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面料及在内衣中的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0768532.9

文献号 : CN11647957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翁伟滨

申请人 : 广东泓安纺织实业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面料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面料及在内衣中的应用。使用氨纶纤维、改性棉纤维、锦纶纤维和薄荷纤维为原料,将氨纶纤维作为芯丝,改性棉纤维作为外包层,采用涡流纺工艺纺织成包芯纱,将包芯纱作为经纱,锦纶纤维和薄荷纤维混纺得到纬纱,编织后得到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其中改性棉纤维是通过改性贝壳粉、丝素蛋白和棉纤维混合发生反应后,加入抗菌剂,高温浸渍,干燥后得到的。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具有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对人体皮肤友好,其中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有效提高了面料的吸湿性能,复合凉感面料具有优良的吸湿速干的功效,同时触感凉爽,抗菌效果优良。

权利要求 :

1.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液体石蜡和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混合均匀,再加入贝壳粉,搅拌下反应,反应结束后,抽滤,干燥,研磨,得到环氧改性贝壳粉;

步骤(2)将乙酸丁酯、氨基硅油、环氧改性贝壳粉和季戊四醇缩水甘油醚混合,在氮气氛围中,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旋蒸,得到改性贝壳粉;

步骤(3)将去离子水、改性贝壳粉、丝素蛋白和棉纤维混合均匀,加热反应,反应结束后,加入抗菌剂,浸渍,取出浸渍后的棉纤维,洗涤,干燥,得到改性棉纤维;

步骤(4)将氨纶纤维作为芯丝,改性棉纤维作为外包层,采用涡流纺工艺纺织成包芯纱,将包芯纱作为经纱,将锦纶纤维和薄荷纤维混纺,混纺后得到纬纱,将经纱和纬纱经过编织,得到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液体石蜡、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贝壳粉的质量比为(3800‑4200):(105‑115):100,反应的温度为105‑115℃,反应的时间为25‑35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乙酸丁酯、氨基硅油、环氧改性贝壳粉和季戊四醇缩水甘油醚的质量比为(3400‑

5000):(155‑205):100:(95‑1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反应的温度为75‑85℃,反应的时间为2‑4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去离子水、改性贝壳粉、丝素蛋白、棉纤维和抗菌剂的质量比为(5500‑9500):(3‑

7):(15‑60):100:(3‑8),反应的温度为55‑65℃,反应的时间为60‑90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抗菌剂为季铵盐类抗菌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氨纶纤维和改性棉纤维的质量比为100:(72‑85),锦纶纤维和薄荷纤维的质量比为

100:(20‑3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经纱的英制支数为40‑50s,纬纱的英制支数为38‑42s,经纱密度为125‑132根/英寸,纬纱密度为68‑75根/英寸。

9.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

10.一种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在内衣中的应用。

说明书 :

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面料及在内衣中的

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面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面料及在内衣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把面料的耐用性作为首要指标,而是将面料的舒适性和功能性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内衣作为穿着在其它衣服内部的衣物,通常和皮肤直接接触,这就对其穿着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在炎热的夏季和运动时,人体出汗量大,人体表面的汗液不能迅速排走,汗气凝结成水滴粘附在皮肤表面,人体会出现湿热感,严重影响舒适性。因此赋予内衣面料吸湿、排汗功效,实现舒适凉爽功能尤为重要,同时大量的出汗容易滋生细菌,因此对面料的抗菌性也有着一定的要求。
[0003] 中国专利CN104005134B公开了腈纶混纺纱线的制备方法及内衣制品,将腈纶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氨纶纤维混合,经过开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和络筒工序,得到腈纶混纺纱线,再经过织布工序,处理后得到内衣面料,能够快速吸收分解身体残留的水汽,迅速恢复干爽,但该面料无抗菌功效,且穿着时凉感舒适度一般。
[0004] 中国专利CN106958050B公开了一种用于夏被的填充物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先将纳米功能粒子、石墨烯材料和PET母粒混合后通过双螺杆机进行熔融共混制得凉感功能母粒,再将凉感功能母粒与PET母粒混合后通过双螺杆机进行熔融共混纺丝得到凉感填充物纤维,再将凉感填充物纤维经过工序制成夏被的填充物纤维,该成品纤维具有凉感和透气导湿的效果,但抗菌性能差,且共混分散效果较差,导热吸湿性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0005] 因此,亟需开发出一种具有优良吸湿排汗和具有抗菌功效的凉感面料。

发明内容

[000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内衣中的应用,解决了传统面料吸湿排汗性能一般且抗菌效果差的问题。
[0007]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 (1)将液体石蜡和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混合均匀,再加入贝壳粉,搅拌下反应,反应结束后,抽滤,在60‑70℃干燥12‑15h,研磨均匀,得到环氧改性贝壳粉;
[0009] (2)将乙酸丁酯、氨基硅油、环氧改性贝壳粉和季戊四醇缩水甘油醚混合,在氮气氛围中,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旋蒸,得到改性贝壳粉;
[0010] (3)将去离子水、改性贝壳粉、丝素蛋白和棉纤维混合均匀,加热,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加入抗菌剂,浸渍1‑2h,取出浸渍后的棉纤维,再使用去离子水洗涤,干燥,干燥的温度为90‑95℃,干燥的时间为50‑60min,得到改性棉纤维;
[0011] (4)将氨纶纤维作为芯丝,改性棉纤维作为外包层,采用涡流纺工艺纺织成包芯纱,将包芯纱作为经纱,将锦纶纤维和薄荷纤维混纺,混纺后得到纬纱,将经纱和纬纱经过经纬编织,得到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
[0012]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液体石蜡、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贝壳粉的质量比为(3800‑4200):(105‑115):100。
[0013]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反应的温度为105‑115℃,反应的时间为25‑35min。
[0014]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乙酸丁酯、氨基硅油、环氧改性贝壳粉和季戊四醇缩水甘油醚的质量比为(3400‑5000):(155‑205):100:(95‑130)。
[0015] 进一步地,氨基硅油为氨丙基双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
[0016]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反应的温度为75‑85℃,反应的时间为2‑4h。
[0017]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去离子水、改性贝壳粉、丝素蛋白、棉纤维和抗菌剂的质量比为(5500‑9500):(3‑7):(15‑60):100:(3‑8)。
[0018]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反应的温度为55‑65℃,反应的时间为60‑90min。
[0019]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浸渍的温度为120‑130℃。
[0020]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抗菌剂为季铵盐类抗菌剂。
[0021]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季铵盐类抗菌剂优选为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
[0022] 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氨纶纤维和改性棉纤维的质量比为100:(72‑85),经纱的英制支数为40‑50s,纬纱的英制支数为38‑42s。
[0023] 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锦纶纤维和薄荷纤维的质量比为100:(20‑35)。
[0024]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锦纶纤维为中空聚酰胺纤维。
[0025] 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经纱密度为125‑132根/英寸,纬纱密度为68‑75根/英寸。
[0026] 优选地,采用所述的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
[0027] 优选地,所述的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在内衣中的应用。
[002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中使用氨纶纤维、改性棉纤维、锦纶纤维和薄荷纤维为原料,将氨纶纤维作为芯丝,改性棉纤维作为外包层,采用涡流纺工艺纺织成包芯纱,将包芯纱作为经纱,锦纶纤维和薄荷纤维混纺得到纬纱,编织后得到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
[0029] 本发明中氨纶纤维弹性很高,对人体的适应性很好,适合做内衣面料,但其吸湿性较差,且吸湿性范围小。棉纤维上含有大量的羟基亲水基团,接触到皮肤让人感觉柔软不僵硬且具有优良的耐热性。改性棉纤维在制备过程中,先使用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贝壳粉进行改性,在贝壳粉表面引入环氧基团,得到环氧改性贝壳粉,在乙酸丁酯溶剂中,氨基硅油上的氨基和环氧改性贝壳粉上的环氧基团以及季戊四醇缩水甘油醚上的环氧基团发生反应,在贝壳粉上引入大量的环氧基团,得到改性贝壳粉,氨基硅油中的柔性链能够有效提高纤维的柔软性,改性贝壳粉上的环氧基团和丝素蛋白上的氨基、羧基、羟基进行反应,同时改性贝壳粉上的环氧基团还可以和棉纤维上大量的羟基发生反应,从而实现交联,交联后加入抗菌剂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通过浸渍加入到棉纤维上,抗菌剂上的‑OCH3在高温条件下和纤维表面的羟基脱水或烷氧基和羟基反应键合,使抗菌剂牢牢键合在纤维上,多次洗涤后仍能保持良好的抗菌性能,提高了面料的抗菌性能,干燥后,得到改性棉纤维。丝素蛋白具有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对人体皮肤友好,接枝到纤维上制成的面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丝素蛋白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有效提高了面料的吸湿性能。贝壳粉价格低廉,具有高的导热系数,能够快速吸收热量,在复合面料快速吸湿的同时,吸收的热量聚集在面料表面,传导给面料上的贝壳粉,迅速导走热量,能够赋予面料凉感效应,使人体产生凉感和舒适感,同时对贝壳粉进行改性后,有效避免了贝壳粉由于粒径小而自聚集成尺寸较大的团聚体,导致分散不均匀,影响面料的整体性能。以氨纶纤维作为芯丝,改性棉纤维作为外包层,得到的包芯纱具有优良的吸湿速干功效,同时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
[0030] 本发明中使用的锦纶纤维初始模量小,回潮率较高,导热系数高,锦纶织物具有手感柔软、亲肤性能好、触感凉爽的优良特性,锦纶中的亲水官能团酰胺键以及特殊的中空结构,使得锦纶具备优良的导热凉感和吸汗速干的效果。薄荷纤维具有天然的抑菌除臭的功效,同时具有天然凉感,在穿着和洗涤过程中,因摩擦造成微胶囊破裂,从而释放薄荷的有效成分,达到抑菌、凉感的功效,保证了纤维良好的亲肤性和可纺性。综上,编织后的复合凉感面料具有优良的吸湿速干的功效,同时触感凉爽,抗菌效果优良。

附图说明

[0031] 图1是本发明中制备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流程图;
[0032] 图2是本发明中制备改性棉纤维的流程图;
[0033] 图3是本发明中实施例1‑5和对比例1‑2中制得的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凉感测试结果折线图;
[0034] 图4是本发明中实施例1‑5和对比例1‑2中制得的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吸湿性能测试结果折线图;
[0035] 图5是本发明中实施例1‑5和对比例1‑2中制得的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抗菌性能测试结果折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7] 实施例1
[0038] 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9] (1)将液体石蜡和γ液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混合均匀,再加入贝壳粉,其中液体石蜡、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贝壳粉的质量比为3800:105:100,在300r/min的搅拌速度下,在105℃温度下反应35min,反应结束后,抽滤,在60℃干燥15h,研磨均匀,得到环氧改性贝壳粉;
[0040] (2)将质量比为3400:155:100:95的乙酸丁酯、氨基硅油、环氧改性贝壳粉和季戊四醇缩水甘油醚混合,在氮气氛围中,在75℃反应4h,反应结束后,旋蒸,得到改性贝壳粉;
[0041] (3)将去离子水、改性贝壳粉、丝素蛋白和棉纤维混合均匀,加热,在55℃反应90min,反应结束后,加入抗菌剂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浸渍1h,浸渍的温度为130℃,其中加入的去离子水、改性贝壳粉、丝素蛋白、棉纤维和抗菌剂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的质量比为5500:3:15:100:3,取出浸渍后的棉纤维,再使用去离子水洗涤,干燥,干燥的温度为90℃,干燥的时间为60min,得到改性棉纤维;
[0042] (4)将氨纶纤维作为芯丝,改性棉纤维作为外包层,氨纶纤维和改性棉纤维的质量比为100:72,采用涡流纺工艺纺织成包芯纱,将包芯纱作为经纱,将质量比为100:20的锦纶纤维和薄荷纤维混纺,混纺后得到纬纱,将经纱和纬纱经过经纬编织,经纱的英制支数为40s,纬纱的英制支数为38s,经纱密度为132根/英寸,纬纱密度为75根/英寸,得到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
[0043] 实施例2
[0044] 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5] (1)将液体石蜡和γ液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混合均匀,再加入贝壳粉,其中液体石蜡、γ中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贝壳粉的质量比为3900:108:100,在500r/min的搅拌速度下,在110℃温度下反应28min,反应结束后,抽滤,在65℃干燥14h,研磨均匀,得到环氧改性贝壳粉;
[0046] (2)将质量比为3800:168:100:105的乙酸丁酯、氨基硅油、环氧改性贝壳粉和季戊四醇缩水甘油醚混合,在氮气氛围中,在80℃反应2.5h,反应结束后,旋蒸,得到改性贝壳粉;
[0047] (3)将去离子水、改性贝壳粉、丝素蛋白和棉纤维混合均匀,加热,在60℃反应68min,反应结束后,加入抗菌剂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浸渍
1.5h,浸渍的温度为125℃,其中加入的去离子水、改性贝壳粉、丝素蛋白、棉纤维和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的质量比为6500:4:28:100:4.5,取出浸渍后的棉纤维,再使用去离子水洗涤,干燥,干燥的温度为92℃,干燥的时间为55min,得到改性棉纤维;
[0048] (4)将氨纶纤维作为芯丝,改性棉纤维作为外包层,氨纶纤维和改性棉纤维的质量比为100:76,采用涡流纺工艺纺织成包芯纱,将包芯纱作为经纱,将质量比为100:24的锦纶纤维和薄荷纤维混纺,混纺后得到纬纱,将经纱和纬纱经过经纬编织,经纱的英制支数为45s,纬纱的英制支数为40s,经纱密度为130根/英寸,纬纱密度为70根/英寸,得到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
[0049] 实施例3
[0050] 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1] (1)将液体石蜡和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混合均匀,再加入贝壳粉,其中液体石蜡、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贝壳粉的质量比为4000:110:100,在400r/min的搅拌速度下,在110℃温度下反应30min,反应结束后,抽滤,在65℃干燥14h,研磨均匀,得到环氧改性贝壳粉;
[0052] (2)将质量比为4200:180:100:115的乙酸丁酯、氨基硅油、环氧改性贝壳粉和季戊四醇缩水甘油醚混合,在氮气氛围中,在80℃反应3h,反应结束后,旋蒸,得到改性贝壳粉;
[0053] (3)将去离子水、改性贝壳粉、丝素蛋白和棉纤维混合均匀,加热,在60℃反应75min,反应结束后,加入抗菌剂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浸渍
1.5h,浸渍的温度为125℃,其中加入的去离子水、改性贝壳粉、丝素蛋白、棉纤维和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的质量比为7500:5:36:100:5.8,取出浸渍后的棉纤维,再使用去离子水洗涤,干燥,干燥的温度为92℃,干燥的时间为55min,得到改性棉纤维;
[0054] (4)将氨纶纤维作为芯丝,改性棉纤维作为外包层,氨纶纤维和改性棉纤维的质量比为100:80,采用涡流纺工艺纺织成包芯纱,将包芯纱作为经纱,将质量比为100:28的锦纶纤维和薄荷纤维混纺,混纺后得到纬纱,将经纱和纬纱经过经纬编织,经纱的英制支数为45s,纬纱的英制支数为40s,经纱密度为130根/英寸,纬纱密度为70根/英寸,得到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
[0055] 实施例4
[0056] 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7] (1)将液体石蜡和γ液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混合均匀,再加入贝壳粉,其中液体石蜡、γ中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贝壳粉的质量比为4100:112:100,在400r/min的搅拌速度下,在110℃温度下反应32min,反应结束后,抽滤,在65℃干燥14h,研磨均匀,得到环氧改性贝壳粉;
[0058] (2)将质量比为4600:195:100:122的乙酸丁酯、氨基硅油、环氧改性贝壳粉和季戊四醇缩水甘油醚混合,在氮气氛围中,在80℃反应3.5h,反应结束后,旋蒸,得到改性贝壳粉;
[0059] (3)将去离子水、改性贝壳粉、丝素蛋白和棉纤维混合均匀,加热,在60℃反应85min,反应结束后,加入抗菌剂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浸渍
1.5h,浸渍的温度为125℃,其中加入的去离子水、改性贝壳粉、丝素蛋白、棉纤维和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的质量比为8500:6:48:100:7,取出浸渍后的棉纤维,再使用去离子水洗涤,干燥,干燥的温度为92℃,干燥的时间为55min,得到改性棉纤维;
[0060] (4)将氨纶纤维作为芯丝,改性棉纤维作为外包层,氨纶纤维和改性棉纤维的质量比为100:82,采用涡流纺工艺纺织成包芯纱,将包芯纱作为经纱,将质量比为100:32的锦纶纤维和薄荷纤维混纺,混纺后得到纬纱,将经纱和纬纱经过经纬编织,经纱的英制支数为45s,纬纱的英制支数为40s,经纱密度为130根/英寸,纬纱密度为70根/英寸,得到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
[0061] 实施例5
[0062] 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63] (1)将液体石蜡和γ液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混合均匀,再加入贝壳粉,其中液体石蜡、γ中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贝壳粉的质量比为4200:115:100,在400r/min的搅拌速度下,在115℃温度下反应25min,反应结束后,抽滤,在70℃干燥12h,研磨均匀,得到环氧改性贝壳粉;
[0064] (2)将质量比为5000:205:100:130的乙酸丁酯、氨基硅油、环氧改性贝壳粉和季戊四醇缩水甘油醚混合,在氮气氛围中,在85℃反应2h,反应结束后,旋蒸,得到改性贝壳粉;
[0065] (3)将去离子水、改性贝壳粉、丝素蛋白和棉纤维混合均匀,加热,在65℃反应60min,反应结束后,加入抗菌剂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浸渍2h,浸渍的温度为120℃,其中加入的去离子水、改性贝壳粉、丝素蛋白、棉纤维和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的质量比为9500:7:60:100:8,取出浸渍后的棉纤维,再使用去离子水洗涤,干燥,干燥的温度为95℃,干燥的时间为50min,得到改性棉纤维;
[0066] (4)将氨纶纤维作为芯丝,改性棉纤维作为外包层,氨纶纤维和改性棉纤维的质量比为100:85,采用涡流纺工艺纺织成包芯纱,将包芯纱作为经纱,将质量比为100:35的锦纶纤维和薄荷纤维混纺,混纺后得到纬纱,将经纱和纬纱经过经纬编织,经纱的英制支数为50s,纬纱的英制支数为42s,经纱密度为125根/英寸,纬纱密度为68根/英寸,得到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
[0067] 对比例1
[0068] 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69] (1)将去离子水、贝壳粉、丝素蛋白和棉纤维混合均匀,加热,在60℃反应85min,反应结束后,加入抗菌剂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浸渍1.5h,浸渍的温度为125℃,其中加入的去离子水、贝壳粉、丝素蛋白、棉纤维和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的质量比为8500:6:48:100:7,取出浸渍后的棉纤维,再使用去离子水洗涤,干燥,干燥的温度为92℃,干燥的时间为55min,得到改性棉纤维;
[0070] (2)将氨纶纤维作为芯丝,改性棉纤维作为外包层,氨纶纤维和改性棉纤维的质量比为100:82,采用涡流纺工艺纺织成包芯纱,将包芯纱作为经纱,将质量比为100:32的锦纶纤维和薄荷纤维混纺,混纺后得到纬纱,将经纱和纬纱经过经纬编织,经纱的英制支数为45s,纬纱的英制支数为40s,经纱密度为130根/英寸,纬纱密度为70根/英寸,得到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
[0071] 对比例2
[0072] 一种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73] (1)将液体石蜡和γ液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混合均匀,再加入贝壳粉,其中液体石蜡、γ中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贝壳粉的质量比为4100:112:100,在400r/min的搅拌速度下,在110℃温度下反应32min,反应结束后,抽滤,在65℃干燥14h,研磨均匀,得到环氧改性贝壳粉;
[0074] (2)将质量比为4600:195:100:122的乙酸丁酯、氨基硅油、环氧改性贝壳粉和季戊四醇缩水甘油醚混合,在氮气氛围中,在80℃反应3.5h,反应结束后,旋蒸,得到改性贝壳粉;
[0075] (3)将去离子水、改性贝壳粉和棉纤维混合均匀,加热,在60℃反应85min,反应结束后,加入抗菌剂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浸渍1.5h,浸渍的温度为125℃,其中加入的去离子水、改性贝壳粉、棉纤维和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的质量比为8500:6:100:7,取出浸渍后的棉纤维,再使用去离子水洗涤,干燥,干燥的温度为92℃,干燥的时间为55min,得到改性棉纤维;
[0076] (4)将氨纶纤维作为芯丝,改性棉纤维作为外包层,氨纶纤维和改性棉纤维的质量比为100:82,采用涡流纺工艺纺织成包芯纱,将包芯纱作为经纱,将质量比为100:32的锦纶纤维和薄荷纤维混纺,混纺后得到纬纱,将经纱和纬纱经过经纬编织,经纱的英制支数为45s,纬纱的英制支数为40s,经纱密度为130根/英寸,纬纱密度为70根/英寸,得到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
[0077] 本发明实施例和对比例中使用的贝壳粉购自湖南常德贝壳粉生产有限公司;液体石蜡购自上海化学试剂一厂;氨丙基双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的CAS号为106214‑84‑0;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的CAS号为27668‑52‑6;氨纶纤维购自江苏侨新纤维有限公司,具体为1680D氨纶丝;棉纤维为新疆长绒棉,纤维长度为38‑39.7mm;锦纶纤维为单孔中空,牌号为28T 12‑2H9B,线密度为2.8tex/12F,购自日本东丽株式会社;薄荷纤维为薄荷纤维/粘胶(30/70,14.8tex)赛络紧密纺,购自青岛邦特生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其它试剂均为市售。
[0078] 对实施例1‑5和对比例1‑2中制得的锦纶氨纶复合凉感面料作为样品进行性能测试,测试如下:
[0079] (1)凉感测试:依据GB/T35263‑2017《纺织品接触瞬间凉感性能的检测和评价》对样品进行测试。其中,载样台的温度为20±0.5℃,热检测板的温度为35±0.5℃,温差为15℃。面料瞬间接触凉感在织物冷感测试仪上进行热流量传递试验,测试样品的接触温冷感,2
即瞬间凉感值Q‑max(W/cm),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0080]
[0081] 根据表1的测试结果可知,实施例1‑5对应的复合面料具有优良的瞬间凉感性能,贝壳粉具有高的导热系数,能够快速吸收热量,导走热量,赋予纤维凉感效应,使人体产生2
凉感和舒适感,实施例4的瞬间凉感值能达到0.191W/cm ,而对比例1中由于未对贝壳粉进行改性,贝壳粉由于粒径小容易自聚集成尺寸较大的团聚体,导致分散不均匀,影响面料的瞬间凉感值;
[0082] (2)吸湿性能测试:依据国家标准GB/T 21655.1‑2008《纺织品吸湿速干性的评定第1部分:单项组合试验法》对样品进行测试,性能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0083]
[0084] 根据表2的测试结果可知,实施例1‑5对应的样品具有优良的吸湿性能,棉纤维上含有大量的羟基亲水基团,改性后,进一步引入了亲水基团,锦纶中的亲水官能团酰胺键以及特殊的中空结构,具备优良的导热凉感和吸汗速干的效果,均能够快速吸收水分,实施例3对应的样品的吸水率能达到365%。对比例1中由于未对贝壳粉进行改性,贝壳粉由于粒径小容易自聚集成尺寸较大的团聚体,导致分散不均匀,对吸水率有一定的影响,且引入的亲水基团大大降低,吸水率为317%,对比例2中未加入丝素蛋白,对吸水率也有一定的影响,为
341%;
[0085] (3)抗菌性能测试:依据国家标准GB/T 20944.2‑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2部分:吸收法》进行测试,使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抗菌性能测试,将上述实施例1‑5和对比例1‑2对应的样品洗涤100次,洗涤前后的性能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0086]
[0087] 根据表3的测试结果可知,实施例1‑5对应的样品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棉纤维在改性过程中引入的季铵盐上的阳离子能够吸附在含负电荷的细菌的细胞膜表面,从而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得细胞膜电荷失衡,有效的杀死细菌,而季铵盐上的长链烷烃还能够和细菌细胞上的类脂层发生疏水作用,促使细胞内的蛋白质变性,进而导致酶失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起到抗菌的效果,而抗菌剂上的‑OCH3在高温条件下和纤维表面的羟基脱水或烷氧基和羟基反应键合,使抗菌剂牢牢键合在纤维上,多次洗涤后仍能保持良好的抗菌性能,对比例1中由于未对贝壳粉进行改性,贝壳粉由于粒径小容易自聚集成尺寸较大的团聚体,导致分散不均匀,而有机抗菌剂经过多次洗涤后容易脱落,对比例2中未加入丝素蛋白,对抗菌性影响较小。
[0088]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