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断质量评估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0501399.0

文献号 : CN11648527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姚远师亚勇张文一王睿

申请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分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断质量评估系统,通过采用模拟液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并通过在设定的黏度模拟液中根据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管径以及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的调整获得血样制样结构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以对实际的血细胞检测设备的血样制样结构特征做出量化分析,并且,通过在设定的血样制样结构中采用不同黏度的模拟液进行模拟,获得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以对实际血样黏度对应的量化次数进行权重分析,通过联立结构特征量化指标与黏度特征量化指标,从而获得针对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血样制样结构与实际血样黏度的量化工作次数以对诊断质量进行评估。

权利要求 :

1.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断质量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血细胞检测设备,其包括用以输送血液样本的血样制样结构,以及与所述血样制样结构的血样输送管路末端相连的血样分析池,用以执行血样制样过程;

第一参数获取模块,其用以获取血细胞检测设备中血样制样结构的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管径以及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

第一调整模块,其分别与所述血样制样结构以及所述第一参数获取模块相连,用以调整所述血样制样结构的单个特征中长度或管径或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中的任一个的值;

模拟液模块,其与所述血样输送管路的血液样本输入端相连,用以将按设定黏度配置完成的模拟液输送至所述血样制样结构以模拟血样在所述血样输送管路中的运动;

第二参数获取模块,其用以获取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中血样制样结构的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管径以及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以及模拟次数;

第三参数获取模块,其用以获取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实际检测次数,以及各次检测中血液样本的实际血样黏度;

拟合模块,其分别与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参数获取模块、所述第一调整模块以及模拟液模块相连,用以生成在设定黏度的模拟液中血样制样结构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以及,生成在设定的血样制样结构下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

量化分析单元,其分别与所述第二参数获取模块、所述第三参数获取模块以及所述拟合模块相连,用以根据实际使用的血样制样结构的特征值确定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并根据单次检测中的实际血样黏度确定单次检测的量化次数权重,并获取实际检测次数以获取量化后的量化工作次数,并且,根据所述量化工作次数与所述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的比对结果确定对应的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当前诊断输出结果是否符合量化标准;

通过将实际使用的血样制样结构的特征值带入血样制样结构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中获得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NA,,

其中,LA为实际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值,rA为实际管径值,RA为实际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

根据单次检测中的实际血样黏度确定单次检测的量化次数权重的步骤包括:根据单次检测中的所述实际血样黏度确定单次检测血样对应的黏度区间;在单个所述黏度区间对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进行积分并根据积分值确定对应的量化次数权重;根据实际血样黏度对应的黏度区间确定的对应的所述量化次数权重;

其中,设置有第一黏度值ρ1和第二黏度值ρ2,ρ1<ρ0<ρ2,实际血样黏度为ρb,若ρmin≤ρb<ρ1,则判定实际血样处于第一黏度区间;

若ρ1≤ρb<ρ2,则判定实际血样处于第二黏度区间;

若ρ2≤ρb≤ρmax,则判定实际血样处于第三黏度区间;

其中,ρmin为血样最小黏度值,ρmax为血样最大黏度值,ρ0为确定的模拟液黏度;

对于第X黏度区间,设定其对应的量化次数权重为PX,

其中,X取值为一或二或三,  为对所述第X黏度区间进行积分,

ρT1为第X黏度区对应的区间最小值,ρT2为第X黏度区对应的区间最大值,ρa为第a个黏度值,a为大于1的正整数;

将各单次检测对应的所述量化次数权重求和获取量化后的量化工作次数na,,其中,h为所述实际检测次数,PXi为第i次检测中的实际血样黏度对应的量化次数权重,Ψ为量化调整系数。

2.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断质量评估系统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获取血细胞检测设备中血样制样结构的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管径以及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

步骤S2,获取设定黏度的分析液体以及设定尺寸的颗粒粉末,将分析液体与颗粒粉末混合得到模拟液;

步骤S3,将所述模拟液通入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并执行若干次所述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

步骤S4,在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中,获取所述血样输送管路末端连接的血样分析池中液体的颗粒含量,在检测到所述颗粒含量超出预设容许颗粒含量时,记录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的模拟次数;

步骤S5,调整所述血样输送管路的单个特征的特征值以确定调整后的血样制样结构,重复所述步骤S1至所述步骤S4,获得血样制样结构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

步骤S6,在单个血样制样结构下调整所述模拟液的黏度,并重复所述步骤S1至所述步骤S4,获得单个血样制样结构下,以模拟液的黏度值为自变量,以所述模拟次数为因变量构建的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

步骤S7,根据实际使用的血样制样结构的特征值确定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并根据单次检测中的实际血样黏度确定单次检测的量化次数权重,并获取实际检测次数以获取量化后的量化工作次数;

步骤S8,将所述量化工作次数与所述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确定对应的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当前诊断输出结果是否符合量化标准,并且,在第一预设条件下,根据实际指标的偏移程度确定针对所述量化工作次数的调整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当前诊断输出结果不符合量化标准,所述单个特征为长度或管径或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中的任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5中,对于确定的所述模拟液黏度ρ0所述血样制样结构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采用式(1)表示,,其中,Li为第i个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值,rj为第j个管径值,Rk为第k个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且,i,j,k,均为大于1的正整数;

Na为在Li,rj,Rk以及ρ0下,检测到所述颗粒含量超出预设容许颗粒含量时记录的模拟次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6中,对于确定的单个血样制样结构,设定其对应的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为Lm,管径为rn,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为Rq,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采用式(2)表示,,

其中,Nb为在Lm,rn,Rq以及ρa下,检测到所述颗粒含量超出预设容许颗粒含量时记录的模拟次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8中,将量化工作次数na与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NA进行比对,以确定对应的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的诊断输出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若na<NA,则判定第h次检测的诊断输出结果符合量化标准;

若na≥NA,则判定第h次检测的诊断输出结果不符合量化标准,并对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的第h次检测样本的任一项检测输出值执行精度复测,根据复测输出值与所述第h次检测中得到的输出值的测量差与预设差值的比对结果确定针对量化调整系数Ψ的调整方式,其中,若测量差≤预设差值,则判定第h次检测的诊断输出结果符合测量标准,并将Ψ调整至μ1×Ψ;

若测量差>预设差值,则判定第h次检测的诊断输出结果不符合测量标准,并将Ψ调整至μ2×Ψ;

其中,μ2>1>μ1>0。

说明书 :

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断质量评估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分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断质量评估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血细胞分析仪又叫血液细胞分析仪、血球仪、血球计数仪等,是一种血细胞检测设备,也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之一,随着近几年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血细胞分析的技术也从三分群转向五分群,从二维空间进而转向三维空间,而且我们也注意到现代血细胞分析仪的五分类技术许多采用了和当今非常先进的流式细胞仪相同的技术,如散射光检测技术、鞘流技术、激光技术等等。
[0003] 各类型的血细胞分析仪虽结构各有差异,但均有机械装置(如全自动进样针、分血器、稀释器、混匀器、定量装置等)和真空泵,以完成样品的吸取、稀释、传送、混匀,以及将样品移入各种参数的检测区。此外,机械系统还发挥清洗管道和排除废液的功能。因而,血细胞分析仪虽然每次检测后都会执行清洗程序,但是在使用一定的次数后,其输送管道内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样本残留,会影响设备的检测精度,因此,需要对内部的机械系统的一些组件,设定对应的工作次数限制,在超出工作次数后对如样品传送管路进行全面清洗或更换,以保证设备的检测符合要求的标准。
[0004]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5204735A公开了一种基于阶段补偿的量化风险分析方法及系统,对目标项目添加阶段标识和补偿标识从而将项目各阶段风险分别量化计算,结合软件实施过程中不同实施阶段的实施计划,根据计划计算实施周期进度,结合实际进度计算实施进度偏差情况,匹配项目定义的难度系数,针对固定版本日类型的软件迭代流程实施进度风险识别,通过模型计算实施进度风险系数,结合已有经验识别进度风险,达到将实施进度风险量化的目的并进行监控;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10781592 B公开了一种设备剩余寿命的预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待预测设备的历史运行数据;采用历史运行数据对深度置信网络进行训练,得到训练好的深度置信网络;获得待预测设备的当前运行数据;采用训练好的深度置信网络对当前运行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得到特征集合;对特征集合进行局部线性嵌入操作,得到健康因子;基于扩散过程,获得健康因子与时间的关系模型;根据健康因子与时间的关系模型,对待预测设备的剩余寿命进行预测;根据待预测设备的剩余寿命,确定待预测设备的剩余寿命的概率密度分布。
[0005] 由此可见,采用大数据对各领域进行量化分析已经逐渐得到应用,但是对于血细胞检测设备而言,其影响使用工作次数的因素众多,通过大数据进行模型建立获得设备工作次数与其管路特征之间的关系,对于考量血细胞检测设备的管路更换频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明内容

[0006]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断质量评估系统,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血液检测仪器随使用次数的增加,输出的检测值偏移真实值超差造成检测不准确的问题。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断质量评估系统,包括:
[0008] 血细胞检测设备,其包括用以输送血液样本的血样制样结构,以及与所述血样制样结构的血样输送管路末端相连的血样分析池,用以执行血样制样过程;
[0009] 第一参数获取模块,其用以获取血细胞检测设备中血样制样结构的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管径以及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
[0010] 第一调整模块,其分别与所述血样制样结构以及所述第一参数获取模块相连,用以调整所述血样制样结构的单个特征中长度或管径或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中的任一个的值;
[0011] 模拟液模块,其与所述血样输送管路的血液样本输入端相连,用以将按设定黏度配置完成的模拟液输送至所述血样制样结构以模拟血样在所述血样输送管路中的运动;
[0012] 第二参数获取模块,其用以获取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中血样制样结构的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管径以及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以及模拟次数;
[0013] 第三参数获取模块,其用以获取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实际检测次数,以及各次检测中血液样本的实际血样黏度;
[0014] 拟合模块,其分别与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参数获取模块、所述第一调整模块以及模拟液模块相连,用以生成在设定黏度的模拟液中血样制样结构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以及,生成在设定的血样制样结构下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
[0015] 量化分析单元,其分别与所述第二参数获取模块、所述第三参数获取模块以及所述拟合模块相连,用以根据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中血样制样结构确定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以及,根据实际各次检测中的实际血样黏度确定量化后的量化工作次数,并且,根据所述量化工作次数与所述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的比对结果确定对应的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当前诊断输出结果是否符合量化标准。
[0016]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断质量评估系统的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7] 步骤S1,获取血细胞检测设备中血样制样结构的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管径以及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
[0018] 步骤S2,获取设定黏度的分析液体以及设定尺寸的颗粒粉末,将分析液体与颗粒粉末混合得到模拟液;
[0019] 步骤S3,将所述模拟液通入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并执行若干次所述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
[0020] 步骤S4,在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中,获取所述血样输送管路末端连接的血样分析池中液体的颗粒含量,在检测到所述颗粒含量超出预设容许颗粒含量时,记录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的模拟次数;
[0021] 步骤S5,调整所述血样输送管路的单个特征的特征值以确定调整后的血样制样结构,重复所述步骤S1至所述步骤S4,获得血样制样结构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
[0022] 步骤S6,在单个血样制样结构下调整所述模拟液的黏度,并重复所述步骤S1至所述步骤S4,获得单个血样制样结构下,以模拟液的黏度值为自变量,以所述模拟次数为因变量构建的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
[0023] 步骤S7,根据实际使用的血样制样结构的特征值确定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并根据单次检测中的实际血样黏度确定单次检测的量化次数权重,并获取实际检测次数以获取量化后的量化工作次数;
[0024] 步骤S8,将所述量化工作次数与所述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确定对应的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当前诊断输出结果是否符合量化标准,并且,在第一预设条件下,根据实际指标的偏移程度确定针对所述量化工作次数的调整方式;
[0025]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当前诊断输出结果不符合量化标准,所述单个特征为长度或管径或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中的任一个。
[0026]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5中,对于确定的所述模拟液黏度ρ0所述血样制样结构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采用式(1)表示,
[0027] F(Li,rj,RK)=Na    (1)
[0028] 其中,Li为第i个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值,rj为第j个管径值,Rk为第k个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且,i,j,k,均为大于1的正整数;
[0029] Na为在Li,rj,Rk以及ρ0下,检测到所述颗粒含量超出预设容许颗粒含量时记录的模拟次数。
[0030]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6中,对于确定的单个血样制样结构,设定其对应的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为Lm,管径为rn,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为Rq,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采用式(2)表示,
[0031] f(ρa|Lm,rn,Rq)=Nb    (2)
[0032] 其中,ρa为第a个黏度值,a为大于1的正整数;
[0033] Nb为在Lm,rn,Rq以及ρa下,检测到所述颗粒含量超出预设容许颗粒含量时记录的模拟次数。
[0034]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7中,通过将实际使用的血样制样结构的特征值带入所述式(1)中获得所述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NA,
[0035] NA=F(LA,rA,RA)
[0036] 其中,LA为实际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值,rA为实际管径值,RA为实际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
[0037]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7中,根据单次检测中的实际血样黏度确定单次检测的量化次数权重的步骤包括:
[0038] 步骤S71,根据单次检测中的所述实际血样黏度确定单次检测血样对应的黏度区间;
[0039] 步骤S72,在单个所述黏度区间对所述式(2)进行积分并根据积分值确定对应的量化次数权重;
[0040] 步骤S73,根据实际血样黏度对应的黏度区间确定的对应的所述量化次数权重。
[0041]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71中,设置有第一黏度值ρ1和第二黏度值ρ2,ρ1<ρ0<ρ2,实际血样黏度为ρb,
[0042] 若ρmin≤ρb<ρ1,则判定实际血样处于第一黏度区间;
[0043] 若ρ1≤ρb<ρ2,则判定实际血样处于第二黏度区间;
[0044] 若ρ2≤ρb≤ρmax,则判定实际血样处于第三黏度区间;
[0045] 其中,ρmin为血样最小黏度值,ρmax为血样最大黏度值。
[0046]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72中,对于第X黏度区间,设定其对应的量化次数权重为PX,
[0047]
[0048] 其中,X取值为一或二或三, 为对所述第X黏度区间进行积分,ρT1为第X黏度区对应的区间最小值,ρT2为第X黏度区对应的区间最大值。
[0049]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7中,将各单次检测对应的所述量化次数权重求和获取量化后的量化工作次数na,
[0050]
[0051] 其中,h为所述实际检测次数,PXi为第i次检测中的实际血样黏度对应的量化次数权重,Ψ为量化调整系数。
[0052]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8中,将na与NA进行比对,以确定对应的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的诊断输出结果是否符合标准,
[0053] 若na<NA,则判定第h次检测的诊断输出结果符合量化标准;
[0054] 若na≥NA,则判定第h次检测的诊断输出结果不符合量化标准,并对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的第h次检测样本的任一项检测输出值执行精度复测,根据复测输出值与所述第h次检测中得到的输出值的测量差与预设差值的比对结果确定针对所述Ψ的调整方式,
[0055] 其中,若测量差≤预设差值,则判定第h次检测的诊断输出结果符合测量标准,并将所述Ψ调整至μ1×Ψ;
[0056] 若测量差>预设差值,则判定第h次检测的诊断输出结果不符合测量标准,并将所述Ψ调整至μ2×Ψ;
[0057] 其中,μ2>1>μ1>0。
[005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采用模拟液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并通过在设定的黏度模拟液中根据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管径以及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的调整获得血样制样结构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以对实际的血细胞检测设备的血样制样结构特征做出量化分析,并且,通过在设定的血样制样结构中采用不同黏度的模拟液进行模拟,获得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以对实际血样黏度对应的量化次数进行权重分析,通过联立结构特征量化指标与黏度特征量化指标,从而获得针对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血样制样结构与实际血样黏度的确定的量化工作次数,根据其与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确定对应的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当前诊断输出结果是否符合量化标准,有效的保证本发明所述方法能够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特征提取,以对实际设备工作进行量化分析,保证了采用本发明量化分析后的设备能够对血细胞分析设备的实际工作次数进行量化考察,避免血液检测仪器随使用次数的增加,输出的检测值偏移真实值超差造成检测不准确的问题。
[0059] 进一步地,本发明中通过控制变量法对单个特征变量进行调整,以获得在设定黏度的模拟液下,血样制样结构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能够表征血细胞检测设备的血样制样结构与工作次数之间的关系,为后续与实际血样制样结构做数据积累和数据模型建立,能够保证后续计算的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与实际设备结构相匹配。
[0060] 进一步地,本发明中通过控制变量法对模拟液的黏度进行调整,以获得在实际血样制样结构中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能够表征单次血样制样时,实际血样黏度对工作次数的参与权重,保证了本发明中,实际设备在对实际血样进行制样时,由于血样黏度影响,造成使用实际工作次数作为量化指标时,对设备的实际容许工作次数的判断不够准确的问题。
[0061] 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应用获得的血样制样结构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确定对应的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并且应用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获得单次工作的量化次数权重,以求得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当前诊断输出结果是否符合量化标准的判断结果,通过采用量化次数权重对单次的检测进行加权获得量化后的工作次数量化值,并累计各次检测中的工作次数量化值,得到量化后的量化工作次数作为判断的实际值,以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作为考核指标,求得当前诊断输出结果是否符合量化标准的判断结果,有效的保证了本发明能够量化分析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工作次数,避免血液检测仪器随使用次数的增加,输出的检测值偏移真实值超差造成检测不准确的问题。
[0062] 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在判定当前检测的诊断输出结果不符合量化标准,并对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当前检测样本的任一项检测输出值执行精度复测,根据复测输出值与当前检测中得到的输出值的测量差与预设差值的比对结果确定针对量化调整系数的调整方式,有效的保证了本发明量化工作次数与实际的血细胞检测设备相匹配,通过对输出值的精度复测,获取真实值,并将真实值与输出值进行比对,通过预设差值进行考核,有效的校正了检测组件带来的检测误差波动,使得本发明对血样制样结构的工作次数量化分析能够有效的表征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工作次数,避免血液检测仪器随使用次数的增加,输出的检测值偏移真实值超差造成检测不准确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63] 图1为本发明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断质量评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64] 图2为本发明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断质量评估系统的评估方法示意图;
[0065] 图3为本发明评估方法步骤S7的步骤示意图;
[0066]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血样制样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7]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68]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69]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70]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71] 请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发明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断质量评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断质量评估系统,包括:
[0072] 血细胞检测设备,其包括用以输送血液样本的血样制样结构,以及与所述血样制样结构的血样输送管路末端相连的血样分析池,用以执行血样制样过程;
[0073] 第一参数获取模块,其用以获取血细胞检测设备中血样制样结构的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管径以及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
[0074] 第一调整模块,其分别与所述血样制样结构以及所述第一参数获取模块相连,用以调整所述血样制样结构的单个特征中长度或管径或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中的任一个的值;
[0075] 模拟液模块,其与所述血样输送管路的血液样本输入端相连,用以将按设定黏度配置完成的模拟液输送至所述血样制样结构以模拟血样在所述血样输送管路中的运动;
[0076] 第二参数获取模块,其用以获取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中血样制样结构的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管径以及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以及模拟次数;
[0077] 第三参数获取模块,其用以获取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实际检测次数,以及各次检测中血液样本的实际血样黏度;
[0078] 拟合模块,其分别与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参数获取模块、所述第一调整模块以及模拟液模块相连,用以生成在设定黏度的模拟液中血样制样结构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以及,生成在设定的血样制样结构下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
[0079] 量化分析单元,其分别与所述第二参数获取模块、所述第三参数获取模块以及所述拟合模块相连,用以根据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中血样制样结构确定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以及,根据实际各次检测中的实际血样黏度确定量化后的量化工作次数,并且,根据所述量化工作次数与所述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的比对结果确定对应的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当前诊断输出结果是否符合量化标准。
[0080] 请参阅图2所示,其为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断质量评估系统的评估方法示意图,本发明采用的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81] 步骤S1,获取血细胞检测设备中血样制样结构的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管径以及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
[0082] 步骤S2,获取设定黏度的分析液体以及设定尺寸的颗粒粉末,将分析液体与颗粒粉末混合得到模拟液;
[0083] 步骤S3,将所述模拟液通入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并执行若干次所述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
[0084] 步骤S4,在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中,获取所述血样输送管路末端连接的血样分析池中液体的颗粒含量,在检测到所述颗粒含量超出预设容许颗粒含量时,记录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的模拟次数;
[0085] 步骤S5,调整所述血样输送管路的单个特征的特征值以确定调整后的血样制样结构,重复所述步骤S1至所述步骤S4,获得血样制样结构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
[0086] 步骤S6,在单个血样制样结构下调整所述模拟液的黏度,并重复所述步骤S1至所述步骤S4,获得单个血样制样结构下,以模拟液的黏度值为自变量,以所述模拟次数为因变量构建的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
[0087] 步骤S7,根据实际使用的血样制样结构的特征值确定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并根据单次检测中的实际血样黏度确定单次检测的量化次数权重,以获取量化后的量化工作次数;
[0088] 步骤S8,将所述量化工作次数与所述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确定对应的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当前诊断输出结果是否符合量化标准,并且,在第一预设条件下,根据实际指标的偏移程度确定针对所述量化工作次数的调整方式;
[0089]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当前诊断输出结果不符合量化标准;所述单个特征为长度或管径或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中的任一个。
[0090] 本发明通过采用模拟液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并通过在设定的黏度模拟液中根据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管径以及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的调整获得血样制样结构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以对实际的血细胞检测设备的血样制样结构特征做出量化分析,并且,通过在设定的血样制样结构中采用不同黏度的模拟液进行模拟,获得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以对实际血样黏度对应的量化次数进行权重分析,通过联立结构特征量化指标与黏度特征量化指标,从而获得针对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血样制样结构与实际血样黏度的确定的量化工作次数,根据其与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确定对应的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当前诊断输出结果是否符合量化标准,有效的保证本发明所述方法能够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特征提取,以对实际设备工作进行量化分析,保证了采用本发明量化分析后的设备能够对血细胞分析设备的实际工作次数进行量化考察,避免血液检测仪器随使用次数的增加,输出的检测值偏移真实值超差造成检测不准确的问题。
[0091] 具体而言,在所述步骤S1中,获取实际需要量化分析的血细胞检测设备的血样制样结构,作为血样制样结构的调整基础;
[0092] 具体而言,在所述步骤S2中,采用设定黏度的分析液体以及设定尺寸的颗粒粉末,其中,分析液体用于模拟血液流质,颗粒粉末用于模拟血细胞,因而,分析液体的黏度能够在一般血液黏度范围内取值,颗粒粉末的尺寸在血细胞的粒径范围内取值,并且颗粒粉末的添加数量也可以比照实际血液中血细胞数进行配置,配置得到的模拟液为混悬液。
[0093] 具体而言,在所述步骤S3中,模拟液在通入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时,还包括制样后的单次清洗过程。
[0094] 具体而言,在所述步骤S4中,在每次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中,获取所述血样输送管路末端连接的血样分析池中液体的颗粒含量,此时,对于随模拟次数增加清洁程度变差的血样制样结构而言,血样分析池中的颗粒含量随模拟次数逐渐增加,在检测到所述颗粒含量超出预设容许颗粒含量时,记录模拟单次血样制样过程的模拟次数;
[0095] 此时的预设容许颗粒含量为设备设定的需清洁的颗粒含量值,可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进行设定,在此不做具体的赘述。
[0096] 具体而言,在所述步骤S5中,对于确定的所述模拟液黏度ρ0所述血样制样结构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采用式(1)表示,
[0097] F(Li,rj,RK)=Na    (1)
[0098] 其中,Li为第i个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值,rj为第j个管径值,Rk为第k个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且,i,j,k,均为大于1的正整数;
[0099] Na为在Li,rj,Rk以及ρ0下,检测到所述颗粒含量超出预设容许颗粒含量时记录的模拟次数。
[0100] 本发明中通过控制变量法对单个特征变量进行调整,以获得在设定黏度的模拟液下,血样制样结构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能够表征血细胞检测设备的血样制样结构与工作次数之间的关系,为后续与实际血样制样结构做数据积累和数据模型建立,能够保证后续计算的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与实际设备结构相匹配。
[0101] 具体而言,在所述步骤S6中,对于确定的单个血样制样结构,设定其对应的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为Lm,管径为rn,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为Rq,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采用式(2)表示,
[0102] f(ρa|Lm,rn,Rq)=Nb    (2)
[0103] 其中,ρa为第a个黏度值,a为大于1的正整数;
[0104] Nb为在Lm,rn,Rq以及ρa下,检测到所述颗粒含量超出预设容许颗粒含量时记录的模拟次数。
[0105] 本发明中通过控制变量法对模拟液的黏度进行调整,以获得在实际血样制样结构中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能够表征单次血样制样时,实际血样黏度对工作次数的参与权重,保证了本发明中,实际设备在对实际血样进行制样时,由于血样黏度影响,造成使用实际工作次数作为量化指标时,对设备的实际容许工作次数的判断不够准确的问题。
[0106] 具体而言,在所述步骤S7中,通过将实际使用的血样制样结构的特征值带入所述式(1)中获得所述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NA,
[0107] NA=F(LA,rA,RA)
[0108] 其中,LA为实际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值,rA为实际管径值,RA为实际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
[0109] 请参阅图3所示,其为本发明评估方法步骤S7的步骤示意图,在所述步骤S7中,根据单次检测中的实际血样黏度确定单次检测的量化次数权重的步骤包括:
[0110] 步骤S71,根据单次检测中的所述实际血样黏度确定单次检测血样对应的黏度区间;
[0111] 步骤S72,在单个所述黏度区间对所述式(2)进行积分并根据积分值确定对应的量化次数权重;
[0112] 步骤S73,根据实际血样黏度对应的黏度区间确定的对应的所述量化次数权重。
[0113] 具体而言,在所述步骤S71中,设置有第一黏度值ρ1和第二黏度值ρ2,ρ1<ρ0<ρ2,实际血样黏度为ρb,
[0114] 若ρmin≤ρb<ρ1,则判定实际血样处于第一黏度区间;
[0115] 若ρ1≤ρb<ρ2,则判定实际血样处于第二黏度区间;
[0116] 若ρ2≤ρb≤ρmax,则判定实际血样处于第三黏度区间;
[0117] 其中,ρmin为血样最小黏度值,ρmax为血样最大黏度值。
[0118] 具体而言,在所述步骤S72中,对于第X黏度区间,设定其对应的量化次数权重为PX,
[0119]
[0120] 其中,X取值为一或二或三, 为对所述第X黏度区间进行积分,ρT1为第X黏度区对应的区间最小值,ρT2为第X黏度区对应的区间最大值。
[0121] 具体而言,在所述步骤S7中,将各单次检测对应的所述量化次数权重求和获取量化后的量化工作次数na,
[0122]
[0123] 其中,h为所述实际检测次数,PXi为第i次检测中的实际血样黏度对应的量化次数权重,Ψ为量化调整系数。
[0124] 本发明通过应用获得的血样制样结构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确定对应的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并且应用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获得单次工作的量化次数权重,以求得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当前诊断输出结果是否符合量化标准的判断结果,通过采用量化次数权重对单次的检测进行加权获得量化后的工作次数量化值,并累计各次检测中的工作次数量化值,得到量化后的量化工作次数作为判断的实际值,以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作为考核指标,求得当前诊断输出结果是否符合量化标准的判断结果,有效的保证了本发明能够量化分析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工作次数,避免血液检测仪器随使用次数的增加,输出的检测值偏移真实值超差造成检测不准确的问题。
[0125] 请继续参阅图2所示,在所述步骤S8中,将na与NA进行比对,以确定对应的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的诊断输出结果是否符合标准,
[0126] 若na<NA,则判定第h次检测的诊断输出结果符合量化标准;
[0127] 若na≥NA,则判定第h次检测的诊断输出结果不符合量化标准,并对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的第h次检测样本的任一项检测输出值执行精度复测,根据复测输出值与所述第h次检测中得到的输出值的测量差与预设差值的比对结果确定针对所述Ψ的调整方式,
[0128] 其中,若测量差≤预设差值,则判定第h次检测的诊断输出结果符合测量标准,并将所述Ψ调整至μ1×Ψ;
[0129] 若测量差>预设差值,则判定第h次检测的诊断输出结果不符合测量标准,并将所述Ψ调整至μ2×Ψ;
[0130] 其中,μ2>1>μ1>0。
[0131] 可以理解的是,测量差为第h次检测样本的某一项检测输出值执行精度复测后的复测值与第h次检测样本对应的该项的检测值的差的绝对值,预设差值为设备设定的检测偏移允许值,其与设备本身精度相关。
[0132] 本发明通过在判定当前检测的诊断输出结果不符合量化标准,并对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当前检测样本的任一项检测输出值执行精度复测,根据复测输出值与当前检测中得到的输出值的测量差与预设差值的比对结果确定针对量化调整系数的调整方式,有效的保证了本发明量化工作次数与实际的血细胞检测设备相匹配,通过对输出值的精度复测,获取真实值,并将真实值与输出值进行比对,通过预设差值进行考核,有效的校正了检测组件带来的检测误差波动,使得本发明对血样制样结构的工作次数量化分析能够有效的表征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工作次数,避免血液检测仪器随使用次数的增加,输出的检测值偏移真实值超差造成检测不准确的问题。
[0133] 请参阅图1和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血样制样结构的示意图,对应实施例血样制样结构,本发明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断质量评估系统,包括:
[0134] 血细胞检测设备,其包括用以输送血液样本的血样制样结构1,以及与所述血样制样结构1的血样输送管路末端相连的血样分析池2,用以执行血样制样过程;
[0135] 第一参数获取模块,其用以获取血细胞检测设备中血样制样结构的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管径以及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
[0136] 在实施中,设置有若干不同长度、管径及粗糙度的血样输送管路,通过识别血样输送管路的编号,对应识别单个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管径及粗糙度数据。
[0137] 第一调整模块,其分别与所述血样制样结构1以及所述第一参数获取模块相连,用以调整所述血样制样结构1的单个特征中长度或管径或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中的任一个的值;
[0138] 在实施中,能够通过更换不同的血样输送管路,对血样制样结构1的单个特征中长度或管径或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中的任一个的值进行调整;
[0139] 模拟液模块,其与所述血样输送管路的血液样本输入端相连,用以将按设定黏度配置完成的模拟液输送至所述血样制样结构1以模拟血样在所述血样输送管路中的运动;
[0140] 第二参数获取模块,其用以获取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中血样制样结构1的血样输送管路的长度、管径以及管路内壁表面粗糙度,以及模拟次数;
[0141] 在实施中,第二参数获取模块中的数值能够根据具体的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参数获得或进行实际测量、检测得到;
[0142] 第三参数获取模块,其用以获取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实际检测次数,以及各次检测中血液样本的实际血样黏度;
[0143] 在实施中,实际的检测次数能够从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存储数据中获得;
[0144] 拟合模块,其分别与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参数获取模块、所述第一调整模块以及模拟液模块相连,用以生成在设定黏度的模拟液中血样制样结构1特征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以及,生成在设定的血样制样结构1下模拟液黏度与模拟次数的对应关系函数;
[0145] 量化分析单元,其分别与所述第二参数获取模块、所述第三参数获取模块以及所述拟合模块相连,用以根据实际血细胞检测设备中血样制样结构1确定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以及,根据实际各次检测中的实际血样黏度确定量化后的量化工作次数,并且,根据所述量化工作次数与所述初始量化容许工作次数的比对结果确定对应的所述血细胞检测设备的当前诊断输出结果是否符合量化标准。
[0146] 在实施中,你和模块和量化分析单元能够采用具有数据处理分析功能的处理器。
[0147]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14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