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Hp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和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0953097.7

文献号 : CN11683210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明显刘赛月王洁宜

申请人 :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省精神卫生研究院)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治疗Hp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和应用。一种治疗Hp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原料以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虎杖8‑16份,炒黄连2‑10份,白花蛇舌草25‑35份,香茶菜25‑35份,广藿香10‑20份,石菖蒲8‑16份,煅瓦楞子25‑35份,煅牡蛎25‑35份,海螵蛸15‑25份,白螺蛳壳25‑35份。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能够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有效治疗Hp相关性消化不良,显著缓解消化不良的部分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减轻铋剂四联疗法的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原料以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虎杖8‑16份,炒黄连2‑10份,白花蛇舌草25‑35份,香茶菜25‑35份,广藿香10‑20份,石菖蒲8‑16份,煅瓦楞子25‑35份,煅牡蛎

25‑35份,海螵蛸15‑25份,白螺蛳壳25‑3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原料以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虎杖10‑14份,炒黄连4‑8份,白花蛇舌草28‑32份,香茶菜28‑32份,广藿香12‑18份,石菖蒲10‑14份,煅瓦楞子28‑32份,煅牡蛎28‑32份,海螵蛸18‑22份,白螺蛳壳28‑32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原料以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虎杖12份,炒黄连6份,白花蛇舌草30份,香茶菜30份,广藿香15份,石菖蒲12份,煅瓦楞子30份,煅牡蛎

30份,海螵蛸20份,白螺蛳壳30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原料以重量份计还包括以下原料:炒鸡金10‑20份,炒麦芽15‑25份,焦山楂2‑10份。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原料以重量份计还包括以下原料:醋香附5‑15份,炒柴胡2‑10份,炒黄芩2‑10份。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原料以重量份计还包括以下原料:延胡索5‑15份,炒木香5‑15份。

7.一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制剂包括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和/或添加药用辅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制剂为片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膏剂、丸剂或液体制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制剂为咀嚼片。

10.权利要求1‑6任意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中药组合物或权利要求7‑9任意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在制备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药物中的应用。

说明书 :

一种治疗Hp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组合物、制剂

和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治疗Hp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和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与消化系统初始部分的食物消化有关,以消化不良症状为主要特征,包括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的一或多项症状。消化不良除了FD之外另有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OD则是由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食道和胃癌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于2016年颁布的罗马标准Ⅳ,是对肠道微环境,脑肠道相互作用,药物基因组学,生物心理社会,性和文化影响在功能障碍性疾病研究的结果。定义FD的罗马标准Ⅳ如下:在过去6个月内持续或复发性消化不良超过3个月;经胃镜检查无法证明症状的可能器质性原因;和消化不良症状不能通过排便缓解,并且与大便不规则无关。根据罗马标准Ⅳ,功能性消化不良受试者可分为两个亚组,且两个亚组的症状可能存在部分重叠,即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它以餐食诱发餐后饱腹感和早饱等消化不良症状;上腹部疼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以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症状为主。罗马标准Ⅳ指南首先建议对60岁以下的受试者进行Hp感染的无创检测及其根除,如果没有Hp感染或根除Hp感染后没有改善,医师会推荐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进行治疗。如果有与消化系统下部相关的报警症状,可以进行血细胞计数、电解质、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以及甲状腺指标等实验室检查,以及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腹部超声检查,结肠的内窥镜检查。
[0003] FD发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免疫和黏膜功能改变、胃动力障碍、胃肠道微生物群的不同组成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处理改变被认为是发作的原因。其中,Hp是人类最普遍的胃肠道细菌性病原体,临床观察表明:Hp感染与部分无肉眼可见胃和十二指肠病变的受试者消化不良症状之间存在一定关系。Hp感染究竟在消化不良发病的发病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尚存在广泛争议,但是多数研究已经确认,在消化不良受试者中,合并Hp感染的受试者可占所有受试者的40%~60%之间,两者存在某种联系性。目前世界范围内,根除Hp普遍被认可的是四联方案“PPI+铋剂+两种抗生素,疗程14天”。虽然四联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受到了肯定,但其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不足且较难克服,主要体现在耐药性的增加: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应用,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见,西药上治疗Hp相关性消化不良以根除Hp为主,但耐药性强,且有一定的毒副反应,治疗结束后易再次发作,故在临床治疗中,需要一种高效、持久、安全的治疗方案。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对于杀除Hp的有效率有显著提高、且具有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有效改善消化不良临床症状的优势,这使得提高Hp的清除率,更深入治疗Hp相关性消化不良有了新的突破。中医文献源流之中并无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病名,但是根据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可归于“痞满”“胃脘”“纳呆”等范畴。Hp相关性消化不良在临床上是外感导致内伤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部分受试者单纯铋剂四联疗法的治疗效果不足且不良反应明显。因此,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关键在于祛除脾胃病理产物,恢复脾胃升降气机的正常平衡状态。
[0004] 当今对致病菌Hp的发现和诊断,可以看作是对“中医四诊”的补充和参考,有助于中医诊疗模式中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诊疗方案确立。同其他内伤杂病无异,Hp感染同时可以分出正、邪两端的病因概念。因此,中医常言的“正气存在,邪不可干”和“扶正祛邪”的诊治策略也同样适用于Hp相关性消化不良。从中医传统角度解读,单纯的Hp致病菌为外来邪气,终可归于外感六淫之邪之中,外邪由肌表、口鼻等方式入里,结于脾胃中焦,阻塞要道气机,导致脾胃升降、运化的功能失司,继而发为痞胀、满塞、烧灼疼痛等不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气于肺胃,结而不散,则为痞。”《素问·举痛论》谓:“寒气客于肠胃之间……故按之痛止。”由此我们可见:若重视扶正这一手段,通过调节脾胃运动,滋养中焦津液,祛除病理产物,疏调中焦气机,可使脾胃生机重现,肌肉有力,运化有常,更可以进一步濡养其他脏腑,使得全身机体协同合作,共抗邪气Hp外出。同时,若是在方剂中若随证加一些“祛邪”的方药,如虎杖、黄连、厚朴之类,最终做到邪正兼顾,更可提高根除Hp的效率。
[0005] 申请人认为Hp相关性消化不良在消化门诊病人群体中相当常见,申请人在长期的临证过程中观察到,Hp相关性消化不良患者病因病机多兼有外感邪气与内伤饮食,两者内外相引,合而为病。其病机多属外感后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湿浊、痰饮、郁热阻滞中焦而发病,《湿热病篇》中已有具体论述“伤脾胃者最为湿热”,Hp作为外来邪气侵袭人体,病犯胃脘,生湿化热,湿热壅阻中焦,清浊不分,升降失司,诱发痞满、嗳腐、烧心、口干或口苦等证候。
[0006] 在外邪方面,由于Hp等微生物湿浊之气侵犯脾胃,导致脾失健运,胃失降纳,不能随消随化,而致纳呆内伤方面,可见于患者饮食不节、内伤和脾胃虚弱,饥饱无常,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油腻不洁之物,或恣食生冷,或过用煎炒炙煿,燥热太过;或食用坚硬不易腐磨之物,以致Hp侵犯脾胃,致运化停滞失司,升降失调,谷气不能化为精气而导致纳呆;或患者素体不足,久病迁延未愈,或年老久病,脾阳不振,又遇Hp之邪,损耗太过,中气内伤;或感Hp后胃阴不足,失其润泽,谷反为滞,气机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致脘腹胀满,食减纳呆。
[0007] 其中,申请人认为:湿热之邪最易伤脾胃。章虚谷有言:“胃为戊土属阳,脾是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同时,脾胃平素已虚更容易犯湿热邪气。感受湿热之邪,内阻中焦,郁而不达,或脾气虚弱,运化不良,湿自内生,阻塞气机,可导致痞满。湿、热均可阻滞气机,使升降失常而为病。脾不健运,则水湿蕴留中焦,既可因湿盛困脾,使运化功能进一步减退,又可聚湿生痰,郁而化热。湿不祛则脾难健、痰难化、热难消。对脾不健运而生湿者,常用健脾胜湿、燥湿运脾、化湿醒脾之法,待脾健则能正常运化水湿。对湿而兼热者,亦应以祛湿为重点。湿热者,配合清热之药,但勿过寒,因为湿去则热无所附而易清。故针对Hp相关性消化不良,临证治疗需抓住病机要领,针对致病原因辨证论治,首当以根除Hp为先。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祛邪扶正,清热解毒、制酸和胃,重在恢复脾胃气机升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Hp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该中药组合物能够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有效治疗Hp相关性消化不良,显著缓解消化不良的部分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减轻铋剂四联疗法的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0009]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0010] 一种治疗Hp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原料以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虎杖8‑16份,炒黄连2‑10份,白花蛇舌草25‑35份,香茶菜25‑35份,广藿香10‑20份,石菖蒲8‑16份,煅瓦楞子25‑35份,煅牡蛎25‑35份,海螵蛸15‑25份,白螺蛳壳25‑35份。
[0011] 作为优选,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原料以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虎杖10‑14份,炒黄连4‑8份,白花蛇舌草28‑32份,香茶菜28‑32份,广藿香12‑18份,石菖蒲10‑14份,煅瓦楞子28‑32份,煅牡蛎28‑32份,海螵蛸18‑22份,白螺蛳壳28‑32份。
[0012] 作为优选,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原料以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虎杖12份,炒黄连6份,白花蛇舌草30份,香茶菜30份,广藿香15份,石菖蒲12份,煅瓦楞子30份,煅牡蛎30份,海螵蛸20份,白螺蛳壳30份。
[0013] 作为优选,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原料以重量份计还包括以下原料:炒鸡金10‑20份,炒麦芽15‑25份,焦山楂2‑10份。
[0014] 作为优选,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原料以重量份计还包括以下原料:醋香附5‑15份,炒柴胡2‑10份,炒黄芩2‑10份。
[0015] 作为优选,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原料以重量份计还包括以下原料:延胡索5‑15份,炒木香5‑15份。
[0016] 作为优选,所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添加其它中药提取物和/或添加其它原料。
[0017] 作为优选,所述中药组合物制剂包括中药组合物和/或添加药用辅料、和/或添加食品添加剂。
[0018] 作为优选,所述中药组合物制剂为片剂、咀嚼片、粉剂、散剂、颗粒剂、冲剂、胶囊剂、膏剂、丸剂或液体制剂。
[0019] 进一步,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中药组合物或中药组合物制剂在制备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药物中的应用。
[0020] 本发明配方设计的原理:
[0021] 中药组合物中以虎杖为君药,主以清热杀菌;合炒黄连、白花蛇舌草、香茶菜为臣药,协同祛湿除热。而广藿香、石菖蒲为佐药,祛湿化痰;煅瓦楞子、煅牡蛎、海螵蛸、白螺蛳壳为使药,抑酸护胃。由此,中药组合物共奏祛邪扶正、清热解毒、制酸和胃之功,使脾胃气机得以畅通,则外邪可除,痞证可消。
[0022] 虎杖归肝、胆、肺经,性味微有苦寒,对Hp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痛、散瘀之功,对咳喘、哮病、浓痰也有一定缓解、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湿热类证候,可治肺炎、脓肿、胃炎、肝炎、痈毒、烫伤等疾患。
[0023] 黄连归经众多,性味苦寒,可入五脏诸经及胃与大肠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显著,既对Hp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又可治疗脾胃湿热证痞满、吞酸,腹痛、泻痢诸证,对脾胃湿热证Hp相关性消化不良可谓切中病机。而炒黄连较黄连更具有安全性,也避免了生用黄连大苦大寒败坏脾阳的可能性。藿香辛温,乃芳香类中药,可入肺、脾、胃三经,兼有祛湿辟秽和调气宽中的功效,可治慢性胃炎、痞胀不适、腹痛泄泻等病证。
[0024] 石菖蒲入脾经,性味亦辛温,开窍醒神,豁痰祛湿,理气和胃,祛风散结的疗效,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和藿香一同反佐苦寒之品,同治胃脘烦闷、痞塞、疼痛,具有化湿豁痰,开窍醒胃之功效疗。
[0025] 瓦楞子性味咸平,也入肺、胃两经,具有制酸止痛,消痰化瘀甚至的软坚散结功效,与PPI的功效相类似,可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且煅用更安全,抑酸效果更为显著。
[0026] 煅牡蛎与煅瓦楞子相类似,性味咸寒,亦可制酸止痛,消痰化瘀,软坚散结,与虎杖、黄连同用,可增强虎杖、黄连之功效。
[0027] 海螵蛸归脾、肾经,性味咸、温,与咸寒的煅牡蛎相配伍,可调和药性,主治上亦以制酸止痛,摄血调精为功效。
[0028] 白螺蛳壳亦入归肺胃两经,性平味甘,可制酸止痛、敛疮护胃,与PPI功效相似,可治诸多胃脘部不适。
[0029] 以上煅瓦楞子、煅牡蛎、海螵蛸、白螺蛳壳皆具有抑酸止痛,护胃安中之功效,可明显缓解Hp相关性消化不良中胀满、疼痛、恶心、泛酸等证候。而白花蛇舌草、香茶菜皆入胃经,性味甘凉,都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的功效,对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反酸等证候均有一定疗效。
[0030] 本发明配方单味药分析:
[0031] 虎杖:虎杖煎液对Hp及多种细菌、真菌、病毒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已经多项体内及体外试验证明。在体外试验中,一般杀菌作用会随着虎杖煎液浓度的提高而增强,但这点在人体内部试验中受到限制。
[0032] 炒黄连:黄连或小檗碱对Hp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且对胃肠蠕动具有兴奋作用,同时抑制胃酸的分泌;但是黄连单味药的抑菌能力有限,若在与其他中药连用之后抗菌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安全性也会随之增加。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等类似消化道疾病中,炒黄连也呈现出相似的规律。
[0033] 广藿香:广藿香水煎剂或水浸出液对多种致病性真菌、细菌都有抑制作用,且效力相似;其蕾香乙醚浸出液及醇浸出液能广谱性杀菌,其中也包括在体外对Hp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0034] 石菖蒲:石菖蒲水煎液能促进胃肠道的蠕动,且抑制胃肠的过度活跃,低剂量时具有降低肠管平滑肌兴奋性,缓解痉挛的功效,且作用程度会随着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其有效成分可能在于石菖蒲挥发油。此外,其挥发油可以在一定程度起到缓和血压,控制血压昼夜差的能力。
[0035] 煅瓦楞子:临床实践中,在胃脘处节律性疼痛发作前20分钟,将煅瓦楞子研细末吞服便能缓解胃脘疼痛。此方案一般无副作用,个别病例有颜面浮肿、尿血、尿混浊和泌尿系感染复发等现象。
[0036] 煅牡蛎:煅牡蛎水煎剂具有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肠管蠕动的作用。其成分之中的酸性提取物在活体中对Hp有抑制作用,同样可减少胃食管反流事件发生的概率。
[0037] 海螵蛸:对于胃肠道溃疡病有明显的制酸、止痛、止血等作用,临床中对溃疡所造成出血、穿孔事件均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临床实践中,溃疡患者会在服用海螵蛸后3~5日疼痛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胃口也会转之好转。
[0038] 白螺蛳壳:朱丹溪提及白螺蛳壳,认为其可“治痰积及胃脘痛”,有制酸、止痛、止血、收敛溃疡创面等作用,《现代实用中药》也记载白螺蛳壳可治“治胃痛及胃酸过多”,现代药理发现白螺蛳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3),可中和胃酸并在溃疡表面形成钙化保护膜,从而使溃疡面停止出血,进而减轻疼痛。
[0039] 白花蛇舌草:白花蛇舌草水煎液在体外抗菌作用并不显著,暂未有研究报道其对Hp有抑制作用,但已发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有研究认为白花蛇舌草的抗炎作用,是刺激网状内皮增生,协同增强吞噬细胞活力所致。
[0040] 香茶菜:香茶菜水煎液目前尚未有研究发现其对Hp有抑制作用,但它已被证明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香茶菜所含的挥发油具有扩张支气管;松弛平滑肌,降低腹直肌的收缩,增加胃肠血流等作用。
[004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能够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有效治疗Hp相关性消化不良,显著缓解消化不良的部分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减轻铋剂四联疗法的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42] 图1为两组受试者研究完成情况。
[0043] 图2为两组受试者性别比较(n)。
[0044] 图3为两组受试者年龄比较。
[0045] 图4为两组受试者病程比较。
[0046] 图5为治疗前两组消化不良西医症状积分比较。
[0047] 图6为治疗前两组消化不良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0048] 图7为两组治疗前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简易问卷分数比较。
[0049] 图8为两组受试者Hp根除比较(n)。
[0050] 图9为两组受试者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比较(n)。
[0051] 图10为两组治疗后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比较。
[0052] 图11为两组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积分差值比较。
[0053] 图12为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0054] 图13为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值D比较。
[0055] 图14为治疗后两组尼平消化不良指数比较。
[0056] 图15为治疗前后两组尼平消化不良指数差值D比较。
[0057] 图16为两组复发率比较。
[0058] 图17为两组受试者安全性比较(n)。

具体实施方式

[0059]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将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0060] 实施例1
[0061] 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原料以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虎杖12份,炒黄连6份,白花蛇舌草30份,香茶菜30份,广藿香15份,石菖蒲12份,煅瓦楞子30份,煅牡蛎30份,海螵蛸20份,白螺蛳壳30份。加水煮成液体制剂即可。
[0062] 本发明有益效果研究:
[0063]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0064] (一)研究资料
[0065] 1.研究对象
[0066] 本研究的临床观察受试者均来自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消化科门诊,病例采集时间为2021年12月至2023年01月,入组标准为符合Hp阳性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以及脾胃湿热中医辨证标准的受试者。
[0067] 2.诊断标准和辨证标准
[0068] 2.1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0069] 2.1.1Hp感染的诊断参考《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处理共识报告》
[0070] 具备以下任一标准:①呼气试验(包括C13或C14)确诊Hp感染;②胃镜下病理确诊Hp感染。
[0071] 2.1.2FD诊断参考罗马Ⅳ诊断标准
[0072] 须同时满足①和②和③中所述标准。另以下症状需要在受试者入组前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仍有下述临床症状。
[0073] ①满足以下所述标准中的一项及以上:a)上腹疼痛;b)上腹灼烧感;c)餐后饱胀不适感;d)早饱感;②无可以用于解释上述临床表现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可通过胃、肠镜检查等);③必须满足餐后不适综合征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腹痛综合征: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上腹疼痛(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上腹部灼烧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1天;餐后不适综合征: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餐后饱胀不适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早饱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3天。
[0074] 2.2中医脾胃湿热辨证标准
[0075] 参考《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共识》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0076] 具备以下主症和次症之中各2项,参考舌诊及脉诊结果,即可诊断脾胃湿热证型。
[0077] (1)主症:①脘腹痞满;②脘腹疼痛;③嘈杂;④胃中灼热;
[0078] (2)次症:①口干或口苦;②身重困倦;③恶心呕吐;④小便短黄;⑤食少纳呆;
[0079] (3)舌脉:①舌红,苔黄厚腻;②脉滑。
[0080] 3.受试者筛选标准
[0081] 3.1入组标准
[0082] ①符合西医Hp相关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和中医脾胃湿热辨证诊断标准者;
[0083] ②无合并消化性溃疡、肿瘤、食管炎、胃粘膜肠化异型增生其他胃肠道器质性疾病者;
[0084] ③年龄区间位于18岁至70岁之间者;
[0085] ④已表示知情同意并本人亲笔签署同意书者;
[0086] ⑤神志正常,且主观意愿上能按时服药,依从性强者;
[0087] ⑥近半年无特殊药物服用史,观察前1月未服用抗生素、PPI、铋剂、促胃肠动力、其他中药或中成药等受试者。
[0088] 3.2排除标准
[0089] ①孕妇或正准备妊娠妇女或哺乳期妇女;
[0090] ②合并有除消化系统外功能不全和或其他全身功能性,器质性疾病或肿瘤性疾病的受试者;
[0091] ③对中药汤剂成分、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等药物过敏或不能耐受者;
[0092] ④近1个月内参与过其他临床试验的受试者;
[0093] ⑤可能存在酒精及药物成瘾的受试者。
[0094] 3.3剔除标准
[0095] ①被错误纳入,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
[0096] ②因各种原因未按要求服药的受试者;
[0097] ③因各种原因服用其他药物者的受试者;
[0098] ④观察期间资料,不配合量表评估,或其他原因导致数据收集不全的受试者。
[0099] 剔除病例不加入最后统计分析。
[0100] 3.4脱落标准
[0101] ①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自行退出、失访的受试者。
[0102] ②服用中药或中西药后病情出现恶化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受试者;
[0103] ③研究过程中出现如便血、严重贫血、短期内体重大幅下降等“报警症状”的受试者。
[0104] 4.伦理学要求
[0105] 所有受试者均已充分告知试验的收益及风险,并在入组前本人亲笔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该临床试验已经取得试验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批准(伦理审查件号Approval NO.:浙同德伦理审2022研第013号)。
[0106] (二)研究方法
[0107] 1.样本量估算
[0108] 受试者均为2021年12月~2023年01月就诊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的消化内门诊病例。因本研究方案设计为随机、平行、对照试验,故所需要的样本量计算公式如下:
[0109]
[0110] 依据既往文献对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中西药对比诊疗方案得知,P1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约95%,P2为西药对照组,有效率约70%。依据统计学样本量原则,取α=0.05,β=02,则Zα=1.96,Zβ=0.84,根据样本量估算公式,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要求,和我院既往消化内科门诊受试者就诊情况,加上预计可能最大脱落数15%,可计算出n1=n2=42(例),故共需纳入至少84例受试者。
[0111] 2.分组方案
[0112] 本研究所采集得2021年12月~2023年01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的消化内科招募的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84名受试者病例,通过SPSS26.0所生成的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产生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名。
[0113] 3.治疗方案
[0114] 西药对照组受试者予国内标准四联方案(PPI+铋剂+2种抗生素):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口服bid(20mg,AstraZeneca AB/UK Limited,国药准字J20180047),左氧氟沙星片500mg口服qd(500mg,长春海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03307),多西环素肠溶胶囊200mg口服bid(100mg,永信药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627),胶体果胶铋胶囊200mg口服tid(100mg,山西振东安欣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8476),连服2周。
[0115]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对受试者加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加减辨证治疗:主方为虎杖12g,炒黄连6g,广藿香15g,石菖蒲12g,瓦楞子30g,煅牡蛎30g,海螵蛸20g,白螺蛳壳30g,白花蛇舌草30g,香茶菜30g。临床试验中依据受试者具体病情、症状随证加减。食欲不佳者加炒鸡金15g,炒麦芽20g,焦山楂6g;情绪不佳,焦虑或抑郁倾向受试者加醋香附9g,炒柴胡6g,炒黄芩6g;腹痛明显者加炒木香6g,延胡索10g。
[0116] 服法:每日1剂,水煎煮至最终250ml,分两次,早、晚饭后,加热服用。中药由医院中药房代煎或嘱受试者如前述方法自煎,连服2周。
[0117] 4.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0118] 4.1一般观察指标
[0119] 入组后即开始记录受试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情况。两组性别、病程分段采用等级数据,其构成比采用Fisher检验;年龄采用计量资料,t检验计算统计量。比较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情况有无统计学差异。入组前消化不良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尼平消化不良指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统计量,比较入组前患者病情程度,症状表现上有无统计学差异
[0120] 4.2Hp转阴率
[0121] 统计Hp转阴的受试者数量,计算两组治疗后Hp清除率。具体方案为试验结束1月后复查尿素呼气试验,阴性者为根除成功,阳性者为根除失败。
[0122] 4.3消化不良症状积分评价标准
[0123] 参考《2017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的严重程度及频次,症状积分=∑(各症状严重程度×发作频率)。对各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每组在各项症状上是否存在差异。对治疗后两组消化不良症状积分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后两组在消化不良各项症状上是否存在差异。对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的差值D(治疗前-治疗后)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明确中药联合铋剂四联治疗相较单纯铋剂四联治疗是否存在增益,最终得出结论。
[0124] 4.4中医证候积分评价标准
[0125] 参考《2017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依据受试者中医证候严重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计分,以“1级”代表“无”,以“2级”代表“轻,不影响”,以“3级”代表“中,部分影响”,以“4级”代表“重,显著影响”。受试者对依据自身症状严重程度由轻到重,主症依次记0,2,4,6分,次症依次记0,1,2,3分。记录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且满足方差齐性者,对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前两组在中医各项症状统计学是否存在差异;对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是否存在差异。对各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经治疗后,各组中医各项证候上是否改善。对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值D(治疗前-治疗后)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中西药和中药治疗之间是否存在中医疗效增益。最终得出结论。
[0126] 4.5中医总体疗效比较标准
[0127] 对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疗效进行比较,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证候积分减少(%)=(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依据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减少百分率进行分级,标准如下:降低百分率在90%~100%之间判定为治愈;降低百分率在60%~90%之间判定为显效;降低百分率在30%~60%之间判定为有效;降低百分率在0%~30%之间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对所得计数资料采用Fisher检验计算统计量,探究两组中医证候改善是否有差异,得出结论。
[0128] 4.6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简表评分比较标准
[0129] 参考《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简表》,在“紧张”“日常活动的干扰”“吃/喝”“知识/控制”“工作/学习”五个方面依据受试者症状严重程度、影响日常生活的频率,由轻到重记“1分”到“5分”,消化不良的发病程度和发作频率相加为该项目的总分。记录两组各受试者治疗前后5个方面各自的积分和总积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且满足方差齐性者,对治疗前两组指数积分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前两组在指数上是否存在差异;对治疗后两组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后两组在指数上是否存在差异。对各组治疗前后指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观测中西药和单纯西药的治疗效果。对治疗前后两组指数的差值D(治疗前-治疗后)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中西药和中药治疗之间是否存在指数改善上差异。最终得出结论。
[0130] 4.7复发率评价标准
[0131] 再次监测Hp有无后1月,对受试者的症状再次进行随访。计算两组受试者随访时的前述各积分、指数的复发情况。复发指数>30%则为复发,最后计算两组复发率。计算公式如下:
[0132] 复发指数=(随访总积分或指数-治疗后总积分或指数)/随访总积分×100%[0133] 复发率=复发例数/随访例数×100%
[0134] 4.8安全性评价标准
[0135] 一般体检项目:血压、心率、心律、呼吸、体重。相关检查:血常规五分类、二便常规化验;小生化检验;心电图。治疗前和再次行Hp检查时各检查1次。观察受试者服用药物后是否有毒副作用。
[0136] 试验途中受试者相关不良反应纳入不良反应统计。仔细记录在受试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具体临床表现、症状严重程度,并依据以上有研究者决定是否需要对症处理,对症处理后是否有好转,是否需要停止试验等,期间需评估该不良反应与受试期间所用药物的潜在关联性。以上所述皆由担任研究者的医师记录。
[0137] 安全性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Ⅰ级:安全,治疗期未见不良反应出现;Ⅱ级:较为安全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可继续试验给药;Ⅲ级:有一定程度安全风险,已在受试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且需要采取对症处理,但经治疗好转后可继续参与临床试验;Ⅳ级:受试者所出现得严重不良的反应导致不能继续临床试验。
[0138] 4.9统计学软件
[0139] 运用SPSS26.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数据的录入采集与处理,统计方法见上述。
[0140] 二、研究结果
[0141] (一)病例完成情况
[0142] 本研究就就诊顺序一共纳入84名受试者。依据SPSS26.0产生的随机数字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n1=42(例)和对照组n2=42(例)。但在试验过程中,试验组有4名受试者未按要求在治疗后1月再次行Hp检查而脱落,1例受试者因私自服用影响研究的药物(其他中成药,胃复春)而予以剔除。对照组有3名受试者未定期复诊或电话无法联系或联系后表示中止试验的意愿而脱落,此外1例女性受试者因意外怀孕而中止试验,1例因药物严重副反应中止试验(严重吐泻,患者自觉无法耐受)。最终两组招募各自到37例受试者完整完成了此临床研究,总脱落率为11.90%。参见下表1和图1:
[0143] 表1两组受试者研究完成情况比较(n)
[0144] 组别 纳入例数 剔除病例 脱落病例 完成病例试验组 42 1 4 37
对照组 42 2 3 37
[0145] (二)两组—般资料比较
[0146] 1.两组性别构成比较
[0147] 试验组共招募受试者37例,包含19例男性及18例女性,男女比例为1:0.95,男性占比51.35%。而对照组37例受试者中同样包含19例男性及18例女性,男女比例和男性占比与试验组一致。两组受试者男女数量用Fisher法进行检验,结果提示: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构成上无明显差异(P>0.05)。参见下表2、图2。
[0148] 表2两组受试者性别构成比较(n)
[0149]
[0150] 2.两组年龄比较
[0151] 在资料完整收集的74例受试者中,试验组受试者年龄范围在24~66(岁),平均年龄40.35±11.31(岁);对照组受试者年龄范围在21~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19±12.63(岁);试验组受试者年龄近似正态分布,而对照组受试者年龄为正态分布。两组受试者年龄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提示:两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参见下表3、图3。
[0152] 表3两组受试者年龄比较(岁)
[0153]
[0154] 3.两组病程比较
[0155] 在最终纳入的74例受试者中,试验组病程范围在6~31(月)区间;对照组病程范围在6~28(月)区间。现将病程6~12(月)的受试者归类为短病程组,病程12~24(月)的受试者归类为中病程组,>24(月)病程的受试者归类为长病程组。统计两组短、中、长病程的数量,所得计数资料采用Fisher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提示:两组受试者病程分布无显著差异2
(χ =5.221,P=0.073>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4、图4。
[0156] 表4两组受试者病程比较
[0157]
[0158] 4.两组治疗前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比较
[0159] 对最终纳入的74例受试者消化不良症状积分进行统计,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单项症状积分均近似正态性分布,故两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各项消化不良症状积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参见下表5、图5。
[0160] 表5治疗前两组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比较
[0161]
[0162] 5.两组治疗前消化不良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0163] 对最终纳入的74例受试者治疗前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及总积分进行统计,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中医证候单项和总积分接近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两组治疗前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及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6、图6。
[0164] 表6治疗前两组消化不良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0165]
[0166] 6.两组治疗前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简易问卷分数比较
[0167] 对最后纳入的74例受试者的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进行统计,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尼平消化不良指数各项分布均近似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提示:两组治疗前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简易问卷各项积分及总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该问卷情况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7、图7。
[0168] 表7两组治疗前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简易问卷分数比较
[0169]
[0170]
[0171] (三)疗效比较
[0172] 1.Hp根除率比较
[0173] 经两组不同方案根除Hp的4周治疗后,试验组Hp根除率为91.89%,对照组为78.38%,两组总有效率经Fisher检验后,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02>0.05)。
参见下表8、图8。
[0174] 表8两组受试者Hp根除情况比较(n)
[0175]
[0176] 2.中医总体疗效比较
[0177] 两组经过4周的联合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或单纯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后,试验组消化不良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为72.97%,两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见表9、图9:
[0178] 表9两组受试者中医证候改善率比较(n)
[0179]
[0180] 3.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比较
[0181] 经过根除Hp的两组方案治疗4周后,对比治疗前,两组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中上腹痛,中上腹灼烧感及总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后饱胀不适,中上腹痛,中上腹灼烧感及总积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在上述三个症状的改善上更具有优势;在治疗前后差值上看,加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于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餐后饱胀不适,中上腹痛,中上腹灼烧感存在明显增益(P<0.05)。详见表10、图10、图11:
[0182] 表10两组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比较
[0183]
[0184] 注:△代表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代表本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代表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值间有显著差异(P<0.05)
[0185] 4.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0186] 经不同方案根除Hp的4周治疗后,试验组的脘腹痞满或疼痛,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小便短黄及总积分对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在脘腹痞满或疼痛,口苦,口干不欲饮及总积分上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后脘腹痞满或疼痛,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小便短黄及总积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中西医治疗在上述五个证候的改善上更具有优势;在治疗前后差值上看,加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于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不欲饮,小便短黄存在明显增益(P<0.05)。详见表11、图12、图13。
[0187] 表11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0188]
[0189]
[0190] 注:△代表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代表本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代表试验组的前后差值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
[0191] 5.治疗前后尼平消化不良指数比较
[0192] 经不同方案根除Hp的4周治疗后,两组中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的各方面对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日常活动,工作/学习及总积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联合铋剂四联疗法在上述两个方面症状的改善上更具有优势;在治疗前后差值上看,加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于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日常活动、工作/学习改善存在明显增益(P<0.05)。详见表12、图14、图15。
[0193] 表12治疗前后两组尼平消化不良指数比较
[0194]
[0195] (四)复发率和安全性比较
[0196] 1.复发率比较
[0197] 再次行Hp监测后的1月后,对两组中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试验组成功根除Hp34例,其中复发3例;对照组成功根除Hp29例,其中复发5例。对两组Hp复发率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西药和西药治疗在Hp根除在中短期疗效(约2个月)中不存在差异。参见表13,图16。
[0198] 表13两组复发率比较
[0199]
[0200] 2.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比较
[0201] 两组受试者试验前后的生命体征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二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但在研究过程中对照组出现头晕3例,口苦10例,试验组头晕0例,口苦2例。两组不良反应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参见下表14,图17。
[0202] 表14两组受试者安全性比较(n)
[0203]
[0204] 三、结果分析
[0205] 1.病例人口学资料分析
[0206] 本研究共纳入84例Hp相关性消化不良患者,最终74例完成本次研究,其中男性38例,女性36例,男性人数多于女性(但P>0.05),说明Hp作为一种传染性微生物,其引起的相关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和性别的关系并不显著。本研究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0.35±11.31(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1.19±12.63(岁)。患者主要群体为中青年,年龄相对偏小,申请人认为这可能与三甲医院的主力就诊年龄群体有关(老年患者偏向基层社区医院就诊),也可能与Hp相关性消化不良患者群体的年轻化有关,因为目前研究表明,年龄的递增和社会压力的增加都是消化不良症状发起和加重的危险因素。故本研究的主力受试者群体为中青年,可能与当今中青年群体社会压力大,快餐式饮食不规律,以及胃肠功能的减弱有关。本研究中病程在12~24月的受试者比例最高,说明Hp相关性消化不良若不经过根除Hp治疗,往往会发展为慢性疾病,对患者的长期日常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目前我国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在18%~45%之间,占消化门诊就诊人群的20%~40%。其中部分FD受试者的发作时间长达每年度的1/2,更有受试者因病情进展,进一步出现代谢性、器质性或系统性疾病,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由本数据结果可见:Hp相关性消化不良患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人群,年轻群体主要集中在中青年,且平均发病时间较长。但由于样本量较小,样本来源较单一等原因,本数据结果并不能代表Hp相关性消化不良群体的准确人口学特征情况。
[0207] 2.总体Hp根除率比较分析
[0208] 经过根除Hp的两组方案治疗4周后,试验组Hp根除率为91.89%,对照组为78.38%,两组总有效率经Fisher检验后,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02>0.05)。
这说明两种方法对Hp相关性消化不良患者均具有根除Hp的作用,但加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并不能提高Hp根除率。
[0209] 目前研究已经证实标准四联疗法“PPI+铋剂+两种抗生素,疗程14天”具有根除Hp的作用,这点已经被学术界及大众所认可。同时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对于提高杀除Hp的有效率有显著提高。尽管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具有显著性,但加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之后一定程度得增加了根除Hp的有效率,这也证实了中医中药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Hp的根除率,这可能与本方中虎杖、炒黄连等具有抑菌效果的重要成分产生的增益有关,也与祛湿、解毒、和胃的中医治则息息相关。
[0210] 3.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改善比较分析
[0211] 经过根除Hp的两组方案治疗4周后,对比治疗前,两组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中上腹痛,中上腹灼烧感及总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证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联合四联疗法和单纯四联疗法对上述症状均具有改善作用,可见根除Hp确能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其中治疗后饱胀不适,中上腹痛,中上腹灼烧感及总积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我们的结果与其他类似研究一致,根除Hp治疗对减轻受试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有积极作用。这一情况是在亚洲,欧洲和美国人群中具有相似性的。有研究报道了根除Hp与消化不良症状改善之间相关性的各种估计值,目前大型随机对照研究稀缺,而现有研究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在日本的一项调查中,Tomoko等人在215名有消化不良症状的人中试验了根除Hp疗法。成功根除的受试者在治疗1年后消化不良症状有显著改善,但根除失败的受试者的症状没有改善。Yui Kudo等人报道,在90例对胃分泌抑制剂或促动力剂治疗耐药的Hp相关性消化不良受试者中试验根除的结果表明,在成功根除的受试者中,胃症状的改善维持了长达3年的时间。马冰芬等的研究将72例Hp相关性消化不良受试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了两组,分别是PPI治疗组和铋剂四联疗法组,结果见抗Hp治疗后,不仅受试者的Hp根除率达到了91.67%,且上腹痛、餐后饱胀、早饱以及上腹烧灼感等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的改善率均显著高于PPI治疗组。由此可见,根除Hp治疗对消化不良症状改善确实有积极影响,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相似。
[0212] 而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联合铋剂四联疗法在上述饱胀不适,中上腹痛,中上腹灼烧感三个症状的改善上更具有优势;在治疗前后差值上看,加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于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饱胀不适,中上腹痛,中上腹灼烧感存在明显增益(P<0.05)。这提示我们临床中遇到饱胀不适,中上腹痛,中上腹灼烧感症状严重的患者,配合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会有更显著的症状改善,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总的而言,依据相关文献研究,Hp感染是FD较为明确的一种致病因素,无论采用西医治疗方案还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合并Hp相关性消化不良受试者的症状改善有临床实践的强大支持。
[0213] 4.中医疗效比较分析
[0214] 两组经过4周的中西药或单纯四联疗法治疗后,试验组消化不良中医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为72.97%,两组中医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中医证候积分上,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四联药治疗。其次,经过根除Hp的两组方案治疗4周后,对比治疗前,试验组的脘腹痞满或疼痛,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小便短黄及总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仅其总积分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后脘腹痞满或疼痛,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小便短黄及总积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中西医治疗在上述五个证候的改善上更具有优势;在治疗前后差值上看,加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于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不欲饮,小便短黄存在明显增益(P<0.05),可见加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可进一步显著改善受试者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不欲饮,小便短黄的中医证候。
[0215] 由此可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辨证施治对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改善确有较好的疗效。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是申请人建立在脾胃学说升降运动中的临床实践方。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是调节五脏气机升降之枢纽。喻嘉言在《寓意草》中首次提出“升清”一词,“其能升清降浊全赖中脘为之运用……故中脘之气压,则水谷之清气,上升于肺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对体内气机的升降赖脾胃及升清的生理机制进行了阐释,为“脾主升清”这一重要生理特性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而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正是立足脾胃之气,祛邪以扶正,通过祛湿清热以解Hp之毒,以调节全身阴阳之气,同时助四脏气机之升降,最终达到消痞满,助运化,降嗳气之功效。
[0216] 当今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多补益脾胃阳气,因脾为太阴湿土,脾阳是推动脾主运化功能的基础动力,当补脾阳以运脾。脾阳受损,温煦、推动作用降低,津液的升腾气化失常,亦会发为痞满疼痛。但申请人认为既然阴、阳存在于一切物质之中,故脾脏与其他脏腑一样,也存在阴与阳,观《温病条辨·中焦》言:“其中伤者,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由脾胃两伤。”脾阴具有滋润、濡养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言:“脏真濡于脾。”揭示了脾脏濡润滋养之功赖脾阴完成。可见脾阴为脾脏所化生的营养物质,具有濡养全身脏腑、组织之功能,故自拟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以清热而护脾胃之阴,临床效果亦为显著。本研究所纳入的Hp相关性消化不良患者,湿与热合,湿热互阻,舌上苔色黄腻,口黏而苦,口干而饮水不多,胃脘痞胀嘈杂,不思纳谷,据证参以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加减,及时恰当地辨证施以方药,脘腹痞满或疼痛,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小便短黄等证候的改善因此显著。
[0217] 且药理学已经表明虎杖、藿香、厚朴、黄连等药,现已证实亦具有良好的抑制根除Hp的作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作为复方,既可以顾“正”又可以顾“邪”,值得进一步发掘、创新,加以研究。但也应当在临床上防止一种倾向或误区,那就是一见检验报告Hp(+)就不加认真辨证而过用苦寒药物。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受试者中,也存在有的表现为中虚气滞证,兼有胃寒者,妄用苦寒之品,不仅会使本身症状加重,胃黏膜病损进一步发展,而且Hp也未必能及时转阴。临床实践中不乏这样的病例,故中药用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辨证为主。另外,由于本病部分受试者病程长,病情常反复,久病必有瘀,久病入络,瘀阻胃络,故治疗时针对久病患者需要在调理气机时酌加活血化瘀之品。本研究部分久病患者疗效欠缺,可能与瘀血内停相关,在今后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诊治中应当根据病程的长短及临床表现,在调理气机的同时适当加用活血药,可酌加丹参、檀香、九香虫、三七粉、赤芍等行气活血止痛药。
[0218] 5.尼平消化不良指数改善比较分析
[0219] 经过根除Hp的两组方案治疗4周后,对比治疗前,两组中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的各方面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后日常活动,工作/学习及总积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中西医治疗在上述两个方面症状的改善上更具有优势;在治疗前后差值上看,加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于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日常活动、工作/学习改善存在明显增益(P<0.05)。说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于改善受试者日常活动、工作/学习情况的效果优于单纯四联疗法。生活质量意味着舒适的生活、精神的享受和乐趣,与疾病治愈率、存活率等单一指标相比,生活质量更能反映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感的真实状况,两组的各项生活方面指标都在治疗后得到了改善,这与消化不良症状的缓解有关。而且,加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确更能提高日常活动,工作/学习受试者两方面的生活照质量。
[0220] 6.复发率比较分析
[0221] 治疗结束4周后对有效患者进行随访,试验组的复发率为8.82%,对照组的复发率17.24%,两组的复发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远期疗效和单纯四联疗法无显著差异。为减少Hp的复发,在临床中医师需要叮嘱患者日常作息有规律性,不要受凉,随四季温差而增减衣物,时时以保护胃肠功能为意。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之品,戒烟、酒、浓茶、奶茶、咖啡等,切勿暴饮暴食,或恣食肥甘厚腻之物;勿急躁发怒,尽量维持平和、平静的心态,让自己处在一个安和的状态;建议患者适当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按摩,以增进肠胃功能蠕动,增进食欲。根据病情及条件适当运动,以增强体质,也有助于调节情绪;注意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调动人体的积极性,坚定战胜疾病的决心和勇气,不可整天萎靡不振。尽量加用中药对复发率无明显降低,但加强医嘱调摄可能对Hp相关性消化不良的复发有一定比例的减少。
[0222] 7.安全性比较分析
[0223] 在本次研究整个过程中,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均正常,但对照组出现头晕3例,口苦10例,治疗组出现头晕0例,口苦2例。两组不良反应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这可能是由于铋剂常导致治疗期间出现口苦症状,而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以缓解铋剂所产生这项副作用,这直接体现了中药的安全性。且根除Hp的四联疗法策略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菌群失调,若能减少肠道菌群的变化和失衡,或许可以提高Hp根除治疗的疗效,减少根除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PPI强大的抑酸作用不仅可以降低胃酸对食物中外源细菌的清除作用,削弱人体自身的天然屏障,还可以削弱人体的消化功能。然而,未完全消化的大分子营养物质进入肠道后可能会促进病原菌的生长,这对菌群的组成有显著影响。此外,PPI还可以降低胃粘液的粘度,延长胃排空时间,进而诱发胃微生态平衡的破坏,导致共生菌丰度和多样性明显下降。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的个体在短时间内没有明显的症状,但细菌过度生长会导致肠腔内碳水化合物过度发酵,铁、维生素B12和脂肪的吸收减少,从而导致后遗症。此外,长期使用抗生素是胃肠道菌群失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破坏了胃肠道菌群的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和免疫屏障。生物屏障的破坏表现为抗生素敏感细菌数量的减少和耐药细菌数量的增加。因此,它破坏了正常共生菌群的定植能力,外源致病菌更容易侵入人体。抗生素的广泛和不合理应用是Hp耐药性增加和根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抗菌素相关的胃肠道菌群失衡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腹胀和腹痛,这会增加治疗中断和失败以及发生耐药菌株的风险。抗菌素相关的胃肠道生态失调也可能影响疾病的长期预后。上述种种皆可能是单纯铋剂四联用药带来副作用的机制,但中药能缓解上述副作用。
[0224] 以上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通过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列,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