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0329695.7

文献号 : CN11651696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泳磊周子程穆建涛郭爽

申请人 : 青岛诚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混凝土表面的孔洞和裂缝处挖掘工作槽,工作槽宽度为孔洞或裂缝宽度的1.2‑2倍,深度为孔洞或裂缝深度的1.5‑2.5倍;S2、在工作槽内喷洒吸水填料颗粒,然后均匀填充水泥砂浆,吸水填料颗粒与水泥砂浆的质量比为0.1‑0.2:1,水泥砂浆固化后在表面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经干燥,完成堵漏;保证孔洞和裂缝处不易渗水的同时使孔洞和裂缝周围位置处也不易渗水,并且使堵漏后的地下混凝土仍具有较高的强度。

权利要求 :

1.一种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混凝土表面的孔洞和裂缝处挖掘工作槽,工作槽宽度为孔洞或裂缝宽度的1.2‑2倍,深度为孔洞或裂缝深度的1.5‑2.5倍;

S2、在工作槽内喷洒吸水填料颗粒,然后均匀填充水泥砂浆,吸水填料颗粒与水泥砂浆的质量比为0.1‑0.2:1,水泥砂浆固化后在表面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经干燥,完成堵漏;

所述吸水填料颗粒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

在聚丙烯酸钠颗粒表面均匀喷涂聚乙二醇乙醇溶液,聚丙烯酸钠和聚乙二醇乙醇溶液的质量比为1:0.5‑1,然后喷涂氧化镁微粒,聚丙烯酸钠和氧化镁微粒的质量比为1:1‑2,经干燥,制得吸水填料颗粒;

所述水泥砂浆包含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水泥90‑110份、改性砂650‑800份、石膏10‑15份、填料10‑20份、水45‑55份、减水剂3.2‑4份;改性砂是由石英砂和中砂混合的砂石经三乙烯四胺改性制得;

所述填料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

在碳纤维表面均匀喷涂聚乙烯醇溶液,碳纤维与聚乙烯醇溶液的质量比为1:0.25‑

0.5,然后喷涂二氧化锆,碳纤维与二氧化锆的质量比为1:1‑2,经干燥,制得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

称取碳纤维表面均匀喷涂聚乙烯醇溶液,碳纤维与聚乙烯醇溶液的质量比为1:0.25‑

0.5,然后均匀喷涂氮化碳,碳纤维与氮化碳的质量比为1:1‑2,经干燥,制得氮化碳改性碳纤维;

按质量比为0.5‑2:1将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和氮化碳改性碳纤维混合均匀,制得填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酸钠颗粒的粒径为10‑40μm,氧化镁微粒的粒径为40‑12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二醇乙醇溶液为聚乙二醇1000置于无水乙醇中搅拌溶解制得,聚乙二醇乙醇溶液的浓度为20‑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砂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按质量比为1:2‑4称取石英砂和中砂,混合搅拌均匀,制得砂石;将砂石置于三乙烯四胺溶液中浸泡搅拌,然后取出砂石,经干燥,制得改性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中碳纤维长度为3‑5mm,二氧化锆粒径为100‑20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化碳改性碳纤维中碳纤维长度1‑3mm,氮化碳粒径为10‑5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防水涂料涂刷面积为工作槽长度的2‑5倍,宽度的2‑5倍。

说明书 :

一种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混凝土是一种水泥、碎石、砂以及其他填料混合制成的一种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在桥梁建筑、房屋建筑、地下隧道等领域。
[0003] 在房屋地下室、地下停车场等地应用的地下混凝土,常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对于一些地下混凝土的表面孔洞和裂缝,一般采用封堵堵漏的方法,将基底处理干净后,在孔洞和裂缝位置处挖掘工作坑,然后灌注砂浆予以填充;但是不仅孔洞和裂缝位置处会渗水与水分接触,孔洞和裂缝周围也会与渗水的水分接触;如果工作坑过大,会影响整体混凝土的强度,因为填充的砂浆一般是采用水泥、熟石灰、石膏等物质混合制得,而原本的混凝土是由水泥、粗骨料和细骨料等物质组成,粗骨料的添加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机械强度,而填充位置由于没有强度较大的粗骨料,容易导致填充位置处的机械强度受影响,导致整体堵漏后的地下混凝土强度受到影响;如果工作坑过小,容易使堵漏后孔洞和裂缝的周围位置处再次出现快速渗水的问题。
[0004] 因此,在对地下混凝土堵漏时,如何保证孔洞和裂缝处不易渗水的同时使孔洞和裂缝周围位置处也不易渗水,并且使堵漏后的地下混凝土仍具有较高的强度。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保证孔洞和裂缝处不易渗水的同时使孔洞和裂缝周围位置处也不易渗水,并且使堵漏后的地下混凝土仍具有较高的强度,本申请提供一种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方法。
[0006]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 一种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 S1、在混凝土表面的孔洞和裂缝处挖掘工作槽,工作槽宽度为孔洞或裂缝宽度的1.2‑2倍,深度为孔洞或裂缝深度的1.5‑2.5倍;
[0009] S2、在工作槽内喷洒吸水填料颗粒,然后均匀填充水泥砂浆,吸水填料颗粒与水泥砂浆的质量比为0.1‑0.2:1,水泥砂浆固化后在表面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经干燥,完成堵漏。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定工作槽的宽度和深度,使工作槽深度和宽度较小的条件下,仍具有较好的堵漏效果;在工作槽内喷洒吸水填料颗粒,然后填充水泥砂浆,利用吸水填料颗粒的分散填充作用,便于吸附工作槽附近的水分,从而使工作槽内部以及附近的残余水分能够被较好的去除,提高堵漏效果,并且在填充表面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后,利用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吸湿干燥效果以及聚氨酯防水涂料固化后较好的防水效果,保证孔洞和裂缝处不易渗水的同时使孔洞和裂缝周围位置也不易渗水;同时利用吸水填料颗粒和水泥砂浆的填充效果,使堵漏后的地下混凝土仍具有较高的强度。
[0011] 优选的,所述吸水填料颗粒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
[0012] 在聚丙烯酸钠颗粒表面均匀喷涂聚乙二醇乙醇溶液,聚丙烯酸钠和聚乙二醇乙醇溶液的质量比为1:0.5‑1,然后喷涂氧化镁微粒,聚丙烯酸钠和氧化镁微粒的质量比为1:1‑2,经干燥,制得吸水填料颗粒。
[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丙烯酸钠颗粒、聚乙二醇乙醇溶液、氧化镁微粒相配合,在制备吸水填料颗粒的过程中,由于聚丙烯酸钠和氧化镁不溶于乙醇,能够实现氧化镁微粒利用聚乙二醇乙醇溶液的粘性在聚丙烯酸钠颗粒表面附着。
[0014] 聚丙烯酸钠颗粒、聚乙二醇乙醇溶液、氧化镁微粒相配合,当吸水填料颗粒置于工作槽内后,利用聚乙二醇的吸水水溶效果,能够使聚乙二醇溶解,氧化镁微粒脱离聚丙烯酸钠颗粒表面,利用聚乙二醇溶解后的溶液流动性配合氧化镁微粒的小颗粒迁移作用,便于使聚乙二醇溶液连带氧化镁微粒运动至工作槽附近位置处,对工作槽附近的孔隙实现填充,利用氧化镁微粒与水分逐渐反应生成沉淀颗粒去除地下混凝土内部结构水分的同时填充混凝土内部结构孔隙,而氧化镁微粒附近水分的逐渐流失,导致聚乙二醇溶液中的水分逐渐流失,从而使聚乙二醇的粘性逐渐升高,便于将氧化镁微粒或氧化镁微粒反应生成的沉淀粘结在混凝土内部结构孔隙中,实现对孔洞和裂缝周围位置处的堵漏、填充,使周围位置处不易渗水的同时提高混凝土的机械强度。
[0015] 同时利用聚丙烯酸钠的颗粒填充效果,使聚丙烯酸钠颗粒填充在孔洞和裂缝中,利用聚丙烯酸钠的吸水膨胀作用,填充孔洞和裂缝,配合未随聚乙二醇溶液流动的氧化镁微粒及氧化镁微粒生成沉淀的填充作用,使地下混凝土孔洞和裂缝处不易渗水,提高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效果,并保证其机械强度;从而使地下混凝土孔洞和裂缝处不易渗水的同时使孔洞和裂缝周围位置也不易渗水,并且使堵漏后的地下混凝土仍具有较高的强度。
[0016] 优选的,所述聚丙烯酸钠颗粒的粒径为10‑40μm,氧化镁微粒的粒径为40‑120nm。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定聚丙烯酸钠颗粒和氧化镁微粒的粒径,使聚丙烯酸钠颗粒填充在孔洞和裂缝处,而氧化镁微粒能够填充在孔洞和裂缝周围的小孔隙中,保证孔洞、裂缝及其周围的位置能够被填充,并且吸收水分,达到不易渗水的效果,并且使堵漏后的地下混凝土仍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0018] 聚丙烯酸钠颗粒与氢氧化钙胶凝材料相配合,随着聚丙烯酸钠的之间吸水膨胀,混凝土中被溶出的氢氧化钙逐渐与聚丙烯酸钠颗粒相接触,而聚丙烯酸钠颗粒在氢氧化钙溶液中能够形成沉淀,从而稳定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通过避免胶凝材料的流失配合聚丙烯酸钠颗粒的膨胀填充效果,不仅提高地下混凝土孔洞和裂缝的堵漏效果,并且能够保证其机械强度。
[0019] 优选的,所述聚乙二醇乙醇溶液为聚乙二醇1000置于无水乙醇中搅拌溶解制得,聚乙二醇乙醇溶液的浓度为20‑30%。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聚乙二醇1000溶解后适当的粘性,并且限定溶解后的浓度,保证氧化镁微粒能够在混凝土内部结构中迁移,并且使其遇水溶解后随水分的流失,能够起到粘结效果,提高地下混凝土内部结构致密度,从而提高地下混凝土的机械强度。
[0021] 优选的,所述水泥砂浆包含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水泥90‑110份、改性砂650‑800份、石膏10‑15份、填料10‑20份、水45‑55份、减水剂3.2‑4份;改性砂是由石英砂和中砂混合的砂石经三乙烯四胺改性制得。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泥、改性砂、填料相配合,使制得的水泥砂浆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填充到工作坑中后,能够使工作坑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使堵漏后的地下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0023] 石英砂、三乙烯四胺、聚丙烯酸钠颗粒、聚乙二醇相配合,利用石英砂表面附着三乙烯四胺的氨基,与聚丙烯酸钠中羧基以及聚乙二醇中羟基吸引连接,从而提高水泥砂浆与吸水填料颗粒的粘结效果,而吸水填料颗粒在聚乙二醇的作用下能够提高吸水填料颗粒与地下混凝土胶凝材料的粘结效果,从而使水泥砂浆、吸水填料颗粒较为稳定且紧密的与地下混凝土相粘结,实现堵漏效果的同时,保证地下混凝土的机械强度。
[0024] 优选的,所述改性砂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
[0025] 按质量比为1:2‑4称取石英砂和中砂,混合搅拌均匀,制得砂石;将砂石置于三乙烯四胺溶液中浸泡搅拌,然后取出砂石,经干燥,制得改性砂。
[002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石英砂和中砂表面负载三乙烯四胺溶液,从而保证改性砂与吸水填料颗粒相粘结,使水泥砂浆具有较高强度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堵漏效果。
[0027] 优选的,所述填料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
[0028] 在碳纤维表面均匀喷涂聚乙烯醇溶液,碳纤维与聚乙烯醇溶液的质量比为1:0.25‑0.5,然后喷涂二氧化锆,碳纤维与二氧化锆的质量比为1:1‑2,经干燥,制得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称取碳纤维表面均匀喷涂聚乙烯醇溶液,碳纤维与聚乙烯醇溶液的质量比为
1:0.25‑0.5,然后均匀喷涂氮化碳,碳纤维与氮化碳的质量比为1:1‑2,经干燥,制得氮化碳改性碳纤维;按质量比为0.5‑2:1将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和氮化碳改性碳纤维混合均匀,制得填料。
[002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氮化碳改性碳纤维相配合,在制备过程中,利用聚乙烯醇溶液较好的粘性,便于将二氧化锆稳定的粘结在碳纤维表面,同理,氮化碳也能够稳定粘结在碳纤维表面,利用碳纤维、二氧化锆、氮化碳的填充连接效果,能够提高水泥砂浆的机械强度,并且聚乙烯醇水溶后具有粘性,能够进一步将水泥砂浆中各原料较为稳定的与地下混凝土相粘结,提高堵漏后地下混凝土的结构致密度,从而使地下混凝土堵漏效果较好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0030] 优选的,所述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中碳纤维长度为3‑5mm,二氧化锆粒径为100‑200μm。
[0031] 优选的,所述氮化碳改性碳纤维中碳纤维长度1‑3mm,氮化碳粒径为10‑50μm。
[003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中碳纤维长度大于氮化碳改性碳纤维中碳纤维的长度,并且二氧化锆的粒径大于氮化碳的粒径,同时二氧化锆密度较大,而氮化碳密度较小,在砂浆中容易产生,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位于工作坑中下方,而氮化碳改性碳纤维位于工作坑上方的情况,实现工作坑纤维填料的紧密粘结,从而利用二氧化锆、碳纤维、氮化碳的强度,保证工作坑中水泥砂浆的机械强度,使堵漏后的地下混凝土仍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0033] 当水泥砂浆水化凝固的过程中,工作坑靠近底部位置的热量能够随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中碳纤维传递至氮化碳改性碳纤维中的碳纤维上,最后传递至氮化碳表面,氮化碳由于质轻作用,容易位于工作坑上层位置处,配合氮化碳的导热效果,便于工作坑中底部热量传递至顶部实现热量的传递散失,保证水泥砂浆的固化致密度,从而尽量避免干缩产生缝隙影响堵漏效果和机械强度。
[0034] 优选的,所述聚氨酯防水涂料涂刷面积为工作槽长度的2‑5倍,宽度的2‑5倍。
[003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聚氨酯防水涂料与氮化碳改性碳纤维表面的聚乙烯醇中羟基相配合,使聚氨酯防水涂料较为稳定的粘附在水泥砂浆表面,利用聚氨酯防水涂料的疏水效果,阻止地下混凝土渗漏的同时保证地下混凝土的机械强度。
[0036]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7] 1、在工作槽内喷洒吸水填料颗粒,然后填充水泥砂浆,利用吸水填料颗粒的分散填充作用,便于吸附工作槽附近的水分,从而使工作槽内部以及附近的残余水分能够被较好的去除,提高堵漏效果,并且在填充表面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后,利用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吸湿干燥效果以及聚氨酯防水涂料固化后较好的防水效果,保证孔洞和裂缝处不易渗水的同时使孔洞和裂缝周围位置也不易渗水;同时利用吸水填料颗粒和水泥砂浆的填充效果,使堵漏后的地下混凝土仍具有较高的强度。
[0038] 2、聚丙烯酸钠颗粒、聚乙二醇乙醇溶液、氧化镁微粒相配合,利用聚乙二醇溶解后的溶液流动性配合氧化镁微粒的小颗粒迁移作用,对工作槽附近的孔隙实现填充,利用聚丙烯酸钠的吸水膨胀作用,填充孔洞和裂缝,从而使地下混凝土孔洞和裂缝处不易渗水的同时使孔洞和裂缝周围位置也不易渗水,并且使堵漏后的地下混凝土仍具有较高的强度。
[0039] 3、石英砂、三乙烯四胺、聚丙烯酸钠颗粒、聚乙二醇相配合,利用石英砂表面附着三乙烯四胺的氨基,与聚丙烯酸钠中羧基以及聚乙二醇中羟基吸引连接,从而提高水泥砂浆与吸水填料颗粒的粘结效果,而吸水填料颗粒在聚乙二醇的作用下能够提高吸水填料颗粒与地下混凝土胶凝材料的粘结效果,从而使水泥砂浆、吸水填料颗粒较为稳定且紧密的与地下混凝土相粘结,实现堵漏效果的同时,保证地下混凝土的机械强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1] 吸水填料颗粒的制备例
[0042] 制备例1:吸水填料颗粒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
[0043] 在1kg聚丙烯酸钠颗粒表面均匀喷涂0.8kg聚乙二醇乙醇溶液,聚丙烯酸钠颗粒的粒径为20μm,分子量10000Da;聚乙二醇乙醇溶液为聚乙二醇1000置于无水乙醇中搅拌溶解制得,聚乙二醇乙醇溶液的浓度为25%,无水乙醇的质量分数为99%,然后喷涂1.6kg氧化镁微粒,氧化镁微粒的粒径为80nm,经干燥,制得吸水填料颗粒。
[0044] 制备例2:本制备例与制备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045] 在1kg聚丙烯酸钠颗粒表面均匀喷涂0.5kg聚乙二醇乙醇溶液,聚丙烯酸钠颗粒的粒径为10μm,聚乙二醇乙醇溶液的浓度为20%,然后喷涂1kg氧化镁微粒,氧化镁微粒的粒径为40nm,经干燥,制得吸水填料颗粒。
[0046] 制备例3:本制备例与制备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047] 在1kg聚丙烯酸钠颗粒表面均匀喷涂1kg聚乙二醇乙醇溶液,聚丙烯酸钠颗粒的粒径为40μm,聚乙二醇乙醇溶液的浓度为30%,然后喷涂2kg氧化镁微粒,氧化镁微粒的粒径为120nm,经干燥,制得吸水填料颗粒。
[0048] 改性砂的制备例
[0049] 制备例4:改性砂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
[0050] 称取100kg石英砂和300kg中砂混合搅拌均匀,制得砂石;石英砂含泥量<1.0%,3
粒径为1‑2mm,中砂为Ⅱ区中砂,表观密度为2660kg/m ,细度模数为2.5,含泥量<1.0%;每
100kg砂石置于300kg三乙烯四胺溶液中浸泡搅拌10min,三乙烯四胺的浓度为10%,然后取出砂石,经干燥,制得改性砂。
[0051] 制备例5:本制备例与制备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
[0052] 称取100kg石英砂和200kg中砂混合搅拌均匀,制得砂石,每100kg砂石置于300kg三乙烯四胺溶液中浸泡搅拌10min,三乙烯四胺的浓度为10%,然后取出砂石,经干燥,制得改性砂。
[0053] 制备例6:本制备例与制备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
[0054] 称取100kg石英砂和400kg中砂混合搅拌均匀,制得砂石,每100kg砂石置于300kg三乙烯四胺溶液中浸泡搅拌10min,三乙烯四胺的浓度为10%,然后取出砂石,经干燥,制得改性砂。
[0055] 填料的制备例
[0056] 制备例7:填料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
[0057] 在1kg碳纤维表面均匀喷涂0.4kg聚乙烯醇溶液,然后喷涂1.5kg二氧化锆,经干燥,制得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碳纤维长度为5mm,二氧化锆粒径为150μm;聚乙烯醇溶液为质量分数5%的聚乙烯醇水溶液;
[0058] 在1kg碳纤维表面均匀喷涂0.4kg聚乙烯醇溶液,然后均匀喷涂1.5kg氮化碳,经干燥,制得氮化碳改性碳纤维;碳纤维长度为3mm,氮化碳粒径为20μm;聚乙烯醇溶液为质量分数5%的聚乙烯醇水溶液;
[0059] 将0.5kg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和1kg氮化碳改性碳纤维混合搅拌均匀,制得填料。
[0060] 制备例8:本制备例与制备例7的不同之处在于:
[0061] 在1kg碳纤维表面均匀喷涂0.25kg聚乙烯醇溶液,然后喷涂1kg二氧化锆,经干燥,制得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碳纤维长度为3mm,二氧化锆粒径为100μm;
[0062] 在1kg碳纤维表面均匀喷涂0.25kg聚乙烯醇溶液,然后均匀喷涂1kg氮化碳,经干燥,制得氮化碳改性碳纤维;碳纤维长度为1mm,氮化碳粒径为10μm;
[0063] 将1kg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和1kg氮化碳改性碳纤维混合搅拌,制得填料。
[0064] 制备例9:本制备例与制备例7的不同之处在于:
[0065] 在1kg碳纤维表面均匀喷涂0.5kg聚乙烯醇溶液,然后喷涂2kg二氧化锆,经干燥,制得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碳纤维长度为5mm,二氧化锆粒径为200μm;
[0066] 在1kg碳纤维表面均匀喷涂0.5kg聚乙烯醇溶液,然后均匀喷涂2kg氮化碳,经干燥,制得氮化碳改性碳纤维;碳纤维长度为3mm,氮化碳粒径为50μm;
[0067] 将2kg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和1kg氮化碳改性碳纤维混合搅拌,制得填料。
[0068] 水泥砂浆的制备例
[0069] 制备例10:水泥砂浆:
[0070] 水泥100kg、改性砂720kg、石膏13kg、填料15kg、水50kg、减水剂3.7kg;水泥为P.O42.5的硅酸盐水泥,改性砂为制备例4制备的改性砂,填料为制备例7制备的填料;减水剂为聚羧酸高效减水剂;
[0071] 制备方法如下:
[0072] 称取水泥、石膏混合搅拌均匀,然后添加改性砂、填料混合搅拌均匀,最后添加水、减水剂混合搅拌均匀,制得成品水泥砂浆。
[0073] 制备例11:本制备例与制备例10的不同之处在于:
[0074] 水泥90kg、改性砂650kg、石膏10kg、填料10kg、水45kg、减水剂3.2kg;改性砂为制备例5制备的改性砂,填料为制备例8制备的填料。
[0075] 制备例12:本制备例与制备例10的不同之处在于:
[0076] 水泥110kg、改性砂800kg、石膏15kg、填料20kg、水55kg、减水剂4kg;改性砂为制备例6制备的改性砂,填料为制备例9制备的填料。
[0077] 实施例
[0078] 实施例1:一种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方法:
[0079] S1、在混凝土表面的孔洞和裂缝处挖掘工作槽,工作槽宽度为孔洞或裂缝宽度的1.6倍,深度为孔洞或裂缝深度的2倍;
[0080] S2、在工作槽内喷洒制备例1制备的吸水填料颗粒,然后均匀浇筑制备例10制备的水泥砂浆,吸水填料颗粒与水泥砂浆的质量比为0.15:1,水泥砂浆完全填缝工作槽,使水泥砂浆表面高度与其他位置的地下混凝土高度一致,养护7d;然后在填充水泥砂浆的工作槽表面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聚氨酯防水涂料涂刷面积为工作槽长度的4倍,宽度的4倍,经干燥,完成堵漏。
[0081] 实施例2:一种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方法:
[0082] S1、在混凝土表面的孔洞和裂缝处挖掘工作槽,工作槽宽度为孔洞或裂缝宽度的1.2倍,深度为孔洞或裂缝深度的1.5倍;
[0083] S2、在工作槽内喷洒制备例2制备的吸水填料颗粒,然后均匀浇筑制备例11制备的水泥砂浆,吸水填料颗粒与水泥砂浆的质量比为0.1:1,水泥砂浆完全填缝工作槽,使水泥砂浆表面高度与其他位置的地下混凝土高度一致,养护7d;然后在填充水泥砂浆的工作槽表面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聚氨酯防水涂料涂刷面积为工作槽长度的2倍,宽度的2倍,经干燥,完成堵漏。
[0084] 实施例3:一种地下混凝土的堵漏方法:
[0085] S1、在混凝土表面的孔洞和裂缝处挖掘工作槽,工作槽宽度为孔洞或裂缝宽度的2倍,深度为孔洞或裂缝深度的2.5倍;
[0086] S2、在工作槽内喷洒制备例3制备的吸水填料颗粒,然后均匀浇筑制备例12制备的水泥砂浆,吸水填料颗粒与水泥砂浆的质量比为0.2:1,水泥砂浆完全填缝工作槽,使水泥砂浆表面高度与其他位置的地下混凝土高度一致,养护7d;然后在填充水泥砂浆的工作槽表面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聚氨酯防水涂料涂刷面积为工作槽长度的5倍,宽度的5倍,经干燥,完成堵漏。
[0087] 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088] 吸水填料颗粒原料中未添加聚乙二醇乙醇溶液和氧化镁微粒。
[0089] 实施例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090] 吸水填料颗粒中以同等质量的珍珠岩颗粒替换聚丙烯酸钠颗粒。
[0091] 实施例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092] 吸水填料颗粒中以同等质量的聚乙二醇水溶液替换聚乙二醇乙醇溶液。
[0093] 实施例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094] 吸水填料颗粒中聚丙烯酸钠颗粒和氧化镁微粒的粒径为40目。
[0095] 实施例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096] 水泥砂浆中以同等质量的河砂替换改性砂。
[0097] 实施例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098] 水泥砂浆填料中以同等质量的聚丙烯纤维替换碳纤维。
[0099] 实施例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100] 水泥砂浆填料中以同等质量的氮化碳改性碳纤维替换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
[0101] 实施例1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102] 水泥砂浆填料中以同等质量的乙基纤维素乙醇溶液替换聚乙烯醇溶液,乙基纤维素乙醇溶液的浓度为1%,乙醇为质量分数99%的无水乙醇。
[0103] 实施例1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104] 水泥砂浆填料为粒径10目的二氧化硅。
[0105] 对比例
[0106] 对比例1: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107] S2工作槽内未添加吸水填料颗粒。
[0108] 对比例2: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109] S2中以同等质量的二氧化硅颗粒替换吸水填料颗粒,二氧化硅粒径为40目。
[0110] 对比例3: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111] S2中未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
[0112] 性能检测试验
[0113] 1、机械强度检测
[0114] 参考实施例1‑12以及对比例1‑3的方法对地下混凝土进行堵漏处理,参考GB/T50081‑2019《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检测堵漏位置处及堵漏宽度1.2倍位置处的抗压强度,记录数据。
[0115] 2、抗渗性能检测
[0116] 参考实施例1‑12以及对比例1‑2的方法对地下混凝土进行堵漏处理,但是S2中不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参考GB/T50082‑2009《普通混凝士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检测堵漏位置处及堵漏宽度1.2倍位置处检测渗水深度,记录数据。
[0117] 3、防水性能检测
[0118] 参考实施例1‑3的方法对地下混凝土进行堵漏处理,将堵漏表面用水浸泡12h,然后检测渗水深度,记录数据。
[0119] 表1性能测试表
[0120]
[0121]
[0122] 结合实施例1‑3并结合表1可以看出,本申请采用的堵漏方法能够很好的封堵孔洞和裂缝,使堵漏后堵漏位置及其周边位置均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较好的防水效果。
[0123] 结合实施例1和实施例4‑12并结合表1可以看出,实施例4吸水填料颗粒原料中未添加聚乙二醇乙醇溶液和氧化镁微粒,相比于实施例1,实施例4无论是堵漏处还是堵漏周围位置处的抗压强度均小于实施例1,并且渗水深度均大于实施例1;说明聚乙二醇乙醇溶液和氧化镁微粒相配合,便于填充堵漏位置出周围的孔隙,并且填充工作坑堵漏位置处,从而提高堵漏位置处及其周围的致密度,使堵漏位置处及其周围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较好的防渗效果。
[0124] 实施例5吸水填料颗粒中以同等质量的珍珠岩颗粒替换聚丙烯酸钠颗粒,相比于实施例1,实施例5无论是堵漏处还是堵漏周围位置处的抗压强度均小于实施例1,并且渗水深度均大于实施例1;说明珍珠岩颗粒无法与游离的氢氧化钙相作用,而聚丙烯酸钠颗粒不仅吸水膨胀,而且能够与氢氧化钙溶液配合生成沉淀,从而填充堵漏位置及其周围位置,提高堵漏效果的同时保证机械强度。
[0125] 实施例6吸水填料颗粒中以同等质量的聚乙二醇水溶液替换聚乙二醇乙醇溶液,相比于实施例1,实施例6无论是堵漏处还是堵漏周围位置处的抗压强度均小于实施例1,并且渗水深度均大于实施例1;说明聚乙二醇水溶液中的水分容易被聚丙烯酸钠颗粒吸收,或者与氧化镁微粒作用,从而影响吸水填料颗粒在工作槽内发挥作用。
[0126] 实施例7吸水填料颗粒中聚丙烯酸钠颗粒和氧化镁微粒的粒径为40目,相比于实施例1,实施例7无论是堵漏处还是堵漏周围位置处的抗压强度均小于实施例1,并且渗水深度均大于实施例1;说明较大的粒径不易渗透至工作槽周围的微裂缝中,从而容易影响堵漏的结构致密度,导致防水性和机械强度受到影响。
[0127] 实施例8水泥砂浆中以同等质量的河砂替换改性砂,相比于实施例1,实施例8无论是堵漏处还是堵漏周围位置处的抗压强度均小于实施例1,并且渗水深度均大于实施例1;说明砂石经过三乙烯四胺改性处理后,能够与聚丙烯酸钠颗粒和聚乙二醇相配合,提高水泥砂浆与吸水填料颗粒的粘结效果,从而使水泥砂浆、吸水填料颗粒较为稳定且紧密的与地下混凝土相粘结,实现堵漏效果的同时,保证地下混凝土的机械强度。
[0128] 实施例9水泥砂浆填料中以同等质量的聚丙烯纤维替换碳纤维,相比于实施例1,实施例9无论是堵漏处还是堵漏周围位置处的抗压强度均小于实施例1,并且渗水深度均大于实施例1;说明聚丙烯纤维质轻并且不具有导热效果,容易影响水泥砂浆固化时结构的致密度,导致堵漏后的防水效果和机械强度受到影响。
[0129] 实施例10水泥砂浆填料中以同等质量的氮化碳改性碳纤维替换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相比于实施例1,实施例10无论是堵漏处还是堵漏周围位置处的抗压强度均小于实施例1,并且渗水深度均大于实施例1;说明氮化碳改性碳纤维和二氧化锆改性碳纤维相配合,能够均匀分布在工作坑中,从而达到均匀散失热量,保证结构致密度的效果,从而使堵漏后地下混凝土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和较高的机械强度。
[0130] 实施例11水泥砂浆填料中以同等质量的乙基纤维素乙醇溶液替换聚乙烯醇溶液,相比于实施例1,实施例11无论是堵漏处还是堵漏周围位置处的抗压强度均小于实施例1,并且渗水深度均大于实施例1;说明乙基纤维素乙醇溶液无法与改性砂中氨基乙基聚氨酯防水涂料相配合,从而影响了堵漏位置处的机械强度和防水效果。
[0131] 实施例12水泥砂浆填料为粒径10目的二氧化硅,相比于实施例1,实施例12无论是堵漏处还是堵漏周围位置处的抗压强度均小于实施例1,并且渗水深度均大于实施例1;说明二氧化硅颗粒虽然也具有填充作用,但是无法与吸水填料颗粒和聚氨酯防水涂料相配合,从而影响了堵漏位置处的机械强度和防水效果。
[0132] 结合实施例1和对比例1‑3并结合表1可以看出,对比例1不添加吸水填料颗粒,相比于实施例1,对比例1无论是堵漏处还是堵漏周围位置处的抗压强度均小于实施例1,并且渗水深度均大于实施例1;说明吸水填料颗粒的添加,能够提高保证堵漏位置处防水的同时保证其机械强度。
[0133] 对比例2用二氧化硅颗粒替换吸水填料颗粒,相比于实施例1,对比例2无论是堵漏处还是堵漏周围位置处的抗压强度均小于实施例1,并且渗水深度均大于实施例1;说明二氧化硅颗粒不易进入堵漏工作坑周围位置结构微孔隙中,并且无法与水泥砂浆相配合,从而影响了堵漏位置处及其周围位置的防水效果和机械强度。
[0134] 对比例3不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相比于实施例1,对比例3无论是堵漏处还是堵漏周围位置处的抗压强度均小于实施例1,并且渗水深度均大于实施例1;说明聚氨酯防水涂料的添加,不仅能够提高防水效果,而且还能够提高机械强度。
[0135]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