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方法、装置与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1015341.1

文献号 : CN11673847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赵拴宝徐长斌郭敬林郎晓旭王斯诺李军范亚娜孙实杰刘伟

申请人 : 北京国电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方法、装置与设备。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生成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将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一存储空间,将用于生成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原始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二存储空间;基于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获取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对第一组合任务数据与第二存储空间中存储的原始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组合,生成第二组合任务数据,以及将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发送至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该实施方式可以针对任务数据的应用场景进一步进行加密设计,以保证任务数据在应用终端被解密时的使用安全。

权利要求 :

1.一种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根据所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对应的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生成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

将依据所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生成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一存储空间,将用于生成所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原始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二存储空间,其中,所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用于执行所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原始任务数据的应用过程,所述原始任务数据包括:第一任务数据与第二任务数据;

响应于接收到将所述第一任务数据和所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二存储空间的同一位置的指令,按照所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将所述第一任务数据和所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于所述第二存储空间的同一位置,并与所述第一存储空间形成映射关系;

响应于接收到将所述第一任务数据和所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在第二存储空间的不同位置的指令,将所述第一任务数据和所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二存储空间的不同位置,并依据所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与所述第一存储空间形成映射关系;

响应于接收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基于所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获取所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

依据所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与所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的匹配结果,获取在所述第一存储空间存储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

根据所述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对所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与所述第二存储空间中存储的原始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组合,生成第二组合任务数据,以及将所述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对所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与所述第二存储空间中存储的原始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组合,生成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在所述第二存储空间中调用生成所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第一任务数据和第二任务数据,并依据所述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对所述第一任务数据和所述第二任务数据进行组合,生成第二组合任务数据;

其中,所述将所述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包括:将所述第二组合任务数据与所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匹配,其中,任务数据匹配用于表示任务数据组合形式的匹配;

将匹配成功的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对应的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生成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包括:基于所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对应的第一任务数据和第二任务数据在所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中的执行方法和组合方法,生成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将依据所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生成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一存储空间,包括:基于所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将所述第一任务数据和所述第二任务数据进行组合,生成所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

将所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以及对应的所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存储于所述第一存储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将用于生成所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原始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二存储空间,包括:将生成所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第一任务数据和第二任务数据,分别存储于所述第二存储空间的同一位置或不同位置。

5.一种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装置,包括:

生成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接收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根据所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对应的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生成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

存储单元,被配置成将依据所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生成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一存储空间,将用于生成所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原始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二存储空间,其中,所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用于执行所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原始任务数据的应用过程,所述原始任务数据包括:第一任务数据与第二任务数据;

第一数据存储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接收到将所述第一任务数据和所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二存储空间的同一位置的指令,按照所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将所述第一任务数据和所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于所述第二存储空间的同一位置,并与所述第一存储空间形成映射关系;

第二数据存储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接收到将所述第一任务数据和所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在第二存储空间的不同位置的指令,将所述第一任务数据和所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二存储空间的不同位置,并依据所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与所述第一存储空间形成映射关系;

第一获取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接收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基于所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获取所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

第二获取单元,被配置成依据所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与所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的匹配结果,获取在所述第一存储空间存储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

发送单元,被配置成根据所述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对所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与所述第二存储空间中存储的原始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组合,生成第二组合任务数据,以及将所述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发送单元,被进一步配置成:根据所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在所述第二存储空间中调用生成所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第一任务数据和第二任务数据,并依据所述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对所述第一任务数据和所述第二任务数据进行组合,生成第二组合任务数据;

将所述第二组合任务数据与所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匹配,其中,任务数据匹配用于表示任务数据组合形式的匹配;

将匹配成功的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

6.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7.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说明书 :

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方法、装置与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方法、装置与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任务数据加密(Data Encryption)技术是指将一个信息(或称明文,plain text)经过加密钥匙(Encryption key)及加密函数转换,变成无意义的密文(cipher text),而接收方则将此密文经过解密函数、解密钥匙(Decryption key)还原成明文。加密技术是网络安全技术的基石。
[0003] 第一,现有的任务数据加密技术要求只有在指定的用户或网络下,才能解除密码而获得原来的任务数据,这就需要给任务数据发送方和接受方以一些特殊的信息用于加解密(就是所谓的密钥,其密钥的值是从大量的随机数中选取的),导致任务数据接受方解密任务数据时间较长。
[0004] 第二,现有的任务数据加密技术通常是针对目标任务数据进行加密,而忽略了被解密任务数据的应用场景,使得被解密的任务数据被用于其他用途,从而无法保证任务数据在解密后的使用安全。
[0005] 该背景技术部分中所公开的以上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发明构思的背景的理解,并因此,其可包含并不形成本国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0006] 本公开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0007]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中的一项或多项。
[0008] 第一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方法,该方法包括:响应于接收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根据上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对应的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生成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将依据上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生成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一存储空间,将用于生成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原始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二存储空间,其中,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用于执行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原始任务数据的应用过程,上述原始任务数据包括:第一任务数据与第二任务数据;响应于接收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基于上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获取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依据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与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的匹配结果,获取在上述第一存储空间存储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根据上述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对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与上述第二存储空间中存储的原始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组合,生成第二组合任务数据,以及将上述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发送至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
[0009] 第二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装置,该装置包括:生成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接收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根据上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对应的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生成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存储单元,被配置成将依据上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生成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一存储空间,将用于生成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原始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二存储空间,其中,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用于执行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原始任务数据的应用过程,上述原始任务数据包括:第一任务数据与第二任务数据;第一获取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接收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基于上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获取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第二获取单元,被配置成依据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与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的匹配结果,获取在上述第一存储空间存储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发送单元,被配置成根据上述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对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与上述第二存储空间中存储的原始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组合,生成第二组合任务数据,以及将上述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发送至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
[0010] 第三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0011] 第四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0012] 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方法,无需设置加解密钥,缩短了任务数据接受方获取任务数据的时间。此外,在任务数据交互中,可以针对任务数据的应用场景进一步进行加密设计,以保证任务数据在应用终端被解密时的使用安全。具体来说,导致任务数据接受方解密任务数据时间较长的原因在于:现有的任务数据加密技术要求只有在指定的用户或网络下,才能解除密码而获得原来的任务数据,这就需要给任务数据发送方和接受方以一些特殊的信息用于加解密(就是所谓的密钥,其密钥的值是从大量的随机数中选取的),导致任务数据接受方解密任务数据时间较长。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方法,首先,响应于接收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根据上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对应的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生成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其次,将依据上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生成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一存储空间,将用于生成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原始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二存储空间。其中,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用于执行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原始任务数据的应用过程,上述原始任务数据包括:第一任务数据与第二任务数据。接着,响应于接收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基于上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获取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之后,依据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与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的匹配结果,获取在上述第一存储空间存储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最后,根据上述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对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与上述第二存储空间中存储的原始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组合,生成第二组合任务数据,以及将上述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发送至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在任务数据解密前(应用场景进行任务数据调用的过程中),通过对应用场景的判断,以场景形成的组合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解密前的一次判断。进而在传统任务数据加密的基础上,以应用场景对应任务数据组合的形式进行了二次加密。进而保证了任务数据在相互交互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任务数据密钥泄密的问题,以及在任务数据解密后,将解密任务数据应用到其他应用场景的问题。可以针对任务数据的应用场景进一步进行加密设计,以保证任务数据在应用终端被解密时的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0013]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0014]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图;
[0015]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是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0018]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19]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0020]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0021]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0022] 需要说明的是:在任务数据交互中,对任务数据进行解密后,其任务数据的应用形式,很容易在应用终端被控制。例如:在大任务数据计算中,会调用多种任务数据,去服务于大任务数据计算,而调用的任务数据往往是应用终端需要什么任务数据,就从任务数据库调用什么任务数据,而置于这些任务数据会应用到计算何种结果中,并不能得到有效监控。而在任务数据运算中,由于运算模型的不同,必然存在应用同一组任务数据计算不同结果的情况,这种情况无法被系统管控,而容易造成任务数据泄露。而这时如果提前获取运算模型或运算目标(应用场景),则根据场景信息的任务数据应用规则(生成规则),将被调用的任务数据提前组合,使得任务数据调用过程,完全符合任务数据应用的场景,且组合任务数据只适用于应用场景对应的任务数据应用,也避免了任务数据挪用的问题。但是,上述过程虽然避免了任务数据挪用,并不适用于单一服务器的大规模的任务数据运算,当遇到大规模任务数据运算时,可以采用并行运算的方式,针对并行中的每一个应用场景,分别输出对应的任务数据组合,已达到在任务数据传输中实现对于任务数据的二次加密过程。
[0023] 本发明提到的任务数据传输中的加密过程,主要应用于加密任务数据从任务数据存储端到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中,以及在应用终端(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到任务数据存储端的任务数据存储中。其中,任务数据的存储过程,将任务数据分为两部分存储,一部分进行任务数据的存储,另一部分存储基于应用场景的任务数据组合规则(生成规则);即在进行任务数据调用时,通过匹配应用场景,以获取任务数据组合规则,从而通过任务数据组合规则,来对任务数据进行调用。
[0024] 在对任务数据调用时,如果按照存储的任务数据规则(生成规则)对任务数据直接进行组合调用,则在应用终端容易通过多组合尝试的方式进行任务数据调用试探,即发送多种任务数据组合,以获取不同的组合任务数据,从而通过任务数据存储端适应性生成的组合任务数据,以达到解密的目的。因此,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在进行任务数据调用时,根据调用指令,以及应用终端的应用场景,来获取针对该应用场景的任务数据组合规则(生成规则),并依据获取的任务数据组合规则,对获取的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组合。并将组合后的任务数据与存储的任务数据组合规则对应的组合任务数据进行比对。这里,为了防止被存储的任务数据组合规则的泄露,则不进行任务数据组合规则的匹配,只是对组合任务数据进行匹配,并将匹配得到的任务数据,发送到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应用,这里提到的组合任务数据的匹配,即将应用终端(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的组合规则生成的任务数据,在任务数据库中进行任务数据匹配,进而获取存储的任务数据组合规则。也可以理解为,通过任务数据来匹配任务数据组合规则,并将匹配成功的规则,赋予基于应用终端被组合的任务数据,形成组合任务数据发送至应用终端进行命令执行。其中,通过这种任务数据匹配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在应用终端通过组合规则的尝试,以窃取存储的任务数据组合规则。即基于当前应用场景生成的任务数据组合规则,必然需要与发送过来的组合任务数据的组合规则一致,而由于每一种规则的定义不同,当应用终端来尝试发送任务数据组合规则(应用场景的模拟,也就是应用场景的实现逻辑),那么,必然无法通过模拟来到当前场景下特有的组合规则。
[0025]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0026]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图。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100。该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7] 步骤101,响应于接收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根据上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对应的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生成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
[0028] 在一些实施例中,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方法的执行主体(例如,计算设备)可以响应于接收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根据上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对应的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生成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任务数据存储指令可以是指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应用终端发送的任务数据存储指令。该任务数据存储指令对应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这里,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可以表示待存储任务数据的组合方式的场景。诸如,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可以表示任务数据相加组合或任务数据相乘组合。即,每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可以从预先设置的任务数据应用场景与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的映射关系中,查询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
[0029] 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基于上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对应的第一任务数据和第二任务数据在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中的执行方法和组合方法,生成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这里,执行方法可以是指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应用终端中设置的执行第一任务数据和第二任务数据的方法。例如,并列执行或者依次执行。组合方法可以是指组合执行第一任务数据和第二任务数据的方式。
[0030] 步骤102,将依据上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生成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一存储空间,将用于生成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原始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二存储空间。
[0031]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依据上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生成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一存储空间,将用于生成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原始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二存储空间。其中,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用于执行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原始任务数据的应用过程,上述原始任务数据包括:第一任务数据与第二任务数据。第一任务数据与第二任务数据可以是指不同类型的任务数据。例如,第一任务数据可以表示字符类型任务数据,第二任务数据可以表示布尔类型任务数据。再例如,第一任务数据可以表示连续型的任务数据。第二任务数据可以表示离散型的任务数据。即,首先,可以按照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将第一任务数据与第二任务数据进行组合,得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第一存储空间可以是预先设定的用于存储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存储节点。第二存储空间可以是指预先设定的用于存储生成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原始任务数据的存储节点。
第一任务数据可以表示待执行任务的参数数据。第二任务数据可以表示待执行任务的参数数据。
[0032] 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将依据上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生成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一存储空间:
[0033] 第一步,基于上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将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和上述第二任务数据进行组合,生成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
[0034] 第二步,将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以及对应的上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存储于上述第一存储空间。
[0035] 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将用于生成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原始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二存储空间:将生成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第一任务数据和第二任务数据,分别存储于上述第二存储空间的同一位置或不同位置。即,分别存储于上述第二存储空间的同一存储位置或不同存储位置。
[0036] 可选地,响应于接收到将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和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在上述第二存储空间的同一位置的指令,按照上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将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和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于上述第二存储空间的同一位置,并与上述第一存储空间形成映射关系。
[0037]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响应于接收到将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和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在上述第二存储空间的同一位置的指令,按照上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将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和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于上述第二存储空间的同一位置,并与上述第一存储空间形成映射关系。即,可以建立述上述第一任务数据、上述第二任务数据与上述第一存储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这里,将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和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在上述第二存储空间的同一位置的指令可以是第二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应用终端发出的指令。
[0038] 可选地,响应于接收到将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和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在第二存储空间的不同位置的指令,将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和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在上述第二存储空间的不同位置,并依据上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与上述第一存储空间形成映射关系。
[0039]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响应于接收到将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和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在第二存储空间的不同位置的指令,将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和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在上述第二存储空间的不同位置,并依据上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与上述第一存储空间形成映射关系。将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和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存储在第二存储空间的不同位置的指令可以是第二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应用终端发出的指令。
[0040] 步骤103,响应于接收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基于上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获取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
[0041]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响应于接收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基于上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获取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可以是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应用终端发送的调用任务数据的指令。即,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可以表示判定第二场景是否满足现有服务器的运算规则。例如:运算1=1+2+3+4;与运算1等同的外部运算2,如果调用5,则不被允许。
[0042] 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基于上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获取生成上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的上述第二应用场景,根据上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的生成规则,生成在上述第二应用场景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即,根据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的生成规则,生成在第二应用场景进行任务数据执行方法中的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的生成规则可以是指预先设定的数据打包传输的规则。例如,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的生成规则可以是基于FPGA的数据包传输规则。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的生成规则可以是由帧头+IP头+TCP/UDP头+数据+帧校验组成的规则。
[0043] 步骤104,依据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与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的匹配结果,获取在上述第一存储空间存储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
[0044]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依据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与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的匹配结果,获取在上述第一存储空间存储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即,将上述第二组合任务数据与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匹配。其中,任务数据匹配用于表示任务数据组合形式的匹配。即,确定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应用终端的识别码与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应用终端的识别码是否存在映射关系。当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应用终端的识别码与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应用终端的识别码存在映射关系,表示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即,当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时,可以获取在上述第一存储空间存储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
[0045] 步骤105,根据上述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对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与上述第二存储空间中存储的原始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组合,生成第二组合任务数据,以及将上述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发送至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
[0046]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上述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对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与上述第二存储空间中存储的原始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组合,生成第二组合任务数据,以及将上述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发送至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这里,执行任务数据应用可以表示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执行任务数据应用的应用终端。
[0047] 实践中,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在上述第二存储空间中调用生成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第一任务数据和第二任务数据,并依据上述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对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和上述第二任务数据进行组合,生成第二组合任务数据。
[0048] 接着,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将上述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发送至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
[0049] 第一步,将上述第二组合任务数据与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匹配。其中,任务数据匹配用于表示任务数据组合形式的匹配。
[0050] 即,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上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的生成规则,对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与上述第二组合任务数据进行匹配,将符合上述生成规则的第二组合任务数据,作为匹配成功的第二组合任务数据。
[0051] 第二步,将匹配成功的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发送至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
[0052] 可选地,根据匹配成功的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在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中进行预测,作为预测结果。
[0053]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匹配成功的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在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中进行预测,作为预测结果。即,可以将匹配成功的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在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应用终端中进行执行,得到执行结果作为预测结果。
[0054] 可选地,响应于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的执行结果与上述预测结果的差异值大于设定的阈值,禁止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进行任务数据调用。
[0055]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响应于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的执行结果与上述预测结果的差异值大于设定的阈值,禁止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进行任务数据调用。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的执行结果可以表示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应用终端执行第二组合任务数据的结果。
[0056] 上述相关内容作为本公开的一个发明点,解决了背景技术提及的技术问题二“无法保证任务数据在解密后的使用安全。”。无法保证任务数据在解密后的使用安全的因素往往如下:现有的任务数据加密技术通常是针对目标任务数据进行加密,而忽略了被解密任务数据的应用场景,使得被解密的任务数据被用于其他用途,从而无法保证任务数据在解密后的使用安全。如果解决了上述因素,就能达到保证任务数据在解密后的使用安全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一效果,首先,基于上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获取生成上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的上述第二应用场景,根据上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的生成规则,生成在上述第二应用场景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其次,根据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在上述第二存储空间中调用生成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第一任务数据和第二任务数据,并依据上述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对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和上述第二任务数据进行组合,生成第二组合任务数据。接着,将上述第二组合任务数据与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匹配。其中,任务数据匹配用于表示任务数据组合形式的匹配。之后,将匹配成功的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发送至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然后,根据上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的生成规则,对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与上述第二组合任务数据进行匹配,将符合上述生成规则的第二组合任务数据,作为匹配成功的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再然后,根据匹配成功的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在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中进行预测,作为预测结果。最后,响应于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的执行结果与上述预测结果的差异值大于设定的阈值,禁止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进行任务数据调用。在进行任务数据调用时,根据调用指令,以及应用终端的应用场景(第一数据应用场景/第二数据应用场景),来获取针对该应用场景的任务数据组合规则(生成规则),并依据获取的任务数据组合规则,对获取的任务数据(第一任务数据与第二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组合。并将组合后的任务数据与存储的任务数据组合规则对应的组合任务数据进行比对。这里,为了防止被存储的任务数据组合规则的泄露,则不进行任务数据组合规则的匹配,只是对组合任务数据进行匹配,并将匹配得到的任务数据,发送到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应用,这里提到的组合任务数据的匹配,即将应用终端(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的组合规则生成的任务数据,在任务数据库中进行任务数据匹配,进而获取存储的任务数据组合规则。也可以理解为,通过任务数据来匹配任务数据组合规则,并将匹配成功的规则,赋予基于应用终端被组合的任务数据,形成组合任务数据发送至应用终端进行命令执行。其中,通过这种任务数据匹配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在应用终端通过组合规则的尝试,以窃取存储的任务数据组合规则。即基于当前应用场景生成的任务数据组合规则,必然需要与发送过来的组合任务数据的组合规则一致,而由于每一种规则的定义不同,当应用终端来尝试发送任务数据组合规则(应用场景的模拟,也就是应用场景的实现逻辑),那么,必然无法通过模拟来到当前场景下特有的组合规则。从而,可以保证任务数据在解密后的使用安全。
[0057] 进一步参考图2,作为对上述各图所示方法的实现,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装置的一些实施例,这些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装置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那些方法实施例相对应,该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装置具体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0058]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的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装置200包括:生成单元201、存储单元202、第一获取单元203、第二获取单元204和发送单元206。其中,生成单元201,被配置成响应于接收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根据上述任务数据存储指令对应的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生成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存储单元202,被配置成将依据上述第一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生成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一存储空间,将用于生成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原始任务数据存储至第二存储空间,其中,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用于执行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原始任务数据的应用过程,上述原始任务数据包括:第一任务数据与第二任务数据;第一获取单元203,被配置成响应于接收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基于上述任务数据调用指令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获取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第二获取单元204,被配置成依据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与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的匹配结果,获取在上述第一存储空间存储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发送单元205,被配置成根据上述第二任务数据组合方式,对上述第一组合任务数据与上述第二存储空间中存储的原始任务数据进行任务数据组合,生成第二组合任务数据,以及将上述第二组合任务数据发送至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对应的执行任务数据应用。
[0059] 可以理解的是,该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装置200中记载的诸单元与参考图1描述的方法中的各个步骤相对应。由此,上文针对方法描述的操作、特征以及产生的有益效果同样适用于应用于任务数据交互的任务数据加密装置200及其中包含的单元,在此不再赘述。
[0060] 下面参考图3,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例如,计算设备)300的结构示意图。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车载终端(例如车载导航终端)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图3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0061] 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处理装置(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3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3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装置3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3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3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
3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任务数据。处理装置301、ROM302以及RAM 303通过总线3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305也连接至总线304。
[0062] 通常,以下装置可以连接至I/O接口305: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30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307;包括例如磁带、硬盘等的存储装置308;以及通信装置309。通信装置309可以允许电子设备300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任务数据。虽然图3示出了具有各种装置的电子设备300,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装置。
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装置。图3中示出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装置,也可以根据需要代表多个装置。
[0063]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3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308被安装,或者从ROM30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装置3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0064]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记载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任务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任务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006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客户端、服务器可以利用诸如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之类的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并且可以与任意形式或介质的数字任务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互连。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网际网(例如,互联网)以及端对端网络(例如,ad hoc端对端网络),以及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
[0066]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将硬件系统映射到操作系统中,以生成虚拟硬件系统;获取上述硬件系统的第一驱动程序在上述操作系统中的第一数字签名,通过对上述第一数字签名进行加密,生成上述虚拟硬件系统的第二驱动程序的第二数字签名;响应于检测到上述硬件系统的驱动指令,上述操作系统对上述第二驱动程序进行加载,以对上述虚拟硬件系统进行驱动;确定被驱动后的虚拟硬件系统的操作行为是否存在异常;响应于确定被驱动后的虚拟硬件系统的操作行为无异常,上述操作系统则依据上述第二驱动程序对应的上述第二数字签名与上述第一数字签名,对上述第一驱动程序进行验证;对上述第一驱动程序进行验证后,通过对上述第一驱动程序进行自动加载,建立上述虚拟硬件系统与上述硬件系统之间的同步关系,其中,上述同步关系表示将上述虚拟硬件系统产生的操作行为在上述硬件中同步执行。
[0067]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上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0068]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0069] 描述于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生成单元、存储单元、第一获取单元、第二获取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第二获取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依据上述第二任务数据应用场景与上述第一任务数据应用场景的匹配结果,获取在上述第一存储空间存储的第一组合任务数据的单元”。
[0070]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来执行。例如,非限制性地,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片上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等等。
[0071]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