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1139730.5

文献号 : CN11687726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倪灿涛李克彪郑仁忠刘峰周良严芳马涛朱晓勇

申请人 : 上海富渥机械工程技术江阴制造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本体,所述发动机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冷却机构;所述第一冷却机构包括进气组件、两个水管和两个第一冷却组件,两个第一冷却组件分别设置在发动机本体的顶部和底部,两个水管分别设置在发动机本体的前侧和后侧;本发明通过将空气作用到水管上,降低冷却液的温度,提升发动机本体水冷效果;通过从第一气孔排出的空气作用到第一导热片和第二导热板上,实现对第一导热片和第一导热板上的风冷,不仅进一步提升发动机本体冷却效果,还可以将第一导热板和第一导热片上的灰尘吹离,防止灰尘影响第一导热片和第一导热板的风冷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冷却机构(2);

所述第一冷却机构(2)包括进气组件(21)、两个水管(22)和两个第一冷却组件(23),两个第一冷却组件(23)分别设置在发动机本体(1)的顶部和底部,两个水管(22)分别设置在发动机本体(1)的前侧和后侧;

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3)包括水箱(23.1),所述水箱(23.1)和发动机本体(1)之间设置有冷却箱(23.2),所述冷却箱(23.2)与发动机本体(1)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冷却箱(23.2)与发动机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冷却箱(23.2)固定设置在水箱(23.1)上,所述冷却箱(23.2)和发动机本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热板(23.3),所述第一导热板(23.3)固定贴合在发动机本体(1)上,所述第一导热板(23.3)与冷却箱(23.2)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一导热板(23.3)的远离发动机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热片(23.4),所述第一导热片(23.4)穿过冷却箱(23.2),所述第一导热片(23.4)从水箱(23.1)的靠近发动机本体(1)的一侧插入水箱(23.1)内空腔,所述冷却箱(23.2)的靠近发动机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气孔(23.5);

所述水管(22)依次穿过两个冷却箱(23.2),所述水管(22)的两端分别插入两个水箱(23.1)内,其中一个水箱(23.1)内设置有水泵(24),所述水泵(24)与其中一个水管(22)连接,两个水箱(23.1)内的空腔和两个水管(22)内的空腔形成冷却水循环流动通道;

所述进气组件(21)包括进气单元(21.1)和两个出气管(21.2),两个出气管(21.2)与两个水管(22)一一对应,所述出气管(21.2)套设在水管(22)上,所述出气管(21.2)与水管(22)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出气管(21.2)的两端分别从冷却箱(23.2)的靠近发动机本体(1)的一侧插入冷却箱(23.2)内空腔,两个出气管(21.2)均与进气单元(21.1)连接,通过进气单元(21.1)将空气输送至出气管(21.2)内;

所述进气单元(21.1)包括气泵(21.11),所述气泵(21.11)上设置有进气管(21.12),所述气泵(21.11)和进气管(21.12)均位于发动机本体(1)的右侧,所述进气管(21.12)的出气端通过连接管(21.13)与两个出气管(21.2)连接;

所述连接管(21.13)包括连接总管(21.131)和两个连接分管(21.132),所述连接总管(21.131)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连接分管(21.132)与出气管(21.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本体(1)上还设置有第二冷却机构(3),所述第二冷却机构(3)包括第二冷却组件(31)和两个传动组件(32),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1)位于发动机本体(1)的右侧,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1)与传动组件(32)连接,两个传动组件(32)与两个连接分管(21.132)一一对应;

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1)包括第二导热板(31.1),所述第二导热板(31.1)与发动机本体(1)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二导热板(31.1)与发动机本体(1)弹性连接,通过连接分管(21.132)内空气的流动使传动组件(32)驱动第二导热板(31.1)向着靠近发动机本体(1)方向移动;

所述传动组件(32)包括移动盘(32.1),所述移动盘(32.1)位于连接分管(21.132)内,所述移动盘(32.1)与连接分管(21.132)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移动盘(32.1)上固定设置有传动杆(32.2),所述传动杆(32.2)与连接分管(21.132)平行,所述传动杆(32.2)伸出连接管(21.13),所述传动杆(32.2)与连接管(21.13)滑动且密封连接,所述传动杆(32.2)通过支架(32.3)与两个第二导热板(31.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板(31.1)上穿设有两个导杆(31.2),所述导杆(31.2)平行于左右方向,所述导杆(31.2)的左端固定设置在发动机本体(1)上,所述导杆(31.2)的右端固定设置在固定盘(31.3),所述导杆(31.2)和固定盘(31.3)之间设置有弹簧(31.4),所述弹簧(31.4)套设在导杆(31.2)上,所述弹簧(31.4)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二导热板(31.1)上,所述弹簧(31.4)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固定盘(31.3)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板(31.1)的左侧设置有两个清洁单元(31.5),两个清洁单元(31.5)分别设置在发动机本体(1)的前后两侧,所述清洁单元(31.5)包括清洁管(31.51),所述清洁管(31.51)固定设置在第二导热板(31.1)上,所述清洁管(31.51)的两端密封,所述清洁管(31.51)的左侧固定设置有移动管(31.52),所述移动管(31.52)的左端活动插入有固定杆(31.53),所述固定杆(31.53)的左端通过连接块(31.54)与发动机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清洁管(31.51)上设置有第二出气孔(31.5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板(23.3)上的第一导热片(23.4)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导热片(23.4)沿左右方向均匀间隔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孔(23.5)设置有多组,多组第一气孔(23.5)与多个第一导热片(23.4)交错布置,每组第一气孔(23.5)设置有多个,同组的多个第一气孔(23.5)自前至后均匀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箱(23.2)的靠近所述发动机本体(1)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固定块(23.6),所述冷却箱(23.2)通过所述固定块(23.6)固定设置在所述发动机本体(1)上,所述冷却箱(23.2)固定设置在水箱(23.1)上。

说明书 :

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属于发动机冷却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矿用车是一种大型运输设备,具有载重量大、效率高和运输成本低等特点。随着国内矿业开采的发展及重型装备制造逐渐成熟,对大型矿用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对矿用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矿山使用的矿用车的载重量都较大,通常需要双发动机系统甚至多发动机系统,以满足功率需求,矿用车工作期间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保证矿用车工作的可靠性,需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处理。
[0003] 申请号为 CN202023311579.3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矿车发动机散热装置,包括两个导热硅胶板和发动机本体,两个导热硅胶板分别放置在发动机本体的一侧和底端,两个导热硅胶板上设有风冷组件,风冷组件包括两个散热箱,两个散热箱分别固定设置在其中一个导热硅胶板的一侧和另一个导热硅胶板的底端,两个散热箱之间固定安装有连接架,其中一个散热箱底端的一侧固定穿插安装有通风管,另一个散热箱上设有水冷组件,水冷组件包括水箱,水箱固定设置在另一个散热箱的底端,该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风冷组件吸收导热硅胶板传递的发动机本体散发的热量后排出,对发动机本体进行散热,通过水冷组件中吸收发动机本体表面的热量,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但是,现有技术中,在通过水冷的方式对发动机进行散热时,冷却水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从而影响水吸收热量能力,影响发动机冷却效果。
[0004] 因此,需要有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实现冷却水的降温,提升发动机冷却效果。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实现冷却水的降温,提升发动机冷却效果的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0006]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本体,所述发动机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冷却机构;
[0007] 所述第一冷却机构包括进气组件、两个水管和两个第一冷却组件,两个第一冷却组件分别设置在发动机本体的顶部和底部,两个水管分别设置在发动机本体的前侧和后侧;
[0008] 所述第一冷却组件包括水箱,所述水箱和发动机本体之间设置有冷却箱,所述冷却箱与发动机本体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冷却箱与发动机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冷却箱固定设置在水箱上,所述冷却箱和发动机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热板,所述第一导热板固定贴合在发动机本体上,所述第一导热板与冷却箱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一导热板的远离发动机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热片,所述第一导热片穿过冷却箱,所述第一导热片从水箱的靠近发动机本体的一侧插入水箱内空腔,所述冷却箱的靠近发动机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气孔;
[0009] 所述水管依次穿过两个冷却箱,所述水管的两端分别插入两个水箱内,其中一个水箱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与其中一个水管连接,两个水箱内的空腔和两个水管内的空腔形成冷却水循环流动通道;
[0010] 所述进气组件包括进气单元和两个出气管,两个出气管与两个水管一一对应,所述出气管套设在水管上,所述出气管与水管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出气管的两端分别从冷却箱的靠近发动机本体的一侧插入冷却箱内空腔,两个出气管均与进气单元连接,通过进气单元将空气输送至出气管内;
[0011] 所述进气单元包括气泵,所述气泵上设置有进气管,所述气泵和进气管均位于发动机本体的右侧,所述进气管的出气端通过连接管与两个出气管连接;
[0012] 所述连接管包括连接总管和两个连接分管,所述连接总管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连接分管与出气管连接。
[0013] 作为优选,所述发动机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二冷却机构,所述第二冷却机构包括第二冷却组件和两个传动组件,所述第二冷却组件位于发动机本体的右侧,所述第二冷却组件与传动组件连接,两个传动组件与两个连接分管一一对应;
[0014] 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包括第二导热板,所述第二导热板与发动机本体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二导热板与发动机本体弹性连接,通过连接分管内空气的流动使传动组件驱动第二导热板向着靠近发动机本体方向移动。
[0015] 作为优选,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移动盘,所述移动盘位于连接分管内,所述移动盘与连接分管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移动盘上固定设置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与连接分管平行,所述传动杆伸出连接管,所述传动杆与连接管滑动且密封连接,所述传动杆通过支架与两个第二导热板固定连接。
[0016]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导热板上穿设有两个导杆,所述导杆平行于左右方向,所述导杆的左端固定设置在发动机本体上,所述导杆的右端固定设置在固定盘,所述导杆和固定盘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导杆上,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二导热板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固定盘上。
[0017]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导热板的左侧设置有两个清洁单元,两个清洁单元分别设置在发动机本体的前后两侧,所述清洁单元包括清洁管,所述清洁管固定设置在第二导热板上,所述清洁管的两端密封,所述清洁管的左侧固定设置有移动管,所述移动管的左端活动插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左端通过连接块与发动机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清洁管上设置有第二出气孔。
[0018]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导热板上的第一导热片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导热片沿左右方向均匀间隔分布。
[0019]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气孔设置有多组,多组第一气孔与多个第一导热片交错布置,每组第一气孔设置有多个,同组的多个第一气孔自前至后均匀分布。
[0020]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箱的靠近所述发动机本体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冷却箱通过所述固定块固定设置在所述发动机本体上,所述冷却箱固定设置在水箱上。
[002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0022] 1、通过将空气作用到水管上,降低冷却液的温度,提升发动机本体水冷效果;
[0023] 2、通过从第一气孔排出的空气作用到第一导热片和第二导热板上,实现对第一导热片和第一导热板上的风冷,不仅进一步提升发动机本体冷却效果,还可以将第一导热板和第一导热片上的灰尘吹离,防止灰尘影响第一导热片和第一导热板的风冷效果;
[0024] 3、通过第二导热板增加发动机本体的散热面积,且活动式的第二导热板,不仅可以便于更换,而且第二导热板移动过程中因惯性作用使灰尘与第二导热板分离,实现第二导热板的自动除尘,避免灰尘影响第二导热板的散热效果;
[0025] 4、第二导热板向左移动期间,清洁管内的空气从第二出气孔排出并作用到第二导热板的左侧面和发动机本体的右侧面,在气流的作用下,将第二导热板左侧面和发动机本体右侧面上的灰尘吹离,避免灰尘影响第二导热板与发动机本体的贴合效果。
[0026] 5、通过气泵的启停控制第二导热板移动,实现自动化。

附图说明

[0027] 图1为本发明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立体图;
[0028] 图2为本发明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视图;
[0029] 图3为本发明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俯视图;
[0030] 图4为本发明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右视图;
[0031] 图5为图2的A‑A方向剖视图;
[0032] 图6为图5的B部放大图;
[0033] 图7为冷却箱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8为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9为第一导热板与第一导热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6] 图10为进气组件与第二冷却机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7] 图11为进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12为第二冷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13为清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其中:
[0041] 发动机本体1,第一冷却机构2,第二冷却机构3;
[0042] 进气组件21,水管22,第一冷却组件23,水泵24,
[0043] 进气单元21.1,出气管21.2;
[0044] 气泵21.11,进气管21.12,连接管21.13;
[0045] 连接总管21.131,连接分管21.132;
[0046] 水箱23.1,冷却箱23.2,第一导热板23.3,第一导热片23.4,第一气孔23.5,固定块23.6;
[0047] 第二冷却组件31,传动组件32;
[0048] 第二导热板31.1,导杆31.2,固定盘31.3,弹簧31.4,清洁单元31.5;
[0049] 清洁管31.51,移动管31.52,固定杆31.53,连接块31.54,第二出气孔31.55;
[0050] 移动盘32.1,传动杆32.2,支架32.3。实施方式
[0051] 如图1‑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矿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本体1,所述发动机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冷却机构2和第二冷却机构3;
[0052] 所述第一冷却机构2包括进气组件21、两个水管22和两个第一冷却组件23,两个第一冷却组件23分别设置在发动机本体1的顶部和底部,两个水管22分别设置在发动机本体1的前侧和后侧,所述水管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冷却组件23连接,所述进气组件21与两个水管22连接;
[0053] 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3包括水箱23.1,所述水箱23.1和发动机本体1之间设置有冷却箱23.2,所述冷却箱23.2的靠近所述发动机本体1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固定块23.6,所述冷却箱23.2通过所述固定块23.6固定设置在所述发动机本体1上,所述冷却箱23.2固定设置在水箱23.1上,所述冷却箱23.2和发动机本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热板23.3,所述第一导热板23.3固定贴合在发动机本体1上,所述第一导热板23.3与冷却箱23.2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一导热板23.3的远离发动机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一导热片23.4,多个第一导热片23.4沿左右方向均匀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导热片23.4穿过冷却箱23.2,所述第一导热片23.4从水箱23.1的靠近发动机本体1的一侧插入水箱23.1内空腔,所述冷却箱23.2的靠近发动机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多组第一气孔23.5,多组第一气孔23.5与多个第一导热片23.4交错布置,每组第一气孔23.5设置有多个,同组的多个第一气孔23.5自前至后均匀分布;
[0054] 所述水管22依次穿过两个冷却箱23.2,所述水管22的两端分别插入两个水箱23.1内,其中一个水箱23.1内设置有水泵24,所述水泵24与其中一个水管22连接,两个水箱23.1内的空腔和两个水管22内的空腔形成冷却水循环流动通道;
[0055] 所述进气组件21包括进气单元21.1和两个出气管21.2,两个出气管21.2与两个水管22一一对应,所述出气管21.2套设在水管22上,所述出气管21.2与水管22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出气管21.2的两端分别从冷却箱23.2的靠近发动机本体1的一侧插入冷却箱23.2内空腔,两个出气管21.2均与进气单元21.1连接;
[0056] 发动机本体1工作期间,通过进气单元21.1使空气输送至出气管21.2内,出气管21.2内的空气从出气管21.2的两端分别输送至两个冷却箱23.2内空腔,冷却箱23.2空腔内的空气则从第一出气孔排出并作用到第一导热片23.4和第一导热板23.3上,另外,水箱
23.1内加入冷却液,冷却液可以为水,水泵24启动,使其中一个水箱23.1内的冷却液从其中一个水管22输送至另一个水箱23.1后再通过另一个水管22实现回流,如此,则实现冷却液的循环流动;
[0057] 发动机本体1上产生的热量依次通过第一导热板23.3和第一导热片23.4输送至水箱23.1内的冷却液,冷却液吸收热量,则实现发动机本体1的水冷,而且,水管22内冷却液中的热量通过水管22传递至出气管21.2内的空气中,通过出气管21.2内空气的流动,将冷却液的热量排出,从而降低冷却液的温度,提升发动机本体1水冷效果,另外,通过从第一气孔23.5排出的空气作用到第一导热片23.4和第二导热板31.1上,实现对第一导热片23.4和第一导热板23.3上的风冷,不仅进一步提升发动机本体1冷却效果,还可以将第一导热板23.3和第一导热片23.4上的灰尘吹离,防止灰尘影响第一导热片23.4和第一导热板23.3的风冷效果;
[0058] 所述进气单元21.1包括气泵21.11,所述气泵21.11上设置有进气管21.12,所述气泵21.11和进气管21.12均位于发动机本体1的右侧,所述进气管21.12的出气端通过连接管21.13与两个出气管21.2连接;
[0059] 所述连接管21.13包括连接总管21.131和两个连接分管21.132,所述连接分管21.132平行于左右方向,所述连接总管21.131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连接分管21.132与出气管21.2连接;
[0060] 气泵21.11启动,空气从进气管21.12输送至连接总管21.131后分别通过两个连接分管21.132输送至两个出气管21.2;
[0061] 所述第二冷却机构3包括两个第二冷却组件31和两个传动组件32,两个冷却组件31上下分布在发动机本体1的右侧,两个传动组件32前后分布,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1与传动组件32连接,两个传动组件32与两个连接分管21.132一一对应;
[0062] 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1包括第二导热板31.1,所述第二导热板31.1与发动机本体1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二导热板31.1上穿设有两个导杆31.2,所述导杆31.2平行于左右方向,所述导杆31.2的左端固定设置在发动机本体1上,所述导杆31.2的右端固定设置在固定盘31.3,所述导杆31.2和固定盘31.3之间设置有弹簧31.4,所述弹簧31.4套设在导杆31.2上,所述弹簧31.4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二导热板31.1上,所述弹簧31.4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固定盘31.3上;
[0063] 发动机本体1工作期间,通过传动组件32驱动第二导热板31.1在导杆31.2上向着靠近发动机本体1方向移动并与发动机本体1贴合,同时使弹簧31.4产生形变,发动机本体1上的传递至第二导热板31.1上,实际上,第二导热板31.1的右侧设置有多个翅片,用于增加发动机本体1的散热面,发动机本体1停止工作时,连接管21.13内空气停止流动,此时,通过弹簧31.4的弹性作用使第二导热板31.1反向移动实现复位,第二导热板31.1上的灰尘在惯性的作用下与第二导热板31.1分离,实现第二导热板31.1的自动除尘,避免灰尘影响第二导热板31.1的散热效果;
[0064] 所述第二导热板31.1的左侧设置有两个清洁单元31.5,两个清洁单元31.5分别设置在发动机本体1的前后两侧,所述清洁单元31.5包括清洁管31.51,所述清洁管31.51固定设置在第二导热板31.1上,所述清洁管31.51的两端密封,所述清洁管31.51的左侧固定设置有移动管31.52,所述移动管31.52的左端活动插入有固定杆31.53,所述固定杆31.53的左端通过连接块31.54与发动机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清洁管31.51上设置有第二出气孔31.55;
[0065] 第二导热板31.1向左移动期间,带动清洁管31.51和移动管31.52同步移动,从而使移动管31.52与固定杆31.53之间产生相对移动,并将固定管内的空气挤压至清洁管31.51内,清洁管31.51内的空气从第二出气孔31.55排出并作用到第二导热板31.1的左侧面和发动机本体1的右侧面,在气流的作用下,将第二导热板31.1左侧面和发动机本体1右侧面上的灰尘吹离,避免灰尘影响第二导热板31.1与发动机本体1的贴合效果;
[0066] 所述传动组件32包括移动盘32.1,所述移动盘32.1位于连接分管21.132内,所述移动盘32.1与连接分管21.132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移动盘32.1的右侧固定设置有传动杆32.2,所述传动杆32.2平行于左右方向,所述传动杆32.2伸出连接管21.13,所述传动杆
32.2与连接管21.13滑动且密封连接,所述传动杆32.2的右端通过支架32.3与两个第二导热板31.1固定连接;
[0067] 连接分管21.132内的空气流动期间,吹动移动盘32.1向左移动,移动盘32.1的移动依次通过传动杆32.2和支架32.3带动第二导热板31.1同步移动,连接风管内的空气停止流动后,通过弹簧31.4的弹性作用,使第二导热板31.1向右移动实现复位,并通过支架32.3和传动杆32.2带动移动盘32.1实现复位;
[0068] 综上所述,通过冷却液吸收发动机本体1上的热量,实现发动机本体1的冷却,同时,通过将空气作用到水管22上,降低冷却液的温度,提升发动机本体1水冷效果,而且,通过从第一气孔23.5排出的空气作用到第一导热片23.4和第二导热板31.1上,实现对第一导热片23.4和第一导热板23.3上的风冷,不仅进一步提升发动机本体1冷却效果,还可以将第一导热板23.3和第一导热片23.4上的灰尘吹离,防止灰尘影响第一导热片23.4和第一导热板23.3的风冷效果,其次,通过第二导热板31.1增加发动机本体1的散热面积,且活动式的第二导热板31.1,不仅可以便于更换,而且第二导热板31.1移动过程中因惯性作用使灰尘与第二导热板31.1分离,实现第二导热板31.1的自动除尘,避免灰尘影响第二导热板31.1的散热效果,另外,第二导热板31.1向左移动期间,清洁管31.51内的空气从第二出气孔31.55排出并作用到第二导热板31.1的左侧面和发动机本体1的右侧面,在气流的作用下,将第二导热板31.1左侧面和发动机本体1右侧面上的灰尘吹离,避免灰尘影响第二导热板
31.1与发动机本体1的贴合效果,通过气泵21.11的启停控制第二导热板31.1移动,实现自动化;
[0069]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包括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方式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