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箱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0626430.3

文献号 : CN11634500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欧阳敏崔勇敢朱仕伟王东升游力军李冬骅张东江张舜孙号楠

申请人 : 北京玖行智研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玖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包括:第一框架的容纳空间内可拆卸连接电池组;第二框架与第一框架的一端可拆卸连接,其容纳空间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周侧壁设置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周侧,其一个侧板上设置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分别设置在第一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的对应位置;高压盒与第二安装部可拆卸连接,其与电池组电连接;高压盒远离第一框架的一侧设置充放电头;温控装置设置在第二框架的容纳空间,其与电池组连通;温控装置的冷凝器设置在第二框架靠近进风口的对立侧板;对立侧板对应冷凝器位置设置出风口。这样就解决了电池箱能量密度低的问题。

权利要求 :

1.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包括:

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的容纳空间内可拆卸连接电池组;

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框架的容纳空间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

周侧壁,所述周侧壁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的周侧;所述周侧壁的一个侧板上设置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对应位置;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三安装部对应位置;

高压盒,所述高压盒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高压盒与所述电池组电连接;

所述高压盒远离所述第一框架的一侧设置充放电头;

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的容纳空间;所述温控装置与所述电池组连通;所述温控装置包括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靠近所述进风口的对立侧板;所述对立侧板对应所述冷凝器位置设置出风口;

所述冷凝器包括第一热交换部和第二热交换部;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与第一安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与所述第三安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对应设置;或,所述冷凝器与第二安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冷凝器对应设置;

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框架可拆卸连接;所述底座包括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伸入所述第二框架的容纳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通过第一冷媒管路连通;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通过第二冷媒管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热交换器包括第一冷媒口和第二冷媒口;所述第一冷媒口与所述压缩机通过第三冷媒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冷媒口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通过第四冷媒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冷媒口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通过第五冷媒管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包括第一温控液口和第二温控液口;所述第一温控液口与所述电池组的温控液入口通过第一温控液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温控液口与所述电池组的温控液出口通过第二温控液管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组包括至少两个电池;两个所述电池沿所述第一框架长度方向依次排布;两个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一框架可拆卸连接;两个所述电池之间的间隔空间设置管路通道;所述管路通道容纳温控液管路和电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侧壁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沿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四周侧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第一侧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长度方向;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所述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包括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对应位置设置第三进风口;所述第四侧板与所述第三安装部对应位置设置第四进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口面积大于所述出风口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能量密度电池箱还包括第一充放电座;所述第一充放电座与所述第一安装部或第三安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充放电座与所述高压盒电连接;所述第二侧板或所述第四侧板在所述第一充放电座的对应位置设置充放电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能量密度电池箱还包括低压盒;所述低压盒与所述第二框架可拆卸连接;所述低压盒邻近所述第一充放电座;所述低压盒与所述高压盒信号连接;所述低压盒与所述电池组信号连接;所述低压盒与所述第一充放电座信号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还包括第三框架、第二充放电座;所述第二充放电座与所述第三框架可拆卸连接;所述导向部与所述第三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三框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三框架连接时,所述第二充放电座与所述充放电头电连接。

说明书 :

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箱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箱。

背景技术

[0002] 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依靠蓄电池作为驱动能源的电动车辆,行驶中无有害气体排放污染,噪音小。目前影响电动车辆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电动汽车电池充电的问题,现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正逐步进行电池充换电站的完善和普及。特别针对电动卡车对于电池箱的安装空间有严格要求。如果电池箱的体积过大会占用卡车车厢的空间,从而降低其运货能力。同时在相同的电池箱空间内,容纳多的电池,有助于提升车辆的续航能力。
[0003] 现有的电池箱中一般都配置温控装置、控制电力输入输出的高压盒以及内部控制的低压盒。为了便于检修以上三个部件,通常将这三个部件设置在远离电池箱充电头的电池箱顶层或侧边。但是这种设置方式增大了电池箱的体积,从而降低了单位体积内的能量密度。

发明内容

[0004] 为解决电池箱能量密度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包括:
[0005] 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的容纳空间内可拆卸连接电池组;
[0006] 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框架的容纳空间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
[0007] 周侧壁,所述周侧壁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的周侧;所述周侧壁的一个侧板上设置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对应位置;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三安装部对应位置;
[0008] 高压盒,所述高压盒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高压盒与所述电池组电连接;所述高压盒远离所述第一框架的一侧设置充放电头;
[0009] 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的容纳空间;所述温控装置与所述电池组连通;所述温控装置包括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靠近所述进风口的对立侧板;所述对立侧板对应所述冷凝器位置设置出风口。
[0010] 在一些实施例中,
[0011] 所述冷凝器包括第一热交换部和第二热交换部;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与第一安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与所述第三安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对应设置。
[0012] 在一些实施例中,
[0013] 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通过第一冷媒管路连通;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通过第二冷媒管路连通。
[0014] 在一些实施例中,
[0015] 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热交换器包括第一冷媒口和第二冷媒口;所述第一冷媒口与所述压缩机通过第三冷媒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冷媒口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通过第四冷媒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冷媒口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通过第五冷媒管路连通。
[0016] 在一些实施例中,
[0017] 所述热交换器包括第一温控液口和第二温控液口;所述第一温控液口与所述电池组的温控液入口通过第一温控液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温控液口与所述电池组的温控液出口通过第二温控液管路连通。
[0018] 在一些实施例中,
[0019] 所述电池组包括至少两个电池;两个所述电池沿所述第一框架长度方向依次排布;两个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一框架可拆卸连接;两个所述电池之间的间隔空间设置管路通道;所述管路通道容纳所述温控液管路和所述电缆。
[0020] 在一些实施例中,
[0021] 所述周侧壁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沿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四周侧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第一侧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长度方向;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所述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包括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对应位置设置第三进风口;所述第四侧板与所述第三安装部对应位置设置第四进风口。
[0022] 在一些实施例中,
[0023] 所述进风口面积大于所述出风口面积。
[0024] 在一些实施例中,
[0025] 所述高能量密度电池箱还包括第一充放电座;所述第一充放电座与所述第一安装部或第三安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充放电座与所述高压盒电连接;所述第二侧板或所述第四侧板在所述第一充放电座的对应位置设置充放电口。
[0026] 在一些实施例中,
[0027] 所述高能量密度电池箱还包括低压盒;所述低压盒与所述第二框架可拆卸连接;所述低压盒邻近所述第一充放电座;所述低压盒与所述高压盒信号连接;所述低压盒与所述电池组信号连接;所述低压盒与所述第一充放电座信号连接。
[0028] 在一些实施例中,
[0029] 所述高能量密度电池箱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包括第三框架、第二充放电座和导向部;所述第二充放电座与所述第三框架可拆卸连接;所述导向部与所述第三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三框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三框架连接时,所述导向部伸入所述第二框架的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二充放电座与所述充放电头电连接。
[0030] 为解决电池箱能量密度低的问题,本发明有以下优点:
[0031] 1. 将高压盒和温控装置设置在电池箱的第二框架中,这样可以减少第一框架远离第二框架一端用于容纳高压盒和温控装置的空间,从而减少了电池箱的体积,进而提高电池箱的能量密度。
[0032] 2. 将高压盒和温控装置设置在电池箱的第二框架中,这样可以减低电池箱的重心高度,减少电池箱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晃动。
[0033] 3. 通过将温控装置打散设置在第二框架的容纳空间中,这样可以减少第二框架占据的空间。
[0034] 4. 通过在周侧壁的第一侧板设置进风口,周侧壁的第三侧板靠近冷凝器的对应位置设置出风口,从而提高温控装置的热交换效率,更好的对电池组进行散热或加热。

附图说明

[0035] 图1示出了一种实施例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箱立体示意图;
[0036] 图2示出了一种实施例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另一视角立体示意图;
[0037] 图3示出了一种实施例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去除周侧壁立体示意图;
[0038] 图4示出了一种实施例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去除周侧壁另一视角立体示意图;
[0039] 图5示出了一种实施例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去除周侧壁仰视立体示意图;
[0040] 图6示出了一种实施例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箱温控装置示意图;
[0041] 图7示出了另一种实施例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箱温控装置示意图;
[0042] 图8示出了另一种实施例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箱立体示意图;
[0043] 图9示出了另一种实施例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箱的底座立体示意图。
[0044] 附图标记:
[0045] 10    第一框架;
[0046] 20    电池;
[0047] 30    第二框架;
[0048] 31    第一安装部;
[0049] 32    第二安装部;
[0050] 33    第三安装部;
[0051] 40    温控装置;
[0052] 41    压缩机;
[0053] 42    热交换器;
[0054] 43    冷凝器;
[0055] 431   第一热交换部;
[0056] 432   第二热交换部;
[0057] 44    温控液管路;
[0058] 45    冷媒管路;
[0059] 50    高压盒;
[0060] 51    充放电头;
[0061] 60    低压盒;
[0062] 70    第一充放电座;
[0063] 80    周侧壁;
[0064] 81    第一侧板;
[0065] 82    第二侧板;
[0066] 83    第三侧板
[0067] 84     第四侧板;
[0068] 85     第一进风口;
[0069] 86     第二进风口;
[0070] 87     第一出风口;
[0071] 88     第二出风口;
[0072] 90     底座;
[0073] 91     第三框架;
[0074] 92     第二充放电座;
[0075] 93     导向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76] 现在将参照若干示例性实施例来论述本公开的内容。应当理解,论述了这些实施例仅是为了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且因此实现本公开的内容,而不是暗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任何限制。
[0077]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体要被解读为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的开放式术语。术语“基于”要被解读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和“一种实施例”要被解读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个实施例”要被解读为“至少一个其他实施例”。
[0078]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可以包括:
[0079] 第一框架10,第一框架10的容纳空间内可拆卸连接电池组;
[0080] 第二框架30,第二框架30与第一框架10的一端可拆卸连接;第二框架30的容纳空间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安装部31、第二安装部32和第三安装部33;
[0081] 周侧壁80,周侧壁80设置在第一框架10和第二框架30的周侧;周侧壁80的一个侧板上设置进风口,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85和第二进风口86;第一进风口85设置在第一安装部31对应位置;第二进风口86设置在第三安装部33对应位置;
[0082] 高压盒50,高压盒50与第二安装部32可拆卸连接;高压盒50与电池组电连接;高压盒50远离第一框架10的一侧设置充放电头51;
[0083] 温控装置40,温控装置40设置在第二框架30的容纳空间;温控装置40与电池组连通;温控装置40包括冷凝器43;冷凝器43设置在第二框架30靠近进风口的对立侧板;对立侧板对应冷凝器43位置设置出风口。
[008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可以包括:第一框架10、第二框架30、周侧壁80、温控装置40、高压盒50。第一框架10的一端与第二框架30的一端可拆卸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电池箱的框架结构。这样可以将电池组可拆卸的连接在第一框架10的容纳空间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根据车辆续航需求,可以将第一框架10设置成多层结构;在每一层上可以可拆卸的连接一个或多个电池20。通过将全部的电池20电连接形成电池组。第二框架30沿其长度方向可以依次设置第一安装部31、第二安装部32和第三安装部33,即设置三个安装的区域。高压盒50可以与第二安装部32可拆卸连接,并对应车辆中部位置的驱动电机位置。在将电池箱安装在车辆上时,第二框架30可以比第一框架10更靠近电池箱与车辆的安装位置并承受第一框架10和电池组的重量,这样缩短车辆驱动电机与高压盒50充放电头51电连接的电缆长度。由于充放电头51电连接至高压盒50的电器元件,高压盒50的电器元件再通过电缆与电池组电连接,这样最终缩短了车辆驱动电机与电池组的电连接的电缆长度。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将电池箱牢固地连接在车辆上,往往需要设置引导装置和锁紧装置,而这些装置通常需要伸入第二框架30的容纳空间。通过将温控装置40和高压盒50设置在第二框架30内,这样可以减小电池箱的体积,从而提高电池箱的能量密度。
[0085] 由于车辆行驶过程的环境较为恶劣,在第一框架10和第二框架30形成整体框架结构的外侧设置周侧壁80。通过设置周侧壁80可以避免外部污物对电池箱内部零部件的损坏,还以可以避免电连接部件收到日照和雨水的破坏。周侧壁80的一个侧板上可以设置进风口,这样可以将电池箱外部气流引导至电池箱内部与温控装置40进行热量交换。进风口可以包括第一进风口85和第二进风口86;第一进风口85可以设置在第一安装部31对应位置;第二进风口86可以设置在第三安装部33对应位置。这样可以从电池箱多处引入气流,从而提高与温控装置40进行热量交换的效率。
[0086] 由于第二框架30的高度空间比较矮,可以将温控装置40打散后在第二框架30容纳空间里重新排布其部件的位置,从而更高效的利用第二框架30的内部空间。可以将温控装置40中用于与外部气流进行热交换的冷凝器43设置在靠近进风口的对立侧板的第二框架30容纳空间。对立侧板与冷凝器43对应的位置可以设置出风口,这样外部气流可以从进风口进入第二框架30的容纳空间,穿过冷凝器43从出风口排出,这样在第二框架30的狭窄容纳空间内形成贯穿气流,提高冷凝器43的热交换效率。温控装置40可以通过温控液管路44与电池组连通,用于对电池组的温度进行控制。当电池组的温度高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温控装置40可以提供低温的温度控液来降低电池组的温度;当电池组的温度低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温控装置40可以提供高温的温度控液来增加电池组的温度;这样可以使得电池20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充放电,提供电池20充放电效率。
[0087]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冷凝器43包括第一热交换部431和第二热交换部432;第一热交换部431与第一安装部31可拆卸连接;第二热交换部432与第三安装部33可拆卸连接;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87和第二出风口88;第一出风口87与第一热交换部431对应设置;第二出风口88与第二热交换部432对应设置。
[0088]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冷凝器43可以包括两个热交换部,即第一热交换部431和第二热交换部432。由于第二框架30容纳的内部空间是分散和零碎的,将冷凝器43设置成一个整体往往无法安装在第二框架30的容纳空间内,将冷凝器43设置成两部分或者更多部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第二框架30的容纳空间。第一热交换部431可以与第一安装部31可拆卸连接,设置在第二框架30容纳空间的一侧;第二热交换部432可以与第三安装部33可拆卸连接,设置在第二框架30容纳空间的另一侧。在第一热交换部431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一出风口87,在第二热交换部432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二出风口88。其中,第一出风口87和第二出风口88均设置在对立侧板上。这样便于第一热交换器42的气流入口正对第一进风口85,进入的气流经过第一热交换部431后从第一出风口87排出,从而缩短了气流穿过第二框架30内部容纳空间的路径,减少气流流速的损失,更进一步提高第一热交换部431与气流之间的热交换效率。第二热交换部432的运行方式和第一热交换部431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电池箱的规格要求不同,第二安装部32的容纳空间可以较大一些,也可以将第一热交换部431和第二热交换部432制作成一个整体的冷凝器43,将冷凝器43与第二安装部32可拆卸连接,即设置在第二框架30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这样可以减少温控装置40内部冷媒管道的长度,从而降低成本以及减少冷媒的泄漏。当然,基于冷凝器43整体设置,第一出风口87和第二出风口88也可以合并成一体并对应冷凝器43位置设置,从而提高冷凝器43热交换的效率。
[0089]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温控装置40还包括压缩机41;压缩机41与第二安装部32可拆卸连接;压缩机41与第一热交换部431通过第一冷媒管路连通;压缩机41与第二热交换部432通过第二冷媒管路连通。
[009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温控装置40还可以包括压缩机41。通过压缩机41来压缩冷媒,实现温控装置40提供不同温度的温控液来调整电池20温度。压缩机41可以与第二安装部32可拆卸连接,即设置在第二框架30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这样可以使得压缩机41基本上在第一热交换部431和第二热交换部432连线的中点位置。当采用第一热交换部431和第二热交换部432与压缩机41的并联方式时(即压缩机41与第一热交换部431通过第一冷媒管路连通;压缩机41与第二热交换部432通过第二冷媒管路连通),使得第一热交换部431和第二热交换部432处理的冷媒量相当,从而提升温控装置40的加热或降温能力。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冷凝器43作为一个整体设置在第二框架30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时,压缩机41可以设置在第二框架30两侧的任一空余位置(与第一安装部31或第三安装部33可拆卸连接)。这样设置可以缩短冷媒管路45的长度。
[009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温控装置40还包括热交换器42;热交换器42与第二安装部32可拆卸连接;热交换器42包括第一冷媒口和第二冷媒口;第一冷媒口与压缩机41通过第三冷媒管路连通;第二冷媒口与第一热交换部431通过第四冷媒管路连通;第二冷媒口与第二热交换部432通过第五冷媒管路连通。
[009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温控装置40还可以包括热交换器42。热交换器42可以与第二安装部32可拆卸连接,即设置在压缩机41的周边,使得热交换器42与压缩机41之间的冷媒管路45较短,还可以使得热交换器42与两个热交换部(即第一热交换部431和第二热交换部432)的距离相当。这里的距离相当,也可以提升温控装置40的加热或降温能力。热交换器42可以包括第一冷媒口和第二冷媒口;第一冷媒口与压缩机41通过第三冷媒管路连通;第二冷媒口与第一热交换部431通过第四冷媒管路连通;第二冷媒口与第二热交换部
432通过第五冷媒管路连通。这样使得冷媒在温控装置40中的循环,最终实现了温控液与气流之间的热量交换。
[009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热交换器42包括第一温控液口和第二温控液口;第一温控液口与电池组的温控液入口通过第一温控液管路连通;第二温控液口与电池组的温控液出口通过第二温控液管路连通。
[009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热交换器42可以包括用于温控液流通的开口,即第一温控液口和第二温控液口。第一温控液口与电池组的温控液入口可以通过第一温控液管路连通;第二温控液口与电池组的温控液出口可以通过第二温控液管路连通。在温控液流通管道上可以设置驱动泵,通过驱动泵来驱动温控液的循环流动。
[0095]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电池组包括至少两个电池20;两个电池20沿第一框架10长度方向依次排布;两个电池20与第一框架10可拆卸连接;两个电池20之间的间隔空间设置管路通道;管路通道容纳温控液管路44和电缆。
[009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电动车辆电能需求的不同,电池组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电池20。设置成多个电池20电连接方式组成电池组的形式,有利于减少单个电池20的体积,便于其内部热量的散发。两个电池20可以沿第一框架10长度方向依次排布,并与第一框架10可拆卸连接,这样可以把两个电池20排列在第一框架10的一层容纳空间内。还可以把其他电池20也按两个数量分别排列在第一框架10其他层的容纳空间内。同一层的两个电池20之间可以设置管路通道,管路通道可以容纳温控液管路44和电池20电能输入和输出的电缆,这样可以节省温控液管路44和电缆的长度,从而降低成本并减少电池箱的体积,提升电池箱的能量密度。
[0097]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周侧壁80包括第一侧板81、第二侧板82、第三侧板83和第四侧板84;第一侧板81、第二侧板82、第三侧板83和第四侧板84沿第一框架10和第二框架30四周侧依次设置,其中,第一侧板81设置在第二框架30长度方向;第一侧板81上设置进风口,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85和第二进风口86;第二侧板82与第一安装部31对应位置设置第三进风口;第四侧板84与第三安装部33对应位置设置第四进风口。
[0098]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周侧壁80可以包括第一侧板81、第二侧板82、第三侧板83和第四侧板84。第一侧板81、第二侧板82、第三侧板83和第四侧板84可以是依次设置在整体框架外侧,其中,第一侧板81可以是设置在第二框架30长度方向。第一侧板81上可以设置进风口,这样可以将电池箱外部气流引导至电池箱内部与温控装置40进行热量交换。进风口可以包括第一进风口85和第二进风口86;第一进风口85可以设置在第一安装部31对应位置;第二进风口86可以设置在第三安装部33对应位置。为了增大进入第二框架30容纳空间的气流量,可以在第二侧板82和第四侧板84也设置进风口(即第二侧板82与第一安装部31对应位置设置第三进风口,第四侧板84与第三安装部33对应位置设置第四进风口)。这样可以提高冷凝器43热交换的效率,使得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具备较强的电力供给能力。
[0099]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面积大于出风口面积。
[0100] 在本实施例中,在电池箱装配到车辆上时,第一侧板81可以是电池箱靠近车头的一侧。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形成的对流气流直接从第一侧板81的进风口无障碍的进入第二框架30容纳空间,通过将进风口面积设置的大于出风口面积,这样可以提高冷凝器43热交换的效率。
[010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高能量密度电池箱还包括第一充放电座70;第一充放电座70与第一安装部31或第三安装部33可拆卸连接;第一充放电座70与高压盒50电连接;第二侧板82或第四侧板84在第一充放电座70的对应位置设置充放电口。
[010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高能量密度电池箱还可以包括第一充放电座70,这样便于电池箱不用从车辆上搬运至充电座上,直接采用充电枪对电池20进行充电。同时也可以通过第一充放电座70使得电池20对外部用电装置进行供电。第一充放电座70可以与第一安装部31或第三安装部33可拆卸连接;第一充放电座70可以与高压盒50电连接;第二侧板82或第四侧板84可以在第一充放电座70的对应位置设置充放电口。这样可以是的整个电池箱的结构紧凑,应用更复杂的使用场景。
[010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高能量密度电池箱还包括低压盒60;低压盒60与第二框架30可拆卸连接;低压盒60邻近第一充放电座70;低压盒60与高压盒50信号连接;低压盒60与电池组信号连接;低压盒60与第一充放电座70信号连接。
[010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实现对电池箱内部部件的控制,高能量密度电池箱还可以包括低压盒60;低压盒60可以与第二框架30可拆卸连接;低压盒60可以邻近第一充放电座70;低压盒60可以与高压盒50信号连接;低压盒60可以与电池组信号连接;低压盒60可以与第一充放电座70信号连接。通过将弱电控制与车辆驱动的强电分别设置在低压盒60和高压盒50内,这样可以避免强电对弱电信号的干扰,使得高能量密度电池箱具有更高的可靠度。
[0105]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8和图9所示,高能量密度电池箱还包括底座90;底座90包括第三框架91、第二充放电座92和导向部93;第二充放电座92与第三框架91可拆卸连接;导向部93与第三框架91固定连接;第二框架30与第三框架91可拆卸连接;第二框架30与第三框架91连接时,导向部93伸入第二框架30的容纳空间内,第二充放电座92与充放电头51电连接。
[010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图8和图9所示,当车辆在换电方式运行时,高能量密度电池箱还可以包括底座90,第一框架10和第二框架30组成整体通过底座90与车辆可拆卸连接。底座90可以包括第三框架91、第二充放电座92和导向部93;第二充放电座92可以与第三框架91可拆卸连接;导向部93可以与第三框架91固定连接。底座90的第三框架91可以与车辆固定连接,第二框架30与第三框架91可拆卸连接,这样可以实现车辆的换电。为了便于电池箱在车辆上精准和牢靠连接,在第二框架30与第三框架91连接时,导向部93伸入第二框架
30的容纳空间内,并引导第二充放电座92与充放电头51电连接。由于导向部93伸入第二框架30的容纳空间对其的引导和定位,因此第二框架30的高度尺寸可以依据导向部93的长度、高压盒50以及打散后温控装置40的部件尺寸来确定,从而使得电池箱具有更小的体积,提高电池箱的能量密度。
[0107]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公开的具体案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