50颗落地果,检查虫果数,计算得虫果率为32.00%。
[0034] 2、将高效氯氟氰菊酯原药用少量丙酮溶解后用丙酮定容至20 ml配置成10000 mg/L 母液,然后用0.1%吐温‑80水溶液将母液稀释成5个浓度:0.1 mg/L、1 mg/L、10 mg/L、100 mg/L、1000 mg/L,每浓度500毫升。以最高浓度所含丙酮和吐温‑80量为溶剂对照,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
[0035] 3、依据32.00%虫果率确定每重复用落地果数量为100粒。本试验共7个处理,每处理4次重复,共28个重复。
[0036] 4、随机选取相同数量、大小一致、同一批次捡拾的荔枝落地果,将供试落地果在配制好的供试药液中浸泡10s后取出,用滤纸吸干多余药液,平铺放入合适大小的搪瓷盘中,上面覆盖一张白色瓦楞纸。
[0037] 5、将经(4)处理后的搪瓷盘放置在光周期为14 L:10 D、温度为(26±1)℃,湿度为(75±5)%的人工培养箱内观察。
[0038] 6、处理后每天中午12点标记检查,直至空白对照连续2天再无新增虫蛹为止;调查指标包括各重复的虫蛹数和死虫数。
[0039] 7、根据处理组与对照组的虫蛹数和死虫数(表1),初步确定高效氯氟氰菊酯原药的半致死浓度介于100 mg/L至1000 mg/L。为获得更精确的试验结果,在以上基础上继续进行试验,药剂浓度为50 mg/L、100 mg/L、200 mg/L、400 mg/L、800 mg/L,重复上述试验过程。据此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出高效氯氟氰菊酯原药对荔枝蒂蛀虫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1.0410+1.6629x,相关系数为0.9967,半致死浓度为240.3541 mg/L。
[0040] 实施例3 阿维菌素原药对荔枝蒂蛀虫幼虫的毒力
[0041] 1、于2022年5月25日在广州市增城区仙村一荔枝园捡拾落地果,该园主栽品种为仙进奉,往年荔枝蒂蛀虫发生中等,今年前期施药次数较少,将落地果带回室内,在体式解剖镜下解剖50颗落地果,检查虫果数,计算得虫果率为32.00%。
[0042] 2、将阿维菌素原药用少量丙酮溶解后用丙酮定容至20 ml配置成10000 mg/L 母液,然后用0.1%吐温‑80水溶液将母液稀释成5个浓度:0.1 mg/L、1 mg/L、10 mg/L、100 mg/L、1000 mg/L,每浓度500 mL。以最高浓度所含丙酮和吐温‑80量为溶剂对照,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
[0043] 3、依据32.00%虫果率确定每重复用落地果数量为100粒。本试验共7个处理,每处理4次重复,共28个重复。
[0044] 4、随机选取相同数量、大小一致、同一批次捡拾的荔枝落地果,将供试落地果在配制好的供试药液中浸泡10s后取出,用滤纸吸干多余药液,平铺放入合适大小的搪瓷盘中,上面覆盖一张白色瓦楞纸。
[0045] 5、将经(4)处理后的搪瓷盘放置在光周期为14 L:10 D、温度为(26±1)℃,湿度为(75±5)%的人工培养箱内观察。
[0046] 6、处理后每天中午12点标记检查,直至空白对照连续2天再无新增虫蛹为止;调查指标包括各重复的虫蛹数和死虫数。
[0047] 7、根据处理组与对照组的虫蛹数和死虫数(表1),初步确定阿维菌素原药的半致死浓度较为接近10 mg/L。为获得更精确的试验结果,在以上基础上继续进行试验,药剂浓度为2.5 mg/L、5 mg/L、10 mg/L、20 mg/L、40 mg/L,重复上述试验过程。据此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出阿维菌素原药对荔枝蒂蛀虫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3.0765+1.8328x,相关系数为0.9977,半致死浓度为11.2075 mg/L。
[0048]
[0049]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各种的改动与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