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和漏泄传输组件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1035012.3

文献号 : CN11679951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沙敏王斌林垄龙赵瑞静柳芳徐宗铭宋昊

申请人 :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属于通信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和漏泄传输组件,包括两个信号聚集板和管状包覆件,通过管状包覆件将信号聚集装置固定在漏泄传输线上,通过信号聚集板将本来发散范围较广的射频信号集中到意向覆盖范围,使得能量更加集中发散到有效区域,这样可以提升信号覆盖的效果,以增强信号接收的灵敏度和信号覆盖范围,并且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包裹在漏泄传输线外,可为漏泄传输线外增加了一层防护,起到保护漏泄传输线的作用。

权利要求 :

1.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信号聚集板、第二信号聚集板和管状包覆件,所述管状包覆件中沿其长度方向形成供漏泄传输线穿过的通道,并且所述管状包覆件能够通过所述通道夹紧所述漏泄传输线而固定在所述漏泄传输线上;所述管状包覆件包括第一包覆件和第二包覆件,所述第一包覆件和第二包覆件能固定成一体形成供所述漏泄传输线穿过的通道;

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均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管状包覆件上,相对应的另一端向所述通道的外侧延伸;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的板体相对,两者之间的间距沿远离所述通道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为信号屏蔽材质;

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的固定端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漏泄传输线上开设的槽孔的长度和宽度,所述管状包覆件位于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所述第二信号聚集板的固定端之间的部分能够使从所述槽孔中漏泄的信号穿过。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均包括板体和所述板体一端的折边;所述第一包覆件或第二包覆件上设置有两个沿所述信号聚集装置的长度方向的凹槽,两个所述凹槽不在一条直线上;

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的设置折边的一端与所述凹槽配合将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均固定在所述第一包覆件上,所述第一包覆件的材质为非信号屏蔽材料,所述第二包覆件的材质为信号屏蔽材料;或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均固定在所述第二包覆件上,所述第二包覆件的材质为非信号屏蔽材料,所述第一包覆件的材质为信号屏蔽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覆件和第二包覆件为两个对称结构或两个非对称结构,所述通道为圆形、矩形或扇形。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与所述管状包覆件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包覆件为非信号屏蔽材质,所述管状包覆件的壁厚度为1mm‑5mm;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的厚度为0.1mm‑5mm,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之间的夹角为0°‑

170°。

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聚集装置包括多个第一信号聚集板,多个第一信号聚集板沿所述信号聚集装置的长度方向的相同径向区域位置顺次排布;还包括多个第二信号聚集板,多个第二信号聚集板沿所述信号聚集装置的长度方向的相同径向区域位置顺次排布。

8.一种漏泄传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漏泄传输线和权利要求1‑7任一项中的所述信号聚集装置,所述漏泄传输线设置在所述信号聚集装置的通道内,所述信号聚集装置的管状包覆件夹紧所述漏泄传输线将所述信号聚集装置固定在所述漏泄传输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一种漏泄传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泄传输线的外周上与槽孔位置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凸起的背部标示线,所述信号聚集装置的管状包覆件的内侧壁上与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的固定端的连接线中点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与所述背部标示线相配合使所述漏泄传输线的槽孔设置在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一种漏泄传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泄传输线的开设有槽孔的导体的材质为铝。

说明书 :

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和漏泄传输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和漏泄传输组件。

背景技术

[0002] 漏泄同轴电缆是一种配置连续缝隙天线阵的馈电线,其一部分能量可以以辐射波的形式均匀、稳定的辐射到外部空间,另一部分能量仍在漏泄同轴电缆的内部沿着轴向传输,因此漏泄同轴电缆同时具有传输线和辐射天线的功能。近年来,随着城市地铁、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漏泄同轴电缆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需求量与日俱增。
[0003] 传统的漏泄同轴电缆辐射能力偏低,在接收机距离漏泄同轴电缆一定距离后,接收到的电平无法满足接收机灵敏度的要求。此外,传统的泄漏电缆上外导体上的孔槽呈周期排布,虽然可以均匀辐射电磁波,但是电磁信号不够集中,不便集中朝向一个方向,信号较分散,收到的有效信号较少,功率浪费较多,造成辐射难以到达某些区域,辐射强度较低的问题。
[0004] 漏泄传输线(漏泄同轴电缆、漏泄波导、波导漏缆等)是一种较为精密的线缆,在敷设安装的过程中槽孔位置容易扭转,甚至变形,影响射频信号的辐射,进而导致耦合损耗、衰减常数等指标变差,影响使用过程中的通信质量。现有漏泄传输线直接安装在隧道区间内,在长期的列车运营过程中由于飞溅的碎石等因素的影响,漏泄传输线外容易出现剐蹭损伤等情况。此外,现有在漏泄同轴电缆的外护套内设置辐射增强板的设计,需要在外护套上开槽,不仅辐射增强板固定不牢固,容易脱落,而且在漏泄同轴电缆敷设的过程中容易损伤外护套,甚至造成外护套开裂,造成漏泄同轴电缆损伤。

发明内容

[0005]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和漏泄传输组件。
[0006]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包括第一信号聚集板、第二信号聚集板和管状包覆件,所述管状包覆件中沿其长度方向形成供漏泄传输线穿过的通道,并且所述管状包覆件能够通过所述通道夹紧所述漏泄传输线而固定在所述漏泄传输线上;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均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管状包覆件上,相对应的另一端向所述通道的外侧延伸;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的板体相对,两者之间的间距沿远离所述通道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的固定端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漏泄传输线上开设的槽孔的长度和宽度,所述管状包覆件位于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所述第二信号聚集板的固定端之间的部分能够使从所述槽孔中漏泄的信号穿过。
[0007]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状包覆件包括第一包覆件和第二包覆件,所述第一包覆件和第二包覆件能固定成一体形成供所述漏泄传输线穿过的通道;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均包括板体和所述板体一端的折边;所述第一包覆件或第二包覆件上设置有两个沿所述信号聚集装置的长度方向的凹槽,两个所述凹槽不在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的设置折边的一端与所述凹槽配合将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固定。
[000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包覆件和第二包覆件可拆卸地固定。
[000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均固定在所述第一包覆件上,所述第一包覆件的材质为非信号屏蔽材料,所述第二包覆件的材质为信号屏蔽材料;或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均固定在所述第二包覆件上,所述第二包覆件的材质为非信号屏蔽材料,所述第一包覆件的材质为信号屏蔽材料。
[001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包覆件和第二包覆件为两个对称结构或两个非对称结构,所述通道为圆形、矩形或扇形。
[001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与所述管状包覆件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
[00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状包覆件为非信号屏蔽材质,所述通道的壁厚度为1mm‑5mm。
[001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为信号屏蔽材质,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的厚度为0.1mm‑5mm,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之间的夹角为0°‑170°
[001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信号聚集装置包括多个第一信号聚集板,多个第一信号聚集板沿所述信号聚集装置的长度方向的相同径向区域位置顺次排布;还包括多个第二信号聚集板,多个第二信号聚集板沿所述信号聚集装置的长度方向的相同径向区域位置顺次排布。
[0015]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漏泄传输组件,包括漏泄传输线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所述信号聚集装置,所述漏泄传输线设置在所述信号聚集装置的通道内,所述信号聚集装置的管状包覆件夹紧所述漏泄传输线将所述信号聚集装置固定在所述漏泄传输线上。
[0016]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漏泄传输线的外周上与槽孔位置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凸起的背部标示线,所述信号聚集装置的管状包覆件的内侧壁上与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的固定端的连接线中点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与所述背部标示线相配合使所述漏泄传输线的槽孔设置在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之间。
[0017]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漏泄传输线的开设有槽孔的导体的材质为铝。
[0018] 本申请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和漏泄传输组件,包括两个信号聚集板和管状包覆件,通过管状包覆件将信号聚集装置固定在漏泄传输线上,通过信号聚集板将本来发散范围较广的射频信号集中到意向覆盖范围,使得能量更加集中发散到有效区域,这样可以提升信号覆盖的效果,以增强信号接收的灵敏度和信号覆盖范围,并且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包裹在漏泄传输线外,可为漏泄传输线外增加了一层防护,起到保护漏泄传输线的作用。
[0019]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1]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2]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3]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0024]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的信号聚集板的结构示意;
[0025]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的管状包覆件的结构示意;
[0026]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的定位凹槽结构示意图;
[0027]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种适用于方形漏泄传输线的信号聚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种适用于扇形漏泄传输线的信号聚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圆形漏泄传输线和信号聚集装置构成的漏泄传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种方形漏泄传输线和信号聚集装置构成的漏泄传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种扇形漏泄传输线和信号聚集装置构成的漏泄传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12示出了本申请一种漏泄传输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33] 其中:100‑信号聚集装置、1‑第一信号聚集板、2‑第二信号聚集板、3‑管状包覆件、4‑通道、5‑固定孔、6‑定位凹槽、7‑第一包覆件、8‑第二包覆件、9‑固定端、10‑板体、11‑折边、12‑固定凸起、13‑凹槽、200‑漏泄传输组件、300‑圆形漏缆、400‑矩形漏缆、500‑扇形漏缆、14‑内导体、15‑绝缘体、16‑外导体、17‑外护套、18‑背部标示线、19‑槽孔、20‑色带、21‑墙体、22‑固定卡具、23‑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所述附图中的术语“包含”与“包括”、“含有”或“特征在于”同义,并且是包括端点在内或是开放式的,并且不排除额外的未叙述的要素或方法步骤。“包含”是权利要求语言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意思指存在所述要素,但也可以增加其它要素并且仍形成在所述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构造或方法。
[0035]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本申请中术语“约”意味着包含由所述值的微小变化(至多+/‑10%)。
[0036] 漏泄传输线是漏泄同轴电缆、漏泄波导、波导漏缆等依靠导体上开设的周期性槽孔来辐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传输线的统称。漏泄同轴电缆又称漏缆,是一种特殊的同轴电缆,其外导体上开有周期性槽孔,是有馈线和天线双重功能的同轴电缆的统称,兼具无线射频信号的传输功能和收发功能。漏缆一般应用与各种隧道中,如地铁隧道、高铁隧道、公路隧道等场景,实现整个隧道内的无线信号覆盖。漏缆的主要竞争方案为天线方案,天线的信号覆盖不均匀,且由于远近效应使得系统设计困难,而漏缆布置在隧道中,沿线整个区域都有信号覆盖,信号覆盖较为均匀。
[0037] 漏缆因槽孔只开在线缆的一侧,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确认漏缆的安装方向,保障有槽孔的一侧能正对需要信号覆盖的区域。这就需要借助漏缆的安装主要附件卡具来实现,卡具一般一米间隔安装一个。常规漏缆的辐射角度一般在120度,信号分散的较多,为保障列车内的信号覆盖效果,一般只能通过缩短漏缆敷设长度,保障整体功率来实现,这样就需要增加设备的投入。
[0038] 本申请中已经发现传统的漏泄同轴电缆辐射能力偏低,在接收机距离漏泄同轴电缆一定距离后,接收到的电平无法满足接收机灵敏度的要求,并且现有漏缆发射信号较为分散,无法将更多有效信号发射到用户区域,现有的漏缆应用于隧道中时,发射的信号较为分散,收到的有效信号较少,功率浪费较多。本申请中还发现漏缆在辐射安装的过程中槽孔位置容易扭转,甚至变形,影响射频信号的辐射,进而导致耦合损耗、衰减常数等指标变差,影响使用过程中的通信质量。漏缆是一种较为精密的线缆,现有漏缆直接安装在隧道区间内,在长期的列车运营过程中飞溅的碎石及检修工作的影响,漏缆外容易出现剐蹭损伤等情况。此外,现有在漏缆外护套内设置辐射增强板的设计,需要在外护套上开槽等,不仅辐射增强板固定不牢固,容易脱落(例如,列车带来的风压或隧道风的影响),而且在漏缆敷设的过程中容易损伤外护套,甚至造成外护套开裂,造成漏缆损伤。
[0039]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包括第一信号聚集板、第二信号聚集板和管状包覆件,所述管状包覆件中沿其长度方向形成供漏泄传输线穿过的通道,并且所述管状包覆件能够通过所述通道夹紧所述漏泄传输线而固定在所述漏泄传输线上;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均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管状包覆件上,相对应的另一端向所述通道的外侧延伸;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的板体相对,两者之间的间距沿远离所述通道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第二信号聚集板的固定端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漏泄传输线上开设的周期性槽孔中单个槽孔的长度和宽度,所述管状包覆件位于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和所述第二信号聚集板的固定端之间的部分能够使从所述槽孔中漏泄的信号穿过。
[0040]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漏泄传输组件,包括漏泄传输线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所述信号聚集装置,所述漏泄传输线设置在所述信号聚集装置的通道内,所述信号聚集装置的管状包覆件夹紧所述漏泄传输线将所述信号聚集装置固定在所述漏泄传输线上。
[004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漏泄传输线的开设有槽孔的导体材质可以为铝。铝材与铜材机械性能及电气性能相当,但价格远低于铜材,减小了成本。
[0042] 本申请中提供的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和漏泄传输组件,一方面能有效解决现有漏泄传输线在应用过程中漏泄传输线发射信号较为分散的情况,通过信号聚集装置将信号聚集到意向覆盖范围,减少漏泄传输线向背向区域的信号辐射,减少信号的浪费,将信号更集中发射到工作区域,以增强信号接收的灵敏度和信号覆盖范围;另一方面管状包覆件结构本身也能起到结构保护的作用,保护漏泄传输线长期、稳定运行。
[0043]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44] 在本文中提及“ 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0045] 实施例1
[0046] 本申请中已经发现传统的漏泄同轴电缆辐射能力偏低,在接收机距离漏泄同轴电缆一定距离后,接收到的电平无法满足接收机灵敏度的要求,并且现有漏缆发射信号较为分散,无法将更多有效信号发射到用户区域,现有的漏缆应用于隧道中时,发射的信号较为分散,收到的有效信号较少,功率浪费较多。本申请中还发现漏缆在辐射安装的过程中槽孔位置容易扭转,甚至变形,影响射频信号的辐射,进而导致耦合损耗、衰减常数等指标变差,影响使用过程中的通信质量。漏缆是一种较为精密的线缆,现有漏缆直接安装在隧道区间内,在长期的列车运营过程中飞溅的碎石及检修工作的影响,漏缆外容易出现剐蹭损伤等情况。此外,现有在漏缆外护套内设置辐射增强板的设计,需要在外护套上开槽等,不仅辐射增强板固定不牢固,容易脱落(例如,列车带来的风压或隧道风的影响),而且在漏缆敷设的过程中容易损伤外护套,甚至造成外护套开裂,造成漏缆损伤。
[0047]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漏缆信号聚集装置及漏缆组件,至少包含两个信号聚集板和一个管状包覆件,通过管状包覆件将信号聚集装置固定在漏缆上,通过信号聚集板将本来发散范围较广的射频信号集中到一个小角度范围,使得能量更加集中发散到有效区域,这样可以提升信号覆盖的效果,增大设备间隔,并且漏缆信号聚集装置包裹在漏缆外,可为漏缆外增加了一层防护,保护漏缆。
[0048] 如图1中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漏缆信号聚集装置100,包括第一信号聚集板1、第二信号聚集板2、管状包覆件3、固定孔5和定位凹槽6。所述管状包覆件3中沿其长度方向形成供漏缆穿过的通道4,并且所述管状包覆件3通过所述通道4夹紧漏缆而使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固定在所述漏缆上。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均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管状包覆件3上,相对应的另一端向所述通道4的外侧延伸。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的板体10相对,两者之间的间距沿远离所述通道4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之间需要间隔一定的间距,以便将漏缆上的周期性的槽孔设置在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之间,这样才能通过信号聚集板将本来发散范围较广的射频信号集中到意向的范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的固定端9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漏缆上开设的周期性槽孔的长度和宽度,从槽孔中漏泄的信号能够穿过位于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所述第二信号聚集板2的固定端9之间的所述管状包覆件3,进一步穿过管状包覆件3的信号被两侧的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聚集。
[0049] 如图1中所示,所述管状包覆件3包括设置为两个半圆的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形成的通道4为圆形。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为两个对称结构,两个包覆件可拆卸地固定成一体形成供漏缆穿过的通道4。例如,所述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凸起12,所述固定凸起12中设置有固定孔5。所述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可通过螺栓或扎带穿过固定孔5进行固定并夹紧漏缆,使整个信号聚集装置100固定在漏缆上。
[0050] 在其它实施例中,例如图2、图3中所示,所述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为两个非对称结构,以便适应不同的安装条件和不同形状的漏缆,例如扇形漏缆等。所述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为一大一小两个非对称结构。图2中所示,第一包覆件7的截面弧度小于所述第二包覆件8的截面弧度,例如当漏缆组件靠近竖直墙壁安装时,固定凸起12和固定孔5朝向远离墙壁的方向,方便信号聚集装置100的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的固定。图3中所示,第一包覆件7的截面弧度大于所述第二包覆件8的截面弧度,例如当漏缆组件靠近水平房顶安装时,固定凸起12和固定孔5朝向远离信号聚集板的方向,方便信号聚集装置100的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的固定。
[0051] 在一些实施例中,管状包覆件3的材质可以为信号易于穿过的材质,即非信号屏蔽材料。例如,本申请中管状包覆件3为非金属材质,包括塑料、绝缘橡胶和其它复合材料。其它复合材料,例如由聚乙烯等加入改性剂以提升材料的成型性能和强度等。其它复合材料的共性在于材料易成型,便于热加工,强度大,并且属于非信号屏蔽材料。
[0052]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固定于同一包覆件(例如第一包覆件7或第二包覆件8)上时,固定有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的包覆件材质设置为上述信号易于穿过的材质(非信号屏蔽材料),没有信号聚集板的另一包覆件的材质为金属等不易被信号穿过的材质(信号屏蔽材料)。该设计方式可以使信号更多的聚集在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之间,提高辐射信号的聚集度和强度。
[0053] 本申请中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的材质为不易被信号穿过的材质,即信号屏蔽材料。例如,本申请中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为金属材质,包括铝、铜、铁以及合金材料。合金材料,例如铝镁合金等材料,强度高、易加工。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的外层可覆盖一层防止氧化的保护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所述信号聚集板的外表面覆盖塑料薄膜,例如通过喷涂塑料或者直接使用含塑料复合带进行包覆。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用防锈油漆喷涂,在所述信号聚集板的外表面喷涂防锈油漆以达到防止挡板氧化的效果。
[005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与所述管状包覆件3的所述第一包覆件7或第二包覆件8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为L形金属信号聚集板,注塑生产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0055] ①准备预制的L型金属信号聚集板;
[0056] ②将准备的管状包覆件3的注塑原材料(例如塑料、橡胶)烘干处理;
[0057] ③将模具放入注塑机,L型金属信号聚集板等安装完毕;
[0058] ④打开注塑机,将注塑原材料灌入成型;
[0059] ⑤打开注塑机,取出产品。
[006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也可通过在管状包覆件3上预制长凹槽,然后将L型金属信号聚集板嵌入的方式固定。如图4、图5中所示,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均包括板体10和所述板体一端的折边11。所述第一包覆件7(或第二包覆件8)上设置有两个沿所述信号聚集装置的长度方向的凹槽13,两个所述凹槽13不在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的设置折边11的一端与所述凹槽13配合将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固定在所述第一包覆件7上(或第二包覆件8)。
[0061]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也可能一个固定设置在第一包覆件7上,另一个固定设置在第二包覆件8,此时,所述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上分别设置两个沿所述信号聚集装置的长度方向的凹槽13,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的设置折边11的一端与所述凹槽13配合将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上。
[0062] 图5中由于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的折边11为L形的直角折边,所述凹槽13也为L形的凹槽,折边和凹槽的配合提高了信号聚集板固定的牢固性,信号聚集板不容易由于外力脱落。
[0063] 本申请中管状包覆件3的厚度(也即通道4的壁厚)优选为1mm‑5mm,过薄则结构强度较差,过厚则影响信号覆盖。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管状包覆件3的厚度为1mm、1.5mm、2mm、2.5mm、3mm、3.5mm、4mm、4.5mm、5mm等。
[0064] 如图6中所示,本申请中所述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之间的夹角α为0°‑170°之间。例如两个信号聚集板之间的夹角为0°,即两个信号聚集板平行,信号经挡板反射后,可向前聚集发射。例如两个信号聚集板之间的夹角为170°,漏缆本身的信号辐射角度最大为170°角,仍可以起到较好的信号聚集作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两个信号聚集板之间的夹角还可以为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
80°、85°、90°、95°、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155°、
160°、165°。
[0065] 本申请中优选的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的厚度为0.1mm‑5mm,过薄则结构强度较差,过厚则重量过大。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聚集板的厚度可以为0.1mm、0.2mm、0.3mm、0.4mm、0.5mm、0.6mm、0.7mm、0.8mm、0.9mm、1mm、1.1mm、1.2mm、1.3mm、1.4mm、
1.5mm、1.6mm、1.7mm、1.8mm、1.9mm、2mm、2.1mm、2.2mm、2.3mm、2.4mm、2.5mm、2.6mm、2.7mm、
2.8mm、2.9mm、3mm、3.1mm、3.2mm、3.3mm、3.4mm、3.5mm、3.6mm、3.7mm、3.8mm、3.9mm、4mm、
4.1mm、4.2mm、4.3mm、4.4mm、4.5mm、4.6mm、4.7mm、4.8mm、4.9mm、5mm。
[0066]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包括多个第一信号聚集板1,多个第一信号聚集板1沿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的长度方向的相同径向区域位置顺次排布。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包括多个第二信号聚集板2,多个第二信号聚集板2沿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的长度方向的相同径向区域位置顺次排布。相适应的所述凹槽13可以分为多段,每一段凹槽13固定一个信号聚集板。这样的设计利于生产,同时也利于工程上的安装。
[0067] 漏泄传输线是漏泄同轴电缆、漏泄波导、波导漏缆等依靠导体上开设的周期性槽孔来辐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传输线的统称。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信号聚集装置还可以应用到漏泄波导、波导漏缆等其它漏泄传输线,并构成漏泄传输组件,具体结构和设置可以参见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0068] 优选地,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的沿漏泄传输线延伸方向的长度为1mm‑1m,聚集信号的效果较好。
[0069] 优选地,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纵向长度(即沿漏泄传输线延伸方向的长度)为1cm‑2m(漏泄传输线的安装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卡具,卡具固定在漏泄传输线上,一般最大间隔是2m,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只能一节一节安装在漏泄传输线上),起到较好地聚集信号的效果。
[007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6中所示,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的第一包覆件7(或第二包覆件8)的内侧壁上与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的固定端9的连接线中点O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凹槽6。定位凹槽6可以与漏泄传输线上设置的凸起相配合,对漏泄传输线或其上开设的槽孔进行定位,使所述漏泄传输线的槽孔设置在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之间。
[007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中所示,为了适用方形漏缆或方形漏泄波导,将管状包覆件3设计为方形。适用方形漏缆或方形漏泄波导的信号聚集装置100,包括第一信号聚集板1、第二信号聚集板2、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图7中的实施例中,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为两个对称的结构。所述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能固定成一体形成供方形的漏泄传输线穿过的通道4,所述通道4截面呈方形或矩形。所述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能通过所述通道4夹紧所述漏泄传输线而固定在所述漏泄传输线上。所述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凸起12,所述固定凸起12中设置有固定孔5。所述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可通过螺栓或扎带穿过固定孔5进行固定并夹紧漏泄传输线,使整个信号聚集装置100固定在漏泄传输线上。其余具体结构和设置可以参见实施例1的上述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007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中所示,适用扇形漏缆的信号聚集装置100,包括第一信号聚集板1、第二信号聚集板2、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图8中的实施例中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为非对称的两个结构。所述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能固定成一体形成供扇形的漏泄传输线穿过的通道4,所述通道4截面呈扇形。所述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能通过所述通道4夹紧所述漏泄传输线而固定在所述漏泄传输线上。所述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凸起12,所述固定凸起12中设置有固定孔5。所述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可通过螺栓或扎带穿过固定孔5进行固定并夹紧漏泄传输线,使整个信号聚集装置100固定在漏泄传输线上。其余具体结构和设置可以参见实施例1的上述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0073]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在有拐弯或弯折需求的位置,该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可定制成有弧度结构,相应地第一信号聚集板、第二信号聚集板、第一包覆件和第二包覆件沿其长度方向(即漏泄传输线的延伸方向)整体呈弧形。其余具体结构和设置可以参见实施例1的上述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0074] 本实施例1中提供了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通过管状包覆件将信号聚集装置固定在漏泄传输线上,通过两个信号聚集板将本来发散范围较广的射频信号集中到一个小角度范围,使得能量更加集中发散到有效区域,这样可以提升信号覆盖的效果,增大设备间隔,并且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包裹在漏泄传输线外,起到保护漏泄传输线的作用。
[0075] 实施例2
[0076]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漏泄传输组件,包括漏泄传输线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所述信号聚集装置。
[0077]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中所示的圆形漏缆300和信号聚集装置构成的漏泄传输组件200。所述圆形漏缆300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导体14、绝缘体15、外导体16、外护套17,所述外导体16上开设有周期性的槽孔19。与槽孔19位置对应的外护套17上设置有色带20,与槽孔19位置相对的外护套17上设置有背部标示线18。所述圆形漏缆300设置在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的通道4内,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的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夹紧所述圆形漏缆300,将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固定在所述圆形漏缆300上。所述圆形漏缆300的外周上与槽孔位置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凸起的背部标示线18,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的第一包覆件7或第二包覆件8的内侧壁上与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的固定端9的连接线中点O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凹槽6,所述定位凹槽6与所述背部标示线18相配合使所述圆形漏缆300的槽孔19设置在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之间。信号聚集装置100的其它特征参见实施例1中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0078] 如图12中所示,漏泄传输组件200包括圆形漏缆300和信号聚集装置构成。圆形漏缆300通过固定卡具22固定到墙体21上,信号聚集装置100依靠自身通道卡紧固定在圆形漏缆300上。信号聚集装置100的第一包覆件7或第二包覆件8通过固定螺栓23固定为一体夹紧圆形漏缆300而将信号聚集装置100固定在圆形漏缆300上。定位凹槽6与背部标示线18相配合使所述圆形漏缆300的槽孔19设置在第一信号聚集板1和第二信号聚集板2之间。
[0079]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中所示的矩形漏缆400和信号聚集装置构成的漏泄传输组件200。所述矩形漏缆400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导体14、绝缘体15、外导体16、外护套17,所述外导体16上开设有周期性的槽孔19。与槽孔19位置对应的外护套17上设置有色带20。所述外护套17外侧为方形,内部为圆形。所述矩形漏缆400设置在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的通道4内,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的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夹紧所述矩形漏缆400,将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固定在所述矩形漏缆400上。信号聚集装置100的其它特征参见实施例1中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008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中所示的扇形漏缆500和信号聚集装置构成的漏泄传输组件200。所述扇形漏缆500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导体14、绝缘体15、外导体16、外护套17,所述外导体16上开设有周期性的槽孔19。与槽孔19位置对应的外护套17上设置有色带20。所述外护套17外部为扇形,内部为圆形。所述扇形漏缆500设置在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的通道4内,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的第一包覆件7和第二包覆件8夹紧所述扇形漏缆500,将所述信号聚集装置100固定在所述扇形漏缆500上。信号聚集装置100的其它特征参见实施例1中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0081]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圆形漏缆300、矩形漏缆400、扇形漏缆500的外导体由铝制,打破了传统漏缆必须采用铜质的传统生产工艺,铝材与铜材机械性能及电气性能相当,但价格远低于铜材,可作为线缆原材料使用。通过采用铝制漏缆,降低金属材料在线缆整体成本中占比,减小成本波动,不会影响整体建设成本。并且铝制漏缆重量较轻,方便施工建设。
[0082]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信号聚集装置还可以与圆形、方形、矩形、扇形等形状的漏泄波导、波导漏缆等其它漏泄传输线组合并构成漏泄传输组件,具体结构和设置可以参见上述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0083]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漏泄传输线信号聚集装置和漏泄传输组件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84] 1.本发明能有效解决现有漏泄传输线在应用过程中漏泄传输线发射信号较为分散的情况,通过信号聚集装置将信号聚集到意向覆盖范围,减少漏泄传输线向背向区域的信号辐射,减少信号的浪费,将信号更集中发射到工作区域,以增强信号接收的灵敏度和信号覆盖范围。
[0085] 2.漏泄传输线一般为明装,无法放置到管槽中,漏泄传输线属于一种较为精密的线缆,在辐射安装的过程中槽孔位置容易扭转,甚至变形,影响射频信号的辐射,进而导致耦合损耗、衰减常数等指标变差,本发明不仅能实现信号的集中,管状包覆件结构本身也能起到结构保护的作用,保护漏泄传输线长期、稳定运行。
[0086]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