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桩的智能报警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1144254.6

文献号 : CN11691305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舒严俊

申请人 : 深圳汇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电桩的智能报警装置,具体涉及报警设备技术领域,包括一种充电桩的智能报警装置,包括充电桩、防撞结构和防撞报警系统,充电桩上设置有智能控制单元,防撞报警系统包括报警触发单元和智能报警器,报警触发单元包括防撞板和压触板,防撞板和压触板的内部均安装有电极块,两组电极块分别通过导线连接报警电路,防撞板和压触板中均设置有电极块接触面位置检测单元和电极块推送单元。本发明通过在电极块挤压过度产生形变后,对其导电接触面的实际位置进行判断,并驱使电极块导电接触面恢复至原始位置,确保长期使用下,两组电极块的导电接触面之间的距离不变,从而提高报警系统的报警精度。

权利要求 :

1.一种充电桩的智能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桩(1)、防撞结构和防撞报警系统,所述充电桩(1)上设置有智能控制单元(2),所述防撞报警系统包括报警触发单元(3)和智能报警器(34),所述报警触发单元(3)包括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所述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设置在充电桩(1)底部的外侧,所述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之间横向滑动设置,所述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的内部均安装有电极块(33),两组所述电极块(33)分别通过导线连接报警电路,当所述压触板(32)受到挤压向防撞板(31)靠近,使两组电极块(33)相互接触时,报警电路导通;

所述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中均设置有电极块接触面位置检测单元(6)和电极块推送单元(7),所述电极块接触面位置检测单元(6)用于检测电极块(33)导电接触面的实际位置参数,上述实际位置参数为防撞板(31)中电极块(33)导电接触面相对于防撞板(31)内表面的距离值和压触板(32)中电极块(33)导电接触面相对于压触板(32)内表面的距离值;

所述电极块推送单元(7)用于驱动电极块(33)运动至其导电接触面到达标准位置参数处,上述标准位置参数为电极块(33)未发生形变时,防撞板(31)中电极块(33)导电接触面相对于防撞板(31)内表面的距离值位置和压触板(32)中电极块(33)导电接触面相对于压触板(32)内表面的距离值;

当所述电极块接触面位置检测单元(6)检测到电极块(33)的导电接触面的实际位置参数小于标准位置参数时,所述电极块推送单元(7)驱动电极块(33)移动直至其导电接触面的实际位置参数等于标准位置参数;

所述电极块推送单元(7)包括楔形压板(71),两组所述楔形压板(71)分别滑动安装在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中,且所述楔形压板(71)竖向滑动设置,两组所述电极块(33)分别横向滑动安装在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中,且两组所述电极块(33)相互远离的一面均固定连接有电极基板(72),所述电极基板(72)与楔形压板(71)之间设置有相互滑动配合的斜面,所述电极块推送单元(7)还包括移动驱动单元,所述移动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楔形压板(71)产生竖向位移并通过与电极基板(72)的斜面配合使电极块(33)产生横向位移,所述电极块推送单元(7)中的移动驱动单元为弹性件,该弹性件设置在楔形压板(71)远离楔形压板(71)斜面的一端,该弹性件用以对楔形压板(71)提供竖向弹力,该竖向弹力用于驱动楔形压板(71)竖向移动并驱动电极块(33)横向外移动;

所述电极块接触面位置检测单元(6)为检测挡板(61),两组所述检测挡板(61)分别通过转轴(62)与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检测挡板(61)对应电极块(33)的一侧位于电极块(33)导电接触面的标准位置参数位置处,当两组电极块(33)相互靠近时,所述检测挡板(61)向远离电极块(33)的方向翻转,当两组电极块(33)相互远离时,检测挡板(61)也反向翻转至初始位置处,所述转轴(62)上固定连接有螺旋纹杆(63),所述防撞板(31)内表面对应压触板(32)上转轴(62)的位置处以及防撞板(31)内表面对应压触板(32)上转轴(62)的位置处均设置有螺旋纹孔(35),所述螺旋纹杆(63)外表面设置有螺旋纹路,而所述螺旋纹孔(35)的内表面设置有与螺旋纹杆(63)配合的螺旋凹槽;

所述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中对应各自转轴(62)的位置处均设置有活动槽(36),所述活动槽(36)中滑动安装有锁紧压块(37),所述转轴(62)远离螺旋纹杆(6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盘(64),所述转盘(64)位于活动槽(36)的内部,所述锁紧压块(37)远离转盘(64)的一侧与楔形压板(71)的表面配合,所述锁紧压块(37)靠近转盘(64)一侧的边缘处设置有凸台(371),所述转盘(64)靠近锁紧压块(37)一侧的边缘处固定连接有凸起(6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桩的智能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中对应电极块(33)的侧壁位置处固定安装有阻尼块(73),所述阻尼块(73)为橡胶结构,所述阻尼块(73)用于对电极块(33)提供位移阻力,从而避免因惯性作用导致的电极块(33)的自行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充电桩的智能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结构包括防护板(4)和防撞缓存组件(5),所述防护板(4)固定安装在充电桩(1)上,所述防撞缓存组件(5)安装在防撞板(31)与防护板(4)之间,所述防撞缓存组件(5)为可形变囊体(51),所述可形变囊体(51)的两侧分别与防撞板(31)和防护板(4)固定连接,所述可形变囊体(51)的内部设置有多组弹簧,所述可形变囊体(51)的内部填充有阻尼颗粒(5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充电桩的智能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结构还包括两组辅助防撞架(8),两组所述辅助防撞架(8)设置在报警触发单元(3)的两侧,所述辅助防撞架(8)与防护板(4)之间安装有附加囊体(53),所述附加囊体(53)与可形变囊体(51)结构相同,所述附加囊体(53)的内部也设置有弹簧和阻尼颗粒(5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充电桩的智能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形变囊体(51)中靠近两个附加囊体(53)的位置处均设置有独立腔体,该独立腔体与附加囊体(53)之间通过连接管(54)连通,所述连接管(54)为金属编织管。

说明书 :

一种充电桩的智能报警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报警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桩的智能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而在大型露天停车场所中,多采用桩体结构固定安装在地面。由于停车空间有限,经常会有司机驾驶失误而导致车辆碰撞充电桩的现象,对充电桩造成损坏。
[0003] 因此,为提高对充电桩的有效保护,通常会配合防撞装置和防撞报警装置使用,而防撞报警装置的触发机构通常安装在防撞结构中,在汽车撞击时形成挤压,触发电路导通,防撞报警装置做出报警反应,并及时切断充电桩的供电电路,为提高触发装置的使用寿命,触发结构会采用两个分离的金属触点结构,且两个分离的金属触点结构设置在防撞装置中两个可以相对移动的结构上,当汽车触碰到防撞装置时,挤压防撞结构,使两个触点结构接触,并导通报警电路,使充电桩做出报警处理。
[0004] 为保证金属触点的导电效果,通常采用铜作为触点材料,但是当汽车撞击力度过大,两个触点产生挤压变形,导致触点的厚度降低,当触点和防撞结构复位后,两个触点的实际接触面的相对距离增加,这就意味着在下一次受到汽车撞击时,防撞装置中的移动结果需要产生更大的形变或位移,才能使两个触点结构的接触面相互触碰并导通报警电路,因此,在长期使用,且触点结构形变增多的情况下,报警装置的灵敏度也会越来越低,无法及时报警并对充电桩进行断电处理。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充电桩的智能报警装置,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防撞报警触发结构中触点产生变形后厚度降低影响触发灵敏度的技术问题。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充电桩的智能报警装置,包括充电桩、防撞结构和防撞报警系统,充电桩上设置有智能控制单元,防撞报警系统包括报警触发单元和智能报警器,报警触发单元包括防撞板和压触板,防撞板和压触板设置在充电桩底部的外侧,防撞板和压触板之间横向滑动设置,防撞板和压触板的内部均安装有电极块,两组电极块分别通过导线连接报警电路。
[0007] 当压触板受到挤压向防撞板靠近,使两组电极块相互接触时,报警电路导通。
[0008] 防撞板和压触板中均设置有电极块接触面位置检测单元和电极块推送单元,电极块接触面位置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电极块导电接触面的实际位置参数。
[0009] 上述实际位置参数为防撞板中电极块导电接触面相对于防撞板内表面的距离值和压触板中电极块导电接触面相对于压触板内表面的距离值。
[0010] 电极块推送单元用于驱动电极块运动至其导电接触面到达标准位置参数处。
[0011] 上述标准位置参数为电极块未发生形变时,防撞板中电极块导电接触面相对于防撞板内表面的距离值位置和压触板中电极块导电接触面相对于压触板内表面的距离值。
[0012] 当电极块接触面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电极块的导电接触面的实际位置参数小于标准位置参数时,电极块推送单元驱动电极块移动直至其导电接触面的实际位置参数等于标准位置参数。
[0013]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电极块推送单元包括楔形压板,两组楔形压板分别滑动安装在防撞板和压触板中,且楔形压板竖向滑动设置,两组电极块分别横向滑动安装在防撞板和压触板中,且两组电极块相互远离的一面均固定连接有电极基板,电极基板与楔形压板之间设置有相互滑动配合的斜面,电极块推送单元还包括移动驱动单元,移动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楔形压板产生竖向位移并通过与电极基板的斜面配合使电极块产生横向位移。
[0014]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电极块接触面位置检测单元为检测挡板,两组检测挡板分别通过转轴与防撞板和压触板的内壁转动连接,检测挡板对应电极块的一侧位于电极块导电接触面的标准位置参数位置处,当两组电极块相互靠近时,检测挡板向远离电极块的方向翻转,当两组电极块相互远离时,检测挡板也反向翻转至初始位置处。
[0015]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转轴上固定连接有螺旋纹杆,防撞板内表面对应压触板上转轴的位置处以及防撞板内表面对应压触板上转轴的位置处均设置有螺旋纹孔,螺旋纹杆外表面设置有螺旋纹路,而螺旋纹孔的内表面设置有与螺旋纹杆配合的螺旋凹槽。
[0016]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电极块推送单元中的移动驱动单元为弹性件,该弹性件设置在楔形压板远离楔形压板斜面的一端,该竖向弹力用于驱动楔形压板竖向移动并驱动电极块横向外移动。
[0017]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防撞板和压触板中对应各自转轴的位置处均设置有活动槽,活动槽中滑动安装有锁紧压块,转轴远离螺旋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盘,转盘位于活动槽的内部,锁紧压块远离转盘的一侧与楔形压板的表面配合,锁紧压块靠近转盘一侧的边缘处设置有凸台,转盘靠近锁紧压块一侧的边缘处固定连接有凸起。
[0018]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防撞板和压触板中对应电极块的侧壁位置处固定安装有阻尼块,阻尼块为橡胶结构,阻尼块用于对电极块提供位移阻力,从而避免因惯性作用导致的电极块的自行位移。
[0019]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防撞结构包括防护板和防撞缓存组件,防护板固定安装在充电桩上,防撞缓存组件安装在防撞板与防护板之间,防撞缓存组件为可形变囊体,可形变囊体的两侧分别与防撞板和防护板固定连接,可形变囊体的内部设置有多组弹簧,可形变囊体的内部填充有阻尼颗粒。
[0020]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防撞结构还包括两组辅助防撞架,两组辅助防撞架设置在报警触发单元的两侧,辅助防撞架与防护板之间安装有附加囊体,附加囊体与可形变囊体结构相同,附加囊体的内部也设置有弹簧和阻尼颗粒。
[0021]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形变囊体中靠近两个附加囊体的位置处均设置有独立腔体,该独立腔体与附加囊体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连接管为金属编织管。
[002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3] 1、本发明通过在电极块挤压过度产生形变后,对其导电接触面的实际位置进行判断,并驱使电极块导电接触面恢复至原始位置,确保长期使用下,两组电极块的导电接触面之间的距离不变,从而提高报警系统的报警精度,每次报警触发时,电极块均能有效的接触,不会产生接触不良的效果,提高了报警装置的使用寿命,降低了设备的维护成本。
[0024] 2、本发明在可形变囊体的支撑下,报警触发单元受到撞击时可以产生适应性的倾斜,以提高缓存性能,降低对汽车的反向冲击所造成的损伤,同时,在可形变囊体受到挤压时,阻尼颗粒产生不规则流动,导致颗粒与颗粒之间相互运动,而阻尼颗粒之间在相互运动时产生摩擦阻力,以此消耗汽车的冲击动能,降低冲击损伤,提高缓冲效果。

附图说明

[0025]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 图2为本发明选用的电极块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7] 图3为本发明中报警触发单元受到撞击后电极块挤压产生形变的状态图。
[0028] 图4为本发明的防撞组件和报警触发单元的配合示意图。
[0029] 图5为本发明防撞组件和报警触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6为本发明报警触发单元在受到挤压时两组电极块接触导通的状态图。
[0031] 图7为本发明图4的A部结构放大图。
[0032] 图8为本发明图6中关于检测挡板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0033] 图9为本发明锁紧压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10为本发明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11为本发明增加两组辅助防撞架后的结构俯视图。
[0036] 图12为本发明在受到汽车斜向撞击时的示意图。
[0037] 附图标记为:1、充电桩;2、智能控制单元;3、报警触发单元;31、防撞板;32、压触板;33、电极块;34、智能报警器;35、螺旋纹孔;36、活动槽;37、锁紧压块;371、凸台;4、防护板;5、防撞缓存组件;51、可形变囊体;52、阻尼颗粒;53、附加囊体;54、连接管;6、电极块接触面位置检测单元;61、检测挡板;62、转轴;63、螺旋纹杆;64、转盘;65、凸起;7、电极块推送单元;71、楔形压板;72、电极基板;73、阻尼块;8、辅助防撞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0039] 参照说明书附图1‑图12,一种充电桩的智能报警装置,包括充电桩1、防撞结构和防撞报警系统,充电桩1上设置有智能控制单元2,防撞报警系统包括报警触发单元3和智能报警器34,智能报警器34安装在充电桩1上,报警触发单元3包括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设置在充电桩1底部的外侧,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之间横向滑动设置,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的内部均安装有电极块33,两组电极块33分别通过导线连接报警电路。
[0040] 当压触板32受到挤压向防撞板31靠近,使两组电极块33相互接触时,报警电路导通。
[0041] 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中均设置有电极块接触面位置检测单元6和电极块推送单元7,电极块接触面位置检测单元6用于检测电极块33导电接触面的实际位置参数,其中,上述实际位置参数为防撞板31中电极块33导电接触面相对于防撞板31内表面的距离值和压触板32中电极块33导电接触面相对于压触板32内表面的距离值,电极块推送单元7用于驱动电极块33运动至其导电接触面到达标准位置参数处,其中,上述标准位置参数为电极块33未发生形变时,防撞板31中电极块33导电接触面相对于防撞板31内表面的距离值位置和压触板32中电极块33导电接触面相对于压触板32内表面的距离值。
[0042] 当压触板32受到汽车撞击力度过大时,导致两组电极块33接触过紧,两组电极块33均产生形变致使其厚度变薄时,撞击危险解除后,压触板32复位,当电极块接触面位置检测单元6检测到电极块33的导电接触面的实际位置参数小于标准位置参数时,电极块推送单元7驱动电极块33移动直至其导电接触面的实际位置参数等于标准位置参数。
[0043] 需要说明的是,智能报警器34可选用声光报警器同时进行报警,压触板32可以通过导杆与防撞板31滑动连接,且防撞板31与压触板32之间设置有多组弹性件,该弹性件用于对压触板32提供一个远离防撞板31方向的弹力,并在压触板32受到挤压而靠近防撞板31运动时进行缓冲保护,智能报警器34进行声光报警,其中,智能控制单元2可选用智能操作屏作为操作终端,而为了避免充电桩1受损导致漏电,可以在充电桩1的供电电路上设置开关,并在报警电路导通报警的同时,智能控制单元2控制开关关闭,切断充电桩1的供电电路,保护现场环境安全。
[0044] 进一步的,电极块推送单元7包括楔形压板71,两组楔形压板71分别滑动安装在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中,且楔形压板71竖向滑动设置,两组电极块33分别横向滑动安装在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中,且两组电极块33相互远离的一面均固定连接有电极基板72,电极基板72与楔形压板71之间设置有相互滑动配合的斜面,电极块推送单元7还包括移动驱动单元,移动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楔形压板71产生竖向位移并通过与电极基板72的斜面配合使电极块33产生横向位移,实现对电极块33的移动驱动。
[0045]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移动驱动单元可采用电动丝杆或气缸等直线驱动设备对楔形压板71进行移动驱动,而电极块接触面位置检测单元6可以选用智能位置传感器,例如激光测距仪器,用以测量电极块33变形后其导电接触面的实际位置参数,而后将此参数反馈给智能控制单元2,由智能控制单元2控制移动驱动单元对电极块33进行移动控制,实现电极块33导电接触面的反馈补偿,确保长期使用下,两组电极块33的导电接触面之间的距离不变,进而使每次受到撞击时,压触板32所需相对于防撞板31产生的位移值不变,因此,每次受到撞击产生报警的节点不变,从而确保报警系统的报警精度不变,且通过电极块33的移动补偿,能够保证每次报警触发时,电极块33均能有效的接触,不会产生接触不良的效果,提高了报警装置的使用寿命,降低了设备的维护成本。
[0046] 参照说明书附图1‑图10,一种充电桩的智能报警装置,当充电桩1的体积较小时,受空间限制,无法设置较大体积的报警触发单元3,因此,关于直线电机、激光测距仪等设备的使用较为不便,且制作成本较高,因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小体积、低成本的电极块接触面位置检测单元6和电极块推送单元7的技术方案,具体的,电极块接触面位置检测单元6为检测挡板61,两组检测挡板61分别通过转轴62与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的内壁转动连接,使用过程中,检测挡板61独立设置,不受到撞击,因此,检测挡板61对应电极块33的一侧始终位于电极块33导电接触面的标准位置参数位置处,检测挡板61作为一个限位结构,通过判断电极块33的导电接触面是否与电极块接触面位置检测单元6接触,即可判断电极块33的导电接触面是否在标准位置参数位置处。且当压触板32受到挤压产生移动,使两组电极块33相互靠近时,检测挡板61向远离电极块33的方向翻转,不影响电极块33的导电接触,而当危险解除,压触板32复位后,两组电极块33相互远离时,检测挡板61也反向翻转至初始位置处。
[0047] 进一步的,转轴62上固定连接有螺旋纹杆63,防撞板31内表面对应压触板32上转轴62的位置处以及防撞板31内表面对应压触板32上转轴62的位置处均设置有螺旋纹孔35,螺旋纹杆63外表面设置有螺旋纹路,而螺旋纹孔35的内表面设置有与螺旋纹杆63配合的螺旋凹槽。
[0048] 需要说明的是,当螺旋纹杆63在螺旋纹孔35中产生横向移动时,在螺旋纹路和螺旋凹槽的配合下驱动螺旋纹杆63和转轴62产生转动,进而在压触板32相对于压触板32移动时,自动带动螺旋纹杆63和转轴62产生转动,从而使检测挡板61翻转,远离电极块33。
[0049] 进一步的,电极块推送单元7中的移动驱动单元为弹性件,该弹性件设置在楔形压板71远离楔形压板71斜面的一端,用以对楔形压板71提供竖向的弹力,且该竖向弹力用于驱动楔形压板71竖向移动并驱动电极块33横向外移动。
[0050] 需要说明的是,当电极块33变形导致其导电接触面位置变化后,在压触板32复位时,检测挡板61翻转复原,此时电极块33因变形,导致其导电接触面与检测挡板61之间有空隙,此时,在弹性件的推动下,推动楔形压板71自动移动,从而将电极块33向外推动,直至电极块33的导电接触面与检测挡板61接触,即可使电极块33的导电接触面恢复至标准位置参数处,实现电极块33的自动补偿。
[0051] 进一步的,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中对应各自转轴62的位置处均设置有活动槽36,活动槽36中滑动安装有锁紧压块37,转轴62远离螺旋纹杆6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盘64,转盘64位于活动槽36的内部,锁紧压块37远离转盘64的一侧与楔形压板71的表面配合,锁紧压块37靠近转盘64一侧的边缘处设置有凸台371,转盘64靠近锁紧压块37一侧的边缘处固定连接有凸起65。
[0052] 需要说明的是,当凸起65未与凸台371接触时,锁紧压块37不对楔形压板71产生挤压,当压触板32受压靠近防撞板31时,螺旋纹杆63带动转轴62以及转盘64转动,使凸起65与凸台371接触对凸台371产生横向挤压,进而使锁紧压块37对楔形压板71产生横向挤压,对楔形压板71进行锁紧,从而在检测挡板61离开电极块33后,保证楔形压板71不会继续移动而导致电极块33再次被推出,而当压触板32复位后,检测挡板61对电极块33进行限制阻挡时,锁紧压块37对楔形压板71解锁,楔形压板71在弹性件的推动下自动推动电极块33进行自动补偿。
[0053] 进一步的,防撞板31和压触板32中对应电极块33的侧壁位置处固定安装有阻尼块73,阻尼块73为橡胶结构,阻尼块73用于对电极块33提供位移阻力,从而避免因惯性作用导致的电极块33的自行位移。
[0054] 参照说明书附图4、图5、图11和图12,一种充电桩的智能报警装置,防撞结构包括防护板4和防撞缓存组件5,防护板4固定安装在充电桩1上,防撞缓存组件5安装在防撞板31与防护板4之间,用于对报警触发单元3提供一个缓冲支撑,防撞缓存组件5为可形变囊体51,可形变囊体51的两侧分别与防撞板31和防护板4固定连接,可形变囊体51的内部设置有多组弹簧,可形变囊体51的内部填充有阻尼颗粒52。
[0055] 需要说明的是,阻尼颗粒52为表面凹凸不平的塑料颗粒,在可形变囊体51内部的多组弹簧的支撑下,可以对报警触发单元3提供有效的缓冲支撑,且由于可形变囊体51可产生不定的形变,因此,报警触发单元3受到撞击时可以产生适应性的倾斜,以提高缓存性能,降低对汽车的反向冲击所造成的损伤,同时,在可形变囊体51受到挤压时,阻尼颗粒52产生不规则流动,导致颗粒与颗粒之间相互运动,而阻尼颗粒52颗粒之间在相互运动时产生摩擦阻力,以此消耗汽车的冲击动能,降低冲击损伤,提高缓冲效果。
[0056] 防撞结构还包括两组辅助防撞架8,两组辅助防撞架8设置在报警触发单元3的两侧,辅助防撞架8与防护板4之间安装有附加囊体53,附加囊体53与可形变囊体51结构相同,且附加囊体53的内部也设置有弹簧和阻尼颗粒52。
[0057] 进一步的,可形变囊体51中靠近两个附加囊体53的位置处均设置有独立腔体,该独立腔体与附加囊体53之间通过连接管54连通,连接管54为金属编织管,在保证适应附加囊体53产生位移变化的同时,连接管54本身不会膨胀,因此,当报警触发单元3的某一侧受到冲击较大,致使报警触发单元3产生倾斜时,倾斜侧的独立腔体受到挤压,从而将阻尼颗粒52挤压到附加囊体53中,促使该侧的辅助防撞架8向外突出,与汽车结构接触,加强对该位置的缓存保护性能,提高装置的综合缓冲保护性能。
[0058]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